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3 15:54:24Tinkle

《作文教師備忘錄》心得感想

《作文教師備忘錄》心得感想

一、作文教學錦囊

1.作文老師的三個條件---喜歡孩子、喜歡自己、喜歡文學。

發揚這樣的人格特質,進而影響孩子(孩子會像到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自己、喜歡別人、喜歡文學。

 

2.作文的三把鑰匙---內容(生命經驗)、結構(背景、細節、變化、結論)、修辭(大自然à器物à肢體細節à情緒)

 

3.文學互動的三條捷徑---背詩、共享故事、圖畫故事書(繪本)的討論

可增加學習樂趣、學習效果、與人分享的團體感。

 

4.課程規劃---內容(創意與個人喜好)、結構(理解作文1/4à引導寫作1/2à立體活動1-3à整理成果1/5)、修辭(投其所好à良好師生關係)

 

5.立體活動:

功用讓孩子得到「從規則中釋放」的機會à增加生命經驗

目標---須回到「真實生活的思索」à創作是為了替生活服務à留下文字記錄深刻的反芻與收藏。

以前校園中無論演戲、同樂會、園遊會,感覺事情過去就沒了,少了文字記錄與生活思索,現在小學流行舉辦的「跳蚤市場」也是,大部分都聽到孩子說「賣什麼東西」、「賺了多少錢」、「又買了什麼東西」,最後問他有什麼收穫,不是回答「我把錢都買吃的花光了」,要不就是「買玩具玩壞了」。鮮少聽到孩子說「我買了什麼給誰」或「買了望遠鏡,下次可以和爸爸一起去賞鳥」之類。曾聽到一個孩子說他買了一朵花給媽媽,正想稱讚他好孝順會想到媽媽,他卻又脫口:「我要媽媽不要一直叫我功課,多給我時間玩電腦。」原來禮物是用來交換條件的呀!可能現在父母太忙,沒有機會和孩子討論這些事,許多孩子的模式都是「媽,學校要辦跳蚤市場」、「喔,把家裡那些不用的東西帶去」,然後就沒了下文。但舉辦活動的學校,卻沒有把握機會,當作例行公事過了就算了。也許事後學校作文會以此作為作文題目,但卻忽略為孩子講解、整理活動的意義(在我印象中學校沒開過檢討會…)。辦活動,孩子一定有感覺,不管是興奮的、緊張的、擔心害怕的,但必須有人帶著他們去思索、去整理他們的感受,把原始的用意浮現出來,才算達成最終目的。

 

6.學習儀式---拒絕流水帳、避免無聊開頭(創意思考)。

 

7.圖象是想像的起點,文學與圖象在拉鋸與重疊中,最能夠展現出文學的能量。

 

8.有趣的心理測驗----幫助我們了解及思考自己的內在,可加強師生信任與孩子對教室氣氛的認同。

 

9.盡量不要預設任何成果,讓孩子喜歡閱讀、創作,並對文學的欣賞與體會有一些個人見解,是作文老師最重要的責任。

 

 

二、心靈之窗

1.作文是「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最後堅持

以前小學的「生活與倫理」和國中的「公民與道德」,在記憶中總是被拿來當「考試課」,而且大部分是由「非專業」教師兼課,然後上個半堂課,就開始考數學會國文那些「主要科目」。社會上存在許多「本末倒置」的迷思。曾看過一句兒童教育相關話題寫著:「小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他就不是人。」學識固然重要,但只灌溉孩子這些,肯定會因「偏食」而「營養不良」,要讓孩子「健康」,還必須加上「人格素養」,在這健康意識抬頭的年代,我們也該想想如何讓「心」變得更健康。

 

2.準備一個更好的環境---因為大人的世界先失掉了溫柔、感謝、親密的關聯與成全的關係。

我的觀點: 家庭主要提供心靈教育,學校提供學識教育,兩者合一無形中便形成人格。

功能

家庭

學校

心靈依靠

(以前)↑(現在)↓

(以前)↑(現在)↓

學識教育

(以前)↓(現在)↑

(以前)↓(現在)↑

今昔差異

功利主義↑

父母多以金錢作為成績獎勵或誘因

以前學校必要的人格教育幾乎已蕩然無存,隨著可壇醜聞不斷,學校也成了人人口中的「黑心地」

最常聽到父母指著孩子罵:「我花這麼多錢給你學這個學那個,你居然…△#@☆」

孩子則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回答:「是你要我學的,又不是我要學的。」

一來一往,話題就此打住(因為父母也接不下去了,孩子說的也是實情),然後就會開始離題,父母大罵「不孝子」,孩子不耐煩的說「囉嗦」。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會不斷增加負面情緒與緊張關係。一開始的溝通,比事後的爭吵重要得多。

 

3.創作坊的堅持:不說髒話、不居功諉過à尊重他人的開始,學會為自己負責。

 

4.擠暖暖

我也玩過「擠暖暖」的遊戲,但不是父母、老師教的(當時我的同學們也都不知道),而是在書上看到的。冬天和同學一起玩,會比「誰會最快流汗」,表示那個人「擠得最努力」,很有趣吧!人與人相處的機會很多,相觸碰的機會卻很少,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隨便碰觸別人的身體很不禮貌,但是面對生命中親密的人,就像朋友在旁邊跌倒了也不會去扶一把,這樣的表現是冷漠的。當我在新聞看到「街頭互相擁抱」的活動覺得很好,身邊的家人卻覺得「很奇怪」、「很無聊」,也許是中國人含蓄的性格作祟吧。我覺得當和親密的人,有著親密接觸,關係也會變得更親密,人生也會更愉悅。

 

5.老師是孩子的陪伴者。

 

6.在情緒失控的邊緣,強迫自己深呼吸,從一數到五,然後跳開現場,把距離拉遠。

這個很重要,有一句話說:「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不只老師,父母也是一樣,一時失控的結果可大可小,但對孩子來說都會受傷。

 

 

三、孩子放大鏡

1.跟著孩子的眼睛,重新發現這個世界

書瑋老師的「45°的世界」也是包含相同的意思。

我不覺得孩子的天真是不好的,相反的覺得有著很多創意,聽著孩子們的話語,有時會不住發笑,不是取笑,而是覺得有趣的笑。我比較害怕當孩子染上成人負面特質的色彩(孩子會模仿成人,尤其是家中長輩),雖然心中會急著想把他導正過來,但我總是不改臉色(用平常的態度)的反問:「你真的覺得這樣(行為或心態)好嗎?對自己、對別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或影響呢?」然後聽他說,讓他由自己的話中,去整理自己的想法。

 

2.並不是資優才可以做我們的孩子

我從不覺得「資優」有什麼了不起(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不會對他們特別關愛),因為在校園時期看過很多「資優生」,品行卻不怎麼樣(像之前洪蘭所述的台大醫學生那樣),而我打從心底鄙視他們,根本不會想和他們做朋友(不知為什麼,會很想贏過他們)。相反的,即使成績比我差的人,只要有我認同的優點、還足以包容的缺點(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但要看自己是否care),我都很樂意和他們成為朋友;就算成績比我好的也是,我從來不會嫉妒別人比我優秀,反而覺得有許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以他們成為我的目標。

但是的確有很多家長注意這一面,面對「唯有讀書高」的家長,我會特別多述說孩子在才藝或學校生活的好表現,試圖以「人格特質」作為往後「幸福人生」的可能依據。曾看到不少孩子說到父母,眼神就變得「灰撲撲」的,有人說著「我媽說我考前三名才能繼續學棋」,有人說「這次比賽我比上次多贏一盤了,但是爸爸很生氣的說『還不是被淘汰了,有什麼用』」,還有一個孩子更扯,居然告訴我「老師,我爸爸不讓我學棋,是我偷偷和媽媽拿錢來繳學費,媽媽知道我來棋院,但是不可以讓爸爸知道喔!他比較希望我把英文學好,可是我想學棋。」,還有孩子說「最討厭去親戚家了!爸爸媽媽都叫我一定要去,每次都在那裡比來比去的,煩死了!」這些話都讓我的心蒙上一層哀愁,但我心裡總想著:這些父母一定是太愛孩子了,所以希望孩子變成最好的。我能做的,只能試圖讓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光,告訴他們孩子的美好,也鼓勵、教導孩子和父母溝通,說出心裡的想法,因為我相信親子關係是最深的羈絆,不要讓它輕易的出現裂痕。

 

3.手工比量產快樂

我也會問孩子們考幾分、第幾名,是基於孩子的生活重心在學校的緣故(很多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多於在家),但除了分數、名次,我還會再問他們的感受:「覺得自己考得好嗎」、「有沒有進步」、「最喜歡的科目有沒有拿最高分」、「拿考卷回去想和媽媽說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同一年級的孩子(有時沒有全部同一年級仍會如此),我還會讓他們拿考卷互相討論,有的孩子覺得難的題目,另一個孩子卻直呼「好簡單」,然後他們就開始一起「解題目」。我相信有時候「孩子教孩子」,會比「大人教孩子」的效果好。

 

4.射往遠方的箭

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身為老師是不求回報,只希望孩子能把我想教給他們的,學習並融入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助益,也就足夠了。

 

5.站在兒童邏輯上,接受他們穿走在現實與虛構中的千百種想像、觀察與「思考」,不要有太多的美化和修飾,留下孩子們珍貴的生命印記,才是最深刻的意義。

這和跟著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強加我們的見解,不就失掉孩子原有的感覺嗎?要為他們保留珍貴的生命印記,就想到我小時候的生命印記少得可憐(國中之前的事大概都快忘光了,好像也沒什麼照片或日記,八成被丟了),所以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印記能好好保存下來,將來他們也會覺得可貴。

 

作文老師的芬芳報酬 2009-11-15 19:36:43

跟著孩子的眼睛,重新發現這個世界

這也是一種「與古為新」吧!

預備......起 2009-11-14 15:41:46

"典雅"在這裡啦,
功勞都是我的,
歡迎大家一起來自戀喔!!

被傳染到自戀 2009-11-13 20:59:43

蝦米
我有在這麼多字裡頭耶……
(害羞臉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