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7 20:00:38藍天澄

夢,再度點燃?

似是,忘掉了一些傷心的事。
也許,要埋葬心愛的東西實在不是一朝一夕可會捨得做到的事,
而且,說真的這次埋葬寫作夢的決心在某天確是很強烈的,
但如今,卻已開始想著到底該從何為篇小說「大修」起。

也許,我會重拾寫作的夢對於某些人來說並不是意料之外的事。
但是,心裡總是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怕寫出來的東西又會讓人見笑了。
所以,看來手上那篇小說已成了發佈無期,這也或會是好事吧。

回望,即使是七年前的手稿也好,原來所寫的故事的某種模式是沒變的。
依然,是有著複雜的感情關係的寫作框架,還有從未寫完的結局。
再看下去,就會發現某些關係已被我安放在不同的故事中一次又一次。
不過,最教自己不敢詳看舊作的原因是,昔日的文筆是……呵呵的啊!

現在看來,其實故事會有某部分相似的原因應該是,
自從某天起「愛情」好像佔據了我生命中一個重要位置。
但那些只是偏重小女孩幻想的夢,很有可能連「愛情」也說不上是。
不過這些夢跟我糾纏了也有四年多吧,所以確是對我個人來說影響甚深的。
尤是筆下的「小說」,其實都是真實感情加上純粹記憶與虛構情節。
但在某段時期,純粹記憶佔的份量是很重,幾乎是在寫自己的故事似的。

不過,自從開始跟別人真的談起戀愛後,所寫的長篇小說並不多。
除了那部已讓我丟在一角的同人小說仍堅持寫了十幾回外,
自從升中五後都沒甚麼心情寫長篇小說,只是偶見有徵文比賽時會心動想寫。
因為,當遠離了夢而走近了「真實」的「愛情」後,確是會受到很大衝擊。
還是需要親身經歷過後,才會開始慢慢明白甚麼叫「愛」。

所以,在這段期間,長篇小說成了只可想而不敢碰的東西,
因為身在混亂的感情漩渦中,實在難以抽身作旁觀者去寫完整的故事。
於是,至今的製成品是一篇滯留在腦海中三年多的小說,但仍不敢下筆;
一個歌詞的故事成了純粹記憶之作,兼且暫沒心情按兩年前大綱寫下個故事;
一篇放下了半年後近月重拾起來寫的小說,當中該有一半是純粹記憶吧。

感謝神,讓我在這次的「傷心事」中,給自己機會去重整寫作方向。
早已深知道純粹記憶之作,總是難以使讀者對其產生興趣,
因為當中牽涉了太多的個人往事,但並非事事都是別人所想去了解。

不過,這些年來,在所寫的純粹記憶的故事與小說陪伴下,
確是能夠妥善的用文字去儲存易被忘掉的記憶。
而且因注重描寫事情與表達感情的關係,形成了文辭頗華麗的風格,
但加上過多的感情直抒,卻會導致內容有點空洞的無奈。

驀然想到,也許過去對文字的熱愛是純粹停留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之上,
但至於古人一直所說的「立言」、「文以載道」等,則成了不能高攀之處。
不過,既然從前的我只是純粹想用文字來保存記憶的話,
這也算是忠於自己的表現,並無甚麼不妥的啊!

只是,近日輕輕研究了言情小說與文藝小說的差別後,
就開始苦惱著怎麼自己所寫的小說會是「兩頭也不到岸」的呢?
惟一有關連的是,都是與感情有關,不過似乎又沒甚麼意義可高攀到文藝類。

這與另一樣教我苦惱的東西有關,就是小說該有甚麼主題麼?
一直以來,自己的小說純粹為了儲存記憶而產生,所以不會有特別的主題。
但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欠缺了所謂的「深度」麼?

昨晚,忽然想到了一個主題,但一想到要為了這個新增的主題而重修時,
心裡可倒是不太願意開展那麼大的工程,反而想返回純粹記憶的路。
但這事還有待研究吧,不論怎樣,我想還是會把自己的小說歸類作其他吧。

這晚,寫完這篇感受後,心裡得出的一個結論是:
看來,我寫小說與故事的恩賜是建基於我的經歷與感受,
若非親身所感受的,或有機會可以堆砌出一個故事來,
但自己看完後定會覺得這個故事寫出來實教人見笑了。

神啊,你到底要我為你作些甚麼的呢?
神啊,為我點燃起寫作夢的是你,你希望我能為作怎樣合用的器皿呢?
因為當初使我心生感動想去以文字來侍奉的是兩位基督徒所寫的書:
蘇恩佩所寫的散文集《死亡,別狂傲》和小說集《仄徑》;
三蒲綾子所著的小說集《冰點》及《冰點續集》。
尤是那三本小說集,使我很想能夠為你在文字上作見證,還有讀神學的夢。

感謝神,
讓我能再次拾起寫作的熱心。

P.s.這天,終於捨得放下世史一個下午。
看了好幾個小時WWI後,實在沒心情跟它糾纏下去。
於是轉投中史的懷抱,卻發現自己迷失在七個中史大課題中,溫習無從入手。
在寫了個歷代選士制度比較簡表後,再次迷惘,不知自己該往何處去。
就在這時,遇上了《中國教會史》一書,於是開始潛心細讀基督教在華歷史。

說真的,每次看馬禮遜來華的經歷時,心裡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因為,他隻身遠赴中國清朝那封閉的國度傳教,困難重重,
到最後雖然直接傳教成功的人只得十人,卻在文字上為神作很重要的事奉。
他獨力中譯了聖經新、舊約,還編寫了華英字典,
實在對後世中西文化交流有很大貢獻,亦為基督教日後傳教奠定基楚。
一讀到這兒時,總會想起在自己心底的那個夢,亦渴望能作神合用的器皿。

今年是馬禮遜來華傳教二百周年,
除了跟一眾考生同樣希望這年中史會考這課題外,
但願這個紀念的日子能讓每個中國基督徒感恩、反思與回應。
因為,當初若沒有馬禮遜從英國來華傳教的話,
今天連中國人能否聽聞到基督教的福音也是未知之事。

新約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節記載了耶穌對門徒的命令,
也是各地基督徒至今遵行的「大使命」: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神啊,請你讓我把提摩太後書二章廿一節常常記於心中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
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上一篇:最後的......?

下一篇:懼怕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