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09:43:40deepmind

廣論消文236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廣論消文236  2369-23710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二、能攝受無惱害福分八:

守護無害 易成咒等 現住安樂 不感病苦 無不堪任 煩惱輕微 伏遣隨惑

難生惡趣、生亦速脫

以下所說的八種無惱害福,大部分是引用《菩薩地》原文。

申一、守護無害

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

第二、因為有二千名護法神的守護,發心菩薩不論睡眠、迷悶或放逸時,惡性藥叉、宅神、非人等都不能擾亂、傷害。

日常法師開示

其次,就是能夠攝受無惱害福。發菩提心的人有多少守護神來守護他呢?其守護神之數量是兩倍於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之中的金輪聖王(轉輪聖王有金輪、銀輪、銅輪、鐵輪等四種),能使四天下自然臣服;而你才一發菩提心,你的福就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他。

申二、易成咒等

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其餘眾生為了息滅疾病、災難所用的不靈驗的咒語,到了菩薩手中,菩薩尚且能使它靈驗,何況本來就靈驗的咒語。

日常法師開示

乃至於沒有效驗的咒句、明句,到了你手上就會有用。這真不可思議!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造業的時候有幾個條件:第一是心清淨,這是心的力量,第二是加行的力量,第三是田清淨,靠田的力量;而現在你的心是跟法界相應最了不起的心,它是無限大的,所以任何東西碰到它都產生無限的功效。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經常記在心裡,多去思惟觀察,對它加深認識而產生淨信。為了息災而用的不靈驗的咒句、明句,到了發菩提心者的手上都會靈驗,更何況原本就靈驗的呢!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由此顯示:凡是息災、增益、懷-敬愛、誅-降伏等事業,如果發心堅固,則容易成辦。各種共同成就,若有菩提心,也能速疾修成。

息災等事業,指「成就法」當中的息災、增益、降伏、敬愛等四種事業。-林師兄消文

申三、現住安樂

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饑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第四、發心菩薩不論居住在城市、鄉村或者山林,凡是他所居住的地方,所有恐怖、鬥諍、饑荒等過失,非人所作的疾病、災難等,未生的不會生起,若已生起也會很快息滅。

所以,發菩提心能給世界帶來和平安寧。凡是發心者所在之地都將平安吉祥。

申四、不感病苦

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發心菩薩轉世再來時,以發心的福德力攝持,將很少生病甚至完全無病,不會長期遭受重病惱亂。

菩薩轉世,以菩提心的特性,自然很少遭受損害,即使受到一點損害,也是短暫而輕微。

申五、無不堪任

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第五、以菩提心的力量,在成辦眾生的利益方面,菩薩的身體和語言堪能勇猛勤作,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而身不疲倦、心無忘念、心力不減。

由第四句、五句可知,發菩提心法爾感得具足大力、有大堪能,發心菩薩身心都特別有力量。

申六、煩惱輕微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第六、菩薩安住種性時,以菩薩的天性自然煩惱輕微,發了菩提心之後,身心的煩惱將變得更加薄弱。

由此可見菩提心與身心的關係,發菩提心能強有力地對治煩惱、轉變氣質。菩提心是極殊勝的善心,決定具有對治煩惱的作用。

日常法師開示

種性就是我們說的「出身」。從正發願心出生在佛的家庭當中開始,你就是佛子了。如果對種性詳細分析,傳統有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也就是所謂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等,這些是慢慢修行以後的階位。而我們剛開始發願心是在習種性之前,就是所謂的信位菩薩。因為信得過三寶,依法而淨化自己,所以自性的粗重就慢慢地微薄了。

申七、伏遣隨惑

以發心力能勝伏、遣除隨煩惱。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強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

第七、因為菩提心使菩薩成就了殊勝的堪忍(安忍)與調柔,所以菩薩受人損惱時,能夠安然忍受而不惱害別人。見到其他眾生互相傷害,心中便會難受、不歡喜;而且,忿恚、嫉妒、諂曲、覆藏等隨煩惱大多不現行,即便暫時現起也沒有產生大的力量,不會在心中久留,很快就能遠離。

申八、難生惡趣、生亦速脫

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第八、生起菩提心之後,很難轉生惡趣,假使轉生惡趣,多半也能快速解脫。即便在惡趣中也只是略受小苦,並且以此受苦因緣而於生死輪迴深生厭離,對惡趣有情生起大悲心。

《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其他眾生轉生地獄等惡趣時,在壽命尚未窮盡期間,須長時間住在彼處受苦;但是,菩薩種性者不會久住,速疾就能脫免,而且只需感受輕微的痛苦,就能從惡趣中解脫。

比如,未生怨王因為殺害了獲得預流果的父親而墮落,但他墮入地獄時,就像拍皮球,落地立即彈起,很快便獲解脫。

而且,菩薩種性者感受惡趣痛苦時,見眾生受業力支配不自在地受苦,便會對這些痛苦心生厭離,以此厭離為因緣,推己及人而油然發起大悲,心中唯願與自己同樣遭遇的眾生能夠脫離痛苦,並祈願將他們安置於善根中,成熟其相續。

以菩薩種性的功能尚且能使墮落惡趣者略受小苦便快速解脫,並在觀見眾生受苦時,自然引生厭離和大悲心,何況已發起了菩提心,力量更是不可思議!

唐譯《瑜伽師地論》中,最後總結說: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巳三、《勇授問經》所說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菩提心的福德若有色法形相,即使虛空也難以容納,以諸財寶供養諸佛的福德,尚且不及此發心福德之一分。

理證:

菩提心的所緣是盡虛空界從地獄乃至聲緣等無量有情,所求是具無量功德的大菩提,誓願拔除眾生三苦所攝的無量痛苦,給予眾生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無量安樂。因此,菩提心的福德無量無邊。

教證:

《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 “若人以諸寶,遍滿恒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正如《勇授問經》中所說:「菩提心所生的福德,假設有形體的話,就算徧滿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受(喻無量)。如果有人拿遍滿恆河沙數的諸寶,到諸佛剎土中去供養諸佛,其所獲得的福,比不上有人恭敬、合掌、一心禮敬菩提來得殊勝,因為以菩提心作為供養所獲得的福無有邊際(喻無邊)。」

辰二、以聖言讚歎之理

傳說覺沃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

傳說一次阿底峽尊者右繞金剛座時,心想:應修何法才能速證大菩提呢?

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當時,那些小佛像一致起立,請問大佛像:若想快速成佛,應修何種法門?

大佛像回答:應當修學菩提心。

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尊者又見虛空中有位少女請問一位老婦人,老婦人也是如前一般回答。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由於聽到諸佛的言教,從此尊者對菩提心心中極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