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0 09:36:11阿楨

《巾幗悲歌》

《巾幗悲歌》怎會將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的故事,拍成:闖王義女慧梅爲大義犧牲兒女私情,但卻無法阻止丈夫袁時中背叛闖王,在闖王與小袁營反目的爭殺中,慧梅香殞魂消?

片頭不是有《李自成》原作者姚雪垠親題詩詞、道其由嗎?

但由《李自成》原文,姚著是遍述李自成,而非《巾幗悲歌》。

那可能是導演尤小剛個人選擇吧?只可惜尚未見《李自成》影視作品,雖然《巾》和後評《太平天國》都有凸顯女性女兵在起義中之重要性,但是《巾》片的服裝道具尤其戰場戰術戰技實在不如《太》。

天差地別吧!《太》之戰場調度(尤其幾場馬戰、水戰、火攻、陸戰)可說是中國電視劇中最佳(電影則未必,但也不遜於同以太平天國為背景的後評港片《投名狀》,《投》片之戰場調度雖影【攝影加功夫特效】音【新世紀跨界式交響樂加人聲吟唱】壯觀炫目悅耳,可如前評 《大明國姓爺》所批:香港影視之攝影特效、搖幌切割太過到,不只動作失實【整部電影以及戰場比如蘇州圍屠城和到一次大戰才盛行的步槍壕溝戰等更不合太平天國時之史實】、連劇情也為之不連貫。),比前評《漢武大帝》《三國》《水滸傳》 《朱元璋》《巾幗悲歌》 《大明國姓爺》 《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林則徐》劉銘傳伝》 《左宗棠》等為佳。

姚雪垠著《李自成》全文,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亦凡公益圖書館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民戰爭爲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矛盾關系,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曆史畫卷。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很明確,他試圖全面展現明清之際的社會畫面,通過藝術形象來使讀者得到較爲廣泛的曆史知識。
    作者以“深入曆史與跳出曆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複雜的曆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爲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爲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曆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曆史運動發展的規律。
    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楨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楨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history/lizicheng/lzc.html
 
湯恒,陳卡著《巾幗悲歌電視劇:悲劇的魅力》(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10集電視劇《巾幗悲歌》 (獲1990年第十一屆"飛天獎"). 

  導演:尤小剛
  演員:金夢、董子武、趙小川等
  闖王義女慧梅爲大義犧牲兒女私情,但卻無法阻止丈夫袁時中背叛闖王,在闖王與小袁營反目的爭殺中,慧梅香殞魂消。
尤小剛簡曆:
  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管理系研究生
  1972-1976 滁州文工團 任演員、導演
  1976-1978年 中國話劇團
  1978-1979年 中國煤礦文工團、話劇團 任導演
  1979-1984年 空政話劇團 任導演
  1984-1995年 北京電視藝術中心 任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導演
  1995-2003年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 任主任、書記、國家一級導演
  2003年至今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任董事長、總經理
  北京中北英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任董事長
  北京中北英皇演藝專修學校 校長

  尤小剛同志主要社會職務

中國視協理事、電視藝術理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電視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電視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視制片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理事北京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廣播電視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文聯理事、北京廣播學院客座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等。
  藝術方面:
  2005年被評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04年當選爲中國電視藝術影視“雙十佳”導演
  2000年和2004年兩度被評爲“全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
  2004年被評爲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
  2001年北京廣播電視局機關黨委系統優秀共産黨員
  2000年被評爲中國文聯“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
  1999年被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授予“五個一工程”作品創作突出貢獻獎
  1995年當選“中國十佳電視制片人”
  1988年當選“全國新時期十佳電視導演”
  1987年被評選爲“十大新聞人物”
  1998年被授予首屆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家榮譽稱號
  1998年被評爲中共北京市委宣衛系統職業道德先進個人
  獲獎作品:
  1、 導演電視連續劇《凱旋在子夜》
  (獲1986年第五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金鷹獎",第七屆"飛天獎"。)
  2、 導演電視連續劇《巾幗悲歌》 (獲1990年第十一屆"飛天獎")
  3、 編、導電視劇《緊急起飛》
  (獲1983年第四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三等軍功章)
  4、 導演電視劇《電視茶館》(獲第十三屆"飛天獎")
  5、 編、導電視連續劇《走出沼澤》(獲北京市優秀文藝大獎、十二屆"飛天獎"提名)
  6、導演百集電視連續劇《京都紀事》(獲華北地區優秀電視劇獎)
  7、藝術指導、出品人四十集電視連續劇《都市放牛》
  (獲華北地區第八屆電視藝術舞龍獎長篇電視劇三等獎)
  8、 編、導大型話劇《葉挺軍長》
  (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調演、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創作獎、演出獎)
  9、 編、導電視連續劇《狂潮》(獲華北地區二等獎、全國優秀改革題材電視劇獎;)
  10、 編、導四十集大型電視系列節目《神州第一街》(獲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獎)
  11、 編、導電視劇《我在尋找那顆星》(獲華北地區優秀電視劇二等獎)
  12、 歌曲作詞《月亮之歌》
  (獲"新時期十年金曲獎",1988年金星金曲獎,全國優秀電視歌曲獎)
  13、編、導電視音樂藝術片《夜郎風情》
  (獲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二等獎,北京市國慶四十周年優秀文藝作品獎)
  14、藝術指導、出品人三十集電視連續劇《悲喜四季》(獲江蘇省優秀電視連續劇獎)
  15、導演重大現實題材香港回歸力作《大命運》
  (獲華北地區第十屆電視藝術舞龍獎中篇電視劇二等獎,第八屆北京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特別獎,南京市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六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專家初評入選資格)
  16、 編、導電視劇《李潤五》
  (獲得中宣部九六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六屆入選作品獎,獲北京市九六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華北地區短篇電視劇二等獎,北京市第七屆電視藝術"春燕獎"優秀單本劇獎,北京市第一屆文學藝術獎,九六年度中央電視臺"迎國慶--優秀電視劇展播"優秀劇目獎)。
  17、 電視劇《銀樓》出品人、導演
  (獲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第九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優秀導演獎)(1997)
  18、 電視劇《補天裂》導演、制片人
  (獲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北京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獎,第二十屆"飛天獎"長篇電視連續劇三等獎,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劇作品獎,在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征集評獎活動中榮獲榮譽獎,第十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優秀制片獎)
  19、 電視劇《共和國往事》導演、出品人
  (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劇作品獎提名,在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征集評獎活動中榮獲優秀獎第一名,榮獲首屆老舍文學創作獎提名獎,第十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特別獎)
  20、電視劇《欲望》、《欲望》續集擔任出品人、導演
  21、電視劇《非常接觸》擔任出品人、導演
  22、2002年憑借電視劇《鳳在江湖》入選第二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十佳導演提名獎。
  23、電視連續劇《絕對權力》擔任出品人、制片人、總策劃、藝術指導
  (獲第二十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劇優秀作品獎、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文藝作品征集評獎活動影視類榮譽獎、第14屆北京電視春燕獎組委會推薦長篇電視劇特別獎)
  24、電視劇《不嫁則已》擔任出品人、導演
  25、電視劇《情斷上海灘》擔任出品人、總導演
  26、電視劇《百色情人夢》擔任總監制、總導演
  27、電視劇《大碼頭》擔任出品人、總導演
  28、電視劇《孝莊秘史》擔任出品人、導演
  (該劇榮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劇優秀作品獎。2004年2月中宣部第九屆北京市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004年5月榮獲2003新浪新聞評選年度人氣電視劇銀獎;第六屆十佳制片人評選活動中被評爲優秀攝制組)
  29、電視劇《皇太子秘史》擔任出品人、導演
  30、電視劇《太祖秘史》擔任出品人、導演
http://www.cctv.com/financial/special/C16078/20060901/103685.shtml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原名鴻基,中國陝西米脂人,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出身農民家庭,明崇禎二年(1629年)投奔闖王高迎祥,參加農民起義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出身農民家庭。少年時代愛好武術,練得一手拳腳功夫。青年時代曾經當過傭工、鐵匠和驛站馬夫,明崇禎二年(1629年)投奔闖王高迎祥,參加農民起義軍。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爲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爲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複)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衆,成爲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後,又反叛滿清,繼續抗清鬥爭。
個人經曆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原名鴻基。萬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
李自成童年爲地主牧羊。天啓六年(1626),充銀川驛卒,苦習騎射。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崇禎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輟業,于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衆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六年,在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後,收其遺部2萬余人。後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七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今乾縣)等地,後于高陵,富平間爲明總兵左光先擊敗。八年,與各路農民軍首領聚會河南滎陽(一說無此會),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轉戰江北,河南,又入陝西,在寧州(今甘肅寧縣)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旋在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爲闖王。領衆“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今甘肅武都),隴州(今陝西隴縣),寧羌(今寧強)。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廣元西南),劍州(今劍閣),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十年冬,圍攻成都多日未克,後折師梓潼迎戰明總兵左光先,曹變蛟失利。遂分道返陝,移師潼關,遭明軍伏擊,將卒傷亡散失甚衆,率部將劉宗敏,田見秀等18騎隱伏于陝西商,洛山中。不久,親赴谷城(今屬湖北),獲取爲明廷招撫的張獻忠資助。十二年,與複起的張獻忠合兵破竹溪,移師截斷明軍糧道。後協助羅汝才于香油坪擊敗明總兵楊世恩部。
十三年,爲明總兵左良玉敗于房縣,重入河南,破永寧(今洛寧),斬萬安王朱采。與當地農民軍首領一鬥谷合兵,衆至數十萬,攻克宜陽。進至盧氏,得牛金星,寧獻策,用爲謀士。納李岩均田免賦建策,深得民衆擁護,有歌謠“迎闖王,不納糧”(《明史•李自成傳》)。十四年春,移師圍洛陽,得守軍策應破城,執殺福王朱常洵。旋揮師圍開封,數攻不克,南走鄧州,與脫離張獻忠的羅汝才合兵,衆號百萬。後乘明軍四路向河南新蔡,項城調集,遣精兵于途中伏擊,致明軍陣亂敗逃,執殺明總督傅宗龍于項城。
十五年,與羅汝才以20萬衆再圍開封,激戰20余日未克,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射塌天)。繼克陳州(今淮陽),與當地農民軍會師,返師三圍開封。先殲出城突襲的三營明軍,後遣部連破鄭州,滎陽,上蔡,掃清開封周圍明軍據點。明督師丁啓睿,總兵左良玉率師十余萬挺進朱仙鎮(今河南開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繼續圍城,自率主力占領朱仙鎮有利地形,近戰獲勝,俘明軍數萬人。旋回師開封,挖牆填藥爆破並掘黃河堤灌城(一說明軍掘堤灌農民軍)。爲阻擊明督師孫傳庭部,率師西向,戰于郟縣,不利,遂向塚頭寨(在今南陽境)轉移。途中大量抛棄甲仗財物,誘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遂率部反擊得手,斬俘將校70余人,步騎數千,獲柿園大捷。進圍汝寧(今汝南),環城發炮,百道架梯登城,執斬明督師楊文嶽,分巡僉事王世琮等。揮師南走,繞道白馬灘,架門扉作浮橋以渡,迫左良玉棄水寨而遁,進占襄陽(今屬湖北襄樊)。旋分兵連破夷陵(今宜昌),荊門諸州縣。
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陽,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口號安民。改襄陽爲襄京,建立大順政權,被擁爲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稱羅汝才爲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命張國紳爲上相,牛金星爲左輔,劉宗敏爲權將軍,李岩爲制將軍。隨後,納謀士顧君恩建策,制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後取北京的作戰方略。親率大軍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戰中殲明軍4萬余人,迫孫傳庭敗逃陝西。乘勢間道緣山追擊,盡殲鎮守潼關明軍,擊殺孫傳庭,占領潼關,西安。旋分兵追殲明軍殘部,連下延安,漢中,榆林諸重鎮。
十七年正月,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稱大順王,改西安爲西京,定軍制,封功臣,開科取士。隨後率師強渡黃河,東進山西,連破汾州,太原。旋兵分兩路,遣部將劉芳亮率南路軍攻大名(今屬河北),真定(今正定),自與劉宗敏率主力爲北路,于寧武關(在今山西寧武境)與明軍血戰數日,擊殺明總兵周遇吉。後相繼進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屬北京)。三月十七兩路會師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改明五軍都督府爲五軍部,變武將稱謂,定品位,完善軍制。爲瓦解明軍殘余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總兵吳三桂,未果。
四月十三,率兵約10萬(一說6萬)往攻。在山海關之戰中被吳三桂,清攝政王多爾袞聯兵擊敗,損兵數萬,退師北京,大順軍由盛轉衰。廿九日稱帝,翌日離京西撤,令劉宗敏爲主帥組織兵力沿途反擊。時農民軍內部矛盾加劇,軍事上節節敗退,致使屯守山西,陝西計劃無法實現,遂引兵經陝西退至湖廣。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說李自成脫逃削發爲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死因之謎
李自成殉難于何地,300多年來史學界雖有一些不同的爭議,但殉難于通城九宮山的說法一直占著主導地位,這種說法被清初的公私著述如《明史》、《乾隆禦批綱鑒》、《綏寇紀略》、《見聞隨筆》、《罪惟錄》、《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剩事》、《所知錄》、《明末紀事補遺》、《永曆實錄》等諸多史籍所記載。
1926年,郭沫若同志隨北伐大軍途經通城時,曾上九宮山憑吊李自成,其後在《甲申三百年祭》中亦指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宮山。 1928年,國民革命軍14軍49師師長嶽森至此憑吊,以高六尺、寬二尺,厚四寸,上鐫楷書“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換原“李自成墳”石碑和封建文人立在兩旁的“羅公丹竈,闖賊荒塋”石柱。
1955年,通城縣人民政府根據政務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離縣城二華裏的九宮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當時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沐若同志和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同志親自爲墓碑題了詞。墓成後,有位通山縣的同志向《曆史教學》編輯部提出了質疑。該刊在請專家作問題解答時,認爲李自成殉難于通山九宮山。次年,郭沐若同志根據《曆史教學》編輯部的初步論證發了一個聲明,宣布注銷他的題詞。1964年,《曆史教學》又發表了專文進一步論證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宮山。從此在國內,李自成殉難于通山說占了上風,編進了教科書,而殉難于通城說被取而代之。
即使李自成奪取了全國政權當上了皇帝,也不過是改朝換代,根本上改變不了封建專制,更不可能推動社會發展。但作爲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重要曆史人物的歸宿,應當尊重《明史》考證所作的結論,沒有確鑿的證據,這個曆史結論是不能輕易改變的。而《曆史教學》編輯部的這些考證並不嚴謹,證據並不充分,結論顯然草率,完全是靠對史料的任意曲解、附會、猜測和所謂專家的閉門造車、道聽途說、標新立異來改變的。而事實勝于雄辯,謊言豈能長久?不知道少數所謂專家、學者和學術機構盲目跟風、以訛傳訛是否過于輕浮?不過,在過去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就連劉少奇、彭德懷等一批開國元勳也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而死,而在李自成殉難地的曆史結論上輕率的改變一下,這也不足爲奇。
在李自成殉難地上制造的冤假錯案應該還史于民,學術研究領域應該一方淨土,不能使李自成殉難地研究變得撲朔迷離、混亂不堪。封建社會的著名學者吳偉業,遠在江浙都知道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可信史料和文物表明,在通山被程九伯打死的是李自成的族侄——李延,不是李自成;湖南石門夾山的奉天玉和尚絕對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墓
位于湖北省通山縣城東南45公裏九宮山北麓牛迹嶺。李自成(1606~1645)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崇禎二年 (1629)起義,稱闖王。十七年 (1644)以西安爲西京,建國大順,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統治。清兵入關後,迎戰失利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四月,率軍由武昌輾轉至通山縣九宮山下,遭清兵襲擊被殺葬于此。由門樓、墓塚、祭臺、陳列館組成,收藏有李自成生平、特殊資料和金馬鐙等珍貴文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原爲荒涼山坡,僅存孤,1965 年進行整飾,1975 年修建陵園,依山勢自下而上增建了拱橋、 牌坊、層臺、花壇、小亭、陳列館、休息廳等,形成占地面積達 1.1平方公裏的闖王陵園。墓位于陵園正中平臺之上,左右雙獅守護。祭臺前立綠色大理石墓碑,高 2.7米,寬 0.9米,上刻郭沫若書“李自成之墓”。附近並有“系馬松”、“落印蕩”、“激戰坡”、“玉璽亭”等遺址。
人物評價
李自成由一位窮苦農民而成爲起義軍領袖,百萬大軍的統帥,並一度建立起大順政權,最終推翻了明朝長達270多年的統治,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政治、軍事鬥爭藝術和高超的謀略才能。
可惜的是,在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統治後,起義軍犯了驕傲輕敵的錯誤,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明將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繼續抗擊敵人。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下遭地主武裝突然襲擊,李自成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
http://www.hudong.com/wiki/%E6%9D%8E%E8%87%AA%E6%88%90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爲太祖。人稱闖王、李闖。明末農民軍領袖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
兵變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于是就同侄兒李過于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爲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征戰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挂的義軍。1630年王佐挂被朝廷招降後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淩遲處死。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是年六月,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竟誤走興安(今陝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此時陳奇瑜竟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將義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復叛。
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後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李自成便被推爲“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爲「闖賊」。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稱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飢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黨項人李繼遷爲太祖,建國號“大順”。
入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城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砲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兵不滿二萬,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爲“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爲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爲劉亮與李侔。
據說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覆滅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萬,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稱帝,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多爾袞命吳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擊李自成軍,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敗。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爾袞軍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軍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鄧州,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裝殺死,屍首不知何處,自成犧牲後,大順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團練予以報複性打擊。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爲先帝,其妻高氏爲太後,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另說李自成兵敗後脫逃,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圓寂于該寺。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其他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慶撰文發表《甲申三百年祭》,揭露明末統治的黑暗,討論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驕傲腐化,和吳三桂的抉擇。國民黨認為此文用明朝影射當時國民黨的腐化;共產黨將此文用于整風運動,提醒黨員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轍。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87%AA%E6%88%90

不可思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瓦解於鼠疫

  李自成最後失敗的真正原因一直是個謎。百餘年來,專家們對之的解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敗於不得人心的,有說敗於驕傲自滿的,有說敗於腐化墮落的,有說敗於紅顏禍水的,等等,總之都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些答案都不能解釋一個問題:佔領北京時,李自成的軍隊浩浩蕩蕩一百餘萬,為何進京40天後部隊竟然彷彿突然間失去了戰鬥力--遇清軍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而且從此一蹶不振?
  是這支部隊的軍紀渙散嗎?非也。李自成治軍有方,義軍的組織性很強。是這支龐大的軍隊的物質力量跟不上嗎,非也。李自成大軍在北京通過肅貪追贓搞到了七千萬兩銀子,相當於明朝的十年稅收,至少可以在幾年裡實施“迎闖王不納糧”而更深得民心,他有足夠的財力可支撐他龐大的軍隊。
  這就奇怪了,軍費奇缺時李自成尚且能屢敗屢戰組織起百萬大軍,財大氣粗後為何反而失去戰鬥力?為何撤出北京後再未組織起一次像樣的戰鬥?要知道不屈不撓是李自成的顯著特點,在以前的好幾次戰役中,他都是幾乎全軍覆沒,一次只剩下十八人,一次只剩下50多人,可李自成硬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鹹魚翻身捲土重來,最後擁兵百萬打進北京滅了大明。那麼,進京後,是什麼讓李自成的元氣喪盡?這個謎底究竟是什麼?長期以來一直撩撥著博主劉繼興的心弦。閱過《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集》中曹樹基的有關科學論證一文後,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李自成並非敗於滿清,而是敗於當時肆虐橫行的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自成進京前後,北京周邊地區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獻對此有記載。鼠疫是一種烈性傳染病,致病源為鼠疫桿菌。主要傳播於人--跳蚤--鼠之間。其特徵是淋巴結腫大,死者膚色發黑。研究表明,鼠疫每次傳到一個新地區時,由於當地人和鼠以及跳蚤都沒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於50%。有文獻說,7世紀歐洲首次鼠疫流行死亡率超過70%。可見,鼠疫是一種極易流行的、死亡率很高的且很難控制的可怕疾病。
  李自成軍於農曆3月進抵北京(公歷為四月五月),有關文獻記載崇禎16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變緩,3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自然爆發。由於鼠疫的傳染死亡率很高,崇禎的禦林軍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戰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 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滿清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痛失江山並一蹶不振,“無可奈何花落去”。
  由於軍人是集體生活,所以鼠疫流行對古代軍人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歐洲14世紀爆發鼠疫,死亡2500萬人,其中有許多是軍人。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在十分肆虐的鼠疫面前,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
  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14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雖然其數量遠遠大於清軍)。
  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瞭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瞭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明朝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在漢滿的軍事博弈中,鼠疫幫了滿清的大忙。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於小小的鼠疫,估計這位雄才大略的起義領袖慘敗致死時也留下了“天亡我也”的一聲歎
http://books.sina.com.tw/artbook/drink/2008-09-04/014815818.shtml

上一篇:《楊家將》

下一篇:《煙花三月》

圖博館 2016-10-15 08:59:14

張獻忠金印沉銀現蹤 陸追回15億文物2016-10-14  中央社

民間盛傳,四川眉山江口鎮的岷江底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逃亡時藏匿的千船金銀,而文物盜賊也真的挖出包括大元帥金印等珍貴文物上千件。大陸公安部日前偵破盜賣文物案,涉及這些寶物。
張獻忠是明末大西軍領袖,曾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清代以來,文獻中多記載張獻忠曾沉銀於岷江河道。當地民間也一直流傳一首古老的民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現在的「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公布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面積100萬平方公尺。
重慶晨報報導,此事被嗅覺靈敏的文物盜賊用行動證實,70名文物盜賊利用專業水下工具在夜間潛入江底,果真挖出包括張獻忠大元帥金印的珍貴文物上千件。
報導說,四川省公安機關經過近2年的偵查,近日破獲四川眉山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打掉盜掘文物犯罪集團10個,破獲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件328起,抓獲嫌犯70名。
此外,追回各類文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5億元)。
眉山市公安機關表示,此案涉及多個盜掘、倒賣文物犯罪集團,他們盜掘江口沉銀遺址文物並轉賣,涉及全大陸10多個省市。
報導說,江口沉銀遺址盜掘作案時間從2011年至2015年4月,長達4年之久;涉案文物據專家初步估計,一級以上珍貴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獅、金印、金冊子等,還有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總價值估計過億。

阿楨 2014-02-19 10:16:44

鄉民糞青為何老對女兵噴糞

  共匪的糞青目珠被屎擱到了嗎?除了將文藝女兵鬥臭成軍妓,還文職、文藝,傻傻分不清!
  別侮辱中國憤青,人家是愛國者,看不慣文藝女兵腐蝕了解放軍的傳統戰力。
  是有性別歧視的愛國賊吧,活在土八路的人海戰術之毛信徒,改革開放的失敗屌絲,躲在網上、一面屌著女優打手鎗、一面又瞧不起女兵;一面不出去找工作、一面又對著考上文職者屌樣。不了文職是人才有才華的,包括電腦專業,軍隊資訊化人才,軍事科研等,能大幅提高軍隊素質、修正大陸軍主義、揮別人海戰術。
  天下糞青一般臭,台之鄉民也敵視公務員為鐵飯碗、肥貓!民主台灣不也搶著考到被民粹啐到不想吃公家飯!文末特贈詩三首以勸醒兩岸對公務員之迷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7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