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14:37:40玉山薄雪草
走在沙韻之路 之二 猴子的溪、楠子駐在所 105-3-26
我們在步道終點臨著南澳南溪支流南岸蔭涼處的一塊大岩石上放下背包,下方就是這條支流匯入南澳南溪主流的合流口。(當時還不知道支流的名字,只覺得是一條好美的野溪。回來對照地圖,才知是合流溪,又名「猴子的溪」。)
小咕嚕小瑀魚望著潔碧的溪水與潭裡的蝌蚪,直說想玩水,阿德和兄妹倆便脫下鞋襪,打著赤足涉水過溪。
一開始,兄妹倆一邊摸著石頭、謹慎伸腳探著水流,嘗試過河,熟練之後,便來來回回地走上好幾回,並且試著沿溪北岸上溯,穿梭在溪裡的大石頭間,攀上爬下。
IMG_4171阿德先過溪去探溪北岸的楠子駐在所平台.JPG
IMG_4177我們在合流溪(猴子的溪)溪畔一塊蔭涼處的石頭上,面著瑩潔的溪水午餐。對我而言,好奢侈,也好滿足.JPG
IMG_4180小咕嚕和小瑀魚拿著午餐麵包涉水過溪 在溪邊的大石頭間 爬上爬下 跳來跳去.JP
IMG_4190這條溪又名「猴子的溪」 這兩隻小猴子看來無比快活.JPG
午餐後收拾背包,拎著登山鞋,逐一過溪。
孩子們一放下鞋子,又立刻赤腳繼續他們在溪石間的嬉戲。
一會兒,小咕嚕提議撿拾漂流木從上游放流,看它們能夠漂到哪裡去。兄妹倆便到處尋找木頭,又上上下下、反覆地追著那些預期應該會漂下來,卻意外被石頭卡住的木頭,彷彿有耗不盡的一身精力。
阿德則試著沿溪北岸溯行,發現沿溪岸綁著一些繩索,推測有一條沿著溪上溯的路,雨季溪水大時,必須拉著繩索前行。(後來翻閱【找路】那本書的地圖,也證實有這條路的存在。)
直到阿德喚我們上岸穿鞋,兄妹倆還捨不得離開他們嬉戲的溪石。
這條溪兩岸,無論是細細的卵石、砂地或者大石塊旁,多處都留有生火的遺跡,推想,這裡必定是許多獵人往返山間,處理獵物、烤火或過夜之處。
過溪之後,古道經一小段略微陡上的山徑,路旁盛開的澤蘭,顏色格外醒目豔麗。(腺葉澤蘭)
轉個彎,就抵達楠子駐在所的大平臺了。駐在所大門的石級,隱藏在一片繁茂的腎蕨當中。
IMG_4173抵達楠子駐在所平台前 路旁盛開著這種極為豔麗的澤蘭.JPG (腺葉澤蘭)(感謝聖傑學長解惑)
IMG_4192楠子駐在所入口 小咕嚕小瑀魚站在石階頂端的平台 石階隱藏在繁茂的腎蕨中.JPG
阿德帶我們走在駐在所的大平臺上,鑽行於植叢之間。
一處隱身在植物間的長方形水泥構造物,讓人一時無法想像它的功能。(日據時代的廁所嗎?)
IMG_4197楠子駐在所平台的一塊區域 留有許多酒瓶與瓷器的碎片 我們很認真地檢視著每一件發現 妹妹還找到藍腹鷴的羽毛 以及山羌的排遺
IMG_4199小咕嚕發現一個形狀特殊的圓鍬.JPG
IMG_4200瓷製清酒瓶底部的文字.JPG
IMG_4201瓷製清酒瓶瓶身的圖案.JPG
IMG_4202綠色玻璃酒瓶,瓶口以鐵絲勾著一個白瓷瓶塞.JPG
IMG_4203清酒瓶與玻璃酒瓶.JPG
IMG_4205一個摔破的瓷碗碎片.JPG
循著石階走出駐在所大門,沿著古道向北續行,左手邊一道清晰的石砌駁坎,構成了駐在所平台。
小咕嚕小瑀魚望著潔碧的溪水與潭裡的蝌蚪,直說想玩水,阿德和兄妹倆便脫下鞋襪,打著赤足涉水過溪。
一開始,兄妹倆一邊摸著石頭、謹慎伸腳探著水流,嘗試過河,熟練之後,便來來回回地走上好幾回,並且試著沿溪北岸上溯,穿梭在溪裡的大石頭間,攀上爬下。
一會兒,又渡溪回到南岸,爬上大岩石,向我要午餐的麵包。
兄妹倆才分別拿了麵包,又十分靈巧地過溪、繼續往上游,攀石溯行。
兄妹倆才分別拿了麵包,又十分靈巧地過溪、繼續往上游,攀石溯行。
我專心地望著他們玩耍的背影,回神時,才發現阿德不知上哪兒去了。
登山鞋還放在我旁邊,打著赤腳,到底能上哪兒去呢?
登山鞋還放在我旁邊,打著赤腳,到底能上哪兒去呢?
再待一會兒,他的身影,終於從對岸茂密的植物間出現了。
「對岸上坡有一個駐在所,一個很大的平台,還有一座石橋。
是往老武塔的路。等一下帶你們去看。」
他抓起一把肉鬆,捲進一片土司裡面,大快朵頤起來。
小咕嚕和小瑀魚也過到溪這邊來,爬上岩石,向我們要吐司捲肉鬆。
小瑀魚向我們強調,「溪的對岸非常好玩,等一下帶你們過去走走看。」
小瑀魚向我們強調,「溪的對岸非常好玩,等一下帶你們過去走走看。」
IMG_4171阿德先過溪去探溪北岸的楠子駐在所平台.JPG
IMG_4177我們在合流溪(猴子的溪)溪畔一塊蔭涼處的石頭上,面著瑩潔的溪水午餐。對我而言,好奢侈,也好滿足.JPG
IMG_4180小咕嚕和小瑀魚拿著午餐麵包涉水過溪 在溪邊的大石頭間 爬上爬下 跳來跳去.JP
IMG_4190這條溪又名「猴子的溪」 這兩隻小猴子看來無比快活.JPG
午餐後收拾背包,拎著登山鞋,逐一過溪。
孩子們一放下鞋子,又立刻赤腳繼續他們在溪石間的嬉戲。
一會兒,小咕嚕提議撿拾漂流木從上游放流,看它們能夠漂到哪裡去。兄妹倆便到處尋找木頭,又上上下下、反覆地追著那些預期應該會漂下來,卻意外被石頭卡住的木頭,彷彿有耗不盡的一身精力。
阿德則試著沿溪北岸溯行,發現沿溪岸綁著一些繩索,推測有一條沿著溪上溯的路,雨季溪水大時,必須拉著繩索前行。(後來翻閱【找路】那本書的地圖,也證實有這條路的存在。)
直到阿德喚我們上岸穿鞋,兄妹倆還捨不得離開他們嬉戲的溪石。
這條溪兩岸,無論是細細的卵石、砂地或者大石塊旁,多處都留有生火的遺跡,推想,這裡必定是許多獵人往返山間,處理獵物、烤火或過夜之處。
後來重新翻閱【找路】對照地圖,才發現這條南澳南溪的支流,名為合流溪,又名猴子的溪;難怪兩隻小猴子到此地快活無比,又或是「猴子的溪」更增益了他們的靈巧與頑皮?
過溪之後,古道經一小段略微陡上的山徑,路旁盛開的澤蘭,顏色格外醒目豔麗。(腺葉澤蘭)
轉個彎,就抵達楠子駐在所的大平臺了。駐在所大門的石級,隱藏在一片繁茂的腎蕨當中。
IMG_4173抵達楠子駐在所平台前 路旁盛開著這種極為豔麗的澤蘭.JPG (腺葉澤蘭)(感謝聖傑學長解惑)
IMG_4192楠子駐在所入口 小咕嚕小瑀魚站在石階頂端的平台 石階隱藏在繁茂的腎蕨中.JPG
阿德帶我們走在駐在所的大平臺上,鑽行於植叢之間。
一處隱身在植物間的長方形水泥構造物,讓人一時無法想像它的功能。(日據時代的廁所嗎?)
我們在一片長著幾叢山棕的地面,發現許多不完整的酒瓶;有像在霞喀羅古道的駐在所發現的綠色玻璃酒瓶,也有白色瓷製的清酒瓶。無獨有偶的是,這裡的綠色玻璃酒瓶,都有一個保存完整的白瓷瓶塞,以粗鐵絲栓在酒瓶的瓶頸。
不久,小咕嚕和阿德又從土中挖出了一個形狀奇特的大鐵鏟(圓鍬),小瑀魚則發現幾根母帝雉的羽毛,以及山羌的排遺。
往駐在所門口前去的時候,則在旁邊的另一塊土地也發現留有酒瓶與瓷碗碎片。
不久,小咕嚕和阿德又從土中挖出了一個形狀奇特的大鐵鏟(圓鍬),小瑀魚則發現幾根母帝雉的羽毛,以及山羌的排遺。
往駐在所門口前去的時候,則在旁邊的另一塊土地也發現留有酒瓶與瓷碗碎片。
IMG_4197楠子駐在所平台的一塊區域 留有許多酒瓶與瓷器的碎片 我們很認真地檢視著每一件發現 妹妹還找到藍腹鷴的羽毛 以及山羌的排遺
IMG_4199小咕嚕發現一個形狀特殊的圓鍬.JPG
IMG_4200瓷製清酒瓶底部的文字.JPG
IMG_4201瓷製清酒瓶瓶身的圖案.JPG
IMG_4202綠色玻璃酒瓶,瓶口以鐵絲勾著一個白瓷瓶塞.JPG
IMG_4203清酒瓶與玻璃酒瓶.JPG
IMG_4205一個摔破的瓷碗碎片.JPG
循著石階走出駐在所大門,沿著古道向北續行,左手邊一道清晰的石砌駁坎,構成了駐在所平台。
前行不遠,是一座堅固厚重的石橋。雖然已長滿了植物,然而,行走其上,很快便會領悟,它是一座石橋。
IMG_4208楠子駐在所外清晰的駁坎.JPG
IMG_4209楠子駐在所外一座往北前行的石橋,往老武塔社.JPG
我們並沒有前去老武塔。
離開楠子駐在所,循原路返回猴子的溪,讓小咕嚕和小瑀魚繼續他們放漂流木的遊戲。
午後陽光偏移,溪水的顏色逐漸不若午前那樣澄碧瑩透。
過溪後,在大岩石上晾乾腳,穿回登山鞋,循著三公里多的山徑折返。
第一次走進沙韻之路,只是半日、很淺很短的接觸。
多數時候,一個人落在後頭的路途,我時常想起這段路,林克孝和他的妻子、和他的泰雅朋友們,曾經來回過不計其數。
下山後,用幾天的時間斷斷續續地重讀【找路】,似乎比五年多前閱讀時,更多了一份領會與明白。
書中特別獨立為章節的地點,無論是獵寮、小溪、工寮、溫泉、鞍部...,似乎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那些意義,事實上,或許都只伴隨為每個地點敘說從頭的故事,而存在;都已以層層疊疊、成功或失敗的踏查的足印,累積著或一點一點地雕塑著故事的形與質。
IMG_4208楠子駐在所外清晰的駁坎.JPG
IMG_4209楠子駐在所外一座往北前行的石橋,往老武塔社.JPG
我們並沒有前去老武塔。
離開楠子駐在所,循原路返回猴子的溪,讓小咕嚕和小瑀魚繼續他們放漂流木的遊戲。
午後陽光偏移,溪水的顏色逐漸不若午前那樣澄碧瑩透。
過溪後,在大岩石上晾乾腳,穿回登山鞋,循著三公里多的山徑折返。
第一次走進沙韻之路,只是半日、很淺很短的接觸。
多數時候,一個人落在後頭的路途,我時常想起這段路,林克孝和他的妻子、和他的泰雅朋友們,曾經來回過不計其數。
下山後,用幾天的時間斷斷續續地重讀【找路】,似乎比五年多前閱讀時,更多了一份領會與明白。
書中特別獨立為章節的地點,無論是獵寮、小溪、工寮、溫泉、鞍部...,似乎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那些意義,事實上,或許都只伴隨為每個地點敘說從頭的故事,而存在;都已以層層疊疊、成功或失敗的踏查的足印,累積著或一點一點地雕塑著故事的形與質。
【找路】已不僅是他對於月光小夜曲、對沙韻故事的追尋,或許,也是他對於早年山行接觸的泰雅族的一份認同的追尋,透過【找路】的書寫,他也追尋了年少時一個山行者隱含的詩人靈魂,而重新,與之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