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3 07:53:00deepmind

廣論消文307 饒益有情精進者,謂於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

廣論消文307  30613-3078

又如《無盡慧經》所說: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為一晝夜,三十晝夜而為一月,於十二月計為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須知一切有情心行,亦無怯弱而擐誓甲,為無盡甲。

又如《無盡慧經》所說:假設從無始生死到現在之間計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等於一月,十二月等於一年,經十萬年才發一次菩提心、見一次佛,又以十萬年乘上恒河沙數倍的歲月,才能了知一位有情的心行。縱然必須經過如此長的時間才能了知一切有情的心行,菩薩內心也毫無怯弱而披誓願鎧甲,這即是無盡鎧甲。

是為無上擐甲精進。

《無盡慧經》這段經文說的也是無上擐甲精進。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久劫行上勤,利物心無退,令生一念善,況欲善無量。菩薩長劫行持無上的精進,為利有情而心無退轉、厭足。菩薩以此方式精進成熟無量眾生時,若見能讓眾生生起一念善心,即便要在百千萬劫中精勤,也毫無疲厭,何況要使每個眾生發起無量善根。

以下宣說引發擐甲精進意樂的利益以及長劫修道無勇悍心的過患。

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如於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

總之,如果能引發少許如是的精進意樂,就能迅速圓滿無邊資糧、清淨無量業障,而成為最殊勝的不退轉之因,如果能對長劫行菩薩道生起喜樂,也就能快速成就佛果。(只要引發少許擐甲精進意樂,便具有快速、大量積資淨障的功能,這一意樂力也是最殊勝的不退轉之因。對於在越長的時間中利他,越能生歡喜心,就越能快速成佛。)

若於無邊妙行及於極長時等,全無勇悍,惟樂短時速當成佛,反於成佛極為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眾發最殊勝大志力故。

如果對於無邊妙行和極長的時間等,完全不具勇悍心,只喜歡短期內快速成佛,以這種求速成的心態,反而距離成佛極為遙遠,原因是:這種心態能障礙菩薩發起最殊勝的大志力。

以下引公案策勵發起精進。

《持世經》中說:有一位寶光菩薩,在閻浮檀金佛處發大精進,一心求證佛法,二十億年未起一念噁心和求利養之心;又在二十億年中如是精進,從未生起淫、怒、癡等噁心。無量意菩薩和無量力菩薩四萬年中不臥不睡,常常腹不飽食,日日宴坐、經行,內心唯一憶念五蘊之相,沒有一點放鬆、懈怠,念念緣法。

《大集經》中說:法語比丘二萬年中不睡不眠,他飛升到空中一棵多羅樹上,結跏趺坐,共一千年不動不搖,始終以法喜為食,以此得大智慧,說法無礙。

若欲成就無上佛道,必須蘇醒大乘種性所有的功能,發起大願力、大精進、大氣魄,如此才能成佛。對照菩薩的精進,我等應見賢思齊,發願隨行。

《普賢行願品》說: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又說: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由於意樂如此廣大,才能成就佛果無邊功德。

酉二、攝善法精進及饒益有情精進

為何義故,如是擐甲發勤精進?其中有二。攝善法精進者,謂為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饒益有情精進者,謂於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

問:為了成辦何種義利而如此擐甲發勤精進呢?

答:為了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攝善法精進,即為了引發六種波羅蜜多,而勤修六度每一度的加行。饒益有情精進,是對十一種饒益有情之事,一一按照所應做的而發起精進行持。

對應精進的自性解釋三種精進:

擐甲精進是發起勇悍心,所作的事業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從發勇悍意樂上說擐甲精進,從對於何種事業精進而說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菩薩地》中將精進定義為:為了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以及由此發起的三門動業。其中即統攝了三種精進的意義。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廣論298頁小字附註     

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1.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
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2.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3.    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4.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5.    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6.    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7.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眾。

8.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
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9.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10.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11.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