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3 00:34:33鯊魚

末世的西部偷渡《獵魔教士》(Priest)


導演:史考特史都華(Scott Charles Stewart)
年代:2011

影片從開頭的視覺風格呈現到劇情的推展,無不透露出過往經典電影的痕跡,不論自韓國漫畫到好萊塢的轉化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再現,對熟悉以下這幾部電影的影迷來說是有趣的文本閱讀。

經過一個(主角的)夢境,與一連串漫畫手法的過場並概略交待故事背景後,便進入一座科技打造的堡壘城市,這形象的塑造首先讓人連結到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導演佛利茲.朗(Fritz Lang)的《大都會》(Metropolis)對未來城市的想像,然後灰暗與冷調氣氛的描繪,影像在牆面上的交錯,和如廣告詞般的警語:信仰教會就是信仰上帝。不斷的傳散在各各角落,不也就是《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開場嗎,隨後我們經過男主角教士(保羅巴特尼飾)的口中得知那夢境是過去一段無法彌補的愧疚,自責自己沒有能力挽救戰友,而遭吸血鬼吞噬,這無法揮之的愧疚感就呼應到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絕世經典《迷魂記》(Vertigo)男主角因為隊友為救自己反而墜樓而死,這愧疚更轉變成無法抹煞的罪惡感,環繞在敘事當中,但可惜在《獵魔教士》無法有進一步類似的心理刻劃。然後全片的首度轉折點出現在一位警長找上教士,告知他自己的姪女露西被吸血鬼擄走的消息,要他重操舊業殲滅吸血鬼並救回露西,接著便進入一段漫長的搜索,熟識西部片的影迷便會聯想到約翰福特(John Ford)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只是印地安人被移置成吸血鬼的角色。然而此片與西部片的許多圖模也相當類似,只是被轉移到宛如末世般的虛構世界,但仍可看到如警長、小鎮等符號,高原峽谷變成荒原廢虛、驛馬車成了摩托車、牛仔成為教士與吸血鬼首領的形象,而教士也如同牛仔一樣是被文明世界放逐的漫遊角色,在底層邊緣挑戰正統的社會秩序,在片中則是腐朽的宗教體制,最後當一切危機與任務完滿後他們就消失在地平線面臨新的挑戰,但仍舊是體制縫隙間的游牧者(無名字的人物),來與中心進行對抗。

宗教是片中不斷出現的符號,從片頭開始就不斷重複的訴說著:信仰教會就是信仰上帝。可以看出宗教在此是倒退的權力,當古騰堡聖經誕生後也就是印刷術的普及,便意味著信徒可以不用透過教士來接觸上帝,可以經由手上的聖經來拉近與上帝(信仰)的距離,然而片中卻必須再度回到教會,一個權力壟斷的場域,來維持自我信念,但在這教會的仲介下許多單一僵化的意識型態就從中潛越到信徒的認知當中,進而矇閉了外在的真相,即聖城外牆吸血鬼大軍即將入侵的事實,形成思想的麻醉與控制。由於沒有閱讀過原著漫畫,無法得知其意涵是否指涉北韓極權的思想控制,聖城的圍牆其實是北緯38度的呼應?

當然影片仍是樹立英雄的救世形象,與對宗教信仰的救贖理念,但相較一般的英雄片而言,主角不是身處主流價值觀下的人物(至少在此集中不是),而是被教回奴役的勞動者與秩序之外的遊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