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閱】漫漫歸途
薩魯到澳洲展開新生活,有他必需去適應的新文化,新鮮的事物,養父母後來還再領養了一個小孩馬拓希,但領養的過程比薩魯的麻煩與不順,馬拓希很不幸,曾被親人性侵,所以表現較為叛逆,薩魯也很幸運不記得(沒查覺)在學校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反而是布萊爾利夫婦比較有感覺;薩魯的心中仍然藏著童年記憶,不曾斷過想要找到家鄉的念頭,大學時期因為接觸較多來自印度的學生,讓他開始尋找回家之路。
薩魯走失與找回家鄉的過程一樣曲折,這都是些辛苦的過程,而且這當中只要一個不注意,有所閃失,就只能擁有遺憾,走失與在青少年收容中心-利盧阿之家那段,才是讓人深感,這世界要不是有多一些努力幫助別人的善心人士,這世界會是多麼的險惡,與有多少的苦難等著每個流離失所或有困境的人們。
我想以薩魯五歲就到別的地方生活,又有愛他的家人,生活也較優渥,應該是很容易就忘記原來的家,但是他仍在心裡保有想找回那個貧窮的家鄉、他知道他的生母、他的手足正等著他回家,也有可能是他處在不同的國度,與同儕之間的外表明顯不同,也因流浪的記憶太過強烈,很容易想起自身的一切;另一面,如果是東方的家庭收養小孩,應該都比較會希望小孩從此忘記原來家庭,然而布萊爾利夫婦反而把家裡佈置成印度風,還試著與印度移民多有接觸,讓薩魯感到安心,而不是急於想改變他;只是為什麼薩魯沒有想要學好自己原來的語言北印度語,雙語學習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除非沒有人可教,或是覺得找到自己親人的機會不大,但就算找不到,應該也會想要回自己出生的國度看看吧!如果語言通,不是很好,還是他擔心太努力接觸印度的一切,會讓養父母以為他最終會離開而傷心、難過。
其實以某種角度來說是很尷尬的,一個家庭因為失去兩個小孩,反而讓這個家庭其他成員有不錯的發展,雖然在心裡上,都有極大的遺憾;對於走失的薩魯來說,因為善心人士的協助,最後被送養到不錯的家庭,算是幸運的結局,只是,哥哥到底為什麼會死,這個謎也無法得知,成為他心中最大的傷痛!相較薩魯的幸運,多少流落街頭的兒童,運氣可就沒那麼好了。
在閱讀時,想說印度到底是有多大,大到多數人不知道薩魯的家鄉金史塔雷在哪裡,而且連政府機關都不知道,原來記憶些微差距與謬誤,會讓他需要等到二十五年後,才能找回原生家庭,不過,因為他已三十歲,並不需要做選哪個家的決定,他擁有路途遙遠、分隔兩地的兩個家,兩個家都愛他,只是他勢必以澳洲為他主要的居住地,因為他已在那生活那麼久,比較熟悉,印度家鄉已成了最親的陌生地,這也是不得已的事實,很多故事都讓我們知道,失去的找回也已經不同了。
我覺得文字上看來,還不到會痛哭流涕的程度,但是如果去想那些薩魯所經歷過的那些畫面,也會覺得心酸,去看電影的話,應該很容易噴出眼淚吧!尤其是久別重逢時,很難想像地球的另一邊有多少的兒童,在街上、在車站辛苦地找尋食物、東西,只求基本的溫飽而不可得。
小時候或是在國外旅遊時,連在街上差點迷路,都讓我非常心驚了,找不到家的那種徬徨可真是連想都不敢想,難得薩魯被送到澳洲時,都還很鎮定,也可能五歲的小孩,想的比較沒那麼多吧,也或許他累了。
現代有google 地圖這個找路的資料系統,是很方便,但它需要知道起點與目的地在那裡,也要那地方在系統裡有建置,才好尋找,不然也是一樣大海撈針,也多虧網路社交的興盛,不管有多麼遙遠與陌生,都能找到一絲溫暖與無償、無價的協助,只是陷阱也多些就是了。
原始發表網址:http://blog.sina.com.tw/pommes/article.php?entryid=68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