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17:43:08逸竹(yt)野叟

【詩詞賞析】 無路荒山峻 參天古木高

 
【詩詞賞析】   無路荒山峻      參天古木高

清 張雲錦《蘇澳從軍》五首之二:
   「無路荒山峻,參天古木高。
修蛇臨澗躍,怪鳥繞營號。
     瘴毒蒸豐草,炊煙爇濕蒿。
不須言戰事,士氣已蕭騷。」

      張雲錦,生卒年不詳,字綺年,清 安徽合肥人。清 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巡撫 劉銘傳 議請 征討 蘭地 未馴化的原住民,調遣 福建 兵艦前來,並親自 督軍 駐守蘇澳。同鄉文人 張雲錦 因此 隨軍來臺,親眼目睹 開闢道路的艱辛、瘴毒癘氣瀰漫的環境,討番戰事的慘烈,遂寫下《蘇澳從軍》組詩。這首詩,是清 張雲錦《蘇澳從軍》組詩,其中的一首。
      據 連橫《臺灣詩乘》載云:「時有張雲錦者,賦〈蘇澳從軍詩〉七首,以紀其事。」然其 所錄者 僅五首。另 張雲錦 著有《順所然齋詩集》,已失傳。

注釋:
1. 修:修長。
2. 修蛇:長蛇,大蛇。
3. 號:號(音ㄏㄠˊ),鳴叫。
4. 怪鳥繞營號:怪鳥 圍繞著所駐紮的軍營,不斷的鳴叫。
5. 豐草:茂密的草。
6. 爇:爇(音ㄖㄨㄛˋ),燃燒。
7. 蒿:穀類的莖稈。
8. 炊煙爇濕蒿:軍隊作飯時,只能燃燒潮濕的植物莖稈起火。
9. 蕭騷:蕭條淒涼。

意譯:.
      荒山陡峭之地,古木高聳雲天,原先沒有道路 通行。政府花了大量經費人力,歷經艱險,開闢出 蘇澳往奇萊(今花蓮市)的「北路」。
      大蛇 沿著 山溝爬行,怪鳥 繞著營房鳴叫。
      雜草叢生、瘴毒癘氣 瀰漫;軍隊作飯時,只能燃燒潮濕的植物莖稈起火。
      身處在 這樣惡劣的環境,駐守的戰士們,戰事尚未發生,軍隊的士氣,早已 淒惶不安,失去鬥志了。

賞析:
      清 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 一改 消極的「治臺政策」,轉而 積極推行「開山撫番」等諸多措施。
      是年 福建 陸路提督 羅大春 ,應 欽差大臣 沈葆楨之請,負責 北臺防務,並開闢 蘇澳(今宜蘭縣蘇澳鎮) 往奇萊(今花蓮縣花蓮市)的「北路」,由羅大春與臺灣道 夏獻綸,率軍在西元1874年8月動工,12月完成,全長118公里,這條「北路」,後來 被稱為「蘇花古道」,即是 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可惜 這條 耗資甚鉅,歷經艱險 才 開鑿出的道路,旋因 種種理由 而告荒廢。
      清 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巡撫 劉銘傳 議請 征討 蘭地 未馴化的原住民,調遣 福建 兵艦前來,並親自 督軍 駐守蘇澳。同鄉文人 張雲錦 因此 隨軍來臺,親眼目睹 開闢道路的艱辛、瘴毒癘氣瀰漫的環境,討番戰事的慘烈,遂寫下《蘇澳從軍》組詩。這首詩,是清 張雲錦《蘇澳從軍》組詩,其中的一首。      

◎《開山撫番》的評論
      胡傳(胡適 之父,西元1893年~西元1895年,任臺灣 臺東直隸知州兼統領鎮海後軍各營屯)曾就「開山撫番」做 如下評語:
    「臺灣 自議 開山以來,十有八年矣。剿 則無功;撫 則罔效;墾 則 並無尺土寸地 報請升科;防 則徒為富紳土豪 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 禁兇番出草。每年 虛糜防餉、撫墾費 為數甚鉅。明明 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 咄咄怪事哉!」
       西元1895年政權易主,胡傳 撤離臺灣,不久病逝於廈門。時過境遷,今日 您怎麼評價「開山撫番」呢?

參考資料:
清 張雲錦《蘇澳從軍》:
其一:
「海濱尋廢壘,幕府駐征轅。徵將趨風至,分營偃月屯。
冑披生蟣虱,笳動嘯狙猿。此地猶愁絕,前驅那可言。」
其二:
「無路荒山峻,參天古木高。修蛇臨澗躍,怪鳥繞營號。
瘴毒蒸豐草,炊煙爇濕蒿。不須言戰事,士氣已蕭騷。」
其三:
「死邊為烈士,搏兔乃戕獅。末將能相殉,忠魂可並祠。
捐軀難瞑目,裹革尚存屍。後勁多觀望,陰風撼大旗。」
其四:
「古無人跡到,艱苦趣軍行。深入多疑伏,前驅半死生。
雨淫天助虐,日久帥休兵。慎選防關將,何勞戰鼓聲。」
其五:
「樓船窮海泊,喚渡易輕舟。浪湧如奔馬,波回似沒鷗。
雨風交灑落,性命聽沉浮。已濟看來處,驚人浩浩流。」

2016-08-11 19:05:40

能住在台灣
很好
但是環保問題讓人堪憂

版主回應
台灣 有山有水 又有 人情味
但天涯海角
只要有人到的地方
就留下垃圾
近年來
詐騙集團
更揚名國際
台灣之光
2016-08-12 06:27:06
DB 2016-08-10 07:04:07

開疆闢土,
總是特別辛勞。

台灣高山多,
很多地方地形險峻,
人煙稀少。
但也因為如此,
能夠脫離人類過度開發的毒手,
至今仍能保留美麗的自然景觀。

版主回應
人世間 恩恩怨怨 利弊得失
實在是 一言難盡
移民 有辛酸 原民 也有苦楚
美國的西部開拓史 是紅番(印地安)血淚史
先民 渡海來台「十去 六死 三留 一回頭」
留台的又須
面對 水土毒惡、疫疾肆虐、閩客不和、族群械鬥
悲壯
的確 因交通因素 所以東台灣留下一片淨土
2016-08-10 10:17:57
聊聊天 2016-08-09 18:53:43

這出處是哪來的?

版主回應
詩 見連橫《臺灣詩乘》
(吳福助編校)
胡適評傳(李敖 文星書店)
清代東部後山圖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劉維茵)
蘇花古道 : 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  
(吳永華1994,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16-08-10 07: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