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3 06:59:29阿楨

《佛教一本能通?》

手癢了呵?很久沒改人家書名了,《佛教一本通》(橡樹林,2006)只是中譯本的噱頭。

英文原書名更扯,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uddhism(理解佛教的傻瓜完全指南),又不是傻瓜相機的說明書,取這種沒大腦的書名。

別那麼嚴肅,那只是出版社系列叢書的通名,美籍作者賈許說:「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此為大不敬的做法而加以譏笑…不過,如果你跟我一樣已是此系列叢書的書迷,就會此系列書是非常有組織的…單靠一本書就能開悟,這個要求是過分了點,不過我想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事情。」(p.15)

自謙了!《佛教一本通》可是本外表又大又厚、內容佛教百科的入門書,連專研阿含的楊郁文也推薦:「在生活過程中追求吸取成就完善人格的營養素,只此一本可通達。」(p.4)

那當然!賈許的佛教觀在解釋上座部的佛(脫神人文化的佛陀)法(四聖諦、八正道、空性)僧(禪觀)等方面與楊氏相通。

難怪賈許會說:「『小』(乘)帶有鄙夷、貶損的意味是無庸置疑的…我們應稱其為『上座部』(長老比丘的教誨)…大乘指控小乘只對阿羅漢果有興趣,這就不合時宜了,因後者已有一千多年來造就出任何一個阿羅漢了。」(p.46)

那小乘指控大乘非佛說呢?還有大乘也從未造就出任何一個像佛陀一樣的實際真人佛!

哎啊!別吵這種無解的教爭好不好?賈許不是說:「(佛陀的)故事中混合了傳記史實、傳說、甚至神話…我們在此將以人文主義者的觀點為基礎。」(p.25)

那只!賈許在第四章<殊途同歸──宗教聯合國>還想融通佛教與其它宗教,來個「合而為一」。

想「萬教合一」?那書名可改《宗教一本通》了!

只怕連教內都擺不平,比如現代佛教學者最常拿來反形上學的佛陀「無記」(p.38)「緣起性」(p.152)和中觀「空性」(p.159),加了個究竟義的「性」字,就具有「空」所要批判的「欠缺任何獨立、恆久、實體的存在」(p.160)

太玄了!看攏嘸。

要白話點是嗎?那就是「前門拒賊,後門迎盜」「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

愈比喩愈不堪不明,但賈許說禪宗的「坐禪有個更確切的定義是『只管打坐』」(p.231)就很明白的誤解了正港禪宗──南宗禪,「坐禪」是北禪和唐之後禪宗(尤其日本禪)的乾枯化。

不然要怎樣?上根人才能修的正港禪宗,滿街參的話,很難不成為「狂禪」「野狐禪」「口頭禪」。

就像佛陀本懷出世間的佛教人間化,很難不世俗化庸俗化。

佛教>維基百科(楨:佛教一文通?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1]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2]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裏,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大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目录
 
1 歷史背景
1.1 傳統的社會階級制度
1.2 非婆羅門思想
2 佛教歷史
3 基本教義
3.1 六道輪迴
3.2 四諦
3.3 十二因缘
3.4 佛教理論的發展
3.4.1 部派佛教
3.4.2 大乘佛教
3.4.3 密宗佛教
3.4.4 禪宗思想
3.4.5 淨土信仰
4 佛教徒
4.1 佛弟子遵守的戒律
5 佛教的影響
6 佛教典籍
7 佛教宗派
7.1 漢傳佛教的八宗
7.2 藏傳佛教的教派
8 争议
9 參見
10 注釋
11 參考文獻
12 延伸閱讀
12.1 中文書籍
12.2 外文書籍
13 外部連結
 
傳統的社會階級制度

印度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业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种姓外的 “賤民”阶层,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3][4]唐朝留學印度的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樣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五天”。)依据《吠陀》圣典,“原人”(参见《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在創造人時,婆羅門是從口生,剎帝利從肩生,吠舍從腹生,首陀羅則從足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了聖雄甘地等人的改革,种姓制度仍在印度社会有很大影响。

非婆羅門思想

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阿耆多派:他們認為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具有唯物論的思想,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
散惹夷派: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說,認為哲學辯論,得不到最後的解答和知識,是一種主觀主義學派;
末伽梨派:主張沒有業報,一切修行都徒勞,只要經過很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不蘭迦葉派:也是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慾;
波浮陀派: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便是死亡,爾元素永存,具有唯物思想;
尼乾子派: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嚴禁祭祀,嚴格地不殺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戲稱為裸行外道,後來發展成為耆那教,在現在的印度,仍有一定的影響。
 
佛教歷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35歲時創立,由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說法有兩種(參見釋迦牟尼條目),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23年5月月圓之日,另一種認為是在前589年或前588 年。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在其後的幾十年中云遊四方,度化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大。
释迦牟尼死(入灭)后,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五個比丘接受了佛陀的教訓之後,成為第一批僧侶或和尚。佛教的“三寶”就此完成,那便是:佛、法、僧。據稱這三寶乃是助人覺悟之途。準備妥當之後,佛陀喬答摩於是走遍恆河谷各地向人傳道。社會各階層和各種身分的人都來聽他講道而成為他的弟子。到他在80歲的高齡逝世時,他已聲名大噪、備受尊敬。據報他最後吩咐弟子的話是:“萬物皆承無常,精進自求正覺。”
公元前第三世紀,在佛陀死後大約200年,佛教最大的擁護者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出現了,當時印度的大部分地方均受他統治。征戰所造成的屠殺和動亂使他深感憂傷,於是皈依佛教,並予以國家的支持。他設立佛教碑碣,舉行結集,勸諭人民按照佛教的訓誨而生活。阿育王也派遣佛教傳教師到印度各地和斯里蘭卡、叙利亞、埃及和希臘等地宣教。主要由於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從印度的一個教派一躍而成為世界宗教。可以理解的是,有些人把阿育王視為佛教的第二位創立者。隨著形勢的發展,佛教修正並發展了釋迦牟尼的學說,分化為18個部(有的說是20個部)。1世纪時產生了大乘佛教。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經由斯里蘭卡傳播到東南亞一帶,主要影響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尼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又分為兩個支派,一個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早在公元1世纪的东漢時佛教就傳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後又傳入朝鮮、日本;另外一支則主要引進到印度北鄰的西藏。它在西藏與當地的宗教混合,成為喇嘛教;這個教派對人民的宗教和政治生活均操有極大的影響。稱為藏傳佛教,後來又傳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區。到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紀,佛教在東南亞和遠東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佛教的影響力雖然廣傳至其他地方,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衰微。由於熱衷於研究哲學和玄學,僧侶開始與俗家信徒日漸疏遠。此外,失去皇室的支持以及採納印度教的主張和習俗均加速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甚至佛教聖地,例如喬答摩出生地的蘭毗尼以及他“覺悟”之處的菩提伽耶,也淪為廢墟。到第13世紀,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蹤影了。
在二十世紀,佛教的面目經歷另一次改變。由於中國、蒙古、西藏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變動,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數以千計的寺院和廟宇被摧毁,數十萬僧尼被驅逐、監禁、甚至殺害。不過,佛教的影響力仍然深種在這些地方人民的思想和習俗之中。
在歐洲和北美,向個人內心尋求“真理”的佛教主張在一些人中引起廣泛的共鳴,而冥想則可以幫助人逃避喧囂的西方生活。在活的佛教一書的序言中,流亡在外的西藏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寫道:“佛教在今天也許可以盡一份力提醒西方人士留意他們生活上的屬靈層面。”[5]

基本教義
六道輪迴

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眾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裡生死流轉,無有止境。同时,在六道之外,已经解脱的众生在四圣界,这里的众生已经不再有生死流转、处于不生不灭的状态。而处于六道的众生、通过修行,可以进入到四圣界(如西方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四諦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並不是徹底的消失,仍然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不論在天堂、地獄還是人間,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6]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沒有永恆,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這種永無止歇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苦。
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7]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皆是由於在無盡的輪迴過程中,在貪、嗔、痴這三毒的驅使下做下很多的業,這些業積累起來成為未來的苦因。
滅諦: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8]
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經過從四念處到八正道,一共三十七道品的次第修習,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证得阿罗汉。[8]
 
十二因缘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覺悟到十二因緣而得到解脫的修行者被稱為辟支佛。

佛教理論的發展

以上所講的四聖諦是佛陀在世時對弟子們宣講的教義,這些教義後來被稱為原始佛教。释迦牟尼灭度之后,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宗佛教几个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理论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部派佛教

在北传佛教中,由于主流为大乘佛教,故一般将与大乘佛教兴起之前的佛教理论称为小乘佛教理论,以示贬义。一般,小乘佛教指根本分裂之后所产生的部派佛教教团,亦包括大乘兴起后仍然活跃的诸部派。
部派佛教传统上说18个部派,但真实存在的数字应当在其以上。这些部派对于佛教理论进行了各种探索,并可能孕育了早期的大乘佛教。现在对于部派佛教各部派的理论尚不能进行完善的研究,但根据《异部宗轮论》和《大毘婆沙论》等文献,大致可以看到一些各部派重要的论点。由这些论述可见,部派佛教面貌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关于“法空”的问题,既有认为三世法实有的说一切有部,也有说一切皆空的方广部。
部派佛教的留存主要为南传巴利文文献以及汉译说一切有部的论书(其他部派的论书在汉译文献中也有保存,但数量远不及有部的资料)。

大乘佛教

在佛教建立大約五百年後,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對佛教理論有較大的發展。
如果說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個「苦」字,那麼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個「空」字。大乘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不論是有情眾生還是物質元素,乃至時間空間,都是人們所感知的假象,並非真實存在。因此要想解脫苦,並不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說的那樣從六道中徹底脫離,因為所謂「六道」,甚至「苦」本身,在大乘佛教看來都是人們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從六道輪迴中脫離出來,成為阿羅漢,按照大乘佛教的標準來看只能算是暫時的脫離痛苦,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脫。而真正徹底的解脫,只有成佛才能達到。眾生都應該成佛,眾生也都能夠成佛(或除一阐提外,众生都能成佛)。眾生在成佛之前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進行艱苦的修行。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六種,稱為六度(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種以成佛為終極目標進行修行的佛弟子稱為菩薩。

密宗佛教

大約在公元6、7世紀,大乘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密教開始興起。密教(或密乘,金剛乘)是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原始的婆羅門教的一些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後產生的。密教認為原來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都是佛陀的方便說法,而不是佛的真實義諦。
密乘的修行方法主要有「持咒」、「灌頂」加持等。

禪宗思想

在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法門。禪宗認為解脫不在身外,也無須借助經典的指導。解脫之道就在人的內心,只要能夠放下執著,放下自我,便是解脫。
根据禅宗传说,菩提達摩为东土(中国)的禅宗初祖,其后師徒次第相傳,直到傳到五祖弘忍时,禅宗发生分裂,神秀、惠能各号六祖,这两个传承分别被称为北宗和南宗。经历了一系列的辩论交锋最终以惠能之徒神会在滑台大会中辩论胜利为标志性事件,以惠能为六祖的南宗后来居上成为了禅宗的主流,并发展到五家七宗的规模,蔚为大观。
自唐以降,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興旺,禪宗思想本身也經歷了很大的發展,並對中國的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淨土信仰

广义的净土信仰主要包括西方净土信仰,弥勒净土信仰,阿閦佛国信仰,东方琉璃光世界信仰等等,其共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从这个世界(浊土)死后可以进入诸佛/菩萨所在的净土。因此,净土信仰是佛教中特殊提倡他力的信仰形态。在诸多净土的信仰中,以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最为兴盛,并发展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 淨土宗因提倡淨土法門而得名。淨土法門主要是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信仰,其初祖被认为为东晋慧远或昙鸾,并经道绰、善导等人发挥,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而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净土思想源头虽在印度,而其成为宗派是在中国。其主要内容为依靠阿弥陀佛在修行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通过“念佛”而往生西方净土,成为阿弥陀佛的眷属。关于念佛,包括“观想念佛”(念佛三昧)和“口称念佛”(即诵阿弥陀佛名号)二中,学界一般认为观想念佛为早期净土宗的修行方式,而口称念佛则流行于道绰之后。
净土宗对日本有重大的影响,不仅传入并影响了日莲宗等宗派的形成,并衍生出了称为净土真宗的重要宗派。

佛教徒

一般來說,皈依佛教的人被其他宗教的信徒稱為佛教徒,然而這是一個誤解,因為在事實上“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這是因為“佛弟子 ”與佛陀的關係不是人與神的關系,而是師傅和徒弟的關系,而其他宗教的信徒常常無法理解這一點。而且沒有“皈依佛教”的說法,事實上是“皈依三寶”。佛弟子基本上可分為出家眾和在家眾兩大類,依性別在家眾可分為優婆塞、優婆夷等二眾。出家眾再細分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稱五眾,與在家二眾合稱七眾,也就是七眾佛子。
 
佛弟子遵守的戒律

在家众的居士和居士女在皈依後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遵守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不是為了培養慈悲心、妄語之中,尚包括兩舌、惡口、綺語。偷盜和邪淫也是世間法禁止的罪行、不飲酒不是為了避免酒精亂性而破壞團體生活的秩序,而是因為酒精麻醉的作用影響智慧的獲得。佛弟子不遵守五戒不影響成為佛弟子。在家眾可以持的戒律除三皈五戒之外,還有八戒和菩薩戒,此外,在八关斋戒过程中也可以临时(一天一夜)受出家众的具足戒。作为受戒了的在家众,有必要经常复诵和学习戒律。
作为出家众的比丘、比丘尼须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须受沙弥戒,式叉摩那则受六戒。总的来说,出家众的戒律要比在家众详细得多,其中,比丘的具足戒共250戒,比丘尼则有348戒。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因为是向正式的比丘和比丘尼过渡的阶段,故戒律方面轻得多。按照佛制,比丘和比丘尼当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举行布萨,学习戒律,若有犯戒律需要忏悔者则当众忏悔。

佛教的影響

佛教在亞洲國家的影響最深,佛教思想已經融入信仰佛教國家的人民的生活中。但是在印度,佛教的影響力卻日趨衰落,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71%[1],分佈也很零散。
佛教對盛行的國家和地區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包括文化、藝術等許多領域。 梁啟超认为「佛教是建設在極嚴密極忠實的認識論之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成立之要素及其活動方式,更進而評判其價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達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9]
美國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6年9月14日指出佛教在美國近年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已有信徒150萬左右,是美國第4大宗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後來改信佛教的。並指出「佛教最吸引西方人的地方之一在於,人們認為像達賴和一行這樣的傑出佛教大師們在向社會貢獻智慧,而不是在要求別人信奉什麼。」

佛教典籍

狹義的佛教典籍包括經、律、論三藏,經是佛說的經典,又稱為經藏,音譯為修多羅,指的是一串香花;律藏音譯為楗度、戒律為毘尼,故也可稱律藏為毘尼藏;論藏音譯為阿毘達磨。廣義的佛教典籍包含了注疏、佛教史傳、佛教目錄、佛教著作等多方面內容,中國將這樣的佛教廣義佛教經典的匯總成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相對應的,藏傳佛教將經典劃分為甘珠爾、丹朱爾兩部,南傳佛教則使用三藏的名稱。由於在稱呼上各地不同,所指也有微妙差別,所以在翻譯上中國習慣使用《大藏經》翻譯其他系統佛教的經典,如稱呼南傳佛教經典為《巴利大藏經》等,而歐美學界經常使用三藏的稱呼(也有采用日文“大藏經”的音譯稱呼者,但相對較少)。需要說明的是,在佛典中明確說明佛陀授權弟子使用方言傳授佛法和記誦經典,因此各地集結的藏經應該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典籍集合,并無先天的高下之分。

佛教宗派
漢傳佛教的八宗

三論宗
天台宗
賢首宗(華嚴宗)
禪宗
密宗(金剛乘)
淨土宗
律宗
法相宗(唯識宗)
 
藏傳佛教的教派
 
西藏色拉寺中喇嘛正在辯經格魯派(黃教)
寧瑪派(紅教)
噶舉派(白教)
薩迦派(花教)
覺囊派
噶當派
希解派
覺宇派
廓扎派
夏魯派
 
争议

有人认为:“佛教”中的“佛”都是传说和神话后的历史人物,並不是神,这点与西方人的宗教差别很大。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有人认为“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

參見

中國寺院列表
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石窟
日本佛教
台灣佛教
佛教藝術
佛教音樂
 
注釋

^ (正体中文)曹祟.佛教的“和風化”問題淺析.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 (正体中文)佛陀是創世主嗎?.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 (英文)Ghanshyam Shah(1985-1-19).Class, caste and community of South Indian industriali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Horatio Alger Model.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20, No. 3: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32-136. 
^ (英文)Robin Rinehart(2004).Contemporary Hinduism: Ritual, Culture, and Practice.ABC-CLIO,448.9781576079058. 
^ 参考 Living Buddhism, 作者 Tenzin Gyatso, 现今达赖喇嘛
^ (正体中文)基本佛學 第五課 四聖諦(一)苦諦.中台世界.於2009年2月2日查閱.
^ (正体中文)基本佛學 第六課 四聖諦(二)集諦.中台世界.於2009年2月2日查閱.
^ 8.0 8.1 (正体中文)基本佛學 第七課 四聖諦(三)滅諦、道諦.中台世界.於2009年2月2日查閱.
^ 《飲冰室合集·專集》第54,第9頁
 
參考文獻

吕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讲》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1986).《中國佛教通史》.台北:佛光出版社. 
印顺《印度佛教史》
周叔迦(2004-11-1).《印度佛教史》.中華書局.ISBN 7101005446. 
任傑《略講觀修三寶功德及其意義》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北京出版社.ISBN 7-200-04718-X. 
野上俊靜《中國佛教史概說》ISBN 957-05-0812-4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ISBN 986-7892-66-6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ISBN 957-598-209-6
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ISBN 957-8473-09-5
 
中文書籍

(简体中文)方立天(2004).《中國佛教簡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文化出版社. 
(简体中文)賴永海(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0178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6%95%99
 
 
 
 
 
阿楨 2023-02-16 08:20:41

我與星雲對辯佛牙舍利真假 2023/02/16 江燦騰

本文想再次回顧星雲法師利用假佛牙蓋超大型「佛陀紀念館」的背後歷史爭議(《當代》雜誌的第130期(1998年6月1日)。
現存佛骨舍利有科學和歷史證據者,一粒是百年前(1989年)在尼泊爾境內佛陀誕生地藍比尼園附近挖出的遺骨,一分為三:一贈印度政府博物館、一存大英博物館、一由發掘者保存。其中並無佛牙。火化後的佛牙是否存在?從早期的《阿含經》起,皆未提及。
佛陀紀念館的「第三顆佛牙」歷史上,不存有任何記載,雖引《大涅槃經》後分卷下說:佛陀死後,火葬,全身粉碎,只四牙完整,被帝釋人取走一顆,故人間留有三顆。而目前,他所要迎的「第三顆佛牙」,就是由西藏喇嘛所保持和轉讓的。
但是,《大涅槃經》所載其實是神話,佛陀死後裝在金棺材內。然後在四城門的上空飛,最後火光中現出四顆佛牙......。帝釋天表示佛陀生前答應送他一顆,所以他取佛牙時,火光熄滅。之後,此故事發展,就轉到別處去了。
星雲表示:「第三穎佛牙」原藏印度那難陀寺,回教入侵,才流入西藏。但,回教入侵之前,唐玄奘留印18年,卻從未聽聞寺中有佛牙之事。義淨也是留印多年,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亦在回教入侵之前,同樣未提寺中有佛牙之事。
星雲說有十二位仁波切為他保證。但,在近代以前,西藏史書全無記載,兩岸西藏學專家 一致表示西藏沒有佛牙崇拜的傳統。在西藏30多年的西藏學專家王堯教授稍後來台表示:「不知他們從何處冒出來的。有名氣或實力的喇嘛,多少有所耳聞,可是這12位喇嘛,真的沒聽過。」

阿楨 2023-02-16 08:18:06

佛骨舍利相傳是2500多前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弟子們火化其遺體後,由灰燼中收集到8萬4千顆結晶體,與數塊未燒化的骨頭,分別有頭頂骨1塊、牙齒4顆(另一說為7顆)、肩胛骨2塊、中指指骨1枚,它們被稱為佛祖的真身舍利。舍利出現後,印度境內小國發兵前來搶奪,後來經一名婆羅門出面調解,8個小國均分了佛祖的舍利,佛教史上稱為「八王分舍利」。數百年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重新收集佛祖舍利,並將其傳播到信仰佛教的國家。其中有相當一部份到了中國,因此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有關佛骨舍利的記載。
被認為最尊貴的佛骨舍利是佛頭頂骨舍利,於2008年在南京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目前供奉在南京牛首山佛頂宮,佛中指舍利則是1987年在陝西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佛經上記載的2塊肩胛骨舍利下落不明,有些研究者認為可能分別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佛牙舍利因為數量有4顆與7顆的不同說法,情況就比較複雜,而且歷史上佛牙舍利出現的次數極多,有文字記載的統計起來出現過數十枚,真假難辨。
…….
當時傳言斯里蘭卡政府對中國持續發現愈來愈多的佛牙舍利發出外交照會,聲稱汶上佛牙是假冒的。因為佛經上既然載明只有2顆佛牙,如果都在中國,那不等於暗示斯里蘭卡的佛牙舍利是假的?所以斯里蘭卡必須先發制人。
佛骨舍利相關記載大多在佛經上,正史中極少提及。加上佛經內有很多神話與傳說,與古籍對舍利的記述差異太大,很難辨其真偽。有關佛骨舍利的事蹟大部份都是寺廟信徒之間口耳相傳,若加上千年之前由印度傳來中國之前的那段時期更缺乏可信的記錄,使得各種查證結果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佛牙舍利的故事用於做些觀光旅遊與商業宣傳還有點用,認真地當作學術研究,其天生的侷限性會很難突破。

阿楨 2023-02-16 08:17:52

狗能燒出舍利子,人卻不一定有!聖嚴法師生前道出關鍵差異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曾於遺囑表示「我沒有舍利子」,2023-02-13火化後,據佛光山指出,則發現許多白皙、圓潤、宛如珍珠般大小、難以計數的結晶舍利子。
科學期刊《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國際鑑識科學)指出,科學家在實驗後發現,骨骼中的碳酸鈣和人體內的鹽類物質結合後,會創造出不同顏色的結晶物,而當溫度達攝氏1600度時,便會呈現球形、六角形、玫瑰花狀或其他形狀,也就是所謂的舍利子、舍利花。

鹽類化合物- 維基百科

鹽類有許多顏色:
黃色(例如鉻酸鈉)
橙色(例如重鉻酸鉀)
紅色(例如鐵氰化鉀)
淡紫色(例如氯化鈷)
藍色(例如硫酸銅、亞鐵氰化鐵)
綠色(例如六水合氯化鎳)
無色(例如氯化鈉、硫酸鎂),粉末狀時為白色

千年流轉佛骨舍利真偽難辨 自古多為政治商業炒作 2023/01/14 中時

中共建政後的政治運動中以破除迷信為名完全摧毀了宗教,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又開始為了文化旅遊等商業目的開始利用宗教。大陸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發現,許多有長久歷史的佛教寺院廟宇中遺留不少佛教的文物,對發展文化旅遊與商業化活動有極大助力,其中佛骨舍利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也是最有爭議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