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生也應正名
正啥名?乾脆廢僑生吧!反正台獨在野時就反國府的僑生政策!
你又犯傻了?豈不知在野時反對、分權,在朝則贊成、集權之理!
僑生也應該全面正名> 中國時報 2007.12.01 吳子文
如果我告訴你,現在大部分的僑生其實並非真正的僑生,你相信嗎?
台灣每年分發入學的僑生人數約為四千人,其中以港澳生人數最多,其次是馬來西亞僑生,再來是印尼僑生和緬甸僑生。單單這四個地區的僑生人數加起來就佔掉了所有僑生人數的一半以上,然而這些地區的所謂僑生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擁有外國國籍的華裔學生,並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所以嚴格來說,他們並非真正的僑生。
僑生是「華僑學生」的簡稱,我們先來看看華僑所指為何。根據僑委會的規定,華僑指的是「僑居國外國民」,而「國民」指的當然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所以華僑學生也同樣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僑生,然而僑委會卻籠統的將僑生界定為「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換言之,只要是具有華人血統(長得像華人)者,不管國籍屬於哪個國家,通通可以僑生身分來台升學,因此東南亞華裔外籍生也往往被一廂情願的劃歸為僑生。
為什麼台灣會把華裔外籍生誤認為僑生呢?其實,早期的在台僑生教育是為了中國國民黨「反攻復國」的基本國策而服務,透過招收僑生回國來和中共競逐代表中國的道統,加上美援的加持(每招收一名僑生可獲新台幣兩萬元的補助),中華民國政府自然力求放寬僑生資格的認定,以血統主義將所有海外華僑華裔青年統統「一網打盡」,希望僑生能夠源源不絕的回到「祖國」的懷抱,卻種下日後僑生國籍不分的禍根。
日前,就讀於中正大學化工系的胡姓馬來西亞僑生因志趣不合,以外籍生身分申請轉入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就讀,後來「東窗事發」,被校方發現胡姓同學身兼僑生和外籍生雙重身分,觸犯了僑生不能轉換為外籍生的規定,結果被勒令退學,來台升學之路頓時成了幻夢一場。其實胡姓同學擁有馬來西亞國籍,是名副其實的外籍生,結果從僑生「正名」為外籍生的舉動反慘遭校方殺雞儆猴,充分顯露現階段僑生政策的荒腔走板與不合時宜。
從台灣教育部的角度而言,胡姓同學以僑生身分入學其實已享受了一次優待,既可免試申請入學,又享有僑生的福利,所以在情在理都不應「僑」裝成外籍生,再享受一次面試申請入學的優待。這樣的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是此問題的解決之道並非如校方所言,應該加強對於華裔外籍生的身分審查,以避免僑生冒充為外籍生這類低層次的技術性枝節,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替僑生進行全面性的「正名」,把所有華裔外籍生排除在僑生之外,僑生則回歸台僑,然後再將釋出的僑教經費納入外籍生的經費裡頭,讓僑生的資源能夠和所有外籍生共享,如此台灣招收外國學生的政策才能夠回歸正常的軌道。
表面上,大馬華裔學生似乎可以選擇以外籍生或僑生身分來台升學,其實相較於教育部每年開放給僑生申請的八千個大專院校名額而言,分配給外籍生的名額實在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大馬華裔學生仍需「被迫」以僑生身分來台升學。許多大馬學生來台以前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冠上「僑生」的標籤,也萬萬沒有想到台灣教育部居然會將外籍生分成兩種等級:外籍生和僑生,堪稱台灣高等教育的奇觀。
台灣現行積極推動的國際化政策說穿了其實就是歐美化,砸下大把金錢無非希望吸引西方的白種學生來台,黃皮膚的東南亞華裔外籍生則反被「隔離」在僑生群體裡頭,居然不被算作「國際化」的一部分,如此有失偏頗的「國際化」實在叫人感到心寒。
筆者希望,台灣的高等教育日後能夠朝更為開放與更為平等的方向發展,如此才能獲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所研究生,馬來西亞僑生)
海外華僑文學創作品質上升 2011-11-14 華人世界
來自海內外的數名作家於11月13日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的“華僑華人文學作品獎研討會”上指出,隨著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的增多,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作家也日益增多。他們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力圖闡述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在以文學性、思想性和全球性經驗的跨越大幅提昇創作品質。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認為,海外華文文學原來僅在東南亞一帶能找到身影。但隨著新移民的增多,現在在歐洲、北美和澳洲都能看到一批十分活躍的作家。也許再過幾年就連非洲都可能產生華文文學創作的印跡。以前,海外華僑華人創作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但現在長篇巨著越來越多,作品反映的內容甚至於不再拘泥於自己的祖國或居住國。華人文學開始在海外留根、立根。
戴小華是馬來西亞的知名作家。她說,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著勃勃生機,這與馬來西亞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漢語教學體系有關——馬來西亞政府主辦的華文小學已逾1200家,華僑華人以捐資辦起的獨立的華文中學也逾60家。甚至有8萬名非華人在華文學校讀書。加上華文報紙眾多,所以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好的創作環境。
旅日的鬱乃和旅加的孫博不約而同地談到,作為新的華人或華僑,離開祖國越久就對祖國的戀情越濃。用華文在海外進行文學創作,是因為與母語難以割捨,甚至認為母語仍是表達心境和語境的最好載體,能從華文文學的創作中找到一種心靈回歸的慰藉。雖然身處海外,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希望或正在參與主旋律的文學創作,因為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間的他們認為經歷了中西文化的比較後更能通過文學作品道出對祖(籍)國的感情和對中國歷史事件的感悟。
《中國作家》副主編王青風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院研究員蕭立軍均認為,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的最大市場仍在中國國內,海外華文文學的返鄉是必然的。這種文學的返鄉也反映了源自中國的海外新移民對祖(籍)國的強烈思念,而祖(籍)國也在給他們一個可與中國國內作家“叫板”的舞台。
陳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在浙江生活的文學青年,現在加拿大從事商業。當他將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經商時一段被綁架的經歷寫成小說並在中國國內發表後,他已在海外華文文學創作領域成為知名作家。他說,早期海外華僑華人的後代多變成僅能用英文進行寫作的人,所幸的是,他們中的有識之士已用英文記述了他們前輩在海外的打拼歷史,這很重要也很必要。現在在英語環境下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更重視自己的寫作水準,他們明白目前他們的市場仍在中國國內,而要在中國國內市場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品質上與國內作者的水準相當。
蕭立軍則希望海外華僑華人作家也要重視海外的文化市場。蕭立軍說,西方不少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和中國人,這是因為熱愛和平、無任何侵略史的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並未有效地通過文化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海外從事文學創作的華僑華人,應重視文化傳承的使命,重視文學對美好心靈的喚醒和促進各種族交融,從而使沒有武力征服和經濟利誘元素的中華文明進入人們的心靈。
中國現代文學館文學研究員北塔說,雖然文學本身無國籍,但他很贊同將海內外的華文創作統稱為與國籍無多大關係的漢語新文學的提法。因為創新漢語新文學,需要資源豐富的跨語言跨語境的環境。只有將漢語新文學放在有對抗性、異質元素的全球化的語言環境裡,才會有個更高水準的文化舞台
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41795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是經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批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中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全球首個華僑文學獎,海外華人的作品或反映海外華人華僑生活的作品均可參評。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是首個面向華僑開展的文學獎,在此之前,雖然海外不乏優秀華文作品,但許多作品卻因“國籍”原因而無緣國內獎項。華僑文學獎讓海外華文作品在國內有了一個“家”,今後能在廣東甚至國內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用文學的樣式能夠關注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生存及思想,促進文化上的認同感。
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獎2009年11月12日晚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揭曉並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決出評委會特別獎一個,小說類、紀實文學類、詩歌類和散文類最佳作品獎各一個,當選的作者將獲得5萬元獎勵。
星光榜
評委會特別獎 張翎《金山》
小說類最佳作品獎 嚴歌苓《小姨多鶴》
詩歌類最佳作品獎 洛夫《雨想說的》
散文類最佳作品獎 劉荒田《劉荒田美國筆記》
紀實文學類最佳作品獎 陳廷一《共和之路——— 孫中山傳》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4953.htm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簡介
馬來西亞寫作人(華文)協會於1978年5月23日獲准註冊,7月29日在吉隆坡舉行成立典禮。1985年,將名稱改為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
大馬華文作協成立後,即採取主動,設法聯絡散居各處的作者,先後組成作協柔佛州聯委會、作協馬六甲州聯委會、作協霹靂州聯委會、作協北馬聯委會。
作協除本身積極推動文學活動之外,亦協助華文報社與熱心文藝的華人團體舉辦各類文體創作比賽,由理事或會員擔任評審等工作,或聯辦戲劇節、講座會、研討會、文藝寫作營、作家會議,其中「第2屆全國文藝營」於1987年月4日至6日在吉隆坡附近的美馬高原舉行; 「第3屆亞洲華文作家會議」於1988年4月11日至15日在吉隆坡舉行;1997年4月12日及13日與馬來西亞儒商聯誼會聯辦 「第2屆世界儒商大會」;1997年8月主辦 「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1999年11月26日至29日主辦 「第3屆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2004年9月21日在山東和山東大學、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聯合主辦 「第2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9日主辦 「E時代文藝營」,並為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舉行推介禮;2005年11月21日晚上應中國《女友》雜誌出版社之邀,在吉隆坡協助統籌策劃主辦 「第18屆全國文學青年徵文大賽」頒獎禮及作家交流會。
作協先後組團到過新加坡、香港、臺灣、泰國、菲律賓、中國、印尼等國和地區參加文學活動,進行會談。1997年,作協和馬來西亞文化協會與中國作協達成協定,每隔一年以1對2的方式進行兩地作家互訪計劃,以促進文學交流。1997年9月18日至27日,作協和文協組團訪問了北京與河西走廊。1999年7月21日至31日,作協和文協代表團訪問了北京、寧夏和內蒙;2002年4月13日至22日,作協代表團訪問了福建;2004年9月19日至28日,作協代表團訪問了山東;同年12月4日至9日訪問印尼,出席了在萬隆召開的「第9屆亞細安文藝營」和「第5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
自1983年以來,作協與南洋商報聯辦了7屆 「寫作講習班」,並且曾出版<第2屆寫作講習班學員特輯>、<點的凝聚>(第2屆學員作品專輯)、<激流回響>(第3屆學員作品專輯)等。1993年11月22日至23日,作協、南洋商報和霹靂曼絨縣青少年文友會在實兆遠南華獨中舉行「悠悠文學之旅」,過後出版了<悠悠文學之旅>學員作品集。
作協於1989年催生了第一屆馬華文學節,並由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頒發第一屆馬來西亞馬華文學獎。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馬華文學節,聯辦團體逐年增加,獎項也有所增添。作協在這個文學節設立了“韋暈馬華文學評論獎」。2008年更名為「馬華文學評論獎」
作協主辦過多次的「文學之夜」,掀起華社對馬華作家的認識與熱愛的浪潮。 「源頭活水」於1988年11月26日舉行,表揚了方北方、韋暈、原上草。 「松竹長青」於1990年5月26日舉行,表揚了林潮、翠園、雲裏風。 「崢嶸歲月」於1995年12月8日舉行,表揚了姚拓、駝鈴、吳岸。「邁向20年」於1997年4月13日舉行,表揚了14名資深作家。
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作家團體,作協自成立以來,自行或協助出版了多種書刊和文學副刊︰
(1)《寫作人>》(季刊)于1979年創刊,共出版了34期;1995年改為《馬華作家》,至1999年12月共計10期面世。過後,這份不定期刊物又改名為《馬華文學》
(2)1980年出版<《作協短篇小說選》,收入15位老中青作者的短篇小說。
(3)1981年出版 「作協文庫」第一輯12部。
(4)1988年出版的<高林風響>(作協小說選第2輯),共收11篇短篇小說。
(5)1989年出版<候鳥高飛時>(大馬鄉聯青主催,作協暨大馬榕聯青主辦第一屆鄉青小說獎優勝作品專輯),共錄取11篇得獎佳作。
(6)1991年出版第一屆馬華文學節研討會論文集<馬華文學70年的回顧與前瞻>。
(7)1991年開始至1995年先後出版了 「90年代馬華文學叢書」,計共37種。
(8)1993年,北京現代出版社替作協理事和會員出版了3種集子,列為 「海外華人文學作品集‧馬華文學選集」︰小說集《最初的夢魘》、散文集《異鄉夢裏的手》、詩集《陽光‧空氣‧雨水》。
(9)1995年,福建鷺江出版社為作協理事出版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馬來西亞卷」共10?。
(10)1995年起,協助雪蘭莪烏魯冷岳興安會館出版「德麟文叢」,至1999年底已出版4輯,共48種。
(11)1998年6月出版韋暈遺著《流霞》(小說集)。
(12)2001年起與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一起出版《馬華文學大系》,共10?。
(13)2004年12月,協助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第2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
(14)2006年11月17日出版《當代馬華作家百人傳》。
(15)作協自1990年初在《南洋商報》獲得版位,每月刊出會員作品,稱為<作協文藝>,後拼入<南洋文藝>,至2000年3月止。《星洲日報》和《新明日報》也曾有作協的文藝版,前者稱<作協文苑>,維持了一年,後者稱<作協文學>,為期不久。《光華日報》設<作協春秋>,已出版多年,目前繼續見報,每月一期。
(16)2008年初創立了“世界華文作家網”,連接超過200個世界各國的文學網站,有各種資料存檔,最新活動報導,也附有論壇供會員發表作品。這個網站3年來已成功吸引了來自世界90多個國家,超過50,000多名線民登陸,尤其是來自中國的讀者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成功地把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推介至中國,甚至全世界。
(17) 為了配合政府推動閱讀計畫,也鼓勵青少年參加健康的文藝活動,特別推展“振興馬華文學,培育智慧青年”運動。多年來,成功舉辦了:
4屆的吉隆玻直轄區國中文學營、3屆的麻六甲國中文學營、2屆彭亨州的“文之旅”、登嘉樓的瞭望“詩”文學營、2010年度第二屆登嘉樓瞭望“詩”“好詩成雙”一日文學營、吉蘭丹詩歌彈唱文學營、“東遇”文學營及“筆下見真章”現場詩歌創作比賽、霹靂州文學營以及和教育局聯辦了4屆的“全國中學生華文創作比賽”,和新紀元學院聯辦“大專文學獎”,和隆雪華堂聯辦“詩人杯”詩歌創作比賽,及參與國家圖書館“三大民族文學研討會”,語文出版局聯辦文學嘉年華……大大小小活動數十項。
(18) 2008年5月5日至6月8日首次受邀與國家圖書館和全國馬來作家協會聯辦“馬來西亞作家展”,在國家圖書館展出有關作家的照片、生平資料及寫作歷程。在本會推薦下,共有21位馬華作家參與展出,使他們的成就首次獲得國民團結、文化、藝術及文物部的認同的肯定。
(19) 為了加速作協流通網,2011年本會設立面子書(facabook),鼓勵更多年輕人採用新資訊傳達消息歡迎大家流覽並註冊成為作協之友,本會電郵:mychinesewriters@gmail.com
(20) 馬華文學界長久以來自力更生,作家自費出版了許多文學作品,豐富我國文化。自2010年始,在理事陳政欣的主持下,開始有系統性地製作電子書,以保存我國珍貴的文獻資料。製作成的電子書已多達90本,張貼在作協的網站上,提供全世界的讀者和學者免費下載。
(21)2011年7月1日推出《馬華文學》網路版的文藝副刊/刊物,希望通過互聯網把馬華文學推向世界,把馬華文學的發表園地從印刷文本擴展到網路上。這刊物將定期出版,並長期貼掛在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網站首頁(www.worldchinesewriters.com),以供馬華文學的愛好者免費閱讀/下載/收藏,真正做到文學走進網路世界面對大中華文學界。所有發表于《馬華文學》網路版的作品將付予馬來西亞稿費率的恰當稿酬。作協有權將刊登的作品以各種形式出版。
(22) 為了提供給兒童更多的本土文學,鼓勵更多的兒童文學創作,本會創辦了最高2萬令吉獎金的“馬漢兒童文學雙年獎”,借此鼓勵更多的兒童文學創作。第一屆得主由許友彬和愛薇共用。第二屆得主由沈雨仙及潘芳玲分享。
(23) 海鷗集團每年捐出3萬令吉,充作“海鷗年度文學獎”的獎金,分為詩歌、散文、小說三組的“海鷗年度文學獎”,是企業家和作家緊密結合的最佳典範。目前已進入第3屆的“海鷗年度文學獎”成功表揚及肯定了馬華作家的努力和貢獻。
(24) 方北方代表的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和華文教育史上的一座鮮明里程碑。《方北方全集》工程浩大,全套16冊,出版經費需23萬令吉。作協歷經2年的籌備,成功出版了第一部馬華作家的全集。出版後,所籌獲的出版基金剩餘約10萬令吉,成立了《方北方出版基金》將繼續為馬華前輩作家出版選集,以表揚他們的成就和貢獻。
(25) 作協自創辦以來,出版了《馬華文學大系》,《當代馬華作家百人傳》及各種叢書上百種,近一兩年亦出版了《馬華文學2009——時光旅行》。《馬來西亞當代微型小說選》、《作家的家》、《馬華文學的現代闡釋》、《未完的闡釋——馬華文學評論集》,成為了各大專院校中文系學生的重要參考書。
(26) 2010年8月10日,本會主辦兩天的第三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來自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馬來西亞超過50名教授學者參加,與會的公眾及大專生亦達300多人,是近10年來的盛大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本會訂於2012年主辦“第13屆亞細安文學營”及“第13屆亞洲華文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屆時,來自亞洲十幾個國家,為數超過200多位著名作家學者將齊聚吉隆玻,再一次見證馬華文學的豐碩成果。
(28) 本會得到方北方出版基金與臺灣秀威資訊的支持,為歷屆馬華文學獎得主出版一本精選集,旨在表揚諸位作家對馬華文學的貢獻。此系列將在2012年8月作協舉辦的第13屆亞華作家大會、第13屆亞細安文藝營兼第4屆馬華文學研討會上推出,此系列作家作品也將成為研討會的討論主題。本書由方北方出版基金贊助,臺灣秀威資訊出版。此系列將推介到全國大專圖書館和研究機構,也將銷售到中、港、台、馬、新以及其他國家。
http://ocl.shu.edu.tw/org_news/db/data/malaysia.htm
馬華文學獎大系(釀出版 2012)
《結束的旅程:小黑小說自選集》
《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
《爸爸過劫-方北方小說選集》
《殘損的微笑:吳岸詩歌自選集》
《風過處,水無垠:韋暈小說選集》
《遺夢之北:李憶莙長篇小說》
《煙圈裡的故事:雲里風小說集》
《煙圈裡的故事:雲里風小說集》 (釀出版 2012)
本書反映馬來西亞從建國前到建國後,社會轉型對華人社會的衝擊,同時也表現了馬來西亞華人這幾十年來在這個土地上的感受、夢想和憧憬。
他呷了一口,燃上了一支香煙,深深地吸了一下,又徐徐地噴了出 來,那一縷縷灰白色的煙圈就在他的面前繚繞上升。他抬著頭,注視著那繚繞上升的煙圈,像是要從中尋找什麼似的。
「呀!這是一個多麼綺麗的故事。」他於是開始說他的故事。
本書特色
雲里風的小說,時空縱橫馬來西亞社會現象四十年,可以說反映了這四十年來華人家庭和社會在這個國家的變化。他的小說簡短精練,涵蓋的層面大,提供讀者及研究者廣闊的空間。
作者簡介
雲里風 原名陳春德,1933年誕生於福建省莆田縣華亭鎮園頭村,1947年12月在仙游縣立初級中學畢業,次年前往馬來亞(現為馬來西亞)與父母團聚。因家貧,無力升學,無法學習,只好謀生糊口,先後當過學徒和割草工人。1949年進入教育界,歷任華校教師、副校長及校長長達30多年,1985年退休,經營自己的事業。
目錄
【總序】「馬華文學獎大系」
【導讀】認同與焦慮:論雲里風小說中華文教育的歷史記憶
【自序】
慈善家
君子愛財
相逢怨
處處陷阱
卡辛諾
俱樂部風光
煙圈裡的故事
亞嬌
阿華
醜小鴨
衝出雲圍的月亮
望子成龍
發財夢
股票必贏術
出路
錢大富
芋頭龍
遲來的電話
【著作年表】
【自序】
我第一次踏進馬華文學的園圃,是在1952年,距今已超過半個世紀。時光無情,一個二十歲的年輕小夥子,轉瞬之間,就變成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回首前塵,不勝感慨唏噓之至。
當我第一篇散文在新加坡南洋商報的副刊發表後,歡欣雀躍之餘,確曾雄心萬丈,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園丁,努力耕耘,期待交出一些好成績來,然而眼高手低,事與願違,在新馬文壇虛度了幾年之後,雖曾在報刊雜誌發表了許多作品,但始終寫不出令人滿意的東西。眼看幾位同輩文友相繼出版了單行本,我見獵心喜,也就厚起臉皮,在195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黑色的牢門》。
在這本處女作的後記中,我一開頭就這麼寫著:
「假使說,天資有聰明與愚笨之分,那麼我該是一個非常愚笨的人;做工有勤勞與懶惰之分,那麼我該是一個非常懶惰之人,以我這麼一個非常愚笨而又非常懶惰的人,現在居然也有機會出版集子,的確是一個奇蹟,說起來,大概是因為一顆向上的心還沒有泯滅了吧!」
以上這段話,確實是我當時的由衷之言,而這幾句由衷之言,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得到了一百巴仙的證實:
第一,因為我愚笨,所以搖了幾十年的筆桿,寫出來的作品就像是王老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不論小說或散文,都是那麼幼稚,離經典之途,何止一萬八千里?
第二,因為我懶惰,所以執筆不勤,不但時寫時輟,而且還常常開小差,做文壇逃兵,到現在為止,仍然寫不出一部長篇,短篇小說和散文,也為數不多。許多文友都是著作等身,出版了好幾十部巨著,相形見□,汗顏不已。如今檢討過去出版的幾本拙作,覺得毫無可取,所以會把它們擺在書架上的一個角落,無非是因為敝帚自珍的心理在作祟罷了!
近幾年來,許多關心我的文友時常給我打氣,鼓勵我應該寫一部自傳,或者將拙著再版。他們對我的關懷,令我感激萬分,但我卻心如止水,不為所動,理由如下:
(1)我自認在芸芸眾生中,只不過是一名渺小的人物,實在沒有立傳的資格。雖然在過去七十多年的人生道途中,曾有過不少貧病交迫、悲歡離合的經歷,稱得上是多采多姿,但這畢竟都是個人生活上的芝麻瑣事,對國家社會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要寫數萬言的自傳,不但貽笑大方,而且擾亂了我晚年清靜無為的平淡生活。倘因此而浪費讀者們寶貴的時間,那更是非我所願,何苦來呢?
(2)把拙著再版,倒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只要花一點經費,交給出版商重新排版設計,幾本亮麗美觀的新書,就會呈現在眼前。然而它們既非佳作,倘若再版面世,等於是買了新瓶,裝上舊酒,徒然多一次獻醜的機會,我壓根兒就不曾有過這種念頭。
不過有一件令我深感意外的事,新加坡青年書局居然於2005年8月把拙著《出路》再版發行。由於青年書局事前事後都未曾和我聯絡,我對此毫不知情,出版後許久,才由馬崙兄從該書局買了幾本,寄贈給我。新加坡青年書局過去曾出版了三本拙著,事隔四十七年後,又把《出路》再版,垂愛之情,至深銘感。
在此,我把幾本拙著的出版年表列後:
(1)小說集《黑色的牢門》,1957年香港文匯出版社。
(2)小說集《出路》,1958年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年再版。
(3)小說集《衝出雲圍的月亮》,1969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4)小說集《望子成龍》,1980年長青貿易公司。
(5)小說集《相逢怨》,1983年長青貿易公司。
(6)散文集《夢囈集》,1971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7)散文集《文藝瑣談》,1991年大馬華文作協。
照上述的年表看來,由《黑色的牢門》到《文藝瑣談》,整整有三十四年,才出版區區七本,數量少得可憐。1991年迄今,二十多年的寶貴時光又溜過去了,這段期間,成績竟是一片空白。
大馬華文作協成立迄今,已逾三十載,它是我國唯一的全國性華文文學組織,推展文學活動,一向不遺餘力,作出很大的貢獻。1990年它和隆雪商聯會發起舉辦馬華文學節,每兩年一屆,至今已連續十一屆,每屆均獲得許多華團熱烈支持,分別舉辦各種徵文比賽及文學講座會。其中一項最隆重的節目是由隆雪商聯會舉辦的「馬華文學獎」,每屆評選一位資深作家為得獎人,由該會頒給一萬令吉獎金。
從2010年第十一屆起,馬華作協與商聯會聯辦此項盛大節目,作協答允給所有獲獎者出版一部選集。本人何幸,謬蒙主辦當局厚愛,當選為第四屆馬華文學獎得獎人,因而被定為出版選集的對象。我想,我的七部作品出版迄今,都已數十年了,即使許多中年的文友也未必曾經看過,何況是更年輕的一代,現在出版選集,讓他們有閱讀的機會,進而賜予批評和指教,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馬華文學自1919年發軔以來,雖然經歷了無數的風霜與波折,但在前輩作家努力開墾耕耘下,這塊文學的園圃還不至於荒蕪,他們所播下的種子,現在已經開花結果,值得欣慰。
眾所周知,目前華文在國際上的地位已日益提高,影響所及,華文文學界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儘管如此,馬華文學在出版與發行方面,卻仍然面對重重困難。由於著作銷路欠佳,出版商皆不願投資,作者倘自資出版,一般上均得面對虧蝕的風險。雖然有些華人社團有設立出版基金,但粥少僧多,效果畢竟有限。這次台灣秀威出版社願意和大馬華文作家協會合作,替馬華作家出版選集,必然會給馬華文學開拓一條康莊大道,本人謹在此向台灣秀威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但願這次的合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後能再接再厲,為馬華文學作出更大的貢獻。
《遺夢之北:李憶莙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西藏密宗風水師傳人紮西頓珠在巫術門派的鬥爭中,為躲避仇家,攜妻帶女逃到馬來半島。從經營小雜貨店開始,在當地居住下來。女兒青稞嫁給了當地頗有財勢的葉家次子,生了三男二女。父母去世後,青稞得到祖傳的紫檀佛珠(傳女不傳男)青稞的丈夫死了, 青稞成了大家庭中的葉老太太。兩個女兒,一個在幼年時不幸夭折,一個因丈夫車禍死亡而發瘋。佛珠於是傳給孫女水靈,後又因水靈出家傳到了另一個孫女水晶的手中。
老家半夜的風雨聲,吹打在門窗上像夜歸人在敲門。嬤嬤臥房裡彌漫著檀香的氣味,即使它能穿越時光,也不能銜接現實。
透過不同年代的歷史事件,本書所描述的是一個「文化馬來西亞」,一個極富遠古東土思維的南洋。在那特殊的年代,作者依次對它們淺淺地瞄上一眼——這一眼既是幸福的,也是酸楚的,因為這裡包含了太多太多……
本書特色
《遺夢之北》這部小說的視角聚焦於馬來西亞本土。作者以著要童年時代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事物寫成小說。有如紀實寫真,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物質狀況,社會氣息,以及人文氛圍,並且充滿象徵意義。
作者簡介
李憶莙 現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曾主編〈馬華文學大系〉短篇小說(1965-1980)卷。
經常出任全國各項文學獎評審。
曾獲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總會頒發首屆「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
18歲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先後發表於國內外報章雜誌的長、中短篇小說逾二百多萬言。已出版著作計有長篇小說《春秋流轉》、《鏡花三段》; 中短篇小說集《癡男、怨女》、《夢海之灘》、《李憶莙文集》、《女人》 散文集《去日苦多》、《漫不經心》、《城市人》、《地老天荒》、《歲月風流》、《大地紅塵》、《年華有聲》等。
目錄
第一章
1.葉家
2.逃亡到南洋
3.祖母
4.兄弟
5.懷雲
6.母女
7.分家
8.化敵為友
9.妯娌
10.出軌
11.雨中分手
第二章
1.水晶
2.離異
3.姑姑
4.檀木佛珠
5.懷雲瘋了
6.水靈
第三章
1.新村1969
2.林保海
3.眾說紛紜
4.陳佛然
5.情愫
第四章
1.酬神戲
2.蓮花姑與阿蘭
3.戲棚腳
4.大伯公廟
5.咫尺天涯
6.阿蘭之死
7.愛情
第五章
1.銀花
2.各有想法
3.觀音娘娘的寶誕
4.夢見阿蘭
5.曖昧關係
6.祖母的預言
第六章
1.水靈學佛
2.心事
3.陰影
4.忽然想起父親
5.真相
6.默契
7.告別
8.重逢
尾聲
序 關於《遺夢之北》的寫作
《遺夢之北》這部小說的視角聚焦於馬來西亞本土。換言之,是先有了土壤,才埋下種子,然後讓它慢慢發芽,從而展開了擁有較大時空容量和複雜人事關係的家族書寫。從懷舊(遺夢)到尋夢,透過歲月的眼去看,似乎還不夠清晰(對我而言,每個小說人物都是事件的樞紐)而所謂的寫作靈感,所謂的形而上,實際上是一種記憶,由此原型構思出兩個家族幾代人的百年滄桑。除了從記憶中獲得靈感,同時也有感於人類揮之不去的心靈悲苦所折射出來的憂傷;視野則源於生活經驗和自小耳濡目染的事物。其實我更願意將這稱之為「觀察」。就小說創作而言,「觀察」,才是內容的原型。
一直以來,我都有著要將童年時代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事物寫成小說的意願。而這些都用不著怎麼去編造,因為它本來就存在了,而且細節豐富,這些都可以用文學的形式去描述……
在我的童年時代,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通常都是耳聞的。大人們總愛講述各種各樣詭異荒誕的鬼故事;家中長輩不時會言之鑿鑿地講述祖輩的一些神奇事蹟,還有某某家族的傳奇等等。雖然都各有不同的視角,但對我的影響始終都是引領式的;開始是基於好奇——怎麼會是這樣的呢?它引導我去想,想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然後選擇了我認為是合理的。但是這些「合理可能」,很快又被我否決掉了。否決其實就是再次的引領;它引領我到對先輩們生活過的「場景」中去進行有依據的追根溯源。於是我看到老房子斑駁的牆,看到牆上的裂紋,上面的漆早已剝落,連它本來是什麼顏色的都看不出來了。然而,這些「憑證」,卻有如紀實寫真,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物質狀況,社會氣息,以及人文氛圍,並且充滿象徵意義。而若干往事卻在無意間成為人們口中的故事。
其實,這也不是最主要的。我更大的興趣是華人社會的「文化馬來西亞」——中華文化被移植到大馬,它的「南洋特殊性」是怎樣形成的呢?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替,發生了怎樣的變裂而形成今日大馬華人的思維方式?傳統的積累,觀念的信仰,在歷史進程中悄然地轉化成莊嚴的慰藉而隱藏在生活裡。
許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尋找的其實是先輩們的歷史足跡—— 他們在這塊絢麗的土地上是怎樣生活的?他們曾遭遇過怎樣的挫折、恐懼、不安和焦慮呢?要準確的理清這些,就得從整體上掌握與之相關的思維方式。長久以來,大馬華人已經習慣了多神膜拜。基本上佛、儒、道不分;寺廟裡除了有佛祖、觀音,還有古代聖賢。比如關公,他是正義的化身,是神,但在我們凡人的現實生活當中他又是個楷模;而福德正神(大伯公)是守護神,負載著許多效益,為世俗人間增添豐富的生活寄託和精神生活。
許多神話、民間傳說中的人物也成了神仙,被供奉在廟宇裡。這些高高在上的諸神,同時也是人,使得「神」、「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直接而親密。因此隨便哪個神壇都有求籤、卜卦的;乩童 一面念著經咒,一面畫符,傳遞神的旨意。隨處一塊石頭、一棵大樹都附有神靈。這些都不是曾經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絕響,而是一種既定習俗,形成了一個人、神、鬼、雜居的「文化馬來西亞」。這不僅是世俗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景觀。它不純粹是宗教,甚至是功利的,也許你會認為它欠缺宗教情懷,但絕對是生活方式,更關鍵的是,它符合世俗社會的需求。
在此範疇裡,透過不同年代的歷史事件,我所描述的是一個「文化馬來西亞」,一個極富遠古東土思維的南洋。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依次對它們淺淺地瞄上一眼——這一眼既是幸福的,也是酸楚的,因為這裡包含了太多太多………
文化部112年度預算成長20% 歷年最高 2022/08/25 中時
行政院院會今(25)日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文化部主管預算總計達212.2億元,為文化部有史以來公務預算編列數最高,且較111年度法定預算177.6億元,成長幅度近20%;加計前瞻基礎建設預算(112年25.5億元、113年度29.7億元),總計文化部112年度編列預算將達237.7億元。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除特別感謝行政院,並將努力與立法院不分黨派委員溝通與尋求支持。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退散 向台灣人學華語正時髦 2022.05.30 新頭殼
回應
文賤會的文化台獨預算
全球有 45 個「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全球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數發部預算211億 在野驚呼太可怕 2022/08/26 中國時報
將在8月27日掛牌成立的數位發展部,因預算員額高達5成將採約聘僱,被質疑恐將進駐網軍。行政院昨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數發部高達211億元的預算數首度曝光,在野黨立委聽聞後直呼「數字大到可怕」,尤其即將接部長的唐鳳到現在連業務、政策方向都說不清,就要直接拿200多億元,太過離譜。
回應
預算肥大!腦滿腸肥!
東廠、西廠、內行廠,廠廠畜生!
假釋、國事、添亂事,事事腐敗!
要買網軍?建構網軍?把我們的錢,當自己買花化粧品來開?(唐歐巴桑)看到就惡!
韓國教授又來了:要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日
春節將至,那個曾“碰瓷”抗議過泡菜、參雞湯、中國朝鮮族服飾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又來了。他聲稱,韓國等國也過春節,“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不對,改為“Lunar New Year”才正確。
中國官方外交部及官方媒體新華社的英文網站,對於“春節”、“農曆新年”,官方及權威媒體除了使用“Spring Festival”,還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以及“Chinese 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
春節來源中國農曆,是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後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亞洲其他地區基本都採用了中國農曆作為慶祝新年時間的基準。在英語國家,一直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有時簡稱CNY,或者Spring Festival。但從2004年開始,美國加州的韓僑社群和越南僑胞社群開始積極舉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動,以該民族國家在相似的時間舉辦主題類似的慶祝活動,呼籲官方及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多元的“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替換具有特定指向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回應
農曆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跟著湊什麼熱鬧!
【Lunar】代表月亮,【Lunar New Year】本質上是陰曆新年。問題是,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所以【Lunar New Year】是不僅是不準確的,更是荒謬的。
要不我們還是把“首爾”改回“漢城”吧,某個偷國真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不能只改首爾為漢城,應該把韓國恢復為南朝鮮的稱呼
相關新聞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韓國抗議為戰時強征勞工礦山申遺 日本仍強行推動
據韓聯社首爾2022年1月28日報導,儘管首爾反對,但東京仍打算推薦一個曾與戰時強征勞工有關的佐渡島礦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候選地。此舉使得本就令人擔憂的韓日關係再次遭遇挫折。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