2013-05-04 20:42:09果前

3852-何等為『菩薩發寶心三十二事』

 

標題:何等為『菩薩發寶心三十二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發寶心三十二事』?依《寶女所問經》開示菩薩則以三十二事而現目前興發寶心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何謂三十二事?所謂

(一)救濟一切黎庶之類皆令興發諸通慧心不斷佛教則發寶心。

(二)將護法教則發寶心。

(三)不斷絕聖眾之令則發寶心。

(四)導眾生立賢聖安無極之珍則發寶心

(五)除黎庶塵勞之欲去諸惱患至于大哀則發寶心。

(六)一切所有琦珍異寶悉能捨施內外所有瑰琦之物無所貪惜則發寶心。

(七)自能護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濟毀戒之人則發寶心。

(八)忍辱之力和雅安詳精進合集令諸瞋諍患厭怒害貢高自大懷結之眾群黎之類恃怙力勢有所加使興忍辱而令眾生觀于道法忍辱之力則發寶心。

(九)不怯不弱亦無懈怠堅固慇懃永不迴還於大乘行而不懈倦開化懈怠眾生朋黨令大精進則發寶心。

(十)心意專精而修一行同等禪定三昧正受所歸差特開化眾生令於欲界而無所著以權方便退還於禪則發寶心。

(十一)          智慧分別破壞一切諸窈冥法猶如真正而無有二入施一品感動聖達則發寶心。

(十二)          等心一切而無加害道無若干尋以一味為諸通慧則發寶心。

(十三)          離諸結滯而以平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亦無歡欣不離寂然無心熙怡善住安諦意不動搖苦樂不移護群黎則發寶心。

(十四)          離於恐懼於深緣起十二相連奧妙之誼而無所畏所當度者曉了超越不取諸見則發寶心。

(十五)          積累功德而無厭足周滿相好則發寶心。

(十六)          常志好樂欲見正覺而不違遠恒睹諸佛則發寶心。

(十七)          求聞經法聽省典籍稱量誼趣則發寶心。

(十八)          如所聞法可講說者發無量心所興諸法無所師受則發寶心。

(十九)          建立所行睹毀戒者而以恩濟則發寶心。

(二十)          其無所學志存新學而不輕慢則發寶心。

(二十一) 于貢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

(二十二) 卑下謙順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眾生則發寶心。

(二十三) 志存微妙諸根明達蠲除卑賤下劣之乘信樂大乘直心向道則發寶心。

(二十四) 離於魔事除去勞塵淨清白而無垢濁便無瑕疵貪欲染污乃永除樂處所有不以懈厭則發寶心。

(二十五) 常專精行在澹泊秉閑居德身心寂然虛之行亦不污穢生死之難志于大哀則發寶心。

(二十六) 於是菩薩捨於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開化眾生遭苦患者於眾惱熱不以懈惓則發寶心。

(二十七) 斯菩薩者光明寂然而如勢力逮無漏法觀於解脫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遠捨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諸佛之法則發寶心。

(二十八) 斯為菩薩非常苦空無我非身斯諸法則無有厭不染塵欲樂志無欲道品之法則發寶心。

(二十九) 斯為菩薩空無想無願一切法而無所行則以觀察睹見眾生便於諸法而不造證則發寶心。

(三十)          斯為菩薩睹於諸趣恐懼之難忽如失火燒其頭髮精進具足不可計會無央數劫遊於生死而不懈廢諸通之慧則發寶心。

(三十一) 是為菩薩設使親近於佛道者漸漸加增微妙之身聖慧之業彼時行者不捨大法伏意樂順隨諸窮匱不增穢之不以懈厭則發寶心。

(三十二) 是為菩薩假使勸化群黎之黨第一精懃樂于道誼不計吾我堅固志性至于大哀則發寶心。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事』,即所謂菩薩發寶心三十二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發寶心』者,發菩提心也。謂 菩提者無上正真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之心,曰發菩提心。如同《觀無量壽經》曰:「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無量壽經》曰:「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4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