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
我只全看過(因有DVD)李志毅(楊繼業)、張晶(佘賽花)、呂鎖森(楊大郎)、張軍平(楊六郎)版的32集《楊家將》,劇情雖對中國傳統民間戲曲、歪曲蕭太后形象,有所改善,但忠奸二分楊潘兩家依舊。可惜找不到相關此版之網文。
描寫楊家將的電視劇版本
《少年楊家將》(2006)
演員表
陳秀雯 ...... 佘賽花
翁家明 ...... 楊業
何潤東 ...... 楊四郎
胡 歌 ...... 楊六郎
陳 龍 ...... 楊五郎
彭于晏 ...... 楊七郎
劉曉潔 ...... 七娘杜金娥
趙梓存 ...... 楊八妹
魏小軍 ...... 五娘關紅
袁 弘 ...... 耶律斜
林家宇 ...... 六娘柴郡主
童 瑤 ...... 潘影
《楊門虎將》(2004)
演員表
蘇有朋 ...... 楊四郎
趙雅芝 ...... 佘賽花
張誼 ...... 楊楚楚
蔡琳 ...... 潘語嫣
狄龍 ...... 楊業
王豔 ...... 毛小英
胡靜 ...... 明姬公主
寇振海 ...... 潘仁美
嚴昆 ...... 楊七郎
賈乃亮 ...... 楊六郎
保劍鋒 ...... 楊五郎
趙強 ...... 潘豹
張梓宸 ...... 楊二郎
牛萌萌 ...... 柴郡主
于小偉 ...... 楊三郎
《楊門女將之女兒當自強》(2004)
演員表
寧靜 ...... 穆桂英
李若彤...... 楊八妹
李綺虹...... 楊排風
鄭佩佩...... 佘賽花
連凱...... 楊安
郭晉安...... 楊四郎
張智堯...... 楊宗保
《碧血青天楊家將》(1994)
演員表
金超群 ...... 包拯
吳毅將 ...... 楊宗源
蔡曉儀 ...... 龐鳳
徐少強 ...... 楊宗保
李香琴 ...... 佘賽花
馮國 ...... 公孫策
甄志強 ...... 展昭
麥麗紅 ...... 穆桂英
李潤其 ...... 楊文廣
鮑起靜 ...... 柴郡主
譚少英 ...... 楊九妹
呂頌賢 ...... 龐烈
王偉 ...... 龐洪
洗灝英 ...... 龐龍
黃允材 ...... 八王爺
曾贊安 ...... 王朝
鄭賢 ...... 馬漢
周兆麟 ...... 張龍
鄒偉倫 ...... 趙虎
《楊家將》(1985)
演員表
劉德華 ...... 楊六郎
劉嘉玲 ...... 柴郡主
梁朝偉 ...... 楊七郎
曾華倩 ...... 七郎妻
苗橋偉 ...... 楊四郎
龔慈恩 ...... 四郎妻
黃日華 ...... 楊五郎
謝寧 ...... 五郎妻
湯鎮業 ...... 八賢王
戚美珍 ...... 遼國二公主
周潤發 ...... 呂洞賓
趙雅芝 ...... 觀世音
趙雅芝 ...... 觀世音
張曼玉 ...... 九天玄女
汪明荃 ...... 華山聖母
鄭裕玲 ...... 何仙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064505.html
千古奇冤:潘仁美原是忠臣
北京歷代帝王廟初建時,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兩位,一位是史稱“良將第一”的曹彬,一位是潘美。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臣,而歷史上的潘美卻是一個大忠臣,說來這也是一個歷史“冤案”了,洗冤還要從遼宋之戰說起。
宋太宗雍熙3年,遼軍以十余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兵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由曹彬統帥,西路由潘美統帥,楊業(故事中楊繼業的原型)為副帥,與遼兵接戰于朔州。其時遼兵勢大,不可硬攻,但隨軍王侁、劉文裕邀功心切,主張強取。他命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以為不可,哭諫也未被採納,只能服從。出兵前他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接應。
王侁等在陳家谷口設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沒見到楊業,以為他取勝繼續追擊去了,便帶兵撤離。潘美雖加阻止但態度不夠堅決。此時楊業與遼軍作戰已傷亡大半,原以為有人接應,誰知到了陳家谷口卻空無一人,最後被俘。楊業被俘後嘆息說:“朝廷待我甚厚,本當討敵安邊,以報國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即拒絕進食,三日而亡。他死後,宋廷給潘美貶官三級,將王侁、劉文裕罷官。旌表楊業“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如此!”(《宋史·楊業傳》),評價相當高,並給楊家以豐厚饋贈,令楊家其餘六子都入朝為官。
這就是歷史上的楊業與潘美糾葛的來龍去脈,故事多以此演繹,把潘美做了過分的醜化。
潘美在此事中能負什麼責任呢?他應負有領導責任,責任就在他身為統帥,未能有力節制王侁的輕敵妄動,此外實在不能再追究他什麼了。
“潘仁美”是古人一個“戲說”,“戲說”不同於歷史,這一點應清楚分別為好。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5/08/29/1266@678249.htm
真實的楊家將: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兇手 2012-04-01 人民網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乾:劉博 楊柳,原題:真實的楊家將沒那麼多人
“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老令公楊業、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別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特別是在戲曲舞臺上,這傳奇的一家人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崇高的英雄氣概。“金沙灘”一戰,楊氏兄弟死傷殆盡,接著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蹤。僅剩的六郎依然在為國征戰。六郎死後,他的子孫--楊宗保和楊文廣,仍然是保衛國家的中流砥柱。楊家不僅男性上戰場,女性也是不遑多讓。穆桂英挂帥,百歲高齡的佘太君挂帥,讓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
然而,從史實角度來看,楊家將的故事只是戲曲小說對楊業血戰陳家谷,最後忠勇殉國的悲劇性歷史事件的藝術化演繹。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死後,只有他的兒子延昭(即六郎)、孫子文廣曾是宋朝守邊的名將。民間之所以演繹出“楊家將”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於宋元以來深受外族侵擾的北方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和嚮往。
民間小說、戲曲與歷史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說中的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據傳說以及演義等的記載,楊家將的譜係是這樣的:
楊門男將:第一代,金刀令公楊繼業,繼業有八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名叫楊延昭,又名楊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廣,文廣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懷玉。
楊門女將: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懷女、穆桂英等。
楊門譜係,特別是楊門女將是從《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及《楊家將》二書而來,由於這些人物藝術形象塑造得好,深為老百姓所喜愛。
然而,在正史中,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確實存在,但他們的事跡遠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麼神奇。而其他人物則難尋蹤跡,或者身影模糊。
楊業確有其人,身死另有隱情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為壯烈。
根據傳說,北宋初期,遼兵來犯,朝廷立擂求帥。太師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帥,於是擺臺逞兇,打死多人,後被楊七郎劈死,楊家奪得帥印。不久老令公挂帥出征,潘仁美公報私仇,沒有按原定計劃接應,害死楊七郎,老令公楊繼業被困兩狼山,最後碰碑而死。其他楊家兄弟個個血染沙場,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軀,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異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楊繼業的夫人佘太君上書皇帝,斥責潘仁美按兵不動;加上八賢王等人的幫助,潘仁美最終被貶官。民間傳說中,楊繼業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楊業死後,宋帝勉慰其家,贈太君龍頭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傳說有部分事實,但不儘然。
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陜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後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他派少年楊重貴前去太原。後楊信投靠後周,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
雖然楊家這樣反覆地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稱其“無敵”。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後,與遼軍對陣,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楊業怎麼會與遼國交戰呢?原因是,當時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必然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根據耶律斜軫的話可以看出,劉繼業與遼軍對陣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雖然規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擔當“無敵”的稱號。這樣的經歷也讓劉繼業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後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宋以後,恢復本姓“楊”,單名業。因為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縣)和三交(太原北)一帶的駐防事宜。任職第二年,楊業即破遼兵于雁門(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西路軍攻克雲(山西大同)、朔(今朔縣)、寰(朔縣東北)、應(應縣),東路軍曹彬克涿州。遼國蕭太后南下應援,不久,宋朝的東路軍在河北戰敗,楊業奉命護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與遼國大軍相遇。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無奈之下仍舊孤軍力戰,終被陷於陳家谷口(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六十。楊業的事跡當時即被人傳述,後逐漸演為“楊家將”故事。
根據演義、小說所述,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是潘仁美。據民間傳說,在雍熙三年宋軍北伐時,潘仁美是西路軍主帥,楊業是他的副手。由於潘美對楊業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楊業乘勝追擊時,故意囤兵不動,又不給予糧草供應,最終導致楊業兵敗身亡。在《宋史·楊業》中也有如此一段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大意是說:當時戍邊的主將非常忌妒楊業,悄悄上書誹謗楊業,宋帝看了之後什麼也沒問,而是把奏書封好送給楊業。當時楊業尚未伐遼,還在駐守雁門關,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而在楊業之上的“主將”是誰呢?民間一致認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楊業之死事件中,潘仁美並非是罪魁禍首,而是監軍王侁。
也有人提出,害死楊業的最終禍首並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當時與王侁同為監軍的還有劉文裕。劉文裕官職在王侁之上(團練使高於刺史),並且是外戚,有一定的沙場經驗,他在軍中權力不應低於王侁。王侁監軍權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這樣推論下來,楊業之死或許更應該由劉文裕負責。當然,無論如何,王侁決策失誤的罪責是逃不掉的。
楊六郎應為楊大郎
傳統戲曲中,楊老令公與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個兒子。還有戲曲中說楊繼業有八個兒子,號稱“七狼八虎”。《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則說楊業僅五子。至於南宋王朝的《東都事略》中,則只提到楊延昭一個兒子。從諸種史料看來,到底楊業有幾個孩子至今還是個謎團。
《宋史》記載的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于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可見,他們並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楊業的四子是頗受後人爭議的人物。楊四郎在正史中名為楊延環,而在民間戲曲中叫做楊延輝。元曲中曾說楊四郎在兩狼山戰役後就不知所終,明代《楊家府演義》則稱楊四郎在戰鬥中並未失蹤,而是被遼兵捉住。蕭太后喜愛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見四郎生得一表人材,於是將瓊娥公主許配給他,這樣楊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駙馬。在後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楊業傳》中卻記載,楊業戰歿後,楊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並未有變節行為。所以,四郎到底結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楊八郎也是個頗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無。
在“楊家將”傳說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最著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然而,這兩個人物也非歷史之本貌。
根據正史記載,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並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只是被稱為六郎。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但從正史中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馬。
雖然楊家這樣反覆地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稱其“無敵”。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後,與遼軍對陣,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替潘仁美喊一聲千古奇冤 北京青年報 作者:李之亮
明朝不知是哪位先生寫了一本《楊家府演義》,在歌頌楊業一門忠烈的同時,卻把潘仁美寫成了一個大姦大佞。自此之後,楊家將的故事便在民間廣泛流傳,潘仁美被寫得越來越壞。
每當我看到楊家將故事,心中不由得酸楚倍生,因為潘仁美這位戰功赫赫的開國名將被糟蹋成如此模樣,實在是千古奇冤。
《宋史‧潘美傳》記載的,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他乃河北大名人,軍校出身,周世宗時,已經是一位頗有才幹的年輕將領,周世宗征西北時,命他為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市)護軍。宋太祖趙匡胤未即位時,也對他格外信任。登基時命潘美召集後周宰輔,曉以大義,使這些人對新朝俯首稱臣,甚至連改朝換代的聖旨,也是由潘美曉諭天下的。當時陜西軍閥袁彥心懷異志,趙匡胤擔心袁彥作亂,命潘美前往西北監其軍,膽勇過人的潘美單騎入長安,迫使袁彥入朝,趙匡胤對潘美此舉倍加讚賞。
此後的數十年中,潘美作為一位將領南征北戰,為宋王朝的基業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戰功。他先隨太祖征討淮南叛將李重進,淮南平定後,單師揮戈前往湖南,討平湖南叛將汪端,接著繼續南下,攻克南漢的北部屏障郴州,繼而蕩平南漢二十萬大軍,擒南漢主送往京師。太祖開寶七年(974),朝廷決定平定江南李煜,潘美與曹彬分率大軍進次秦淮,潘經數日短兵接戰,為曹彬主力殺開一條血路,一舉破金陵,李煜又成了曹、潘大軍的俘虜。命潘美還朝奏捷,席不暇暖,又披掛為帥,征北漢劉氏,劉繼元借契丹重兵,才暫保疆土。太宗即位的第四年(979年),命潘美以北路都招討之職攻打北漢,劉繼元大敗,北漢亦歸宋朝所有。為了安定河東,太宗命潘美留鎮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節節勝利,封代國公。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決定大舉北伐,欲收復後晉石氏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潘美與曹彬、崔彥進分率三路大軍向北挺進。潘美一路摧枯拉朽,連下寰、朔、雲三州,後遭遇了契丹重兵,由於指揮失當,加上護軍王侁堅持錯誤的戰術,致使楊業戰死於陳家谷口,宋軍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計劃宣告失敗。太宗對此十分惱怒,將潘美降官三等。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縣),不久,改知太原府。潘美戎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業敗于垂成,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後,便病死於太原,終年六十七歲。
《楊家府演義》的作者不僅把一代名將寫成權姦,且讓這位“權姦”死於忠臣開封府尹寇準的刀下,可謂大繆。《宋史‧太宗紀》載,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六月死於太原,而寇準任開封尹,則在鹹平五年(1002),此説有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現藏開封市博物館)為證。
我寫此文並不想抹殺楊業一門的耿耿忠烈,只是想説明一下:潘仁美並不是《楊家府演義》中那副嘴臉,他的功勞比楊業要大得多,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彪炳史冊。
此外,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也提到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確有其人,且如此出名,為何正史中沒有為其立傳呢?有人認為,對於楊門這樣的習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夠助夫上陣,訓練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沒有為佘太君立傳也不足為奇。這個說法有些牽強。鋻於佘太君的事跡多見於清代的資料,所以佘太君這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難辨。
穆桂英是楊門女將中另一個受人矚目的女將。戲曲中稱她是楊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
話說楊業死後,楊六郎挂帥抗遼,屢立戰功。後被內奸王強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楊六郎則化名去北國販牛,大擺牤牛陣。大敗遼兵後,他才恢復真名楊延昭,並第二次挂帥徵遼。當時遼兵擺下天門陣,六郎無法攻破,有高人指點說,唯有尋來降龍木,才能破陣。這降龍木長在山大王穆柯寨內,寨主便是十八歲的女將穆桂英。楊延昭派部將孟良、焦讚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卻變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帥十七歲的兒子楊宗保,兩人用激將法讓楊宗保陪他們去會穆桂英,結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對楊宗保很是傾慕,她說自己是忠良之後,願獻降龍木,並隨軍攻天門陣,但要楊宗保娶她為妻。楊宗保起初不同意,後被穆桂英一番言語所感動,答應結親。第二天清晨,楊六郎見兒子三人未歸,親自來攻打山寨,結果被穆桂英生擒。幸虧孟良聽到動靜,才解除誤會。楊六郎羞愧而歸,楊宗保等人尷尬不已。
等楊宗保三人回到宋營,楊六郎準備處置兒子,正欲行刑時,穆桂英闖營,以獻龍木,殺遼將,幫破天門陣為條件保楊宗保人頭。幾經週折,楊六郎終於認識到穆桂英的本領,不但答應了兒子的婚事,還保舉她當攻打天門陣的大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帶領眾人終於破了遼人的一百單八陣。當穆桂英射殺天門陣主帥時,因用力過猛,兒子楊文廣降生了。
以後,穆桂英又曾多次領兵挂帥,充當大將,頻頻扭轉戰局。然而這個威風凜凜的穆桂英元帥在正史中卻未有記載,加上楊宗保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壓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認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說穆桂英這個人雖然是虛構的,卻可以從楊氏的眷屬中找到原型。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有位堂兄叫楊琪,此人曾娶慕容氏為妻。慕容氏是當時鮮卑大族,也是世代習武。所以,這位慕容氏或許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許是“慕容”氏的轉音。而“桂英”是民間通俗的名字,戲曲小說本就允許改編,於是就有了以慕容氏為原型的穆桂英。
當然,以上終歸是猜測,尚沒有真憑實據。
楊家將因何走紅
楊家將故事流傳了近千年,歷久彌新。那麼,楊家將故事是如何家喻戶曉的?這其中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並且指出楊家將故事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廣泛流傳。這篇文章寫于楊業去世後的第六十五年,篇名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這位楊君是楊家的後人,名叫楊琪。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的詩,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由於北宋最終為外敵所滅,面對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們對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更加敬仰和懷念。南宋的民間藝人對楊家將的故事進行了大膽想像和藝術加工,不斷加入了許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徐大焯所著的《燼余錄》,書中根據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將領楊嗣創造了七郎楊延嗣這個人物,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將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
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一百年的歷史。
明朝中後期,朝廷積弱,外敵虎視,這種局面與宋朝相似,楊家將成了民間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楊家將,希望借此宣揚忠君思想。在這樣的氛圍中,楊家將的故事更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最終定型。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有三百六十齣之多。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
經過漫長的發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楊家將被鋪寫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動如花的女英雄。
蕭太后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芮氏,拔芮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遼朝皇後,政治家,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後。
早年與家庭
蕭綽的父親是遼朝北府宰相及駙馬蕭思溫,母親是長公主,名呂不古,遼穆宗的姊姊。蕭綽有兩個姊姊,三姊妹年紀差距頗大。長姊伊勒蘭嫁宋王耶律喜隱,曾封為宋王妃,宋王叛亂後,被其夫牽連而遭廢黜,稱為夫人。二姊和罕嫁齊王耶律庵撒哥,封為齊王妃。
蕭綽自幼便長的聰慧、美麗,而且成熟得很早。有一次,父親蕭思溫看他的三個女兒掃地,蕭綽掃得最為乾淨,高興地說:「這女孩以後一定能成家。」遼景宗繼位後,因為蕭思溫擁戴有功,將蕭綽選為貴妃,保寧元年(969年),被冊封為皇後。保寧三年(971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3子3女。
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後蕭綽代理。保寧八年(975年),遼景宗諭史館學士:「在書寫皇後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表明蕭綽可代皇帝行使職權,遼景宗的許多政績都有蕭綽的功勞。
攝國政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後,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于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哭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怎麼辦啊?」,耶律斜軫、韓德讓回答:「只要信任我們,有什麼可以憂慮的。」於是讓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並把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後又讓韓德讓總管宿衛事,保障聖宗母子的安全。韓德讓很得蕭綽寵信,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靠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統和元年(983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後。
蕭綽幼時曾許配給韓德讓,未履行婚約就嫁給景宗。景宗死後,蕭綽認為韓德讓極有政治才能,決定改嫁韓德讓。而當時契丹的風俗也允許如此。她私下對韓德讓說:「我曾許配給你,願諧舊好。而當國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後蕭綽派人秘密毒殺韓德讓的妻子。韓德讓則無所顧忌的出入宮闈,出獵聽政,兩人都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並排而坐,晚上則睡在一個帳篷裏。聖宗也把韓德讓視作自己的父親來侍奉他。
蕭綽治國有方,聽到好的建議必定採納,賞罰分明。為了籠絡群臣,她給許多大臣加官進爵、或是繪像于景宗乾陵,使群臣盡其忠而效其力。又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許多平反工作。例如統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結案發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禦史臺上訴。統和二年四月、同年六月從朔日至月底、以及次年六月,蕭綽都親自審訣滯獄。後來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漢人發生糾紛時重責漢人,改為契丹人和漢人同罪同罰,調整兩族關係。
與宋和戰
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後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其中西路軍中有宋朝名將楊業。蕭綽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軫抵禦中路及西路宋軍,她自己親率遼聖宗駐紮駝羅口居中策應。起初宋軍取得很大進展,攻陷岐溝關、固安、涿州等地,寰州、朔州、應州等地降宋。而蕭綽與遼聖宗支援耶律休哥,大敗宋大將曹彬所率的東路軍,宋軍死傷不計其數。七月,又命耶律斜軫對東路和中路宋軍反擊。由於東路軍慘敗,宋的北伐其實已經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遼軍勢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開封的門戶澶淵。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方,而後在宰相寇准的堅持下禦駕親征,到達澶淵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遼大將先鋒官南京統軍使蕭達凜在前線察看地形督戰時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又孤軍深入,十分疲憊,加之後方宋軍襲擊其後路,遼軍敗局已定。蕭綽利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與宋朝談判,達成澶淵之盟,平安撤回。宋朝此後每年需向遼朝繳納白銀十萬兩、帛二十萬匹。
被民間傳說歪曲
蕭綽執政時,曾在宋太宗時大破宋軍,又在宋真宗時訂立和約,宋朝需向遼朝繳納大量財帛。但在傳統父權思維,及漢族對少數民族政權偏頗的史觀,甚至是阿Q精神的影響下,民間流行的戲曲小說,如十七世紀開始流行的《楊家府演義》,將蕭太後描寫得昏庸短視,把女兒嫁給敵將,最後甚至編造出宋滅遼,蕭太後羞愧自盡,被宋朝降格為妃安葬的情節。儘管演義完全歪曲史實,其中的情節卻在數百年來已深植民間。
晚年
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後。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于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7%BB%B0
戲曲中蕭太后形象之虛實
蕭太後諱綽,名燕燕,是遼景宗之皇後,北府宰相蕭思溫女。由於遼景宗身體孱弱,她入宮不久便參與國事,聖宗即位之後,她攝位執政,總計統治大遼共約四十年。面對朝中反對勢力的暗流及克紹先夫收復大宋的遺願,她展現了過人睿智及靈活的外交手腕。澶淵之役,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在她的治理下,大遼達到鼎盛時期,被譽為一代賢後。由於她是難得的女皇,而且一生頗為傳奇,所以戲曲中頗多渲染她文治武功、感情世界的作品,呈現出她的多種樣貌。有的強調她雄才大略、胸襟寬闊,有的強調她窮兵黷武、殘暴陰狠,形象差距頗大。事實上,她有文韜武略,但爭議也不小,如大權獨攬,遲遲不歸政於其子,而且在臨朝主政的過程中,與她的兩個姐姐反目成仇,寵愛韓德讓而引來耳語。戲曲與歷史是有差別的,雖然戲曲可以藝術的觀點加以渲染,但也不該離史實太遠,蕭太後的性格是多面性的,將以上戲曲的形象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蕭太後形象。
蕭太後“殺妻奪夫”真相
在我們看過的不少影視作品中,被後世譽爲遼邦“中興之後”的蕭太後,往往被刻畫成一個母夜叉式的形象,主要是她曾是大宋及楊家將最強勁的敵手。但曆史上真實的蕭太後卻被人稱爲“細娘”,應該是一個氣度非凡的絕色美女。這位蕭太後三十歲即喪夫守寡,不久便橫刀奪愛,暗中使人鳩殺(另有說是縊殺)漢臣韓德讓之妻李氏,堂而皇之地許身韓德讓,上演了一出纏綿悱惻的君臣之戀。
蕭太後史稱承天太後,名綽,小名燕燕,系遼國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皇後,遼聖宗之母,主持遼國朝政四十載,無疑是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史稱其“明達治道,習知軍政”,但後世對她“殺妻奪夫”的殘暴舉動亦頗有微詞。其實,蕭綽此舉應該是不得已而爲之,其動因大抵有二:
其一,年輕喪夫守寡,欲重續舊情相許終身。蕭綽的少年時代主要是在燕京(今北京)度過的,因而在她情竇初開之際的夢中情郎,大概兼具契丹人的血性與漢人的儒雅。而英武又不失儒雅的漢人韓德讓正具備這個特征。據曾出使大遼的宋人路振所著《乘軺錄》記述,蕭綽幼時曾許配于韓德讓,而且已談及婚嫁。所以,這韓德讓應該是蕭綽的初戀情郎。後蕭思溫擁立遼景宗登基,景宗爲報恩選時年十六歲的蕭綽入宮爲貴妃,三個月後便冊封爲皇後。從此,蕭綽步入遼國的政治舞臺,一對情投意合的情侶就這樣被拆散了。
公元982年,一向羸弱多病的景宗在焦山行宮(今山西大同)撒手歸西,蕭綽年僅十二歲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是爲聖宗。蕭綽便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年輕守寡的蕭綽,並未忘掉與韓德讓的那段往昔情緣,面對稱制之初的內憂外患,她需要尋找自身感情上的安撫與寄托,便在景宗的葬禮上向韓德讓暗送秋波,表示“願諧舊好”,相許終身。之後,兩人開始暗中往來。但韓德讓已有妻室,蕭綽便狠心地“殺妻奪夫”,派人暗中殺掉韓德讓之妻。從此“入居帳中,同臥起如夫妻,共案而食。”形影不離地過起同居生活。按照契丹的風俗,這也是允許的。
其二,政局危機四伏,借政治聯姻穩固政權。聖宗即位後,蕭綽臨朝稱制,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則是危機四伏。《遼史》上說蕭綽泣曰:“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當時諸王宗室200余人擁兵握政,個個虎視眈眈,欲取蕭綽孤兒寡母而代之。于是,蕭綽籠絡在感情上向著自己的韓德讓,而韓德讓時任南院樞密使,握有軍權。蕭綽命韓德讓“總宿衛事”,擔任遼國中央警衛局的“一把手”,全面負責皇室的保安。與此同時,蕭綽又讓自己的侄女婿、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節制諸軍。根據韓德讓“隨機應變,奪其兵權”的策略,蕭綽命令“諸王歸策,不得私相燕會”,將他們軟禁,難以相互串通。借助韓德讓、耶律斜軫的力量,蕭綽很快穩住陣腳,控制了局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集團。因而蕭綽許身韓德讓,既是重續舊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樁政治聯姻。
公元988年9月,蕭綽大膽決定把自己與韓德讓的戀情公諸天下。她在韓德讓的帳中大宴群臣,實際上是變相宣布他們的關系。此後,蕭綽與韓德讓時常是“偶坐”(《宋會要輯稿》)處理朝政、接見使者。公元999年韓德讓兼南北樞密使、大丞相,總攬遼國軍政大權。1004年蕭綽賜韓德讓姓耶律,特許他設置只有遼朝天子才擁有的百人護衛,遼聖宗“見則盡敬,至父事之”。不久,蕭綽又下詔韓德讓“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後”,賜名耶律隆運。韓德讓也不負蕭綽厚望,爲遼政權的鞏固與遼邦的“中興”立下殊功。蕭綽評價他“進賢輔國,真大臣之職!”
http://guyibing08.blog.sohu.com/90425888.html
【楊家將故事】
在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挂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爲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迹。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曆史上,這位名震千裏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宗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舍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爲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挂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爲“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爲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爲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于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複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衆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衆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于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詵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爲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爲什麽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爲什麽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衆,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衆,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爲“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爲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爲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迹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裏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挂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爲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于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于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爲,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爲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爲“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爲“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只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爲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迹。但鹿跨澗村民什麽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臺上臺下,頓時亂作一團,臺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衆稍稍坐定,臺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挂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刹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爲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淩,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爲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曆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曆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爲十裏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裏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鬥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迹,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在小說家的演義下,誕生了許多的人物和故事,直到今天還在延續,把這些真實和演義加到一起,有多少人:楊業,七郎八虎,八姐九妹。楊宗寶,宗勉,宗英,楊文廣,楊懷玉,楊金花。梁山好漢楊志也是楊家將的後代,同呼延灼一樣,報國卻屢遭陷害。梁山散將之後僅幾年,金兵入侵,嶽飛的軍中大將楊在興據說就是楊家將的後人。
今天,金庸先生把楊家將的故事寫進了他的小說。《射雕英雄傳》的楊鐵心,郭嘯天好象分別是楊家將和醉打金枝的郭礙之後。郭靖和楊康的名字,可能也是最早被大多數人知道的金庸人物。而後,《神雕俠侶》的楊過又感動了一代人。在《倚天屠龍記》中,有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的楊姓姑娘使用《九陰真經》的一段。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曆史的範疇,而升華爲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曆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爲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複,但是由于處于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爲養孫,改名爲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曆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于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衆,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裏,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爲何成爲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曆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于這段曆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于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爲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曆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爲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爲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爲西路軍主將,楊業爲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複四州的民衆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余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衆,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爲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沈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爲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爲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爲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爲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准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爲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爲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爲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爲保庇以至于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爲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爲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爲: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裏,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准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爲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爲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爲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爲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爲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于爲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爲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爲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範仲淹相遇,範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爲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爲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准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准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爲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爲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複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爲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曆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迹,爲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爲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裏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于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于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迹,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其實曆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
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
楊延昭爲什麽稱爲楊六郎?
曆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爲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爲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爲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爲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爲楊六郎。
【戲曲楊家將】
戲曲裏的在《楊家將》大多取材于民間口頭文學,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歡迎垂青,到如今有著幾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離不開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的精雕細刻千錘百煉的傾注一生的狠功夫,才使得戲曲的種子深深根植于觀衆百姓的內心裏,舞臺上的演員們所表演的楊家將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大義凜然,保家衛國的品質性格它不僅僅屬于戲中人物,它屬于人民群衆。這些優秀的戲曲藝術真應該值得現在的藝術家們的搶救和挖掘,不應該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寶貝”消失在我們的手裏,千萬不要等數年以後,當我們的子孫面對劇本裏的經典唱詞,卻不知爲何物?那時我們會成爲戲曲的罪人,到那時我們將無顔面對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
【相關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衆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征西》和揚劇《百歲挂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爲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爲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准的支持下凜然挂帥,全家出征。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征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只此獨子,不准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借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絕谷,以威脅楊家。其計爲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絕谷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谷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于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谷去,太君允准,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龍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絕谷後,曆盡艱險幾經波折,終于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采藥老人的幫助下,攀上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谷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爲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沖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裏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曲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獎。並成爲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帥成了中華民族戲曲史上一曲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臺風采決不減當年。該戲作爲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爲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裏,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帥前後兩種不同的複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家將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才”誓不爲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帥我挂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發聾振聵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于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莊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將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舞臺上。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家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征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家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于《楊家將演義》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不過,傳統的影響無論多麽巨大,畢竟只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國封建社會全面走向崩潰的時代,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各部門彙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統的“異端”勢力,形成了一個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地方戲曲中的新編楊家將故事,正是這股“異端”勢力在民間的一翼。
楊家將故事發展階段上反傳統的“異端”傾向,明顯地表現爲題材的變更。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于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于《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于《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于是,楊家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向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家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迹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臺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臺上流行的楊家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臺下歡迎”。同時在當舞臺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家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家門裏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余塘關》、《穆柯寨》等)大爲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裏只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龍峪》、《孤鸞陣》等),男女關系的描寫卻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衆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向始露端倪。
戲曲界的不少專家一直認爲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向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裏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曲藝術家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裏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借用“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著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
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爲“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爲奸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裏,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淒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出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爲愈”的死節變成了由于“被困兩狼山,白日受饑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絕望。這出以唱爲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爲整出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爲“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家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麽京劇便是以“一家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凶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向十分鮮明。
戲曲藝術家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裏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只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這出喜劇通過“我今日到無有父子的恩大,她那裏卻還有夫妻的情長”,這樣的形象對比,贊頌了人懷對于“王法”的勝利。盡管這是以獻降龍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家”爲代價的人情,實際上跟王法並不抵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家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向。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沖擊。
與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遊春》這些戲雖然取材于舊故事,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量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擺脫了楊家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以《四郎探母》爲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屍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爲背景,通過楊家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這種主題的變化,不僅是藝術跳出了舊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識的大飛躍。
在新編的故事裏,傳說中的楊家將形象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楊門女將不再因爲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楊八姐遊春》裏敢于譏諷皇帝的佘太君,敢于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于演義裏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對于傳統故事裏的各種封建意識,新編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裏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裏,征遼戰爭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征儂智高是相提並論的。這與《水滸》把征遼與征方臘相提並論一樣,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爲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于正視曆史,敢于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爲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家既是親家,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家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裏。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曆史作較爲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編故事以濃厚的人情味來與傳統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對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內容,三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爲它是鼓吹“招降納叛”,也有把楊四郎與曆史上的“和親”相並論。我們認爲,這些都不符合這出戲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准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著力刻劃了楊家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著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沖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這裏的確有人情高于一切的思想。有的評論者認爲這是《四郎探母》的“反動思想性”所在。13這種論斷是缺乏曆史觀點的。評價任何曆史現象都不應該籠統地下結論。正象我們不能籠統地肯定“執法如山”一樣,我們也不能籠統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寫。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運用階級觀點來進行人情描寫是沒有道理的。其次,這種的人情描寫是爲戲的主題服務的。把楊家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繪得越純真、越深厚,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動人、越深刻,對封建戰爭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于形象性。其三,針對傳統故事“忠節至上”的道德教條,《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寫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傳統故事裏,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寫往往只有一個幹枯的概念。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情、手足之義……都淹沒在效忠王事的義務裏了。過去許多評論都曾分析過楊家將故事中有關愛情婚姻描寫的民主傾向。其實,傳統故事中的自主婚姻與《卓文君》、《西廂記》一類戲裏所表現的愛情追求有本質的區別。楊家將的婚姻與對封建國家的義務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描寫楊宗保私自招親的同時,作者一方面強調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後”,表明她與楊家門當戶對;另一方面還把婚姻與獻降龍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家”聯系起來,以此作爲婚姻的基礎。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自主的封建政治聯姻罷了。楊家將的婚姻差不多都離不開這一模式。針對這樣的窠臼,《四郎探母》才把人情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能說是在封建壓近下的一種“人的覺醒”。而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正是新編故事對舊傳統的有力突破。
我國十六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茁壯。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缺乏歐洲曆史上那樣“狂飆突起”的巨大聲勢。因而,楊家將故事的發展階段上,反對封建傳統的力量也不強大。《四郎探母》這樣的人文主義作品只是少數。這是《四郎探母》長期不爲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的範圍來看,《四郎探母》等新編楊家將故事的革新精神與清代整個文化界反封建的啓蒙運動是血肉相連的。這些戲對楊家將故事題材的開拓,與清代“楊州八怪”畫派對“四王”派正統山水畫的叛逆一樣,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對舊傳統的大膽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戲以人情來對抗道德說教與當時思想界猛烈抨擊綱常倫理的矛頭也是一致的。不管它們的批判有多麽大的局限性,只要它們是針對封建壓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
【TVB電視劇】
演員表:
●楊家將
楊令公楊業.........楊澤霖 飾 楊夫人佘賽花.......湘漪 飾
楊大郎延玉.........黎漢持 飾 大娘...............歐陽佩珊 飾
楊二郎延定.........吳鎮宇 飾 二娘...............商天娥 飾
楊三郎延安.........李國麟 飾 三娘...............毛舜筠 飾
楊四郎延輝.........苗僑偉 飾 四娘...............龔慈恩 飾
楊五郎延德.........黃日華 飾 五娘...............謝寧 飾
楊六郎延昭.........劉德華 飾 六娘柴郡主.........劉嘉玲 飾
楊七郎延嗣.........梁朝偉 飾 七娘杜金娥.........曾華倩 飾
楊八妹.............楊盼盼 飾 楊九妹.............周海媚 飾
家將孟良...........秦煌 飾 焦贊...............陳榮峻 飾
杜大娘.............李香琴 飾
●宋皇朝皇族朝臣大將
趙匡胤.............林立三 飾 宋太宗.............李隆基 飾
宋後...............呂有慧 飾 潘妃...............莊靜而 飾
八賢王.............湯鎮業 飾 潘國丈.............劉兆銘 飾
包拯...............盧海鵬 飾 寇准...............夏 雨 飾
潘龍...............駱應鈞 飾 潘虎...............陶大宇 飾
潘豹...............潘宏彬 飾 潘夫人.............蘇杏璿 飾
張禦史.............秦沛 飾 崔公公.............何桂林 飾
呼延贊.............劉丹 飾 呼延丕顯...........廖啓智 飾
●遼族皇族軍將
蕭太後..............李琳琳 飾 遼王..............劉江 飾
二公主碧蓮..........唐麗球 飾 大公主青蓮........戚美珍 飾
蕭天佐..............許紹雄 飾 蕭天佑............郭鋒 飾
●其它
玉皇...............曾江 飾 華山聖母...........汪明荃 飾
觀音大士...........趙雅芝 飾 九天玄女...........張曼玉 飾
玉女...............卲美琪 飾 金童...............李樹桂 飾
鬼谷子.............黃允財 飾 了法方丈...........吳孟達 飾
●八仙:
漢鍾離............譚炳文 飾 呂洞賓...........周潤發 飾
何仙姑............鄭裕玲 飾 韓湘子...........萬梓良 飾
張國老............鮑方 飾 藍采和...........陳複生 飾
曹國舅............張英才 飾 鐵拐李...........朱鐵和 飾
劇情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林立三)被弟太宗(李龍基)害死,冤魂向玉帝(曾江)告狀。玉帝派赤龍婆下凡擾亂宋室,但宋室天數未盡,大鵬、文曲星、天機星諸神下凡輔助宋室。八仙呂洞賓(周潤發)與師傅漢鍾籬鬥氣,要將天意扭轉,令宋滅于大遼手上。
宋國丈潘洪(劉紹銘)一家橫行霸道,恃勢淩人。楊家一門忠烈,楊業(楊澤霖)父子八人饒勇善戰,屢立奇功,甚得太宗重用。
潘洪與遼暗中勾結,合計傾覆大宋王朝。遼起兵犯宋,潘挂帥,楊家將爲先鋒。潘設下毒計,楊家全軍覆沒。七郎(梁朝偉)逃出請救兵,身中七十二箭而亡;四郎(苗僑偉)或遼青蓮公主(戚美珍)招爲駙馬;五郎(黃日華)爲五臺山和尚所救,削發爲僧;六郎(劉德華)回京告禦狀成功,展殺潘洪于黑林。
六郎征遼,被困陣中,楊令婆(湘漪)得漢鍾籬指點迷津,親率四郎、五郎及楊家女將破陣救出六郎。呂洞賓卻施展法術大敗楊家將,青蓮爲救四郎而死,幸漢鍾籬及時帶走呂洞賓。四郎因青蓮之死,飄然遠去 。五郎重回五臺山,楊令婆不勝唏噓,帶同楊家上下回火塘關歸隱,以享天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3.html?tp=0_11
楊家將曆史文化積澱期的劃分及其重要特征
在我國古代出現的許多名將中,以北宋抗遼名將楊業、楊延昭及抗西夏名將楊文廣祖孫三代爲主的楊家將,不論是曆史文獻對他們事迹的記載,還是民間口碑對他們故事的傳說,不論是戲劇、小說等文學藝術作品對他們故事的演義,還是學術界對他們曆史文化的研究都極爲豐富。可以說1000多年來,楊家將曆史文化滾雪球式的積澱最爲深厚,最具有特色,內容也是極豐富的。深厚而豐富的楊家將曆史文化,對我們研究宋、遼、西夏、金朝的政治、軍事、民族、民俗,宋朝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以及中國小說、戲曲文學藝術的嬗變發展和人們所崇尚的道德、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綜合作用來看,楊家將曆史文化的主線和核心不但是愛國愛民、保境安邦、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統一文化的典範,也是大衆文化和民族文化,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化,是跨越時空具有很強的魅力、生命力和戰鬥的文化,産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文化史和當代文化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爲深入探討楊家將曆史文化的豐富內容,找出其文化積澱的各個時期、文化層面、重要特征及其動因,以便對楊家將曆史文化所體現整體的、特色的文化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更好地繼承、發掘和發展利用楊家將這一曆史文化遺産,繼續弘揚和培育楊家將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一、楊家將曆史文化積澱期的劃分
楊家將曆史文化積澱期,如果從楊家將的第一代英雄人物即五代初麟州(今陝西神木)一帶地方的“土豪”楊弘信算起,至今已長達1100余年,經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元、明、清、民國及新中國十余個朝代,積澱了以漢民族爲主包括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多元民族多層面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爲一種文化現象的積澱,每一階段積澱的發展變化都和當時社會矛盾和政治形勢的發展及人們文化心理的要求戚戚相關,從而産生和積澱了不同層面文化內涵。依據宋代以來曆史文獻、史傳雜記、文學藝術作品等載體所載楊家將曆史文化在各個時期受當時社會形態對其發展的影響和所形成其多層面不同模式文化內涵的積澱,筆者以爲楊家將曆史文化大致經曆了三個典型文化積澱期。一是宋元楊家將活動事迹及其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的文化積澱期,二是明清楊家將的史傳、地方志記載和以楊家將爲題材文學藝術作品鼎盛發展的文化積澱期,三是民國和新中國建立後楊家將曆史文化的新質文化積澱期。
(一)宋元楊家將活動事迹及其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的文化積澱期。
這一積澱期也可稱作楊家將活動事迹及其文化奠基和文學藝術作品孕育的文化積澱期,即以楊弘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楊畋等楊家將活動事迹的曆史文獻記載,民間口碑傳說及文人有關他們的詩文題詠和以他們故事創作的雜劇等文化積澱期。楊家將的活動事迹主要在五代至北宋的222年間。有關他們活動事迹及民間傳說的故事,現可見或可知北宋和南宋及元代的文獻記載:北宋有太平興國五年(980)沈倫撰修成的《宋太祖實錄》,雍熙三年(986)八月辛亥宋太宗趙炅下的褒《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制》、《王先劉文裕除名配金、登州制》、《責潘美制》詔令(見《太宗詔令集》),鹹平元年(998)錢若水、楊億等撰修的《宋太宗實錄》,景德元年(1004)寇准的《論澶淵事宜劄子》(見《宋朝文鑒》),大中祥符九年(1016)前後由楊億口述,黃鑒等記錄編輯的《楊文公談苑》,天聖年間(1023—1032)包拯的《天章閣對策》、《論邊將》(見《包拯文集》),慶曆年間(1042—1054)成書的《宋會要》,皇右三年(1051)歐陽修撰寫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見《歐陽文忠公集》卷29),皇礻右五年(1053)歐陽修撰修成的《新五代史記》,嘉礻右六年(1061)沈遘撰寫的《西京左藏庫副使楊文廣可供備庫使》(見呂祖謙《西溪集》卷5),嘉礻右七年(1062)蘇轍撰的《楊樂道龍圖哀辭並序》(見蘇轍《欒城文集》卷18),熙寧元年(1068)歐陽修的《書遁甲立成旁通曆》(見宋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卷73),治平二年(1065)鄭獬撰的《四廂指揮使制》(見《全宋文》卷890《狄青?平蠻三將題名碑》),熙寧二年(1069)韓琦等撰成的《宋仁宗實錄》,熙寧二年(1069)楊文廣的《獻陣圖並取幽燕策》(見《宋史?楊文廣傳》),熙寧四年(1071)司馬光撰成的《涑水記聞》,元豐五年(1082)曾鞏撰成的《隆平集》,元豐五年(1082)王王圭等撰修的《兩朝國史》,元豐七年(1082)司馬光撰修成的《資治通鑒》,元礻右年(1086—1094)範祖禹編修的《神宗實錄》,北宋路振撰的《九國志》等;北宋時期遼國統和九年(991)邢抱樸等撰修成的《遼統和實錄》,壽昌六年(1100)耶律儼撰成的《遼皇朝實錄》等;南宋有乾道八年(1172)朱熹撰寫的《宋名臣言行錄》,乾道九年(1173)袁樞撰成的《通鑒紀事本末》,淳熙十年(1183)李燾撰修成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淳熙十四年(1187)王稱撰的《東都事略》,紹熙五年(1194)徐夢萃撰成的《三朝北盟會編》,紹定二年(1229)陳均撰的《宋九朝編年備要》,端平三年(1236)趙撰成的《朝野類要》,淳右二年(1242)範鍾撰成的《宋寧宗實錄》,寶元年(1253)楊仲良撰成的《皇宋通鑒長編記事本末》,寶年間(1253—1258)謝維新撰成的《合壁事類後集》,南宋彭叔融撰的《太平治統類》,李攸撰的《宋朝史實》,徐自明撰的《宋宰輔編年錄》,蔡幼學撰的《宋朝編年政要》,葉隆禮撰的《契丹國志》(後人余嘉錫考證此書爲元代中葉人所撰,假隆禮之名以行),以及宋秘書省修的《宋會要輯稿》(清徐松輯),宋末元初人徐大焯撰的《燼佘錄》等;南宋時期還有金朝泰和元年(1201)陳大任撰修成的《遼史》等;元代有元泰定元年(1324)刻《弘農宗圖碑》和天曆二年(1329)刻《題世將楊族祠堂碑記》,至正五年(1345)脫脫等撰修成的《宋史》、《遼史》、《金史》、至正年間(1341—1368)楊懷玉修的《楊氏族譜》、富大用撰的《事文類聚外集》,元末陶宗義撰成的《輟耕錄》等。
北宋、南宋至元代,有關楊家將的文學藝術作品可見可知的:北宋有端拱二年(989)張詠寫的《贈劉吉》詩(見張詠《乘崖先生文集》卷2),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劉敞出使遼國寫的《楊無敵廟》詩(見《公是集》卷28),熙寧十年(1077)蘇頌作的《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見蘇頌《蘇魏公文集》卷13)及未見流傳張宗益(字仲巽)作的《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元佑四年(1089)十一月蘇轍出使遼國作的《奉使契丹過楊無敵廟》詩(見蘇轍《欒城集》卷16),元佑六年(1091)彭汝礪作的《古北口楊太尉廟》詩(見《波陽集》卷4),還有慶曆至嘉佑三年(1058)範仲淹、韓琦分別作的《和楊畋孤琴詠》、《次韶答運使楊畋舍人》詩(分別見《範文正公集》卷2、《安陽集編年箋注》)等;南宋有評話話本《楊令公》、《五郎爲僧》、《青面獸》、《攔路虎》(見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1),以及金朝的院本《打王樞密爨》(見《輟耕錄》卷25);元代有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昊天塔孟良盜骨殖》(見《元曲選》)、王仲元作的《私下三關》、朱凱作的《孟良盜骨殖》(見元代鍾嗣成撰的棟亭本《錄鬼簿》)等。
北宋至元代楊家將祠廟及祭祀地,據當時文獻確切記載和尚存的有: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至雍熙初年建于開封府的“太尉楊業家廟也”。雍熙三年(986)楊業“死節朔方,其子請改家廟爲寺,以薦其父,太宗嘉其孝,乃諭其請,賜額曰孝嚴”,即將楊業家廟改爲孝嚴寺,宋室南遷該寺毀于兵火(見清周城《宋東京考》);雍熙四年(987)至景德年間(1004—1007)建于古北口的楊無敵廟,今尚存;皇佑三年(1051)和嘉佑七年(1062)先後埋葬楊琪、楊畋父子的洛陽杜澤原墓地(見歐陽修撰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和蘇轍《欒城集》卷18《楊樂道龍圖哀辭並序》);南宋紹興年間(1132—1163)在蘇州東槐樹庵由楊存中奉祭的家廟,今已不存;元代泰定元年(1324)建于山西代州楊忠武祠堂,今尚在。元代有關楊家將傳說、附會的祭祀遺址還有陝西府谷的七星廟(又稱昊天宮,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在今府谷縣孤山堡),山西五臺山樓觀谷太平興國寺、令公塔(九龍閣),應縣大石村三靈廟,河北容城縣西北的楊將軍廟等。
這裏特別要提出的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神木縣志》所收錄宋紹聖五年(1098)三月在麟州作官馮惟寅撰《楊家城將軍山廟碑》中所記的:“郡(即麟州城,俗又稱楊家城)東北隅,舊有神廟,渺不知何年建,但有小碑,略言其神迹雲:‘康定中(1040)西人(西夏人)背和,且犯吾境,此現神物若指揮益兵狀,西人大恐,黎明遁去。’不紀建造月日,至今號爲將軍山,是其事也。”該碑開頭雖有真武之神“感異人間,密邇天上”的記載,而未涉及楊家將事,但楊業之父楊弘信從五代後唐到後周廣順二年(9520卒,先後爲麟州“土豪”及後漢、後周的麟州刺史。楊弘信死後,其次子楊重勳又繼任了麟州刺史,直至北宋開寶五年(972)重勳先後爲北漢麟州的刺史、後周麟州的防禦使、北宋麟州建寧軍防禦使、留後。北宋開寶五年(972)十二月楊重勳雖然被宋廷徙往宿州(今安微宿縣)任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但其子楊光仍留在麟州做“西鎮供奉官監麟州兵馬”,直到至道、鹹平年間(995—1003)“卒于邊”。楊弘信、重勳、光衣祖孫三代在麟州爲官長達近百年。尤其是這期間楊弘信的長子楊業于北宋雍熙三年(986)與遼國戰死後,宋廷大加褒揚楊業、楊延昭父子將的功績,更使楊家將的事迹“天下之士,至于裏兒野豎皆能道之,”並且人們敬仰楊家將在他們活動和戰鬥過的山西、河北等地許多遺址及傳說附會的遺迹,爲他們建祠廟或聯系他們爲遺迹稱號地名。如古北口遼朝人建的“楊無敵廟”,由宋太祖下旨並賜額將原楊業家廟改成“孝嚴寺”等。在這種情況下,作爲楊業的侄子楊光,而且此時仍在麟州城做官,怎能不理所當然在其伯父楊業的祖籍、出生和少年生活地麟州城爲自己的伯父楊業建一所祠廟或自己的家祠,來祭祀和宣揚他們楊家將呢?因此筆者認爲《楊家城將軍山廟碑》所記,“至今爲將軍山,是其事也,”大有可能是以楊業或楊家將聯系而把麟州城(楊家城)山號稱爲將軍山,將軍山“東山隅,舊有神廟”即順理成章爲楊業祠廟或是其家祠。至于《楊家城將軍山廟碑》未涉記楊家將事,筆者以爲:至道一家也離去麟州城,遷徙到洛陽,楊光衣子楊琪也“初以父卒于邊,補殿侍,後用其從父延昭任,爲三班奉職,”到河北、淮南等地做事,“累官至供備庫副使”(見歐陽修撰《供備庫副使楊君墓碑》)。其次由于麟州城地處北宋與西夏的邊界,尤其是康定、慶曆年間(1040—1054)西夏與北宋經常在麟州一帶戰爭,致使社會動蕩,人口遷徙不定,景物不舊。到楊光戶衣死後95年的紹聖五年(1098),作爲從外地到麟州城做官不久的馮惟寅只能按人們模糊訛傳,在《楊家城將軍山廟碑》中附會演釋記下神奇而含糊不清“號爲將軍山”的訛傳。
(二)明清楊家將的史傳、地方志記載和以楊家將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興盛發展的文化積澱期。
這一時期,明王朝抗禦韃靼南侵,推崇程朱理學,宣揚忠孝節義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滿清王朝入主中原後,同樣爲維護自己的統治,積極接受漢族文化,尤其康熙皇帝崇尚漢族傳統文化,也把程朱理學尊爲官方哲學,大力宣揚以忠君爲核心內容的忠孝節義思想和推行其文化政策。因此明、清王朝出于各自政治的需要,並各有側重地影響和促進楊家將文化在史傳、地方志及文學藝術作品等層面都得到興盛發展。
明清代有關楊家將史傳、地方志文獻的記載,可知可見的明代有:明洪武末年宋濂的《播州楊氏家傳》、《宋學士文集》,正統年間(1436—1449)葉盛撰寫的《水東日記》,天順五年(1461)李賢等撰修的《大明一統志》,成化十一年(1475)、二十二(1486)胡謐等先後撰修成的《山西通志》、《河南總志》,成化年間(1465—1487)薛敬之纂修成的《應州志》,弘治元年(1488)李輔等纂修成的《遼東志》,弘治十七年(1504)李宗仁纂修成的《延安府志》,正德五年(1510)田季鳳纂修成的《雲南志》,正德八年(1513)張欽纂修成的《大同府志》,嘉靖十一年(1532)王齊纂修的《嘉靖雄乘》,嘉靖二十一年(1542)趙廷瑞主修的《陝西通志》,嘉靖二十四年(1545)廖希顔撰成的《三關志》,嘉靖年間(1522—1566)郭纂修的《嘉靖南寧府志》、李濂編撰的《汴京遺迹志》、《祥符先賢傳》,萬曆十五年(1587)撰成的《繁峙志》,萬曆三十一年(1603)郭子章纂修的《黔記》,天啓五年(1625)劉文征纂修的《滇志》,明代還有王世貞的《宛委余編》、陳邦瞻撰的《宋史記事本末》、蔣一葵撰的《長安客話》、劉元卿撰的《應諧錄》、賢弈編》等;清代有:康熙二年(1663)、十二年(1673)顧炎武先後編撰成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曰知錄》,康十二年(1673)譚吉聰撰的《延綏鎮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前後顧祖禹編著成的《讀史方輿紀要》,康熙四十五年(1706)修成的《神木縣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金志節撰修成的《口北三廳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前後畢沅撰修成的《續資治通鑒》、《關中勝迹圖志》,乾隆年間(1736—1795)纂修成的《開封府志》、《保德州志》、《寧武府志》,雍正《朔州志》,道光十五年(1835)阮元等撰修成的《雲南通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樂之等撰修成的《遵義府志》,光緒年間(1875—1908)纂修成的《代州志》、《岢嵐州志》、李慈銘撰的《荀爽齋日記》。清代還有周城撰的《宋東京考》,康基田著的《晉乘搜略》、丁傳靖輯的《宋人軼事彙編》、潘祖蔭撰的《秦革酋日記》、孫壁文的《新義錄》、翟灝的《通俗編》、俞樾的《小浮梅閑話》,以及其他人撰修的《湖南大庸楊家界楊氏宗譜》、《四川綿陽楊氏宗普源流紀略》、《霸州志》、《雄州志》等。明清代以楊家將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可知可見的小說,明代有:正統年間(1436—1449)已成書流行于世的《楊六使》(見明葉盛撰的《水東曰記》),正統至嘉靖年間(1436—1566)已成書流行于世的《楊家府》,萬曆二十一年(1593)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全像按鑒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其中的《北宋志傳》又稱《北宋通俗演義題評》、《新刊玉茗堂批點繡像南北兩宋志傳》),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紀振綸校閱的江蘇臥松閣刊印的《新編全像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又簡稱《楊家府演義》),萬曆年間(1573—1620)由余象鬥序的《新刊八仙出處東遊記》;清代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張溶作序的《呼家將》(又名《說呼全傳》),嘉慶十三年(1808)李雨堂著的《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又名《大宋楊家將文武曲星包公狄青表演義傳》),嘉慶六年(1801)刊行的《五虎平西前傳》,道光二年(1822)刊行的《五虎平南後傳》,清代還《北宋金槍全傳》、《天門陣演義十二寡婦征西》、《楊文廣征蠻十八峒》、《兩狼山》等。有關楊家將的戲劇、曲藝可見可知的:明代有洪武至成化年間(1368—1487)編寫刊行的《八大王開詔救忠》、《焦光贊活拿肖天佑》、《楊六郎調兵破天陣》、《黃眉翁賜福上延年》、《偃時救駕》、《北門鎖鑰》,萬曆至崇禎年間(1573—1644)施鳳來作的《三關記》、姚子翼作的《祥麟現》,以及明代無名氏作的《金鐧記》、《金牌記》、《焦光贊建祠祭主》、《十二寡婦征西》等戲曲、打彈、村鼓盲詞(見劉元卿的《弈賢編》)。清代楊家將的戲劇、曲藝更盛行,尤其是從康熙年間起民間各種聲腔的地方戲曲勃興,可謂各種聲腔劇的楊家將戲風起雲湧,到光緒年間,僅“楊家將”京劇劇目就有40多種,以《四郎探母》、《李陵碑》、《穆柯寨》等最爲經典。同時,全國幾十種地方戲中也多有“楊家將”劇目,其中秦腔劇目的楊家將戲約85本,山西各路梆子的楊家將戲近百出,河北梆子和河南梆子中的楊家將戲40余出,揚劇擁有楊家將戲劇38部380場。地方戲劇目與京劇署名不同的有《三關排宴》、《孟良盜骨》、《三星歸信》、《太君辭朝》、《洪羊洞》、《大書房》、《澶州會》、《西岐州》、《五鳳樓》、《平江南》、《審潘洪》、《天門陣》、《楊文廣征西》、《牧虎關》、《楊八姐遊春》、《金沙灘》、《兩狼山》、《八姐盜發》、《萬壽宮》、《吳天塔》、《七星廟》等。此外還有清乾隆年間起編演的宮廷大戲《昭代簫韶》,該劇到嘉慶年間全部連貫敷演楊家將故事達240出。清代楊家將題材的曲藝,以北方的鼓書和評書最爲有名。特別是西河大鼓(西河調、河間大鼓)節目尤多,有長、中、短30多部,諸如《八虎闖幽州》、《楊七郎打雷》、《楊金花奪印》、《呼楊合兵》、《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等,全部說完需一年時間。明清代,由于以楊家將題材的小說、戲劇、曲藝等文學藝術品興盛發展,楊家將的故事更爲廣泛流傳,從而使楊家將活動的遺址、遺迹以及傳說、附會的遺址、祭禮祠廟更多在地方志等文獻中得到記載。如明弘治《延安府志》中不稱宋麟州城遺址而記載爲“楊家故城”;明萬曆《延綏鎮志》中記載:神木縣城“郭北有楊六郎墓”,宜川縣南有“宋將楊業之子七郎築城于此,故稱七郎山寨”;清康熙抄本《神木縣志》中記載:宋橫陽堡(又稱黃羊城)古遺址“因俗傳楊業妻折氏居此,故又謂之王娘城”,道光《榆林府志》記載:榆林紅石峽廟窟前石樁爲“楊六郎拴馬樁”,府谷縣“北九十裏圪洞道相傳爲楊六郎試刀石”等。又如明、清代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志書記載:山西保德縣有折(佘)太君墓、楊家將城,河曲縣有楊家寨、河神廟祠楊四郎,代縣雁門、大石、茹越、胡谷、土土登西陘及原平縣的崞寨、陽板、樓板等古寨爲楊業防禦契丹而建,代縣還有乾隆二十年(1755)“敕建”書“宋贈武勇將軍延興公神墓”碑、楊六郎寨等,繁峙縣有穆桂英洞、穆桂英山寨、楊六郎墓,五臺山有令公塔、楊六郎收穆桂英的莫姑嶺,朔州有楊業太師墓等;北京居庸關一帶有穆桂英點將臺、楊六郎城、五郎廟、楊六郎寨等;河北唐縣倒馬關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立的“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碑,容城縣有楊(延昭)將軍廟,雄縣有楊延昭鎮守的楊門城、焦贊墓,霸縣有楊延昭建的霸城、護城井、石橋、信安鎮、馬貉堤,桃花寨,保定有楊延昭演武練兵的點將臺、屯兵洞,淶源縣有楊延昭祠廟、屯兵的引馬洞等。此外《大清一統志》記載,廣南府(在雲南境)城內建有楊文廣祠;《湖廣通志》卷12《銅鑼灘》、卷79《楊氏城》,《陝西通志》卷16《宜娘子關》卷17《僧道關》,《廣西通志》卷13《穿岩山》及《廣東通志》卷53《楊文廣壩》,均記載有關楊文廣和妹宜娘子的史傳及他們的遺迹。從宋到清代,有關楊家將的活動的遺址、遺迹和世人爲他們所建的祠廟,或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附會的文獻記載,僅陝西、山西、河北計約有200余處。(三)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楊家將曆史文化的新質文化積澱期。這一積澱期也可稱楊家將曆史文學藝術作品更新、曆史文化研究,曆史文化綜合開發的文化積澱期。民國年以來,以楊家將爲題材的曆史小說、戲劇、曲藝等文學藝術仍然在發展衍變,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對傳統楊家將文學藝術的作品不斷移植、改編,剔除糟粕,推陳出新,使楊家將故事愈來愈豐富,愈來愈感人,更加廣泛地傳布。民國時期,有關楊家將的明清小說,諸如《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南北宋志傳》、《北宋金槍全傳》、《平閩十八峒》、《說呼全傳》、《五虎平西》、《五虎平南》、《萬花樓》等曾多次重刻刊行。新中國建立後,1958年前後整理出廣播的評書《楊家將》。1961年,馬連登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整理錄制評書《楊家將》播放。之後,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寶文堂書店編輯部先後刊行《楊家府演義》、《楊家將演義》。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周華斌、陳寶富校注的《楊家將演義》。同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和王印權編著的評書《楊家將》(100回)。1992年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白夜和沈穎著的80余萬言的(楊家將全傳》小說。隨著電子網絡的發展,近年來《楊家將》小說也在網上實現直接登載。還出現一些有關楊家將的網絡文學,如署名文嚎的諷刺調侃之作《楊家將》,署名季稻風的《大宋楊家將傳》,甚至出現了文心閣制作的《楊家將外傳》色情淫穢之作。此外日本有日本關西大學發表于網上的《楊家將演義》譯本,北方謙三著的《楊家將》;韓國有《楊家將傳》、《楊六郎》小說流傳,英國也有楊家將的小說本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關楊家將的年畫、門畫、連環畫小人書等也大量發行,計達數十種,如1983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楊家將》小人書一套計21本,海南攝影出版社出版的《楊家將》小人書計60本,以及楊門女將劇照年畫等。
民國時期,楊家將故事(片段)逐步形成經典之作的戲劇,僅京劇劇目就有40多種,加上黃河流域各梆子戲和全國幾十種地方戲及評書、鼓書、亂彈等曲藝演出的楊家將戲曲達300多本,從而使楊家將故事在全國各地更廣泛深入地流傳。新中國建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傳統楊家將經典戲劇得到繼承發揚,出現演出繁盛的局面,如改編演出的新劇目:京劇《楊門女將》、《雛風淩空》、《三岔口》、《擋馬》、《穆桂英大破洪洲》,豫劇《穆桂英挂帥》、《楊八姐遊春》,河北梆子《轅門斬子》,秦腔《佘塘關》、《雙鎖山》、《李陵碑》、《楊排風》,上黨梆子《三關排宴》、《楊金花奪印》,川劇《五臺會兄》,揚劇《百歲挂師》,以及196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的長篇評書《楊家將》等。同時,京劇《四郎探母》、豫劇《穆桂英挂帥》、《花打朝》、《花槍緣》等攝制成電影片在銀幕上演。20世紀70年代,香港出品有粵語版多集《楊門女將》及港臺聯合攝制的《鐵血楊家將》影視劇。20世紀80年代出品的電視劇有大陸出品的四集《楊家將》、香港出品的五集《楊家將》、亞洲電視臺出品的《穆桂英》、臺灣出品的《一門忠烈——穆桂英》等。此外,這時期先後由劉蘭芳、田連元分別播講的長篇評書《楊家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方電臺及電視臺上播放。之後,中央及一些地方電視臺播放的有關楊家將故事的影視劇先後有1992年由山西電視臺攝制的32集《楊家將》電視劇,2001年由中國電影集團和陝西電視臺制作的40集《楊門女將》、2002年香港出品的28集《穆桂英——十二寡婦征西》,2003年香港亞洲電視臺出品的33集國語版《碧血青天楊家將》,2004年由張庭等主演的輕喜劇《火帥》及趙雅芝等主演的俠義愛情劇《楊門虎將》等電視片先後出品,還有彩色粵劇戲曲片《無敵楊家將》。值的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出于倒劉少奇的政治鬥爭目的,把《四郎探母》列爲“漢奸戲”,全國各大報刊連篇累牘登載批判《四郎探母》劇的文章,並結合批判,在全國一度掀起放映《四郎探母》戲劇影片熱,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楊家將文化的積澱。民國年以來,楊家將文化積澱一重要特點是對楊家將曆史文化的研究。這一時期有關楊家將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論著先後有:衛聚賢《楊家將考證》、(《說文月刊)1944年第4期),剪伯贊《〈楊家將〉故事與楊業父子》(《中原月刊》1945年第2期),余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輔仁學志》1945年第13期),趙景深《〈楊家府〉與〈宋傳續集〉》,剪伯贊《楊家將故事與楊業親子》(《橫濱大學論叢》1955年第6期),張山仁《楊家廟與楊家將的傳說》(《北京晚報》刊1961年5月26日),郝樹侯《談楊業》(《光明日報》1961年6月7日),顧全芳《也談楊業:與郝樹侯先生商討幾個問題》(《山西日報》1961年9月9日),知非《楊門男將》(《文彙報》1962年10月5日),張天麟《關于楊家將的傳說和曆史》(《天津日報》1962年10月24日),羅繼祖《楊業與楊家將》(《吉林日報》1966年7月3日),降大任《關于楊業晚節的一個疑點》(《山西師院報》哲學版1979年第3期),尹丕傑《楊家將和楊家將的戲》(《河北日報》1979年4月22日),常征《楊家將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1980年出版),顧全芳《楊家將研究質疑》(《山西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楊芷華《宋代評話中的楊家將故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版1980年第2期),鄧廣銘、張希清《評楊業兼論潘楊關系》(《文彙報》1981年4月6日),周華斌《略談楊家將故事的曆史衍變》(《楊家將演義》明:秦淮墨客校訂本,周華斌、陳寶富校訂,1981年北京出版社),馬力《〈南北宋志傳〉與楊家將小說》(《文史》1981年第12輯)駱承烈《楊家將與楊家將戲》(《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版1981年第1期),聞立鼎《潘美陷害楊業考辯》(《江蘇師院學報》哲學版1981年第1期),徐朔芳《元明兩代的楊家將戲曲和小說》(《戲劇叢論》1982年第3期),錢靜方《楊家將演義考)(《小說叢考》卷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版),高恩澤《楊六郎河北事迹考》(《河北學刊》1982年第3期)、《楊家將傳說考》(《民間文學論壇》1983年第2期),陳汝衡《楊家將——從民間說唱到戲曲演出》(《戲劇藝術》1983年第1期),鄧廣銘《對有關〈楊家宗譜〉報道的質疑》(《人民政協報》1983年9月21日),任崇業《楊業評價問題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3期),高越《楊繼業到底是哪裏人》(《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汪德羞《〈論楊家演義〉在婦女婚姻觀上的進步性》(《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3期),吳銳《代縣鹿蹄澗楊族祠堂沿革考》(《文物季刊》1993年第2期),周家傳《楊家將和楊家將梆子戲》(《戲曲藝術》1994年第2期),曾良《評〈楊家府演義〉的嶄新婦女觀》(《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宋史新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版),何冠環《北宋楊家將第三代傳人楊文廣事迹新考》(《嶺南學報》新2000年第6期),李裕民《楊家將新考三題》(晉陽學刊2000年第6期),湯開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黨項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榆林市文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麟州城考古調查、鑽探試掘工作報告》(2002年6月),齊裕火〖KG-3〗昆楊家將系統的小說》(《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3版),楊建宏《略論楊門男將演變成楊門女將的文化意蘊》(《長沙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裴效維《楊家將故事的産生與嬗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等。
這一時期楊家將文化積澱最重要的特點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楊家將文化的發掘利用。早在1965年5月,山西代縣人民政府就將始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的楊忠武祠公布爲代縣重點保護單位,之後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爲本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臺灣企業家、全球董楊宗親會會長楊清欽回代縣工商考察、尋根祭祖,捐資對楊忠武祠進行全面修繕。代縣縣政府還將原清代所立七郎碑和墓整修擴爲“楊七郎陵”,使這些楊家將曆史文化遺産重放異彩,發揚光大。于此同時,1991年至1994年河南開封市人民政府依據文獻資料詳盡考證,先後投資800萬元在宋代原開封府的楊家將家廟遺址處修建了包括楊家府邸、花園、演兵場等,占地3.3公頃,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仿宋建築群的“天波楊府”。2001年陝西神木縣人民政府正式啓動對楊業出生地——神木楊家古城遺址的開發,並于2002年4—6月委托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楊家古城進行考古調查、鑽探、試掘,以及在全國各地搜集有關楊家將的曆史資料。此外,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其它不少地方也對楊家將祭祀祠廟、遺址遺迹及傳說附會的一些祠廟、遺址遺迹進行修繕或豎立保護碑、紀念碑,諸如陝西府谷縣維修了傳說楊業與佘太君成親遺址的孤山堡七星廟,並立碑保護;山西河曲縣修繕了祭祀楊四郎的河神廟,朔州爲傳說葬楊業的楊令公墓立碑保護;北京昌平維修宋代建的古北口楊無敵祠;河北雄縣整修六郎的“點將臺”向遊人開放,唐縣爲正德年所建“北宋楊六郎據守之處碑”立保護碑;福建泉州市新建了全球董楊大宗祠等。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及許多楊氏宗親組織赴這些楊家祠廟和遺迹地祭祖、憑吊、觀光。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成立的臺灣全球董楊童宗親總會、山西楊忠武祠理事總仁會、河南省開封市天波楊府聯誼會、河南省楊氏工作委員會、陝西省華陰市楊氏宗親聯誼會、神木縣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及山西代縣楊氏族譜編輯委員會等組織,每年召開懇親大會、聯誼會、楊家將曆史文化學術研討會,進行一系列的楊家將曆史文化研究和開發,極大推動了楊家將曆史文化的繁榮發展,也使燦爛輝煌的楊家將曆史文化再次積澱達到高峰。
二、楊家將曆史文化各積澱期的重要特征
宋元楊家將曆史文化積澱期主要特征:
1、文獻史籍記載楊家將事迹事件多有不同的特征。楊家將重要活動事迹發生在北宋與遼、西夏及南宋與金的戰爭時期,這時期曾有北宋、遼、西夏、南宋、金多元政權,北宋、遼、南宋朝廷都官修有正史,也有一些文仕編撰的非官修史,這些文獻史籍對楊家將的活動事迹都有記載,但多有不同。如關于楊業自北漢歸宋的過程,北宋朝廷作制的楊業被封爲鄭州防禦使的制文中明言:楊業曾“定策乞降”宋朝,《宋史?楊業傳》亦從此說並記:“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而非官修史路振的《九國志》則記爲:“初,劉(楊)繼業爲繼元捍太原城,甚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諭繼元俾招繼業。繼元遣親信往,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上喜,慰撫之甚厚,複姓楊氏,止名業,尋受左領軍衛大將軍。”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都從此說。又如關于楊業抗遼戰敗被俘後的死事,以遼人舊存記注實錄寫成的《遼史耶律斜軫傳》載:“(繼業)被擒。斜軫責曰:‘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但稱死罪而已。”在《遼史聖宗本紀》中記載也有不同,記爲:“瘡發,不食三日死。”而宋太宗下的《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制》記:楊業“獨以孤軍陷于沙漠,勁果厲,有死不回。《續資治通鑒長編》、《隆平集》、《東都事略》、《宋史》等書則均記爲楊業“不食三日而死。”再如對楊業的出生、戰死地,楊業兒子們名稱、次弟及他們許多活動事迹在這時期又獻史籍中的記載亦多有不同。
2、楊家將故事在民間流傳廣泛而豐富的特征。宋元時期,由于北宋先後與遼、西夏爭戰,南宋先後與金、元爭戰,使中原人民長期遭受戰亂的蹂躪,民不聊生。而幾代楊家將先後抗禦遼、西夏及金國入侵中原,保境安邦,不致使後來成爲遼朝的那些中原“百萬生降戶”們遭到“毀其廬墓,掠其衣食,轉徙流離,強之使北”之苦狀的英雄事迹,正是人們謳歌思慕的事。因而人們對楊家將“吏民愛之”(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所以楊家將的故事遂盛傳于民間,而且越傳越廣,敷演的故事越來越豐富傳奇。楊家將的故事早在楊業生前抗遼“頻立戰功”時就流傳于民間,因而“國人號爲無敵”(見北宋楊億的《楊文公談苑》)。當北宋雍熙三年(986)秋人們得知楊業戰死的消息後,“天下冤之,聞者爲流涕”。並在不久,很有可能正是那些被遼朝“強之使北”的中原“百萬生降戶”中的人們爲紀念楊家將,在古北口爲楊家將的奠基人楊業建造了楊無敵廟。宋真宗時,楊業子楊六郎(亦稱楊延昭、延郎)率兵爲宋廷鎮守河北邊關,楊家將在民間更爲廣泛流傳,不僅北宋人民以“延郎驍勇,爲邊將有威名,”也使遼朝“戎人畏之,”(見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並“呼爲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當楊六郎病死邊關、宋真宗派遣中使“護梓以歸”時,“河朔之民望柩而泣”,可見楊六郎已深入民心,人們才如此對他敬仰和愛戴。更能說明楊家將在民間廣爲流傳的是,皇三年(1051)歐陽修爲楊業侄孫、楊六郎的堂侄楊琪所撰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的記載:“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令書。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爲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爲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裏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修寫這篇墓志之時,楊琪子楊畋曾以“賢而有文武”于慶曆四年(1044)任荊湖南路兵馬鈴轄,並在“平蠻”的征戰中立有戰功。同時期,楊六郎子楊文廣也以“才武忠勇。更事有勞”爲名將,先後馳聘于廣南東西延等路與儂智高、西夏屢戰立功,可以說這兩位後起之秀楊家將的事迹,更擴大和豐富了楊家將故事在民間的流傳。
從可知宋元時期先後已傳布記載楊家將故事、遺聞軼事的《醉翁談錄》、《燼余錄》、《合壁事類後集》、《事文類聚外集》等雜記,《打王樞密爨》(金院本)、《楊令公》、《五郎爲僧》話本及《瓦橋關令公顯神 吳天塔孟良盜骨》、《楊六郎私下瓦橋關 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等元代雜劇透露看出,這時期民間流傳楊家將的故事和遺聞軼事不僅十分豐富而且增添了許多虛構成分,與楊家將的真實事迹相差很大。同時也反映了宋元時期人們爲謳歌思慕楊家將附會敷衍了諸如“楊業父子莫州救駕”、“楊令公托夢六郎”、“六郎孟良到昊天塔盜得令公骨殖”、“五郎爲僧”、“奸臣王欽若陰計害六郎”、“楊溫上邊”等楊家將許多神奇的故事。正如陸遊對民間所傳唱流行的故事在詩中描寫的:“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
3、南宋、元代楊家將民間文藝爲以後楊家將文化發展奠定基調的特征。流傳可知南宋至元代時期孕育産生的楊家將民間文藝作品:南宋有《楊令公》、《五郎爲僧》、《青面獸楊志》、金院本《打王樞密爨》(均存目)等話本;元代有《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吳天塔孟良盜骨殖》、《楊六郎私下三關》、《老令公刀對刀》、《偃時救架》(存目)等雜劇劇本。從北宋起,由民間口碑流傳及文獻記載的楊家將事迹和傳說的故事,到南宋逐漸孕育由民間藝術人們撰成楊家將故事話本,進而至元代又由民間藝術人們敷衍編成的楊家將雜劇,其內容已構成了楊家將故事的基本框架,均爲明代的兩種小說(見前文)所吸收。並且宋元時期的口頭傳說、話本、雜劇及民間藝人和文人以其它多種形式來傳頌和編織楊家將故事,在明代及其後不斷傳頌和有所發展。因此在明代又應運而生了楊家將小說。明代發展的這些楊家將文學藝術作品又極大影響明清不少地方志包括附會楊家將的事物予以大量的記載。此外,宋元民間文藝形成楊家將抗禦外族入侵、保境安邦、一門先仆後繼忠烈的主題也成爲以後楊家將各層面文化發展的主題。
(二)明清楊家將曆史文化積澱期主要特征:
1、興盛發展的楊家將文學藝術塑贊美了一群馳騁疆場楊家女將的特征。明清時期,以楊家將爲題材的戲曲、小說、評話等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明萬曆年間通俗作家將以前流布的楊家將史傳、戲曲、民間傳說等連串綜合,先後結集成《南北兩宋志傳》、《楊家府世代忠勇演志傳》兩部小說後,到清乾隆四十四年至道光二年間(1779—1822)又糅合楊家將故事先後産生了《呼家將》、《萬花樓楊包狄演義》等四部小說。至光緒年演出的戲劇、曲藝更多,僅京劇劇就有40多種,地方戲劇達400出以上。楊家將文學藝術作品達到空前興盛發展。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征是塑造、刻繪了一群馳騁疆場勇武能戰的楊門女將。元代《吳天塔孟良盜骨殖》、《謝金金吾訴訴清風府》中出現的楊門女性僅有佘太君,而到明萬曆年間《楊家將世代忠勇演義志傳》這部小說的第五卷《穆桂英擒六郎》、《令婆攻打通明殿》;第七卷《宣娘化兵截路》、《月英怒攻錦姑》、《三女往汴尋夫》;第八卷《十二寡婦征西》、《宣娘定計擒鬼王》、《宣娘煉出鬼王丹》等,塑造了佘太君、穆桂英、柴郡主、八娘、九妹、宣娘等一系列楊門女將。至清末,又先後發展演繹産生主演楊門女將的戲劇有《佘賽花》、《天門陣》、《太君征北》、《破洪洲》、《楊金花奪帥印》、《楊八姐遊春》等。其中以穆桂英最爲典型,她是無視封建禮教而又能征善戰的婦女英雄。明清文學藝術作品所塑造贊美的楊家女將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2、明清時期一些地方志書大量附會記載有關楊家將的史事的特征。這一時期,由于楊家將文學藝術作品的興盛發展,受其影響,尤其是楊家將活動過的地區所編修的地方志大量附會記載有關楊家將的史事。如陝西的明萬曆年《延綏鎮志》、清康熙《神木縣志》、雍正《府谷縣志》,山西明代釋鎮澄的《清涼山志》、萬曆《繁峙志》、清乾隆《保德州志》、《寧武府志》、《代州志》,河北的清光緒《雄縣志》、《定州志》等,除收錄曆代文獻野史有關楊家將的史事外,還將民間附會傳說的楊家將的故事、遺址遺迹,甚至文學藝術作品中虛構杜撰的楊家將故事大量載入當地方志中。對此特征,清康熙《延綏鎮志》的主編者譚吉聰評說:“即今聞楊六郎之名,猶天下相與咨嗟歎息,而想見其猛概矣!甚有謂其部將有焦贊、孟良者,一居于延安嘉嶺,爲孟良寨;一居于延安之清涼爲焦贊寨。此,非聞楊六郎之名,可謂其目如車輪者乎?更可異者,以李全之妻楊氏善梨花槍,亦謂之楊家女將,有若六郎之妹。然夫六郎生于太平之時,四娘叛于嘉定之際,相去二百余年,而牽合附會乃爾,甚矣!”
(三)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楊家將文化積澱的主要特征:
1、楊家將曆史文學藝術作品革新的特征。民國時期,由于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和影響,清代宮廷編演反映封建“三綱五常”及荒誕迷信宿命論主題和內容的240多出楊家將連臺大戲《昭代蕭韶》被封殺或移植、改編。而早在清代後期各地即上演了揭露朝政腐敗,體現爲國上抗、對帝權的嘲和對女權尊重的地方戲,如秦腔《千秋廟》、豫劇《楊八姐遊春》、蒲州梆子《石佛口》、上黨梆子《楊金花奪帥印》等,也在民國時期不斷加以改造得以發展。新中國建立後,對傳統的楊家將將戲曲,尤其是反映楊家女將的故事戲劇、評話等文學藝術作品,從思想和內容上革新改編,剔除糟粕,推陳出新,煥發了更加絢麗的光彩。根據傳統戲曲改編演出的京劇《楊門女將》、《雛鳳淩空》、《三岔口》,豫劇《穆桂英挂帥》、《楊八姐遊春》,河北梆子《轅門斬子》,川劇《五臺會兄》,揚劇《百歲挂帥》等戲劇,以及先後由劉蘭芳、田連元分別播講的長篇評書《楊家將》,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家將故事爲題材出品的各種影視劇,深受廣大群衆甚至國際觀衆的歡迎和贊賞。
2、系統開展楊家將曆史文化研究的特征。從20世紀40年代國內學術界重視對楊家將曆史文化的研究,到20世紀80年以來,伴隨著對楊將家曆史文化遺産的開發熱,楊家將曆史文化的楊家將曆史文化的研究也正在興起。這時期先後成立的臺灣全球董楊童宗親總會、山西楊忠武祠理事總會、河南省開封市天波楊府聯誼會、河南省楊氏工作委員會、陝西省華陰市楊氏宗親聯誼會,神木縣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及山西代縣楊氏族普編輯委員會等組織,每年召開懇親大會、聯誼會、楊家將曆史文化學術研討會,進行一系列的楊家將曆史文化研究。楊家將曆史文化研究,從20世紀 40年代由國內學術界研究發展至今有不少國外學者參加研究,先後在國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曆史和文化角度的有關楊家將研究及介紹性的文章在100篇以上。盡管其中有不少從史學角度考定和評價楊家將事迹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受了文學作品或傳說的影響,不是從客觀事實出發,而是以小說、戲劇或者傳說中的一些情節爲起點,然後再去尋找一些不足爲證的史料來加以粉飾。如引用明清代地方志中所附會杜撰記載楊家將的史料來論證宋元時期有關楊家將的史事等。但不失楊家將曆史文化研究依然是這一時期楊家將文化積澱的顯著特征。
3、對楊家將曆史文化物質遺産開發的特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楊家將活動過的地區,許多地方更注重對楊家將曆史文化物質遺産的保護和開發,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如山西代縣政府與臺灣人士投資對楊忠武祠等遺址進行修繕保護和開發,河南開封市政府投巨資開發修建天波楊府,陝西神木縣政府投資正在開發楊家將的遺址——楊家城,並編輯出版了《楊家將研究》專著。這些對楊家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已成爲這一時期楊家將文化積澱的又一重要特征。(霍世春 《榆林市志》主編)
http://www.ylccw.cn/Html/4/2008-6/12/163907241_7.html
“岳飛後人”質疑《滿江紅》的喜劇演員褻瀆英雄 律師:其無法直接起訴
截至2023年1月29日13時,《滿江紅》總票房已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16部破30億電影。爆火背後,圍繞電影《滿江紅》諸如“幽靈場”“偷票房”“買票房”“資本操控”“抄襲”等的傳言不斷。《滿江紅》官方將起訴4名大V造謠:不再起訴其他造謠者。
相關新聞
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統編語文教材從未選過
沈逸斯文掃地,張藝謀《滿江紅》成炮灰,國之悲矣
《滿江紅》票房超《流浪地球2》全靠資本下場?(回應:凡是老謀子的片子都要戒。國家廣電總局要介入調查重大的公共輿論事件。)
為什麼流浪地球2的民氣那麼在意《滿江紅》票房排名(回應:「習左北」民氣「仇官仇富仇名」。)
《滿江紅》強調中國文化“捨生取義”與好萊塢“美國夢”強調個人幸福區別(回應:我最討厭一種電影,“捨生取義”就是綁架觀眾的電影)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藉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新穎,獨到。
回到那時,你身為皇帝,也會做出殺嶽飛的選擇嗎?
邏輯出發,殺嶽飛可能是合理的,因為宋朝是對軍人的限制,當然現代,對秦檜翻案就是錯的,嶽飛這個形象的邏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裡都是正道。
回應
這是替秦檜洗白啊。趙構就是個昏君!
從流浪地球和滿江紅之爭,反思下一些工業党的執拗思維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不好嗎?一定得是大工業才是最終唯一出路嗎?
回應
侮辱英烈,讓帶路黨“唱紅”,讓笑星解構歷史,讓流量明星圈粉絲錢,色情暴力滿滿卻自稱“闔家歡”,打壓國產大製作里程碑作品為自己牟利,小品質感卻大把燒錢…大過年的搞這種添堵玩意兒,讓人怒髮衝冠了!
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首先它得是花而不是毒草
我覺得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應該比我這樣的工科生要更加濃烈一些。
在清末民初盛行文化人的家國情懷,但不是你們以為的家國——已被證明是垃圾玩意!
也談岳飛北伐 2022-10-16
嶽飛北伐,也確實有其不合時宜的方面。
一是受客觀條件影響,當時敵我力量對比轉換比較複雜。總體上,在秦嶺淮河、長江一線,宋軍尚能對峙、僵持,甚至打幾個勝仗。接近、過了黃河,宋軍就大概率打敗仗,打大敗仗。而初安、粗安、內鬥內亂內分不止的南宋,那時已經受不起任何大敗仗。二是南宋軍隊力量分散、派系複雜,嶽飛一意主戰不但確實有孤軍深入之危險,葬送一支趙構嫡系主力的危險。也有擠壓其它派系,引發極脆弱的南宋統治集團內軍隊、官僚集團新的較大規模內亂內鬥的客觀後果。
南宋能維持苟安,不時搞一點北伐,而不是堅決抗金到底決不言和乃至持續賭國運壓寶式的一再畢其功於一役,有其各種客觀現實情形造成的"必然",也自然有其"合理性"。
回應
岳飛北伐肯定不可能成功。要說國力軍力,趙構朝代比北宋開國的時期差得太遠了,北宋前期能夠收復北方失地嗎?嶽飛不是神,不可能逆天改命。岳飛的完美,他會北伐成功的神話在於他被殺了,沒有執行過,所以就是完美的。
民國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2023-01-27
民國時期百家爭鳴,還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閒暇之餘喝杯咖啡,靜靜欣賞話劇和芭蕾,還可以找到各種評彈和地方戲,滬劇和申劇,海納百川彙聚到此,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燦爛奪目。曾在夢境中的上海老弄堂裡靜靜的走,或晚上幽靜寂靜之時;或黃昏晚霞之刻,邂逅那讓我魂牽夢繞的民國美女,趙四小姐的燒醉蝦、張愛玲的下午茶、胡適的一品鍋、錢鐘書牌月子餐、宋美齡的瘦身沙拉! 都是膾炙人口的生活名人故事!哪怕晚上睡在床上時,開著收音機,都能聽到那獨具魅力,沙啞又有磁性的女播音員~ 夢回民國!
回應
你好像不想醒來,想永遠停留在這美妙的做夢時刻。
舉不完的,我只發表下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光民國大師和民國教育就能寫一大篇文章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成一部現代芭蕾舞劇
回應
為啥沒人用越劇演羅密歐和茱麗葉?
您這是相聲包袱啊-------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線條太硬與越劇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有芭蕾版《梁祝》,反響不大。編舞水準一般。
芭蕾太硬與《梁祝》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為什麼黃酒不能成為主流? 2023-01-27
之前《三聯週刊》一篇文章,說在蒸餾技術成熟後,白酒在民間流行,但在上層文人墨客、士紳名流,仍然推崇黃酒。直到建國後,因為政策如何如何,白酒才成為了主流。白酒在民間的流行,主要原因在於白酒的“性價比”更高。看看世界。無論是白酒,還是威士卡、龍舌蘭、伏特加等等烈酒。2021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費量是260億升,而烈酒銷量是352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