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8 13:05:53玉山薄雪草

生命98-6-6

今天清晨阿德發現小咕嚕養了將近一個月的公獨角仙死了

 

一個月以來阿德和小咕嚕已經習慣在每天清晨時分檢視舊魚缸改造的獨角仙飼養箱獨角仙通常每隔兩天就會鑽出腐植土在這個時間爬上前一晚放置的新果皮上頭愉快專注地進食。

 

發現公獨角仙沒有任何外傷卻死亡的事實小咕嚕雖然一直問阿德「為什麼?」「獨角仙上天堂了嗎?」「牠會在那邊遇見牠的爸爸和媽媽嗎?」但是似乎沒有太多的難過和太大的衝擊。小咕嚕最近半年非常喜愛與我們共讀近藤薰美子的繪本:「野日記」和「219隻螳螂」他從繪本滿是細節的繁複畫面中認識了生命的凋零與消逝是大自然循環中的必然也是另一串生命的化育、滋養和開啟。為「什麼是死亡?」「死亡之後到哪裡去?」找到了合適的解答。

 

阿德和小咕嚕翻出大頭針和台大昆蟲標本館的志工大哥送的保麗龍板在院子裡頭就著晨光將公獨角仙的六足仔細展開固定以一份鄭重的心紀念這段曾經共處四週的小生命。

 

 

小咕嚕開始對獨角仙產生興趣是去年夏天的事。那段時間常在阿公家看到鄰居的大人幫小朋友用鳳梨皮引誘、捕捉獨角仙關在籠中當寵物飼養;也有幼稚園同學將自己飼養的鍬形蟲和獨角仙寵物帶去班上給大家觀察;在賣場採買食材時經過寵物店小咕嚕會獨自駐足在關著甲蟲的飼養箱前流連許久。

 

從那時候起「可不可以養一隻甲蟲?」一直是阿德和我與小咕嚕之間不斷開展的親子對話。我們也以「為什麼要買寵物?」「野生種該不該抓回家當寵物?」讓這個話題有了更多的延續。

 

阿德和我一向不喜歡以金錢來滿足孩子的要求。那麼為什麼不學鄰人誘捕一些來養呢?

我們最初的想法覺得野生種並不適合被當作寵物飼養我們寧願勤勞一點常常帶小咕嚕和小瑀魚到野外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因為那才生命的真實面貌,也是每一個生命原有的一份尊嚴。

 

由於阿德在小時候曾經飼養過野外抓回的獨角仙但因不清楚獨角仙需要的生活環境和習性獨角仙不久便死亡的經驗所以並不贊成小咕嚕貿然飼養獨角仙。另外一個理由就像狐狸對「小王子」所說一旦建立了圈養的關係你對圈養的對象便產生了責任。我和阿德覺得等到小咕嚕更大一些對於飼養獨角仙有足夠的知識也更了解這種責任時再學習飼養也不遲。

 

去年七月的一個颱風偶然將一隻小鍬形蟲吹進我們家的曬衣間躲避天災,順著這天上掉下來的巧妙緣份,阿德答應小咕嚕在家裡學習養牠一天餵食荔枝然後野放。

 

隔一個星期小咕嚕又練習養一隻在野外光臘樹上抓來的公獨角仙以鳳梨飼養兩天之後,也信守承諾地野放。

 

當時我們也花了一些時間向小咕嚕解釋牠們的生命來自野外來自大自然我們並不真的「擁有」牠們牠們的生命與去留並不屬於任何人。

 

小咕嚕那時年紀還小所以我們仍不免感覺到小咕嚕對飼養甲蟲的態度似乎還像是對待寵物。他很興奮地帶去學校給同學看有時為了展示牠是「活的」而搖晃桶子使得白天正值休息中的獨角仙因天旋地轉的震盪而張惶地移動了身體。第二個晚上阿德和我向小咕嚕形容獨角仙一到晚上的活動時間就一直振翅想要飛出去的樣子我們準備的桶子再大都無法和牠原來生活的森林空間相比牠待在狹隘的空間也沒有同伴似乎很不快樂。小咕嚕很快就同意了。第二天清早天剛亮就跟阿德一起把牠放回原來棲息的森林。

 

後來我常回想這短短一兩天的飼養並且自願野放對一個好奇心極強、渴望養寵物的四歲孩子來說代表的是一份多麼難得的「仁愛」及自我的節制?

 

七月下旬我在圖書館視聽中心做完國家地理雜誌的有聲書錄製之後瀏覽著館藏DVD發現「李淳陽昆蟲記」旁邊放的竟然是一片特生中心製作的「獨角仙傳奇」!於是找時間再陪小咕嚕一起去圖書館觀賞完獨角仙完整的生活史。獨角仙化蛹以及結束蛹期羽化的過程令小咕嚕對於孕育生命的神奇嘆為觀止。

 

從夏末以後野外的獨角仙越見稀少。到了秋天我們在山徑上漫步時漸漸地只見幾種鍬形蟲。

 

阿德和小咕嚕之間的對話並沒有因此歇止阿德利用每一次機會教育向小咕嚕解釋「為什麼不買寵物店的甲蟲?」「為什麼不在家裡飼養甲蟲?」的諸多原因逐漸在孩子心底生了根。 他在野外欣賞、觀察甲蟲、跟甲蟲嬉戲然後依依不捨地跟牠們說再見。

 

只是小朋友對於「擁有」的渴望並沒有全然泯滅消失他仍有點羨慕同學養寵物他以為只要是屬於自己所有就是「寵物」。知道自己不能以金錢購買或野外捕捉擁有活的生命當作寵物於是他開始渴望在森林的漫步中、在山徑上撿到死掉的昆蟲。他細心地發現熱中於收集死掉的甲蟲軀體帶回家去做標本並且帶去學校告訴同學說:「這是╔我的寵物╝喔!」他最渴望的是能夠撿到一隻完整的獨角仙做標本。所以在秋颱肆虐過後、柔腸寸斷的台地邊緣山徑上父子倆懷抱著這希望的微光地毯式地搜尋。

 

去年秋冬之際阿公在小森林做堆肥的腐植土中發現了幾隻獨角仙的幼蟲。輕輕撥開腐植土上層的時候肥胖的幼蟲會將身體彎曲成C字型蠕動。我們依過往的知識和閱讀經驗推測牠們將以幼蟲或蛹的形式度過冬季的嚴寒。

 

十一月份某一次班級的圖書分享日小咕嚕借回大班同學的一本書「甲蟲的飼養與觀察」。我們也在共讀當中重新開啟了這段關於飼養甲蟲的夢想的對話。之後我又找到另一本親親文化出版的「獨角仙」它算是第一本針對台灣本土種兜蟲飼養與觀察的專書。我們一家人從閱讀中認識獨角仙的生活習性在沒有獨角仙活動的冬日仍不斷延續、反覆著這個話題。

 

今年春季開始小咕嚕每次去阿公的小森林都會央求阿公翻開腐植土讓他觀察檢視那些獨角仙幼蟲。春末時節那幾隻肥胖的終齡幼蟲開始化蛹小咕嚕望著雌雄分明的金黃色蛹體喜出望外地向我回報最新的狀況並且又開始跟阿德和我討論起飼養獨角仙的願望。阿德並不贊成將獨角仙幼蟲或蛹帶回家他覺得阿公小森林的獨角仙應該繼續在小森林自然繁衍下一代。

 

終於在五月初時阿德決定要讓小咕嚕從卵開始學習飼養照顧的整個過程。計畫自野外抓回一對獨角仙成蟲讓牠們自然交配、產卵以便參與和了解牠們完全的生命歷程。

 

 

(96/5/27在十八彎古道的野生獨角仙)

 

5/10 我們在清晨的山徑上發現光臘樹樹幹留有許多新鮮的咬痕。循著咬痕往樹幹上下找果然順利找到了兩母一公的獨角仙。因為目的是讓牠們繁衍下一代我們不貪多阿德只選一公一母帶回。

 

從挖掘腐植土、收集枯樹枝、改造舊魚缸為飼養箱、削鳳梨皮與西瓜皮為獨角仙準備食物阿德一面動手做一面告訴小咕嚕一旦決定要飼養就必須做個有恆心與耐心的好飼主負起長期照顧的責任不能夠隨便棄養。

 

當佈置好飼養箱的環境將公母獨角仙從桶子移出放置腐植土上頭時牠們就迅速快活地鑽進土中探索認識著這個新環境。

 

牠們通常白天都在休息傍晚開始至清晨的活動比較頻繁是典型的夜行性昆蟲。大約每隔兩天一定會從土中鑽出來啃食阿德準備的鳳梨皮和西瓜皮。只是獨角仙的力氣很大曾經幾度咬破了魚缸上頭罩覆的網子並且頂起缸口壓著的厚重書本。牠們顯然還是不完全滿意飼養箱的侷限空間很渴望自由。

 

從書中得知野外抓回來的母獨角仙通常已經交配過可以直接讓牠們產卵。但是我們還是很意外地在開始飼養的第12天清晨(5/21)看到公獨角仙在母獨角仙背上自然交尾大約半小時之後兩隻獨角仙自然分開。之後我們又開始猜測與等待母獨角仙會不會就要在土中產卵了呢?

 

在飼養與觀察了整整四週公獨角仙就在不明原因之下自然死亡。他全身的背甲完整還在庭院的陽光下反射著光澤。書上說獨角仙的壽命只有一週至三個月。我們只能告訴小咕嚕牠變為成蟲後最重要的任務已經完成終有死去的一天。

 

生命教育

 

成為中班生的小咕嚕跟隨爸媽一起帶領著還有些懵懂的瑀魚在自然中陸續累積大量觀察和直接體驗的經驗他已懂得尊重、也善待每一個存在的生命。不只是動物也不只是昆蟲他確實了解一片葉子其間蘊含著許多運轉生命的能量一球果實也貯蓄著無限的未來和可能。我在他好奇卻尊重的小手間看到了一股溫柔力量的形成。

 

而經由近藤薰美子繪本的啟迪以及飼養獨角仙的實際歷程他對於生命的逝去也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相信這段過程不只是自然教育也會是最寶貴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什麼呢在每個人心中或許會浮現參差不齊卻又異中雷同的答案

大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和環境行為往往不知不覺形成孩子內心的一套處世準則。我常常思索我們能夠傳給孩子最好的資產和嫁妝是什麼呢?除了快樂的能力一份對萬事萬物尊重珍惜的態度、在生活中時時節約的價值觀、知所節制的行為相信都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願我們的孩子因為充分的理解與原則的保守,能終生受用。

相關文章: 獨角仙之夢

母獨角仙很愛吃果凍常爬上阿德用竹筒杯改造的餵食台有時吃不夠會把餵食台翻得亂七八糟。後來才知道公母獨角仙不能長期關在一起養,一旦觀察到有交配行為之後就要分開,並且佈置適合產卵的潮濕腐植土給母獨角仙否則公獨角仙會一直去找母的交配而長久不進食,這就是公獨角仙短命的原因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上一篇:尺度98-5-20

下一篇:白鼻心98-9-29

達可 2009-07-07 06:48:54

真佩服妳和阿德對孩子的用心引導,
以後咕嚕和瑀魚一定和你們一樣是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人。
我們家最近才同意讓小朋友養了一隻布丁鼠,
從照顧小老鼠的過程中,
也讓小朋友了解圈養一個生命的責任,
以及與其他物種的親密互動。
對孩子而言,這也是一種學習吧!

版主回應
我最近剛好在閱讀珍古德和黛安弗西的故事
於是就把我閱讀中的領會 用簡單的語言說成床邊故事 與小咕嚕溝通討論 人類的殘忍與戰爭 還有對於物質誘惑缺乏自制 以致造成森林棲地的快速縮減 資源的過度消耗... 都是造成猩猩族群快速消失 頻臨滅絕危機的主要原因
希望他能夠多少了解一點 :)
2009-07-07 1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