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30 12:07:20後學

性、心、身……恩師臨行的叮嚀

(本文為 濟公活佛白話訓)

  希望徒兒們有班就要參加,如果為師的長篇大論中能夠有一兩句讓你們解脫的,那就已經夠了。所以,你們不要想:「這次老師沒有來講什麼!」如果下一次為師講了,你卻沒有,那豈不是錯過了嗎?徒啊!可不要去預先設想:「今天會是哪位仙佛來借竅?會講什麼?」不要抱著這種心態,你們只要抱著一顆誠心、敬心,不管是哪位仙佛臨壇,即使沒有仙佛臨壇,只是講師開示,你們一樣要誠心敬意地聆聽。聽過頑石點頭的故事嗎?連石頭聽法都能夠聽到點頭,難道,徒兒們會是頑石嗎?

  要知道,聽法也能夠讓你們種下很多的善因緣,不要老是覺得上課很煩、很乏味,也不要覺得無奈,每一句不管是白話也好,是經論也好,都是大家發自真誠的付出,都是送給你們的金玉良言,都是對你們的一份真心關懷。希望徒兒們都能夠把心融會在道場裡,即使你們感覺沒有受益,但是你們至少也發出了那個誠心,也獻出了你們那份「誠」出來了,是不是?誠於中才能形於外,徒兒們若是光誠於中,但是你沒有形於外,這個誠會是什麼樣的誠呢?是成了一半,是不是?所以誠要真誠,愿要真愿。

  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要好好地用功修持你們的心,用你們的自性去調服自己的心。記註,為師時時都會問候徒兒,平安不平安,希望徒兒們時時都能切實地去力行,更願徒的平安是內心能踏實的平和與安祥。

後學 2010-06-08 17:14:59

  有覺有行,凡間行者,非相所執,無有罣礙。渡眾之方,不執一法,相相法法,為眾生故。

<零> 2010-06-07 10:32:44

請示:

<<性>> 與 <<心>> 何別?

版主回應
TO <零> 大德
  <零>非常慈悲的為大眾在不同的篇幅之中,提出了三個問題,其他的大眾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疑惑,所以<零>的提問實在是公德無量。後學在三篇幅中者貼上此一回覆。
  後學行道常聽到老一輩的前賢這樣說:「念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告戒後學品行及為佛道佈德的重要。而在勸化的過程之中,後學常教人要「發心」行「財、法、無畏」三大佈施。
  後學讀六祖壇經裡面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為什麼後學勸化時不說「發性」而說「發心」呢?如果「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為什麼佛家又說「十法界不離一心」呢? 後學認為這一段的發問就是一種執著。
  講經說法的適切性不在於講者的理論有多高?有多玄妙?而是聽眾能真真實踐多少。就如同群仙會的文章再怎麼好,佛菩薩的經典再怎麼多,都只是能引人入聖,而讀者能不能有所得,還是要看自己的心念怎麼去了悟。
  金剛經裡須菩提回答如來云:「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世尊也說:「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在金剛經中 有相 、 也無相 , 有法、 也無法 究竟是要破誰的「相」,破的「法」?
  後學還是依勸化的習慣,送給十方有緣大德四個盡量
  盡量放下,現我誠心
  盡量懺悔,讓我洗心
  盡量布施,養我慈心
  盡量修辨,培我恆心
2010-06-08 07: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