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306 住戒悲性諸勇識,是為最初所應取。
廣論消文306 306頁3行-13行
※﹝精進的差別分二:① 正明差別,② 發生精進之方便。初中有三:① 擐甲精進,② 攝善法精進,③ 饒益有情精進。今初﹞
進一步說明精進的內容。前面是啟發修精進的方便,由這個方便產生推動我們的力量,這個和正修精進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辨別得清清楚楚,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混淆,因才不會錯;不錯的因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果。
正明差別當中又分三:第一個擐甲精進,披起這個精進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建設,然後去做種種善法、饒益一切有情。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酉一、擐甲精進
“擐”是穿,“甲”是鎧甲。“鎧甲”是比喻具有強大勢力的意樂,“穿”是比喻從心中引發。穿上菩薩大勢力意樂之鎧甲,不畏種種難行,即“擐甲精進”。
《菩薩地》說:“謂諸菩薩於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若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為百千俱胝倍數三無數劫,惟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為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況時較短其苦極微。如是名為擐甲精進。”
《菩薩地》說:菩薩在發起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在次第上,發精進加行之前,應先修勇悍意樂),首先應當如是披上意樂鎧甲:倘若為了遣除一位有情的痛苦,而需以一千劫為一晝夜,由此累積成百千俱胝倍的三無數劫,不在餘道而唯一住在地獄中,如此漸次積資才能成佛。縱然如此,我的勇悍也絲毫不減,為求證無上菩提,非不進趣,而是發起勇猛精進之後,終究不鬆懈放棄,何況歷時更為短暫、受苦極為輕微。這叫“擐甲精進”。
“若有菩薩於此精進少發勝解、少生淨信,亦名堅固,尚能長養為求無上大菩提故,發起無量精進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進,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若有菩薩對如此勇悍的擐甲精進,能稍微發起勝解和淨信,也堪稱為堅固,僅僅如此,尚且就能長養為求證無上菩提而發起無量精進的因(以此少分勝解與淨信,便能出生、增長為求證菩提所發的無量精進),何況真實成就此擐甲精進時,對於求證菩提、饒益有情,沒有絲毫難行事業能夠讓菩薩生起怯弱難作之心。
這是說,一旦修成擐甲精進,不論修何種菩薩道,菩薩都沒有怯弱、畏難之心,成為大無畏者。
若能修習如是意樂,定能醒覺大乘種性所有堪能,故應修習。
若能串習這樣的意樂,一定能蘇醒大乘種性所有的功能,因此應當修習。
《攝波羅蜜多論》云:“設等生死前後際,成為極長大晝夜,集此為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發一最勝菩提心,須以此相漸集餘,一一資糧悲無厭,無諸懈廢修菩提。”
《攝波羅蜜多論》說:假設從生死的前際到後際之間,算為極長的一晝夜,如此累積三百六十個大晝夜為一年,又以年積累成漫長的一劫,直到窮盡了大海水滴數量的大劫,才能發起最勝菩提心,縱然必須以這種方式,漸次修集其餘每一種福慧資糧,隨大悲心而轉的菩薩也毫無疲厭,沒有任何鬆懈地修習菩提。
“自心莫思流轉苦,而擐無量穩固甲,住戒悲性諸勇識43,是為最初所應取。” 此亦是說擐甲精進。
內心不思惟自己長劫流轉生死之苦,而披上利他的無量堅固鎧甲,這對於安住戒律、以大悲為自性的菩薩來說,是最初入大乘道時所應攝取的。這也是宣說擐甲精進。
43 勇識:於利他勇悍的心識,是菩薩的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