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老七佳石板屋巡禮
行程:
七佳部落力里國小集合=>力里社區停車場行前說明=>春日鄉力里溪伏流水圳=>老七佳吊橋=>老七佳部落門口山祈福儀式=>老七佳石板屋巡禮=>原民風味餐
∮力里國小集合~認識七佳部落:
力里國小位於春日鄉人口最密集的七佳部落,這裡的居民並非完全老七佳遷居下來的後代,經解說才知道這裡聚集了七佳、力里、白鷺部落和部份歸崇部落族人,均因民國61年颱風水患聚居於此。今天要深入了解的七佳部落,於民國47年(1958)國民政府為方便管理,將位於海拔570公尺的老七佳部落強制牽制力里溪畔的舊七佳部落,無奈民國61年(1972),莉泰颱風破壞舊七佳,居民再度遷移至位在力里國小旁,現今的七佳村。
當地居民遷村後,舊部落荒廢狀態達四十餘年,直至民國90年(2001),族人陸續返回整修後,部落內保存有約四十多幢石板屋,與最盛時期的七十五幢雖不能相比,已足以見證老七佳族人的建築智慧,對於接下來的參訪,充滿崇敬與期待。
∮力里社區停車場行前說明
屏東大學郭東雄老師,老七佳排灣族人,對於傳統文化有深刻的情感,感謝他專業又充滿熱忱的帶領,許多進入部落該注意的禮儀、禁忌,一次說清楚,避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誤犯山神或祖靈。
從停車場開往老七佳部落,約莫40分鐘顛簸山路,一定要四輪傳動才能登山,會暈車的人必服暈車藥,顛簸程度不容小覷!!
∮走訪春日鄉力里溪伏流水圳
建造:日本水利專家鳥居信平,就讀東京帝大農業土木科,「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電影KANO裡大澤隆夫飾演的水利專家)的學長,兩人在不同地點用各擅勝場的伏流水及大壩,灌溉台灣農田,且距今已一百多年,嘉南大圳、力里伏流水圳仍繼續造福當地百姓,甚至在乾旱時,水源仍源源不絕。
保護:原民相當珍惜伏流水圳帶來的沃土,不在水源旁任意開發、不污染、不可破壞附近環境的諸多禁制,對水源地充滿尊重及智慧,也依此訂定從「源」頭守護水源,期盼保護屏東縣的溪水從擁有源頭的原民鄉開始。
屏科大工學院院長丁澈士曾說,伏流水具水資源供給的優勢,無需人工動力的過濾及運輸,維修人、物力及成本等都非常經濟,盼前瞻基建伏流水計畫能納入力里溪圳及二峰圳作為示範維護,甚至擴
增。
∮重建後的老七佳吊橋
莫拉克風災後重建的老七佳吊橋,是懸臂式吊橋,命名經過當地原民投票決議,可供3.5噸以下車輛行駛,因此為安全起見,一次行駛一台車是極限。
∮參訪入山儀式
跟祖靈報告我們一行人將進入部落拜訪,去體會祖先的文化資產,希望大家輕聲細語、不隨便觸碰祭祀用的物品,並愛護山林、不亂丟垃圾。
祭品:檳榔數顆、米酒一瓶
簡單祭典:檳榔擺在入口石板上,斟一杯酒,手輕灑酒水,口唸原民語,跟祖靈報告,不懂族語可用國語,灑完要將酒水飲盡。(感謝學姊一飲而盡解救大家)
∮老七佳石板屋巡禮
日治時期的駐在所,在老七佳入口停車場處,是唯一的磚造建築。
老七佳部落海拔570公尺左右,氣候涼爽,當年原民祖先挑的聚落地點,至今仍未受風災、水災侵襲,可謂一塊得天獨厚的寶地!由此可見先人的智慧,反而是被迫遷居的舊七佳遭風災水患之苦,老部落平安無恙!!
進入部落,南大武山美景盡收眼底!
老七佳石板屋部落位於石可見山 下,屬於排灣族原住民的群聚部落,根據老師說法,族人已在此地定居四百餘年。
「七佳」在排灣族語中為「中間」的意思,因為老七佳部落剛好介於舊時白鷺與力里兩部落之間,因而以轉音「七佳」方式命名。(七佳部落與白鷺部落世代交好,與力里部落不合,至今亦然,甚至連選舉都是彼此角力~)
最傳統、最古老的石板屋,配合當時居民不高的身材建造,以木材當支架,石板層層疊上,對面的石可見山就是建材來源。
進屋時得注意別撞到頭,以及對他們祖先的崇敬(祖先柱)
原住民的石板屋內,祖先在祖先柱下,是"複葬"(重複、堆疊下葬)的,他們的說法是越多祖先在在屋內,家族會越興旺!!
~榮譽的象徵,這戶人家當年是最會狩獵的,此乃頭目給的勇士盃
頭目家,排灣族頭目是世襲制,母系社會,頭目家門口有司令台、刺球設備(五年祭用),屋筵下的雕刻也比較華麗!
後面的大武山抹上一層鮮奶油,香甜地伴隨部落,甚是迷人!!
進到石板屋內第一件事,就是燒柴,這是有人煙的象徵,也能幫房子驅蚊驅蟲,一舉數得,只是我們被燻得灰頭土臉,無法和老師久待在屋內。
這房子是老師名下的"財產"喔,是平民的家屋,細心的老師設有沖水馬桶,屋外鋪石地板、石椅,非常舒適!
這是頭目選定的每年旱季的祈雨所,曾經有祭司不小心端水祈雨時絆倒,水花四濺,聽說那年連續下了四個月的雨!!
老七佳部落目前總共四十多戶石板屋,依著山勢而建,居民的耕地仍在此,因此能繼續整建石板屋,而此處石板屋是目前台灣最多石板屋聚集處,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後來查詢GOOGLE地圖,發現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數量也也相當多,如今大多被荒煙蔓草覆蓋,因其交通跟老七佳相比,更顯不便!!因此族人修復、整建的意願相對低落,實為可惜!
∮躍動的舌尖~原民美食
樣樣美味的排灣族風味美食,取材自山裡的野菜、根莖類、溪蝦溪魚、放山雞,美味之餘,感受到排灣族人與大自然共存、充滿感恩的情懷。
{第一次嘗試爽脆的翼豆(我手正在夾的那道菜),清甜爽口,以後看到一定買回家料理!}
好客又熱情的排灣族人,飯後拿出兩瓶小米酒,難卻屏大的郭老師盛情,我也品嚐美味香甜的小米酒。無奈老師根本"灌酒",我被嗆到~~~~
餐後,又走訪幾間後來改建過的石板屋,石板較方正、大片。
大夥兒穿梭在羊腸小徑,吸取古人的智慧精華及大自然的養分,身心靈皆飽足療育,趁著天色仍亮,族人便領我們下山,結束一天精彩的行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年排灣族人為了因應千變萬化的環境,使用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蓋了冬暖夏涼的石板屋,原住民靠著互助、樂觀的天性,讓各家男丁們完成需要五萬多塊石板才能打造的石板屋,就地取材考驗著原民的智慧及體力,看到整片三四百年的石板屋,以及層層山巒、澄澈綠水,深深對這塊沃土更多一分景仰及感恩。
郭老師目前是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他認為石板屋是可以呼吸的,夏天可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到了冬天更為暖和,符合現今綠建築的設計理念,而他更在屬於自己的石板屋頂裝上一塊太陽能板,利用太陽能讓石板屋更符合現在居住需求:煮咖啡、手機充電、做簡報…,如此與時並進的做法能讓文物永續留存,讓後代子孫願意讓裊裊炊煙繼續升起,即便申請世界人類遺產不成,這樣的文物、資產以及保護的觀念,是深植在老七佳的後代,永遠的凝聚力及感情牽絆。
今日參觀後,大家摸索著曲折的小徑到達出口,回望整個美麗的部落,剩下一戶的炊煙,我們這群研究生叨擾後的古老部落,又恢復了往昔寧靜,這個快要被遺忘的部落,希望透過觀光、解說、宣導,讓世人更重視台灣早期的歷史及文化,更希望政府及相關單位重視原民文化的保存,不要流於觀光化,在推廣的同時兼具保護,讓好的文化資產源遠流傳、生生不息。
上一篇:謝謝你~給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