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5 05:48:08藥王﹐小沈 & 非頑童

146-1豬苓

<目錄>卷之四(徵集)

<篇名>豬苓(腎、膀胱)-1

 

豬苓,味苦、甘、淡,氣平。降也,陽也,無毒。入腎與膀胱經。通淋消腫滿,除濕利小便泄滯,助陽利竅,功專于行水,凡水濕在腸胃、膀胱、肢體、皮膚者,必須豬苓以利之。

【白話解】

豬苓,味苦、甘、淡,氣平。沈降,屬陽,無毒。入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經。通淋1消腫脹,除濕利小便泄滯,助陽利竅,功效專門在于行水,凡水濕在腸胃、膀胱、肢體、皮膚者,必須用豬苓利水。

 

然而水濕之症有陽、有陰、有虛、有實,未可一概利之也。倘陰虛之症,輕用豬苓以瀉其水,水去陰亦消亡,必有口乾舌燥之症。況原無水濕之症,利之則重亡津液,陰愈虛矣。甚則有利小便,欲行點滴而不可得者,非誤利之明驗乎。

【白話解】

然而水濕的症狀有陽、有陰、有虛、有實,不可一概用利水的方法。倘若是陰虛之症,任意豬苓以瀉其水,水去陰亦消亡,但一定會有口乾舌燥之症。何況是原無水濕之症的人,用豬苓來利水就會嚴重滅除身上的津液,造成陰愈虛。更嚴重的有想要利小便,連一點一滴都出不來的情形,不正是誤用利法的明證嗎。

 

雖然水濕之邪既在人身,豈可以陰虛難治,竟置于不治哉?用豬苓利水之藥,仍入之陰藥中,陰既不虛,而濕亦自利,安在豬苓之不可用乎。

【白話解】

雖然水濕之邪既已存在,怎可因為陰虛難治的理由,全然置之不理而放棄治療?仍要用豬苓利水之藥,入於補陰藥中,陰既不虛,而濕亦自利,怎會不可用豬苓。

 

或問豬苓利水,胡為利水而水不通,且多急悶而不可解,何也?此火蓄膀胱,而上焦之氣不升,肺金清肅之令不行于下焦之故也。夫膀胱瀉水也,然必得肺金之氣清肅下行,而乃水走于陰器而出。豬苓但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氣,上焦有火,過抑肺金,清肅之令不能行于下焦,不用降火之品,而唯從事于利水。所以,用豬苓而不效,非豬苓之不能利水也。

【白話解】

問:豬苓利水,任意用在利水卻往往造成水不通,且大多急悶而不可排解,這是何故?

答:這是火蓄積於膀胱,以至於上焦之氣不升,肺金清涼肅降的功能無法下行入于下焦的緣故。通常膀胱主管瀉水,然而必得肺金之氣清涼肅降而下行,而水走於尿道而出。豬苓只能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氣,上焦有火,過度抑制肺金,導致清涼肅降的功能不能下行入于下焦,不用降火的藥品,而只用利水。所以,用豬苓而沒效果,不是豬苓不能利水。

 

或問豬苓導水,使火邪從小便而出,是引火邪之下出也,然仲景張公往往用豬苓湯以散邪,何也?蓋豬苓之性,不特下走于陰竅,而且兼走于皮毛之竅,仲景夫子用豬苓湯者,惡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膚,慮亡陽之症,所以用之,即引火邪從皮毛而外出也。然則豬苓不特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瀉也。

【白話解】

問:豬苓導水,使火邪從小便而出,是引火邪從下而出,然仲景張公往往用豬苓湯來散邪,是何原因?

答:因為豬苓之性,不只下走于陰竅,而且兼走于皮毛之竅,仲景夫子之所以用豬苓湯,擔心邪氣不走膀胱而走皮膚,恐怕成為亡陽之症,所以使用豬苓湯,即能引火邪從皮毛而外出。因此豬苓不只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瀉。

 

或問豬苓利水,何能解口之不渴也?夫小便數而口不渴者,火蓄于膀胱也。火蓄則熬乾其水,水沸而為熱,所以作渴。用豬苓以利水,實所以瀉火,火瀉而水獨存,則津液通,而上潤于口舌之間矣。然則豬苓非利水之藥,乃生津之藥也。

【白話解】

問:豬苓利水,如何能使口不渴?

答:豬苓利水小便次數頻繁而口反而不渴,是因為火蓄積於于膀胱。火蓄積則熬乾其水,水沸而為熱,所以口渴。用豬苓來利水,實則用來瀉火,火瀉而水獨存,則津液通,而上潤于口舌之間。因此豬苓非利水之藥,乃是生津之藥。

 

或疑豬苓為生津之藥,終不可為訓。曰︰豬苓利水盡,則口益乾,而欲其口舌之生津,難矣。所謂生津者,止能生于多水之症,而不能生于無水之症。無水之症,瀉水則水涸而火起;多水之症,瀉水則火降而水升。水既升矣,而津液有不潤于口齒者乎。是豬苓之生津,生于利水以去火,而非概生于利水也。

【白話解】

問:或許質疑豬苓為生津之藥,終究不可作為準則。

答︰豬苓利水而盡除所有水氣,如此會讓口更加乾渴,,而想要口舌生津,難啊。所謂的生津,只能生于多水之症,而不能生于無水之症。無水之症,瀉水則水乾涸而火起;多水之症,瀉水則火降而水升。水既升,而津液有不潤于口齒的嗎。豬苓可以生津,生于利水以去火,而非一概生于利水。

 

或疑豬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而吾子偏分出功用之不同,非好奇耶?曰︰豬苓、澤瀉用既不同,義自各別,有異言異,有同言同,何好奇之有。

【白話解】

問:或許質疑豬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而您偏分出功用之不同,不是喜歡標新立異嗎?

答︰豬苓、澤瀉功用既然不同,義意自然各有分別,有異言異,有同言同,怎會是喜歡標新立異呢。

 

1淋:凡尿頻、尿急、排尿障礙或澀痛、淋瀝不斷的症候統稱“淋症”。

 

上一篇:145-1蔓荊子

下一篇:147-1南燭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