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從地湧出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天地,所有的生物,不就是同在一個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同一片天地嗎?天地之間,就是所有生命,共生、共息的地方,所以應該是要相生、相愛,在這天地間。
生態隨因緣,隨心念。
生活是因緣、是心念,因緣果報,心念一轉,自然心向著法,自然心就很平靜,「覺道共菩提,法喜同分享」。
應該知道「因緣果報」,了解自己的生命力的價值觀,自然就安分守己,會歡喜。常常若說:「辛苦哦!」「唉呀,幸福!美滿!」是啊,付出很辛苦,但是心念一轉:「幸福啦」,幸福就是美滿、歡喜。
「六度萬行」,就是菩薩道一直在成熟。
「地裂開跡顯本」,就是心地,種子一一浮現出來了。
累積什麼樣的種子,什麼種子從地已經裂開了,種子的芽出來了,苗也出來了,這就是「含藏菩提道種」。
在這個第八識,藏識的裡面,所藏著的就是這個善種子,就是本性。
菩薩修行是從最初發心那念心,一直維持這個心態,一直就是「六度萬行」,經歷了無央數劫,時間之長、之久。
菩薩從發心開始,一直用心付出,心無退轉,堅持這念心。
菩薩修行要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這個時間這麼的長,空間更是無邊際,一定這念間就是絕對沒有間斷,這是長時修,無間斷,這就是菩薩心。
釋迦佛靈山說《法華經》,過去十四品的裡面,已經是「顯跡」;現在開始就是要「顯本」了,因為《法華經》是「本跡開二門」。
大家要記得,前面也說過好幾次,「跡」和「本」,這是佛陀一生說法很重要。
跡,那就是降生人間,一直到成道,一直到說法,一直到示涅槃,這「八相成道」,顯跡人間度眾生。這個事蹟,佛陀面對著什麼樣的弟子,他就講什麼樣的法;弟子根機差別,佛陀隨機教化,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四十九年!
弘揚佛法,要在五濁惡世,能夠安安樂樂說法、受法,這必定要「四安樂行」,身、口、意、誓願。
布施很簡單,布施、持戒,生活,也是身體在生活,身體安分守己;動作,,「四威儀」要顧好,這就是修行。
學佛,就是要學,行道理。
化度眾生,眾生願意接受,身體力行,是最大的供養。這就是愛的力量,這就是師增長,徒減少。
佛菩薩已經到「大圓鏡智」,境來照境,境照過之後無一物,回歸第九識。
要成為菩薩,不能離開身、口、意、誓願。
梵行就是清淨行,很精進,菩薩很把握時間,一點點都不敢懈怠。
釋迦牟尼佛,已經突破了貪、瞋、癡等,這些念頭,在日常生活中,對境、對人、對物,沒有貪念的心絲毫出來,絕對沒有了,完全清淨了回歸在大圓鏡之中。
心無貪欲,自然方向沒有偏差,沒有偏差的方向自然就沒有瞋,就不會去發脾氣;沒有發脾氣,心冷靜了,自然就沒有癡念的心。
諸菩薩從地湧出,都是那麼的尊重,循禮合理,這就是《法華經》,在教導要行菩薩法,也要懂世間法。
五根、五塵、五識,會合起來,這樣發揮了它的功能,要轉為「成所作智」。
彌勒是將來的佛,未來世,未來的這個娑婆世界成佛的,那就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一直也是和佛這樣不斷在度化。
彌勒看到這些人,從地湧出,這麼多的菩薩,好像都不曾看到的,這麼多,所以心起疑。
四智: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因為人人都平等。互相愛,因為我們彼此互相勉勵,向於佛道,彼此之間互相完成「大圓鏡」,這分的智慧,彼此付出,感恩,無所求。
法,佛陀無不都是「權」,講過去,當然,道理是「實」。
諸法的實相,要拿法的相,實在是很難,除非大家體會到、了解到,真的是啟發的道理,應用在人人的身體力行中,這就是法的實相。
佛陀所說的法,這是真理。不論是「權」還是「實」,都沒有離開;真實法沒有離開「權」,沒有離開方便法,一定要借事項來說道理,一定要借人、事、物,來分析道理。
人間菩薩來來回回,一定要有一個忍力,要經得起,能夠成為「四安樂行」。所以,「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這些菩薩,都是大家看來,過去已經修行很圓滿了。
彌勒菩薩慈悲啟問,再下去,那就要聽佛來解釋了。(2022.04.12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