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1 06:56:14yaung

禽流感H7N9人類病例~吳養春

        一名七歲女孩確診感染H7N9,是北京首起感染病例;上海也出現首起「家庭群聚感染」,一對夫妻先後染病。

        北京市衛生局指出,七歲姚姓女孩於十一日上午九時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等症狀,父母帶她就醫。當晚情況惡化後轉至加護病房,十三日凌晨確診出H7N9病毒,目前她的呼吸改善、體溫下降,情況轉趨穩定。姚姓女童的父母從事活禽交易工作,經隔離觀察,迄今未出現感染症狀。

        上海三月底出現疫情後,北京即禁止活禽交易與釋放鴿子。北京人口逾兩千萬人,昨天傳出第一起確診病例後,當地民眾十分緊張,不少網友透過微博呼籲朋友要多休息、少出門。當局則在姚家居住的北京東北區撲殺了五百餘隻鳥禽,並下令儲存克流感。

        五十六歲顧姓男子確診染病,小他四歲的妻子早在四月四日確診染病。顧男於四月一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症狀,之後接連就醫,經兩度採樣化驗,直到十一日才確診染患H7N9。這是第一起家庭群聚事件。

        H5N1過去十多年來出現過非常多起家庭群聚,例如印尼一家八口參加喪禮後全部感染,但這都只是侷限性人傳人,H7N9現在也是這種情況。

        H7N9疫情燒到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天下午5點半證實,國內出現第一例H7N9確診病例,為一名53歲本國藉男性台商,發病前曾於江蘇蘇州工作,返台3天後發病,目前病情嚴重,持續在負壓隔離的加護病房中醫治。這也是中國大陸之外,全球第一例的境外移入個案。

        中國大陸是在3月31日對外公布當地爆發H7N9疫情,迄今累計108例、22死,台灣4月3日即公告H7N9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提升防疫等級為第三級,並成立跨部會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高規格防疫,在機場、港口加強篩檢,可是防堵不到一個月還是出現第一例。

          免疫力是人體對抗外部病毒的第一防線,盡可能讓病毒無法突破這道防線,人體就能免除威脅處於安全的狀態。

          平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打噴嚏要摀住口鼻,並且常洗手;避免接觸養鴿或禽鳥市場,出入公共場所勤戴口罩;如有必要,可使用消毒劑對居家環境進行消毒,但要注意通風,勿反讓有機溶劑殘留傷害。

         烹調食物時,切記要將食材洗淨,肉類一定要確認煮熟再食用;保持均衡豐富的膳食,不挑食偏食,才能真正對身體的免疫力有幫助。

         當發現自己出現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發燒、肌肉痠痛、頭痛或極度倦怠等疑似流感症狀,並且在七日內有中國大陸旅遊史,或接觸確診及疑似病例者,應戴口罩儘快就診檢查做治療,以免拖延病情,造成嚴重後果。同時,週遭親友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應勸誡對方立即就醫,或向相關單位通報。

          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透露,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來自於韓國野鳥和上海、浙江、江蘇鴨群、雞群的基因重組。

         病毒片段重配研究結果顯示,H7N9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中,H7片段源於浙江鴨群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而浙江鴨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與韓國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同源;N9片段與韓國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餘6個基因片段源於H9N2禽流感病毒。

         過程可能經由韓國野鳥在自然遷徙過程中,和長三角地區的鴨群、雞群自身帶有的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配產生。

         浙江一名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姓張,男,64歲,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農民。家人回憶,他在發病前接觸過雞鴨活禽。

         患者3月29日發燒,不停的咳嗽,家人送他看病,但沒有住院。3月31日他在家中感到呼吸困難,由救護車送到湖州一家醫院。住院後,很快轉變成重症肺炎,之前他有慢性B型肝炎。

        一般的肺炎用藥包括抗生素等,對他幾乎沒有作用,僅2天他的胸腔X光片顯示已經變成「白肺」。

       4月3日浙江省衛生廳派出專家組趕赴湖州治療,當晚22時檢測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陽性,那時患者已經只能靠呼吸器維持生命,肺部失去功能,血壓無法維持正常,臟器循環系統失去平衡。

       4月4日浙江省衛生廳專家組又派出專家赴湖州,專家到達現場搖頭連說,「太遲了,太遲了。」當晚患者即因呼吸衰竭,搶救無效死亡,距確診不到24小時。

        病毒用的是閃電戰!

        H7N9死亡病例有個特點,即吸菸的男性居多,死亡病例中,一例吸煙20年,一例38年,由於病毒嗜肺部細胞,吸煙的病人,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可能容易感染病毒,受到攻擊。

         H7N9是1種新的流感毒株,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種病毒已在人類之間傳播。

         病毒在其表面有兩個外蛋白,血凝素(字母H)和神經氨酸(酉每)(字母N),使得它們可固定在目標細胞的感受體上,然後脫離細胞膜來感染其他細胞。病毒有16個不同的血凝素和9種神經氨酸(酉每)形式。所有組合都存在野生動物身上,尤其是鳥類物種。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病毒只影響鳥類。但有時突變,就獲得能夠跨越物種屏障的能力,感染人類。例如,2001年的H5N1病毒就造成370人死亡,2009年的H1N1與現在的H7N9也都是。

         H7N9是在空氣中濃度非常高的菌種,可導致肺炎,伴有發燒、咳嗽和氣喘。在脆弱的人或是慢性病患者身上,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不同於H5N1病毒,H7N9並不一定會殺死被它感染的鳥類,因此使得病毒的傳播範圍更大。病毒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變異,並獲得從人傳人的感染能力。

          突變使病毒能夠生存於比平常在鳥類身上更低的溫度,得以固定在人類呼吸道上,這是1個有利於人傳人的突變。

          突變和病毒的傳播是無法預測的。H7N9在感染了人之後,可以重返禽類的世界,或消失、或重新出現。在未來幾年,它也可以更活躍,在各大洲蔓延到人傳人。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成為大流行的病毒,如H1N1或H3N2。

          在流感大流行中,病毒毒株有可能具有高度傳染性,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不認得它,當人類在產生抗體和開發疫苗時,該病毒會造成許多人死亡。然後,在一段時間後,該病毒最終會進入人體的病毒庫,成為季節性的病毒。

           H5N1首度出現在香港,H7N9出現在中國大陸內地,這些病毒為什麼會頻繁出現在亞洲?因為亞洲大陸的人口密度以及生活方式,居民都習慣在自己的家園內與禽鳥一起生活,這些接觸都有利於病毒的轉移和散播

         前往中國大陸,應避免接觸禽鳥類,尤其切勿撿拾禽鳥屍體;食用雞、鴨、鵝(含蛋類)需注意完全熟食。並應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措施,以避免感染。返國時如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訴醫師旅遊史,俾便醫師提供適切之醫療服務。

          上海八十七歲李姓老翁發病十四天便宣告不治,另一名廿七歲吳姓男子從發病到死亡,更只有短短十二天。

          H7N9及H5N1患者的症狀,與感染一般人類流感病毒相當類似,一開始都是發燒、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接下來就會快速進展至嚴重肺炎,最後患者多因呼吸困難須住進加護病房接受插管等支持性治療。

          來自江蘇如皋的四十八歲儲姓男子職業與鳥禽有關,主要從事運送雞鴨工作。

          倫敦帝國學院流感病毒專家巴克萊表示,目前H7N9病毒株的特徵,似乎就是還不會在人際間傳染。她說,病毒的基因序列顯示它是低病原性禽流感,但是某些基因已經出現適應哺乳類動物的突變,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已經取得未來可突變成能在人際間傳染所需的形式。

         香港出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致嚴重呼吸系統病」的懷疑個案。患者為一名卅七歲女子,四月一日起出現發燒、頭痛和氣促症狀,現在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她曾於三月廿四日至卅一日前往土耳其和杜拜。

        新型冠狀病毒從去年九月以來,曾有十七位中東與英國人感染、其中十一人死亡, 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感染,患者臨床症狀包括發燒(≧38℃)及咳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三年以來建立的通報系統,H5N1禽流感病毒迄今在全球已造成至少六二二人感染,病例主要分布國家包括印尼、越南、埃及、中國大陸、柬埔寨、泰國等,且其中三七一人已不在人世,致死率近六成。

          北京方面展開全市醫療機構的防控部署工作,將H7N9病毒納入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兩大監測體系,一旦發現可疑病例,需第一時間上報至區縣疾控部門。

          緊鄰大陸的香港當局今天舉行跨部門會議商討對策,並要求各醫院加強防範,立即通報疑似個案。

         香港過去曾歷經多次禽流感侵擊,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傳播到香港,更導致近300人死亡。

         目前狀況研判,主要應還是「禽傳人」,目前頂多是「有限人傳人」,但是「多點同爆」,疫情有擴散。

        雞是禽流感的終端宿主,染病之後會生病或死亡,但鴨子則是「活動宿主」,就算帶原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人類上、下呼吸道都有人流感病毒的受體,但禽類流感病毒受體通常只能侵犯下呼吸道,比較不會透過咳嗽和講話的飛沫傳出去,然而若這個病毒基因突變或重組而能夠同時存在於上、下呼吸道,就會很快速變成「有效人傳人」,即一個病人就能感染多人。

         禽流感病毒會存在於遭感染鳥禽的糞便或呼吸道分泌物中,學者擔心,台灣部分農民喜歡使用生雞糞施肥,恐成為防疫漏洞。此外,中國農民也習慣用生雞糞種植蔬果,國人到中國果園、菜園參觀時,應避免接觸雞糞。

         我國所有的養雞場約一萬三千戶,生雞糞每年總產量平均為一一二萬公噸,不過,農委會與環保署無法掌握養雞場生雞糞流向以及管理標準不一,去年七月遭監察院糾正。

         根據糾正文,八萬隻以上養雞場的雞糞,才需上網申報處理情形,但三千到八萬隻規模的養雞場,每年生雞糞數量約達九十八.五萬公噸,約占總產出量八十八%,反而不必申報、也無法落實稽查,完全任由業者「自我管理」。至於規模未達牧場登記標準的三千隻以下養雞場,政府則「放任不予管制」。

         農糧署官員說,坊間有「雞糞商」,專門收集生雞糞再賣給農民使用,種果樹或在山上石礫地上種蔬菜的農民最常使用,因為用生雞糞當基肥,土壤的保水性比較好,而且生雞糞比發酵過後的堆肥或化學肥料便宜,且容易取得。

         台大名譽教授賴秀穗強調,禽流感病毒在糞便中濃度最高,一公克帶病的糞便,可讓一百萬隻雞致死。不過,雞糞經過長期攝氏七、八十度發酵,可以殺死禽流感病毒。

         但令人擔心的是,光從在收集雞糞的運輸途中,或送往堆肥場發酵前,雞糞容易外洩造成二度污染。

         前台灣省家衛所長劉培柏說,如果是健康的雞隻,利用牠的糞便應沒問題,最怕就是病雞的雞糞發酵不完全,如果有鳥、蒼蠅飛下來吃,恐傳播病毒。

         防檢局副局長黃國青認為,站在防疫的立場,應禁止以生雞糞施肥,如要使用,以發酵處理過的雞糞為宜。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坦承:「雞糞是肥料的原料之一,沒有人說不能再利用。不過,會『鼓勵』雞農先做發酵。」遭監察院糾正後,農委會已與環保署、地方政府召開七次聯繫會議,希望掌握雞糞流向。

        疾病管制局自2004年起,即開始針對流感病毒變異造成全球大流行議題進行各項整備工作,並以「四大策略、五道防線」為防治主軸,「四大策略」包含及早偵測、傳染阻絕手段、流感抗病毒藥劑、流感疫苗,而「五道防線」則為境外阻絕、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療體系保全、個人與家庭防護,其中特別是抗病毒藥劑的儲備及應用,目前儲備量約23%人口數,並於流感流行季擴大使用對象,此外,疾管局也儲備有口罩等防疫物資,以及建置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定應變醫院,專責收治傳染病病人。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