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17:16:12陳維苓 中西醫師

36~50歲 的調養 (上)

1)調養重點

A.適度的飲食

    適當的飲食,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台灣的物質生活相當富裕,世界各地的佳餚,在台灣都可以品嚐得到。由於西風東漸,西式冰品、甜點與高油脂的食物,到處隨手可得,因此造就出不少中年發福的女性。體重過胖的女性,容易影響到內分泌系統,造成中醫所謂的「痰濕型」月經失調或閉經、不孕。

    另外有一群患者,她們不但吃得太少,吃東西也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這種情形常出現在節食,尤其是吃減肥藥的女性患者身上,或是全心照顧小孩的新手媽媽身上。這種不當的飲食,會有損中醫所謂「脾胃」的功能,不僅使得消化系統出現障礙,也常常會導致她們的月經量愈來愈少,甚至根本不來月經,身體乾癟瘦弱,老化的現象也將提早到來。

B.適度的運動

    居住在台灣的居民,似乎對於吃很有興趣,卻特別的不愛運動,尤其一些忙碌的婦女,從來就沒有運動的習慣,這也是造就現代的女性容易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平常保持適度的運動,塑造好身材,減少因肥胖所造成的慢性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膽結石、痛風、關節炎、高血脂症、脂肪肝以及癌症等等疾病。

C.定期的體檢

    筆者從中西醫師的角度為出發點,給關心身體健康的女性讀者一個良心的建議,如果您未曾給婦產科醫師檢查過卵巢、子宮,那麼應該撥個空,給醫師照個超音波,並且定期做子宮頸的抹片檢查,以了解局部是否有異樣。

此外,也應該找乳 房外科 醫師,視情形的必要,做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的攝影,以了解平時自己乳房的狀況。在台灣,每年因為乳癌和子宮頸癌奪走性命的女性,不在少數。

另外,在月經出血量太多的女性患者身上,患有貧血的情形也很普遍。因此,也建議有這樣狀況的女性讀者,應該定期抽血檢查。

如果這些相關檢查都無異狀,但總是有一些婦人方面的小毛病,不妨請中醫師開藥,調整一下虛損的相關臟腑。

D.注意消化系統的順暢

許多醫學報告都顯示,人到中年最先老化的是消化系統,所以這段時間的女性也常有腹脹的現象。

腹脹,顧名思義,指的是患者自己感覺到腹部有脹滿的現象。從解剖的觀點來說,人體在腹部裏面有許多的臟器,例如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肝膽、胰臟、脾臟、腎臟、輸尿管、膀胱、子宮、卵巢……等。當有某一個器官腫大或膨脹起來,例如腫瘤,都有可能會造成腹部有脹滿的感覺,如果該做的檢查,確實已排除這些異常,那麼剩下來最常見的就是消化道及腸管的脹氣。

如果常常因為腹脹而困擾,首先,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排便情形是否順暢,如果便秘,過多的糞便堆積在體內,當然會造成腹脹,此時應該先解決便秘的問題,那麼腹脹的毛病,大多也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排便量不算少,但就是常常覺得腹脹,肚子敲起來有充滿空氣的感覺,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胃腸的消化和蠕動功能不佳,整條腸管脹大,不太活動;這種情形常出現在愛吃冰、愛喝冷飲的患者身上,因此要解決腹脹這樣的毛病,首先要戒除愛吃生冷的飲食習慣。

此外,每餐八分飽即可,不要吃的太多,造成腸胃過度的負擔;每餐之後,稍微散步一下,可以減輕脹氣。此外,很多健脾疏肝理氣的中藥,也可大幅改善腸胃的消化和蠕動功能,不妨請教中醫師。

另外介紹一些食療與運動,可以減輕您的不適。

E.月經流量稀少

    在門診中,常可發現30幾歲以上的女患者,老是抱怨她們的月經量愈來愈少,少到一天可以只用一片衛生護墊就夠了,焦慮地去找西醫婦產科診治。西醫婦產科醫師卻認為患者大驚小怪。

事實上,以西醫的標準,只要子宮、卵巢沒有長瘤,沒有惡性細胞就算正常,況且患者還有規律的行經。

但是,以中醫的觀點而言,婦女的月經量愈來愈少,表示身體已經在發出警訊了,有時甚至是卵巢功能提早衰竭,整個身體機能和面貌、體態急速老化,告訴它的主人不要再忽視現狀,難道說,非得要等到問題變得很嚴重,才來事後補救嗎?

    對一般的女性來說,月經應該有正常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月經的周期及經期均以出血的第一天算起。到底怎樣的月經量才是正常呢?正常月經出血的持續時間約為3~7天,在這3~7天內,經血的總量約有50~100毫升左右,月經的出血量如果太多,像水龍頭沒有關好似的嘩啦啦的流,常會導致婦女貧血,使人感覺頭暈,整天渾渾噩噩想睡覺,而且臉色蒼白、全身沒力氣。如果經量少得可憐,月經只來一、二天,用沒幾片衛生棉就結束,也是不大正常的。

    中醫認為月經量少,應該與臟腑的氣血功能失調有關,原因可能是肝血不足,或是脾氣虛、腎陰虛等,都有可能,正確的診斷最好請教中醫師。不過下列有幾個處方,不妨在每次月經結束後服用,可以達到保健的效果,要是服用後會有上火的現象,或是腹瀉的情形,最好請中醫師修改適合自己的配方。

作者:陳維苓 中西醫師     現任:仁美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文心路三段138-20號3樓   電話:04-23138067

※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屬於陳維苓醫師,請整篇完整轉載。
※對於本文章內容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洽詢陳維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