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0:48:14deepmind

廣論消文240 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廣論消文240  2408-2418

日常法師開示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明說,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第三點,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壞話。《寶積經》上面講:「於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就是對於趣入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

關於這個對象,

1.有的人說這是指已經由儀軌正受發心的人;

2.有的人認為若是宿生已經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還沒發心也算。

但是第二種情況,本論說它不算。因為在《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大乘行者一定是具足菩薩戒,正在學菩薩行的人。所以應該是具足發心(照前面的儀軌發了心)的人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這樣的人才算犯了這個黑法。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然了義者即可。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所做的事情就是說他的壞話,因為你內心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至於對什麼人說呢?《釋論》說:「如果某位菩薩想要求法,信解大乘,或要想修學,你為了遮止他學習,而對他說菩薩的壞話。」但實際上只要聽得懂你講話的人,你對他說菩薩的壞話就算犯了。

那麼說他什麼壞話呢?這又包括惡稱、惡名、惡譽、惡讚,任何一種都是。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由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的問題。這個很容易犯,而過患卻是非常厲害!所以菩薩戒就告誡我們,不得說四眾過、自讚毀他。前面告訴我們:比起毀壞諸佛塔廟等等的罪來說,瞋恚菩薩的罪遠來得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的。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如果菩薩對一位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起了瞋恨、毀謗的心,就會「經爾劫恆住地獄」,這個心有多少剎那,就要經過多少劫的時間住在地獄裡。

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要千萬注意啊!《寂靜決定神變經》就告訴我們: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業不會使他墮落惡趣,只有一個例外--如果他毀謗其他菩薩的話,他就會墮落。《攝頌》也說:「尚未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菩薩,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毀謗的惡心有多少剎那,就要在那麼多劫中,重新修行地道功德。」真正得到受記的菩薩,他一定得到淨信相應的量,就不會犯這個毛病。而實際上,現在我們這些要學的人很容易犯這個毛病。起多少剎那的瞋心,要經這麼長劫再重來

我們現在修學,不要說長劫,叫我們到佛學院念三年書,就覺得好辛苦。所以一生已經很辛苦了,何況長劫!付出多少努力才積累的功德,只要起這樣一個惡念的話,就會受如此嚴重的果報,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想辦法防制瞋心,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懺除掉。也就是經上告訴我們的:「要曉得瞋心不好啊!對以前起的瞋心要懺悔,並防護以後,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要努力地、真正如法地去修學。」

毀謗菩薩的罪過非常大,同樣地,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所以,以後當大、小乘行者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要發大菩提心,最重要而強有力的因是慈悲,而瞋恚跟慈悲是恰恰相反的,你生瞋心的時候,正損害了慈悲--已經有的慈悲會減弱,如果原先沒有慈悲的話,長時修習也難生起,所以瞋心是斷菩提心的根本!如果能夠滅除瞋恚的話,那麼你修慈悲心就很容易增長,乃至於到無量。

《釋量論》說:「假如沒有違品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增長。」「違品」就是跟它相反的,慈悲跟瞋恚恰恰是相反的,沒有瞋恚去違害的話,慈悲心就增長了。就像房子裡邊燈一亮,黑暗就沒有了;燈一熄,黑暗就來了。

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等流心眼前雖然沒有強烈地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已經學過業會增長廣大,如果沒有瞋恚心的違害,那麼慈悲就容易生起來。反之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讓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悲心就生不起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有了瞋恚的話,就算長久學習也很難生起慈悲。懂得了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瞋恚之心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講道理已經是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尤其是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就講道理,講道理真正害的還是你自己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以上是第三個黑法。

 

以下詳細版

廣論消文240  2408-2418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明說,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第三點,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壞話。《寶積經》上面講:「於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就是對於趣入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

關於這個對象,

1.有的人說這是指已經由儀軌正受發心的人;

2.有的人認為若是宿生已經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還沒發心也算。

但是第二種情況,本論說它不算。因為在《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大乘行者一定是具足菩薩戒,正在學菩薩行的人。所以應該是具足發心(照前面的儀軌發了心)的人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這樣的人才算犯了這個黑法。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然了義者即可。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所做的事情就是說他的壞話,因為你內心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至於對什麼人說呢?《釋論》說:「如果某位菩薩想要求法,信解大乘,或要想修學,你為了遮止他學習,而對他說菩薩的壞話。」但實際上只要聽得懂你講話的人,你對他說菩薩的壞話就算犯了。

那麼說他什麼壞話呢?這又包括惡稱、惡名、惡譽、惡讚,任何一種都是。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由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的問題。這個很容易犯,而過患卻是非常厲害!所以菩薩戒就告誡我們,不得說四眾過、自讚毀他。前面告訴我們:比起毀壞諸佛塔廟等等的罪來說,瞋恚菩薩的罪遠來得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的。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如果菩薩對一位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起了瞋恨、毀謗的心,就會「經爾劫恆住地獄」,這個心有多少剎那,就要經過多少劫的時間住在地獄裡。

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要千萬注意啊!《寂靜決定神變經》就告訴我們: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業不會使他墮落惡趣,只有一個例外--如果他毀謗其他菩薩的話,他就會墮落。《攝頌》也說:「尚未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菩薩,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毀謗的惡心有多少剎那,就要在那麼多劫中,重新修行地道功德。」真正得到受記的菩薩,他一定得到淨信相應的量,就不會犯這個毛病。而實際上,現在我們這些要學的人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起多少剎那的瞋心,要經這麼長劫再重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要說長劫,叫我們到佛學院念三年書,就覺得好辛苦。所以一生已經很辛苦了,何況長劫!付出多少努力才積累的功德,只要起這樣一個惡念的話,就會受如此嚴重的果報,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想辦法防制瞋心,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懺除掉。也就是經上告訴我們的:「要曉得瞋心不好啊!對以前起的瞋心要懺悔,並防護以後,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要努力地、真正如法地去修學。」

毀謗菩薩的罪過非常大,同樣地,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所以,以後當大、小乘行者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要發大菩提心,最重要而強有力的因是慈悲,而瞋恚跟慈悲是恰恰相反的,你生瞋心的時候,正損害了慈悲--已經有的慈悲會減弱,如果原先沒有慈悲的話,長時修習也難生起,所以瞋心是斷菩提心的根本!如果能夠滅除瞋恚的話,那麼你修慈悲心就很容易增長,乃至於到無量。

《釋量論》說:「假如沒有違品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增長。」「違品」就是跟它相反的,慈悲跟瞋恚恰恰是相反的,沒有瞋恚去違害的話,慈悲心就增長了。就像房子裡邊燈一亮,黑暗就沒有了;燈一熄,黑暗就來了。

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等流心眼前雖然沒有強烈地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已經學過業會增長廣大,如果沒有瞋恚心的違害,那麼慈悲就容易生起來。反之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讓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悲心就生不起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有了瞋恚的話,就算長久學習也很難生起慈悲。懂得了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瞋恚之心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講道理已經是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尤其是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就講道理,講道理真正害的還是你自己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以上是第三個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