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21:23:38Tellme

靜思妙蓮華 從地湧出品 讀書心得筆記(三)

心,是方向的代名詞,是人生從凡夫到成佛的代名詞。

佛心就是眾生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污染了,就是凡夫;心清淨,即是聖賢大覺,成佛了。

善的,也是這一念心;惡的,也是這一念心。

這總是用心就是在大自然境界,大自然境界無不收納進來,就是一念心。

「一心,則一念之心,周邊虛徹靈通」。「周遍」,不論放在哪裡,人到哪裡,這念心帶到哪裡去。

菩薩就是覺有情者,覺有情的人,對於人間一切疾苦,菩薩就是不堪忍,世間眾生的苦難。

他用心去體會,如何能夠救度眾生,所以用很縝密的心情,好好來審諦、來了解道理,到底是什麼樣的道理,才真正能夠真正教化人人,有力量的人發揮他的力量去幫助人。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引導人人發這念心?所以,就要很用心去「諦審」。

《無量義經》,佛陀還未開講《法華經》,就已經為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經》,就是教菩薩法,這就是佛陀的用心,就是佛陀的用心。

有威德的人能夠領導眾生。

「威」就是「有伏諸惡之勢,謂之大威」。

彌勒菩薩,請教佛陀,為何忽然間這麼多的菩薩,這樣從地湧出。

佛陀要開始一一介紹,要讓大家來認識這個法,那個自體內容,所以這叫做「本門」。本,過去的「跡門」,現在的「本門」,就是要解釋,從形象回歸到道理。

釋迦牟尼佛,來來回回人間無數量次,無法計算,無量無邊次,一直都是人間來度化眾生。

時間是這麼長,空間也是處處遍滿了無窮盡,無處不在,只要有緣的眾生,在什麼地方,佛陀就是這樣累生世,隨眾生緣化度。

「分身十方而現」。時間這麼長,空間普遍,已經是「現跡」。

現跡人間,還是不離開「六度萬行」,生生世世無量時啊!

這是釋迦佛已經成佛之前,長時間、普遍的空間,和無量數的眾生,已經結了這麼多的好因緣,這叫做「圓」,圓六度萬行的因,是他這樣走過來的好因緣。

佛,釋迦牟尼佛,為發菩薩心的菩薩,「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方向如一」。

修行不離開身、口、意,這弘誓大願始終如一。這是學佛者、行菩薩道者,不能缺少的,所以一定要守志奉道。

佛陀說他的過去,「由跡顯本歸源」。過去是這樣,無始以來,累生累世不斷、不斷為眾生,不斷、不斷來人間。每一次來人間,每一次都是有他的事蹟,所以一直說過去的因緣,所以「由跡顯本」。

「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共合起來,叫做「佛智」。「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叫做「五眼」。

菩薩也就要修行,累生世修行,這個過程生生世世都有父母、都有師長,這是人生一定的道理。

菩薩也是化生人間,從凡夫的生活中去覺悟,體會了人間各種的疾苦,而且是要感覺人生,只是生、生活、老病,最後,死。

佛法就是由菩薩這樣一方面修,一方面身體力行,一方面就這樣傳。

用心了解,平時修行,就是要經過「六度萬行」。

「一切種智」,所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正等」就是正正確確,完完全全就是全都是覺,而沒有迷,淨而無染,非常單純,那個覺悟的境界。

佛陀覺悟心性的清淨明朗,唯有用「正等正覺」,再加上了「無上」,就是無比;就是這樣,「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正確的覺悟。

「一切種智」,這就是佛,表達佛陀覺悟那個境界,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宇宙之間萬物,不論是什麼東西,全都含,包括在裡面。

佛有三智:

一、一切智

二、道種智

三、一切種智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甚深甚深,真實甚深,不可思議的法。

入人群,總是要去了解,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人群中多煩惱,入人群去才有辦法增長我們的智慧。

「佛無不實語」。絕對沒有不實的話,所以來教誡弟子諦聽,要用很誠意來聽,聽佛陀所很誠意要告訴大家。

佛陀懇切,「佛無不實語」,絕對沒有不實在的話。只有一項──信心,多用心!(2022.04.13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