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19:21:23音樂文化研究成員

你對台北夠瞭解嗎?『台北風雲三百年』

身為藝術人,不可不知歷史事~
推薦各位最近一個有趣的新節慶活動。
位於台北過往歲月中,曾經繁華和經濟活動最蓬勃的地方---萬華。
隨著文化局的推動,在那裡修復並保存了一處古蹟---剝皮寮。
藝術活動總是在最昌盛的地方才會有新鮮進步的推陳出新。
而歷史這件事情,對於我們而言不是一種包袱,更是我們想要挖掘出新概念的好方法。最近推出了台北風雲三百年,透過這個古蹟保存,娓娓道出當年在台北開墾的陳賴章此人此事。在台北唸書,請問各位懂台北嗎?你知道台北除了繁華的東區和西門町,還有一個地區可以如此復古嗎?
一系列的展覽、踩街活動、藝文相關等展出,都在剝皮寮,有空大家去走走,很不錯得一個街區,學習和男朋友約會之地兩相宜!
 
 
 
 
臺北盆地的簡述歷史,請看以下這篇好文章。文筆雋永而內容豐富,請看歷史專家的文章:

城市不是一天造成的! 三百年歷史 盡看臺北風華   
文/莊永明(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圖/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

以大屯火山群做屏障,迤邐蜿蜒的淡水河流域孕育的臺北生命史,源遠流長。圓山貝塚、芝山岩碳化米……,在在說明臺北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  山、河是臺北的生命體,生活其間的原住民,史書記載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漢人拓墾這塊盆地,則不過幾百年寒暑而已。  北臺曾是「人至即病,病輒死亡」之地,1697年夏進入臺北盆地的郁永河,眼見積水未退的「康熙大湖」(臺北大湖),草木晦蔽,人跡無幾。12年後,一張官方核發的開墾契書,改變了臺北的歷史。  
1709年(康熙48年),陳賴章拓墾集團,取得了合法墾荒證照,展開臺北盆地開拓史,也揭開了臺北300年歷史的第一頁!  漢人篳路藍縷,以起盆地;為發展農業經濟,引水灌田,自是首務,?公圳、七星墩圳等水利工程使貧地成了沃土。  福建漳、泉為主的唐山客,渡黑水溝移民北部,結伴成群在沙麻廚社故址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口)建造茅屋數間,而後遷入愈多,形成「臺北第一街」。原住民獨木舟的語音「艋舺」成了當地地名,而後淡水河東岸再延伸一列、一列的市街,拜淡水河河航之利所賜,艋舺成為北部商船縻集的港埠,「一府(臺南府)二鹿(鹿港)三艋舺」成了臺灣開發史重要的篇章。  不幸閩客毆鬥,漳泉相爭不斷,最後演變成了1853年(咸豐3年)的大械鬥,同安人敗退,亡命逃至大稻埕,這些落難者在原奇武卒社建立新的街道,也就是今日的迪化街。  1860年代,因臺灣開港,使大稻埕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洗禮,因此也造就了其輝煌的茶香歲月,甚而胎動了「臺灣新文化運動」。  
1884年,臺北城竣工,翌年,臺灣建省,臺北府城成了臺灣新的經濟、政治中心,延續迄今。艋舺、大稻埕、城內所謂「三市街」,成了臺北市的「原型」。  日本佔領臺灣後,建設基礎仍只落實在「三市街」,但刻意營造「城內」,因之留存今總統府、臺北賓館、監察院、中山堂等近代建築,和臺灣人所打造的萬華、大稻埕老屋、老街相映成趣。  1949年,國府定臺北市為「戰時首都」;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隨之,臺北已由三市街的「舊城區」,向東邁進,東區崛起,「新興都會」形成,臺北市也蛻變為國際都市。  300年的歷史軌跡,造就好山好水的臺北,證實「臺北不是一天造成的」,臺北的躍進,顯現出是一個有力量的城市。活力、希望、信心伴隨我們走向坦途的未來!


轉貼自:http://express.culture.gov.tw/news_detail.php?I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