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今天評啥好呢?姓李的在美說台灣已獨立只需正名,騙子之言不值一評。女男主播互控家暴呢?剛評過<陳王家暴事件與性別主流論述>,每個个案都要評,豈不成了婚姻諮商家了。那新銳作家與陽光男孩的自殺呢?在<生老病死>只點到為止,值得深論,但自殺一事每天都會發生,以後再藉書評來評時。今天先來風花雪月,諾貝爾政治文學獎都已公佈幾天了,再不評將過時。
諾貝爾何時頒過政治文學獎了?不是只有文學獎。
從一開始就如此頒了呀!今年的品特也是因反戰而得獎。
你給我證明清楚,不然我代表諾貝爾委員會和文學獎得主、告你加重誹謗。
又不是科學數學、證明啥?文學嘛!反正我讀起來很有政治味道就是了。
那你為何獨挑二00一年得主奈波爾,中國的xxx不也是?
自己人、傷感情,一評下去、又成了中共同路人了。而品特呢?他的劇作還沒讀過。
奈波爾可是公認的後殖民作家,張大春在《大河灣》(天下,1999)封底不是簡明有力道:「一隻巨靈神般有力的殖民者的手深入非洲,在裡面翻攪了幾百年,然後抽開了;剩下的是殘破毁敗的自然資源、混亂轆轕的族群紛爭、腐壞粗暴的政治、動盪不安的民主以扭曲的尊嚴以及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大河灣》是建立廢墟上的雄偉城堡,證明後殖民論述的俗腔濫調唯有在偉大的小說中才容有動人的生命。」
對不起,我沒讀出奈波爾有推薦文「:」之前的對殖民者的批判,相反的,而是「:」之後的對被殖民者的批判。這是那門子的後殖民論述?
推薦文不是說「一般從殖民者走後,仍存著殖民殘痕的後殖民論述」已是「俗腔濫調」了,要創新當然是「殖民者走後,自己人殖民自己」的論述才有夠「後殖民」。
我了,就像台灣的後殖民論述,是淡化或美化日(美)對台的殖民、而強調中國對台灣的殖民。
那是台獨式的後殖民論述啦,張大春不会如此主張。
那奈波爾呢,你憑什麼說他強調的是「殖民者走後,自己人殖民自己」?
《大河灣》還不夠清楚嗎?那讀讀他的印度三部曲尤其第二部《印度:受傷的文明》(馬可孛羅,2001),整部書難得批判大英帝國對印度的殖民或後殖民,而是大力批判印度傳統對現今印度的後殖民。
那不是掛「後殖民論述」羊頭、賣「現代化論述」的狗肉了?這種醜化傳統當替罪羊的論述,在清末民初甚至遲至大陸六四、台獨、日本右翼,都很常見呀!
那是「人必自侮而後外侮之」,要是英日,他們現代化成功了,「成者為理」,傳統又成為「日不落國」和「日本第一」的推手。
也是「帝國老大自滿症」和「日本泡沬經濟」的幫凶呀!
所以別再理什麽「論述」的政治,就奈波爾的文本論文學,以他作品豐富、得獎無數,得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
那寫作方式及內容的創意呢?盡是些篇幅冗煩、文體雜燴的「俗品」。
你不能否認結合「事實、虛構、自傳、歷史與想像」的《世間之路》(天下,2002)的創意吧?
可惜寫壞了,雜亂無章又欠「錯亂」所想表達的文字魅力及文學氛圍。
文學獎列表>維基百科
世界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
紅樓夢獎
魯迅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曹禺戲劇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鼎鈞雙年文學獎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 (文學類)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皇冠大眾小說獎
倪匡科幻獎
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
法語文學獎
龔古爾文學獎
美第契獎
菲米娜獎
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英語文學獎
布克獎
奧倫奇獎
大衛?科恩獎
都柏林文學獎
西班牙語文學獎
塞萬提斯獎
阿斯圖裏亞斯親王獎
日本文學獎
芥川獎
直木獎
泉鏡花獎
江戶川亂步獎
吉川英治獎
讀賣文學獎
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文藝獎
韓國文學獎
李箱文學獎
東仁文學獎
現代文學獎
偵探小說:埃德加獎
幻想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發明家和化學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髒病在意大利的聖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藥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體炸藥、膠制炸藥和無煙炸藥等,另外在人造杜膠、人造絲、人造革、燃氣發動機和鋼鐵氫氧焊接技術方面也有很多發明,共獲得85項發明的專利權。從年輕時候起,他對和平事業非常關心,希望用自己的發明消滅戰爭,造福于人類。
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産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爲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2.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改進的人;3.在生理學或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4.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爲民族間的和睦親善、廢止或裁減常備軍以及爲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物理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由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頒發;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國會選出的5人委員會頒發。
根據創立者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經國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爲“近年來創作的”或“近年來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爲“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曆史和哲學著作。文學獎金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基金會統一管理,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因此,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
章程規定各國文學院院士、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文學史和語文教授、曆年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各國作家協會主席才有權推薦候選人,本人申請不予考慮。推薦書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學院,11月1日前後公布選拔結果。授獎一般是因爲某一作家在整個創作方面的成就,有時也因爲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國作家馬?杜?加爾因長篇小說《諦波父子》,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因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因長篇小說《福賽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裏奇因長篇小說《德裏納河上的橋》而獲獎。一百零七年來,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沒有頒發金,1904、1917、1966、1974年獎金由二人平分。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步驟
A.評獎基准:諾貝爾遺囑和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諾貝爾獎的評選並非基于任何公認或衆所周知的原則或標准,而只是基于諾貝爾個人生前的願望和設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簽署的最後遺囑。諾貝爾遺囑與獎金有關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變賣財産應按如下方式處置:資本——由我的執行人投資于安全可靠之證券——應成爲一個基金,其盈利應以獎金形式每年分發給那些在過去一年中使人類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說的盈利應均分爲五份,分配如下:一份應授予在物理學領域裏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之人士;一份應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裏作出最重要發現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文學領域裏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傑出作品之人士;一份應授予爲各民族間的兄弟情義、爲取消和削減常備軍、爲召開和促成和平會議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應由瑞典科學院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頒發;文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學院頒發;和平衛士獎應由挪威國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頒發。我的明確願望是:評獎不考慮候選人之國籍,不論是否斯堪的納維亞人,最夠格者獲獎。”
這部份遺囑比較粗略,措辭也不那麽嚴密,執行起來有許多實際困難。因此,《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對遺囑的相關部份進行了必要的闡釋,補充了技術性的條款。章程于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由瑞典國王批准,此後根據執行情況進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確認了遺囑中的四個頒獎機構,認定“斯德哥爾摩的學院”就是指“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英譯爲Swedish Academy)。各頒獎機構分別制定有關專項細則,各自負責專項諾貝爾獎的評選和頒布,設立專項“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負責初選工作(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不另設初選機構),並選出委托人組成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會。由于許多重大成果並非在一年內就可以確認,遺囑中規定的“過去一年中”的時間限制條件被適當放寬,在章程中被闡釋爲“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顯示出重大意義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慮。對于文學獎,章程把“文學”定義爲“不僅是純文學”(詩歌、小說、劇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風格而具有文學價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B.評獎機構:瑞典文學院及其諾貝爾委員會
1786年4月5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蘭西學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了“瑞典學院”。“瑞典學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頭銜,也無“文學”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詞,因此經常被人混爲一談,以爲文學獎和科學獎是一個機構頒發的。“瑞典文學院”是約定俗成的漢譯,其基本任務其實並不限于文學,最初的重點甚至不在文學而在語言,主要是爲了瑞典語言的“純潔、活力和莊嚴”。瑞典文學院限定由十八名終身院士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沒有一位女性。院士各坐一把有編號的交椅,終生固定不變。去世院士的缺額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補選,然後經國王批准聘任,公布于衆。由于以往的重點是語言,因此傳統上的院士多爲語言學家和曆史學家,文學家和作家只是少數,這種情況只到近些年來才有根本改變。根瑞典學院章程,院士中始終有一名法律界權威。1896年,瑞典文學院接受了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任務,其功能才逐漸向文學方面傾斜,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作家被補選爲院士,近年來終于超過半數,作爲“文學院”終算實至名歸。
瑞典文學院選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爲五名)組成諾貝爾委員會(俗稱“諾獎評委會”),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原則上也可以選入一名院外專家,但實際上極少實現。諾獎評委會只是文學院的評獎前期工作機構,評選和頒獎的決定權力仍然屬于全體院士。
瑞典文學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學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 ,多數都能直接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也有幾人熟悉俄語。 因此,他們對其它民族文學的了解並不依賴于院士中該語種的專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譯本。例如,馬悅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漢學家,多年來最極力推薦的候選人一直是中國流亡詩人北島,他以第一時間翻譯北島詩稿,使其瑞典文譯本比中文原本出版得還要快而多,但至今沒能使多數院士認同他的推薦。2000年的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勝過北島的客觀優勢,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譯本語種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認爲優美語言的法文本居多。還值得一提的是,馬悅然教授並非現任評委,對評選結果的影響,未必有許多人猜想的那麽大。對評選結果有最大影響的,往往是評委主席和文學院常務秘書,前者負責初選,後者負責決選。
瑞典文學院是完全獨立于政府的組織,也獨立于任何政治和社會集團。每個院士當然都有自己的道義傾向以至政治傾向,但文學院作爲整體一直避免形成幹預政治的傾向。1989年,瑞典文學院內因這類問題爆發了二百年來最大的爭議,以至有三名院士憤而辭職,其中還包括文學院前任常務秘書(1977年至1986年)兼諾獎評委會主席(1981年至1987)居連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當時兩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起因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下令追殺《撒旦詩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薩爾曼? 魯西迪而舉世震驚,瑞典各文化團體尤其是作家紛紛發表抗議聲明,瑞典文學院院士的基本道義傾向雖然是支持魯西迪的,但是多數院士仍然以文學院不應幹預政治爲理由,拒絕了以文學院名義發表聲明的提議。因此,三名異議院士公開宣布退出文學院,盡管文學院基于終身制的規定不予批准,他們也不再參加文學院的活動。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們的後塵,因類似原因退出文學院活動。此後,文學院開會時,十四名院士只能面對四把無人就座的空交椅。去年,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學的拉爾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十年的交椅。因此,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15名院士選出的。
C.提名和評選程序
並非任何人都有資格作爲諾貝爾獎提名人,團體提名和自我申請不被接受。文學獎的提名人資格是:①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于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④各國作家協會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諾貝爾獎候選人的邀請發往世界各地,近年來僅文學獎評委會每年都發出600多份邀請,寄給各國相關團體和被認爲有資格提名的個人。提名人必須遞交正式提名信,並附上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如原著或譯本),于當年2月1日午夜前送達相應頒獎機構,逾期則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單。
由于每項獎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項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歸三名候選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選人;文學獎至多兩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兩人。近年來,每年收到的各項諾貝爾獎提名信分別都有數百封,文學獎提名信已高達350封以上。
各諾獎評委會于每年2月1日起開始評選工作,並于同年早秋向所屬的頒獎機構提出有關推薦人選的書面報告,評委會只推薦一名候選人,由頒獎機構全體成員投票決定認可、改換或拒絕授獎。瑞典文學院從70年代起,逐漸改爲如下的多步評選程序:
1. 資格確認:評委會首先是將那些不夠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傳美國某華人團體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團體提名,顯然過不了這一關),然後將有效提名集中登記在“初選名單”上,在2月初提交文學院審核。由于有些候選人獲多人分別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歸並爲二百人左右的“長名單”。
2. 初選:評委會根據各種判斷淘汰大部份候選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壓縮到十五至二十人的“複選名單”(俗稱“半長名單”),再次報文學院審批。有些落選者是因作品爲科學論文,沒有足夠文學價值;有些人雖然是純文學作家,但是沒有達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學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識形態或民族主義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訓,首次獲提名者現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稱是首次獲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難過關(曾擔任過文化部長的王蒙,多半會被歸于此列)。在此階段,評委會有時會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征求專家的意見,或爲某些缺乏適當譯本的作品安排緊急翻譯。
3. 複選:評委會到5月底提出一費體人的“決選名單”(俗稱“短名單”),第三次報文學院審批。文學院可以在院會上修改名單,更換或添加人選。
4. 決選:從6月份開始,全體院士的暑期作業就是閱讀五名候選人的作品,由于多數是上一年度的最後落選者,因此一般只用讀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選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評委還需要分別寫出自己的推薦報告。文學院于9月中旬複會,開始進行決選。有關“決選者”近況的調查,也將在這三個月內完成。頒獎機構有評獎的最後決定權,可以推翻評委會全體一致的推薦,並且不接受任何上訴。文學院從複會到公布評獎結果,只有少則二周多則四周的時間。每星期四晚上進行討論、評議、表決,直到有一名候選人得票超過投票數的半數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經多次投票無人過半,有時會達成妥協評出兩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時只好當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評。
5.頒獎公告:各頒獎機構一般在10月份評出並頒布當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最遲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學獎的公布時間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四,有時也象今年一樣定在第二個星期四。頒獎公告只公布最後通過的頒獎決定,以及相關贊辭。所有的評議和表決紀錄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對于頒獎結果所引起的爭議,各頒獎機構及其成員都不予置評.每年12月10日爲“諾貝爾日”,即諾貝爾祭辰,隆重的諾貝爾授獎大典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兩地舉行。和平獎得主由挪威國會主席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其它獎得主由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諾貝爾獎每個得主除了得到一張獎金的支票外,還得到一張獎狀和一塊塑有諾貝爾頭像的金質獎章。如果獲獎者拒絕領獎,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會的要求兌取獎金支票,獎金都將自動並入主基金。這樣的事發生過三次,其中兩次是文學獎得主,分別是蘇聯作家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和法國哲學大師讓-保爾?薩特(1964年)。
曆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1901年 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主要詩作有《命運》,散文《詩之遺囑和《論美術》等。1901年作品《孤獨與深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惠的實證"
*1902年 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曆史學家。主要詩作有五卷本《羅馬史》等,並主編16卷《拉丁銘文大全》。1902年作品《羅馬風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于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皇帝》、《挑戰的手套》,詩集《詩與歌》等。1903年作品《挑戰的手套》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1904年 弗雷德裏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樸精神”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西班牙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偉大的牽線人》《不是瘋狂,就是神聖》等。1904年作品《偉大的牽線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它那獨特和原始風格的豐富又傑出,作品恢複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
*1905年 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波蘭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第三個女人》《十字軍騎士》等。1905年作品《你去什麽地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它曆史小說的寫作極爲出色。”
*1906年 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意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意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不僅是由于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爲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1908年 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人生的主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筆》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1909年 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童話《騎鵝旅行記》等。1909年作品《騎鵝旅行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1910年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産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
*1911年 莫裏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盲人》、《青鳥》、散文集《雙重的花園》、《死亡》、《螞蟻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文學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象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啓示。這種啓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象”
*1912年 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劇作《日出之前》、《沈鍾》等。1912年作品《群鼠》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欲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沈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至爲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並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爲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1914年未頒獎
*1915年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作品《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1915年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1916年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瑞典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等。 1916年作品《朝聖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爾?耶勒魯普,丹麥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愛情之卷》;小說《明娜、》《磨房血案》、《已爲生命而熱》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麥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去翳》;長篇小說《樂土》三部曲:《幸運的彼爾》、《守夜》、《死者的王國》和《人的樂園》等。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 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受難的普羅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1920年 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挪威小說家、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饑餓》、《牧羊社》、《大地碩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碩果—畜牧曲》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爲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
*1921年 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苔依絲》、《企鵝島》、《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輝煌的文學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體、憐憫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個真正法國性情所形成的特質”
*1922年 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別人的窩》、《利害關系》、《熱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以適當方式,延續了戲劇之燦爛傳統”
*1923年 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詩作《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等。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卷本長篇小說《農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爲他的民族史詩《農夫們》寫得很出色”
*1925年 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共完成51個劇本。主要作品有《聖女貞德》等。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1926年 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鴿子與老鷹》、《橄欖園的火災》、《母親》、《孤獨者的秘密》、《飛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惡之路》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時間與自由意志》、《創造進化論》、《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等。1927年作品《創造進化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1928年 西格裏德?溫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珍妮》和三部曲《勞倫斯之女克裏斯丁》燈。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1929年 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 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32年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和劇本《銀匣》等。1932年作品《有産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亞曆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1934年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意大利說家、戲劇家。一生創作了40多部劇本。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尋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尋找自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果敢而靈巧地複興了戲劇藝術和舞臺藝術”
*1935年未頒獎。
*1936年 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劇作家。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專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邊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蒂伯一家》8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裏克?布克)(女)(1892~1973)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兒子們》《分家》《母親》《愛國者》《龍種》等。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對于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1939年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1944年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詩集《世界的光明》、《日德蘭之風》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籍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象,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絕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爲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7年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梵蒂岡的地窖》、《窄門》、《田園交響曲》、《僞幣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對于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9年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等。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1951年 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裏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作品中爲人類面臨的永恒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
*1952年 莫裏亞克 F. Mauriac 法國作家。 小說:《黛萊絲?苔斯蓋魯》。戲劇方面,莫裏亞克發表有《阿斯摩泰》、《不爲人愛的人們》、《地上的火焰》等劇本。還寫有回憶錄《內心回憶錄》、《內心回憶新錄》和《政治回憶錄》等。1952年憑借《愛的荒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爲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1953年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曆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主要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曆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54年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爲誰爾鳴》、《老人與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爲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1955年 赫爾多爾?奇裏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冰島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沙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長篇曆史小說3卷《冰島鍾聲》等。1955年作品《漁家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詩韻集》、《悲哀的詠歎調》;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長詩《空間》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詠歎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
*1957年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正義》;小說《局外人》、《鼠疫》;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1958年 鮑裏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題與變奏》;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爲重大的成就”
*1959年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複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1960年 聖.瓊.佩斯 Saint-John Perse 法國作家。1960年憑借《藍色戀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于目前這個時代之富于意象的沈思”
*1961年 伊沃?安德裏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黑海之濱》和《動亂》;長篇小說《德裏納河上的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薩拉熱窩女人》並稱爲“波斯尼亞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曆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
*1962年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煩惱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間》“通過現實主義的、寓于想象的創作,表現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1963年 喬治?塞菲裏斯(1900~197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轉折點》、《神話和曆史》、《航海日志》和《“畫眉鳥”號》。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産物”
*1964年 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法國哲學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小說《惡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劇本《蒼蠅》和《禁閉》等。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
*1965年 米哈伊爾?亞曆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和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這位作家在那部關于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裏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曆史層面”
*1966年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的華蓋》、《大海深處》、《過夜的客人》、《釘婚記》等。1966年作品《行爲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逃亡與蛻變》、《無塵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舊慶祝生命》;詩劇《伊萊》等。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1967年 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1899~1974)危地馬拉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危地馬拉傳說》、《總統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的作品落實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而顯得鮮明生動”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只鶴》等。1968年作品《雪國?千只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1969年 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和劇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1970年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2008)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癌病房》、《第一圈》等。1970年作品《癌病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1971年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複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 海因裏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正點到達》、《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衆生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爲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于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 帕特裏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人之樹》、《風暴眼》等。1973年作品《風暴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 埃溫特?約翰遜(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自由爲目的,而致力于曆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哈裏?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現代抒情詩選》、《遊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1974年作品《露珠裏的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5年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1975年作品《生活之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裏,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6年 索爾?貝婁(1915~)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曆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師》、《奴隸》等。1978年作品《魔術師?原野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于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 奧德修斯?埃裏蒂斯(191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挽歌》、《理所當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爲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爲自由和創新而奮鬥”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鍾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沖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 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英國德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1982年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哥倫比亞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報告文學《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米格爾?利廷曆險記》等。1982年作品《百年孤獨》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于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1983年 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1984年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裏的蘋果》、《鑄鍾》、《媽媽》、《哈雷彗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1984年作品《紫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富于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法國小說家。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弗蘭德公路》、《曆史》、《農事詩》等。1985年作品《弗蘭德公路?農事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象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爲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986年 沃萊?索因卡(1934~)尼日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劇作《沼澤地的居民》、《雄獅與寶石》、《路》;詩集《伊當洛及其他》;長篇小說《解釋者》等。1986年作品《雄獅與寶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于人生的戲劇。”
*1987年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韻文與詩》、《山丘和其他》、《悼約翰?鄧及其他》、《駐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1988年 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埃及作家。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和《小偷與狗》、《道路》、《乞丐》、《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傘下》、《平民史詩》等。1988年作品《街魂》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西班牙作家。1989年憑借小說《爲亡靈彈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墨西哥詩人。主要詩作有《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作品有《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1990年作品《太陽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1991年 內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短篇小說集《面對面》、《星期五的足迹》、《不宜發表》等;長篇小說《縹緲歲月》、《陌生人的世界》、《戀愛時節》、《貴賓、《伯格的女兒》、《朱利的族人》等。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1992年 德裏克?沃爾科特(1930~)聖盧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裏》、《放逐及其他》、《海灣及其他》;劇作《猴山之夢》、《最後的狂歡》等。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啓發性和廣闊的曆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1993年 托尼?莫裏森(女)(193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想象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華》、《飼育》;長篇小說《個人的體檢》、《洪水湧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個人的體驗》和《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衆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
*1995年 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曆史的奇迹。”
*1996年 希姆博爾斯卡(女)(1923~)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們爲此活著》、《向自己提出問題》、《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曆史》、《結束與開始》等。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曆史更叠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達裏奧?福(1926~)意大利諷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作《喜劇的神秘》、《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我們不能也不願意付錢》、《大胸魔鬼》等。199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在鞭笞權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
*1998年 若澤?薩拉馬戈(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裏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複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曆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曆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爲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爲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爲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爲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曆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爲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曆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髒》、《恥辱》、《鋼鐵時代》等。 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准地刻畫了衆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欲》等小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由此成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爲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爲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會》(TheBirthdayParty,1958)、《歸家》(TheHome coming,1965)等。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2006年 奧爾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
*2007年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爲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簡?薩默斯日記》等。
*2008年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國作家,“新寓言派”代表作家。Clezio生于1940年。頒獎詞中稱,他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金魚》(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戰爭》(譯林出版社,1994),《烏拉尼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07.html?tp=0_00
法偶像作家克萊喬 獲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編譯田思怡08.10.10
瑞典皇家學院9日宣布,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上次法國贏得文學獎是1985年。他將在12月10日的頒獎典禮上獲1000萬克朗獎金(台幣4580萬元)。
克萊喬在巴黎記者會上說,得獎消息傳來,他覺得很榮幸,心頭陣陣欣喜湧現。他說:「起初,我覺得有點不可置信;接著,有點畏懼,有點欣喜。」詢及他是否值得領這個獎,他答道:「為什麼不﹖」
勒.克萊喬1963年23歲時出版第一部小說《筆錄》(Le Proces-Verbal),拿下法國重要文學獎賀諾多獎,隔年出版英文版。
他的代表作則是1980年《沙漠》(Desert),評選委員稱讚這部小說,「富含北非失落文化的重要意象,與不受歡迎移民眼中的歐洲形成對比」。並榮獲法蘭西學院的保羅莫杭獎。
瑞典皇家學院稱勒.克萊喬早年即為「熱中生態保育的作家,表現在小說《特拉.阿瑪達》(Terra Amata)、《戰爭》(War)、《巨人》(The Giants)等小說中」。
勒.克萊喬1940年4月13日出生於法國南部大城尼斯,他熱愛旅行,小說背景可能是倫敦、巴黎,也可能是墨西哥和撒哈拉沙漠。
他1960年代末到墨西哥和巴拿馬旅行,與安貝拉印第安人一起生活數月。勒.克萊喬1994年被法國文學評論雜誌《閱讀》讀者票選為「當今在世最偉大的法文作家」,現一半時間住在尼斯家中、一半時間住在墨西哥
寂寞大師 讓台灣重新認識他【聯合報記者陳宛茜08.10.1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對台灣讀者來說是陌生的名字。皇冠曾在2000年與2006年,出版他的小說「金魚」與「偶遇」,並未引起注意。拜得獎之賜,皇冠將緊急換上新書腰,重新上市。
皇冠編輯沈書萱形容克萊喬是「寂寞的大師」。他在法國無人不知,在台灣卻連法文系學者也未必了解。她認為,克萊喬的寫作風格安靜而內斂,筆下故事情節簡單、人物不多。他擅以白描手法細細描述主角的內心變化,「需要安靜下來慢慢體會」,在眾聲喧嘩的台灣書市容易被忽略。
克萊喬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祖先在18世紀自法國布列塔尼移居模里西斯島,成為英國公民。父親長年在英屬喀麥隆和奈及利亞行醫,母親則是法國人。克來喬生於法國尼斯,由祖母和母親撫養長大,她們培養了克萊喬對閱讀及寫作的喜好。
克萊喬擁有豐富的旅行經驗。他的第一次寫作經驗便發生在八歲時,從尼斯坐船到非洲和父親相聚。為了打發坐船的無聊時光,他寫了第一篇故事,異國風情和漂泊氣息因此成為他小說的主調。
克萊喬小說常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金魚」描述從小被人口販子抱走的北非少女,15年在世界各地四處流浪的故事。
「偶遇」則敘述12歲的小女孩娜希瑪喬裝成小男孩,偷偷登上停泊在自由港的豪華遊艇「秘密」,與過氣電影製片默格一起展開一段追尋自由與自我的航程。書中娜希瑪的醫生父親凱加斯,為個人自由拋家棄女,與克萊喬到非洲行醫的父親頗為類似。
「偶遇」的第二篇作品「安格利‧馬拉」,源於巴拿馬的印第安古老傳說。描述印第安青年巴維托從小在城市長大,18歲時決定重回出生地尋找生命源頭,最後因為愛人被殺,他殺光仇人後退化為野人。
為「偶遇」寫導讀的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張慧卿表示,克萊喬是說故事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他關心的主題還包括少數弱勢民族、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度膨脹的城市對自然文化的破壞等。
詩意冒險家 瑞典一片掌聲【聯合報╱旅居瑞典作家/傅正明08.10.10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幾天,瑞典學院常務秘書賀拉斯.恩格道爾在接受美聯社的訪談時說:世界文學的中心仍然是歐洲,而不是美國,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在瑞典學院是根深柢固的。
其實在2005年,諾獎評委主席由看重第三世界文學的維斯特伯(Per Wastberg)院士接任,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瑞典學院內部一種轉移「歐洲中心」的傾向。也因此,今年頒獎給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Le Clezio),我們可以看到評委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諾貝爾遺囑要求的「世界文學」眼光之間一種微妙的平衡。
瑞典學院公布的得獎作家小傳一開始就提到:勒.克萊喬的父母和家族與前法國殖民地非洲島國模里西斯有密切聯繫,二戰後的1948年,他八歲即隨父母移居尼日。瑞典學院獎掖的,是這位「新啟程的、詩意的冒險和有感官狂喜的作者,在主流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探索者」。
勒.克萊喬獲獎,並不出乎瑞典文學界的預測之外,因為他被譯為瑞典文的著作有十多本,頗受瑞典讀者歡迎。瑞典最大報《每日新聞》文化版10月8日預測可能得獎人,刊出十位作家及照片,其中除了大眾熟知的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敘利亞詩人阿都尼斯、南韓詩人高銀等,這位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也在名單之列。
瑞典學院頒獎給勒.克萊喬後,贏得一片掌聲,沒有往常發生過的那種噓聲。瑞典筆會主席林奈(Bjorn Linnell)表示稱許。瑞典電視台報導中強調他作品中的歷史記憶,因「人們不能沒有記憶而活著」。女記者稱讚作品涉及到許多殖民和後殖民的議題。好幾位評論家認為實至名歸。
法作家勒克萊喬 摘諾貝爾文學桂冠>中時08-10-10楊明暐
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九日揭曉,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以其大膽創新的小說、隨筆及兒童文學作品而獲獎。這是繼二○○○年高行健(一九九七年取得法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再次有法國籍作家獲此殊榮。
探索文明體制下的人性
勒.克萊喬是名聞國際的法國作家之一,作品題材相當廣泛。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他是一位代表新起點、擅長詩意的冒險創新和感官喜悅的作家,且他也積極探索當代文明體制內外的人性。
瑞典學院在頌詞中提到,一九四○年四月十三日於法國尼斯出生的勒.克萊喬,雙親皆與昔日法國殖民地模里西斯(一八一○年被英佔領)保有密切聯繫。
八歲移居非洲開始寫作
八歲時,勒.克萊喬隨家人移居奈及利亞,在長達一個月的旅途中,他創作了《遙遠的航程》(Un long Voyage)及《黑色歐拉迪》(Oradi noir)兩部作品,從而展開他的文學生涯。
勒.克萊喬早期的作品,便展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從一九六七年的《可愛的大地》(Terra Amata)、一九六九年的《逃避之書》(Le livre des fuites)、一九七○年的《戰爭》(La guerre)到一九七三年的《巨人》(Les geants),這些小說都強調了這一傾向。
《沙漠》凸顯醜陋歐洲
一九八○年,勒.克萊喬以《沙漠》一書取得重要突破,該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步莫杭大獎」。這部作品描述一個消失在北非沙漠的文明,其高尚形象與一個外來移民對歐洲的描述形成對照。書中主角、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工人拉臘(Lalla)堪稱化外君子,與歐洲社會的醜陋和殘酷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二○○四年的《非洲人》,勒.克萊喬奧敘述其父親的故事。透過非洲風光,他回顧戰後一家人團圓的經過,並追憶這位他不得不愛戴的陌生人。
《電影遨遊》(Ballaciner,二○○七年出版),是他個人對電影藝術史所作的深刻評論,也凸顯電影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性,從他幼年時手搖的放映機,青少年時經歷的一窩蜂電影熱潮,到他成年後涉足電影。
喜電影旅行寫童書
勒.克萊喬還為兒童和青少年寫過幾本書,如一九八○年的《搖籃曲》、一九八五年的《巴拉比魯》(Balaabilou)等。
由於勒.克萊喬也是為活躍的旅行家,他的小說場景可以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也可以在墨西哥,或是倫敦、巴黎。他常用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是以一連串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
幾年來,勒.克萊喬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他告訴瑞典廣播電台,在得知自己獲獎時他「非常感動」。他說:「這對我而言是極大的光榮,我誠摰地感謝瑞典學院。」
對於近來有關法國文化衰微之說,他不以為然地表示:「我否認,它是非常豐富又多元的文化,毫無衰退的危險。」
反西方理性主義 瑞典文化圈 早就猜到他會得獎>中時08-10-10陳文芬
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新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 Marie Le Clezio),在今年二月底因為出版他的散文集、自傳性小說《一切是風》(瑞典語版名為)走訪斯德哥爾摩。瑞典的文化記者有不少是他的粉絲,更有不少人早就猜到他會得諾貝爾獎,而年底他果然奪下桂冠。
勒.克萊喬一九四○年生在法國尼斯,七歲時隨媽媽到奈及利亞去找在那兒行醫的爸爸,一家人團聚,那一年多他沒有上學過得快樂極了。他八歲就開始寫作。在他一九九一年的小說《Onitsha》中,就以詩意筆法展讀一個城市的記憶,描述小男孩在Onitsha城市中的童年。
勒.克萊喬回到尼斯讀中學,到倫敦讀大學,一九六四年得到文學碩士,他的母親則一直留在奈及利亞。勒˙克萊喬在六○年代寫作初期發表的小說顯然很受到卡謬小說影響,充滿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反感,厭惡商業文明的暴力,追求一種純粹的生活質地。像是《The Flood》寫一個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可怕的宇宙,他只能對抗。他四處遊晃不要錢,不要愛與工作,居無定所,殺了一個人以後,他希望自己瞎了眼睛,便躺在太陽底下,第卅天他與這個世界告別。
後來他小說的思想轉為描寫都市化中如機械運轉的消費文明。他在那裡安置了自己對樸質生活的想像,讓一切更接近於自然。
他在一九六六至六七年到泰國佛教大學教書,一九六九至七三年住在巴拿馬的Embera Indians,與印第安原住民一起生活四年,不但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也改變了他對西方理性主義的依賴。日後他回法國談到,仰賴西方的法律與宗教來保護全球環境,還不如像原住民生活與自然的關係和諧。
二○○三年的《Revolutions》是他的自傳性小說。一個年輕人走出法國探看世界,遠途拜訪祖父的妹妹,這個老太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島嶼家族對於一七九二到九四年的革命記憶。而他在二○○七年出版的電影散文《Balaciner》,談到電影對他的小說寫作的影響,還有帕索里尼對他美感的信仰起了很大作用。
無祖國作家 醉心風、沙漠與海洋>中時08-10-10陳文芬
未來的文學史一定會津津樂道:勒.克萊喬與一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佩斯(Saint-John Perse)他們都來自非洲東南方的島嶼模里西斯〈Mauritius〉,他們同樣神魂迷離於風、海洋、沙漠、一個不知名的人、一個境遇孤寂的人,這些詩一般的景象成為小說的元素。
模里西斯島一七一五年為法國屬地,一八一○年為英國搶奪為殖民地,那裡的居民也就是勒.克萊喬的先祖們,成為繼續使用法語的英國屬民。跟佩斯也相像的是,兩人都是博物百科型的小說家,著迷於自然、地質學、天文學、礦物與鳥類及昆蟲。他濃厚的鄉愁感似乎跟他出身的模里西斯家庭記憶關係緊密。他對非洲阿拉伯文明、墨西哥古老文化、南美洲阿茲特克文明都有深入的接觸,認為那些文明都在歐洲理性文明之上。
他是個無祖國的作家,他說:「法語可能是我唯一的祖國了。」
風、沙漠與海洋是他作品的重要元素,他喜歡大自然的靜默與探奇。兩百年前他的先祖移民模里西斯是去淘金的。他在一九八五年發表的《Prospector》,以祖父的故事為原型,主人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存活下來後,回到非洲Rodrigues島上找尋他祖父未找到的金子。
非洲始終與他的寫作密切相關。寫完他的童年非洲經驗《Onitsha》的十二年後,他二○○四年的《非洲人》主角是生在模里西斯擁有英國血統的醫生,在非洲生活廿二年後,從一個有理想的人變得落寞悲觀,原型是他的父親。
他的小說裡有許多詩意的非洲,山水景象與仇恨殖民主義暴力的反省。一九八○年《沙漠》寫一個來自撒哈拉沙漠名叫Lalla的遊牧民族女子,美得叫人目眩迷離。她保持著貝都因人古代文明,她的感情與覺知使她自知古老的文明與她同在。她先是出走沙漠,到了法國變成有名的攝影模特兒,可她厭惡了消費世界又回到沙漠,愛上啞巴牧羊人,在沙漠產下嬰孩,又帶著孩子到了馬賽。在馬賽的妓院裡她過著殘酷的生活,但最終從未丟失她所保有的文化,回返沙漠。
他的《金魚》寫被人用袋子偷到阿拉伯的非洲女孩萊伊拉,半聾又富有音樂與語言天才。在她漂泊的行囊裡擺著一本法農的書《在地上受苦的人》,給苦楚傷痛的人指點一條有光的路,而且自身總保有光華與鮮亮的美。
勒˙克萊喬喜歡的作家包括寫作《金銀島》的史蒂文生、Robinson Crusoe、Jules Verne、康拉德。他喜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曾形容這本書「讀者給吸進了十四歲男孩的內心裡,看見了他所看見的。」他也喜歡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喬伊斯呈現的不是故事的瞬間,而是表達內心所有的一切。」
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 獲諾貝爾文學獎 2009-10-09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瑞典學院八日宣布,在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詩人、小說家以及評論家荷塔.慕勒(Herta Muller),以其「濃郁的詩歌,誠摰的散文,描繪出無依無靠者的內心視野」,獲得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慕勒現年五十六歲,是有史以來第十二位榮獲諾貝爾文學桂冠的女性。
近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有:二○○四年奧地利的艾芙烈.葉利尼克及二○○七年英國的多麗斯.萊辛。慕勒是今年諾貝爾獎第四位女性得主,使二○○九年成為歷屆諾貝爾獎女性獲獎人最多的一屆。
描繪極權壓迫 今年得獎別具意義
慕勒將於十二月十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取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她得知自己獲獎後,透過德國卡爾.翰澤爾出版社發表聲明:「我很驚訝,到現在仍無法相信。現在我無法多說什麼。」
荷塔.慕勒出生在獨裁者希奧塞古鐵腕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且身為德裔少數族群,對極權壓迫有切身體驗,這一特點也反映在其作品對鐵幕生活的描述。今年正逢東歐共黨政權垮台廿周年,慕勒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別具意義。
寫作風格獨特 具不可思議的力量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說:「慕勒寫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她的風格非常非常獨特。只要讀上半頁,你就立刻知道這是荷塔.慕勒的作品。」
「她總想訴說一些事,部分原因是她身為羅馬尼亞受迫害異議人士的背景,但也因為她與自己的國家,與那個政權,與多數人使用的語言乃至與她的家人,形同陌路。」
慕勒主要是用德文寫作,多部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其它文字,較著名者有《風中綠李》(The Land of Green Plums,中譯本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護照》(The Passport),《單腿旅行》(Traveling on One Leg)、《約會》(The Appointment)等。
彌補美國傷口?得主國籍受矚目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國籍格外受矚目,這是因為去年瑞典學院前常任秘書恩格道爾曾公開批評美國作家只關注自己的文化,未曾真正參與世界範圍的文學對話。有些人揣測,這番話太傷美國人感情,因此委員會今年可能選出一位美國作家以茲彌補,不過得主揭曉後,美國作家只能繼續等待。
放逐 勞改 不屈人生 反希奧塞古獨裁 提筆作武器 2009-10-09 中國時報 楊明暐
荷塔.慕勒於一九五三年八月十七日出生在羅馬尼亞西部小城尼茲基朵夫,雙親都是德裔。二次大戰期間,她的父親曾加入納粹武裝黨衛隊(Waffen SS),戰後許多德裔羅馬尼亞人被送到蘇聯勞改,包括穆勒的母親,她在烏克蘭勞改營待了五年才返回羅馬尼亞。
慕勒在今年出版的《呼吸鐘擺》(Atemschaukel)一書中,對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聯的放逐生活有深刻的描寫。
一九七三年至七六年間,慕勒在蒂米索拉一所大學修習德國和羅馬尼亞文學,與一個追求言論自由、反對希奧塞古獨裁專政的德裔作家團體「巴納特行動隊」(Aktionsgruppe Banat)往來密切。
畢業後,慕勒到一家機械工廠擔任翻譯,後來因為拒絕充當秘密警察的線民,遭到廠方革職。此後秘密警察便不斷找她的麻煩。
一九八二年她的首部作品《低地》(Niederungen)短篇故事集問世。該書和兩年後出版的《暴虐的探戈》(Drueckender Tango)描述羅馬尼亞一個德裔小村的艱苦生活,以及官吏貪污腐敗、欺壓弱勢的惡行。
兩部作品立刻遭到共黨政府查禁,由於慕勒不時批評希奧塞古獨裁政權及其秘密警察,無法在羅馬尼亞出版自己的作品。但在德國(西德),她的小說、詩集和散文卻大受歡迎。
一九八七年,慕勒和夫婿作家理查.華格納移居西德。兩年後東歐爆發反共浪潮,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被推翻,那一年耶誕節,希奧塞古和妻子艾蓮娜因罄竹難書的罪行,慘遭新政權槍決。
時報出版 《風中綠李》 唯一中譯本 2009-10-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慕勒著作包括詩、小說、散文,獲獎消息傳出後,各國媒體出現「實至名歸」或「出乎意料」等不同的評價。對台灣讀者來說,慕勒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熟悉她的學者也不多,台灣至今僅在一九九九年出版過一部她的小說《風中綠李》中文本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見圖,鄭履中攝),這也是華文世界唯一的慕勒作品中譯本。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慕勒著作包括詩、小說、散文,獲獎消息傳出後,各國媒體出現「實至名歸」或「出乎意料」等不同的評價。對台灣讀者來說,慕勒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熟悉她的學者也不多,台灣至今僅在一九九九年出版過一部她的小說《風中綠李》中文本時報出版公司出版),這也是華文世界唯一的慕勒作品中譯本。
「若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心裡會覺得不舒服,若我們說話,我們會變得可笑…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
《風中綠李》以一句句警鐘似的短語開頭,全書用第一人稱敘事,描寫一個個死去的朋友的故事。詩意的語言、簡潔的文句直指黑暗核心,刻畫羅馬尼亞獨裁政權底下,人們反抗、無力、自殺及被謀殺的絕望狀態,彷彿一則則灰暗的寓言。
在這部小說中,慕勒筆下的死亡充滿了冷靜的荒謬感。例如她描寫一位朋友「在出境後的六個禮拜,在一天清晨躺在法蘭克福的柏油路上。在臨時收容所的五樓有個窗戶是開著的。」祖母的死狀則是「她嘴裡含著一塊蘋果,死去了躺在地上…第二天警察在整間屋子裡都找不到有缺一口的蘋果。」
身為遠離祖國的流亡者,慕勒以如此冷銳利的文字,劃開痛處,傳達了她對家鄉哀淒的回憶與控訴。
女性摘桂冠 慕勒第12人 2009-10-09 中國時報 黃文正
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是第十二位奪得此一文學界最高桂冠的女性作家,也是第卅九位獲諾貝爾獎的傑出女性。
歷來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得主是以《森林王子》傳世的英國小說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一九○七年獲獎時年僅四十二歲。至於最年長得主則是萊辛,二○○七年獲獎時已八十八歲高齡。
從未有任何作家拿過兩屆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倒是有兩位得主拒絕領獎,分別是一九五八年以《齊瓦哥醫生》傳世的蘇聯作家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以及一九六四年的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 Paul Sartre)。前者係因政府阻止,後者則因他從不接受任何獎項。
諾貝爾文學獎曾停頒七屆,主因是遇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一九一七、一九六六和一九七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皆由兩人同得,所以慕勒算是第一百零二屆、第一百零六位得主。
文學獎/「我怕故我寫作」 慕勒凝望恐懼深淵 【聯合報陳文芬2009/10/09】
荷塔‧慕勒不是一個喜歡接受訪問的作家。她著名散文集《國王鞠躬而殺》2007年瑞典文譯本發表時,她到瑞典來清楚表達她對「語言」的看法。她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經歷過羅馬尼亞獨裁總統 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使用大量祕密警察監控人民的瘋狂恐怖時代。「我不信任語言。語言表述文學與藝術有一定的價值。可是,語言同時也是政府掌控與玩弄人民的工具!」
慕勒在學校當老師,27歲那年就因為拒絕跟特務合作而遭革職,特務威脅要殺她,禁止出境出書。她好不容易出版頭一本書描寫兒時鄉村生活《低地》,當局勒令刪去一個詞彙是「箱子」,避免教人聯想到「逃亡」。「我總是警告自己不要接受政府供給人民『詞』」的意義,我也意識到語言本身不能作為抵抗的工具。語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純潔。」
1987年慕勒與同為作家的丈夫華格納(Richard Wagner)得到出境證,遷往柏林。她一直使用德語寫作,獲獎無數授。她多半寫她自身經歷的經驗,羅馬尼亞受政治迫害的生活與流亡到德國的生活。
90年代慕勒退出德國筆會。兩德統一以後,筆會也合併,慕勒不願意跟前東德的作家待在同一個寫作團體,她批評那些與特務有關係的東德作家,「既不認罪,也不曾解釋發生過什麼。」慕勒避難到柏林以後,特務還來騷擾過。
慕勒的寫作語言帶著強烈的詩意與拘謹。她的語言有時不好懂得,這必須回溯到她自身的語言經驗,一個出生在德語區的少數民族,一顆隨時要保持純潔語言的心靈。「我的許多朋友都死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活著。」在她記憶所及,她不停自問羅馬尼亞為何變成這樣一個社會。也記得家鄉的每一個人都在恐懼裡生活,「我怕,所以我寫作。」有一回當慕勒看見一個搬家公司的廣告:「我們給你的家具安裝一隻腳!」她驚心地浮現了特務到家裡來時,將廚房的椅子拉進客廳的情景。
慕勒從來不尋找寫作題材而是題材找上她,「一個作家要是沒有這種感覺就不要寫作,世界上的書已經夠多了。」她的書寫試圖說服讀者懂得她的經驗,而使人感動。
慕勒今年發表的小說新作《氣的鞦韆》震撼國際文壇。1945年史達林下令將羅馬尼亞的德裔少數族群,送上開往蘇聯的火車,到集中營做奴工。慕勒的母親是其中一人,做了五年奴工。慕勒2001年起返鄉記錄鄉下還活著的老人。
慕勒這一部小說的寫法一點都不多情感傷,儘管集中營的生活是受困於粗野暴力,但她以平常之筆寫來,集中營竟成為受難者的故鄉。她的詩境散文凝望了恐懼生活的深淵。
文學獎/強悍的被驅逐者 書寫無家者的處境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09/10/09】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今天公布得主是荷塔.慕勒,一時之間德國境內可說人人都在追問這個名字,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她是何許人物?一言九鼎的德語文壇祭酒海尼基甚至拒絕對媒體評論他對慕勒作品的看法,但是明眼人知道,海尼基壓根沒讀過慕勒的書。
其實荷塔.慕勒也並非這麼沒沒無名,她得過無數的文學獎,下周法蘭克福書展將頒發的德國書獎熱門人選也是她,只是德國作家太多,沒人料到她會勝出。
慕勒出生於東歐羅馬尼亞的德語家庭,德裔在當地本屬少數民族,加上共產極權統治,使得慕勒的青少年經驗充滿陰影和苦痛。由於不願再受秘密警的控制,1987年她34歲時,和丈夫離開家鄉定居柏林。
慕勒今年56歲,她一生寫作都在回憶童年的恐懼及不自由的生存經驗,「她真的有故事要說」,而且不是普通的故事,她的文字充滿詩性和戲劇張力,能把個人的悲劇與社會時代緊密結合。
她至今仍是社會主義者,她幾年前為了抗議西德國際筆會和東德國際筆會合併,退出筆會時曾表示,她不滿前東德在統一後完全喪失了自信和文化認同,最近才自嘲,「別人都在慶祝圍牆倒塌20年,我卻還在寫我當年逃離鐵幕的故事」。
慕勒的文字風格獨具,「任何懂德國文學的人,只要看半頁她的書,便會立刻知道是她寫的。」她從小在少數民族情結中長大,不但處於德國社會邊緣,更處於德語文學之邊緣,且不但是邊緣者,還是被驅逐者,這些少有的經驗使她與眾不同,也使她的作品與德國現代文學大為不同。
「我的德語是社會主義化的德語,也是羅馬尼亞語化的德語。」雖然慕勒15歲才開始學羅馬尼亞文,但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生存經驗提供她對歷史和個人主義的深刻思索。
先是被壓迫,隨後長年過著流亡生活,使她的書寫帶有德語作家所沒有的悲傷,及對殘酷過往的畏懼,「我長久習於沉默,習於貯藏語言和文字,當我開口說話或動筆,用字遣詞因此便與他人不同」。另外,或許出身共產社會的關係,評論界看到慕勒寫作總將自身置於最微不足道的境界之中,僅僅這點,就能令讀者震驚。
她曾得到德國文學獎中算極重要的克萊斯文學獎,頒獎的評語是「極悍的作家,極強的人」,而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則說,她「以詩意語言描繪無家者的處境」,無論她是失家或無家,文學早已是她的家園,文學是像她這樣失家者的唯一線索和地圖
「被放逐者的景觀」─ 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時報 傅正明(旅居瑞典中國作家)
十月八日中午十二點起,斯德哥爾摩老城瑞典學院大廳裏的記者招待會上,來自各地記者、作家、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濟濟一堂,當人們和一台台攝影機注目的一扇大門在下午一點準時打開時,出場亮相的不再是大家熟悉的前常務秘書恩格道爾(Horace Engdahl)的面孔,而是新任常務秘書恩隆德(Peter Englund)憨厚樸實的新面孔。他先後以瑞典語、英語和德語宣布:「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德國作家慕勒,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
恩隆德的話音剛落就是一片掌聲。一位記者立即亮出了一張報紙,頭版就是該報預測慕勒獲獎的新聞。後來,一位記者還把這張報紙塞到恩隆德的手中,要他拿著報紙以便拍攝一張照片。
恩隆德時而以瑞典文,時而以英文回答記者的問題。他談到,慕勒曾經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專制政體下,一家人在羅馬尼亞屬於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她自己曾經在一個青年小組中反抗希奧塞古的專制,追求言論自由。恩隆德並且強調慕勒後來作為一個「難民」的身分。
在瑞典電視臺,主持人邀請了多位評論家評論本屆桂冠。多位評論家強調她的作品不是控訴,而是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有人談到,在羅馬尼亞,慕勒曾經是安全員警眼中的「國家的敵人」,因為她勇敢地揭露羅馬尼亞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幸福」,只不過是「荒謬的謊言」。
瑞典最大報紙《每日新聞》十月四日文化版預測的三位作家,依次為慕勒、奧茲(Amos Oz )和德耶巴(Assia Djebar)。慕勒的作品早就在瑞典有廣泛的影響。她是瑞典批評家多年來始終看好的熱門人選,作品描繪羅馬尼亞專制政體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知識分子的流亡。
在瑞典的《我們雜誌》(Tidningen vi)二○○九年十月號發表的恩隆德訪談中,恩隆德對得獎者自然守口如瓶,記者卻提了一個巧妙的問題:「前任常務秘書恩格道爾能操多種語言,你準備用什麼語言來公布諾獎?」
恩隆德回答:「我還沒有想好,我考慮多種可能性,用瑞典語、英語和獲獎者的母語。」這個回答已經不知不覺透露了一點訊息,也就是排除了經常被競猜的瑞典詩人和英語作家。如果再排除恩隆德不會的東方語言,以及上屆獎者的勒.克萊喬的法語,那麼,獲獎者的母語便可能是恩隆德懂得的某種重要的西方語言,例如德語和西班牙語。
值得注意的是,恩隆德在上任不久,就在多次訪談中談到,過去的諾獎評選過於歐洲化的問題,因為評委都是歐洲人,傾向於以歐洲的觀點看文學。他承認這點並提出批評,表明他是有意要扭轉「歐洲中心主義」的。
但是,為什麼這次的得主又選擇了一位歐洲作家?
在我看來來,二○○五年接替諾獎評委主席職位的維斯特伯(Per Wastberg),政治上傾向左翼,看重第三世界的文學,被瑞典媒體譽為一個「進步作家有道德威望的人」。自從他出任評委主席以來,近幾屆的獲獎者,包括土耳其的帕穆克、英國的萊辛、法國的勒.克萊喬,都是較少引發非議的作家。
而恩隆德現年五十二歲,是歷史學家和作家,他的歷史小說曾多次獲獎,包括一九九三年獲得以瑞典國寶級戲劇家暨作家史特林堡為名的奧古斯特獎(Augustpriset),和二○○二年獲得拉傑洛芙文學獎(Lagerlofs litteraturpris),這是以《騎鵝旅遊記》著稱的瑞典女作家、諾獎得主拉傑洛芙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因此,我相信恩隆德是有歷史眼光和審美眼光的。評委們可能在今年的評選中就「歐洲化」的問題有所爭議,而慕勒自然成為爭議雙方都能接受甚至都賞識的一位人選。
但願今年改組的瑞典學院內部諾貝爾委員會(今年起是一個六人小組),未來能真正扭轉「歐洲中心主義」,並大力弘揚仍然具有現代意義的諾貝爾精神。
韓國為何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朝鮮日報2009/10/11記者金潤德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德國作家赫塔‧繆勒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以「韓國現代文學」為主題,舉行了簡單卻意義非凡的學術大會。此次大會由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學系主辦,目的是為了紀念韓國和瑞典建交50周年。
在此次大會上,來自英國、挪威、日本、中國等地的韓學研究者從韓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性、抵抗家長的韓國女性小說以及屬於傷痕(trauma)文學的韓國文學等各种觀點出發,剖析了韓國文學。用其他國家的語言熱烈討論韓國文學的場景讓人感到非常新奇,而對朴婉緒、金芝河、黃晰映、金熏、申京淑、千云寧等不同年代的韓國小說家的名字和作品世界,側耳傾听的年輕學生們的表情也格外真摯。
學術大會結束後,有學者提議對再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韓國文學提出建議,對此學者們發出了一致聲音。即「世界完全不了解韓國文學的真正價值」。這不單純是翻譯的問題。可能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每年僅在瑞典翻譯出版的韓國作品就超過了二十種,但質量問題卻極其嚴重。為了在國際舞台上露臉,作家們東奔西走,但還是沒有人關注他們。
另外,在國外活動的韓國文學研究者很少,這一點也令人遺憾。原來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的中國文學權威人士馬悅然(Goran Malmqvist)進入皇家科學院後,中國劇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實絕非偶然。
20年來一直研究韓國文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斯塔潘‧羅斯(音)說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羅斯表示:「此次學術大學的最重要目的和最大成果就是讓北歐的年輕學生獲得靈感,讓他們產生『我也想研究韓國文學,想翻譯韓國文學』的想法。要想讓韓國文學在世界上沐浴陽光,必須培養优秀作家、优秀翻譯家以及優秀研究者。這是比動搖和說服諾貝爾委員會更快的捷徑。」
歐巴馬獲和平獎 媒體反應不一 讀者褒貶皆有2009-10-10 中央社
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事出意外,震驚全球,讚美及批評聲浪夾雜。美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大量報導,部落格同時湧入大量讀者回應,褒貶皆有。
消息傳出後,「紐約時報」部落格短短數小時內湧入2000多封讀書回應,除了美國各地之外,也有來自英國、義大利、馬來西亞、瑞典、愛爾蘭、澳洲、瑞士、墨西哥、香港、印度、日內瓦等。
不少人表達祝賀,恭喜歐巴馬獲獎,有人推崇「太棒了」、「太奇妙了」、「深慶得人」、「他(歐巴馬)應得的」、「明智決定」等。
更有讀者對歐巴馬總統短期內重建美國聲望感到欣慰;稱許肯定歐巴馬捍衛人性價值的努力;還有讀者邊吃麥片,邊說(得獎)好消息真是最佳配料。 不過,也有不少讀者批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已無信譽可言」,獲獎「來的太早」、「不值得」、「不夠格」、「簡直是笑話」、「一點意義也沒有」。
泰國讀者說,諾貝爾獎應頒給有具體成就者,而非光說不練者;中國北京的讀者也反問「歐巴馬迄今到底做了什麼」? 還扯到可能因膚色獲獎。
「華爾街日報」也以「驚訝與質疑」兼有,形容歐巴馬獲和平獎。歐巴馬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三位現任總統、也是獲得此一殊榮最年輕的總統,距離他上任只有262天(37週)。
報導還說,正當歐巴馬日前極力替家鄉─芝加哥2016年申奧背書失利之際,此獎來的相當突然、意外。
根據華爾街日報線上立即民調顯示,在超過1萬7000位讀者投票裡,超過82%的民眾認為歐巴馬不應該獲獎。
歐巴馬獲諾貝爾獎 實至名歸?兩成認同2009-10-10 中廣新聞/劉芳
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華府大吃一驚,各方反應不一,有的感到與有榮焉,有人提出一連串的質疑。網路上的民調顯示,認為歐巴馬獲獎是實至名歸的只有兩成二。(劉芳報導)
歐巴馬獲獎的消息傳到華府時,還沒有天亮。白宮發言人吉布茲(RobertGibbs)表示,他在清晨六點告訴總統這項消息。由於包括歐巴馬自己在內,白宮沒有人知道歐巴馬獲得提名一事,因而歐巴馬獲獎,人人都感到意外。?
歐巴馬發表聲明時說,對於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我覺得非常意外,並謙卑的接受。
福斯電視網在評析時說,不管你支持歐巴馬或反對歐巴馬,聽到他獲獎,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大吃一驚,因為華府沒有人談起歐巴馬獲得提名,何況提名截止日期是今年二月一日,當時歐巴馬上任不過十一天,憑什麼獲得提名?一位政論家說,整件事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因為他是黑人。更有人說,美國正在打兩場戰爭,其中一場還準備大量增加兵員,可是總統卻獲得和平獎,不是有點奇怪嗎??
美國之音的網上民調,認為錦上添花的有一成;認為是政治因素、無關功績的超過六成;認為實至名歸的只有二成二。
諾貝爾和平獎政治味太重?2009-10-10 中廣新聞/夏明珠(楨:文學獎也是!)
美國總統歐巴馬跌破眾人眼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成為不到十年來,第三個獲得這項殊榮的美國民主黨政要,這再一次強化了大家對諾貝爾和平獎的印象,那就是,它的政治意義,恐怕不亞於和平。
部份觀察家認為歐巴馬得獎,只不過是歐洲又一次對美國前總統布希放的冷箭。2002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因為在和平解決國際衝突,促進民主與人權,以及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的貢獻,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前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因為在宣導全球暖化危機上所做的努力,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共同獲得這項殊榮,對照布希的在外交上的單邊主義,卡特透過協商解決衝突的和平理念,更符合普世價值,而高爾致力推動布希不屑一顧的對抗全球暖化運動,不只如此,他還在美國史上最激烈、而且被許多人認為不公不義的一場總統選舉中,輸給了布希。
有人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用諾貝爾和平獎來傳達他們的政治理念,那就是即使是最棘手的國際衝突,都應該試著透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
雖然近年來,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領導人,都是民主黨,不過早年也有好幾位共和黨領袖,拿過諾貝爾和平獎,老羅斯福總統因為調停日俄戰爭,1906年在任內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12年的得獎人魯特和1929年的凱洛格,都是共和黨籍的前國務卿,1925年的得獎人道斯,則是共和黨籍的前副總統。
和平獎/歐巴馬獲獎 「愚人節嗎」【聯合報╱編譯莊蕙嘉2009.10.10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落美國總統歐巴馬,輿論驚訝之餘不免討論,歐巴馬獲獎是否名符其實,英國泰晤士報更評論諾貝爾大會的決定「荒謬」。歷來和平獎亦曾出現數次爭議,甚至有得獎者為其主張而拒絕殊榮。
全球媒體用「震驚」、「荒謬」或「難以置信」形容歐巴馬獲獎,連白宮都半信半疑。乍聽此消息,有人反問:「是愚人節嗎?」歐巴馬的首席軍師艾哲洛直言:「別說你們了,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
泰晤士報尖銳指出,美國刻正考慮是否增兵至阿富汗,頒發和平獎的時機無疑地相當諷刺。且今年頒給歐巴馬,鼓勵意義為多,更是抹殺戮力國際事務與和平的歷年得主的成就。
該評論模仿大會的新聞稿語氣,表示「鮮有獎項頒發具有如此明顯的政治和黨派意圖,很顯然地,挪威諾貝爾大會藉此舉表達對布希時代終結的寬慰,稱許美國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並希望華府兌現重新參與國際社會的承諾」。
這並非諾貝爾和平獎史上的唯一爭議,去年的和平獎頒給芬蘭前總統阿提沙利,他於二○○○年卸任後,擔任聯合國和平特使,因其推動科索伏獨立的貢獻而獲獎,然而科索伏的獨立並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引發了喬治亞戰爭。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任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安全顧問,為表彰他為結束越戰做出的貢獻,於一九七三年與北越外長黎德壽同獲和平獎。
黎德壽拒絕和季辛吉一同受獎,因為越戰正是在尼克森任內愈演愈烈,他以國家和平尚未來臨為由,拒絕領獎。諷刺的是,兩年後北越軍攻佔南越,越南就此赤化。
此外,令前蘇聯解體的戈巴契夫和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亦引起俄羅斯人和北京當局的不滿。
和平獎/拍「馬」之舉 拿獎的也心虛【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09.10.10
九日清晨六點,美國總統歐巴馬被叫醒,送上他榮獲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對一位就職未滿九個月的新科總統而言,諾貝爾獎加身,無疑光彩倍增,但歐巴馬到底達成何種「促進和平」的成就?許多人都想問:「為什麼?為什麼?」
歐巴馬得獎的消息頗令全世界震驚,除了主要盟友禮貌性的道賀外,外界的反應頗為負面,看不到什麼「實至名歸」的衷心祝福。或許也因此,歐巴馬和幕僚們小心因應,原本打算十點半在白宮玫瑰花園發表的談話,延到了十一點十分才開始。
歐巴馬對獲獎的態度十分低調,說自己驚訝、謙卑,還說不把這個獎當成是對他「成就」的肯定,還說自己不值得列入受獎者。
諾貝爾和平獎在聲明中給的得獎理由,是歐巴馬在強化國際外交和族群合作上的卓越努力。其中稱許歐巴馬當總統後,「創造了新的國際政治氛圍」,讓「多邊外交」,重回國際政治的中心。
聲明中也提到歐巴馬的「遠見」,讓世界免除核子武器威脅,美國在氣候變遷已願意扮演建設性角色,並大讚歐巴馬給人對更好未來的「希望」。
諾貝爾獎用「努力」、「遠見」和「希望」這類形容詞大讚歐巴馬,就像是回應歐巴馬競選總統口號Yes, we can! 的孿生兄弟;重回「多邊外交」,顯然是批評前任總統布希「單邊主義」的馬後炮;談解決氣候變遷和國際衝突等問題,全世界已聽過太多歐巴馬這類炫麗的演說,但實質「成就」到底在哪?
歐巴馬擔任總統後,和他的前幾任總統一樣,都很努力想要落實自己的政見。他不是不能拿諾貝爾和平獎,但要拿得名實相副。歐巴馬意識到這一點,談話時表明「虛心也心虛」。
歐巴馬和前幾任美國總統一樣,在中東和平問題上下足了工夫,但一無所成。因應氣候變遷,是他在包括G20等峰會上,所強打的政見。但除了美國國內企業冷眼旁觀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工業國家多在虛應故事。
奧斯陸似乎刻意獎勵對和平「有心」,而非「有成就」的歐巴馬,難脫拍「馬」之嫌。
布希 是歐巴馬得諾貝爾和平獎最大功臣? 2009-10-10 中廣新聞/夏明珠
上任不到一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多數政論家都認為歐巴馬得獎的最大原因,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和平遠景,而歐巴馬得獎,他的前任總統布希,絕對是功不可沒,要不是布希任內製造了兩場戰爭,攪得世界天翻地覆,也無法突顯歐巴馬路線的可貴,所以有人說,歐巴馬得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是布希,不過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賞,對目前的歐巴馬而言,卻太沉重也太早了些。
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截止的時候,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僅僅兩個禮拜,當初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已經被認為是錦上添花,現在他竟然還得獎,這簡直讓人不知該從何說起。
歐巴馬的前任總統布希,在任期之末,出席北約在羅馬尼亞召開的高峰會時,說了一個相當經典的笑話,他說,他看到很多群眾向他揮手,其中至少有一部份人是五根手指頭都張開的。
這話當然是在自我解嘲,布希承認,很多歐洲人都等不及要看他下台,布希政府在歐洲建置飛彈防禦系統,放棄中東和平承諾、撕毀京都議定書以及打著反恐的旗幟,無所不用其極的行徑,都讓歐洲極端反感。
對照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提出的歐巴馬得獎理由,包括他在強化國際外交,族群融合以及達成無核世界目標上所做的努力,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說,歐巴馬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有希望的遠景而得獎。
歐洲對這件事的看法,多數都認為,歐巴馬的努力,或許值得獎勵,但是直接頒給他諾貝爾和平獎,未免也太誇張。
不過或許就如法國總統沙柯吉所說,這個獎證明了美國人終於再度贏得了全世界的心,不過也有人禁不住想問,假使有一天歐巴馬真的實現了他偉大的遠景,達成真正的成就,這地球上還有什麼比諾貝爾和平獎更偉大的獎,可以頒給他。
和平獎/美「和平路」6大障礙【聯合報╱陳世欽整理 2009.10.10
阿富汗:歐巴馬表示,這是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場必要戰爭。阿國血腥衝突最近達到美國用兵至今的最嚴重程度。歐巴馬今年初下令增兵二萬一千人,目前正在檢討戰略,以決定是否再度增兵。
伊拉克:歐巴馬設定美軍作戰部隊明年八月前撤離、美軍二○一一年年底全數撤離的期限。
伊朗:歐巴馬曾表示願與伊朗領導人對話,對方至今仍然拒絕。歐巴馬最近派員與部分大國協商如何對伊朗施壓,以促其放棄核武研發計畫。歐巴馬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處置這項問題,但未排除最終訴諸軍事手段。
北韓:歐巴馬一再施壓要求北韓重返六方會談,以磋商北韓放棄核武計畫的事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最近前往北韓說項,最後順利帶回兩名遭到北韓拘押的美國女記者。這是外交獲得突破的具體跡象。
穆斯林與中東:歐巴馬矢言將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列為最優先要務,五月在開羅演說時力圖與穆斯林修好,並指派一名中東特使進行穿梭外交,然迄未在以巴衝突方面獲得具體進展。
古巴關達那摩灣美軍基地監獄:歐巴馬矢言明年元月之前,關閉拘押外國恐怖嫌犯的關灣監獄。美國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可能因未能及時找到合適替代拘押地點而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歐巴馬今年稍早表示,部分關灣囚犯可能無限期拘押。
140萬美元和平獎獎金 歐巴馬全捐2009-10-11 中國時報 閻紀宇
白宮發言人吉布斯九日宣布,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把一千萬瑞典克朗(約一百四十萬美元)的諾貝爾和平獎獎金全數捐給慈善機構,不過還沒有決定哪些機構。而有線新聞網(CNN)的線上民調,四五%認為他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五五%認為不應該頒給他。
歐巴馬九日「榮獲」令他無法拒絕但卻受之有愧的諾貝爾和平獎,各方至今仍議論紛紛,國內輿論更是壁壘分明:自由派擔心會對歐巴馬愛之適以害之;保守派則認為這證明歐巴馬只知討好國際社會,難以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倒是肯亞鄉親十分雀躍,覺得與有榮焉。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支持歐巴馬的《洛杉磯時報》與《華盛頓郵報》都表示,這個獎給得太早、太勉強,只會令受者尷尬,也減損了和平獎的價值。《紐約時報》較為持平,認為它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歐巴馬新人新政的高度期望,與美國人選他當總統的心理一樣。
歐巴馬老家芝加哥的《芝加哥論壇報》則擔心,和平獎會成為歐巴馬推動大政的負擔,例如何時關閉關達納摩灣監獄、美軍撤離伊拉克、結束阿富汗戰爭,如果事態發展不如白宮預期,和平獎對歐巴馬將如芒刺在背。
保守派媒體則認為給獎決定代表歐洲對前任布希總統與共和黨的否定。著名廣播節目主持人羅森說:「這個獎賞了布希一個耳光。」前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也說:「諾貝爾委員會在去年美國總統選舉沒辦法投票,因此今年決定用和平獎補投一票。」他甚至呼籲歐巴馬婉拒受獎。
伊朗媒體認為歐巴馬願意與伊朗直接會談,是他獲獎的主要原因。古巴前任最高領導人卡斯楚則肯定諾貝爾委員會的「正面意義舉動」,並強調這個決定也等於批判了幾名美國前任總統推行的「種族屠殺政策」。
受之有愧2009-10-11 中國時報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不知跌碎全球多少眼鏡,放著許多長年戮力和平民主人權的人不給,反而頒給了上台不到九個月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他自己都坦言受之有愧。
許多人認為,歐巴馬雖然提出全球無核化主張,扭轉小布希時代的強硬單邊外交路線,但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只是在出一張嘴,沒有非常具體的成效。至於一個零核武的世界,則更是遙不可及,眼前歐巴馬能把國內的健保改革和海外的阿富汗搞定,就已經是不得了的大成就了。諾貝爾現在就頒給他,不會太早嗎?
過去諾貝爾和平獎也有頒突槌的例子,一九七三年頒給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北越外交部長黎德壽,理由是他們簽訂了停火協定。結果戰事繼續打,一年多後南越淪陷,這個和平獎成了笑話。
其實,政治領域變數太多,算計矛盾也太多,不像研究DNA那麼單純,和平獎如果頒給政治人物,往往會發現政治人物對和平的貢獻很有限。金大中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現在北韓還是讓大家頭痛。反倒是頒給環保、公衛、慈善人物,比較不會出狀況。
真正的問題不在政治人物身上,而在於和平是一個太難達成的目標。歐巴馬敢於提出一個大膽夢想,光這個動作就不容易了,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鼓勵美國繼續追求夢想,這本身,可能也是另一個夢想。
諾貝爾和平獎 兩岸有望09-10-11 中時 陸以正/北市(退休外交官)
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外界反應兩極。歐本人在記者會也十分低調。
我收到歐巴馬一封電子信,說他自己清晨六時和蜜雪兒獲知這樁使他們既驚訝又感謙遜(surprising and humbling)的消息時,自覺不夠資格和過去歷屆得獎人並駕齊驅。
歐巴馬雖非全因他的膚色得獎,多少與他是美國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有關。和平獎特別委員會期望今年得獎的他,能運用超級強國的實力,解決國際糾紛,避免並終止戰禍。這是對短期未來的一種投資,用心良苦。
我常在想:如果兩岸能循現行政策更進一步,簽訂三、五十年為期的「和平協議」,規定雙方只在制度上競爭,看誰能為人民謀取更多福利,那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勢必成為兩岸領導人囊中之物。胡錦濤,加油!馬英九,加油!
奧巴馬獲和平獎爲何引發爭議 (2009-10-10)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一直是新聞界的焦點人物,一言一行都被審視。最近奧巴馬爲了美國的醫保改革不斷受到國內右翼勢力的攻擊,芝加哥申奧失敗也讓奧巴馬在國際上有點顔面挂不住。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9日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國際上的反應還很強烈。但最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媒體對奧巴馬獲獎說三道四的多,正面評價的少。
美國媒體總的基調是,一個剛上任9個月的總統,到底做了什麽對人類和平巨大貢獻的事,就能摘下和平獎?媒體認爲奧巴馬說的比作的多,國內一大堆難題沒搞定,國際上連小布什留下的伊拉克戰爭後事也沒處理利索,突然間和平獎桂冠加身,有點怪。媒體雖然沒有直接明言,但話語中卻流露出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有點名不副實的味道。
連奧巴馬本人對獲獎也感到驚訝,並稱這是推動他努力行動的動力。
那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的理由是什麽呢?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奧巴馬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致力于加強國際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諾貝爾委員會尤其強調他的無核世界理念和他爲此所做的工作,並稱,“很少有人能像奧巴馬這樣引起全世界關注,讓人們期望更美好的未來。”。
綜觀奧巴馬擔任總統後的作爲,他首先改變了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然後向穆斯裏世界招手、著力恢複美國在世界尤其是在中東國家和歐洲的形象。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奧巴馬率領美國積極參與全球合作。9月,奧巴馬主持召開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聯合國安理會曆史上首次核不擴散和核裁軍大會,並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無核武世界”決議案。
可以看出奧巴馬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外界的感受是這個獎有點過早地頒給了他,奧巴馬的許多承諾及工作還沒有落實。
諾貝爾委員會下面的這段話也許是畫龍點睛之筆,“很少有人能像奧巴馬這樣引起全世界關注,讓人們期望更美好的未來。”
這句話透露出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真正原因,奧巴馬在美國政壇的崛起以及在全球的作爲,不在于他做了多少,而在于他帶給了世界一個什麽樣的美國形象。
在此,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成了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主要的推手。試想要不是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的國際聲望何至于跌倒谷地、小布什的單邊主義更是令美國在國際上成爲孤家寡人。有了小布什的這些不怎麽樣,只要奧巴馬動動嘴,美國在世人眼裏就成了另一個樣。
國際社會的政要對奧巴馬獲獎當然是一片祝賀之聲,除了塔利班罵了幾句外,連伊朗也趁機說上個把句好聽的話。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認爲奧巴馬在推進無核世界上表現出了傑出的領導力。法國總統薩科齊則說,這標志著美國重新獲得了世界的喜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奧巴馬體現出了“對話和接觸的新精神”。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一個“激勵”,鼓勵他爲世界和平做出更多貢獻。
不過在美國國內,共和黨卻不爲奧巴馬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振奮,而是借機來批評奧巴馬一頓。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爾公開說,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讓華府感到震驚,他靠什麽獲此殊榮?一個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一個上任9個月的總統。奧巴馬獲獎只能說明,承諾大于行動。
不過不論共和黨如何批評奧巴馬,一個現實卻擺在哪:奧巴馬在國際上提升了美國的形象,而美國的國際形象在小布什時期是糟得很。
無獨有偶,9月5日Anholt-GfK Roper國家形象指數(NBI)公布,美國從2008年的第七位躍居2009年的首位,成爲全球最受人羨慕的國家(most admired country)。
NBI創建人西蒙?安赫特稱,他從沒見過一個國家像美國在2009年上升得這麽快,盡管遭遇經濟風波,但美國因爲奧巴馬的當選而重新被外國人所接受,國際形象大有改善。奧巴馬上臺後,借助他的明星魅力,四處推銷美國與外國接觸合作的新形象,看來已經見效。
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也許這是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的另一個原因,但這個原因是不能講的公開秘密。
回應
黑總統獲得和平獎,簡直是玷污了諾獎,真是搞笑.我們國內人只有冷笑.美軍還在伊拉克阿富汗屠殺著無辜的人民,黑總統還想增兵,轉眼間,他居然得了和平獎,真是滑稽,絕妙的諷刺.
諾貝爾獎,不過是美國主導的一項獎項,只針對西方國家,沒必要太當事!中國人太愛崇洋媚外了! 袁隆平的貢獻,解決了世界人民吃飯的問題,十次諾貝爾獎也不如袁隆平的榮耀!在今天強大中國的新面貌下,對于諾貝爾獎,沒必要太當事,他算不了什麽!
炸藥大王諾貝爾死後不賣軍火改爲沽售和平以圖萬世流芳了!!!
人家設的獎項,人家願意給誰給誰,你瞪什麽眼,生什麽氣?改天咱發了,設個獎,比他那個還牛,咱愛給誰給誰。沒必要生那個閑氣,幹好自己的是最重要。人家不給咱那個獎,咱就不活了?社會主義就不建設了?要真這樣,人家巴不得呢!
爲什麽我們的敵對者總是獲各平獎呢
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啊
居然發給沒有實際成果的人,按他們的理論是不是那些還在實驗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科學理論只要是能夠引起世界注意的都可以獲獎,這個獎也不過如此嘛!暈暈暈暈!
奧巴馬剛當上總統對世界和平有何作爲?美國到處使用強權,武力幹涉別國內政。現在的世界戰爭都與美國有關。美國人、美國總統能獲諾貝爾和平獎讓人憤怒。很諷刺。
試問奧巴馬做什麽了?美國又對“世界和平”做出過什麽?十次“侵略”,九次有美國!
傲慢的美國人,因金融危機不得已對其他國家“友善”一點。奧巴馬居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見、“諾貝爾和平獎”是個什麽貨色。
另參本館:
歐巴馬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一) 阿戰越戰化(二) 《布希的戰爭》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渴盼輝煌》《搞笑諾貝爾獎》
文學獎又是一季 出版商盛宴隨行
當得獎的作家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
沒等街上的樹葉子轉黃,一年一度的文學獎頒獎季又開始了。先是2004年10月7日公布的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接著是英國的布克獎(阿蘭·霍靈赫斯特/《美麗線條》)。到了這個月,便該輪到龔古爾獎領銜的一大堆法國文學獎,以及美國的國家圖書獎了。
轉年以後的英語圈中,還有美國的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利策獎,英國的惠特布萊德獎、奧蘭治獎,以及愛爾蘭的都柏林文學獎,還有德語和西班牙語世界以及日本的若幹圖書大獎。
對了,千萬不要忘記——還有法國。法國人更喜歡文學嗎?我不知道,但法國的文學獎數量堪稱世界之冠,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加起來,據說有1150種之多,平均一天發三個獎都不止啊。
但是近年來,法國的幾大文學獎——從龔古爾獎到雷諾多獎,從費米娜獎到美第奇獎,不斷受到被大出版商操控的指控。法語文學頭號大獎——龔古爾獎更是首當其衝。
10月21日,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Guy Konopnicki)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Prix litt岢raires:la grande magouille),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鬥的頭號舞臺,出版商不僅有提名權,而且往往安插與自己關係密切,甚至有合約關係的作家當評委。有些評委多年如一,甚至80多歲了還不肯引退,罔顧自己的閱讀口味有脫離社會大眾的危險。
“出版社對評委的控制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破壞性的,”孔諾普尼茨基寫道,其後果之一便是“作家任由編輯擺布已成文壇的普遍現象”。
獎多了,便要分出座次,名氣大的,自然能上全球報紙的頭條,世界揚名。諾貝爾獎、布克獎和龔古爾獎顯然位列第一等級,德國人眼紅,因此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最近宣布創辦一項新的“德國圖書獎”,以期與布克獎和龔古爾平起平坐。《明鏡》周刊是該獎的讚助商之一,其總編輯斯特凡·奧斯特表示,此舉意在“促進德國的讀書文化”。
果真如此嗎?巴黎出版的《國際先驅論壇報》10月28日刊文指出,促進讀書當然沒錯兒,但是,出版商要賣書才是文學獎背後的源動力。
在圖書銷量普遍下滑的今天,出版業對書獎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他們要借此為文學營造出一種激動人心的氣氛。如果他們旗下的作家得了獎,書的銷售自然不在話下,如果無人得獎,出版商也可以圍繞著評獎過程大做文章,照樣可以賺錢。
在出版商的眼中,某一文學獎的名望直接與其得獎作品的銷量相關。以布克獎為例,《美麗線條》在進入決選名單前,總共只售出了1.3萬冊,但在得獎後,其出版商立即決定加印3萬冊。
沒有出版商讚助的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個例外,出版商的操作是被動的,其命運完全掌握在瑞典學院的18個院士手裏。對英國一家名叫“毒蛇尾巴”(Serpent's Tail)的小出版社來說,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時刻,簡直有天上劈裏啪拉狂掉餡餅的感覺。毒蛇尾巴是耶利內克作品英文版的出版商,他們立刻重印了5萬本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和兩萬本耶氏的其他作品。而在此之前,即便有同名影片的幫忙,《鋼琴教師》也只售出了兩萬本,其他作品在過去10年裏,每本的銷量不足5000。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說,每個自視甚高的部落都有祈求豐饒的敬神儀式,文學界亦不例外,形形色色的年度書獎便是如此。神啟一經宣示,作家們領受大獎,從此脫離孤寂的創作,他們的人生苦旅天下皆知,曾經脆弱的自我也找到了支點,更重要的是,他們作品的銷量從此神奇般地大增。然而,當他們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記者 康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09/content_2194023.htm
龐克拉齊談法國文學獎
2004年10月28日、11月3日和11月8日,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費米娜文學獎、梅第西文學獎、雷諾多文學獎和龔古爾文學獎這五大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分別公布了各自的評選結果。
貝爾納·杜布歇龍的《短蛇》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讓-保羅·杜布瓦的《法國人的一生》獲費米娜文學獎,瑪麗·尼米埃的《沉默的女王》獲梅第西文學獎,依萊娜·奈米羅夫斯基的《大逃亡》獲雷諾多文學獎,羅朗·高德的《斯科塔家的陽光》獲龔古爾文學獎。
讓-保羅·杜布瓦是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的大記者,已經出版過15部作品;瑪麗·尼米埃是大作家羅歇·尼米埃的女兒,已經出版過10多部作品;羅朗·高德生于1972年,雖然很年輕,但兩年前就因《聰戈王之死》榮獲中學生龔古爾獎,是知名的劇作家和小說家———他們的獲獎沒有太多的懸念,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雷諾多文學獎自創立以來首次把大獎頒發給一位已故作家,以及76歲老人的處女作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則是今年法國文學評獎爆出的兩大冷門。
讓-諾埃爾·龐克拉齊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雷諾多文學獎評委,曾獲多項文學大獎,1990年其《冬日的街區》獲梅第西文學獎,1995年創作的《阿爾努夫人》獲加繆文學獎和法國國際圖書獎,2003年又因《往事如煙》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在2004年各大文學獎揭曉之際,他以獲獎作家和評委的雙重身份談了他對當下文學獎的看法。
首先,他讚成文學評獎。他說:“首先我必須聲明我是讚成文學獎的,對所有的文學獎都讚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文學獎都是持批評的態度。但我覺得評獎是一種非常好的機制。我得過很多獎,每一個獎項都給我帶來莫大的快樂,並讓我受到極大的鼓勵。而且,我還沒有發現有作家和我想法不一致的。我想,一個作家在其創作生涯的某個特定時期獲獎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對一位作家來說,得獎既是對他的承認,也是對他的促進。最至關重要的還是得獎的時間。我認為一個作家最好是在寫了四五本書以後再得獎,在他真正開始寫作、覺得自己可以寫作之後,在其創作生涯的某一段時間結束之後。”
其次,他披露了雷諾多評獎的一些情況,參加評獎的書都是寄到評委的家裏,今年他們就收到450部法國小說,沒有一個評委有精力和體力讀完所有的參評書:“我們收到書後就在家裏瀏覽。我深信,這樣翻完全可以發現書裏寫了些什麼內容。不一定非得從頭讀起,開頭的章節並不能說明一切問題。我們一邊翻,一邊感受,很快就能發現哪些書是自己最喜歡的。當然我說的不只是閱讀快感,而是一種品味,那和頒發的獎有很大關係。我深信不會出現誤評。”
龔古爾獎曾經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漏掉了塞利那的傑作《茫茫黑夜漫遊》,使龔古爾獎評委會一直受到批評,但這本書得了當年的雷諾多文學獎,所以讓-諾埃爾·龐克拉齊覺得他們有資格說他們不會誤評。
雷諾多獎在評獎過程中還有別的參數嗎?”當然有,主要要考慮作者的生平,他得過獎嗎?他這個時候得獎是不是正是時候,是不是太早了?還是太晚了?都要考慮。但作者的個性,他的政治觀點,這些從來不考慮在內。我們在討論作品時有時會非常激烈,非常緊張,但我們從來不會出岔子。評委之間往往會互相尊重,都能以理服人。”
多年來,媒體批評得最多的是評委會受出版社幹擾太多。對此,龐克拉齊的看法是,如果評委貪戀錢財,可以收買,完全有可能。但是嚴格地說,幹擾文學評獎的,就像在所有的領域裏一樣,是私人關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
最後,他總結:“文學獎是一定時期內文學創作的象徵和反映。文學獎不會孤立存在。它們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活力和價值觀……所以攻擊文學獎就是攻擊文學,攻擊這個時代。沒有這個必要。” □金龍格(法國文學研究會)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2/content_2209420.htm
文學獎誰家最多?法蘭西頒獎如爆豆 04-11-17中華讀書報
從沒有哪個國家像法國這樣,有如此多的文學獎;也從未有哪個國家文學獎的頒發像法國這樣如此集中。法國共有大大小小的文學獎約1150種,從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為期一個月的頒獎季內,約有15種主要的文學獎先後頒出。
龔古爾獎的獎金只有象徵性的1歐元,費米娜獎則分文不發,雖然獎金微薄,但市場號召力超強,得獎作品往往立刻成為暢銷書。例如,2000年費米娜獎得主卡米耶·洛朗(Camille Laurens)的得獎小說,在獲獎前市場反應平平,得獎後則大賣了21萬冊。
文學獎的集中也造就了法國出版界的一個特殊現象,大量的新書集中在每年頒獎季開始前的一個多月內推出。今年9月,法國出版商便新出了661種小說。各大報紙和周刊也照例在此時推出文學增刊,集中刊出書評和閱讀指南。
戈德獲龔古爾獎
11月8日,法國最著名的文學大獎龔古爾獎揭曉,法國作家洛朗·戈德(Laurent Gaud岢)以小說《斯科爾塔的太陽》(Le soleil des Scorta)榮膺大獎。
《斯科爾塔的太陽》的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南部一個虛構的小村子蒙特普喬(Montepuccio),山賊洛可·斯科爾塔·馬斯卡爾喬內的孩子們千方百計要移民美國,以擺脫貧窮的生活,卻屢遭失敗。最後,他們不得不回到老家,開了家煙草小店,盡管依舊掙不了多少錢,卻多了不少可以炫耀的談資。
“此書文筆優美,將我們帶入一次夢幻般的旅程,深入我所深愛的那個意大利,”龔古爾獎十人評委會成員之一迪迪耶·德庫安(Didier Decoin)說。
戈德年方32歲,既寫小說,也寫劇本,雖然年輕,卻也小有文名。此前他的小說《宋戈爾王之死》(La mort du Roi Tsongor)已廣受好評,並被譯成多種外語出版。法國媒體曾讚揚此書是“一部關于盲目戰爭的恢宏寓言”。小說講述一個老國王在嫁女時面對的兩種艱困選擇:一個是強大鄰國的王子,另一個王子則與女兒青梅竹馬,兩國軍隊均已兵臨城下。老王早已厭倦了戰爭,他的世界分崩離析,希臘悲劇式的結局已然難免。
近年來,龔古爾獎備受指摘,批評家稱該獎已淪為大出版商謀利的工具。就在今年頒獎前兩周,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Guy Konopnicki)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Prix litt岢raires:la grande magouille),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鬥的頭號舞臺。
不過,今年龔古爾獎得主戈德的出版商Actes Sud卻是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不知這是龔古爾獎的公關之舉,還是出版巨頭們在重重壓力之下的韜晦之策呢?
1903年,遵循法國自然主義作家愛德蒙·德·龔古爾的遺囑,龔古爾獎創辦,其宗旨是獎勵新進作家,以及在思想和形式上具有新穎和獨創才能的作家,暗地裏挑戰法蘭西文學院對文學榮譽的壟斷。100年多來,龔古爾獎始終是法國最受矚目,也是最權威的年度文學大獎,並因其對文學新思潮和新創作方法的鼓勵,成為法國文學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去年的第100屆龔古爾獎為法國作家雅克 皮埃爾·阿梅特(Jacques-Pierre Amette)獲得,其得獎作品是小說《布萊希特的情婦》(La Maitresse de Brecht)。
近年來,龔古爾獎作為法國頭號文學獎的地位不斷受到挑戰。隨著費米娜獎聲望的日漸提高,兩大文學獎之間的競爭也漸趨激烈,並在去年達到白熱化狀態。當時,龔古爾獎不顧雙方輪流先公布獲獎者的“君子協定”,提前兩周公布了得獎者,從而引發了兩獎之間的口水大戰。
今年的第100屆費米娜獎已先于龔古爾獎五天,于11月3日頒獎。
迪布瓦獲百年費米娜獎
11月3日,第100屆費米娜獎揭曉,法國作家讓 保爾·迪布瓦(Jean PaulDubois)以小說《法國人生》(Uneviefrancaise)贏得大獎。小說講述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法國社會的種種變遷對一個家庭的巨大影響。
今年費米娜獎的外國小說獎頒給了51歲的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密爾頓(HugoHamilton),其得獎作品是記述其童年的小說《不純之血》(SangImpur)。
去年贏得費米娜獎的是中國旅法作家戴思傑的法文小說《狄的情結》。
費米娜獎是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之一,創辦于1904年,比著名的龔古爾獎僅晚一年,其評委會全部由著名女作家組成,初創時意在獎勵女性文學創作,但該獎後來把頒獎條件調整為“最富想像力”的作品。
11月3日,與費米娜獎同日揭曉的還有法國另一著名的文學獎———美第奇獎,大獎被47歲的女作家瑪麗·尼米耶(MarieNimier)獲得。其得獎作品《沉默的女王》(Lareinedusilence)探討了她與父親———也是作家的羅歇·尼米耶(RogerNimier)的復雜關係。
72歲的以色列作家阿亥龍·阿培菲德(AharonAppelfeld)獲得了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阿培菲德所著《人生故事》(Histoired unevie)一書,記述了二戰期間和戰後他在東歐等地的童年時代。
10月28日,76歲的法國老翁貝爾納·杜布舍龍(BernardDuBoucheron),以處女作《短蛇》(CourtSerpent)贏得了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雷諾多獎首次頒與亡靈
法國著名的雷諾多文學獎今年破天荒地將大獎頒與已故作家。11月8日,死于納粹大屠殺的法國猶太女作家伊雷娜·涅米羅夫斯基(Ir岢neNemirovsky)在去世60多年後被重新發現,並于今年出版的《法蘭西組曲》(SuiteFrancaise)獲頒雷諾多獎。
經過一番辯論,雷諾多獎評委會特地修改了評獎規章,終以追頒大獎之舉向涅米羅夫斯基女士致敬。但是,持反對意見的評委會主席安德烈·布蘭古(AndreBrincourt)卻公開對法新社說:“文學獎是為了表彰作家。我們不能以此補償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死者。要這麼搞,那明年幹嘛不給大仲馬頒獎呢?”
《法蘭西組曲》寫于1942年,當時躲在勃艮第鄉間的涅米羅夫斯基,已經知道被捕和流放的命運近在眼前。小說以震撼人心的語言,描繪了隨著1940年6月法軍潰敗,猶太人逃出巴黎時所處的巨大驚恐。
1942年8月,涅米羅夫斯基死于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小說手稿和部分家庭照片此後一直裝在一個皮箱裏,由她的女兒丹妮絲珍藏。但直到20多年後,她才鼓足勇氣,打開提箱———裏面並非她一直以為的母親的日記,而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2004年,此書終于以《法蘭西組曲》之名出版。法國媒體稱該書的獨特視角,以及它所反映的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堪與安妮·弗蘭克的日記相提並論。(記者 康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7/content_2227701.htm布克獎的促銷作用
前不久,英國作家阿蘭·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憑借同性戀題材小說《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贏得了2004年度的曼·布克圖書獎。這不僅會為他帶來5萬英鎊的獎金,更意味著他的書將從此成為書店裏的搶手貨。不過,聲名卓著的布克獎究竟能給作者及獲獎著作帶來多大的好處呢?布克獎的光環又能持續閃耀多長時間呢?針對這個問題,《衛報》委托水石連鎖書店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調查。
水石書店通過市場調查公司對歷屆布克獎獲獎圖書在全英國幾乎所有書店及網絡書店裏的銷量進行了統計,時限是從去年10月16日到今年10月16日。調查結果表明,布克獎並不能使獲獎圖書長銷不衰,獲獎者也不會因此就名垂青史。布克獎的熱度大概可以持續5年左右,而在此之後,獲獎圖書的銷售就會趨于平淡,最終還可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2003年的獲獎圖書《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在統計期內賣了9萬多本,2002年的《派的一生》(Life of Pi)更取得了25萬冊的驚人佳績。不過,2001年布克獎圖書《凱利幫秘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的銷量卻急劇下滑到了7000冊,還不如1978年的布克獎圖書,埃莉絲·默多克(Iris Murdoch)的《大海,大海》(The Sea,The Sea)賣得多,後者的銷量是7600冊。布克獎創設于1969年,歷屆獲獎圖書在統計期內銷量前5名依次為:《派的一生》、《維農少年》、《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2000,24,518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1997,16,963冊)和《恥》(Disgrace,1999,13,059冊)。銷得最差的則分別是:《需要負責的事情》(Something to Answer For,1969,0冊)、《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1988,13冊)、《熱與塵》(Heat and Dust,1975,13冊)、《繼續停留》(Staying On,1977,17冊)和《假日》(Holiday,1974,28冊)。
水石書店的文學編輯馬丁·希格斯就此評論道:“布克獎獲獎圖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暢銷書作家的作品,這樣的書每當作者推出新作時就會迎來新的高潮;二是依靠大眾口碑流傳的作品;再就是所謂的‘當代經典’,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應該去讀它們。有意思的是,像《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骨人》(The Bone People)、《佔有》(Possession)之類的‘當代經典’銷勢還不如《派的一生》和《微物之神》等靠口碑流傳的書。這說明較為大眾化的獲獎圖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記者 柳岸)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7/content_2227446.htm
(楨:相對於高行健的諾貝爾政治文學獎,莫言得獎就文字的藝術和魅力而論、實至名歸,可是反中者不會以文學論文學獎,這不奇怪、連歐豬都可得和平獎了!詳參【圖博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紅高梁》 歐豬四國 保釣再起? )
陸媒熱烈報導 莫家人淡定 2012-10-12 中國時報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中國籍獲獎殊榮後,莫言的二哥被問及弟弟得獎時說,「高粱地裡出來的文章,都是平常東西,有啥可說的。」一家人表現得極度淡定。
莫言得獎後,新華社以快訊披露了新聞;央視則以電話專訪回到山東老家的莫言。大陸媒體對莫言得獎新聞的空前重視程度,與達賴喇嘛、高行健、劉曉波三位前諾貝爾獎得主仍被列為「敏感詞」,形成天壤之別。
大陸新華社昨天在第一時間以快訊報導莫言得獎消息後,網路微博上幾乎同步出現各種相關訊息。目前正在山東高密的莫言,晚間九時在高密鳳都國際酒店貴賓廳舉行記者會,發表得獎感言,微博即時在網路進行報導。莫言在晚間十時接受央視主持人白岩松電話專訪。莫言說,不管獲不獲獎,他都要感謝這塊土地,「我是很幸運的,我頭腦很清楚,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我還是會按照我既定的方式,腳踏實地,從人的角度繼續寫作!」
陸媒評莫言獲獎:中國人等太久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人民網針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發表評論指出,「這一天,中國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國人也等得太久了」,「我們需要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這篇評論一開頭就指出,莫言是「第一位中國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天,中國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國人也等得太久了。」
評論表示,一個有過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傳統文學大國,一個曾誕生過孔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文明古國,今天終於有「中國籍作家」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名冊上留下名字,「我們需要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評論說,「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其著作的高水準;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這是「接納和融合」及「文明對話」的過程。中國文學要走出國門,也必須走出國門;中國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須走向世界。
這篇評論提到,只有一個莫言還不夠,中國不能只有一個莫言。每個作家都該捫心自問,自己的寫作能不能對得起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只要作家敢直視內心,不辜負這個時代,只要創作環境不斷改善,有責任的作家必然會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在莫言之前,同樣出身中國大陸、1980年代末定居法國的作家高行健,由於在六四事件後宣佈退出中共,並指有生之年絕不回到極權統治的大陸,2000年以法國籍身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陸媒體曾批評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高行健是「大貶值」,並質疑公正性。
陸媒: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今天發表「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社評認為,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文學獎,驅散大陸人心中對諾獎揮之不去的政治糾纏,是真正的文學獎。
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以往的表現常有政治化傾向,有點向「和平獎」學。
例如此前達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這2個獎項傳遞的不友好及敵意,讓大陸社會覺得尷尬與不舒服。而2000年獲文學獎的旅法華人高行健,一般人會認為是作品的政治傾向吸引瑞典文學院的目光。
評論認為,無論以前是中國看低諾貝爾非科學類獎項,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主動做一次自我調整,這次頒獎給莫言,值得歡迎與鼓勵。
評論又稱,隨著中國崛起,並非只有反體制者,才有被西方社會接納的機會,中國的主流不可能長期被西方拒絕。
陸媒: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今天發表「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社評認為,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文學獎,驅散大陸人心中對諾獎揮之不去的政治糾纏,是真正的文學獎。
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以往的表現常有政治化傾向,有點向「和平獎」學。
例如此前達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這2個獎項傳遞的不友好及敵意,讓大陸社會覺得尷尬與不舒服。而2000年獲文學獎的旅法華人高行健,一般人會認為是作品的政治傾向吸引瑞典文學院的目光。
評論認為,無論以前是中國看低諾貝爾非科學類獎項,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主動做一次自我調整,這次頒獎給莫言,值得歡迎與鼓勵。
評論又稱,隨著中國崛起,並非只有反體制者,才有被西方社會接納的機會,中國的主流不可能長期被西方拒絕。
崇拜又怕傷害 百年糾結解開了 2012-10-12 旺報 林琮盛
莫言終於一解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百年情結。1927年,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魯迅曾說:「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倘因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五大獎項之一,縱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亞洲作家不乏其人。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共有5位亞洲作家獲得了這一殊榮,分別是印度傑出作家泰戈爾,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格農,日本文學界泰斗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說家大江健三郎;莫言則是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自諾獎1901年設立以來,全世界共有近800人獲得過該獎。但在整個20世紀,中國與此獎項無緣。
雖說無緣,也未盡全然如此。如流亡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和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都令大陸官方極為尷尬,不予承認;甚至成為中國和瑞典兩國交壞的「相罵本」。長期以來,諾獎在大陸人心中,總是五味雜陳,情何以堪。
直到莫言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作家獲得諾獎殊榮,才又燃起大陸民眾對於諾獎的瘋狂崇拜和朝聖心態。也讓莫言原本不太受民眾關注的作品,在諾獎震撼加持下,成為展翅高飛的鳳凰。
這種百感交集的心態,暗自反映出魯迅所說的「虛榮心」;大陸輿論還聲稱,這是民眾對國際獎項的「盲目崇拜」,道盡大陸人曲折微妙心理。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既想要有中國主體性,又渴望西方肯定的糾葛情緒下,諾獎對大陸而言,可謂「特憋屈」。
然而,當莫言獲得諾獎殊榮後,中國人對諾獎的「百年糾結」也理應放下了。
莫言解了中國的諾貝爾獎情結 2012-10-12 旺報社評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昨晚揭曉,瑞典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這項殊榮,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也是繼高行建之後的第二位華人作家。獲獎結果公布後不到10分鐘,大陸微博上已有超過11000名網友轉發消息,祝賀之聲不絕,中國大陸的「諾貝爾獎情結」終於可以完美圓夢。
此前西方一家博彩公司預測莫言是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迅速引發各界議論,並且在大陸掀起意識形態和泛政治化對立聲浪。一些人批評莫言是「紅色作家」沒有資格得獎,因為他曾抗議大陸異議人士戴晴出席法蘭克福書展,並且參與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大陸官媒則加入爭論,認為「莫言能否獲獎不應強調政治因素」。
不過,過去與中國有關的人士獲得諾貝爾獎,似乎都為中國大陸所抗議,包括達賴喇嘛、劉曉波,以及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但加入法國籍的華人作家高行健。2000年高行健獲獎時,中國作協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聲稱「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瞭解。看來,諾貝爾文學獎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將諾貝爾獎政治解讀的恰恰是大陸官媒,以至於大陸近年來有一股批判「諾貝爾獎情結」的力量。
無論是給莫言扣上「紅色作家」帽子的批評者,還是大陸官媒,在莫言獲獎之後,都應該回歸理性看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諾貝爾獎,世界各國均以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自豪。事實上,莫言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原名管謨業的莫言,1955年出生於山東高密,是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描寫家鄉高密東北鄉「傳奇」的鄉土作品而聞名,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他「把自己寫作的高密鄉成為中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2011年8月,其長篇小說《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是中國大陸文學界最高榮譽獎之一。
莫言早期的小說作品《紅高梁家族》由導演張藝謀拍成《紅高梁》,1998年即獲得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的殊榮,造成轟動;其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也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這些或許已經透露出在大量的中國優秀文學作品之中,莫言的作品元素較能夠被國際所青睞。
高行健因「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則是因「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而成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從兩位獲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莫言的作品來看,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標準是一貫的,政治性的解讀是庸人自擾。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莫言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莫言獲獎顯示中國大陸乃至華人不會自外於世界標準之外,其獨特文學風格也為世界文明、世界價值做出了貢獻,是華人之光。莫言同時也成為第一個有中國國籍,且被中國大陸認可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人在解了「諾貝爾獎情結」之餘,也應靜下來反思,中國的價值標準應不自外世界,可以和世界融通。
文學獎莫言:很多批評的人 沒看過我的書【聯合報 2012.10.1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陸作家莫言昨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獲獎後各種言論非常多,有祝賀的,有批評的,也有謾罵的,這讓他看到了不同的人心。對於外界的批評聲音,他表示,自己的作品是超越政治和階級界限,具有批判性。
不過,莫言在記者會上提到「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的那段話,全被大陸媒體消音。
莫言面對媒體正面回答外界對他的批判,包括官方作家色彩與抄寫毛澤東延安講話的過往。莫言問道,「難道抄寫了一個毛澤東延安講話,就成為不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嗎?」
莫言更反駁說:「我相信很多批評我的人,沒有看過我的書。如果他們看過我的書,就會明白我當時也是頂著很大的風險,冒著很大的壓力在寫作。」
莫言說,這是在網路炒了很久的問題,也是他挨很多罵的問題。他說,「延安講話是一歷史文獻,其產生有必然性,這一個文獻在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下,對推翻腐朽政權產生積極作用,今天來看這個講話,可以感受到講話有局限,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的關係,過分強調文學的階級性,而忽略文學的人性」。
談到抄寫毛澤東講話的過程,「我這個人是比較麻木,不像有些人有敏感的政治嗅覺。當時大家要出一本書,出版社編輯找了我,要我抄一段,我就抄了,沒有太多想法,後來我發現這件事情鬧大了,有很多批評和辱罵的意見,超過我的預料,但我沒有後悔。」
對外界批評莫言與共產黨關係密切,莫言回答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獎,不是政治獎,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評價一個作家創作,是根據其文學特質和價值來給予獎項」。
閱讀秘書/延安講話
一九四二年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談話」,這是他發起「整風」運動的重要一環。毛澤東提出,推動革命、戰勝敵人,不僅需要手上拿著槍的軍隊,還絕對需要有文化的軍隊,才能夠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因此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回應
終於了解為什麼中國人跟民主自由無法共同並行。因為水準不夠,喜歡批評,也批評也沒有料。濫用言論自由。民主+自由+中國人=災難。
魏京生:莫言獲獎因瑞典學院企圖討好北京 2012-10-12 中廣新聞
流亡美國的中國異議人士魏京生批評,瑞典學院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作家莫言,是討好北京。
他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莫言是有文學才華的作家,但他與中共御用文人一起手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毛澤東歌功頌德,做法受到質疑。
魏京生表示,瑞典學院選擇莫言,是因為這樣做更容易得到中共政權的容忍。
他指出,只要留意瑞典評委會宣布這個消息前後,中國政府對諾貝爾獎的興趣,就知道獎頒給莫言.是為了討好中共。
回應 (詳參【圖博館】:《天安門一九八九》)
如果要討好中共直接頒獎給胡錦濤或溫家寶就好了,為啥要頒給莫言!?
是嗎?就算不滿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也不需要凡事為反對而反對吧!
這些所謂異見人士, 簡直是不知所謂
反駁外界「體制內」質疑 莫言: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 2012-10-13中國時報
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因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並曾抄寫毛澤東在延安對大陸文藝界的講話,獲獎消息公布後,遭大陸網民兩種極端評價。莫言昨會見新聞界時嚴肅強調,作家寫作不是為那一黨派服務的!在回應《法新社》問及他對劉曉波態度時,莫言答稱:「希望他早日獲得自由!」
莫言在回應有關中國創作環境是否完全自由時說:「當然不是。」他說,在一些創作過程,有關部門還是會通知出版社、印刷廠表達意見。但如比較六○年代公開出版書籍,會發現中國出版的寬度,已放寬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對被視為「體制內」作家、不關心憲政等批評,莫言直率回應說,他的作品對黑暗面的批判是凌厲、嚴肅的,「僅以我沒有上大街喊口號、沒有在什麼聲明文件簽名,就說是沒有批判性的官方作家,毫無道理!」過去不太談政治的莫言,昨在老家高密會見記者時,似乎火力全開。
特別是有關劉曉波,他說,他看過劉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學批評作品,但在劉曉波將寫作焦點移往政治後,他就不了解了。他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可以繼續政治、社會課題研究。
對外界說他與共黨關係密切不應得獎,莫言反駁,密切與不密切有什麼衡量標準?「有些在網上批評我的人也是在共黨體制內工作,並獲得很大好處。我與共黨關係密切,他就不密切?這種批評莫名其妙!」
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的莫言坦率說:「毛澤東在延安的講話,我抄了,我不後悔!但這與文學創作沒有矛盾!」瑞典把諾貝爾獎送給他,「是文學的勝利,不是政治正確的勝利!」
莫言辯解說,延安講話是歷史文獻,對當年推翻腐朽政權曾產生作用,但今天看已有侷限性,即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關係,忽略文學的人性,「八○年代以來,我們的創作都在突破侷限,並冒著極大壓力與風險寫作的。」「批評我的人沒看過我的書。」
對於釣島紛爭,莫言也表示,爭端是客觀存在的,但難道要打一仗嗎?中國勝了,日本敗了,爭端就能解決?日本就會承認中國合法擁有主權?戰爭解決不了問題,最好還是按老一代領導人方法,「擱置爭議」。(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
莫言昨天火力四射,料對北京當局會帶來尷尬。昨訪談提到劉曉波一事,在大陸媒體及微博上就全面封禁。
昨不少作家表示,希望莫言十二月前往領獎時,「能將未帶回的獎項一起帶回來。」對於兩年前獲頒和平獎的劉曉波,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天說,「諾貝爾獎委員會兩年前的決定,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中方堅決反對。」
諾獎中日戰爭 莫言打敗村上 2012-10-12 旺報
中國大陸第一位本土培育的諾貝爾獎文學家昨日正式誕生。諾貝爾官方昨晚7點公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大陸的知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莫言也成為繼2000年高行健之後第2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予莫言得獎的理由:「將魔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熔於一爐。」(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到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大江健三郎 推崇莫言 嫉妒村上 2012-10-12 中國時報
中國作家莫言擠下在亞洲知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九四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就曾說:「在我之後,亞洲若再有人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我想應該是莫言吧!」
大江與莫言私交甚篤,大江幾度訪問中國都曾與莫言接觸。二○○二年農曆新年時,大江曾走訪中國。當時隨行的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指出,大江在莫言的安排之下,一起訪問了莫言的故鄉─山東省高密平安村。
莫言有一天突然要求大江陪同去見伯母,因為莫言想在自己的小說中寫伯母的故事,他的伯母是個退休婦產科醫師。這位個子高大的中國農村婦人,講著一口讓人難懂的方言,她就是莫言後來的小說《蛙》中的主角。《蛙》描寫中國政府推動一胎政策,婦產科醫師必須為許多女性墮胎的故事。
二○○六年九月大江第五度訪中,九月九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從絕望開始的希望」為題舉行演講。這個主題是取自魯迅的詩集《野草》中的詩句。大江在演講前,看到莫言坐在台下第一排,除上前去跟莫言握手外,演講還特別穿插著他與莫言去山東的事。
呼聲高的村上春樹再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但大江對村上在中國的影響力卻相當肯定。大江當時在演講中還說,「一輩子也沒有感覺到嫉妒的我,對於村上在中國的人氣,我感到很嫉妒。」
日本《每日新聞》指出,中國政府在民運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因擔憂此事會引起反體制派活躍而極度反彈。但這次針對莫言,則將其視為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人,今後勢必會借莫言發揚國威。
莫言長篇小說《蛙》摘錄 2012-10-12 旺報(詳參【圖博館】:《丁莊夢》 《中國艾滋病調查》)
尊敬的杉谷義人先生:
分別近月,但與您在我的故鄉朝夕相處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您不顧年邁體弱,跨海越國,到這落後、偏遠的地方來與我和我故鄉的文學愛好者暢談文學,讓我們深受感動。大年初二上午,在縣招待所禮堂,您為我們做的題為《文學與生命》的長篇報告,已經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們想在縣文聯的內部刊物《蛙鳴》上發表,使那天未能聽您演講的人們,也能領略您的語言風采並從中受到教益。
大年初一上午,我陪同您去拜訪了我的當了五十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雖然因為她的語速太快和鄉音濃重,使您沒有完全聽明白她說的話,但相信她一定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在初二上午的演講中多次以我姑姑為例,來闡發您的文學觀念。您說您的腦海裡已經有了一個騎著自行車在結了冰的大河上疾馳的女醫生形象,一個背著藥箱、撐著雨傘、挽著褲腳、與成群結隊的青蛙搏鬥著前進的女醫生的形象,一個手托嬰兒、滿袖血汙、朗聲大笑的女醫生形象,一個口叼香菸、愁容滿面、衣衫不整的女醫生形象…您說這些形象時而合為一體,時而又各自分開,彷彿是一個人的一組雕像。您鼓勵我們縣的文學愛好者們能以我姑姑為素材寫出感人的作品:小說、詩歌、戲劇。先生,創作的熱情被您鼓動起來了,很多人躍躍欲試。縣文化館一位文友,已經動筆寫作一部鄉村婦科醫生題材的小說。我不願與他撞車,儘管我對姑姑的事蹟瞭解得遠比他多,但我還是把小說讓給他寫。先生,我想寫一部以姑姑的一生為素材的話劇。初二日晚上在我家炕頭上促膝傾談時,您對法國作家薩特的話劇的高度評價和細緻入微、眼光獨到的分析,使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要寫,寫出像《蒼蠅》、《髒手》那樣的優秀劇本,向偉大劇作家的目標勇猛奮進。我遵循著您的教導:不著急,慢慢來,像青蛙穩坐蓮葉等待昆蟲那樣耐心;想好了下筆,像青蛙躍起捕蟲那樣迅疾。
在青島機場,送您上飛機之前,您對我說,希望我用寫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告訴您。姑姑的一生,雖然還沒結束,但已經可以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等大詞兒來形容了。她的故事太多,我不知道這封信要寫多長,那就請您原諒,請您允許,我信筆塗鴉,寫到哪裡算哪裡,能寫多長就寫多長吧。在電腦時代,用紙、筆寫信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當然也是樂趣,但願您讀我的信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古舊的樂趣。
順便告訴您,我父親打電話告訴我:正月二十五日那天,我家院子裡那株因樹形奇特而被您喻為「才華橫溢」的老梅,綻放了紅色的花朵。好多人都到我家去賞梅,我姑姑也去了。我父親說那天下著毛茸茸的大雪,梅花的香氣瀰漫在雪花中,嗅之令人頭腦清醒。
您的學生 蝌蚪
中方回應挪威曾給劉曉波諾獎:解鈴還須系鈴人2012-10-12 外交部網站
2012年10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記者會。
問:中方對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有何評論?
答:我們對莫言先生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表示祝賀。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他的文學造詣有目共睹。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歡迎世界各國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感受優秀中國文學的魅力。
問: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近兩周年,中挪關系近期是否可能轉圜?中方是否就今年諾和獎獲獎人選與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進行了溝通?
答:兩年前,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決定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中方當然堅決反對。關于中挪關系,其困難是由于挪威政府支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錯誤決定造成的。解鈴還須系鈴人,挪方應爲兩國關系恢複和發展做出切實努力。
問: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後,中國政府曾批評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對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爲何卻持不同態度?
答:正如我所說,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屆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文學造詣有目共睹。兩年前,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決定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我們理所當然堅決反對。
莫言稱獲獎是文學的勝利 批判社會黑暗淩厲嚴肅
中新網2012年10月12日電 (劉歡)12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老家山東高密舉行記者見面會。見面會上,莫言表示,自己的獲獎是一場文學的勝利。同時他對媒體坦言,並不希望引起“莫言熱”,期待引起讀者對文學的熱情。
獲獎是文學的勝利 站在人的角度寫作
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問說,有人質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權力角度寫中國,不應得獎。莫言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爲,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評價作家作品的,並不是一個政治獎,這種質疑並沒有說服力。
莫言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拿起筆來,我就非常明確一個觀點,我是站在人的角度,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我的小說突破了階級和政治的界限。
莫言認爲,這次獲獎是文學的勝利,是因爲文學獲得這個獎項。“如果是讀過我的書,就會知道,我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淩厲和嚴肅的。80年代寫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國》、《十三步》、《豐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談抄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莫言表示,抄寫《延安文藝講話》並不後悔,因爲抄《延安文藝講話》與自己的創作沒有矛盾。而自己的創作,一直在突破《講話》。
莫言進一步解釋稱,《講話》是一個曆史文獻,它的産生有曆史的必然性。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它對推翻腐朽政權産生了積極的作用。今天再看,確實有巨大的局限,比如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過分強調文學的階級性而忽略了文學的人性。
莫言表示,我們這一代的作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延安文藝講話》的局限,我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突破這個局限。
莫言還說,很多批評我的人,沒有看過我的書。如果看過,就會發現,我的作品是冒著巨大的壓力來寫的,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作品大不一樣。
不希望引起莫言熱
莫言在見面會上坦承,並不希望引起“莫言熱”。“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盡快忘掉。”
莫言同時表示,期待引起讀者對文學的熱情。他希望更多讀者讀書,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創作,寫出無愧于讀者、值得讀者閱讀的小說或者詩歌。
出版自由已經放寬到令人驚訝
在就出版自由的有關問題上,莫言表示,在很多海外國家,涉及到宗教問題也會受到限制,經常會有一本書引起整個族群強烈抗議的事件。中國的小說寫作和出版自由,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經放寬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釣魚島應擱置爭議
在發布會上,莫言對釣魚島爭端也發表了看法。他說,爭端是客觀存在的,要完全解決爭端,打仗並不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在莫言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上個世紀70年代中日建交的時候,兩國領導人的措施,擱置爭端,大家先談友誼。
不會出國定居
在回答記者是否會選擇出國時,莫言幽默地表示,“我連高密都不想離開”,不會出國定居。
莫言稱作家對故鄉的感覺,比普通人更爲強烈。“在這片土地上時感受不深,離開的時候就會魂牽夢繞,尤其是我這樣以鄉土爲主要風格的作家。”
莫言表示,自己的小說確實寫了很多農村題材,但城市的影響已經在小說裏得到體現,現在寫的鄉土,已經是一個城鄉化、城鎮化的鄉土。“一直說我是個鄉土作家,不太能夠讓我服氣”,他說。
莫言表示,肯定會去瑞典領獎,但演講講什麽,還沒完全想好。
諾貝爾和平獎 得獎的是…歐盟 2012-10-13 中國時報
由歐洲廿七個國家組成的政治與經濟聯盟「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歐盟)因長年協助維繫歐洲大陸的和平與穩定,十二日榮獲二○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
不過,歐盟此時獲獎令若干人大感訝異,因為歐洲的團結現正遭受數十年來最嚴苛的試煉,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南國家與以德國為首的歐北富裕國家裂痕極深,富國勉強伸援,債務國則不滿歐盟規定的撙節措施,雙方屢屢出現對立氣氛,此時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機異常微妙。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在奧斯陸宣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歐盟時說:「歐盟與其前身六十多年來致力於推展歐洲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歐洲泰半地區由戰爭之陸轉化為和平之陸,歐盟居功厥偉。」
賈格蘭強調,歐盟現雖面臨嚴峻的經濟考驗與相當大的社會動盪,但其歷來的作為彰顯了「國家間的友愛與互助」。歐洲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分裂,賈格蘭盛讚歐盟與其前身擔起建構「新歐洲」的重任,並於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崩垮後,戮力散播和平與穩定。
他舉德國與法國化敵為友之例說,「循經立意良善的努力,再佐以建立互信,世仇也能變成密友」。而在一九八○年代,希臘、西班牙與葡萄牙入盟,也促進了三國的民主發展。「柏林圍牆倒塌,讓中歐及東歐數國得以入盟,開啟歐洲歷史新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與東方的分裂告終;民主獲得強化;許多起因於族裔衝突的爭戰也告戢止。」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入圍者有二百卅一個,其中包括四十三個社會和國際組織,而以賈格蘭為首的五人評審委員會一致決議將桂冠頒授歐盟,表彰其貢獻。
歐盟膺此殊榮,支持歐洲統合的歐陸政要人人稱慶,認為實至名歸。歐盟主席范榮佩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巴洛索發表聯合聲明說,「歐盟本於尊重人性尊嚴、自由、民主、平等、法治與人權的價值,統合了因冷戰而分裂的歐陸」,歐盟所有成員國深以獲獎為榮,而榮耀應歸功於歐盟的五億公民。歐盟龍頭德國的總理梅克爾也讚揚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殊榮授予歐盟,是「極好的決定」,激勵她推動歐洲更深層的整合。
一九八三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蘭前總統華勒沙,則稱歐盟獲獎是「令人不快的驚訝」,他認為個人的犧牲奉獻才更值得表揚。
而在比較實際的層次,許多人倒想知道,歐盟會派誰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五百廿萬元)的獎金又要歸於何處?
歐盟獲和平獎 歐豬群情激憤 2012-10-13 中國時報
歐洲聯盟大爆冷門獲得二○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但反應卻是有褒有貶。由於歐元區經濟景氣低迷,歐債危機未滅,部分國家失業率甚至超過二○%,此時傳來歐盟獲獎的消息,有些人感覺格外諷刺。「歐豬」國家紛紛開炮,推特等社群網站更是罵聲震天。
埃及網友在推特上痛批:「讓我們忘記瑪拉拉和她的同儕,還有勇敢的社工和良心犯,把和平獎頒給歐盟吧。」十四歲的巴基斯坦少女瑪拉拉.尤蘇芙札,努力為女性受教育權奔走,她在九日遭「塔里班」槍擊頭部重傷,引發全球怒火。
一位推友酸溜溜寫道:「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和法國都發生反緊縮示威。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失業率和貧窮。耶!歐盟獲獎實至名歸!」有網友好奇,一百廿萬美元獎金該如何分配。推友@jbarro搞笑道:「或許歐盟可以拿給西班牙紓困。」@ntlk則打趣:「我可以分杯羹嗎?我有歐洲雙重國籍,可以領兩分獎金嗎?」
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的「獨立黨」黨魁法拉吉,大罵歐盟得獎簡直「丟人現眼…令諾貝爾獎蒙羞。」荷蘭極右派國會議員威爾德斯更是火力全開:「在全歐洲都要崩盤之際,頒諾貝爾獎給歐盟,那接下來咧?頒奧斯卡獎給(歐盟主席)范榮佩嗎?」
被歐盟主導的嚴苛緊縮措施,壓得喘不過氣的歐豬諸國則群情激憤。三天前剛失業的希臘美容師克莉絲拉說:「這是開玩笑嗎?歐盟看不起我們,它只會惹毛我們。」西班牙商人法蘭西斯柯一臉不解:「我看不出歐盟現在得獎有何道理可言,他們連自己內部都搞不定。」
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選,但在兩度公投均反對加入歐盟的挪威,對委員會的選擇並不買帳。該國反對加入歐盟組織的領導人歐拉烏森指出,這件事「荒唐至極,」他說:「這個聯盟,是個努力讓許多國家保持貧窮的貿易集團。」挪威總理史托騰柏格雖然恭賀歐盟獲獎,但重申該國仍無加入歐盟的計畫。
和平獎頒歐盟 有反彈有搞笑 2012-10-12 中央社
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歐洲聯盟(EU)的決定,今天在推特(Twitter)引爆驚人反彈,許多人嘲笑這個決定,或感到憤怒,然而部分網友挺身而出,替這項決定辯護。
埃及網友@RawahBadrawi 說:「讓我們忘了尤沙夫賽與她的同儕,以及那些勇敢的社區社工和良心犯,和平獎竟然頒給歐盟。」
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是14歲巴基斯坦少女,一直替婦女受教權奔走宣傳,她本週在巴基斯坦遭塔利班組織分子開槍擊中頭部,引起全球憤怒。
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主席賈格蘭德(Thorbjoern Jagland)?明將和平獎頒給歐盟的緣由。他特別指出,法國與德國過去曾交戰3次,這在今天是「不可思議」的事。
他說:「這顯示,透過目標明確的努力與建立互信,宿敵可以成為親密的夥伴。」他也表示,歐盟與其前身一直在促進民主與人權。
但是許多人在推特上質疑,為何和平獎要頒給目前飽受嚴重金融危機摧殘的歐盟。這項危機導致失業率愈來愈高,部份國家發生暴力示威。
網友@AnonOpGreece 在推特上說:「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與法國的反撙節示威。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失業率與貧窮。歐盟有資格獲獎?最好是啦。」
然而有些網友跳出來替諾貝爾委員會辯護,包括馬爾地夫的網友。馬爾地夫1年來,飽受政治動盪與暴力示威蹂躪。
網友 @shafeeu說:「恭喜歐盟,你們以支持民主獲頒和平獎,實至名歸。希望這能讓你們加緊腳步,幫助馬爾地夫恢復民主政治。」
另一位網友@jonashelseth 說:「當今的和平獎有能力改變人心。歐洲人或許記得,問題不止在經濟,笨蛋!(我無意冒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他是模仿柯林頓與當時總統老布希競選時的知名精句,他告訴人民:問題就在經濟,笨蛋。
在比較實際的層次,許多人在推特上想知道,歐盟會派誰領取和平獎,還有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要歸於何處。
@jbarro說:「這筆獎金歸於歐盟?或許歐盟可以拿給西班牙紓困。」
@ntlk 打趣說:「我可以分一杯羹嗎?還有,我現在是雙重歐洲國籍,可以領兩份嗎?」
阿楨
3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不同製度對國家繁榮差異”
2024-10-14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在合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認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成長,但卻無法持續。
回應
他們認為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是攫取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除非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更加轉向包容。
為西方制度捧臭腳,含沙射影罵中國,這就是這仨貨得獎的原因。
與其叫「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如叫「諾貝爾政治獎」。
202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理論完全沒有說服力。四十年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顯然沒有被這些學者研究。今天已經民主化的台灣,除了科技業引領全球,造就少數科技新貴之外,慘業空洞化,社會財富極度集中,大部份人民的經濟前途其實沒甚麼亮點,年輕人辛苦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只能躺平。韓國人民更慘,物價比肩美國,民選總統幾乎都是法院認證,被財閥賄賂的現行犯,制定的經濟制度被財閥掌握,人生目標簡化成拼命進入明星大學,畢業後進入明星公司,一輩子當財閥的經濟奴隸。只有新加坡保持一黨民主專政,在高薪制度下,保持廉潔的政府,年輕人剛開始租政府提供的公寓,累積了財產後買得起產權99年到房子。至於最專制的中共,四十年前GDP只有台灣的兩倍半,今天是台灣的22倍。十四億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超過西歐人口的中產階級。
再拿亞洲另外三個國家比較。菲律賓從美國殖民地獨立時,經濟地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經由師法美國的民主制度選出馬可仕總統,把整個社會退化成靠幫傭賺取外匯的傲人國家。緬甸與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獨立時,GDP、鐵路建設和工業能力都遠高於中國。緬甸演變成獨裁軍政府,完全無法管理超過一百個民族的國家,到現在還是一窮二白,內戰不斷。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台灣開發經國號戰機的同時,也開發自己的光輝戰機,花了30年才開始成軍,如此沒有執行力的政府,最大的制肘力量就是龐大的地方勢力,以民主之名,要求本身利益。直到現任的莫迪總理上台,用獨裁手段和印度教歧視政策,經濟才逐漸有起色,但是GDP 也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民主國家退化的失敗例子。阿根廷原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70年來經歷了幾次民主和軍事政變輪替,經濟每況愈下,破產了好幾次。
阿楨
作品書寫「韓版228」 南韓學者看韓江奪諾貝爾文學獎:有點震驚 2024-10-10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是第18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拿下這頂世界文學桂冠的南韓作家,更是首位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70後」作家。引進韓江四本書的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形容「每看她一部作品、便被震撼一次」;來自南韓的政大台文所所長崔末順則坦言「有點震驚」、覺得韓江「太早拿了」。
她指出,韓江碰觸歷史議題的作品如「永不告別」在國際頗受好評,在南韓卻引起爭議。但她探索女性處境的作品如「素食者」貼近南韓社會,是兼顧口碑與銷量的經典之作。
韓江1970年生於南韓光州,2016年憑「素食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隔年以「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再以自傳體小說「白」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永不告別」則在去年贏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在奪諾貝爾獎前,韓江已是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她的英國版權經紀公司,旗下還有石黑一雄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韓江「直面歷史傷疤」。這些「直面歷史傷疤」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軍隊對市民進行武力鎮壓的光州事件為題材。另一部長篇「永不告別」則以被稱為「韓版二二八」的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濟州島四三事件指的是從1948年4月3日起持續六年半的軍警鎮壓白色恐怖,受害者逾三萬人,卻長期被阻止追究真相,2000年方著手調查。
崔末順表示,「少年來了」在南韓贏得不錯的評價,但「永不告別」卻引起爭議。韓江對南韓歷史事件的詮釋方式在國外贏得讚許,南韓進步派的批評家卻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韓江的角度太過哀悼。崔末順坦言,南韓還有許多「值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韓江作品擁有許多國際譯本,是她可以敲開諾貝爾文學獎大門的關鍵。
回應
諾貝爾獎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含金量
自然科學獎仍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目前無法取代的重大獎項。至所謂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那十足十是西方用來表揚對西方精神投降之斷脊之犬的!
物理學獎已經墮落了,找不到候選者了,竟然頒給AI,絲毫不考慮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成就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韓版傷痕文學,非白人,不貶低自己的民族沒辦法的磁磚獎。
推動廢核武日本再獲獎!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
阿楨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阿楨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阿楨
諾貝爾頒獎典禮 取消邀請這3國大使出席
斯德歌爾摩的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舉行,6項諾貝爾獎中有5項在此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則在挪威奧斯陸頒發。諾貝爾基金會說,按以往慣例,所有國家的大使都將應邀出席奧斯陸的頒獎儀式。
由於俄烏戰爭爆發,諾貝爾基金會去年決定,不邀請俄和白俄大使參加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不過,基金會本週四(8月31日)說,今年將恢復以往做法,邀請俄白伊3國代表出席斯德歌爾摩頒獎典禮,稱其「促進向所有人傳達諾貝爾獎重要訊息的機會」。
邀請聲明一出便受到廣泛批評,諾貝爾基金會週六(9月2日)在聲明中說,今年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不邀請上述3國大使出席。
回應
原來諾貝爾獎是美歐把持的政治獎!
阿楨
誰是畢亞利亞茨基?人還在獄中抱走諾貝爾和平獎 2022/10/07 中時
與俄羅斯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以及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共同獲頒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唯一政治犯,白俄羅斯人權鬥士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
回應
西方的工具小丑!
和平獎充滿西方價值,尤其是反俄、反中的背祖叛國的,都是西方集團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相信寫作是「政治行為」 82歲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獨得 2022/10/06 民視
委員會肯定艾諾漫長而艱辛的創作之路,讚賞她勇敢而銳利的從不同角度,刻劃出個人記憶裡的根源、疏離與共同束縛,不過她相信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可以解放力量,她擅長以批判的手法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象中的真實樣貌,並審視不同性別、語言和階級中、存在的巨大隔閡。
回應
諾貝爾文學政治獎
「文無第一」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鬧出爭議 2022/10/06 中時 江飛宇
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已揭曉,爭議不大。然而接下來的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就經常爭論不休,因此這幾獎往涉及作者的公眾形象、意識形態與政治幹預。
伍軒宏/諾貝爾文學獎為誰而頒? 2022/10/07 自由副刊
近年來文化實踐版圖變遷,分眾多元,影音與社群吸引巨量注意,文學的寂寞體質裸露,進入憂鬱期。大潮流中,諾貝爾文學獎魅力還在嗎?
「得主身分」。國籍分佈?族群比例?性別平衡?由瑞典學院委員會一小群人決定,雖是專業人士,但明顯無普效性,所以結果參考即可。
政治爭議。……….
阿楨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
阿楨
新科諾貝爾獎量子糾纏 可能是超光速通訊基礎 2022/10/04 中時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量子力學的重要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歐利森( Eva Olsson)說:「量子訊息科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發展迅速的學門,這將是安全加密傳輸、量子計算,和即時通訊等領域的基礎。」
他們的發現,與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糾纏」有關,這是指同時出生的AB兩個量子之間,有一股無遠弗屆的連結能力,A量子出現改變,B量子也會有即時的反應,不因距離而有延遲。
澤林格通過實驗,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輸」的現象,以他的話來說「利用糾纏,你可以將量子攜帶的所有信息,轉移到量子被重新構建的其他地方。」聽起來像是瞬間移動,或是科幻片《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光波傳輸。
澤林格也補充,就目前理論,能完成這種傳輸的只有極簡單的粒子,無法像科幻片那樣把一個大活人給傳到遠處。
正因為這個機制只限於量子之間的傳送,所以澤林格曾經說:「這些實驗完全是哲學上的,沒有任何可能的用途或應用。」
但是這一部分澤林格就預測錯誤,事實上,最近十年,工程師們開始依據量子糾纏理量,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通訊,和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比如中國大陸的「墨子號」,就號稱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研究的目標就是量子通訊與不可能破解的加密技術。
阿楨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阿楨
全球最佳菜肴排行榜:義大利榜首希臘第二,中餐排名11 2022-06-17
世界美食圖集網站Taste Atlas的最新排名,希臘的野菜餡餅(hortopita)、克裡特式烤羊肉(antikristo)以及烤羊排(païdakia)被評為最佳希臘餐菜品。另外,聖托裡尼豆泥(fava)、克裡特哈尼亞柳丁(Portokalia Maleme Chanion Kritis)和克裡特松樹和百里香蜂蜜(Pefkothymaromelo Kritis)這三種美食則被選為希臘最佳飲食產品。
中國菜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11名,最佳中餐菜品的前三名為:川味火鍋、鍋貼和廣式燒肉。醬油、米粉和大白菜則被選為最佳飲食產品。
Taste Atlas由克羅地亞記者和企業家馬提亞•巴比奇(Matija Babić) 于2015年創立,被譽為“世界美食維琪百科全書”。其中收集了正宗食譜,美食家評論以及有關各種菜肴的研究文章。它自稱是世界美食圖冊,是地道與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
其理念是告知並驅動旅行者品嘗所到之處的地道食物及飲品。其特色是具有互動式全球美食地圖,並在各自區域顯示菜肴圖示。
回應
這個所謂榜單的前50名,除了中國以外全部49個國家的菜譜菜品全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一家多吧。
沒有中國一個菜系多!甚至沒有一個順德菜的餐廳功能表多!
這排名,和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一個味道。
14億中國人的喜好不如歐洲小國寡民的喜好,有點意思。
迷信老外標準的可以休矣,弄個世界排名只是引流的商業噱頭,各地的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屬於全世界人的普世口味,真正能對飲食文化起到推手的是文娛的軟實力文化輸出,和強勢的文化輿論控制操縱能力,為啥吃狗就是錯的,中國八大菜系百味美食,還比上日本那種單調的豐富?人家吹的牛逼響,吃個白米飯團都能吃出無上高端感
老師大學教授,都崇洋媚外,教出來的學生怎麼會不崇洋媚外呢。
阿楨
沒了歌舞,還能算印度電影嗎? 2021-10-17
印度電影“識別度”認知最強烈的,當屬經常讓人措手不及的歌和舞。
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
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這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所以當歌舞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順帶說一下,印度電影誕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其審查制度非常嚴格,對色情元素的管制很很嚴厲。然而印度的其他藝術,如雕刻、繪畫等,可以大膽地表現情欲——因為毗濕奴,這個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他有一個化身就是情欲的象徵,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濕婆的“林伽”,認為性和情欲是神賜的。
所以,為了表達內心正常的本能衝動,並且避免和審查制度造成衝突,印度人最終選擇了舞蹈這個和性本能有著深刻聯繫的元素:曖昧游離的秋波, 欲說還休的語言, 若隱若現的肢體, 似迎還拒的接觸, 以及類似聚會和儀式的群眾歌舞, 這一切都十分獨特巧妙地宣洩了印度人在電影中對“欲”的期待。
除此之外,在歌舞之路上越走越遠的印度人還發現,載歌載舞不僅不會顯得突兀,甚至還能讓電影變得更好玩:
一、歌舞元素能夠巧妙推動整個電影情節。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眾多或幽默、或溫情的歌舞場面把影片一次次推向高潮。
二、舞元素也易於表現跌宕起伏的情節,表達電影中各角色的強烈情感。所謂“言之不足,歌以詠志”。
三、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很多印度電影都在三小時以上,觀眾的注意力很難集中這麼長的時間, 所以在影片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於調節氣氛。
四、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語言眾多,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為各種語言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印度電影裡的歌舞有很強的“本土性” ,從藝術性來看,並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影評節的審查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電影產量位居全球前三,可是在獎項上幾乎沒有什麼斬獲。
阿楨
2017年,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他的頒獎詞為“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其代表作包括《長日將盡》《莫失莫忘》等。
2016年,美國歌手、創作人鮑勃•狄倫因“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最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一。
回應
政治正確但是無力改變,這就是虛偽的西方政治
古納作品展現主角堅韌 但多半悲劇 2021-10-08 聯合報
古納的小說處女作「離別的回憶」(暫譯),描述充滿才華的年輕主人翁參加一場失敗的起義後離開家鄉,前往肯亞奈洛比投靠有錢的叔叔,卻落得一陣羞辱,只好返回他已經分崩離析的家,面對酗酒又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維生的姊妹。
一九九四年的第四本小說「天堂」被視為古納的突破之作,寫作靈感來自一九九○年前往東非的一趟學術之旅,主人翁尤瑟夫和波蘭裔作家康拉德同名不同拼音,明顯有致敬之意。尤瑟夫處於十九世紀末的東非,因父親欠一名阿拉伯商人龐大債務,將他送給商人為奴抵債。尤瑟夫跟著商人到中非做買賣,經歷不同風土與當地部族的敵視,返回家鄉後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迫加入德軍作戰,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二○○五年出版的「遺棄」(暫譯)時空跨越半世紀,整部小說幾乎皆以主角拉希德的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故事,其一是五十年前,流落東非的英國人皮爾斯被一名阿拉伯商人所救,和商人的姊妹蕾哈娜墜入情網,卻被當地人排擠。
故事之二是拉希德離開家鄉遠赴英國求學,他的兄長阿明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教師,姊姊法莉坦開店做生意,巧遇皮爾斯和蕾哈娜的孫女賈米拉,阿明深深愛上她。之後拉希德的家鄉陷入革命戰亂,阿明在戰火中失明,之後死去。拉希德輾轉拿到阿明留下的筆記,得以記錄這兩段家族故事。
古納作品經常以家鄉的殖民歷史和當局血腥鎮壓部族過往為背景,反映非洲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多元與複雜,多半以悲劇收尾,但也表現主人翁的堅韌。
阿楨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頒給了他? 2021-10-07 新京報
10月7日,瑞典學院宣佈,將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其頒獎詞為,“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後果與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態度決絕,慈悲為懷”。
出身難民的作家
古爾納1948年出生於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桑吉巴島,現年73歲。
1960年代末,有著阿拉伯血統的古爾納被迫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後,古爾納定居英國,並在21歲時開始寫作。
直到1984年,古爾納才再次回到桑吉巴,在他父親去世之前不久見到了他。退休前,古爾納是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和後殖民文學教授。
古爾納迄今已發表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難民問題貫穿著他的作品。
他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份。他筆下的角色總是有一種由知識熱情驅動的無休止的探索精神。
據CNN報導,在新冠疫情持續導致歐洲難民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聚焦難民、移民問題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呈現怎樣的趨勢?
至2020年的117名諾獎,歐洲超70%,美洲其次,亞洲、非洲、大洋洲非常稀少。古爾納是自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後,獲獎的非洲黑人作家。
諾獎的兩大趨勢。其一,幾乎都是被體制經典化了的作家,;其二,多半都是獲獎專業戶作家。
對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多年來一直是獲獎熱門人選,但新世紀以來,暢銷類型的當紅作家大多不受待見。很可能,市場號召力容易使人把他們歸為通俗作家。而評委,十分看重‘新經典性’”。
近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2020年,美國女詩人路易士•格麗克成為第16位女性獲獎人,因其“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格麗克是自傳詩人,童年、家庭生活、和父母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中心主題,探討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包括愛、死亡、生命和毀滅。代表作包括《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等。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其頒獎詞為“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他的代表作包括《無欲的悲歌》《罵觀眾》等。
2018年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她獲獎的理由是“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其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阿楨
日本報告:被引次數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首超美國位列第一
日本《日經新聞》稱,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2021-08-10報告,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首次超越美國。而日本的衰退則進一步惡化,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
文部省根據英國Clarivate公司資料,中國論文總數2018、2019年連續兩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國。2019年,中國為471367篇,美國為393794篇。
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2018年(文中指2017-2019年平均值)相關論文數量達40219篇,而美國為37124篇,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和2008年(文中指2007-2009年平均值)的論文量相比較,美國相較2008年增加了3%,而中國卻是2008年的約5.1倍,實現了大幅增長。從比例來看,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佔據24.8%,美國佔據22.9%,第三名的英國只占到5.4%。
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科、電腦•數學、環境•地球科學5個領域超越了美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國佔據48.4%,遠超14.6%的美國。化學和工科領域同樣,在化學領域,中國佔據39.1%,遠超美國(14.3%);在工科領域,中國佔據37.3%,也和美國(10.9%)甩開了差距。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中國相關論文在20年首次實現逆轉,超越美國,占到20.7%,而美國為19.8%。在物理學、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美國依舊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為何能成為第一?
中國2019年的科研開發費用約為54.5兆日元(約4926.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2倍以上。美國為68兆日元(約6146.7億美元),依舊位列第一,但中國增幅明顯高於美國。
中國2019年的科研人員數量超210萬人,世界最多,相較2018年增長了13%。世界一流的學者數量也在保持增長。而2018年美國科研人員數量為155萬人,中國大幅領先。
中國“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包括: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日本的衰退在進一步惡化
日本高品質論文的數量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約10~15%,,韓德法英等國與10年前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日本卻沒有太多變化。日本科研人數約為68萬人,位列第三,但是增長率0.5%。日本博士人數在2006年達到頂峰,此後不斷減少。
《日經新聞》指出,沒有抑制長期的研究能力退化的“特效藥”,很難阻止衰退。
阿楨
陸磁浮列車技術引德媒眼紅 德政黨互批要為落後中國負責 2021/07/30 中時
中國大陸最新磁浮列車在青島下線試行後,其先進技術性能受德媒追捧,還引爆德國朝野政黨相互攻訐。
回應
中國抄襲仿造還可以,但共産黨專制獨裁禁錮人民心靈無法創新,這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多是歐美民主國家….
誰發明的紙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只要做得比原創者要好,創新就在裡面, 而且諾貝爾本就是西方的….
百年前德國大學每年理工畢業人數世界第一,二戰後美國最多,今年中國約500萬人、佔世界半數!聯合國2018年專利申請,中1,542,002件,美597,141件,歐洲174,397件.
V2火箭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呢?美國抄襲仿造
可憐的美國,拜登還在規劃高鐵項目,基建撥款仍然在國會噴口水。
諾獎得主指中國「霸凌科學界」 中駐美使館:無理指責 2021-07-30 德國之聲
聲明稱,4月26日會議疑遭網路攻擊,無論是否與中國大使館有關,我們都十分不滿中國政府試圖審查和霸凌科學界,企圖阻止兩位獲獎者(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及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發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就是政治獎!
美國還霸凌及強佔全世界各行各業!
德國之聲跟台灣三民自都是製造假新聞的基地組織,呵呵!
又失敗 美極音速飛彈試射結果令人失望 2021/07/30 中時
美國空軍28日再度試射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原型,發動機無法點火, AGM-183A於4月首射,飛彈無法投出。
回應
最大問題在美國理工人才缺乏!
老美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經無法撐起一個強國。
要不要派CIA去中國偷技術?
阿楨
一部日本人盡皆知的國產文藝片《暖》內地票房僅600萬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y5llUoqus
第1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導演獎
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金麒麟獎(最佳影片獎)
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獎
第1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故事片
第53屆海德堡國際電影節 獨立電影業主獎
第10屆中國表演藝術學會獎 學會獎
《暖》,被消解的殘酷現實與人性 2020-05-24
霍建起的電影《暖》(2003),改編自莫言小說《白狗鞦韆架》(1984),如《那人那山那狗》《藍色愛情》一樣,《暖》仍舊是「霍氏美學」的見證,舒緩的節奏,唯美的畫面,悠遠的音樂,恰如一首散文詩,勾勒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圖畫。
悲涼到溫情——《白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異 2014
影片與小說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結尾的處理。小說以無言的結局告終,絕望又希望。暖對被白狗領到高粱地裡來的井河說“我要個會說話的孩子……你答應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應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條理由,有一萬個藉口,你都不要對我說。”小說結尾處戛然而止的處理手法,將暖的無望與掙扎彰顯無遺,也把井河推向了倫理與情感的兩難境地,增添了整個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感染力。
而《暖》的結尾則比小說溫暖得多,正像導演霍建起所說,藝術未必要直面現實。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中庸、和諧, 禮樂相濟、人情融融的溫情美。原小說的殘酷在影片中被悄然化解。
差異原因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生產的精神產品是為了給觀眾提供藝術的精神消費,但它畢竟是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具有商品性質,因此,導演在改編原著時必須考慮電影受眾的需求。
與此不同的是,語言是抽象的,並且不會把具體的形象直接地呈現出來,因而它給予受眾的形象是模糊的、間接的。這種間離效果使受眾在從語言中感知醜的事物時,就不會像面對圖像時那樣難以接受。因此,在《白狗秋千架》中暖可以瞎掉右眼,形象醜陋,舉止粗俗,但在電影《暖》中觀眾就無法接受這樣的視覺衝擊。
莫言說,小說跟電影、電視劇的關係, 我認為應該是各走各的路, 然後偶然地在某一點上契合, 生出一個作品。
阿楨
著名導演金吉德去世,韓國電影界“一片寂靜” 2020-12-14 環球時報
韓國JTBC電視臺13日稱,著名導演金吉德11日在拉脫維亞去世後(享年60歲),根據其家人意願,將在當地火葬並舉行葬禮。據韓國外交消息人士透露,金吉德家屬疫情下難以前往拉脫維亞,希望授權韓國駐當地大使館代辦葬禮。
韓國大使館方面稱,若醫院本周正式寄送死亡證明,則將按照相關流程辦理火化,之後將骨灰送回韓國,整個過程將至少耗時一周以上。在拉托維亞接受新冠肺炎治療的金吉德11日突然去世,一度定居俄羅斯的他近年來為移居拉脫維亞,已在當地購入房產。
“享譽國際但國內爭議不斷”,韓聯社13日如此評價金吉德,“他的作品大部分脫離傳統電影的束縛,經常聚焦流浪兒、流氓、死囚犯、妓女等社會底層小人物,並詳細刻畫性暴力、野蠻行徑和變態心理”。其電影往往從男性視角審視女性,過度暴力場面讓觀眾痛苦。參演金吉德電影的女演員往往備受困擾,《壞小子》的女主角孫婉接受採訪時說:“拍攝時真是噩夢,感覺靈魂受到創傷。”雖然孫婉憑藉該片獲得大鐘獎最佳新人女演員,但在第二年中斷全部演藝活動。此外,金吉德2018年被爆性侵女演員,引發不小爭議。
“韓國電影界平靜哀悼金吉德”,韓國YTN電視臺13日稱,雖然金吉德在國際影壇享有極高知名度,但韓國電影界少有對其的公開追悼。韓國電影導演工會稱,由於金吉德不是工會會員,因此沒有後續悼念活動。目前,韓國主要社會團體、業界人士都沒有發表哀悼聲明或評論。
金吉德曾多次入圍戛納、威尼斯和柏林等國際電影節,其中2012年的《聖殤》問鼎威尼斯最高榮譽金獅獎;2004年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曾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國《綜藝》對金吉德新穎的美學觀點表示肯定,“但同時要正視他對人類和動物的極端虐待描寫,這讓他一直飽受批評和爭議。所以他在韓國本土電影圈漸漸被孤立,光環漸漸暗淡”。
法國《解放報》從電影史角度評論金吉德,“自新千年之後,他率先引領韓國電影的國際化潮流,成為獨特東方美學和暴力的代名詞,引發西方主流電影界關注,但也有許多觀眾難以忍受”。
阿楨
電影節被吹爆的國產片,一上映咋就翻車了? 2020-11-07 電影雜誌
…….
回應
反正能夠編造出一種黑暗和壓抑氛圍的電影,都會是一些人心目中的有深度的好電影。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0150
阿楨
日媒發問: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都跑到中國去了
日本《朝日新聞》2020年10月31日《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摘編如下:
仿佛已是很遙遠的事了。“我們的經濟規模可以被人口眾多的國家超越,但我們的科技實力必須在亞洲佔據絕對第一位,要讓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優秀研究人員都到日本來學習。”這是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的觀點。他是在2009年底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這番話的。第二年,中國在經濟規模上超過了日本。山中一直強調要改善日本研究人員的待遇。
自那以來過了約10年時間,日本的經濟規模(按美元計算)略減,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卻增加到原來的近3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2020科學技術指標”,2016年至2018年中國學者年均發表的自然科學領域論文數已經超過美國,首次躍居全球首位;而受關注度較高的論文數也逼近長期獨佔鰲頭的美國。根據英國機構的排名,在世界大學百強中,中國大學的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日本。
中國從2008年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目的在於引進在國外活躍的研究人員,無論國籍。
最近我在網上採訪了一位在中國知名大學擔任教授的日本骨幹研究人員。他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是上述計畫的成員。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說:“我的年薪是40萬元,雖然比不上日本的教授,但這裡的設備和工作團隊等軟硬體都很好。”
他表示:“骨幹和年輕研究員跑到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研究水準在不斷提高。拿我研究的領域來說,過去日本佔據了絕對優勢,但現在從論文的排名來看,與中國的差距已越來越大。”
日本大學的教員編制是有限的,但中國錄用的編制人員在增加。據他介紹,近年在基礎科學領域,每年日本有不少骨幹和年輕人到中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也向日本和歐美等國家的大學提出了申請,但在進行比較後選擇了中國。
為了確保人才,中國政府迄今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鼓勵政策。高科技城市深圳市制訂了旨在吸引頂尖人才的“孔雀計畫”,各地也都在爭先恐後地網羅人才。
日本要從世界各國吸引和挽留人才,必須確保工作崗位和改善研究環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長期以來,包括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敲警鐘,但真正能對日本起到警示作用的卻是中國的做法。
阿楨
賈樟柯很會和政府打交道 2020-10-19 觀察者網
“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在賈樟柯這句退出宣言傳遍網路時,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平遙影展前三年都靠著縣政府的資金扶持,數目在千萬元級別。
2017年,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獲得者,47歲的賈樟柯在北京宣佈了成立平遙國際電影展。雖然是民間發起、獨立性質的電影節,卻在一開始就得到了官方的支援,以發展山西省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名義推進著。
……..
回應
其實,不光是賈樟柯,他們同一輩的,現在被豆瓣、以及幾個觀影網站吹捧的導演都挺垃圾的。這幫人本身的導演水準很一般,拍不出出彩的電影,所以都是劍走偏鋒,在關注點和題材上做文章,迎合西方世界和部分文青、白領、香蕉人的胃口,你們自己去看看他們的片單,有一部是正常的電影嗎?有過票房嗎?
這種片子外國人也不看了,就是拿個獎博個名聲,然後繼續回國騙投資。但這些年這種套路漸漸行不不通了
賈樟柯的電影太赤裸裸了,不受一些人待見是必然的,但消失或大火都是社會的悲哀 2020-10-19 觀察者網
回應
賈樟柯拍底層,但是他拍出來的底層電影,底層人看都看不懂。
賈樟柯拍邊緣,卻又說這些邊緣是主流。
賈樟柯拍中國,但他拍的中國不是給中國人看,是給外國人看。
觀網用戶其實和絕大多數中國線民一樣是很喜歡看批評現實的題材的,但是偏偏中國的電影人有很多拍的所謂批評現實的片子,都是流於形式,膚淺而蒼白的,觸動不到問題的根本
國內有太多“獨立導演”,總是拍一些碰瓷電影,用“禁片導演”的頭銜自己包裝成“反抗黑暗的鬥士”,去外國電影節上投其所好要飯吃。
賈樟柯和這個群體接觸的太久了,他的藝術追求,恐怕已經被這個群體那種釣名逐利的風氣給稀釋掉了。
阿楨
葛劍雄: 反常的“歷史熱”, 正變成誤導民智的權錢工具2020-10-15文化縱橫
【導讀】葛劍雄教授認為,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他指出,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郁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干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葛劍雄教授認為,在歷史研究上,歷史學研究者責無旁貸,要成為研究的引領者。歷史學界有責任引導公眾歷史興趣,而非片面迎合;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的公共功能,另一方面仍需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避免歷史研究陷入“民粹化”、商業化的泥潭。
……..
回應
說實話,中國自九十年代末以來開始的傳統文化回潮,以及2000年後開始的本土意識回歸。這兩次重大社會人文潮流裡,中國的專業文史學者幾乎沒有發揮什麼太大的作用,也沒有起到引領社會潮流的功能。這些社會思潮我們的相關學者絕不是不知道,而是自我設限太多。私下裡牢騷滿腹,公開出來大多是P話廢話。
這些貨不敢硬懟袁騰飛之流,老是拿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說說,自己研究脫離了人民群眾,現在媒體走偏了又大呼小叫地說歷史不應該被消費,真不知道拿那麼多公糧養這些人幹嘛?
網路上議論良莠不齊是真的,但有些專家自己最好首先端正心態,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澄清事實循循善誘,不要動輒給他人扣帽子。其一,網上議史之人,年齡、專業、目的極為不同,除搗亂的敵對分子外,大多還是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人,認識水準有限也正常,以專業知識説明他們提高認識,本就是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先否定他們。其二,由於教育的普及,一些非史學專業出身的歷史愛好者有自己的獨特思考,也應該允許。其三,歷來思想大家,包括基於歷史研究的思想家,非學術專業出身的多了,難道非得科班出身嗎?不要太狹隘了
阿楨
北大國發院教授:諾獎再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 研究要多務實 2020-10-15 觀察者網
2020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資料,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干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回應
什麼叫務實?諾貝爾評委員會從來就對中國有強烈偏見的,中國面對挑釁,一直是克制為主,拿不到和平獎;中國發展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拿不到經濟獎;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做到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拿不到醫學獎。但北大教授還在責難中國….
屁,如果聽西方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理論,充分競爭理論,中國經濟早就崩潰了。
今年是中國”公知“崩潰年,這幾個北大教授卻蹦出來裝逼,想告訴中國人什麼叫”務實“,怎麼越看越像小丑?
清華、北大仰望西方的教授還是務實的移居美國吧!
2020和平獎頒發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務實?什麼經濟理論比得上讓世界1/5人口從貧困走上富足還務實?諾獎就是歧視性的獎!中國人想獲得這個獎,首先得是親西方的,或者抹黑/醜化中國的,否則對世界貢獻再大也沒用,比如說袁隆平!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 2020-10-15
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糧食署的工作主要分為幾大方面,緊急援助、救濟與重建、發展援助和特別行動。他們活動於戰爭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一線,為受害者提供糧食援助。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糧食計畫署更是受到了挑戰。
西方各國在二戰後,對於第三世界援助力度非常大,有糧食、有錢、有物、有教育、有建設,為什麼援助效果還是不明顯?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5196&s=fwzxhfbt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阿楨
再次,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越來越有限,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後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亞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哈裡特•朱克曼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
最後,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3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資深科學家中,女性11%的比例不相符。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也從來沒有1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
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專案和評獎程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阿楨
再次,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越來越有限,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後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亞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哈裡特•朱克曼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
最後,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3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資深科學家中,女性11%的比例不相符。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也從來沒有1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
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專案和評獎程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阿楨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公佈獲獎名單時,然而,隨著獎項逐次公佈,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首先,時代不同了。110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獎項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為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令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到21世紀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已遠遠大於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更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當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變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
其次,即便是在科學領域,諾獎所涉這幾門學科對人類影響也在下降。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範式的挑戰。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方向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有學者會說科學研究需要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與社會需要一致。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阿楨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公佈獲獎名單時,然而,隨著獎項逐次公佈,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首先,時代不同了。110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獎項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為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令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到21世紀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已遠遠大於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更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當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變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
其次,即便是在科學領域,諾獎所涉這幾門學科對人類影響也在下降。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範式的挑戰。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方向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有學者會說科學研究需要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與社會需要一致。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阿楨
特朗普被提名後,《大西洋月刊》刊文呼籲終止諾貝爾和平獎
2020-09-11,美國《大西洋月刊》就以“終止諾貝爾和平獎”為題發文稱,特朗普“德不配位”,而接受特朗普提名的諾貝爾和平獎“主觀”且“荒謬”。
9月9日,挪威議員傑德向諾貝爾委員會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此次和平獎共有318名候選人,獲獎者將于10月9日公佈。傑德來自右翼民粹党挪威進步黨。他告訴伍德,他提名特朗普的原因在於:特朗普參與斡旋阿聯酋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以及在中東地區“廢除和減少美國常備軍”。特朗普轉推:這一提名,特朗普當之無愧。但伍德回應是“極度荒謬”:
文章指出,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的成就參差不齊、獲獎理由五花八門,相較諾貝爾獎其他類別獎項(包括文學獎楨:?),和平獎一直以來“都很主觀”。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5900萬人流離失所
美國布朗大學2020-09-09發布「製造難民」 指出自911事件以來,亞非和中東八個國家的3750到5900萬的人捲入美軍的戰火,比任何其他戰爭或災難導至流離失所的人數都多,當然包括第二世界大戰。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死亡3百萬人,耗費6.4萬億!
美國布朗大學2019-11-13研究稱從2001年2019年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敘利亞、葉門以及其他國家的反恐戰爭,已經直接造成80萬人死亡,耗費軍費6.4萬億美元。
阿楨
底層網文作者:過半月入2000元,“賣身契”已簽到去世後50年 IT時報
中小網文作者舉起“苦霸權合同久矣”的旗幟,中小作家們維護眼前可見的付費閱讀的分成,但平臺開始向免費閱讀、IP多元化運營轉移。
2020-04-27,閱文集團宣佈管理團隊調整…
5月5日,閱文作家集體斷更,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自發舉行“五五斷更節”,抗議閱文免費政策。
隨後,閱文集團發佈公告稱,文章對網上流傳的“作者被收走著作權”、“作者所有社交帳號全部歸閱文”等說法不屬實,並且再次明確“全面免費不可能”。
5月6日,閱文集團如期舉辦了作家懇談會,懇談會上閱文新管理層改革舊合同,明確著作人身權歸屬作者,而著作財產權的收益規則在經雙方協商後,在自願的情況下授予,並且免、付費模式由作者選擇。
中小網文作者的自由:“我們只有簽與不簽的自由,只有大神才有議價權。”他們擔心,免費閱讀會動搖他們的收入。
免費閱讀洩洪之勢
據2018年網路文學作家收入排行顯示,創作者已達1755萬人,日均更新8000字。“唐家三少”以1.3億元斬獲第一。但新入局的以兼職居多,月收入高於5000元者僅占15.4%,過半低於2000元。
讀者看一章2000字,要花1毛錢,作者賺5分,網站賺5分,看完一部動輒800萬字的網文作品,至少要花400元。高企的閱讀費用,給盜版滋生了空間,2019年網路文學盜版損失39.3億元,比2018年上升10.4%。
閱文每年處理侵權案件近2000起,僅2019年就發起民事訴訟1500餘起,下架侵權盜版連結近2000萬條。
從2018年8月開始,連尚讀書、米讀小說、七貓、番茄等主打免費閱讀的App相繼殺入,閱文旗下QQ閱讀等付費閱讀App首當其衝,平均月付費用戶由2017年的1100萬減至2018年的1080萬,付費比例也由5.8%下降至5.1%。
回應
一個人只要還有點本事可以賺到錢,有誰會去靠敲鍵盤寫小說?
李杜,柳永,徐渭,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等人表示羞愧難當。
那些人寫的小說真的沒賺錢。大把公務員在起點寫小說,只要爬到中上層,一個月(每日6000字)賺到的錢,做公務員一年也比不上。免費大旗一開,再也沒機會了,所以寫手們暴動了。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阿楨
胡歌新片《南方車站的聚會》被指抹黑武漢,導演回應 2019-12-11 楚天都市報
近日熱映的影片《南方車站的聚會》與湖北頗有淵源,該片絕大部分戲份在湖北取景拍攝,而且全片採用武漢話對白。
今年5月份,第72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片作為唯一華語參賽片在戛納進行了首場放映。
然而,這部令湖北影迷格外期待的片子,上映後收穫了特別關注,也引發了不少質疑。
簡單來說,就是拍的武漢最破的地方,除了看出了東湖,其他地方完全看不出是武漢。
以及偷摩托車的黑社會、全程只會跟著跑的刑警偵察隊……髒、亂、差、黑就算了,還蠢!
……..
回應
心裡弱勢的人,處處都覺得別人在歧視自己
不拍中國髒亂差落後愚昧封建獨裁是不能得獎的。
踩你的人基本上都對西方人心理一無所知。
阿楨
第32屆電影金雞獎揭曉影片《地久天長》成最大贏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pW1fKoKCo
《地久天長》上映 口碑炸裂也拯救不了低迷票房 2019-03-26 北京日報
上映四天票房剛過3000萬元,還比不上僅在全國藝聯小規模上映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儘管頂著柏林國際電影節“雙熊”影片的光環,豆瓣評分高達8分,王小帥新作《地久天長》的市場表現還是讓人有些遺憾。文藝片不賣座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四年前,王小帥的上一部作品《闖入者》上映,首日全國排片僅為1.6%,做了大量宣傳工作的王小帥心灰意冷,在微博上留言:“4月30日是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排片 影院經理已盡力支持
.....
阿楨
右翼起訴後,“慰安婦”紀錄片被日本電影節撤銷放映
據澎湃新聞2019-10-31報導,被取消放映權的影片是由日美混血電影導演米吉•出崎(Miki Dezaki)執導的紀錄片《主戰場》,該片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慰安婦”問題,走訪韓日兩國不少當事人和相關專家。同時,導演也採訪到了一些至今仍堅稱並不存在所謂“慰安婦”問題的日本右翼人士,其中有幾位早先針對本片導演發起訴訟,直接導致了如今該片被取消放映。
…….
這一事件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下日韓兩國之間圍繞包括“慰安婦”、戰爭賠償等問題愈演愈烈的爭端,而且,這一衝突早已超越政治範疇,蔓延至其他領域,文化交流自然也無法獨善其身。就在今年八月名古屋舉行的第四屆“愛知三年展”國際藝術節上,也因為展品中有一件來自韓國藝術家之手的“慰安婦”雕塑作品,受到日本右翼人士的威脅,令不少工作人員人心惶惶,這正是新百合電影節主辦方口中所說的安全顧慮。最終,在名古屋市市長的威脅下,該藝術節開幕三天即告閉幕,雖然之後又重新開放了三天,但已令這場名為“不自由的表達•及其後續”、旨在關注藝術創作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藝術展蒙上了難以抹去的污點。而此刻正在舉行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韓國電影屈指可數;同樣,十月初舉行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上,雖有少數幾部日本獨立電影參展,但規模和影響力也與過往無法匹敵。
相關新聞
首裡城祭重現清朝冊封禮,日本右翼高喊“醜陋的琉球王”
2019-10-31日對於日本沖繩縣的居民們而言,是個無比悲傷的日子。作為琉球文化的象徵的首裡城發生了毀滅性的火災。這個巧妙融合了中國建築結構、日本唐破風門、琉球石城郭建築文化的美麗宮殿群包括正殿、北殿、南殿在內共7棟主要建築幾乎被完全燒毀,燒毀面積約4800平方米,首裡城的中心部分如今只剩下了一片瓦礫。
回應
人家叫“恥感文化”多麼清新脫俗。
現在日本中學生都不知道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更別說什麼慰安婦 南京大屠殺了。
阿楨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師生戀 先有後婚 2019-10-14 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中,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法裔美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是夫妻。杜芙若2015年嫁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巴納吉。他們有一個孩子,生於2012年。杜芙若1999年獲得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巴納吉是指導教授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撒錢有沒有用?以村莊實驗取代官方數據研究貧窮 2019-10-14 聯合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由提出「緩解全球貧困問題的實驗性方法」的三位學者獲獎。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林明仁表示,三位學者過去二十年來致力瞭解窮人如何落至如此不幸的境地,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政策,發展出一套以隨機控制實驗為主軸的評估方法。
他們透過實驗,試著回答援助究竟是對是錯?探討什麼才是解決貧窮的正確資助計畫,是給窮人食物嗎?給老人退休金嗎?或給予照顧病人的診所?然後釐清這些計畫要怎麼做才是最好,例如診所的營運與人員安排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台大經濟系教授李顯峰則表示,台灣經濟學界近期比較重視金融數量、計量方法,或採用傳統的官方統計數據來分析,做為政策制定依據。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則是採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全球貧窮問題,走出發展經濟學的道路。
「究竟撒錢援助有沒有效果?」不具名的學者表示,三位新得主對於貧窮的研究一反過去採用官方數據的作法,而是透過與政府或慈善機構合作,找一個村莊來實驗,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及隨機組,採用更準確的方法,來測試實驗的效果。
如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可減少一半的瘧疾感染。但要怎麼做?如果要用原價買蚊帳,會使用嗎?如果蚊帳免費或者是補貼金額發放,會珍惜嗎?一旦用補貼的價格來賣,當未來補助減少時,會降低自費購買下一頂蚊帳的意願嗎?這些都可透過實驗來找答案。
不過,此種實驗性的貧窮研究也有批評,二○一五年以「對於消費、貧窮與福利的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英國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就認為,此種研究方式似乎把問題愈做愈小。
阿楨
諾獎破解細胞抗缺氧 助抑腫瘤轉移 2019-10-07 聯合報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三位得獎者幫助我們瞭解細胞如何對抗缺氧,分析缺氧反應,發現腫瘤細胞如何適應隨缺氧甚至加速轉移,啟發了癌症、心血管等許多疾病治療的新契機。
雷克裡夫在腎臟生理學研究中,觀察到缺氧使紅血球生成素增加,塞門薩發現了缺氧誘導因數「HIF-1」,凱林則發現氧氣充足時,VHL蛋白質會破壞HIF-1,但缺氧使之功能不彰,導致HIF-1、紅血球生成素和血管生成因數增加,促進血管新生,帶來氧氣。
目前抑制血管新生抗癌藥物有三種,都是阻止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數作用。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目前已發展HIF-1抑制劑,但臨床試驗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她成諾獎熱門人選 被稱“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 2019-10-06 新浪新聞
Nicer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上榜,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樹一位。
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被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殘雪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
回應
諾文獎從來不是純文學的,一定會有意識形態篩選,看吧。
醜化中國的?
不用問了,肯定是醜化的。
阿楨
最新自然指數:中國科學院蟬聯全球第一 2019-05-01 觀察者網
日前,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2017.12.1-2018.11.30),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榮登榜首,繼續領先美國哈佛大學。在榜單的前100名高校中,還有11所中國高校入圍,其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位列前位。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佈,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WFC)方法,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四類。尤其是CELL、生命科學類的比重非常大。
2010年自然指數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德英日。中國在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成果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這並非是中國科學院首次位居榜首,近幾年,在化學、物理科學等領域中國科學院都位於榜首,尤其是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自2012起奮起直追美國後,一躍成為該領域全球首屈一指的科研機構。
截止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旗下已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承擔了多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專案。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再到成功研製第一台電腦、曙光超級電腦、寒武紀人工智慧處理器,使其在我國電腦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中國科學院非常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院內有300多位 “973”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1000余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通過“千人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0餘人,900餘人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學術期刊擔任重要職務。
回應
看起來很牛逼,實際上中科院有多少所啊
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第四的法國科學院;也是分成很多所的。如果排名不高,你肯定說國家不支持,中國人有劣根性;排名高了,那一定是中國人作弊了,一個中科院要分這麼多所去研究那麼多的方向。話都讓你一個人說完了……有些人啊,真是又瞎又濺!
阿楨
DNA納米機器人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克隆猴、能治腫瘤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2019-02-27,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初選會,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佈,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畫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負責人等2600余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科學進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圖博館
這個結果有些讓人失望。
在單一學科已經很難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情況下,如果科學研究還囿於學科邊界,對科學發展是不利的。於是,Szell等人提出:諾貝爾科學獎或許應該按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獎勵,而不是按學科獎勵。
諾貝爾獎的規則不是沒有與時俱進過,當初一個獎項只獎勵一個人,如今可以最多3人分享;當初每個獎項只頒給一年前的重要發現,如今都頒給了幾十年前的重要發現。
1895年設定的按學科頒發諾貝爾獎的規定是否應該修改?的確,在諾貝爾獎設立之時,按學科獎勵是有道理的,畢竟那個時候學科的獨立性強,但畢竟過去100多年,如今科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在學科交叉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回應
那麼數學…也有可能獲獎了
我支持取消學科限制。
決定權在諾貝爾基金
圖博館
諾貝爾科學獎是否應取消學科限制 2018-12-14 新浪科技
1984年,以色列科學家丹•舍特曼發現了准晶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在物理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7年後,丹•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意外的是,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東北大學的Szell等人分析後發現,丹•舍特曼那篇論文被引3000多次,52%的引用來自物理學,27%來自工程領域,只有10%來自化學。
近年來,類似讓人意外的故事似乎頻繁在諾貝爾獎頒獎過程中發生。近代科學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問題的解決,常常依賴於多個學科的知識交流和相互滲透。不同學科的交叉點往往是新學科的生長點和科學前沿,也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
哈佛大學認為,傳統的院系制對學科交叉是一大障礙,院系文化會催生出強烈的專業認同,而這可能會造成對其他領域的偏見。因此,如何打破原有院系的束縛,讓來自不同院系的科學家圍坐于同一圓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哈佛大學一直努力解決,並開展了改革試驗——奧爾斯頓計畫。
Szell等人找到108篇1980年之後發表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25篇生理醫學、43篇化學、40篇物理)來分析它們的跨學科影響,並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論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領域,而在化學獎中,有13篇論文幾乎沒有對化學領域產生影響。
他們又選了10000篇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發現絕大多數論文囿於自己的學科邊界,並沒有產生跨學科的影響,只有來自人工智慧、網路科學、地質學、信號處理、量子粒等領域的論文,同時對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產生了跨學科影響。
圖博館
諾貝爾科學獎是否應取消學科限制 2018-12-14 新浪科技
1984年,以色列科學家丹•舍特曼發現了准晶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在物理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7年後,丹•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意外的是,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東北大學的Szell等人分析後發現,丹•舍特曼那篇論文被引3000多次,52%的引用來自物理學,27%來自工程領域,只有10%來自化學。
近年來,類似讓人意外的故事似乎頻繁在諾貝爾獎頒獎過程中發生。近代科學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問題的解決,常常依賴於多個學科的知識交流和相互滲透。不同學科的交叉點往往是新學科的生長點和科學前沿,也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
哈佛大學認為,傳統的院系制對學科交叉是一大障礙,院系文化會催生出強烈的專業認同,而這可能會造成對其他領域的偏見。因此,如何打破原有院系的束縛,讓來自不同院系的科學家圍坐于同一圓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哈佛大學一直努力解決,並開展了改革試驗——奧爾斯頓計畫。
Szell等人找到108篇1980年之後發表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25篇生理醫學、43篇化學、40篇物理)來分析它們的跨學科影響,並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論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領域,而在化學獎中,有13篇論文幾乎沒有對化學領域產生影響。
他們又選了10000篇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發現絕大多數論文囿於自己的學科邊界,並沒有產生跨學科的影響,只有來自人工智慧、網路科學、地質學、信號處理、量子粒等領域的論文,同時對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產生了跨學科影響。
圖博館
2018年度《科學技術白皮書》提到,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減少,從最高年份2004年的約6.8萬篇減少到2015年的約6.2萬篇;全世界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高品質論文中,日本占比從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在政府科研預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增長最少。
今年2月,日本《東洋經濟》雜誌發表題為“大學崩潰”的特輯,多篇幅多角度對日本大學面臨的危機予以報導,聲稱在過去十幾年間,日本的科學研究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在急劇下落。益川敏英、梶田隆章等日本諾獎得主也在專訪中敲響“日本科學研究正瀕臨危機”的警鐘。梶田隆章指出,研究資金、研究時間和研究人員數量是決定論文數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這三個方面繼續惡化,未來將難以獲得諾獎。
日本還有一個擔心,就是認為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和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日本年輕人出現遠離科研的趨勢。
2016年諾獎得主大隅良典等諸多日本有識之士多次呼籲,日本社會要創造環境,消除年輕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從事科研工作,“不用顧慮眼前,可以安心考慮5年、10年後的事情”,“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養年輕研究人員的體制,日本的科學將空心化”。2018年度《科學技術白皮書》也提出,日本應加強科研投入,並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
相關新聞
讓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缺席的人,在同一天強姦罪2年監禁
癌症免疫療法獲諾獎,為什麼獨缺華人科學家陳列平?
回應
科學是中立的,但科學家不一定,評判科學家成果的評委更不一定,和平獎挪威評的不去管這個笑話,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是瑞典人評的,現在文學獎爛大街,經濟學獎理論都牛上天實操像棒槌……以前文學獎和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被捧上天的啊……不是我們要質疑諾貝爾獎,實在是它自己把自己玩兒殘了,同樣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獎同樣是瑞典人評的,你說沒貓膩沒政治和意識形態操縱……你真的相信?
圖博館
新華社: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據新華社2018-10-2報導,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細觀日本不難發現,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
諾貝爾科學獎主要頒發給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而基礎研究成果從出現到獲得高度認可通常需要相當長時間。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資料顯示,20世紀40年代以來,全球諾獎得主取得諾獎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1歲,而他們獲獎時平均年齡是59歲,從出成果到得獎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免疫抗體,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獲得的,從出成果到得諾獎等待26年。
因此,那些追熱點、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許會有很多論文發表,但可能永遠獲不了諾獎,因為是建立在別人研究基礎上。現年76歲的本庶佑獲獎後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他這次得獎能夠進一步加速基礎醫學領域的發展,給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帶來勇氣。他說,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饋社會耗時較長,期待社會能夠更加寬容地對待基礎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雖然近些年來諾獎大豐收,引起世界矚目,但日本各界卻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日本政府每年都會發佈一份《科學技術白皮書》,總結日本的科研實力和存在的問題,並與全球主要國家進行比較。近年來,《科學技術白皮書》多次聲稱,日本科技創新力正出現衰退。
jsoujsou
諾貝爾政治獎
(諾貝爾文學/和平獎的本質果然是政治獎!
誠如【新圖博館】《實然觀》所言:西方電影文學獎(如法德義三大影展/諾貝爾獎)的給獎標準,多指西方人性的醜陋面/非西方則加民族社政經的醜陋面,故獎多給該國異議人士。
另參【圖博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搞笑諾貝爾獎》 《渴盼輝煌》《天安門一九八九》)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379900
相關新聞
瑞典決定暫停評選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師力斌:諾貝爾文學獎被醜聞打出原形2018-05-05 環球時報
社評: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繼三文魚和鱈魚之後挪威又開始在中國推銷“小眾”海鮮
jsoujsou
反性侵風燒至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辭職
據英國《衛報》2018-04-12報導,由於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去年爆出的性醜聞危機日益嚴重,該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 12日宣布辭職。上週,已有3位重量級院士因此事辭職。
據悉,56歲的達尼烏斯是瑞典文學院的常任秘書,她也是第一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
去年11月,瑞典文學院爆出性醜聞:與該學院關係密切的一名瑞典文化界知名人士,涉嫌在1996年至2017年間,對學院多名成員的妻女、女性成員及工作人員實施性騷擾、猥褻和強姦。
據此前報導,其中一名當事人表示,這名男子曾在斯德哥爾摩的一間公寓裡將其強姦,並在一次慶祝宴會上對其伸出過“咸豬手”。提出相關指控的女性已達18名,這些受害女子稱,由於擔心對方會對自己的工作不利,才一直保持沉默。
涉案男子對相關指控全盤否認,並宣稱自己無辜。
當時,瑞典《每日新聞》發表了18位女子的證詞,但據瑞典相關法律規定,並未公佈嫌疑人姓名。
儘管如此,據法新社報導,消息被曝出後不久,嫌疑人身份便已人盡皆知——他正是瑞典文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瑞典文學院現任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orstensson)的老公。《時代》周刊稱,他還涉嫌提前透露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
據悉,瑞典文學院由18名終身院士組成,平日里主要負責監管瑞典語使用、跟進瑞典文學家以及瑞典語字典的編寫及出版。除了日常工作,這18名院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評選諾貝爾文學獎。每年由所有院士推選的5名院士組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負責諾貝爾文學獎前期籌備及候選者的挑選工作,最後再由全體院士投票評選出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得主。
性侵事件激起的輿論風波和學院內部變動,讓人擔心諾貝爾獎的全球聲譽會下降。達尼烏斯說:“這已經嚴重影響了諾貝爾獎,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回應
諾獎只不過是西方人用來美化自己,醜化對手的政治工具(話語權),尤其在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的獎,當個笑話看看就好。至於科學方面嗎,我不多評價,總之別把它看的多公正多牛逼。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8_04_13_453613.shtml
圖博館
達賴喇嘛任命特使 或向北京釋放訊號2017-11-17 中央社
美國之音今天報導,達賴喇嘛上週在印度達蘭薩拉與華盛頓美國和平研究所組織的國際青年領袖代表團成員見面,達賴對他們說:「我82歲了,自從去年以來,我的疲勞感大大增加了。」這次會晤有影音錄影。
達賴表示,由於他現在無法堅持定期出訪,藏人行政中央現任司政、藏人流亡政府的總理洛桑桑蓋(Lobsang Sangay),以及佛學大師、前流亡政府總理桑東仁波切將出任他的官方特使。
美國之音指出,代表西藏流亡政府的華盛頓西藏辦公室代表邊巴次仁淡化了這個講話的重要性。他說,這更像是一個泛泛的聲明。達賴有時太累,沒辦法旅行,他4月訪美的計劃就被無限期延後。
他還說,洛桑桑蓋的司政任期有5年,而桑東仁波切長期以來就擔任過達賴的非正式副手,所以,達賴11月6日的那番話,不代表達蘭薩拉流亡政府在國際舞台上的官方代表人另立人選或重大改變。
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西藏研究項目主任羅伯特.巴奈特(Robert Barnett)說,這一舉動目的是在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後向北京發出訊號,表示越來越願意考慮恢復會談,甚至也可能是回應北京所提出的要求。
巴奈特表示,這當然會讓中共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張裔炯更高興(楨:?),因為他在19大會議期間說,各國沒有理由接待達賴喇嘛。
回應
西方覺得 沒什麼利用價值了,諾貝爾和平獎也破產了, 當然只好退休
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 偽君子面目,連自己都騙不了,當然少數的呆丸綠賤民,還會迷信這種神話.
時間不在達賴這邊,有什麼好談的,都在等他死,一了百了,流亡藏人真不是事,人窮志短。
世事難料。中共在變。達賴也要跟著變。維獨民進黨不變,寧做日捼的走狗。
民进狗怎么可能改得了吃屎,别人血脉里还残留着日本秋田犬的基因啊
達賴代表的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西藏奴隸主,不生產而過着高尚的生活,被取消後不干心,勾結外國想奪回剝削農奴的權利。
達賴喇嘛本人既是這個政教合一制度的總代表,也是最大的農奴主。在改革前,十四世達賴喇嘛一家在西藏占有27座莊園、30個牧場、6000多名農牧奴。
圖博館
2017諾獎得主石黑一雄寫的科幻小說《別讓我走》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品2017.10.06 科技日報
石黑一雄(1954—),日裔英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1989年,由他創作的《長日將盡》,榮獲當年的英國布克獎,該書榮登《出版家周刊》暢銷排行榜。主要作品有《群山淡影》《無可慰藉》《浮世畫家》《上海孤兒》《別讓我走》《被掩埋的巨人》等。
2005年,石黑一雄發表的小說《別讓我走》是一部科幻色彩濃重的作品。早在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村上春樹就曾在採訪中提到,《別讓我走》是他看到的近半個世紀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部,認為它講述了一個悲傷且富有預見性的故事。
石黑一雄是有現代意識的作家,他的作品更多著眼於對現代人的生活及他們的未來。當前社會,科技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他寫帶有科幻背景的作品,是面對當下人類共同體的生活,試圖去思考科技介入當下生活而產生的問題,表現的是時代風貌。異曲同工的是,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也有很強的現代性、幻想性,帶有形而上的思考,這兩位作家有共同之處。
《別讓我走》講的是克隆人的故事:一群孩子在一所“特別”的學校長大,他們活著,是為了向外面世界的人提供器官。但與此同時,學校的監護人努力培養他們進行藝術創作,試圖用優秀的作品告訴外人,這所學校並非一個器官農場,克隆人也並非器官農作物:他們和人一樣,擁有某種類似“靈魂”的東西,進而,也擁有選擇自身命運的權利。石黑一雄讓克隆人充當敘述者,小說雖以克隆倫理為主題,但也是探討人在註定的命運中,如何選擇、如何生存的問題。
圖博館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宏觀決策還是微觀管理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為什麼沒有人獲得若貝爾經濟學獎呢。
最不被需要的諾貝爾獎,經濟不好的地方才容易出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獎不是衡量一個人或國家成就的唯一標準
林先生說了大實話,一個不迎合西方觀點,不搞私有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不是好經濟學家。能把中國經濟搞得像拉美、前蘇聯、印度、東南亞一樣,才是好經濟學家。比如張維迎、茅以拭等
諾獎偏見是肯定的,得和平獎最多的是美國總統,解決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吃飯問題,最近又突破鹽鹼地水稻種植的袁隆平得不了獎,量子通信的潘建偉得不了獎,創造天朝30多年發展奇蹟的天朝經濟學家得不了獎又有什麼奇怪?
可以不服諾獎,那就拿出你們私家財產來設立一個獎,用你們的誠信來吸引全球前來評獎!空口罵罵有鳥用!
即使設一個獎,在當今西方世界掌握話語權的大環境下,那會有多大影響?怎能挑戰歷史悠久的諾獎呢?僅看中國的電影獎項,有哪一項可以壓倒奧斯卡獎?
諾貝爾獎爭議-維基百科
諾貝爾獎爭議是一些關於歷史上諾貝爾獎獲獎者所產生的爭議,而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林毅夫、霍金也挺牛的,為啥就得不了諾貝爾獎?2017-10-12瞭望智庫
1.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2.為什麼霍金沒能拿諾貝爾獎?
對於這個問題,霍金本人曾經這麼回答記者:因為我的黑洞蒸發(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霍金輻射)還沒有被觀測或者實驗所證實。既然霍金這麼回答,很顯然他認為自己最值得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學術成就就是霍金輻射。霍金輻射的理論基礎非常牢靠,而且宇宙中黑洞很多,所以霍金輻射應該是存在的。但是既然還沒有被觀測到,那就只能還是理論模型,未經實驗或者觀測驗證的理論模型就仍然有可能不正確,不管多麼合理和漂亮。既然有可能不正確,諾獎委員會當然就不會給霍金頒獎。
有朋友可能說,既然愛因斯坦並不是因為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是以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獲獎,而很顯然這在愛因斯坦的眾多偉大貢獻中是較小的一個,尤其是和相對論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那麼霍金以他的次要成果--黑洞面積不減定理獲得諾獎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啊!
圖博館
媒體:替諾貝爾經濟學獎喊冤 林毅夫曲解提名規則(附官方評選程序)2017.10.11新浪綜合
林毅夫教授認為自己不會得獎和諾獎的提名規則有關。他說:“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
筆者並非來評判林毅夫教授是否有資格獲得諾獎,這自有諾獎提名和評審委員會來判定。
筆者是來指出林毅夫教授對諾獎提名規則的3點誤解。
1.林教授說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
這顯然和諾貝爾獎官方提名規則大相徑庭。諾獎官網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不能提名推薦自己”,就是為了防止浪費提名權。而且,官方網站說每年送給3000個合格提名人,不知為什麼變成1500人。
2.林教授不僅僅對提名人提名自己很清楚,對沒有提名自己的票也很了解:“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但是根據諾獎官方另一規定:“提名和提名相關任何信息都必須保密50年,禁止在私下或者公開場合討論”,不知林教授是通過何種渠道,如何突破這50年保密的硬性規定,了解這麼多投票分佈情況?這些情況屬實嗎?
........
回應
這篇文章寫的水平高!
借樓,洗地工、帶路黨、慕洋犬、賣國賊占主流,新浪網完蛋了,下個網易就是新浪了嘻嘻
僅僅拿諾貝爾獎的官方程序來說事,就信以為真的指責別人,西方的官方的就是真的嗎?人家都不看諾獎潛規則嗎?
按照林毅夫的說法,屠呦呦、莫言都是得不上獎的。
諾獎基本就是百分之九十由西方或親西方價值觀的人獲得,百分之九由能給非西方國家添堵的人獲得,百分之一是諾獎遮羞布,為了宣揚諾獎是公平的。
近七十年全世界的戰爭,90%都是美國發動或者操縱的,奧巴馬還可以得諾貝爾“和平獎”,林毅夫的說法又有哪裡不對?邀請推薦信給誰,是怎樣“邀請”的,邀請者自然與本文作者一樣有自己的目的。
說諾獎是公平的,我是不信,至於你信了沒,得看智商。你看一下,諾貝爾和平獎都給了些什麼人?能說沒有偏見和歧視?!
圖博館
8月17日北京時間20時41分04秒,由雙中子星並合產生的引力波被觀測到;在隨後的2秒鐘之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費米(Fermi)伽馬射線衛星和歐洲Integral衛星都探測到了一個極其微弱的短時標伽馬暴(即引力波)。之後的數小時至十幾天裡,全球十幾台天文設備對被命名為GW 170817的此次引力波事件開展觀測。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LIGO科學合作工作組是此次中國唯一參與觀測引力波的團隊。自2009年成為LIGO科學合作組織正式成員以來,清華大學LIGO團隊參與了迄今為止的所有引力波的發現。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曹軍威、范錫龍和計算機係都志輝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工作組近兩年來在引力波實時在線數據處理和多信使天文學方面展開了算法設計、性能優化與軟件開發等方面的工作。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會更高,大約提高8倍。
“原來每年只能觀測到幾次信號,以後可能每個月或者每天都能觀測到幾次。到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數據的分析處理是否能夠跟上要求會是一個大的挑戰。”
來自中國的“慧眼”
在此次引力波事件的觀測中,中國科學家也躋身前列,不僅包括一直在進行積極探測引力波的清華大學LIGO工作組,中國的三大觀測“利器”亦參與其中,它們分別是南極巡天望遠鏡、剛剛發射運行的中科院“慧眼”天文衛星和紫金山天文台。
邁入多信使天文學時代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其他望遠鏡同時觀測到了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意義非凡
。“科學家們發現了期待中的電磁對應體,標誌著多信使天文學的開端,生逢這個時代真是無比幸運,但這一切都還只是開始。”上海天文台副台長沈志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什麼是多信使天文學?打個比方,這就是宇宙級的“盲人摸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可見光之外,宇宙中還存在X射線、無線電波等看不見的電磁波。通過探測它們,可以觸摸到宇宙這只“大象”的另外一些方面。
圖博館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公佈:獲獎原因是發現「引力波 」
2017.10.4,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以表彰他們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6.2.11,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宣佈,他們在2015.9.14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百年前愛因斯坦的預測。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時間和空間會在質量面前彎曲,時空在伸展和壓縮的過程中,會產生振動傳播開來,這些振動就是引力波。我們在地球上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來自宇宙中各種源頭的引力波:兩個黑洞合併、中子星自轉、超新星核塌縮等。然而,即使是像黑洞這樣巨大質量的系統相互碰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傳遞到地球上也是很微弱的。就連愛因斯坦本人也想像不到,能通過怎樣的方法探測到引力波。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測儀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兩條長度相同的探測臂呈L型放置,在L中間的拐點處放置激光源,沿兩條管子各發射一束激光,而在兩臂的末端放置一面鏡子來反射激光。在真空中,兩條同時發射的光束應該同時返回中間拐點相逢,在干涉作用下,光束不會抵達光電探測器。但如果有引力波穿過探測儀,兩條真空管中的空間會出現微小的拉伸與壓縮,兩條光束就會出現光程差,從而外洩到光電探測器上。截至目前,LIGO已成功探測到4次引力波事件。
70台望遠鏡“合力” 引力波以後可能天天都見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今天,中國和世界科學界一起,站在了引力波觀測的前列。2017.10.16晚上10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歐洲南方天文台、中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機構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一次同時“聽到”和“看到”來自雙中子星並合的一次引力波事件。
以後可能每天都有新發現
這次發現是由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干涉儀(Virgo)引力波探測器,以及包括紫金山天文台在內的70個地面和空間望遠鏡共同完成的。
圖博館
國際廢核武組織 摘諾貝爾和平獎2017-10-07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六日揭曉,得主是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簡稱ICAN),可獲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合台幣三千三百六十萬元)獎金。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貝麗特.瑞斯-安德森宣讀頌辭時表示,ICAN得獎是因為讓世人注意到核武的任何使用都會造成的悲慘人道後果,以及達成以條約禁止核武的開創性努力。她說,此際我們身處的世界,核武被使用的風險是多年以來最高的。部分國家致力於核武現代化,且更多國家試圖取得核武的危險確實存在,北韓即為一例。
ICAN主席碧翠斯.費恩(Beatrice Fihn)接到諾獎委員會的來電,一度以為是詐騙,直到她看到電視轉播才相信該組織獲得和平獎殊榮。她說:「和平獎向世界上所有擁核國家傳遞一項訊息,仰賴核武維護安全是不能接受的行為。我們不支持,也不找藉口,更不能以維護安全之名威脅濫殺數以十萬計的人民。安全不是這樣打造的。」
頌辭中指出,核武對地球上的所有人類及其他生物構成持久性的威脅,國際社會此前已透過具拘束性的國際協定,對地雷、集束炸彈、生物及化學武器加以禁制。核武更具毀滅性,卻還沒有類似的國際法律規範,但ICAN的努力已填補了這個法律缺口。禁止核武一個重要的論據是,核子戰爭將造成人類難以承受的苦難。
頌辭提到,ICAN由全球一百零一個國家共四百六十八個非政府組織組成,二○○七年發軔於澳洲墨爾本,並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正式成立,總部則設在瑞士日內瓦。ICAN十年來致力讓原子彈走入歷史,且成功促成國際核武裁減,迄今已有一萬五千件核武器銷毀。
頌辭同時指出,ICAN勸服各國政府宣示與各利害相關國共同合作,致力禁止並消除核武,迄今已促使一○八國加入此一所謂的「人道主義承諾」。此外,ICAN致立在既有的國際法下達成禁止核武的目標;今年七月七日,一百廿二個聯合國成員國簽署「禁止核武器條約」。條約獲簽署國中五十國批准即可生效,對所有簽署國都具約束力。不過,目前僅三國批准該條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知道國際法律禁令本身無法消滅任何一件核武,且目前也沒有任何擁核國或其盟友支持這項條約。
圖博館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 竟被太太嫌「寫得太糟」2017-10-05聯合報
「如果讀者想要馬上愛上石黑一雄,應該去讀『夜曲』。」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石黑一雄,作品風格多元,既有慨歎帝國主義命運的「長日將盡」、也有充滿暴龍、食人魔的奇幻小說「被埋葬的記憶」。而小說家吳明益認為,石黑一雄寫愛情更是動人。
吳明益表示,在科幻小說「別讓我走」中,石黑一雄設計讓院長從院童畫作,便可判斷他是否愛上別人的橋段,奇幻元素中包裹的是永恆的愛情。而「夜曲」中的五個短篇,展現石黑的抒情功力,他指導的學生讀此書,「從來沒有人不喜歡」。五個短篇藉五首曲目、五段音樂與城市的故事,勾勒人生與命運的莫測,訴說淡淡卻雋永的愛情。
曾瘋狂迷戀披頭四和巴布狄倫的石黑一雄,年少的夢想是當職業音樂家。他蓄長髮、彈吉他寫歌,高中畢業後背著吉他在美國四處旅行,夢想成為歌手。雖然,他最後還是當了作家。但這段對音樂的執迷,深深影響他的作品風格,「夜曲」便展現小說家深藏的音樂功力。
現實生活中,石黑一雄有一位在人生道路上相知相惜的伴侶。他受訪時透露,2015年作品被「埋葬的記憶」離上一本「別讓我走」足足隔了10年。原因是被「埋葬的記憶」初稿完成後,他拿給太太看,卻被太太吐槽「寫得實在太糟」、還糟到「無法修改、必須重頭開始」。而石黑一雄還真的聽了太太的話,暫時放下寫書計畫,跑去拍電影、寫歌詞,多年後再回來完成這本書。不管大作家是不是真的「怕太太」,兩人之間感情親密錯不了。
石黑一雄為什麼打敗村上春樹奪諾貝爾 專家這麼說2017-10-05 聯合報
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樹,是當今國際最知名的兩位日裔作家。此次石黑一雄爆冷門、踢走大熱多年的村上,想必是日本文壇的熱門話題。雅言出版社發行人顏擇雅認為,瑞典此舉帶著政治意義,希望以象徵多元文化的石黑一雄,反駁歐洲近年興起的極右派認同運動。
石黑一雄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因應父親的工作需要,全家移居英國。與魯西迪、奈波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他是最能代表多元文化的作家。」顏擇雅指出,石黑一雄生於日本、文學養份來自英國,小說背景卻設定於全球。相較於魯西迪、奈波爾,石黑一雄移民英國不是因為家族曾是大英帝國子民,他所代表的多元文化而是自由意志的選擇,而非命運的撥弄。
曾有人問石黑一雄,你是日本作家還是英國作家。他回答:「我是國際作家。」
圖博館
《長日將盡》作者石黑一雄 獲諾貝爾文學獎2017-10-06 聯合報
諾貝爾文學獎2017-10-5揭曉,由日裔英國籍的六十二歲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得殊榮,獎金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合台幣三千三百七十萬元)。此間熟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據信已是第八度飲恨,村上與石黑惺惺相惜,曾表達對彼此作品的欣賞。
儘管石黑得獎呼聲並不高,但這是瑞典皇家學院連續兩年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非典型作家後,總算回歸「常軌」。學院秘書長丹尼斯意有所指地說,經過去年的風暴後,希望今年的得主「讓全世界都開心」。
學院在頌辭中讚許石黑的八部小說「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人類與世界相連的錯覺之下的心靈深淵。」石黑的作品最常見的主題是:記憶、時間和自欺欺人,在石黑最有名的作品《長日將盡》中尤其明顯。
丹尼斯形容石黑的作品是「珍奧斯汀與卡夫卡作品的混合,再加進一些些普魯斯特,然後加以攪拌,但是別太大力,就是石黑一雄的作品了。」
石黑一雄一九五四年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因父親工作緣故全家移民英國。石黑後來說父母親當時並沒有移民的打算,只想在英國待一段時間就回日本,不料卻一直定居於英國東南部的吉爾福德市。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包括曾改編成電影的《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前者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遜主演,叫好又叫座。瑞典學院表示,石黑作品中的角色「無論眼前發生了甚麼事,都小心翼翼地不動聲色。」
丹尼斯表示:「石黑是很有原則的作家,不隨波逐流,他發展出完全屬於自己的美學世界。」丹尼斯說自己最欣賞的石黑小說是他二○一五年出版的《被埋葬的記憶》,丹尼斯形容《長日將盡》「 開頭是伍德豪斯(英國幽默小說家)的小說,結尾卻有卡夫卡的味道;是真正的傑作。」
丹尼斯說,石黑對於了解過去很有興趣,「但他不是普魯斯特型的作家,他不是要追憶往事彌補過去。而是要探索人類必須忘記些甚麼,才能活下來。」
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回歸筆觸細膩小說家2017-10-06 中央社
瑞典學院去年把文學獎頒給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外界批評這項決定忽略其他值得獲獎的作家,今年則回歸到較主流的文學詮釋。
石黑一雄也對政治議題砲火全開,在英國公投脫離歐洲聯盟後敵視移民的氛圍中號召起義。石黑一雄還表示,希望諾貝爾獎能成為世界的正面力量。
圖博館
2017諾貝爾文學獎10月10日揭曉村上春樹位居博彩賠率榜第二
據日本產經新聞2017.9.27報導,圍繞將於10月10日揭曉的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最大規模的博彩公司英國立博(ladbrokes)的獲獎者預測排行榜上,往年熱門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截至27日高居第2位。
“立博”預測榜如下:非洲文學的肯尼亞男作家提安哥的賠率為1賠5;村上的賠率為1賠6;第三位是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賠7);以色列男作家阿摩司·奧茲、意大利男作家克勞迪歐·馬格里斯、西班牙男作家哈維爾·馬里亞斯並列第四,均為1賠11。另外,入圍諾獎的中國作家閻連科排在第9位,賠率為1賠14。
2015年的獲獎者是在“立博”預測排名第一的白俄羅斯女作家獲獎。雖然博彩的人氣與實際獲獎者並不完全一致,但日本能否出現第三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正受到關注。
回應
村上春樹被奶了多少年啊,心疼
村上反省二戰,同情中國。諾獎沒戲。
看到諾獎提名閻連科,悄悄去看了他的微博,果不其然,台灣龍應台小民尊嚴的崇拜者。
中國人三大迷思:奧運會、奧斯卡、諾貝爾。
世界皆如此,切勿妄自菲薄
1、自然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與國家的工業化程度與進度有關。中國進入工業化的時間還很短,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工業基本是一片空白,那時代連火柴、釘子都要進口。更造不出像樣的槍砲。而日本,明治維新時就開始工業化了。 2、至於經濟學方面的諾貝爾獎,基本是忽悠。美國那麼多獲得經濟諾貝爾獎的,幾乎每年一個,但美國照樣爆發金融大危機,這幾年美國的經濟更是每況愈下。美國那麼多獲得經濟諾貝爾獎的,他們卻無法拯救美國的經濟。 3、至於和平獎,完全是與政治有關。 4、文學獎,也是以西方的審美與價值觀為標準。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獎,是發給歐美語系的,基本是發給拉丁字母語系的。
圖博館
其實,搞笑諾貝爾獎自有一套“完整”的頒獎程序。與諾獎正裝出席,並向瑞典王室敬禮不同,搞笑諾貝爾獎需在頒獎典禮中,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並可以穿上五花八門的服裝參加。
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當然也有獎金——10萬億津巴布韋幣。看似是一筆“巨款”,不過折合成人民幣僅為約為0.18元。
[“你不知道的”歷年獲獎的奇葩發明一覽]
2016年
物理學獎:為什麼白馬不怕虻,蜻蜓為什麼喜歡黑色墓碑
生物學獎:一個想成為山羊的奇男子,研究人類如何自製假肢以便混在山羊中過日子。
2015年
物理學: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
醫學獎: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2014年
物理獎:研究課題為:“當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時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間的摩擦力”
生物學:狗在排便時使自己與地球的磁場相近
醫學獎:用醃豬肉來治療小孩子流鼻血
2013年
醫學獎:老鼠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如果聽歌劇,存活時間更長
和平獎:立陶宛維爾紐斯市長佐卡斯給出了整頓市內街道違章停車的問題“終極解決辦法”:駕駛坦克碾軋過停錯地方的奔馳。
2012年
解剖學獎:黑猩猩可通過觀看屁股照片來辨別同類
和平獎:研製出將炸藥製作成鑽石的方法
物理學獎:慢跑者的腦袋擋住了前進的運動路線,所以在慢跑時馬尾辮不是上下晃動,而只能左右搖擺。http://news.sina.com.cn/o/2017-09-16/doc-ifykyfwq7664201.shtml
圖博館
其實,搞笑諾貝爾獎自有一套“完整”的頒獎程序。與諾獎正裝出席,並向瑞典王室敬禮不同,搞笑諾貝爾獎需在頒獎典禮中,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並可以穿上五花八門的服裝參加。
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當然也有獎金——10萬億津巴布韋幣。看似是一筆“巨款”,不過折合成人民幣僅為約為0.18元。
[“你不知道的”歷年獲獎的奇葩發明一覽]
2016年
物理學獎:為什麼白馬不怕虻,蜻蜓為什麼喜歡黑色墓碑
生物學獎:一個想成為山羊的奇男子,研究人類如何自製假肢以便混在山羊中過日子。
2015年
物理學: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
醫學獎: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2014年
物理獎:研究課題為:“當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時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間的摩擦力”
生物學:狗在排便時使自己與地球的磁場相近
醫學獎:用醃豬肉來治療小孩子流鼻血
2013年
醫學獎:老鼠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如果聽歌劇,存活時間更長
和平獎:立陶宛維爾紐斯市長佐卡斯給出了整頓市內街道違章停車的問題“終極解決辦法”:駕駛坦克碾軋過停錯地方的奔馳。
2012年
解剖學獎:黑猩猩可通過觀看屁股照片來辨別同類
和平獎:研製出將炸藥製作成鑽石的方法
物理學獎:慢跑者的腦袋擋住了前進的運動路線,所以在慢跑時馬尾辮不是上下晃動,而只能左右搖擺。http://news.sina.com.cn/o/2017-09-16/doc-ifykyfwq7664201.shtml
圖博館
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今年奇葩研究都有啥?
中新網2017.9.16電(卞磊) 科學不僅有板著臉的嚴肅模樣,也有幽默風趣的一面。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週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
搞笑諾貝爾獎是由英文IgNobel Prize翻譯而來,乍聽這一英文像“無節操”(ignoble)諧音。這個獎項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專門給一些另類的、細碎的科研成果頒獎,頒獎者和一些評委則是真正的諾獎得主。
搞笑諾貝爾獎自1991年開辦至今,已有25年曆史。據悉,其所頒發的獎項包括:和平、物理學、經濟學、解剖學、生物學、流體力學、營養學、醫學、認知學、產科十大獎項。
儘管搞笑諾貝爾獎充滿“無厘頭”,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讓科學卸下冷峻外表,與輕鬆、幽默融合,使科學的溫暖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關注,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這個獎項雖名為“搞笑”,但被稱為“諾貝爾”也是實至名歸的——部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是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普罕博士,在現場展示研究成果:澳大利亞土著的樂器對睡眠呼吸暫停問題有幫助。
2017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課題個個吸睛:老人家耳朵比較大;貓是固體還是液體?為啥有些人討厭奶酪?
老人家確實耳朵比較大——你有沒有發現,老大爺的耳朵通常會顯得大一些?獲“解剖學獎”的英國醫生奚斯科特發現,男性30歲後,每10年耳朵長約2公厘,女性耳朵也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但因女性耳朵“初始值”小,頭髮也長,使老大爺們的大耳朵更惹眼。
貓能否同時處於固態和液態——即使再肥的貓咪也能完全躺進一個很小盒子裡,所以貓咪是是固態還是液態,還是練了“縮骨功”?來自多國研究者用流體力學分析了貓咪的狀態,獲得了物理學獎。
摸鱷魚會影響人的賭博慾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人口研究實驗室主任洛克洛夫和研究助理髮現,賭客開賭前,抱封住嘴巴的一米長鱷魚,能引發興奮情緒,使有賭癮的人賭得更大,也輸得更慘。
[獲獎者需向肉丸致敬獎金約0.18元人民幣]
搞笑諾貝爾獎的觀眾有一項往頒獎台扔“廢紙”的不成文傳統,每年的該獎項的頒獎典禮台上都是一片紙飛機的海洋。
為此搞笑諾貝爾獎還為頒獎典禮造就了一個職位——“掃地僧”。這位掃地大爺格勞伯教授並不簡單,曾是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人之一,在該獎項頒發時,還會偶爾客串頒獎者。
圖博館
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今年奇葩研究都有啥?
中新網2017.9.16電(卞磊) 科學不僅有板著臉的嚴肅模樣,也有幽默風趣的一面。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週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
搞笑諾貝爾獎是由英文IgNobel Prize翻譯而來,乍聽這一英文像“無節操”(ignoble)諧音。這個獎項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專門給一些另類的、細碎的科研成果頒獎,頒獎者和一些評委則是真正的諾獎得主。
搞笑諾貝爾獎自1991年開辦至今,已有25年曆史。據悉,其所頒發的獎項包括:和平、物理學、經濟學、解剖學、生物學、流體力學、營養學、醫學、認知學、產科十大獎項。
儘管搞笑諾貝爾獎充滿“無厘頭”,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讓科學卸下冷峻外表,與輕鬆、幽默融合,使科學的溫暖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關注,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這個獎項雖名為“搞笑”,但被稱為“諾貝爾”也是實至名歸的——部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是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普罕博士,在現場展示研究成果:澳大利亞土著的樂器對睡眠呼吸暫停問題有幫助。
2017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課題個個吸睛:老人家耳朵比較大;貓是固體還是液體?為啥有些人討厭奶酪?
老人家確實耳朵比較大——你有沒有發現,老大爺的耳朵通常會顯得大一些?獲“解剖學獎”的英國醫生奚斯科特發現,男性30歲後,每10年耳朵長約2公厘,女性耳朵也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但因女性耳朵“初始值”小,頭髮也長,使老大爺們的大耳朵更惹眼。
貓能否同時處於固態和液態——即使再肥的貓咪也能完全躺進一個很小盒子裡,所以貓咪是是固態還是液態,還是練了“縮骨功”?來自多國研究者用流體力學分析了貓咪的狀態,獲得了物理學獎。
摸鱷魚會影響人的賭博慾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人口研究實驗室主任洛克洛夫和研究助理髮現,賭客開賭前,抱封住嘴巴的一米長鱷魚,能引發興奮情緒,使有賭癮的人賭得更大,也輸得更慘。
[獲獎者需向肉丸致敬獎金約0.18元人民幣]
搞笑諾貝爾獎的觀眾有一項往頒獎台扔“廢紙”的不成文傳統,每年的該獎項的頒獎典禮台上都是一片紙飛機的海洋。
為此搞笑諾貝爾獎還為頒獎典禮造就了一個職位——“掃地僧”。這位掃地大爺格勞伯教授並不簡單,曾是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人之一,在該獎項頒發時,還會偶爾客串頒獎者。
圖博館
為什麼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不會被取消2017.9.5
緬甸事實上的領導人、曾經象徵著緬甸民主鬥爭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翁山蘇姬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大家要求她譴責一場軍事行動。該行動已導致成千上萬穆斯林難民越過國界,逃往孟加拉國。
隨著該地區各地都爆發了抗議活動,並且另一位和平獎獲得者在Twitter上質疑翁山蘇姬,一些人好奇:1991年授予她和平獎的諾貝爾委員會是否會公開批評她,甚至收回她的獎項。
他們的處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且重新引發了全球很多人,包括其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批評。
「過去幾年,我一再譴責這種悲慘、可恥的對待,」巴基斯坦穆斯林、年紀最小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週一在Twitter上發帖說。「我仍在等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翁山蘇姬也這麼做。全世界都在等,羅辛亞穆斯林也在等。」
去年,多位諾獎獲得者——包括優薩福扎伊、德斯蒙德·圖圖和其他11位獲獎者在內,在一封「警告種族滅絕的可能性」的公開信上簽名。
這封公開信與優薩福扎伊在Twitter上的帖子以及網上對翁山蘇姬持批評態度的人遙相呼應。後者將這場危機歸咎於她,並呼籲取消她的諾貝爾獎。
翁山蘇姬在羅辛亞人的問題上一直保持著不同尋常的沉默。被記者逼問時,她與軍方保持一致。軍方認為羅辛亞人非法擅自在緬甸居住。
「不是,不是種族清洗,」她2013年罕見地就這一問題接受採訪時說。
翁山蘇姬不是第一個引起爭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過去,活動人士呼籲諾貝爾獎委員會取消亨利·季辛吉和貝拉克·歐巴馬的獎項。1994年,該委員會的一名委員辭職,抗議把和平獎頒給以色列領導人希蒙·佩雷斯、伊扎克·拉賓和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這位名叫卡雷·克里斯蒂安森的委員稱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不配獲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皆為挪威公民,由挪威議會任命。前委員貢納·施塔爾塞特說,諾獎委員會從來沒有取消過獎項,在翁山蘇姬一事上也不會這麼做。
相關新聞
洛興雅危機翁山蘇姬民主鬥士形象崩壞 和平獎蒙塵
《紐時》倡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港首批青年政治良心犯
翁山蘇姬可恥 全世界都在等翁山蘇姬解決羅興亞人困境
血洗羅興亞翁山蘇姬斥假消息
圖博館
為什麼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不會被取消2017.9.5
緬甸事實上的領導人、曾經象徵著緬甸民主鬥爭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翁山蘇姬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大家要求她譴責一場軍事行動。該行動已導致成千上萬穆斯林難民越過國界,逃往孟加拉國。
隨著該地區各地都爆發了抗議活動,並且另一位和平獎獲得者在Twitter上質疑翁山蘇姬,一些人好奇:1991年授予她和平獎的諾貝爾委員會是否會公開批評她,甚至收回她的獎項。
他們的處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且重新引發了全球很多人,包括其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批評。
「過去幾年,我一再譴責這種悲慘、可恥的對待,」巴基斯坦穆斯林、年紀最小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週一在Twitter上發帖說。「我仍在等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翁山蘇姬也這麼做。全世界都在等,羅辛亞穆斯林也在等。」
去年,多位諾獎獲得者——包括優薩福扎伊、德斯蒙德·圖圖和其他11位獲獎者在內,在一封「警告種族滅絕的可能性」的公開信上簽名。
這封公開信與優薩福扎伊在Twitter上的帖子以及網上對翁山蘇姬持批評態度的人遙相呼應。後者將這場危機歸咎於她,並呼籲取消她的諾貝爾獎。
翁山蘇姬在羅辛亞人的問題上一直保持著不同尋常的沉默。被記者逼問時,她與軍方保持一致。軍方認為羅辛亞人非法擅自在緬甸居住。
「不是,不是種族清洗,」她2013年罕見地就這一問題接受採訪時說。
翁山蘇姬不是第一個引起爭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過去,活動人士呼籲諾貝爾獎委員會取消亨利·季辛吉和貝拉克·歐巴馬的獎項。1994年,該委員會的一名委員辭職,抗議把和平獎頒給以色列領導人希蒙·佩雷斯、伊扎克·拉賓和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這位名叫卡雷·克里斯蒂安森的委員稱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不配獲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皆為挪威公民,由挪威議會任命。前委員貢納·施塔爾塞特說,諾獎委員會從來沒有取消過獎項,在翁山蘇姬一事上也不會這麼做。
相關新聞
洛興雅危機翁山蘇姬民主鬥士形象崩壞 和平獎蒙塵
《紐時》倡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港首批青年政治良心犯
翁山蘇姬可恥 全世界都在等翁山蘇姬解決羅興亞人困境
血洗羅興亞翁山蘇姬斥假消息
圖博館
美法總統爭捧習近平 避談劉曉波之死2017-07-14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和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聯合記者會時,雙雙讚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避談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之死或就此事提出批評。
劉曉波是中國知名異議人士,遭到當局監禁,今天因肝癌不治。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和法新社報導,造訪巴黎的川普(Donald Trump)未就劉曉波之死置一詞,倒是肯定習近平是個朋友和愛國者。
川普談起習近平時說:「他是我的朋友。我非常尊重他。」
他又說:「我們已非常了解彼此。他是位偉大的領袖,他很有才華。我想他是個很好的人。他愛中國。我可以告訴你們:他愛中國。」
東道主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對習近平讚不絕口,表示他與習近平的首次接觸「極富成果和正面」。
不過,馬克宏稍後發推文向劉曉波致敬,讚揚他是「自由鬥士」,並且向他的家人致哀。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稍早曾讚譽劉曉波,並呼籲中國釋放他的妻子劉霞,並且讓她離開中國。
美國駐中國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也呼籲中國,釋放所有良心犯。
延伸閱讀
劉曉波辭世 蔡總統臉書表示哀慟
回應
美法總統爭捧習近平,菜瓜不回應譴責一下,難道就默認了!
世界進步是由務實的人推動的,不是喊口號的人。
釋放所有的良心犯?應該是顛覆國家的賣國賊!
劉曉波會診影片惹議 環時:政治把戲2017-07-12
環球時報英文版繼10日聲稱外國勢力出於政治目的,藉劉曉波病危「炒作中國不人道」後,今天又以「劉曉波醫療由中國法律、醫師決定」為題發表措詞強硬的評論。
環時批評,西方勢力以對抗語調要求讓劉曉波出國治療,未將重點放在劉曉波病情上。德國使館聲明把話題導向另一方向,與劉曉波罹癌毫無關係。
文章說,劉曉波是依中國大陸法律「被定罪的罪犯」,獄方有責任「依法監督劉曉波」。外國政府與機構能提供醫療建議,但須尊重中國大陸監獄和醫療單位最終決定。
環時反問,劉曉波案是「中國家務事」,陸方治療劉曉波為何需要德方信任,還聲稱中國大陸已考量「相關西方勢力感受」,「沒有義務遵從他們的無理要求」。
文末寫道,西方勢力將劉曉波肝癌治療政治化。「他們關心的不是劉曉波的醫療,而是將他送到國外。這是一種政治把戲。」
圖博館
劉曉波的空位2017-06-28 聯合報黑白集
一個許久不見的名字,劉曉波繫獄多年,幾已在世人眼中消失無蹤,突聞他因肝癌晚期,被允許保外就醫,刻在瀋陽接受治療。
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百年來首位華人獲獎者,劉曉波繫獄當然是中共尷尬的一頁。七年前在挪威的頒獎典禮上,那把空椅子不見主人,猶如無聲的控訴。
劉曉波的牢未必白坐,在他監禁的歲月,中共領導人曾屢次談及政治改革。前任總理溫家寶多次放言要改變國家領導體制,如今的習近平則以「把權力關進籠子裡」作為其政治標題,他並且引述艾克頓爵士、孟德斯鳩的名言,表現心嚮往之的姿態。
但關於民主,北京從未將它當成真實無誤的信條,而是迫於形勢的修改。前年北京當局突然大規模搜捕維權律師,人們這才驚覺,中共所謂的政治改革,離西方民主顯然有距離。
隨著大陸的崛起,民主甚至退化為一個負面的概念。美國在全世界輸出的民主,幾乎都以動盪與戰亂告終,就連歐美多國都掉在民粹的急湍裡載浮載沉。北京原來還對民主十分汗顏,現在卻乾脆晾在一邊。
劉曉波此刻保外就醫,固然可能是他的病況已到不得不爾的地步;另一層裡透露的訊息卻是,中共對西方高論的民主已沒有心理障礙。
民主的實踐雖呈現出衰頹景象,正如寫出「歷史的終結」的福山之擔憂,但民主的內涵卻不曾崩潰。中共當然知道,它的體制亦非改不可。百年追夢,民主終究仍是中國人民叩問的命題。
回應
陸生周泓旭在台灣被失踪了一百多天了,這件事可看出聯合報的無恥及雙重標準,過去聯合報是用多少謊言去妖魔化中共去批判中共,再來對照民進黨台倭政棍蔡英文綁架陸生周泓旭事件
聯合報不明事理,跟著瞎嚷嚷,毫無意義。無聊的很。
中華民族要富強靠的是明君的治國能力及賢臣的輔佐,過去的40年大陸有明君、有賢臣!期盼如此再20年達到法治亦民主!
民主果真是個好東西?看國家看民族吧 不是全世界都要用這西方人的玩意兒 看看台灣玩這東西多少年了 沾沾自喜 可是國家怎麼每下愈況 台灣經濟起飛最充滿希望的年代反而是蔣經國的戒嚴時期 台灣式的民主若20年前就在大陸實施 會有今天的中國嗎?恐怕早就分崩離兮 動亂不堪
圖博館
在美國發表的主要國際合著論文的對方國家・地區前10位(2011-2013年)
按不同研究領域看,也是與中國的存在感相比,日本的地位下降十分明顯。中國在8個領域中的6個領域佔據同美國合著論文對方國的首位。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排名第5位為最高位。在計算機科學・數學領域,從2001-03年的第8位大幅地將名次降至第13位,而中國在這一領域也是第1位。
近幾年,日本在信息通信領域大大地落後於世界潮流,已成了日本科技領域有關人員的共同認識。這從日本在計算機科學・數學領域前1%強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2001-03年的第8位暴跌至2011-13年的第20位這一點上也得到了證明。文/小岩井忠道(中國綜合研究交流中心
http://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170217110120.html
圖博館
另一方面,日本的科技實力下降同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樣看十年之間的變化,日本論文總數從第2位下降至第5位,進入前10%的高被引用論文數從第4位下降至第8位,至於進入前1%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更是將名次從第5位大大地降到了第12位。在前1%強的論文產出數排名上,現在不僅落後於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等排名上位的常客國家,就連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瑞士都把日本甩在身後了。
按國家・地區排名的論文數、高關注度論文數(前10%強、前1%強):前十位國家・地區各國的大學及研究機關產出的論文數及其占有率
這一傾向從這十年裡的論文數的增長情況也得到了印證。同樣比較2001-03年的平均值與2011-13年的平均值,在總論文數上只增長了3%。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都顯示了30%以上的增長,至於中國甚至顯示了驚人的365%的增長。在主要國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論文總數增長率停滯不前的國家。
在高被引用率論文數方面,現狀也大同小異。在前1%高被引用論文數方面,雖然同美國一樣增長幅度為41%,但同中國的648%、德國的116%、英國的101%、法國的117%等主要國家相比,明顯相形見絀。在進入前10%強高被引用論文數方面,漲幅僅止於16%。被美國的37%、中國的543%、德國的78%、英國的70%、法國的70%,在這裡也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日本科研能力的停滯從其他數字上也可以看出來。從顯示2011-13年在美國發表的合著論文的聯名作者國家・地區分佈圖(表)上可以看出,排名第1位的中國占論文總數的17.3%。日本繼英國13.3%、德國12.4%、加拿大11.0%、法國8.2%、意大利7.1%之後,總算在第7位上露了臉。佔6.3%,僅為中國的約1/3。
圖博館
放開想像翅膀!大陸科技和美並列最強!《57金錢爆》2017.6.14
從日本文科省的調查發現,現在全球科學研究,不管在電腦、數學、化學、材料工程,中國大陸不要說把日本甩開了,把美國也甩開了,所以按照目前觀察20年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預告,到世光60歲退休的時候,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絕對都會是由大陸人拿走,為什麼,因為中國大陸的年輕科學家發動的題目,應該可以囊括20年後所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應
国内高校现在靠论文数评职称想拿到教职就必须多发文章。这些人可以不睡觉,周末不顾老婆孩子泡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发文章就如流水线一般。作为特派员,我负责任的说在国外是不可能有这种工作强度的。节奏和目的的不同就导致了数量的差异。之后只会越拉越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Y6AoxqZko
日本文科省研究所報告書:科研能力比較調查揭示中國快速上升、日本下跌
科技・學術政策研究所2016.11.29發布的《日本科學研究能力的現狀及課題》改訂版揭示了最近十年來日本的科研能力的變化情況以及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比較結果。通過比較根據2001-03年的3年間與2011-13年的3年間的平均值顯示出來的各國論文發表數可以看出,最令人矚目的變化是中國的飛躍發展。不光是論文總數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進入被其他論文引用數前10%強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也從第8位升到了第2位,並在具有更高價值的高被引用數前1%強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中也從第10位快速上升到了第2位。雖然美國繼續在所有排名中佔據首位,但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經確立了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實力保持國的地位。
圖博館
回應
被人詬病已久的教育體制,照樣培養出了支持中國崛起的人才。從個人角度來說,知識改變命運,有的人覺得已經過時了,那我說個事。和我一個宿舍的師兄,某人口大省下某窮村子的人,今年博士畢業,做測控和傳感器的,三篇SCI,一篇小一區,現在在它們省會一個大學教學科研崗,光安家費就有28w,在他們那購首付最低標準了。倘若不讀書,那他大哥二哥就是參照。大哥在廣州打工近二十年(15歲去的),一年十萬左右,至今沒有買房,二哥在縣城教書,一年七八萬。說讀書不能改變命運的,你要知道,讀書改變命運,完整的說法是,讀書到頭才能改變命運。隨便讀個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然後說教育體制怎麼樣,呵呵。順便一說,最後讀博士的,都是同齡人中不那麼聰明和優秀的人,聰明和優秀的人,往往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就選擇走上社會。只有我們這種智障人士,別的啥都做不好,那就乖乖讀書吧,2333。
揚還少說了一點,20世紀上半頁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代,也是現代文科大轉型的時代,這種時代容易出“大師”。看物理學界,20世紀初連丹麥都能出哥本哈根學派,到世紀末,連美國都找不出一個大家能說的上名字的物理學家。在文科領域,現代考古在上世紀初剛進入中國,不管誰進去,都是開創一片天地的宗師泰斗。到世紀末,重大考古發現倒是有,可你記得有那位專家因此出名嗎?針對錢學森之問,我也可以提一個問題,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得了那麼多諾貝爾獎,但能被大家認得的大師級人物幾乎一個都沒有?
有人說:還是民國的大師多! 那其實是因為當時的人才實在太少。這叫做: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中國人90%是文盲,這幫人在一群矮子中間顯大個了!當時那些大師的水平,跟他的世界同行比比,只能讓人呵呵一笑的居多。老蔣這個民國統治者。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科班,上過兩年學,就憑這個學歷回國。就能變成孫中山心腹,並當上黃埔軍校校長和中華民國三軍總司令。其實,他的軍事水平,就是日軍裡邊一個相當於班長的水平。還有,如雷貫耳的黃埔軍校,別以為這是個什麼好學校,當時的黃埔畢業生,平均在學校裡就學了1年左右的時間,放在今天,連個中專都不算,然而,這就是民國將星們的搖籃。
現在中國一年畢業研究生50萬,985+211本科生60萬。博士7萬。截至1948年7月,國內各類高等學校統計共210所,在校生155036人,研究生424人,大學生130715人,專科生23897人。
圖博館
對於朱清時院士追捧的西南聯大,楊振寧也談過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討論過為什麼西南聯大那麼成功,這裡面有好些個因素,不是一個因素。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因素是大家不很重視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就是西南聯大恰巧是在一個關鍵的時刻:當時的學生後來恰好碰到了新中國開始建設和台灣需要經濟起飛的時代。所以,我同齡的那些人和比我晚十年的那些人碰到了這個時機,是新中國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向一個開放的工業國開始發展,台灣也是這樣。”
中國近十年科技發展呈現井噴現象,在許多領域從追趕變成了平行甚至超越,2016年英國《自然》雜誌的WFC數據國家排名中,中國已多年位居第二位,且持續增長。2016年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共收到26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124萬件,佔了47.16%。
如果順著楊老的思路,或許也可以推出,中國經濟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科技人才不斷湧現的一個關鍵因素,而教育改革可能是無足輕重的。對教育改革的實驗,國家並沒有禁止,而一些“改革者”卻自己越改越回去了,比如南方科技大學也開始注重高考成績:
朱清時院士自己也承認,培養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使中國製造業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是大學擴招的好處。而他堅持精英教育應該和大眾教育分開,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這是任何國家都要面對的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
在中國的公立高校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無論是師資還是畢業生的去向,都已經和國際接軌很久了,和普通的大眾教育本來就已分開,比如姚期智主導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但無論國際化程度有多高,沒有人會說姚班要不要和清華大學分開,要不要和高考分開。至於是不是有朱院士所說的“不太適應高考但素質較高的學生”被姚班錯過了,大家並不關心,這類學生可以選擇出國,為何一定要考清華呢?
近些年,從“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位置退下來的朱院士還寫過“客觀世界很可能不存在”“物理學步入禪境”這樣一些文章,甚至對中醫也很有研究,看來在許多特殊領域,朱院士也要做先行者。
其實,錢學森晚年在《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也研究了中醫和氣功,只不過和“錢學森之問”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多少人會再想起。
圖博館
孫武: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以鼓動學生“不參加高考”為改革的前南科大校長朱清時也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到錢學森之問。“過去中國的大學生很少,但出了很多拔尖人才;近幾十年我們的大學生增加了很多很多,拔尖人才卻難出現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啊!”
朱清時認為教育資源稀釋後,素質好的人才拔尖就變得很困難,擴招的主要弊端是使精英人才的培養變得更困難。
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中國大學擴招自1999年始,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7.4%,此後擴招幅度開始逐年縮減,大學生人數則逐年增加。
溫家寶總理看望錢學森的時候,是2005年,那時候錢老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此時擴招才過去6年,擴招進來的學生本科畢業才2年,許多還在學術深造的過程中。如果說當時中國缺少傑出的人才,肯定不是指這一代擴招進來的學生。
據說錢老當時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當時,擴招進來的學生顯然還沒到談學術成就的年齡。
這個鍋,擴招肯定不能背。何況,對錢學森之問,也有必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當代中國的科學界,缺少大師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世界數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百萬計的瘧疾患者,這樣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成就,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有幾人達到過?
現在,一些普通大學在《自然》、《科學》這樣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封面文章也不是奇聞,許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擴招後進大學的科技工作者們幹出來的。
至於年輕一代中為何缺少明星級人物。楊振寧先生曾談到,在他讀書時物理學博士往往三年就都畢業,現在要五六年甚至更長。清華大學常鬆博士在《5個問題解剖中國科技界》一文中總結得很好:當今的科學研究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單打獨鬥。越是重大的課題,越需要團隊的合作,比如暗物質研究,要么上天,要么入地,試驗平台都是需要相當大的投入,而一項科技成果最終轉化為產品,是需要產學研各個環節上的配合,某一科學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已經遠不及半個世紀之前。
圖博館
對於人來說,最痛苦的不是從未得到,而是失去。特別是對本身顯得更安靜的文化圈子來說,榮譽是讀者對自己的肯定,而這份榮譽反過來也會為自己吸引來更多的讀者,所以榮譽加身下,會對自己提高要求,以期望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讀者。所以,或許並不是讀者給莫言了壓力,而是莫言自己給自己太多壓力,想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莫大師被更炫目的光環羈絆,大師再“大”,終究是肉體凡胎。
不想成也諾獎,敗也諾獎,莫大師大可以退後一步海闊天空。在諾貝爾獎這件事上患上失憶症,忘記它,回到從前,想寫就寫,寫不出拉倒。如果諾貝爾獎是個頂峰,到了頂峰,遲早是要下山的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不了,那麼就只能退了。要么乾脆學學金大俠,早早封筆,莫再多言了。
回應
寫過書法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越想刻意寫好就越寫不好,反倒是隨意揮灑出精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這樣誕生的。願莫大師回歸從前,繼續寫出隨心所欲的,自然流暢的文字。
前面寫的挺好,後面總結的不好。莫言是個實在的人,寫作是他的事業,我想他肯定也是想寫下去。什麼封筆啥的,這不就是社會人給他的包袱嗎?寫的好壞,也不能抹去他過去的榮譽。沒有什麼退一步海闊天空,莫言先生本人也不是爭名逐利的性格。
莫言向來都很坦誠,不做作,這也是他大氣所在。
圖博館
莫言5年無新作諾獎成包袱了?
莫大師坦言,五年來基本沒寫東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講。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活動太多; 另一方面,得獎之後下筆更謹慎,有幾部作品,如果按過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發表,但現在總感覺不好,還在打磨與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點。
說真的,莫大師這番話讓人頓生好感。開天闢地的諾獎得主,敢於實話實說,誇網絡文學和段子手,否認了網上瘋傳的《你若懂我該有多好》是自己的作品,還說,“要真是我寫的該多好!”面子給得,簡直不要不要的!你見過如此低調、實在的諾獎得主嗎?可是這麼懂事的莫大師,如今下筆也謹慎了。
可為啥一定要有新作?仔細一想,這個命題有點奇怪。莫言人如其名,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經年累月被生存磨去了棱角,但他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現實與虛幻、魔幻結合的手法,從早期《紅高粱》的熱情張揚,到後來《蛙》和《生死疲勞》的隱忍,用各種隱喻表達出生活的真實狀況。得獎是一次表彰,實至名歸,他開創了歷史,寫就了一代傳奇。再說,諾獎本來就是表彰他已有的文學成就,而不是他未來的創作潛力,更不是創作的數量和速度。即使他此後一篇不寫,就此收手,又有何妨?
事實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部經典作品的誕生,從來就不是隨隨便便的,倘又獲獎,除了作品本身,更多的是機緣巧合罷了。只不過,國內在經歷了對諾貝爾文學獎長久的渴望後,需要“消費”莫言,需要有一個值得追捧的文學偶像。置身於這樣一種喧囂的荒誕中,莫大師恐怕難以抽身,只能苦笑打趣了。就好比曾經的劉翔,110米欄成為了“世界第一人”之後,大家不願意接受他拿不到第一,不願意接受他退賽一樣。
圖博館
莫言笑稱對香港文學的認識很粗淺,對內地文學的認知很片面,對自己的寫作與文學認知很模糊。
他的幽默、樂觀與自嘲,幾度引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與歡笑。莫言自稱是一個文學樂觀主義者,他並不認為現在文學處在凋零期。他說不管社會怎麼變化,文學總是會以自己的面目繼續下去。
莫言表示,當年自己很反對用電腦寫作,因為電腦打字影響思維,思路會被打斷,不如用筆在稿紙上寫,那樣有快感與成就感。用稿紙寫,一天寫一摞,堆起來,感覺自己寫了很多,用電腦寫,關了機,感覺自己什麼也沒做。如果文件丟失了,更是有失落感,覺得一天工夫都白費了。但被環境逼迫著,現在自己也習慣了電腦寫作。
他說,很多東西抗拒不了,就像互聯網。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網絡文學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力量。大量的網絡文學裡面,只要有那麼10部8部好作品,就必須承認它。很多網絡作家確實創造了巨大利潤,一個IP賣上億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他們寫作速度還非常之快。
莫言說,“過去我一天寫一萬字,大家認為我是快手,但與今天的網絡作家比,這根本不算什麼。過去我寫50萬字,覺得已經是江河小說,很漫長,但我看很多網絡小說,動輒1500萬字,太驚人了。為研究,我也試圖在網上閱讀過一部反腐網絡小說,看到150章時,我覺得它該結束了,但往後看到250章,它還沒收尾。後來一看到了500章的時候,我就不讀了。”
他說,網絡文學有自身的特點,你可以不在網絡寫作,但應該知道網絡文學作家寫的是什麼。流行文學,現在越來越細分、類型化,越來越技術化和專業化。
莫言表示,網絡文學是想像力的煉金場,也是語言文字的狂歡場,擴展了我們的想像力,但也需要節制。他希望網絡文學作者能夠稍微沉靜一下,不要那麼快,把語言寫得精煉一點,故事設置得更加合理些,把人塑造得更加豐滿一點。
他說這樣的願望,能不能實現很難說,因為網絡寫作,背後有一條鞭子在抽著作者,這就是利潤,“我也希望我們的網絡作家,背後戴上盾牌,不要怕抽,提高作品質量”。
圖博館
獲諾獎已5年,莫言在忙些什麼?2017.5.8金陵晚報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5年,莫言最近在忙什麼?有何新作?近日,莫言在香港會展中心作了一場生動演講。語言幽默、娓娓道來的他,演講一開場便引來全場笑聲。
講座中,莫言坦言,這5年內,基本沒寫東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講。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太多,有些無法推辭,有些不好拒絕。國內的邀請也不少,大學、機構這麼多,需求這麼大,“十個邀請中只選一個接受”,也讓他每個月都有好幾個活動,忙不過來。另一方面,得獎之後下筆更謹慎,有幾部作品,如果按過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發表,但現在總感覺不好,還在打磨與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點。
近段時間,莫言也在整理以前的筆記與舊作。整理過程中,發現1984-1986年這兩年,當時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讀書的他,白天聽課,晚上寫作,兩年之內寫了十幾部中篇,共80多萬字作品,像《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 都是在那個期間寫的。他感嘆那真是精力與創作力旺盛的一段時光。而現在的他,感覺兩年十分漫長,5年也是一晃而過。他透露,今年上半年開始拿起筆來寫,偶爾寫點小的東西,熱熱筆。寫了一個散文,回憶當年老教授講課的事,還寫了一篇《學書漫談》,關於朗讀與吶喊。
莫言說,最近兩個月自己開了微信。他發現網絡上、微信上流傳著很多署名莫言的段子、文章與詩歌,大多數都很正能量,有些詩還寫得挺好,但其實都不是他寫的。這些看著沒有負面作用,自己也就默認了。
在北京的一次飯局上,有一位非常優雅的女士說她是莫言的忠實粉絲,要給莫言朗讀一首他寫的詩《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她聲情並茂的朗讀結束之後,莫言笑著說,“要真是我寫的該多好!”
莫言稱,網絡上藏龍臥虎,什麼樣的高人都有,有一些很美的詩歌,“真寫不出來,但用我的名字發表,也默認了,挺好!”
他說自己也偷著寫詩,但不敢拿出來。寫詩是一種自我表達,有時候會寫一些打油詩。他認為打油詩這種文體其實很獨特,比如說要吹捧一個人,寫散文會感覺太肉麻了,但用打油詩的方式來寫,帶著戲謔與幽默的意味,所以打油詩是一種好文體。
網絡作家背後有利潤的鞭子在抽
圖博館
研究者還使用美國物理學會1893-2009 年發表的所有期刊論文,以及科學網1955-2012 年收錄的所有期刊論文,對該方法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這個算法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等於開發了一款功勞分配的自動識別系統,有助於揭開論文署名的奧秘,並為準確快速判斷作者的功勞提供依據。但是,要想更準確地評估科學家的相對貢獻,還需要輔之以其他信息,如是否屬於通訊作者。
此外,它也有助於激勵科學家持之以恆地專注某個方向開展研究。“搞一篇” 後“躺在功勞簿” 是不行的,因為會被合作者赶超和替代。要知道,想要得到科學界的認可,除了活得足夠久,還要比合作者寫得更多更好。
回應
現成的國內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你來分析一下是否符合你的文章中的判斷
圖博館
如果一個作者對某項研究的貢獻最大,並且持續開展相關研究,那麼行內人會一眼識別並持續關注他或她的相關研究。因此,如果其中一位作者後續單獨開展了大量同主題研究,並被他人反復引用,那麼就可以說這位作者的貢獻最大。
反之,如果一個作者只是“掛名” 或“亂入”,他或她就不會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久而久之就被人遺忘了。
據此,學術界會識別和界定誰是某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因為這種差別就會表現在主要作者同主題研究被引用的總體情況,所以綜合他們的其他論文引用率,就可以輕鬆判定誰的貢獻大。
諾貝爾獎“猜一猜”
為了檢驗這個方法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收集了過去20 年諾貝爾獎的得主資料,涉及學科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和經濟學。因為不同學科的諾貝爾獎從不同年份開始公佈得獎者的主要著作,所以上述學科的數據取自不同年份。
研究顯示,與得獎論文的其他作者相比,得獎人後來發表的同類論文得到了更多的引用。當然,這是建立在得獎論文作者都健在的情況,否則作古的話就沒有資格獲獎了。
對63 篇得獎的合著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其中51 篇都“預測” 準確,準確性高達81%。獨著論文的獲獎作者顯而易見的,如果將此考慮在內,則“預測” 的準確率提高到86%。
與基於作者順序“瞎猜” 的正確率相比,這項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判定準確性方面表現出眾,正確率更高。該方法判斷錯誤的,也是較為異常的情形。其中一例是2011 年物理學獎,Filippenko 在兩篇得獎論文都有署名,但都不是主要貢獻者,所以沒有得獎。
另一例是1997 年物理學獎,Ashkin 在與朱棣文合作前就發表了高影響的論文,所以獲獎呼聲很大。但是二人合作以後,朱棣文後來發表的論文影響更大,因此最終勝出。因此,科學界固然存在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但創新是年輕人的世界,只要持之以恆,仍然有翻身的機會。
此外,對於同屬一個研究領域卻沒有合作關係的科學家,該方法也可以評估他們對該領域的貢獻大小。只要有論文同時引用他們的研究,就可以採取類似方法予以判斷。比如,201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對希格斯粒子發現者的認可,就同該方法的判斷較一致。
圖博館
論文作者功勞分配難?他們有絕招!2017.01.05馬亮
如今,科學研究已進入合作時代。科學論文寫作“多作者合署” 的模式,也不斷取代著“一人獨著” 模式的地位,逐漸成為主流。在1900 年,只有12% 的科學論文是合著完成的,而到了2012 年,這一比率已經躍升至90%。像歐洲電子對撞機這樣的大型科學工程,相關論文寫作的署名作者數量甚至創造了超過千人的記錄。
論文作者這麼多,每個人都應當根據其貢獻獲得相應的榮譽和獎勵。不過,如何從這麼多署名作者中判斷出誰的貢獻最大呢?
按照排序進行斷定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比如,200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篇論文的第三作者和另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但是2012 年則頒給了獲獎論文的最後一名作者。
在一些自然科學學科領域,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乾苦力的學生或“青椒”,最後的通訊作者是“老闆”,中間的都是“打醬油” 的;在經濟學領域,論文作者是根據姓氏拼音排序的,可謂“見者有份”,每人平分貢獻;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的作者順序至關重要,排名第一的貢獻最大,次而次之;還有一些領域是一視同仁,所有作者都等於發表一篇論文。但是這會導致學術界的“通貨膨脹”,特別是對數十位作者合寫一篇論文的研究更是如此。
儘管一些期刊要求作者說明署名作者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但是“小字輩” 們可能懾於“老闆” 的淫威而不敢邀功,致使作者陳述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此,這一方法可信度不夠,而且不利於快速識別。與此同時,學術界對如何創新的關注程度更多,但對如何更公平地進行功勞分配的問題關注不夠。
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好辦法,能判斷出不同作者的貢獻,並據此分配功勞呢?
中國科學院沈華偉與美國東北大學的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在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自動判別法,命中率接近90%。
科學研究不是“一錘子買賣”
科學界有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矩,會對科學家的貢獻進行判定。對於局外人而言,多位作者誰的貢獻大很難說清,但對行內人來說卻是一目了然。研究人員基於這種非正式的行規,開發了一套算法。
這個方法的思路是,對論文作者的貢獻判斷,不能只看一篇論文的質量,而是要看後續多篇論文的引用情況。
圖博館
村上春樹寫南京大屠殺 他怒批:想靠中國拿諾貝爾獎?2017-03-03聯合新聞網
日本暢銷作家村上春樹相隔7年,在上月24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騎士團長殺人事件》(騎士団長殺し,暫譯),引起了日本書迷搶購風潮。然而村上春樹在小說中提到「南京大屠殺」,還寫到當年大陸有40萬人罹難,讓部分書迷相當不滿,也引起了日本網友熱烈討論。
日本國內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看法不一,日本政府雖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至於是否發生過「大屠殺」、到底有多少死傷人數,還是曖昧不清,有學者估論遇難人數為20萬人、4萬人、2萬人等,甚至也有部分日本右翼民眾完全否認南京大屠殺,認為一切都是憑空捏造。
而村上在新書中放上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更引述有人稱殺死了40萬人的數字。日本網友在相關報導下面留言,當初大陸宣稱南京大屠殺的被害者有30萬人,但村上卻多增了10萬人「真的很奇怪」。也有網友質疑,村上根本就是誇報死傷數字,是否「他別有居心」。
另有網友指出,村上在書中寫道「日軍沒有能力管理戰俘,因此屠殺了降服的敵人與市民」。這一名網友對此說,雖然是虛構小說,但沒掌握好歷史真相前,「不應該捏造違背事實的內容!」也有網友更是表示,「身為村上的粉絲覺得很難過,想把他的書扔掉!」
著有「永遠的○」等話題小說的日本作家百田尚樹,在他的推特上強烈批評村上在新書中提到「日軍有進行南京大屠殺」,也不滿村上曾在2015年時投稿朝日新聞表示「日本應該向對方(中國)不斷道歉,到對方說不用了為止。」百田說,「村上是多想要在中國賣書?還是想靠中國,藉此贏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只是笨蛋?」
回應
聯合編輯室是養了多少舔日的在報道裏面居然只有否定南京大屠殺的意見.
小日本鬼子!只有空心蔡要舔?趕快去讀歷史,不要被政府洗腦了!
在扯什麼鬼?原子彈大概只死了十幾個人 .珍珠港? 三個人受傷而已 其他都是造假... 軍國主義 獨裁心態
圖博館
客觀科學的認識日本:
日本現代化成就的確很高,然而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被中國超越,並且永遠不可能再走在中國的前面。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後的2200年裡,只有在近代不到150年的時間總體實力落後於日本,日本等待了2000年才有機會領先中國100多年,具有高度的偶然性。
日本現在科技和經濟總量都落後中國,不能因為日本人均高於我國,不能因為日本在局部工業對我國還有優勢,就得出“追不上日本” “日本登峰造極了”這樣的錯誤結論,我們明明總體在前面啊。要認清楚“總體超越,局部追趕”,這才是符合事實的結論。日本民族文化和環境先天的缺陷,注定了其能達到的上限遠遠低於中國。
中國現在重新超過日本,回到自己敢有的地位,該有的自信要有。
除非中國再來一次滿清入關,被落後文明統治300年,否則日本下一次超過中國,也許要1000年,也許要1萬年,也許永遠看不到了。
回應
幾年再造一個你垃圾差不多!滿口放屁!呵呵,又嗅到大躍進的味道了,夜郎自大,現在招聘小編的門檻這麼低?
文章寫得很好,但不全面。日本有一個中國永遠赶超的行業:女憂產業,中國永遠趕不上,要謙虛地承認一下。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5904298558/162380
圖博館
汽車產業以及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可以說日本工業最後的支柱,正如半導體製造的台積電和聯電是台灣最後的光榮,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將會徹底沉淪。
汽車行業對日本有多麼重要呢?我們看下2015年福布斯評出的日本上市企業2000強,我們篩選出淨利潤高於30億美元的日本企業,總共有13家,其中以軟銀為代表的金融投資類4家,煙草公司1家,房地產公司1家,電信公司2家,製造業五家。
這五家日本淨利潤最高的製造業企業是誰呢,按照淨利潤排名,豐田,本田,日產,三菱,日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製造業淨利潤前四名都是汽車公司,即使利潤在第五的日立集團,也有卡車業務。其中豐田汽車淨利潤高達191億美元,高居日本所有企業第一位,也是日本唯一一家淨利潤過百億美元的製造業企業。
如果我們計算下日本汽車七大汽車公司的總利潤,豐田191億+本田56億+日產43億+三菱38億+馬自達18億+五十鈴11億+鈴木10億,總共有367億美元淨利潤,如果加上其下游的輪胎,玻璃,鋼鐵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其總利潤幾乎占到2000強日本製造業總利潤的接近一半。
可見汽車工業是日本實實在在的支柱產業。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淨利潤在30億美元以上的製造業企業只有日立一家,其他全部在25億美元以下。
2015年日本淨利潤在10億美元—25億美元的製造業還有24家,除掉採礦和石油,只有22家,我們耳熟能詳的信越化學,小松機械,佳能集團,普利司通,立邦塗料,愛普生,富士重工,三菱重工,新日鐵,日本鋼鐵,發那科,大金工業,村田製作所,久保田機械,武田製藥,住友電工都在這裡面,可以說是日本製造業的精華。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22家公司裡面只有佳能和愛普生兩家還屬於消費電子領域,這也充分錶明了作為日本支柱產業之一的家電和電子工業的衰落,夏普,索尼,松下,奧林巴斯,京瓷,尼康,東芝,NEC…….都退出了盈利大戶行列。
有意思的是,這裡面索尼,松下,奧林巴斯,京瓷,東芝,NEC都是2015年被湯森路透集團評選的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實際上2015年佳能和愛普生的淨利潤也僅24億美元和11億美元,是日本家電和電子工業淨利潤的前兩名。
圖博館
造船
日本造船曾經在二戰後穩坐世界第一半個世紀,一度世界份額占到40%以上,然而世界市場份額在2000年被韓國超過,又在2009年被中國超過。市場份額一度大幅跌落到10%以下,日本從2000年-2016年沒有新建過一個船塢。下面是2016年上半年新接造船訂單,日本只佔8%左右,而按照修正總噸計算中國占了38%的世界市場份額。
入選了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三菱重工,在民航領域技術競賽比不過中航工業,在造船領域上半年只能拿到幾條船的訂單。
機床產業
曾經的日本是世界機床產業產值第一大國,產值佔全世界25%。
我們看下中國,德國,日本機床產業產值的變化,日本佔世界機床產業產值比率從最高峰的25%下降到了20%,而中國從不到10%,增加到了30%。
沒錯,中國2015年機床進出口仍然是逆差,然而我們要看創造的總價值,日本相比中國在不斷下滑,已經低於中國。
有人會說了,日本機床高端,中國機床處於中低端,這句話確實是沒錯,然而100元里面,以前中國賺走了10元,日本賺走了25元,中國那10%確實是低端,而現在100元里面中國賺走了30元,日本賺走了20元,已經不能簡單把中國生產的機床就叫低端了。中國在逐漸往上升級,多賺了20元,其中有10元本來是日本的,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從日本轉移到中國的10元產值是高端還是低端呢?
日本現在僅存的優勢較大的大型行業,如果說機床算一個,那麼剩下的就是汽車和機器人了,從規模來說,主要是汽車行業。然而實事求是的說,日本的這兩個行業也面臨著中國的挑戰。
機器人產業目前是個小型產業,2015年作為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中國,市場規模也就是109億元人民幣,2014年機器人四大公司發那科,安川,庫卡和ABB來自機器人業務的營收加起來也就是55億美元,全球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僅110億美元,跟手機產業4000億美元,家電產業超過5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比較。日本目前機器人技術的領先,對其帶來的收益還沒有那麼大,更何況中國機器人產業也在迅速發展。
即使在這個小產業,中國也在迅速進步,2012年國產品牌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僅有8%,可謂慘不忍睹,到了2015年,國產品牌機器人佔有率就上升到15%了,三年幾乎增加了一倍。到2016年機器人四大企業之一的德國庫卡公司90%以上股份被中國美的公司收購。
圖博館
我們要看到,松下索尼的淨利潤還是包含了汽車零部件,遊戲,手機,音樂等業務的結果,而中國三強則主要是集中在家電業務,足見日本公司運營情況之糟糕。
我們再看看2016年上半年的情況,美的淨利潤增長14%,格力淨利潤增長12%,海爾淨利潤增長21.2%,都獲得穩健的增長。而反觀松下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63%,索尼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75%。
我們再看看世界份額情況,2016年上半年,中國三大家電廠家海外銷售額,美的50億美元,增長15%,海爾22億美元,增長31.3%,格力17億美元,增長24.5%,都獲得高速增長,注意這是上半年,那麼日本的索尼,松下呢?以鬆下為例,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整個財年,其海外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
高鐵+軌道交通
曾經,日本的川崎重工和日立多麼強大,日本在2007年世界市場份額是22%,2015年只有9%了,下降了一半以上。這兩家都是2015年被評選進世界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對比之下,中國中車的世界市場份額2015年占到70%。
日本高鐵技術在海外輸出目前為止只有台灣高鐵項目,而且連年虧損。中國已經完成了土耳其高鐵(讓土耳其的高鐵長度進入全球前十,位居全球第八),已經中標印尼雅萬高鐵,建設了巴西奧運會輕軌項目,製造了波士頓地鐵車輛。中日已經在同一起跑線上。
沒錯,日本在系統的份額下降了,還可以向中國賣高鐵零部件,然而不幸的是,中國高鐵的國產化率在逐年提高,這同時意味著日本零部件的市場在不斷萎縮。
核電
毫無疑問,中國的核電技術已經在尋求對外輸出,中日核電技術已經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日本核電技術自從2011年福島事故之後,基本喪失了輸出海外能力。
入選了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立公司的核電技術,在和中國中核集團的海外競賽中全面處於下風。
世界上投資最大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於2016年9月15日批准,中國出資60億英鎊,大約500億人民幣。
圖博館
看看下圖全球液晶產業的利潤,韓國的三星+LG獲得了整個行業超過一半的利潤,剩下的利潤第三和第四是台企,第五,第七和第八是中國企業,日本利潤份額最小,已經不如中國的京東方,華星光電。
半導體製造業產值已經被中國和台灣超過,台灣不用講了,這是台灣最值錢的行業,中國中芯和華虹營收合計為29億美元,富士通僅為8.45億美元
(這是日本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富士通公司)
筆記本電腦
日本已經徹底潰敗,全球前五已經看不到日本企業,日本NEC的筆記本電腦已經被中國聯想收購。(NEC也是2015年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
2016年聯想不僅在全球市場佔有21%的市場份額,在日本本土,聯想電腦佔有接近30%的市場份額,比VAIO+富士通+東芝三家日系企業加起來市場份額差不多。是的,以前中國人習慣在本土看到索尼和東芝筆記本,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了。現在日本人已經習慣在本土看到聯想。
家電行業
日本的松下,索尼市場份額已經急劇萎縮,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家電三巨頭格力,海爾,美的,以及韓國三星,LG的急劇發展。三洋家電被海爾收購,東芝被美的收購。
10年20年前,中國市場上家電都是日本貨,現在不僅中國市場上日本貨極少,日貨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經跌到了可憐的3%-5%左右。在日本市場也開始出現中國貨,中國已經反攻到了日本,華為平板電腦是日本市場佔有率第二名,市佔率9.2%。
海爾日本2014年營業額人民幣26億元。
美的2016年3月收購日本東芝之後,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多少了呢?
呵呵,東芝也是被評選成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是的,不僅30% 的日本人購買聯想筆記本,現在連15%-20% 的日本人冰箱和洗衣機也買中國的。
日本的家電三巨頭,夏普已經被收購,我們看看松下和索尼(這兩家是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2015年松下淨利潤是16.3億美元,索尼淨利潤是12.3億美元。而2015年中國三巨頭淨利潤海爾集團是29億美元,美的是20億美元,格力也是大約20億美元。
圖博館
因為推動一個國家發展的力量是科技的進步和企業在市場競爭力的增強,而不是你在海外買了多少房地產,買了多少股票和債券玩金融業,單看海外淨資產,美國還是負的2萬億美元,能說明美國很窮很弱嗎?
中國和日本都拿了大量外匯儲備買美國國債,例如日本大約持有1.1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收益率並不高,倒是美國因此獲取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自身發展。
由於日元貶值的預期和對日本經濟前景的不看好,日本的財團和個人投資者也持有大量美元資產,把錢都給別人用,這對日本有意義嗎?增加日本的就業率了嗎?促進日本的科技進步了嗎?提升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了嗎?中國國籍的有錢人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大量購買房地產,也是中國的淨資產,然而這對中國有多大意義?
真正最能反應一國國力的是企業對外投資,到2015年底,對外投資存量第一位是美國,有7萬億美元,日本大約1.5萬億美元,中國1萬億美元。而增量方面,2014年中國超過日本了,由於中國驚人的對外投資增長率,日本只會被遠遠超過。
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投資是1180億美元,日本是多少?日本2011年到2014年的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分別為670億美元、512億美元、640億美元和534億美元,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因為日元貶值,日本企業出於避險海外併購創造歷史記錄達到900億美元,仍然比中國少。
2016年前8個月,中國對外非金融投資就已經超過了2015年的總和,今年預計增長達到70%,遠遠超過日本。
即使計算總對外投資金額存量,今年中國超過日本也沒有懸念。
中國和日本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是一個全面能力型選手,日本是一個局部能力型選手。
日本傳統優勢產業逐漸被中國等侵蝕
液晶面板產業,1995年,日本佔據了全世界液晶面板90%的出貨量,而2015年已經迅速下降到10%以下,韓國占有率39%,台灣30%,中國20%。這不是失去的20年是什麼呢?
夏普在2015年已經以35億美元價格被富士康收購,日本面板產業只剩下JDI一家還在勉力支撐。
圖博館
二戰後,中國在前三十年的發展速度儘管比世界大部分國家快,但是比日本卻相對較慢,進一步拉大了差距,到了1990年,日本的GDP是3.05萬億美元,而中國祇有3570億美元,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國,經濟總量卻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不到,人均差了八十多倍,這種幾乎讓人絕望的差距,讓不少國人都感到,日本不僅在過去一個世紀領先我們,而且在以後的一個世紀也會繼續領先。知乎上70後,80後應該記得,彼時中國人家庭省吃儉用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購買一台日本生產的電視機。我家在1990年購買一台18英寸的用日本零部件組裝的長虹電視機,售價高達2500元,如果是日本品牌,價格更是達到驚人的3000元以上。而彼時國人月工資,普遍在100元左右甚至更低。這也側面說明日本技術優勢的強大。
中國人面對日本是羨慕的,崇拜的,甚至是自卑的,日本幾乎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我們把中國人對日本和美國的態度對比下,美國比日本強大的多,中國人反而對美國沒有那麼敬畏,非常簡單,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中國都取得了勝利。而對日本,中國在過去日本強大的100多年裡面,從來沒有真正的戰而勝之。甲午戰爭我們失敗了,一戰期間我們的山東省被日本佔領了,北伐戰爭期間日本在濟南屠殺中國軍民,1931年更是四個月占領了東北三省,八年抗戰期間更是一直壓制著中國,如果沒有美國,今天的中國都不再是960萬平方公里。因此中國人對日本普遍有一種敬畏甚至崇拜的態度。今天中文網絡上充斥的各種言論就是證明,例如“如果不是美國壓制,日本分分鐘造出XXX”,“日本科技世界第一”等等。
然而今天已經時過境遷了。
我們一點點來看:一個常見說法:日本海外淨資產高,日本好有錢。
日本的海外淨資產確實是世界第一,有大約3萬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二,中國世界第三,都差不多是1.6萬億美元,這樣看日本確實很強,有錢畢竟是好事。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海外淨資產和國力強大掛鉤,海外淨資產主要是三個來源,一個是企業對外實業投資,一個是政府持有的國債,股票和存款,一個是個人和財團持有的海外資產,這其中只有企業對外投資這一項最有意義,這才是真正的體現國力的數據。
圖博館
中國的研發投入是日本的2倍,2016年中國研發投入還會增長大約10%,相當於日本研發投入增長20%。
中國的1%高被引頂尖論文和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文章數量,2016年還在保持15%以上的增速,日本大約需要增長20%才有可能不被中國拉開。
2016年,日本GDP要增長16.25%,工業產值要增長27%,研發投入要增長20%,科技產出要增加20%,才能跟上中國的腳步,日本有可能做到嗎?
沒有絲毫的可能。這已經超出了日本民族能力的上限。
而這一切就算做到了,也只是保持差距不被中國拉開而已。
實際上,日本2016年的工業產值和利潤為負增長。
中國勞動力總量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人口紅利已經在中國消失。中國現在的發展是靠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的教育紅利,資本紅利和勞動生產率提昇實現的。
這個問題下很多回答,羅列了日本種種發達的數據,很多人表示“差距太大了”“完爆大國重器”,“看完後還學什麼習,純粹追不上了”“日本發展到這個程度登峰造極了”。看完後啞然失笑,這是對世界缺乏清醒認識的體現。很多回答裡面有很多錯誤,角度展示的不全面,難免會讓人對全貌有一個認識。
日本那麼牛逼,為啥人均GDP從90年代巔峰期的4.3萬多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只有3.2萬美元呢?
首先我們要肯定日本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這個世界上,真正公認的西方發達國家總共22個,這些國家都靠著自己發展的科技,經濟和政治體系實現了現代化,其他180來個國家都是靠著向西方現代化國家學習來實現自身的進步,其中有不少佼佼者,陸續被認定為發達經濟體,例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韓國,香港,台灣,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等等,當然我們不難發現,日本是在這些國家中發展最早,也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也就是說,在180個向西方學習的國家中,日本可以算是第一名。
日本也在現代化進程中,在歷史上第一次壓倒了中國,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100多年的時間,日本對中國都處於領先地位。這也讓不少國人對日本產生了崇拜。在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中國兵死亡大約150萬,而日本陣亡僅為44萬,中國在有美蘇援助下,也要四條人命換日本一條人命。
圖博館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為63554億元,折合美元為9778億美元,中國工業的利潤超過全日本工業的總產值。
我們再看看代表著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科技情況,在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會直覺一樣的認為日本科技實力比中國強?接下來的數據相信又會給你衝擊。中國的科技產出在幾年前就超過了日本。
首先是代表著一個國家對科技投入的RD經費,中國2013年超過日本
然後我們再看2015年的情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
投入超過日本了,甚至已經是日本兩倍了,那科技產出呢?
2005-2014年,十年間世界前1%高被引論文數量中國世界第四,佔全球比例11.9%,前三位是美國,英國,德國,中國超過了日本。
如果我們再看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的文章計算,我們只統計各學科排名第一位的科學刊物。2014年中國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也超過了日本。
有人問,那為什麼日本這幾年能得十幾個諾貝爾獎,而中國除了屠呦呦,卻沒有獲獎的呢?
其實非常簡單,諾貝爾獎得獎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成就,具有滯後性,日本2008年--2016年諾貝爾得獎人數增加,並非是因為最近幾年發生了科技爆炸,而恰恰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鼎盛時期他們GDP和研發投入衝到世界第二的結果。
中國GDP,工業產值,工業利潤,研發投入和科技產出全面超過了日本,但是這還不是讓日本人最絕望的,最絕望的是雙方的差距還在越拉越大,而日本永遠沒有追上的可能。
中國的GDP是日本的2.5倍, 2016年還在保持6.5%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一年增長16.25%。
中國的工業產值是日本的4.18倍,2016年還在保持6.5%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工業一年增長27.2%。
中國的工業利潤是日本工業產值的1.19倍,注意我是拿中國工業的利潤比日本工業的總產值,中國工業利潤在2016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一年增長9.52%。
圖博館
不管日本有多發達,中國都能在5年內再造一個日本2017.2.11 海外情報社
作者:寧南山,來源:知乎,寫於2016年11月,有部分刪減。
2015年中國GDP是10.5萬億美元,日本GDP是不到4.2萬億美元。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保持6.6%的平均增速,經濟總量會比2015年增長37%左右,增量為大約4.2萬億美元,相當於在地球上新創造出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而且這個新創造出的4.2萬億美元GDP的“國家”在2020年還會以6%以上的速度增長,而日本的增速則肯定達不到這個速度。
日本民族從明治維新以來100多年一代代人奮鬥,不惜通過戰爭死亡上千萬日本人,不惜二戰後過勞死一代人達到的成就,現在的中國5年就可以達到,這也表明現在中國的實力達到了多麼強大的程度。這也是中國領土,人口和資源對日本壓倒性規模優勢的體現。
實際上五年再造一個日本並非只是個預測,在過去的五年,這已經真實的發生了,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日本,而2015年,中國GDP總量已經是日本的2.44倍,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的增量等於1.44個日本。
如果是美國呢?美國2015年GDP大約17.9萬億美元,如果未來五年美國保持2.5%的增速,8年就能再造一個日本。
要知道日本是世界前三的經濟大國,中美兩國都可以在8年內輕易的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世界第三。這也說明中國和美國已經把地球上的其他國家拉開了多大的差距,只有中國和美國達到了10萬億美元級別,其他“經濟大國”全部在1萬億-4萬億美元這個區間。實際上,2016年中國如果實現了6.7%的增速的話,今年的GDP總量將幾乎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和。
我們再看看體現一個現代國家力量的工業,我們對日本的優勢比GDP對日本的優勢更大。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28974億元,佔GDP的33%,按照2015年平均6.5的匯率,就是大約3.43萬億美元。而日本2015年不到4.2萬億美元的GDP中,只有19.5%是工業,工業產值大約8200億美元,中國是日本的4.18倍。
如果中國工業增加值繼續保持6.5%的增速, 那麼到了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將增長29.1%,增量為9980億美元,4年增加的工業產值就相當於一個日本工業的規模。
中國工業4年的增量=1個日本工業的總規模, 4年再造一個日本工業。
我們再看看中國工業的利潤情況。
圖博館
此外,稿費中還得扣除一部分個人所得稅。按照相關規定,所有稿費只要超過800元,就得繳納14%的個人所得稅。多名作家都表示,起徵點過低、稅率過高,依然讓他們覺得負擔較重。
部分稿費上漲的文學期刊
《人民文學》《詩刊》《作品》《收穫》《上海文學》《鐘山》《福建文學》《解放軍文藝》《紅艷》《天涯》《小說界》《湖南文學》《芙蓉》《江南》《青年作家》《當代》《十月》《作家》《長江文藝》《廣州文藝》《草堂》《鴨綠江》
回應
純文學稿費漲了,但這是靠政府補貼實現的。與之相比,網絡文學讀者還是巨多,大神級收入不要太多——那是市場效應。
早就該漲了,不過,一般人單靠這樣的稿費還是不能為生的。
靠寫作謀生不現實,文學只能當作一種愛好貫串一生。不是每個人都是JK羅琳啊。
原來讀書時看的那些純文學期刊不少還在出版,我以為消失了,可是現在買不到,上海過去到處的報亭幾乎消失殆盡了,就是在的時候報亭中也看不到幾種,只有上海出版的幾種還能看到,外省根本看不到,《花城》還在麼?
圖博館
讓作家更從容地面對生活
去年1月,作家陳希我在《花城》上發表了將近4萬字的中篇小說《父》,收到將近4萬元稿費時,他以為雜誌社搞錯了,把別人長篇小說的稿費發給他了。“我打電話給雜誌主編,結果他們告訴我,沒弄錯,是稿費漲了,千字千元。”陳希我說,這是他在雜誌上拿到稿費最多的一次。
“感覺這幾年突然有一股漲稿費的風潮,早期一般千字300元,現在能有千字500元,還有一些千字上千元。”陳希我說,別看稿費提高得較慢,但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對文學的幫助很大。對那些作品能發表的幸運兒來說,漲稿費能讓他們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陳希我回憶,幾年前稿費較低,往往是千字100元這樣的標準。作家一般不會提前問稿費多少,但最後拿到那麼一丁點兒稿費時,心裡會很鬱悶,“我當時想,如果能撤回來,寧可撤稿也不要這樣的稿費!”後來他發稿便有意避開那些稿費太低的刊物。
其實,大部分寫作者對稿費多少都不太在意,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夠變成鉛字出現在各大刊物上,受到更多讀者的肯定。作家阿乙認為,寫作者的理想不一定會被金錢所指揮,但像這樣的鼓勵,一定會使寫作者得到幫助,“高稿費能讓作家更從容地面對生活,將更多精力放在寫作上,同時也會提高整體的創作水平。”此外,由於長篇作品一般第一發表渠道是出版社,期刊則多為中短篇,提高稿費能更有針對性地促進中短篇創作。
完全靠寫作謀生仍不現實
稿費上漲以後,會不會出現更多怀揣作家夢的文學青年,暫時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期刊質量會因此而走高,一分錢一分貨,高稿費可以吸引到更好的稿子,從而提高期刊整體質量。
然而,按照目前的稿費標準,一個全職的自由撰稿人完全靠寫稿賺錢養家,仍然不太現實。在記者採訪的幾位作家中,所有作家,在寫作之外都還有正式工作,比如高校教師、編輯等,稿費上漲對他們而言是錦上添花,但如果想完全靠寫作謀生,這點稿費遠遠稱不上雪中送炭。作家林白直言,一個清潔工的月工資高的都能達到四千八百元,高於國內大部分嚴肅文學作家的稿費所得。“創造性勞動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並不僅僅是坐在桌前寫作的時間,還需要投入全部的人生歷練,長時間的閱讀與思考……一個國家從事精神創造的人,如果收入過低,這是說不過去的。”
圖博館
王俊凱來了北京電影學院萬人空巷(圖)
回應
這些大學生去追小孩幹嘛?戀童?
這麼多噴子憤青糞青屌絲噴糞?帥炸啦!愛你愛你愛你
這麼多腦子有病的?還是網絡吹鼓手在鼓譟?
這麼多噴子憤青糞青屌絲噴糞?凱凱加油
大批嚴肅文學期刊稿費上漲千字千元已不稀奇2017.2.9中國新聞網
優秀稿件每千字800元,其他稿件平均在每千字500元左右,新春伊始,嚴肅文學第一大刊《人民文學》便傳來了漲稿費的好消息。
其實,近一兩年來,漲稿費似乎成了國內文學期刊都在忙活的事情,有的在全國帶頭開啟漲稿費先河,有的在低調中默默提高了稿酬標準,還有的正奔走在漲稿費的路上。儘管寫作者不會因為稿費高低而增加或減少對文學的熱愛,但越來越高的稿費,的確讓寫作變得更有尊嚴,也更能激發優秀作品的誕生。
漲稿費成多數期刊常態
“漲稿費現在應該是一種常態吧?”對於這一話題引起的較大關注,《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顯得有些驚訝。在他看來,作家寫作這麼辛苦,與他們的勞動相比,“這點稿費差遠了”。
與年年上漲的物價相比,或者與其他行業相比,國內作家從期刊上拿到的稿費實在少得可憐。根據國家版權局2014年最新施行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原創作品的基本稿酬只有每千字80元至300元。面對這麼低的標準,各家期刊只得自己給作者漲稿費。早在2011年,《上海文學》《收穫》就將稿費標準提升至每千字500元,一躍成為國內的“稿費高地”,去年又將最高稿費標準提升至千字千元。有上海的文學期刊打頭陣,其他全國性、地方性的文學期刊也相繼提高了稿費標準,《鐘山》《解放軍文藝》《青年作家》《長江文藝》等國內大部分知名文學期刊都漲了稿費。
漲稿費的錢,多數來自財政支持。相對流行文學來說,曲高和寡的純文學往往不能獨立依靠市場的力量,需要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人民文學》上漲的稿費來自中宣部的一筆專項資金。《長篇小說選刊》今年新開了“長篇小說論壇”欄目,專門刊登評論家對長篇小說的爭鳴與觀察,稿酬定為千字千元。這筆錢除了雜誌社自籌一部分,其所屬的作協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也會有一定補貼。
《十月》雜誌主編陳冬捷透露,2013年他們漲過一次稿費。“我們當時從每千字80元至100元,漲到了每千字200元至500元,現在正在計劃申請新的專項資金,爭取再漲一次。”
圖博館
除了培訓外,在石家莊住宿、水電費、各種生活用品以及吃喝等,小趙花了3萬多塊錢。高考藝術類專業校考開始後,為獲得更多考試機會,增加考試通過的機率,小趙只能多報名,每一個高校的報名費從180塊錢到200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預計報了六個,剛考了三個,我是大選,省重點、211、各種三本都報。”
小趙坦言,最後能不能通過藝考成功邁進大學校門她不得而知,但她知道,想要成功這些花費是必須的。
記者對藝考各個專業的花費進行了粗略統計,美術類專業是靠慢功夫,花費是細水長流,預計花費6萬元;音樂、舞蹈等花費雖然預計6萬,但是由於要買樂器、長期培訓班以及各種演出服裝,屬於燒錢打不住,花費沒上限;與之相比,播音主持、表演專業以及編導攝影等,基本屬於短期突擊和速成的,預計花費基本在2萬到3萬不等。
武漢理工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楊杰指出,“可以肯定藝考培訓對於一些有志於系統化學習某種藝術形式,在藝考中取得理想分數有幫助,但藝考培訓存在弊端,藝術是個性化的美,而藝考培訓是模式化的,工藝化的批量生產把藝術當成一種工具,並不是真正的藝術,更不能通過培訓提高一個人的藝術天分與素養。”
回應
其實。藝術專業和其它政、經、文、哲、理、工專業不同,它是需要天分的。不是經過培訓和努力就可以達成的。所以我勸那些沒有藝術天分或缺乏藝術細胞的考生,不一定非擠藝考這個獨木橋不可。
要用不少銀子的啊,沒有錢的學生真的就不要當藝考生啦,就算你有才藝,真的也要看看自己有無這方面的財力,
北影藝考美女顏值養眼2017.02.10 新浪娛樂
北京電影學院考試初試第二天,眾多美女考生素顏上陣,清新範兒吸睛。
回應
小雞娃!害人精!
素顏裝裝素顏,晚上賣個好價錢。你一炮他一炮,賺的滿缽哈哈笑。
做導演,長大後一定要做導演
晚了,哥是校長先嘗為敬
這麼多噴子憤青糞青屌絲噴糞?
新疆的妹子長的超級漂亮、有種混血的感覺
我居然覺得 很一般?!
素顏說不美,整容了又說不真實,眾口實在難調,真不知道噴子家裡的家眷親屬是不是個個顏值爆表,還是躲在網絡背後單純的羨慕嫉妒
說得好!
圖博館
藝考培訓市場火爆培養一個藝考生要多少錢?2017.02.10新浪綜合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隨著前兩天中央戲劇學院藝考初試開始,2017年藝考大幕也逐漸拉開。全國各地藝考生開始“南征北戰”。藝考全稱是藝術聯考,指的是各藝術類院校或者藝術專業對於藝術類考生進行的專業考試。只有藝考合格後,藝考考生才能通過高考進入這些藝術類院校。
藝考現場吸引眼球的不僅有前來應試的考生,更有使出渾身解數招攬考生的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打著能快速提高文化課成績的招牌,培訓費動輒上萬元。實際上,不少藝考生在培養藝術專業的過程中就已經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錢,藝考結束後還要再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來提高文化課成績。培養一名藝考生一共要花多少錢?
隨著高考藝術類考試關注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考生選擇藝考這條路,通過這樣的方式上一所理想的大學。正因如此,專門針對高考藝術類考生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出,各自獨特的教育方式更是各個培訓班熱衷宣傳的賣點。
當然,要想學到這些天花亂墜的提分方法,考生和家長們還得做好大投入的準備。
實際上,這些針對提高文化課成績的投入對於培養一個藝考生而言只能算得上冰山一角。培養孩子藝術素養和技能的過程才是花費的大頭。這中間不僅有經濟的投入,更包含著考生和家長的精力和心血。
考生1:我是學播音主持的,花了差不多2萬吧。
考生2:學費半年2萬多塊錢。
考生3:我學了三年,高一開始學,預計6萬多。
考生4:我們住日租房,先交了20天的錢,因為20天起租,三個人一起住三間,一人一天70元,20天1400元。
採訪過程中,每位考生並沒有認真統計過自己參加高考藝術類專業考試到底花了多少,不過粗略統計一下,花費主要集中在專業培訓費、購置器樂費、服裝費、報名費以及住宿、吃喝等。小趙從高一開始學習古箏,自從2016年6月從邢台老家來到石家莊後,就一直在學習、培訓,直到最近幾天高考藝術類專業校考開考。
小趙介紹,“學了三年,如果只專業投入,琴、外出學習各種加起來有小10萬,沒有達到10萬也差不多。”
小趙說,高一開始學習古箏後,她花了不到6000塊錢買樂器,這個價位的樂器僅僅屬於中低檔,隨後就開始各種報名和培訓,花費從幾千元錢累計到數万元。過去半年來到石家莊後,小趙主要學習在培訓班,是她花費最集中的階段。“在這學費半年2萬多,現在還沒有交完,還有一個月。”
圖博館
中國棋院圍棋部部長王誼(56歲)表示,“在圍棋方面,我們從日本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年輕棋手層出不窮,中國的實力增強,還要感謝日本”。
中日之間通過圍棋進行交流的傳統從二戰前一直延續下來,不過2017年將迎來一個重大節點。3月份,大阪將舉辦由中日韓三國頂尖職業棋手與日本開發的人工智能(AI)軟件共同參加的國際圍棋賽。日本的參賽選手是在2016年前無古人地奪得7冠的井山裕太九段(27歲)。中國的參賽選手並非柯潔,而是21歲的其他年輕希望之星。三個國家的頂尖棋手實力大比拼,再加上“人類對戰AI”的元素,此次比賽必將備受矚目。
回應
因為圍棋的誕生地就是中國!
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
是嗎?找優越感不能這樣找吧
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是看事情要客觀!
那是真的,清末民國時候,日本一個普通的棋手都能橫掃中國。像吳清源這樣的天才都要去日本學棋。中國重執棋壇牛耳,是國家慢慢強大起來以後的事。
現代圍棋確實發源於日本。在日本,率先廢除了座子,這個舉措代表著變革。從清末民初到建國初期日本的圍棋水平遠遠超越其他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最強者陳祖德憑藉中盤戰力才擊敗日本職業棋手,然後九段。中日兩國近代的圍棋水平對比完全和國力對比相一致。被日本授予名譽七段的陳毅說:“國運盛,棋運盛”。
大秦帝國里,衛鞅也是這麼評價圍棋。
日本圍棋最強盛時的代表人物卻是從中國到日本的吳清源,說變革或清流他也當之無愧!
跟國運相關,沒錢時候玩個屁。經濟強大了,才有閒錢去培養閒情雅緻發展興趣。
看過棋魂就知道了,日本的圍棋圈子相當封閉,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吸收新鮮血液的能力。
日本人自大到了一定程度了。中國不是超越日本,是超越韓國。早十幾年前日本就被韓國超越了。
我們只不過在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已,各方面都是這樣,你們日本人要習慣,反正你們都習慣了一兩千年了。
以後被超過的更多,先慢慢適應!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07_392911.shtml
圖博館
中國父母拼命為孩子尋找特長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特長和升學密切相關。雖然各地區多少存在一些差異,但中國孩子上初中一般都要考試,這時候有特長能加分。不管是什麼特長,都能加分,提高成績。
報導稱,加分同樣適用於中考和高考。就連北京大學這種中國的代表性高校,高考成績沒過線的學生也能通過體育及文化等特長加分入學,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像世界圍棋界的一流選手柯潔一樣擁有卓越才能的人會進一步受到優待,無需參加高考,就能進入喜歡的大學,這就是當今中國的實情。
柯潔的母親周柳萍說:“兒子的圍棋前輩也在30多歲時進了北大。現在忙於圍棋,等穩定下來之後,將來打算讓他到北大或清華上學”。正因為如此,除了學習之外,中國父母為讓孩子學習特長付出非同尋常的努力。從英語到鋼琴、小提琴、繪畫,中國到處都有面向幼兒開設的培訓班也是正因於此。
報導稱,雖然幼兒教育存在過熱問題,但中國長期受到詬病、偏重記憶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也因為實行加分製而多少得到一些糾正。為培養柯潔這樣的天才提供了沃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柯潔8歲獨自前往北京,11歲成為職業棋手,13歲進入國家隊,為實現飛躍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座落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國棋院,目前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名國家隊隊員聚集在此歷練棋藝。隊員是從約400名職業棋手中選拔出來的精銳,都是16~30歲的年輕一流棋手。
國家隊隊員切磋棋藝(2016年11月,位於北京的中國棋院)
雖說是國家隊,但並沒有報酬,唯一的好處是能出名。為了生活,他們只能作為職業棋手贏得比賽,自己掙錢。年輕職業棋手的年收入為15~20萬元人民幣左右。雖然與一場比賽就能賺到6萬的柯潔等一流職業棋手存在差距,但年輕棋手們仍然懷著對將來的憧憬,每天堅持與隊友們一起歷練棋藝。
特長培訓和激烈的競爭改變了全球圍棋界的勢力格局。日本棋院副理事長山城宏(58歲)介紹說,“感覺現在的國際比賽中,進入前8的棋手裡有6個是中國人,2個是韓國人。奪冠的幾乎都是中國棋手,遺憾的是日本棋手連進入前8都很困難”。
據介紹,在日本圍棋巔峰期的1986年,圍棋人口達到了約1000萬,後來因圍棋下法多樣化,減少到了目前的300~400萬。20世紀90年代,韓國棋手崛起,2000年代中國棋手崛起,逐漸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圖博館
日媒:中國如何超越日本成為培養圍棋高手國家?
據日經中文網2017.2.7報導,被稱為“史上最強”柯潔年僅19歲就達到九段,是中國圍棋界的瑰寶。不光柯潔,近年中國陸續湧現了很多年輕的圍棋高手。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為何如今中國能夠超越日本,培養出眾多棋藝高超的年輕棋手呢?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訪了柯潔生長的地方——浙江省及北京等地,了解到了中國的特殊國情。
點擊查看大圖
田沐沐(左)和周宗強對弈(右)(2016年11月,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柯潔的家鄉是浙江省麗水市。2016年11月,記者來到柯傑曾經學習過的圍棋培訓班,目睹了那里大力培養新棋手的場景。
“在柯潔之後,過了大約10年,我們又發現了一個能力這麼強的孩子。他可能跟柯潔一樣,兩年後為了當職業棋手去北京”,在圍棋培訓班裡,周宗強( 45歲)一邊跟學生對弈一邊對記者這樣說。他是這個最初教會柯潔圍棋的培訓班裡的老師,棋盤對面是6歲的田沐沐,念小學一年級。
周老師所說的“將來可能會超過柯潔”的田沐沐來圍棋培訓班還不到1年時間,但現在“他已經能跟45歲的我一爭高下了”,周老師認可了田沐沐的才能。每天田沐沐放學後一來到培訓班,周老師就陪他下棋。
記者拜訪培訓班那天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外面已漆黑一片,但同一個樓上的其他培訓班還有十幾名小學生在跟著一位老師學圍棋。這種培訓班還有很多,每天有將近100名學生放學後去學圍棋到晚上8點半。大家都面帶笑容,看上去很開心的樣子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培訓班的負責人李守勝(43歲)介紹說:“光我們培訓班的孩子就有700人。這附近(麗水市蓮都區)學圍棋的孩子大約有1000人”。
圍棋為何如此受歡迎?周老師介紹說:“現在中國競爭激烈,父母們都很拼。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般從小就開發孩子的才能,圍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認為圍棋有助於開發兒童潛能和提高智力的父母越來越多。柯潔的出名也帶起了圍棋熱潮”。
柯潔的父母(2016年11月,北京)
其實,柯潔的父親柯國凡(49歲)、母親周柳萍(44歲)從小就開始拼命尋找柯潔的特長。周柳萍稱,“試了美術、籃球、奧數等很多科目,最後決定讓兒子學他喜歡的圍棋”。
圖博館
由歷史經驗可知,後進國如戰前的德日蘇或戰後的中共南韓新加坡等,甚至民主自由化身的美國也將教育當成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社會化之工具。(《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1.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2.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3.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即使李陳政權的教育體制亦然(到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時乾脆不務正業,不辦教改專事台獨教育)。
他們的共通處是教育做為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執行統治者(不論有意或無意)建立國家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工具,至於操用工具時的嚴酷或和緩程度,取決於其外在環境挑戰及內在所想達成目的之難易。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圖博館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圖博館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圖博館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圖博館
百思不解,基礎不行,可美國人創造力怎麼那麼厲害?比如蓋茨,一個肄業生,考試肯定不是學霸級,可是世界首富,不勝枚舉。
然而,心靈雞湯沒告訴你的是,蓋茨他母上大人是IBM董事,巴菲特的父上大人是高盛高管,連特朗普創業父親僅僅借給他100萬美元(80年代)… …
挖槽!這心靈雞湯騙了我20幾年。
蓋茨是哈佛大學優等生,他所謂的肄業,其實本碩連讀畢業,他的學分已經夠本科畢業了。
人家是什麼家庭背景?你都不想想?你一個窮人如果玩蓋茨這種,保管你一輩子翻不了身!還是好好讀書吧!
說明單純的創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光,把創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把科學和商業結合,真正提升生產力,財富會滾滾而來。當然,懂得如何去結合,這本身也是創新的一種。重要是是爹媽有關係。人家明明在賣東西的時候,是把關係網和政治結合。
考試雖然不是學霸級的,可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真不是隨便進的,而且美國好的大學也不是隨便畢業的。你上網絡公開課上看一下就知道美國知名大學一堂課的信息量有多大!不是我們國內進了大學反而會鬆懈的情況。所以美國大學的創造力也是靠刻苦讀書發掘出來的。這一點,你去知乎上搜留學生的生活就知道了。
很簡單,試問一個智商160的從沒上過學不識字的人有一個智商120的家庭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創造力高嗎?評判任何一件事要看當時的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 新中國是一個在一片廢墟里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成立伊始,連讀過幾年私塾的都被看成寶貝,大部分人連飯都吃不飽,等到我們和西方這些富裕國家經濟基礎差不多的時候,再比一比,你就知道西方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個渣了.
歐美的創造力我承認,但是你說有多厲害或者想說中國沒創造力那就不對了,他們所謂的創造力是基於多年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現在中國在各方面慢慢趕上來了,以後中國的創造力恐怕會讓世界都震驚,等著瞧吧.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總之,美國教育體制的本質是:讓有錢人接受好教育,讓貧窮者接受爛基礎教育!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31_346545.shtml
圖博館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芬蘭經濟只贏希臘 誰害的?2015-11-27 聯合報
扣除希臘,哪個歐洲國家今年經濟表現最差?答案令人意外,竟是芬蘭。今年第三季芬蘭經濟萎縮0.6%,正邁向連續四年經濟衰退之路。自2008迄今,芬蘭經濟產出衰退6%,只比義大利的8%略好。
回應
是哪個賤錢眼開的雜誌前幾年一直在捧芬蘭?
這個賤錢眼開的雜誌也一直在捧教改
根據天下雜誌第384期,內容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還好他們還有世界第一的教育,經濟才能贏過希臘?!還是說,因為他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才拖垮他們的經濟?!....
輕輕鬆鬆就爽爽過日子?遲早要露出馬腳! 民粹黨也一樣!
台灣有很多媒體非常喜歡吹捧表現突然很好的國家,知前愛爾蘭也是這樣被捧,沒多久也成了歐豬四國之一。
亞裔學霸讓本土學生患心理疾病 美國名牌學校取消期末考
by張小茸 韓旭陽(新浪國際駐美觀察員 新浪國際高級編輯)
2015-12-15,就在美國全國為歡慶聖誕節做準備的時候,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會議室內,卻在進行一場氣氛緊張的學校董事會討論。主要議題就是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標準,因為來自亞洲的學霸,已經讓本土美國學生不堪壓力,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校董事會最終決定對教學大綱進行簡化,相關改革還將包括晚上不佈置家庭作業、取消高中期中和期末考試等。
本土家庭支持“找回童年”
亞裔家長反駁減壓就是反智
回應
我覺得還是讓美國人每天玩玩,做做遊戲,不用考試,這樣挺好,只是不要影響咱們國家就行.
贊同!美國人有蠢的權力!
圖博館
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圖博館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圖博館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台灣教改運動的人本本質會變質為國本,其因如同台灣的其它民間社會運動、都與反國府運動共犯之外,如屍哲所戲論、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灣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升學主義及浪漫人文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和人本教育首先發動。與反國府運動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運動等共同支撐著李陳政權的權威。
台灣教改運動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具有泛政治性的反國府特質,但由於教育--不論源自中國傳統的儒家科舉或延自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教育體制--均具有位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社會黨國化機制之首位的屬性,於是自大陸民國時代建立起來為重振中國民族文化自尊和救國救民的國府教育體制,在屬性上與國府構成實體性關係。這種教育雖有效地達到黨國化、重振、救國和發展經社的目的,但主因於升學主義的種種教育弊病,卻提供了教改運動者外在客觀的不滿氛圍。
批評黨化教育者的重心在將黨化教育與政治統治、中國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而疏於分析國府教育體制的外在客觀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教育理路。國府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解決清末以來中華民族文化沈淪、追求中國統一、及建設國家,在達成這些目的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矯枉過正的沙文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
由西洋教育史的發展可知,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從德俄到法意英美,不論基於國家發展或擺脫傳統教育體制,均大力推行國家教育。西方如此,受西方壓迫的後進國為擺脫外來殖民帝國、內部傳統封建及反叛勢力等的阻力,當然更會推動「黨國教育」。
圖博館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圖博館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圖博館
英國研究:適當壓力 有助應付考試【台灣醒報2011.05.06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亞洲倒數第十【聯合報╱黑白集2011.09.14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圖博館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2014.9.4正式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 虎媽戰歌掀戰火【聯合報2011.01.15
「虎媽」女兒 被哈佛、耶魯錄取
華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迴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只能拿第一! 印度也掀虎媽潮【聯合報2012.03.11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爆紅,使華人虎媽受到舉世矚目,然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不遑多讓。蔡美兒認為,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大陸還多。
有些印度父母求好心切,動輒辱罵子女,甚至強迫他們下課後再念10小時書,禁止他們參加朋友聚會,並且退訂第四台。
三月初發布的官方調查顯示,99%印度學童曾被老師甩耳光或用藤條抽打,81%學童曾遭師長責罵書念不好。孟買「DNA報」評論:「硬逼子女讀書就是印度的虎媽式教育。」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印度學子撐不住。2010年,印度有2479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自殺,比2001年的1571名增加900多人。
歐巴馬:加強教育提升美競爭力【聯合報╱記者傅依傑2011.02.20
美總統歐巴馬19日上午(台北19日晚)在每周例行全美廣播指出,美應加強數學與科學教育,以提升創新與就業,美私人企業應參與此一努力。
圖博館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無奈的高考“浪人”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圖博館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圖博館
芝城"特許公立高中" 弱勢生全上大學公視(2010-03-13)
偏遠地區或是先天條件較差的中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國內「繁星計畫」最重要的目的。而國外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在美國芝加哥南區一所「特許公立學校 」,今年度畢業的一批107位學生,統統都符合上大學的資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一起來看看。
金恩4年前依法申請政府補助,在以非洲裔為主的芝加哥南區,創辦這所特許中學。當時只有百分之4的學生功課還跟得上,平均程度相當差。 為了激勵學生,金恩設計了特別的領帶,並要求學生隨時服裝筆挺,果然在學生心裡建立了榮譽感。其次,每個入學的學生會領到一只手錶,意思是要學生上課不要遲到。當然,光是這樣還不夠。這間學校的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半。換言之,他們比其他中學生多出72000分鐘的上課時間,幾乎等於多念一年。
這種特許公立學校,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行。由政府出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學校,也就是說,創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定特別的校規。 例如提姆金恩的做法就是,這間學校只收男生,因為他希望這群大男孩,把過人的精力拿來念書,而不是去泡妞。果然,今年度畢業的107位畢業生,不必經過特別加分優待,統統都獲得4年制大學院校的入學許可。這在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因此,這類型的特許中學,在很多地方,人氣遠超過傳統的公立學校,成為一般家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首選。記者徐家仁報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3/2881268.html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圖博館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占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這個急需改革的體制,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https://read01.com/on5NB6.html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聯合報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圖博館
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四、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這一點可以模擬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制下,採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採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循環,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麼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制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里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麼?
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里。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圖博館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習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這樣,這些後進工業國的教育體系,反而比前驅工業國更像工廠的流水線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對象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導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習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
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線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就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當然,因為東亞國家的勤勞傳統,孩子們這麼辛苦,如果確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問題就在於這個有效性上。
這種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信息,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習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
圖博館
就以日本為例,15至19世紀,日本人口波動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約為英國同期人口的四倍。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的適耕土地,面積僅相當於英格蘭的一個縣,生產力卻又不及英格蘭的一個郡縣。所以在德川時期,為了維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勞節約發揮到了極點,甚至有兩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一個是日本政府出面來鼓勵溺嬰,以至於300年間人口零增長。另外,因為寶貴的土地不能用來給家畜提供飼料,日本人系統性地取消了車輪和家畜的使用這兩項基礎性農業技術,其結果呢,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發生意外災難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慘遭溺斃。這種東亞民族特有的匱乏和焦慮心態,不管是東南亞的土著民,歐美人,甚至非洲人,都無法理解。
所以對於教育資源,如果是狹義地理解為配備良好的教室、高階教師之類的,那確實是有限的,對於長期處於稀缺的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種」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
而且,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4、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的指導下的發展。日本的工業化要歸功於通產省的官僚們,韓國則是政府支持幾個財閥來配合整個發展計劃,而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個五年計劃在指導。
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
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圖博館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習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持。但是,這種論述的多在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而且學習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這正好切合了東亞偏愛的學習法。
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了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3、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影響
很多對聯考的辯解,都是說,雖然聯考不盡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這是儒家傳統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公平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壓制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發展途徑,那就很可悲了。東亞國家的人口基數那麼大,這種人才浪費的機會成本也是高得很難估量。
舉個其他國家的例子。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 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好大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
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另一方面,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爭奪,這個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何這個地區的爭奪會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呢?那也許要歸咎於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到了十七世紀後,就都陷入了內卷化的陷阱。
圖博館
如果要和科舉模擬的話,現在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里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舉對人才的遺漏盡人皆知,而現代不管哪種考試,能考得出考生的興趣、志向、想像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經看起來最客觀最可衡量的數學考試,也會遺失很多東西。
所以,雖然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是社會必須能認識到考試的極大局限性,並削弱它在選材中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慮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台灣、中國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2、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占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複習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就是複習。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習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
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習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複習,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圖博館
二、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 「普魯士基因」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這個模式,是在18世紀是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是他們最先發明了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
三、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三國在19世紀末為了追趕西方列強而開始引進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時,又不可避免地由於自己的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而對這個制度作出了潛意識的扭曲和偏重。
1、對大學入學考試和科舉制度的混淆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
圖博館
看幾個諾獎的實例吧,2002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柴昌俊教授的工作是通過超級神岡探測器驗證了同時得獎的戴維斯教授提出的中微子質量與理論值的差值,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戴維斯教授的工作要更加高大上一些,但其實上小柴教授的工作更加艱鉅,光建造這個“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程問題就是幾乎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所以諾獎委員會把獎授給了他們兩個人。2010年的化學獎是授予發現“根岸偶聯反應”的根岸英一教授等三人,簡單地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就是在已知的試劑中篩選出一個最合適的出來,與其說需要憑空而來的創造力,不如說更加需要對枯燥的重負勞動的忍耐力。2014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藍光LED也是這樣,基本上已經知道了方向,也知道實現的不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咬定一個方向,考驗的是耐久力和工藝經驗。2012年得到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的iPS細胞也還是這樣,就是在不同的組合中尋找出那個可能的組合,與其說創造力,不如說是運氣。
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諾貝爾獎得主還全是臭名昭著的“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怎麼辦?輕易地斷言應試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的那些人能不能休息一下?
至今為止中國確實還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理化醫三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不是原因的還就是經常受到反智主義者指責的“應試教育”。
http://dajia.qq.com/blog/232760106999386.html
諾貝爾獎得主: 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 2016-11-03
日本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項,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但對於日本的教育現狀,以及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表示擔憂。
中村修二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圖博館
就是這個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和中國幾乎一模一樣的日本,卻先後有22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去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得到物理、化學和醫學生理學這三獎有19人,裡面雖然有兩人在獲獎時已為美國國籍,但是所受教育以及獲獎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完成的,是歐美國家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不知道那位教授應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順便說一聲,還有一個有名的填鴨應試教育大國叫印度,也有過六位諾貝爾三獎得主。
現代社會中“應試教育”是絕對必要的,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方式作為“merit system”(資格任用)被西方文明引進之後,現在無論是大學入學或者企業招人都採用了考試的方法,因此現代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就只是也只能是“應試”的,特別對於資源貧乏國家來說,除了向教育要人才之外更無別的出路。
至於應試教育或者填鴨式教育和所謂“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可以用來證明這種論點的材料,用鼠標和触屏驅逐了鍵盤和按鍵的喬布斯有天才的創造力,但是在他過世之後,那些和他大致相同教育背景的蘋果公司的接班人們就再也沒有了創新,所以說有些能力僅僅是天生的,和後天的教育沒什麼關係。
很多人對諾貝爾獎有一種誤解,一說諾貝爾獎就是愛因斯坦,一說愛因斯坦就是廣義相對論,就是質能方程E=mc,似乎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成天坐在那兒瞎想,最後琢磨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的主。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就是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抄上一遍都是苦活,而真實的諾獎工作中又髒又累又危險的多的是。
有人曾經把學生做題和做科研做過一個比較,結論是:“除了做題知道肯定有一個答案,而做科研不知道有沒有答案之外,兩者其實是一回事,而且使用的方法也大同小異。”應試教育中的題海戰術不會窒息創造力,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被“題海戰術”所訓練出來的耐心和體力,還真不容易完成科學研究呢。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發現一個什麼規律或者是找到一個正確的結果,確認一個錯誤的方法也是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博館
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又開始了對“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批判,只不過現在的批判不是出於意識形態,而是出於什麼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其實兩種批判都一樣,都是在趕某種時髦,只不過時髦的內容從“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換成為“拯救童年”罷了。
除了有出於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而批判的人之外,還出現了有從功利觀點出發來批判的人,最近有一位中國名校的教授撰雄文抨擊“應試教育”,說是應試教育使得“中國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得不到諾貝爾獎,這位教授無比痛心疾首,呼籲要想拿諾貝爾獎就要取消應試教育。
如果僅僅是那些悲天憫人的夢囈則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為選擇教育方式是個人的自由,誰要是覺得哪種教育方式有問題則完全可以不選擇那種教育方式,可供的選擇有很多,只要不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就沒有問題。
但是把中國至今還沒有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歸罪到教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存的教育制度,根本就取消了民眾的選擇權,所以就要認真對待了。
中國教育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完全可以討論,但是“最危險時候”的表現是不是就是因為沒拿到諾貝爾獎,以及“最危險的時候”的根源是不是就是因為在進行應試教育呢?
筆者這就舉一個反例,這個反例就是日本。
“應試教育”指中學教育,顧名思義,這種教育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的入學考試。在日本有一個“偏差值教育”的名詞,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日本高考是各學校自己出考卷,有人根據統計規律計算出要被各學校錄取所必需具備的統計偏差值,正式高考之前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模擬考試的考分都折算成了相應的偏差值,這樣考生就在自己的偏差值容許的範圍內選取所報考的學校以避免失敗。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就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偏差值,“偏差值教育”也就是“應試教育”,而且還是導入了數理統計的更加科學的“應試教育”。
日本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應試教育,用來形容進入好大學的話是“通過了考試戰爭”,教學方式當然就是“填鴨式”了,日本留學生在外國大學一直有“不愛發表意見”的形象,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聽老師講課記筆記還忙不過來呢,下課之後學生的複習採用的方式也是中國學生最拿手的那種“題海戰術”。
圖博館
張維為:三問諾委會主席
【2016.12.19,中挪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聲明》,這也標誌著中挪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年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鍾情於劉曉波“人權鬥士”的“光環”,張維為先生當年的一篇舊文,以對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三問”,道出了“全球普世人權”與“西方話語霸權”二者的虛實關係。】
第一,什麼是人權標準?
第二,這個世界上應該由誰來裁定侵犯人權?
第三,人權到底能不能超越主權?
回應
美國以及西方鼓吹的人權就是強盜邏輯,美國西方的人權高於別國的主權,美國西方人的利益高於別國人的利益,殺人放火掠奪別國的財富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侵犯美國西方的人權。被害者沒有人權,殺人犯的人權要被最尊重,這對強盜有利當然要鼓吹。在別國搞顏色革命也是一樣。比如在中國,美國西方維護那些垃圾與人渣的人權,就是好讓這些人顛覆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分裂中國。
應該讓張維為去領導外交部,讓中國在世界風雲場上能挺起胸,收起窩囊相。
學者是研究成果出來,外交是決定要不要拿來用你的邏輯是只要出成果就要用,外交不能這樣幹,外交要平衡國家利益,不是你手上有個石頭就要打人,你可以把石頭放兜里,決定什麼時候用.
中日都填鴨,結果大不同—— 談應試教育和諾貝爾獎的關係by俞天任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文革的一個重要側面就是“教育革命”,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中國始終有人在批判中國式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分別將其稱為“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說這種教育方式為了應付高校的入學考試而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像填鴨一般把含糖高的飼料通過特殊的裝置強行塞入鴨子嘴里而催肥一樣。
其實填鴨並沒什麼不好啊,做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
“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這句話當年就是那些“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抗教育革命的一句反動話,絕不能大聲說,要不然讓人告了密弄得不好都可能會坐牢,這種反智主義的胡鬧一直到文革結束才結束。
圖博館
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
回應
美國倒是有好多好多諾獎經濟學家,可惜不能挽救日益失衡的經濟和越來越難看的GDP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文學和平獎一樣,都是美國統治世界的輿論工具而已。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們,其成績就是製造出各種經濟危機罷了,然後就會有一批人分析“為什麼會爆發經濟危機”並因此獲獎,如此不斷循環下去。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9_28_375667.shtml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圖博館
但是諾獎的評審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首先由諾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經過投票選舉,連續幾年進入前五名才有機會。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獎,首先要發大量文章,被主流經濟學界所了解和接受,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經過一、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
圖博館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2016年4月,林毅夫接受搜狐採訪時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題。林毅夫直言,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比如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潮湧理論、超越凱恩斯主義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貢獻都是原創的,而且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問題。
圖博館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回應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圖博館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圖博館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圖博館
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無缺的,灌輸式教育看似弊端很多,但同時也成就了學生在視野、知識面上的開拓。如果世界舉辦一場知識競賽,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會比得上中國;啟發式教學看著很美,但同時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孩子讀書太輕鬆了,上課沒有壓力,課後作業又少,這樣必然也會造成學生成績的不如意。
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啟發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教會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中國很多學生看似很聰明,看似很成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所說所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模仿家長,模仿明星,卻沒有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追問,這樣訓練的結果,必然是對歷史問題、對生活知識形成一個自己的判斷和理解,然後用自己的理解去發聲。這樣的表達可能依然幼稚、不成熟,但沒有關係,至少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腦子發聲,而不是嘴巴。
日本的發明和科研成果始終在世界位居前列,每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經常會看到日本人的名字,取得這樣的成就,日本學校開展的啟發式教學不得不說是居功至偉(?)。當然,換一種思路去想,現今很多日本人依然持有一種奇怪、自相矛盾的二戰歷史觀,甚至粉飾那段歷史,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與日本的啟發式教學有關聯呢?
回應
可是日本教科書到底有沒有好好正式歷史,特別是二戰史
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2016-12-20高中語文教師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圖博館
日本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上課帶腦子 2016-12-05
最近,日本長野縣某中學的一堂歷史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天,學生們學的是日本近代史,是關於日本戰敗後簽訂的兩項條約內容。一個是《舊金山和約》,一個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與國內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專心聽講、記筆記不一樣的是:日本的老師是將條約的內容向學生作了解釋,然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討論該條約的簽訂是好還是不好。好的話,好在何處;不好的話,又是為什麼?
學生們經過討論以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舊金山和約》好的方面在於:避免了戰敗後的賠償問題,日本就此重歸了國際社會;不好的方面在於:留下了至今未解決的北方領土問題。沒有中國和朝鮮這樣的戰爭被害國參加的條約簽訂,是不合理的。關於《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好的方面在於沒有戰鬥力的日本有了美國的保護,不與美國為敵比較好;不好的方面在於致使美國的軍隊至今殘留日本,留下了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這種教學方式在國人看來,既新鮮又大膽。新鮮在於以前國內還很少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大膽則在於關於歷史教育,在中國都是已經定性了的,讓學生去討論歷史問題的好與不好,似乎有悖政治正確的原則。
其實,這也形像地體現出中日兩國教育的差異。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每年的奧賽、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就學成績等,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在肯定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同時,認為他們頭腦不太靈光、不會思考,則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簡單一點說就是中國學生愛背死書,往深一點說,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它主要是一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老師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知識一夜間全塞進孩子們的腦袋裡,即使已經塞滿了也要再擠一擠,摁一摁;而學生呢,則是老師講什麼我就接受什麼,從來不會去想:老師講的都正確嗎?是事實嗎?這件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什麼?
而在日本,目前採取的大多都是啟發式教學。也就是老師給你佈置一個題目,提出一個思路,接下來的答案,則要交給同學們自己去完成。比如上語文課,老師會讓同學們輪流讀課文,然後把課文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等讓同學們輪流發表,老師一條條寫出來後,做最後的總結。最後讓同學們寫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圖博館
《刺痛我》深刻的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的一面,並不是所謂的迎和外國人的口味電影。很接地氣。
問題是,為什麼西方看中的永遠只有負面的?特別是文藝之類的影片! 美國金融危機中國南京青年失什麼業? 我是潘金蓮不是反映現實的?迪士尼那麼多合家歡拿到就不是好作品?兩位大概不知道美國電影法案吧?兩位是不是在豆瓣點評裡面逢國產片必1星的辣雞?
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並且分裂成七塊,西方看我們就正面了。
他會同情你,假裝,但是不會正面看你。
1、電影是宣傳的一個方面,弘揚主旋律、發揚正能量就是宣傳的天職,這一點美國做的最好。2、人家沒說電影不能講問題,人家說的是,要想拿獎,必須暴露甚至擴大中國的陰暗面,這在國外就是政治正確。3、你那幾個禁,有幾個完全禁的?最多也就是特定的場景禁吧,至於為什麼禁,看看現在微信上的段子就知道了。別老是扯廣電總局審查嚴,每年美國電影都來中國賺了那麼多錢廣電開放題材那麼多都做不出幾部好作品,就不要再吆喝這不讓做那不讓做了
為啥入圍的都是反映陰暗面的?難道這樣的電影藝術性深刻性等就是高?
別瞎扯,咱們中國這兩年有啥拿的出手的電影嗎?數量倒是挺多,但說句難聽的,大部分都是垃圾,而且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抄襲文,指抄襲能得獎,那才是評委眼瞎了
你能這樣睜眼說瞎話也是個人才啊!不要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的東西。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1_21_390560.shtml
圖博館
《好極了》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創造中國動畫電影新紀錄
據華龍網消息,2017.1.20晚間,第67屆柏林電影節公佈了今年的主競賽單元入圍片單,中國動畫長片《好極了》(Have a nice day)驚喜入圍。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亞洲動畫電影再次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新紀錄。這也是今年唯一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
《好極了》是由劉健自編自導、耗時3年時間獨立完成的動畫長篇電影。劉健的作品充滿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也是他堅持獨立完成動畫作品的原因。他筆下的故事過程很荒誕,結局很諷刺,透露著一股黑色幽默,並用一種奇特的、帶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風呈現。上一部長片《刺痛我》便是這樣一部作品,作品展示了金融危機下普通南京青年失業、遊蕩、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
《刺痛我》曾獲意大利城堡動畫電影節FabrizioBellocchio社會獎、韓國首爾數碼電影節綠變色龍獎及亞美尼亞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更被提名亞太電影獎最佳動畫片,並且入圍有“動畫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
柏林電影節選片人看過影片後對導演劉健和製片人楊城表示祝賀,稱讚本片為“完美的電影”。
回應
一般入圍西方電影節的中國電影都是關於中國負面的!不負面你是入圍不了的!這叫政治正確!
難道就只能一味歌功頌德了?看看我們小銀幕和大銀幕上粉飾太平的虛假和迷幻,根本就出不了傑作了好作品。現實禁,宗教禁,歷史禁,犯罪禁,怎麼出好作品?
並不是所有的反映中國不好一面的電影都是為了迎和西方國家的口味。而是反映悲慘現實的電影比較容易出好片。而反映生活中好的一面的電影反而難拍,難出精品。而中國的電影水平還不夠。所以,正面電影難以入西方電影節。負面的反而多。所以,你不能以入圍西方電影節就否定電影的藝術價值。
圖博館
現在,幾乎一百多年過去了,這樣的規訓和尺度,已經到了極限。也就是說,中國臣服於它已經夠久的了——我們姑且承認這些臣服是必須的。但今天,一方面是客觀,西方文學本身給出的可能性已經極其有限了;另一方面是主觀,中國的文學累積的自身的經驗也已經有一些了,僅就這些也難以為西方漢學家和翻譯家識別了。中國為什麼不能開闢自己的小說道路?法國當年有它的新小說,中國為什麼不能有另一種新小說?不能有漢語的新小說?這一緊張關係也達到極限,二者要產生更大的裂縫。這是外部的極限,在這樣的極限下,歷史實際表明,中國的文學僅參照西方現代小說的經驗,永遠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
漢語的獨特性,漢語的非透明性語言特徵,漢語如此悠久的傳統,現代白話何以沒有繼承中國傳統的語言?這都是不實之辭的指控。利用中國古典來貶抑中國當代,這與用西方的絕對標準來貶抑中國如出一轍。
南美的文學受到西方的承認,並不是因其語言文化的獨特性,說穿了是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們都是受的西方現代文學教育,他們都用西方的語言(西班牙語、法語或英語等)寫作。帕慕克雖然用的土耳其語,但他的西方語言和文學修養完全融進西方文化。只有中國這些土包子作家,半土不洋,他們的文學經驗完全超出西方的經驗。如此獨異的漢語,如此獨異的現代白話文學,何以不會有自己的語言藝術呢?何以只能變成另一種語言讓外人評判才能獲得價值呢?
我強調要有中國的立場和中國的方式,並不是要與西方二元對立,更不是要拋開西方現有理論知識及其美學標準另搞一套,而是在現有的,我們吸收西方理論及知識如此深重的基礎上,對由漢語這種極富有民族特性的語言寫就的文學,它的歷史及重要的作品,做出中國的闡釋。這與其說是高調捍衛中國立場,不如說是在最基本的限度上,在差異性的維度上,給出不同於西方現代普遍美學的中國美學的異質性價值。
圖博館
讚頌和貶抑都是一場魔法大賽,老一套的魔法其實也是妖魔化了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學;新的魔法也難以縛住這條蒼龍。還是要依憑於新的理論視野——它不再是魔法,而是在當下的學術視野語境中,匯集了更多的知識構形的基礎上來重新審視這段文學史,並且能給出一點中國自己的立場態度。其實,重新解讀50至70年代的文學,也是海外及國內更年輕一代研究者的舉措,但總體來看,還並未找到更加中性化的中國的闡釋方式,其依據的主要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新左派”的路數。理論的內在張力還並不充足。
當然,到底是基於理論、新的知識譜系,還是基於一種立場?我想立場當然要寄寓於前者,沒有理論、沒有知識譜系,那種蠻幹的立場只會淪為自說自話的儀式。但信念總是要有的,沒有對自身歷史的認識,沒有一種肯定性的認識,我們的歷史將一片空白,最多就是一些邊邊角角的貨色,或者熱衷於捕捉一些漏網之漁。這樣的歷史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我們怎麼去理解毛澤東創建社會主義文化的理想,那種烏托邦的理想,這就要在現代性的激進方案的框架中去闡釋。也才能理解那麼多的知識分子、作家詩人戲劇家投身於那樣的文化創造。它雖然夾雜著太多的挫折,夾雜著太多的謬誤,但那種創造的慾望,那種創建一種為廣大民眾的文學的夢想,創建一種包含著社會主義理念而又和中國民族風格相結合的文學——那確實是一種全新的現代性夢想,確實是在西方現代性之外,另搞一套的雄心。那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世界現代性體系之內/之外的中國現代性的經驗。
80年代以後的中國文學,雖然包含著斷裂、反叛與轉折,但並能完全歸結為回歸到世界現代性的體系中去,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回到世界文化的語境中就了事。還是要牢牢記住,中國的文學經驗,沒有這一點,我們就無法在自己的大地上給中國文學立下它的紀念碑。也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給出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準則,因為,依憑西方的文學價值尺度,中國的文學永遠只是二流貨色。但誰來依憑西方的尺度呢?是我們嗎?我們為什麼只有這一種尺度呢?是否有可能,有意外,漢語言文學的尺度會有一點例外呢?僅就這一點例外,它永遠無法為西方文學規訓呢?
圖博館
90年代,中國媒體興起,晚報、週報和各種小報鋪天蓋地,那時這些報紙突然間有了一些言論空間,罵別的不行,罵文學的自由是綽綽有餘的。於是,一哄而上,形成勢力強大的罵派批評。誰要是不罵,就不是批評;誰要不把中國的文學現狀說得一團漆黑,就是缺乏良知,就是缺乏藝術眼光。後來,網絡興起,形勢逼人,人們已經很難正常客觀說話,更不用說下些肯定性的斷語。
所以,批評中國當代文學,並不是顧彬先生的獨一份,只是中國大陸的媒體慣用的姿態,顧彬先生只是被媒體抬出來作為最有份量的代言人而已。
恰恰是這些批評,促使我這個做了二十多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人去思考,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文學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哪些是真問題,哪些是偽問題?那些提問的依據是什麼?
這就不只是要去評價當今的中國文學,90年代以來,或21世紀以來的文學,甚至,社會主義中國創建以來的文學,今天都要重新審視,這才能理清我們今天的問題,才能看清他們的依據和我們自己的道路。
因此,我們今天來清理或評價中國當代文學,就要有清醒的學理的立場,也應該有中國自己立場。
為什麼說要有中國的立場?多年來,我對中國人只能做中國的學問,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也要本土化,用中國方法做中國的學問……等說法,深表懷疑。但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評價中國文學,卻沒有中國理論批評研究者自己的觀點立場,這又不得不有所反省。20年來——今天我們當然不能這樣說:所謂“重寫文學史”其實是在夏志清等海外中國研究的觀念的陰影底下匍匐前行。無疑,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觀點,重新發掘張愛玲、沈從文以及錢鍾書的文學史地位,無疑有其價值,重寫文學史也在80年代後期直至90年代打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新的空間。但我們畢竟要看到,“重寫”只是把被壓抑的被放逐的作家重新召回,抬高;而把原來的主流意識形態確認的文學壓抑下去,給予政治性的封閉,這與前此的封閉不過調了一個包。在“重寫文學史”的綱目下,解放與封存幾乎是平分秋色。中國現有的文學史寫作觀念無法闡釋社會主義主流革命文學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不管是延續過去的左的紅色神聖性,還是用右的障眼法,除了將其抬到政治的祭壇上,沒有別的去處。只是驅魔太困難,一方面是因為咒語還不夠強大有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魔鬼”實在還有生命力。
圖博館
陳曉明:有一點中國立場如何?2009-11-20
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日前在京舉行,70多位海外學者和100多位國內學者圍繞“漢學與跨文化交流”的主題展開討論。賽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成為大會討論的一個焦點。在由顧彬教授主持的“中國文學與當代漢學的互動”圓桌會議環節,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發表“中國60年來的當代文學價值定位只有中國學者能夠完成”的觀點,引發爭論。本報特邀陳曉明、陶東風、肖鷹、孫郁四位與會者會下撰文各申觀點,以期將論爭更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也希望引來更多的回應與反響。
需要說明的是,受報紙版面篇幅所限,陳先生的文章有所刪節,特將完整版刊在本報書評周刊博客。
我們反思中國當代文學的困境,並不是對我們的歷史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在反思的同時,或者說在反思之前,我們也反思我們的反思。羅素說,笛卡爾的懷疑主義懷疑一切,但從不懷疑懷疑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的反思的依據是什麼?我們根據什麼來下斷語我們要反思中國當代文學?我們根據什麼要說我們的當代中國文學出了嚴重的問題,或得了不治之症?
當然,顧彬先生這二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是一種重要的參照。其實,自90年代媒體興起,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質疑就不絕於耳。其實在海外一批的中國作家(這裡我就不一一指名),基於另一種立場,在那時對90年代初及以後的中國大陸文學有一種貶抑的評價,其後面的潛台詞就是:1989年以後,中國大陸沒有文學,中國大陸的文學從此在海外。他們的理由主要是: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刊物上發表的作品不算文學。我不知道他們的觀點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過顧彬先生,但願沒有影響到。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其實是自80年代後期以來就存在的言論,1988年,王蒙先生就發表過文章《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之後》。那時認為文學走向低谷,因為文學再難有振臂一呼的效應。但也是在那裡,中國文學向內轉,出現了馬原、殘雪、莫言,以及更年輕的先鋒派作家群,蘇童、余華、格非、孫甘露、北村等人的寫作。迄今為止我還認為他們在那個時期創作的作品把漢語文學創作推向一個嶄新的藝術高峰。
圖博館
學生運動也變得暴力,僅1969年上半年,大學校園就報告至少有84起爆炸、爆炸企圖或是縱火活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卻很少。年輕的一代仰仗著美國的言論自由為所欲為,左翼佔領了輿論高地,對任何試圖恢復秩序的聲音都加以壓制。這場革命的大雜燴中,迪倫卻開始沉浸在傳統的納什維爾音樂中,他感受到這場狂潮已經抵達頂巔,即將散去。
他已經功成名就,不必再將自己的名聲和未來的命運綁在終將走入低谷的反抗運動上面。從1970年代以後,他舉辦各種演唱會,不再那麼政治性,或者也不再那麼抵抗,就像他在1978年回答記者關於他自導自演的新影片《雷納多與克拉拉》採訪時所說的那樣,他想要表現的是“一個男人為了讓自己獲得自由而被疏遠,同時也講述他需要走出自我獲得新生”。這個回答可不具有任何反叛的意味。
但是反叛分子的面具已經牢牢地釘在了他的臉上,不管迪倫本人是否願意。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然因謊言而成名,那麼他也應該不會再在乎在他的充滿謊言的生平里再加上一個新的謊言。2016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不久,網絡就傳出了他所謂的拒絕領獎的謝辭:“扼殺一個反叛者的最好方式,是給他頒發一個獎項,至少好過使用監獄和坦克,正如就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某些地方此刻正在發生的一樣。那些仍在為自由而反抗的人們,榮耀永屬他們,與自由一起長存。”這句話實在太像這位前反叛分子說的,雖是別人為他捏造的謊言,但也會加入到他的那些謊言大軍中。
謊言構成了他的生活,而真相卻仍在風中飄蕩。
圖博館
如果你在這時候出生或生活在這個年代並還活著,你就能感覺到舊世界即將離去,新世界即將來臨。”實際上,不僅美國本土遠離熱火朝天的戰場,他所在的小鎮也僻處美國一隅。
他在紐約時發現“共產主義者或非共產主義者,周圍可能都有不少。還有不少法西斯主義者。不少未來的左翼獨裁者,或右翼獨裁者”,但根據他的朋友的說法,他當時最忙的不是觀察這些行走的意識形態和大街上的政治派別,而是如何打入民謠歌唱界的內部,並且如何找到當晚吃飯和睡覺的地方。1962年之前,沒有證據證明他有多熱衷於參與當時紅紅火火的街頭政治和遊行示威,他正忙著開辦演唱會、發行唱片,還有把取得的成績向舊日好友和同學們炫耀。
1962年後,迪倫非常靈敏地嗅到了時代的浪潮正向抗爭政治湧動,於是他決定加入這一浪潮,讓自己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他很快成為了民權運動中的標誌人物。“砲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和“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許自由”這些話被加入到描述成長和迷茫的歌詞中,使他那首商業性很強的《答案在風中飄》成功地變為了一曲高唱的抵抗宣言。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的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而迪倫就在台上為此表演。1964年,他又前往肯塔基州海瑟德去聲援礦工罷工。
他也去了黑奴制度的老家、種族隔離的發源地密西西比州,並且激發出他的新靈感,寫下他的新反叛之作《自由的鐘聲》:“為反叛者鳴鐘,為浪蕩者鳴鐘,為不幸者、被遺棄者和絕念者鳴鐘”。不過在這些鏗鏘有力的歌詞背後,是一個經常醉醺醺、暈乎乎的放縱歌手,嗅覺足夠靈敏的人還能從中聞到嗑藥的味道。
儘管迪倫在整個1960年代的表演都顯得非常政治化,但他聲稱:“我絕不是任何運動的一部分。如果我是,我也僅僅是身在所謂'運動'中,僅此而已。我就是不能讓人們簇擁著我,然後給我種種束縛。”
沒有什麼比在1960年代的美國當一名民權鬥士爆得大名更容易的事了。1968年的美國,各大城市的年輕造反者裝備著頭盔、防毒面具、催淚瓦斯和自製的催淚噴劑與警察公開械鬥。黑人民權運動已經開始走向他們的反面,黑豹黨開始揪打街頭無辜的民眾,只因對方是白人,一種顛倒的種族歧視正在蔓延滋長。
圖博館
他的父親其實是個樂觀開明的家長,迪倫卻說他冷漠、愛抱怨、憤世嫉俗,很多時候還很專橫。當“總是想像自己死於某場英勇的戰鬥而不是床上”的年輕鮑勃問父親如何當兵時,父親回答說他的名字“不是以'德'或'馮'開頭,需要關係和適當的履歷才能進入那裡。”
這個回答讓迪倫感到“氣惱”:“我不喜歡它的發音,讓我覺得被剝奪了某種權利。”迪倫在他的自傳中如此寫道,似乎正是這種不公不正的待遇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反抗和流浪之途。他不甘心留在這個礦業城市裡,他要與桎梏他的階層和出身一刀兩斷,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一直千方百計地模糊甚至否定掉自己的出身。他在臥室的鏡子和照片裡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主要是那些成名的美國偶像歌手和演員:騎著摩托車的馬龍•白蘭度,叼著煙卷、戴著牛仔帽、一臉深沉的流行天王詹姆斯•迪恩,穿著誇張造型的“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只要不是那個出身德盧斯的猶太小子,一切都好。
反叛者?真相在風中飄蕩
1962年夏日,美國開始了它的艱難行軍。黑人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在佐治亞州的奧爾巴尼被捕,這一年秋天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嘶啞的廣播宣告核戰爭即將爆發,世界末日降臨。幾乎所有人都豎起耳朵等著傾聽手指摁下毀滅世界按鈕的聲音,聽到的卻是喋喋不休的罵戰和最終的平靜。
儘管這場令許多美國人興奮大過恐懼的危機虎頭蛇尾而終,但激發出無數想像力。迪倫也抓住時機寫出了他的《暴雨將至》。這首歌對原子戰爭後生機毀滅的恐怖慘景想像絲絲入扣,加上迪倫特有的尖銳顫音讓人毛骨悚然。歌詞的描寫沒有成為現實,迪倫卻名聲大震。民謠音樂節最重要的刊物《唱出來吧!》把他的照片作為秋季封面。封面上的迪倫看起來像是詹姆斯•迪恩返生轉世,這是他的又一副假面,不過他此時已經名聲大震,不再需要過多扮演其他同行了。他只需要偽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沉默、謙虛和神秘,只有這樣才能給世人意外驚喜。他將另一副更抽象、更具意識形態化的假面戴在自己臉上,那是抵抗者的沉默與吶喊,他要重新塑造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
閱讀迪倫的自傳會讓人產生一種極為強烈的錯覺,即他從出生到現在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政治動機,他是時代之子。他形容他出生的那年春天“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亂像拳頭一樣打在每個新出生的人的臉上。
圖博館
關於他的出身和早年生平,就是一連串精心製作的“謊言”。現在我們所知的迪倫的生平絕大多數內容,都來自於那些辛勤的傳記作家,他們不辭勞苦地採訪當事人、爬梳檔案,才將一連串看起來相對可信的碎片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那時的迪倫還叫羅伯特•艾倫•齊澤莫曼。羅伯特可以說是1940年代最常見的男孩名字。當他決定進入樂壇並且向上躥升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這個普通常見的名字,連同他的姓氏“齊澤莫曼”。因為這個姓氏的含義在當時的美國太過明確,任何一個聽到它的人,腦子裡都會直接指向一個被險峻封閉的山峰、魔幻奇詭的城堡和有怪癖的獨裁者組成的地方“東歐” 。迪倫的祖輩確實是東歐移民,他的祖父母是不堪忍受沙皇強權高壓政策從烏克蘭敖德薩逃亡美國的難民。而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沙泰伊•西賽爾•本•亞伯拉罕”更是從不出現在他的口中,這個名字太猶太人,也太正統了,因此也與他日後的叛逆反抗身份太格格不入了。他一直隱瞞這一點,直到1963年被《新聞周刊》披露,他就開始否認這件事。這個名字讓人想起猶太人一直被俄羅斯人欺壓,不得不被迫流亡的歷史,儘管迪倫以流浪者的身份為世人所知,但流亡與流浪肯定不是一回事。
就像迪倫從不談論自己的名字一樣,他也幾乎從不提及這段家族往事。他在自傳中著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收音機中傳來的美國音樂節目才是他“生命裡的音軌之一”,他感受的是這個國家多元文化給他的激盪。他的反抗血脈並不來自於那個古老專制帝國的受壓迫者,他的血管裡湧動的是這片熱愛自由、天生叛逆的大地的血液。
傳記作家確定無疑地指出迪倫出生於1941年5月24日,明尼蘇達州的德盧斯,一個規模很小的漁港和礦業城市,乏味,而且冬季出奇的漫長難捱,後來舉家移居的希賓在德盧斯西北七十五英里,亦復如是。關於自己出生年月這一點,迪倫倒相當坦誠,然而對於自己的出身,他卻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他曾說自己是一個棄兒、一位埃及國王的兒子、一位印第安蘇族人、一個在嘉年華表演中長大的孩子走遍整個國家表演走鋼絲,空餘時間照顧著名的長鬍子女郎。
但比起這些玄幻得離譜的說法,“孤兒”這個說法最讓他的父母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當時活得相當康健,除了他父親曾罹患脊髓灰質炎,不過他勇敢地戰勝了病魔並學會重新行走。
圖博館
說謊者鮑勃•迪倫 2016-12-06
鮑勃•迪倫有那麼多的身份,就像他本人在回憶錄《編年史》中所總結的那樣:“我已經被指定為'造反大佬'、'抗議教主'、'異議沙皇'、 '不服公爵'、'白食領袖'、'反叛大帝'、'無政府主義大教主'、'大人物'。”這些“可怕的稱號”讓他覺得,自己在人們眼中成了一個“亡命之徒”。而在剛剛過去的幾周里,他又被“指定”了新的闊得可怕的“稱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就像他充滿傳奇色彩的其他稱號一樣,這件事很快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儘管諾貝爾評委會總能為自己的選擇找到恰當的理由: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新的詩歌表達。但對迪倫來說,也許更確切的說法不是頒獎,而是塞獎給他。
這次諾獎風波中最有趣也最值得深思的部分,並非諾貝爾文學獎越俎代庖做了格萊美獎該做的事情,而是人們杜撰出的各種各樣的迪倫獲獎或拒絕領獎的感言,這些感言有的調侃而諷刺,有的則嚴肅而充滿叛逆性,每一次這些杜撰的謠言在公眾平台上出現時,都投下了一枚瘋狂轉發的炸彈——這會是迪倫說的嗎?為什麼不會是他說的呢?到底哪一個才是他說的?或者哪一個都不是?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被摻雜在一起,調成了一杯極具興奮效果的雞尾酒。迪倫本人也深諳此道,他自己也參與到這場關於他的謊言大合唱之中,就像他在《放映機》唱片的文案中那句反諷的自問自答所揭露的那樣:“我能扮演多少個角色?傻子們,他們總在用他們自己那缺乏想像力的思維來局限我。”
是的,如果“傻子們”說的謊不夠精彩,那麼迪倫將自己來說謊。
1961年,紐約,鮑勃•迪倫一邊抽煙,一邊彈吉他。
極力隱瞞自己的出身
“你永遠也無法把他固定在某個事物上。他有一堆故事,告訴你他是誰,他來自哪兒,而且他似乎從來都不能保證故事的條理。我想,那是為什麼他從沒做過一次好的採訪的原因之一:他的想法太繞了,以至於他幾乎不知道怎麼去坦誠相待,因為他總在琢磨戲弄對話者的效果。”
迪倫曾經的良師益友戴孚•範•隆克,對他的這位朋友可謂知之篤深,這位“咆哮歌謠派”歌手,早在迪倫60年代混跡於格林尼治村底層苦苦打拼名聲時,就與他相識相知,但也發現他親愛的“鮑比”(暱稱)有著太多自我杜撰的假面,他的想像力是如此的誇張,以至於可以隨時隨地想像出一個虛構的人物,再將自己套到這個人物身上,用來應付各種各樣的場合。
圖博館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們內訌了?聯名批昂山素季搞種族清洗
據英國衛報2016.12.30報導,包括諸多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內的23位社會活動家,以公開信的形式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達了他們的訴求。他們聯名批評緬甸的實際領導人昂山素季用軍事手段血腥鎮壓國內的羅興亞人(Rohingya),並警告她造成的人權災難,諸如不少兒童在內的數百人死亡、女性被強姦、房屋被焚毀、平民被非法逮捕等,已經涉嫌“種族清洗和違反人權罪”。這23人中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圖圖大主教(1984年得主)和馬拉拉(2014年得主)。
近年來,緬甸國內的“羅興亞問題”取代“政府換代”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羅興亞人是緬甸的少數民族,雖然在緬甸境內已經生活了數代人,但目前仍被官方定為非法移民,沒有得到合法的公民身份。多年以來他們遭到政府官方和民族主義佛教徒的迫害。
背負著民主價值觀楷模的盛名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光環的昂山素季,上台後一直在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上疲於應對國際社會的譴責。她在10月12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改往日嫻靜淑雅的公眾形象,強硬回擊媒體:“給我指出一個沒有人權問題的國家!”而且在12月中旬,她更是突然“反戈一擊”,在仰光召集東盟外長開會,主動討論羅興亞問題。
在昂山素季上台之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曾對當時還是“反對派領袖”的她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她在“奪權”之後能實施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緬甸的民主化進程。
緬甸政府軍(Tatmadaw)在國內的政治生態中仍佔有相當大的權力。在軍方起草的憲法之下,政府工作中三大部分比如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中,依然受軍方控制。
今年4月6日,緬甸聯邦議會上下兩院5日先後通過設立“國務顧問”的法案,為昂山素季創設了“國務顧問”這一實權要職。同時昂山素季還擔任緬甸的外交部長。雖然外界普遍認為,昂山素季是目前緬甸事實上的領導人,但是在“軍“與“政”雙方博弈的過程中,昂山素季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她不得不在“舊體制”與“新政府”、“舊軍頭”與“新職業官僚”之間做一種微妙的平衡,在羅興亞問題上,作為“事實領導人”的她,也許不得不額外承擔起軍方之“罪”。
回應
利比亞,敘利亞人沒有人權,為何見不到你們主持正義?哦,明白了,昂山素季沒有像西方期待的那樣對抗中國?
果然,只要想跟中國處好關係,就必然被扣上種族屠殺的帽子
這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真相,成為美國的槍
圖博館
財大教授鞠建東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只是個“玩笑”2016-12-21
這幾天,一則“財大鞠建東教授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消息引起媒體關注,不過,20日下午,被傳“提名”鞠建東的謝丹陽在發微博澄清,稱鞠建東被提名諾貝爾獎一事實屬玩笑。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官網了解,經濟學獎學金的提名和選拔僅限邀請。而關於提名人的姓名和提名的其他信息則50年之後才會公開。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和評選,諾貝爾獎官網給出了非常詳細的說明和時間表:
第一步前一年9月:向有資格的提名者寄出邀請函
第二步 1月31日:邀請函提交截止
第三步 3月到5月:經濟學委員會向專家諮詢
第四步 7月-8月:經濟學委員會寫推薦報告
第五步 9月:5月皇家科學院獲得最終入圍候選人的報告
第六步 10月:6月投票之後,獲得最多票數的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七步 12月:舉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雖然鬧了烏龍,但鞠建東在學術研究上獲得的成果卻有目共睹。
鞠建東15歲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22歲考入清華攻讀經濟學碩士,27歲赴美留學直至成為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終身教授。2007年至2009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客座研究員,兼任世界銀行顧問。2014年,鞠建東辭去美國的終身教職同時回國,擔任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鞠建東創造性地將宏觀國際經濟學中的動態跨期模型和微觀國際經濟學中的結構分析模型相結合,建立動態結構分析方法,並將之應用到國際收支理論(與哥倫比亞大學魏尚進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施康教授等合作),提出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經濟結構差別的均衡現象;將之應用到產業動態結構理論(與世界銀行林毅夫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王勇教授等合作),提出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動態模型。此外,鞠建東提出通過貿易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和賓州大學Krishna教授合作)。在各國通用的Feenstra教授所著的國際貿易研究生教材中,這個條件被稱之為“Ju-Krishna定理”。
回應
西方讚賞的,未必都是好事情。
圖博館
如果連這樣的要求都不敢提,那隻能說明西方奉行的是雙重標準,即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等於“西方認定的人權高於非西方國家的主權”。這也是人權領域內霸權主義的典型表現。
我們的世界正處在大變革之中,西方的霸權地位早已動搖,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迅速崛起正在加速這個過程。我們今天需要的是建立一種新的國際人權政治文化,使西方僵化的人權觀和冷戰思維真正壽終正寢,使各國在處理人權問題上可以真正交流經驗,取長補短,攜手並進,使我們的世界最終能真正獲得更多的公平、正義與和平。(原載2010年10月28日《環球時報》)
回應
美國以及西方鼓吹的人權就是強盜邏輯,美國西方的人權高於別國的主權,美國西方人的利益高於別國人的利益,殺人放火掠奪別國的財富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侵犯美國西方的人權。被害者沒有人權,殺人犯的人權要被最尊重,這對強盜有利當然要鼓吹。在別國搞顏色革命也是一樣。比如在中國,美國西方維護那些垃圾與人渣的人權,就是好讓這些人顛覆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分裂中國。
應該讓張維為去領導外交部,讓中國在世界風雲場上能挺起胸,收起窩囊相。
學者是研究成果出來,外交是決定要不要拿來用你的邏輯是只要出成果就要用,外交不能這樣幹,外交要平衡國家利益,不是你手上有個石頭就要打人,你可以把石頭放兜里,決定什麼時候用.
蒙古保證不再邀達賴竄訪對中蒙關係受創表遺憾
據蒙古國媒體2016.12.20報導,蒙古國外長蒙赫奧爾吉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達賴喇嘛通過宗教途徑竄訪蒙古,其影響和後果超出了宗教範疇,對蒙中關係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蒙政府對此表示遺憾。
蒙赫奧爾吉勒表示,蒙古正在為蒙中關係重回正軌,恢復有關對話做出積極努力。蒙古堅定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一貫認為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問題”屬於中國內部事務。蒙方將繼續堅持該原則立場,不會再邀請達賴喇嘛竄訪蒙古。蒙赫奧爾吉勒強調,蒙古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即使通過宗教途徑,達賴喇嘛也無法再次竄訪蒙古。十世哲布尊丹巴產生,應由蒙古僧人自己確認,不應受任何外界影響和乾涉。
11月18日至23日,蒙方不顧中方多次勸阻,執意邀請十四世達賴竄訪蒙古。
圖博館
其實正在走下坡的不僅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而且是西方的整個所謂“人權外交”政策。根據歐洲國際關係理事會學者Richard Gowan和Franziska Brantner的研究,今年聯合國大會192個成員中有127個先後投票反對歐盟關於人權的立場。他們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歐盟在聯合國可以指望70%的支持率,而今天已經下降到42%,幾乎和美國的40%不相上下。與此相比,中國和俄羅斯關於人權的立場則得到了69%的支持率。國際社會在人權問題上的人心向背可謂一目了然。
換言之,是否侵犯人權這樣的問題不能由國際社會的少數人和國家說了算,而只能由各國人民自己來裁定,只能由國際社會共同來裁定。西方在人權領域內的霸權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西方曾經先後十次想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通過反華決議均告失敗,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人權到底能不能超越主權?
《聯合國憲章》規定的首要原則就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並由此而引申出不干涉別國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原則為基礎的整個現代國際法體系。從國際法演變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國際社會共同認定的“大規模粗暴侵犯人權的行為”,如侵略罪、戰爭罪、反人類罪、種族滅絕罪、種族隔離罪等,國際社會才可以授權聯合國進行干預,而且這種干預也必須依照國際法規定的程序,使用合法手段來進行。
但西方總有一些勢力想當全世界的法官和憲兵,以“人權高於主權”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這種做法不知已經侵犯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權,光是一場伊拉克戰爭就造成了有多少生靈塗炭和家破人亡,世界上多數國家之所以堅決反對西方的“人權外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和中國一樣,都曾遭受過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帶來的無數生靈塗炭和家破人亡。
西方國家如果真要推行“人權高於主權”,可以先從自己做起。比方說,歐盟可以率先譴責和製裁美國,因為美國入侵伊拉克殺害了十多萬伊拉克平民,這無疑是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西方國家也可以要求聯合國通過一個決議譴責和製裁包括挪威在內的所有尚未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西方國家,因為男女同工同酬早已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人權。
圖博館
張維為:三問諾委會主席
【2016.12.19,中挪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聲明》,這也標誌著中挪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年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鍾情於劉曉波“人權鬥士”的“光環”,張維為先生當年的一篇舊文,以對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三問”,道出了“全球普世人權”與“西方話語霸權”二者的虛實關係。】
幾天前,挪威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在《紐約時報》撰文,還是用“人權標準高於國家主權”的老生常談為自己把和平獎授予劉曉波進行辯護。這就涉及到至少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人權標準?
在現實政治中,各國的人權標準存有巨大的差異。比方說,瑞典的高福利制度是建立在高稅收基礎之上的,這種高稅收在美國就會被認為是損害了私有財產權。英國至今還有國教,而且是學校裡的必修課,這在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法蘭西是難以想像的。但法國政府對電視台的壟斷權一直持續到了1982年,這在美國則又是難以想像的。同樣,法國禁止穆斯林女生在教室帶頭巾,這在中國也是難以想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早就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人權,但美國就是不承認,這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也是難以想像的。
不過國際社會對某些人權是早有共識的,例如,鼓吹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屬於侵犯人權,但挪威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還是把和平獎頒給了公開主張西方對中國殖民300年的“異見人士”劉曉波,這究竟是要為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招魂呢?還是對這位“異見人士”最荒謬的主張一無所知呢?我認為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欠中國人民一個坦誠的解釋和道歉。
第二,這個世界上應該由誰來裁定侵犯人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顯然沒有這種法律權威,因為國際社會從未給它這樣的授權,其決策程序也與民主理念風馬牛不相及,其決策結果自然也難免江河日下的命運。
圖博館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中國與挪威 19日宣布兩國外交和政治關係正常化。2010年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將該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正在中國監獄服刑的劉曉波,產生惡劣影響。那一事件導致了兩國關係在之後6年的倒退和冷淡。
挪威因為對中國內政指手畫腳付出了代價,兩國政治關係幾乎停頓,經貿關係大滑坡。挪威三文魚的對華出口一度下降了一大半,這期間眼看著歐洲國家對華關係大發展,挪威卻孤零零地站在一邊,其他歐洲國家公民得到的赴華簽證方便也把挪威排除在外。
中國的反制強度大概是挪威當初沒想到的。從中方昨天公佈的信息看,挪威方面做了“深刻反思”,汲取了“教訓”,它對恢復與中國關係非常積極。
中國與當時挪威政府的錯誤行為持續鬥爭了6年,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反對外部從政治上插手中國內部事務的堅定意志,尊重中國是所有國家發展對華關係應有的前提之一,就像我們同樣應當尊重世界各國一樣。
2013年挪威新政府上台,開始為兩國關係正常化鋪路。我們注意到,在中挪政府聯合聲明中,挪方特別強調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損害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行為,今天挪威政府的態度走出了6年前發生諾貝爾和平獎事件時的偏激與幼稚。
我們理解挪威以及歐洲一些社會對自己價值觀的珍視,中國也決沒有以大欺小,強迫別人按照我們的方式思考和生活的意思。有些歐洲激進人士辯稱,他們與中國的哪些人交往,給誰頒獎,憑什麼要看中國的臉色?這話往輕了說也是抬槓。
劉曉波、達賴都是損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人,誰敢說給劉曉波和達賴頒諾貝爾和平獎沒有在政治上戳中國的意思?一邊與中國握手,一邊用腳給中國下絆,這是做朋友的坦蕩之舉嗎?
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及由此產生的後果給很多國家提供了一個有現實意義的案例。國與國之間應如何相處,文明與文明之間應如何共存並交往,是不應搞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的。“和”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鼓勵的哲學。
我們希望整個中西不打不成交,一次又一次摩擦衝突最終促進中西的相互了解和融合,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文化及政治上的征服。國家及文明之間的尊重可能比個人之間的尊重要更加複雜、曲折,但讓我們都朝著更高的境界走,而別朝著低處出溜。
http://www.guancha.cn/jishuxingchihuo/2016_12_20_385088.shtml
圖博館
“互動文本”時代的來臨與“文學死亡”是兩回事,“文化大革命”就曾經有過互動文本,大字報滿天飛,那時誰讀文學作品?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燒的燒,當廢品賣的也就賣掉了。那時誰還會想到有“新時期”?今天的“互動文本”不過是文學“泛化”罷了,它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植根於傳統文學中,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學的存在、傳播和再生,它的存在就變得毫無意義。
確實,這是一個文學大眾化的時代,文學徹底走向大眾和個人化。文學也可以輕易演化為商品和事件,一方面是人們說“文學已死”,另一方面則是文學的現場無比熱鬧盛大,關於文學致富的說法,已經有無數的故事。雖然影視佔據更廣的影響面,但作為多媒體它無時不在焦慮其文學基礎(劇本以及感知世界的原創性)。
在今天,多媒體時代文學的存在方式無疑更加複雜,也更加令人困惑。但這樣的表述並不新奇: “沒有了文學等級,沒有了文學體裁,沒有了詩人、作家的身份意識,沒有了文學史……”這並不是文學的死亡,甚至不是文學發生的新的事件,這樣的事實,一直存在於文學內部,現代以來一直就有一種要擺脫既定秩序和文學史制度的文學,那是文學自我更新渴望的神話式的超越,是在任何時候都不可磨滅的文學的生命衝動。
今天反倒沒有多少理由去頌揚這樣的事件,這些事件如今被摻雜太多的虛假意識,今天,不同詩人、作家的身份意識同樣需要建構,文學史也是如此,庶民的勝利意味著另一種文學史要被書寫。舊有的文學史也不會輕易崩潰,我說過,只要大學教育存在,瓦解舊有的歷史秩序就不是那麼容易,儘管大學體制中想瓦解舊有秩序的人大有人在,但也同樣是新生代與老一輩的衝突。沒有什麼稀奇的事件發生,更沒有什麼福音降臨,也沒有什麼哈姆雷特式的人物,踱著方步說:生存還是死亡?
文學的真正絕境
文學將死,不是舊有的製度、秩序即將崩潰,而是文學骨子裡的創造性的枯竭。小說與詩歌之類的文體,已經難以有什麼花樣翻新。文學在這裡可能是面臨枯竭,或者說面臨“絕境”了。文學處在網絡時代以及視聽多媒體的擠壓之中,也不得不處在符號和文化的邊緣位置,但也正是因為此,文學必然要思考和採取新的表意策略、新的傳播方式,或者簡要地說,新的寫作方式。
本文摘自《眾妙之門:重建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
圖博館
“文學已死”,也死不到你手裡 2016-08-12
“文學已死”的歧義文
文學已死,至少有三重含義:
其一是文學的終結,這是歷史終結、意識形態終結的同義語。文學從此往後就是這樣。例如,在消費社會充當一個邊緣化的角色;或者說文學從此以後就是一種消費性的文化類型;或者說就是全民皆文學,文學就成為超文本或泛文本,存留於媒體的各個角落,或者存留於博客中,變成片斷化的文體或文本。
其二是文學的枯竭,文學再也不能花樣翻新。這一觀點,其實早在60年代,美國的實驗小說家們就感嘆過,巴斯、巴塞爾姆、蘇珊·桑塔格等人都表達過這樣的看法。實驗小說並不是一味把文學推高,或玩弄形式主義的花樣,另一方面也在玩弄萊斯利說的填平鴻溝,越過界線,那就是走向大眾化,與大眾文化同流合污,變成群眾性的可操作的文本。實驗文學在這一方面與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是相通的,或者不如說是對後者的呼應。
其三或許是真正要死去,壽終正寢的那種死亡。宣稱者似乎是在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學死亡。但這顯然不是對文學當今處境與未來命運的恰當闡釋。他所呼喚的文學由少數人控制,所謂的批評家、文學史家、大學教授,等等,這些人怎麼能控製文學呢?只是因為文學不只是一項個人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經典文化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一直就與教育聯繫在一起,寫詩作文,不過是中國古代文人教育的最基礎的課程。
不管在創作方面出現何種徵兆,文學作為中小學以及大學教育的內容都不會被廢除,也就是說都不可能把專業研究者、職業或業餘批評家、大學文學教授清除出文學隊伍。從常識的角度看,如果我們可以廢除文學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或者全面廢除教育的話,那麼文學真的就可以從“作家、批評家、教授”手中解放出來。為什麼一種解放總是要以一些人的被驅除為代價?這還是紅小兵的思維:要把皇帝拉下馬。
文學到底死沒死?
文學在今天並沒有死亡,也不會在近期死亡,至於未來一百年、三百年那又當別論。至於說文學與人類同存亡那就沒有意義了。
圖博館
現在就看大腕下一步玩誰的遊戲,領獎時敢不敢為自己的國家辯護(這在今天是需要真正勇氣的),還是貶一貶自己的國家(有外部強權撐腰,這做起來非常容易和不付代價)以襯托自己的“獨立”與“高尚”?一如他在西媒面前已做得非常圓滑的“點到為止”。不管玩哪一邊的遊戲,都不再可能全擺平了。真要“獨立”就不要領“獎”,地上哪來餡餅?自諾獎公佈後,法國媒體就一再對不解和不滿的讀者解釋:莫骨子裡是我們(西方)的人,並翻出以前對他的採訪作證。在西方媒體筆下,莫就是個體制內挖出的政治符號,人家現在就等著得主包好禮物直接付款了,並已經預告:領獎時將會表態。是什麼讓西方媒體吃了這顆定心丸?又是“狡猾”地玩了他們一把?遇上這個“債主”可不像前一個能欠著不還!禮物和毒藥歷來是摻在一起分發的,此次何來例外?觀察世事,不光別被指著月亮的手指糾纏,也別因為看到月亮而沾沾自喜。
我在《荒唐的文學世界獎》(2008年)一文中寫過:“我總在想剩下的世界那幾個'幸運兒',尤其是那些先領到'背叛者'證書然後才被排進候選者隊列的人,幾十年甚至百多年後,占到的便宜會變成什麼?如果千年帝國沒有建立起來,百世流芳的夢想就會隨之破滅,那麼今天的這滿把榮譽,簡直就是輪盤大賭,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呢。”在國未被滅之前,一切都還是個賭注。
遍觀華夏文學史,賺得永世功名、萬世眼淚的文人無一例外都是剛直不阿、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末世失敗者或犧牲者,這是受盡欺辱的華夏最後的脊梁。從屈原、辛棄疾、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到寧可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朱自清,這一祭奠精神歷經磨難、穿越世紀而從未中斷,難道這幾十年的“墜落”真的移變了這千古基因?這個世界正氣已經決然讓位於猥瑣?
圖博館
檢驗一個社會究竟落到了哪一步,測試劑是看“傑作”由誰說了算。對於那些並未創造自身文明的小國寡民,這並不構成問題,因其本來就是被他文明覆蓋;而當一個創造了獨立文明體系的國家,墮落到其藝人墨客將自己作品的最高評判權移到本文明之外,意味著這個文明的大腦休克甚至腦死亡。一個文明有兩個權是不能丟的:道義權和審美權。一旦被搶奪走這兩個權力,文明就成了身體尚未冷卻的殭屍。那些“國際獎”的宗旨恰恰是圍剿異己,搶奪這兩大權力。
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傳聲筒
在已變成一個巨大傳聲筒的世界,這一幕難道不早在意料之中?只不過聲音並不是朝四面八方傳送的,而有著它設好的渠道和方向,話語從高處流向低處,這個坡度是人為搭建的,有人心甘情願或無知無覺地待在低處。從“看不見的手”挑選出那粒小石子(贏利將落入“集團”手裡的政治正確的樣板作品),到看見石子被如何使勁拋進水中(從傳媒昧著藝術良心聯手捧場到西方各類大獎的接力配合),一直到瞥見石子激起的水圈之多、之大,全過程首尾相接,一環套一環,有自覺的接棒手,有傻乎乎追逐聲音的傳聲筒,二者卻能在慣性中齒輪般配合著轉動,細品之後還真有點心驚肉跳。一部“傑作”的全部策劃、推銷過程,已經到瞭如此隨心所欲、指鹿為馬的程度,世界已經變得這麼大而渺小、這麼繁而一律、這麼反而聽話、這麼知而無知,末日帝國的噩夢再度襲上心頭。
於是真正的傑作,因為題材不符合政治正確的樣板,便被巨大的迴聲擠到無人能見的角落,畢竟看到全局的人微乎其微,沒被利益鏈收買的人也很少很少,有良心兼有眼光的人更少更少,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犬儒,且將越來越犬儒。當利益的鏈條、征服世界的企圖取代藝術那本來就少之又少的理由,世界的確越變越小。
要拿獎,先表態
最後,由我這個黨外人士,站到一個在法國記者面前表白自己“早就不信共產黨”的中共黨員與一心要剿滅這個組織的西方之間,來評點他們互拋的眼神,豈不是天大的笑話!人家玩膩了邊緣小丑,直接收買體制大腕,多麼漂亮的變線棋!在這個世界,你如果沒有尊嚴,不要說世界統治集團,就是一個小國都可以玩弄你。
圖博館
這類由西方某國頒發、有“國際”聲譽的獎,真實操縱人往往與頒獎國沒有多大干系,他們要么是暗中篡奪了原來由該國創辦的組織,要么是以此國的名義成立實則為國際征服集團服務的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正式國際組織都有這個背景,更不要說那些非政府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國際獎”或“某國獎”都是由這群人操縱,以西方列強或國際社會的名義影響世界甚至發號施令,這才是今天世界被隱藏的現實。只要破除迷信用正常的腦子推理一下,就一目了然:一個小國、幾個評委何來操縱他國歷史的能量?在當今被壟斷的世界文化藝術市場,“傑作”早就不再由創作者本人和鑑賞者決定,這兩個昔日藝術作品價值的真正決定者,被偷偷奪去了權力,尤其當有語言和文化內涵的作品不再由本文明的鑑賞者評判,而由毫無資質的“國際”機構定奪,這場史無前例的奪權戰之殺人不見血,讓看到的人倒吸一口涼氣。“看不見的手”就這麼用畫廊、書店、電影院將手伸進他文明的心臟。
一個民族將其文明的命根子——審美權拱手讓人(認這些所謂的“國際獎”為最高評定標準),形同文明的心臟已經停跳,但由於並非白奪,而是一種交換,得到物質好處的個體被收買而不知,分散的利益滿足掩蓋了奪權的血腥。你能想像有一天由我們中國人來評判誰才是瑞典文學的最高水平?誰能給我們這個資格和權力?何況這個“國際”機構不過是以瑞典打掩護。如果單為文學鑑賞而給你這個獎,那就等於是免費的好處,可與西方人打交道切記沒有免費的好處!
任何兵不血刃的權力交接,肯定有收買這一程序,只是檯面上不叫“收買”。這一史所未有的交易,發生在文人墨客被市場從權貴身邊解放之時,在初始的確是一種進步,但這種進步掩藏了更大權力悄悄地但不可逆轉的腳步,何況在西方打造這個市場的人從一開始就是那個跨國征服集團。他們並沒有按照市場的自然規律行事,而是以改變藝術觀人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詐騙,用操縱審美來奪取定價權,再以定價權人為操控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終極目的不是藝術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是為了壟斷和征服。
圖博館
或許有人會說,橋本你不是評價文學作品,而是玩平衡術。是,筆者在談平衡,但這是事實。如果不談平衡,就要介紹諾貝爾獎的幾個基本要求。與其他諾貝爾獎不同,文學獎每年只有一名獲獎,而且還需要發表時,這位作家還要活著。進入諾貝爾獎候選大名單,但是都由於在發表前去世,最後都沒有獲獎。
據說現在世界文壇,有多位高壽著名作家正在排隊等待獲獎。而且這些人在日本並不被廣泛宣傳,所以日本人只知道有村上,而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十幾位作家都在等。實際上,村上先生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難度是非常高,而不是像某些人說的“一步之遙”。
就算在日語作家內,村上先生還有一個隱性對手,日本長崎出生的作家石黑一雄,現居住在英國倫敦,在1989 年發表了著名長篇小說《日の名殘り》,獲得英國的最高文學獎布克獎,在英語圈中有極大的知名度,在世界文學圈中有廣泛的人脈。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石黑先生是日本文學的傑出代表,又是日本文學與異文化交流的傑出代表,因此獲獎可能性要大於村上春樹先生。
筆者是村上先生的讀者,每年衷心希望先生能夠獲獎,但先生一旦獲獎,每年初秋的期待村上春樹先生獲獎的各種活動就看不到了,這也是非常可惜。所以,希望村上先生養好身體,高壽,活的比所有對手長,沒有了可以比較的對手,獲獎就是順理成章。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這類由西方某國頒發、有“國際”聲譽的獎,真實操縱人往往與頒獎國沒有多大干系,他們要么是暗中篡變了原來由該國創辦的組織,要么是以此國的名義成立,實則為國際征服集團服務的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正式國際組織都有這個背景,更不要說那些非政府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國際獎”或“某國獎”都是由這群人操縱,以西方列強或國際社會的名義影響世界甚至發號施令,這才是今天世界被隱藏的現實。
“看不見的手”伸進文明的心臟
得諾貝爾文學獎、被奉為二十世紀的伏爾泰,是“看不見的手”培養顛覆歷史的偶像之慣用步驟。所以每聽國人感嘆中國文學離諾貝爾獎還有多少年的距離之類的傻話,啼笑皆非之餘,既覺得國人完全被蒙在鼓裡、天真無比,又覺得傻也能傻得歪打正著,那年選中棄中國籍取法國籍的作家顯然是匆忙而笨拙的一手,只起了破神話的作用,與文學水平十萬分扯不上。
圖博館
上屆諾獎給了曾經揭露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非虛構寫作的白俄羅斯的阿列克謝耶維奇,而本屆的鮑勃·迪倫,究竟是多年來的提名熬到了頭,“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是左右翼政治光譜的又一次交替平衡? 我們拭目以待下一屆諾獎吧。順便說一句,我依然不看好村上大叔。阿多尼斯,請勇敢地繼續孤獨地活下去。
村上春樹為何還是沒拿到諾貝爾文學獎?2016-10-13 橋本隆則
最近10 年,日本就習慣把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日子,作為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宣傳祭”,所謂“祭”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節日。各個書店的店員早早地就在書店明顯的位置放好了各種村上春樹的書籍,日本各地與村上有關的地方,或者有關聯的人都要出來談論一番,等待“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最忙的就是日本各家媒體,每年都要挖掘一下村上忠實粉絲,讓日本國民聽聽他們的心聲。據說某地村上的粉絲,每年都要為村上準備一份獲獎“號外”,就等他能夠獲獎。雖然這份“號外”一直沒有用到,但這位粉絲對乾這個是樂此不疲。
但是為什麼筆者還會認為村上先生拿不到獎?本文將是有關村上春樹與諾貝爾獎的第4 篇文章。
筆者認為諾貝爾文學獎與其他很多獎項一樣,除非表現特別優秀,同一語言,同一國家作家的獲獎間隔期最起碼超過10 年,一般的情況下,評選委員會會照顧地區,國家的平衡。日本也是這樣,從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相隔26 年的時間,其間日本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但都與諾貝爾獎無緣。而根據相隔週期理論,下一個日本作家可能獲獎的時間,就是東京奧運會舉辦年,世界關注日本,也將關注日本文化,這樣的大背景日本作家才有可能獲獎,到時候,是村上先生,還是筆者的學友能獲獎還不能肯定。
日本人每年在舉辦“村上祭”時,都會用“快了,快了”,就很快要獲獎的詞語。可是“快了”到底是多久?這個就是學問,從實際生活中,這個“快了”可以幾天,也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筆者認為,那些書店說先生“快了,快了”就要獲獎,其實就是說先生不會獲獎。
而且,現在世界各種語言都有,中國作家獲獎作品是要翻譯成英語之後才會被世界認知,但是獲獎卻是被計算在漢語寫作的範疇。並且東南亞各國現在經濟發展迅猛,閱讀人口猛增,馬來語,印尼語都是強有力的獲獎熱門,如果整體平衡的話,日本作家獲得諾貝爾獎概率將更低。
圖博館
諾貝爾文學獎的左右政治光譜 2016-10-15 蔡駿
我對鮑勃·迪倫不是很熟,聽到諾獎的結果也感意外(我對村上大叔的陪跑不心疼,但心疼阿多尼斯,他的孤獨又增添了一座花園,那棵樹上掛滿了董小姐)。 我有個音樂人朋友,他也是詩人,曾是流浪歌手,參與過張廣天的舞台劇《切格瓦拉》。他是鮑勃·迪倫的超級粉絲,在工體看過迪倫的現場。他召集過好多民謠歌手,為鮑勃·迪倫寫歌唱歌(自娛自樂,迪倫本人未必知道)。他說過“不能想像,沒有鮑勃·迪倫和崔健這類的歌手,這個職業還能有多麼低下”。 我想,也許音樂並不能賦予諾獎更多的意義,但是鮑勃·迪倫絕對賦予了音樂更多的意義。
有人說這次諾獎的結果,是左翼在斯德哥爾摩又一次勝利。他的作品裡表達的諸多內涵,以及特立獨行的人生也被當做歐美左翼精神的一部分。我問了上述的那位朋友,鮑勃·迪倫的超級粉絲,他的意見是迪倫誰也不代表,他只代表自己。
也許,因為諾獎早在2000年就頒給過一位用中文寫作的法籍華人作家,也頒給過《古拉格群島》的索爾仁尼琴,更別說諾貝爾“和平”獎了,中國人對於諾獎蒙上了一層政治先行的偏見。
但看一看歷屆諾獎名單,能找到不少公認的左翼作家。 當然,很少有人原意承認自己是右翼作家,但承認是左翼作家的很多。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公認的拉美左翼領袖,卡斯特羅至死不渝的鐵哥們,一度成為古巴在世界範圍內的傳聲筒。而在巴黎因為婚姻矛盾猛揍過馬爾克斯一拳的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卻是競選過秘魯總統的右翼人士(敗給日本裔的藤森)。 1997年的諾獎得主昨晚離世的達里·奧福代表意大利左翼政黨競選過米蘭市長; 1998年的若澤·薩拉馬戈是葡萄牙共產黨黨員(該黨是歐洲唯一仍然堅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流政黨), 2004年的耶利內克曾是奧地利共產黨員; 2005年的哈羅德·品特是公認的英國左翼戲劇家; 2007年的多麗絲·萊辛曾加入過共產黨。 更不消說,1964年拒絕領獎的薩特,他說“我很清楚,諾貝爾獎本身並不是西方集團的一項文學獎,但它事實上卻成了這樣的文學獎。有些事情恐怕並不是瑞典學院的成員能決定的……倘若在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當我們簽署'一二一人權宣言'的時候,那我將十分感激地接受該獎,因為它不僅給我個人,而且還給我們為之而奮鬥的自由帶來榮譽。可惜這並沒有發生,人們只是在戰爭結束之後才把該獎授予我。”
圖博館
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稱作是一個人?
一隻白鴿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灘上?
砲彈要飛行多少次才能永遠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飄蕩。
答案在隨風飄蕩。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沖進海洋?
一個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獲得自由?
一個人要扭多少次頭還是假裝看不見?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飄蕩。
答案在隨風飄蕩。
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才能看清天空?
一個人要長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會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飄蕩。
答案在隨風飄蕩
平心而論,這詩的水平太一般了。如果拋開它產生時的政治背景,這個還真就是一個大學輟學生的水平。
這是英文詩歌,不能用中文詩歌來進行對比,主要還是看含義。把中文詩歌翻譯成白話文然後再翻譯成英文也是這個效果。認真看看歌詞,其實比一半所謂的現代派詩人好太多了。不過我同意你的觀點,就是目前英語作為霸權語言,它天生具有政治優越性。也說明了英美連續統治世界幾百年下的話語權和軟實力將長期存在。
圖博館
美國歌手鮑勃·迪倫獲2016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 2016-10-13 宣布,75歲的美國民謠詩人、藝術家和作家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5.24-),獲得2016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鮑勃·迪倫,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
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共有111位獲獎者。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音樂人。此前備受關注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並未獲獎。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瑞典每日新聞報文化編輯稱,今年的評獎存在爭議。
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言,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因此,瑞典文學院的評選委員嚴格遵守純文學的評選標準,並明確聲稱拒絕受政治、商業等因素的影響。
回應
等會,這個獎項是叫諾貝爾文學獎而不是叫格萊美獎?
在中世紀歌手還有一個名稱叫吟遊詩人!鮑勃·迪倫就是現代的吟遊詩人!
確實一些歌詞非常不錯,李宗盛、林夕、羅大佑等人也可以拿個炸藥獎了?
這次炸藥獎的意思是全世界以文學創作為生的人的還不如一個玩票的
村上春樹第n次哭倒在廁所裡
再次證明所謂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個笑話,大家別當真。
諾貝爾獎大多是笑話,和平獎能頒給戰爭發動者,就知道這什麼獎多不靠譜了。
詩詞,不都是歌詞嗎,詩歌不是文學嗎?李白如果得獎,是不是也要罵。
李白寫的是詩,不是詞,你個逗逼這都分不清,小學白上了
李白也寫詞,憶秦娥之類的,不過認為詩都是歌詞的讓人也無語了,把致雲雀譜成曲試試.
那麼宋詞是什麼?是不是文學作品?宋詞在宋代不就是唱的?來,小學生,大聲告訴我是不是這樣?
宋詞是先有詞,別人覺得好才給編曲,和是不是拿來唱的根本兩回事。從小語文學不好還好意思在這給歌曲往高捧,你有多久沒看書了?你又能背幾首宋詞?
圖博館
羅思義:IMF調高中國GDP預測,為何?
觀察者網特約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IMF在2016年10月發布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將美國2016年增長率下調至1.6%,即從2015年2.6%的增長率基礎上嚴重減速。與此同時,IMF預測中國2016年增長率從6.3%上調到6.6%。
分析這些也有助於弄清,IMF一直以來所做的錯誤預測只不過是為了唱衰中國、唱多美國,跟彭博和其他西方媒體沒什麼兩樣。
IMF的錯誤只是其長期的錯誤預測模式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有必要對IMF就中美經濟趨勢所作的錯誤預測做一番總結。
IMF去年的預測嚴重失誤不得不做出調整
增幅大幅放緩的是美國而非中國
IMF的錯誤預測對中國的誤導
IMF的公信力危機
從長期角度來看,IMF的整體戰略分析顯然也是錯誤的。正如拙文《世行數據中隱藏著一個秘密》的詳細分析,數十年來,效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經濟體的表現,遠優於效仿IMF所倡導的“華盛頓共識”的經濟體。............
首先,媒體為IMF錯誤預測做吹鼓手,可能阻止一些潛在的外國對華投資。其次,IMF具有誤導性的預測可用於扭曲中國國內的經濟政策討論,進而主張制定一些危害中國的政策。
一個結論顯而易見:IMF的政策幾乎沒有公信力,這可以幫助我們盡量減少破壞性的政策對中國的不良影響;試圖借IMF的“權威性”預測唱衰中國不再具有可信性。
回應
老羅才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而即使是西方人,說中國好話是拿不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按林毅夫說的那樣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一群學術近親繁殖的小圈子自嗨,比的是誰學生多。
羅思義總讓人想起楚國國籍的秦國謀士李斯,張儀,魏國國籍的秦國謀士商鞅,范雎。祝愿今天的中國像當年的秦國一樣積累上百年的強盛國力,一統天下。
老羅啊,你讓一些中國的媒體偽經濟學家都沒臉在中國待下去了!
老羅啊,你讓一些中國公知大V噴子的媒體偽經濟學家都沒臉在中國待下去了!
這個你放心,國內的那些媒體人及偽經濟學家臉皮之厚遠超你的想像,更何況他們若不待在國內,你認為還會有人給他們發狗糧嗎?
國內有很多經濟學家,都接受美國那套經濟學,被人家洗腦了。說白了,這些經濟學家無意間成為美國的間諜,潛伏在中國經濟界裡,蓄意搞破壞
圖博館
周文:經濟學諾獎與現實漸行漸遠 環球時報 2016-10-12 0
分別來自英國和芬蘭的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本格特·霍姆斯特羅姆10日榮獲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評選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稱,兩名獲獎者創建的“新契約理論工具”對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製度,以及契約設計的潛在缺陷十分具有價值。
但從實用性來看,今年經濟學諾獎並非如評委宣稱那樣“貢獻重大”。契約理論最早於數百年前就由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有關企業契約、合同治理的理論也不高深,屬老調重彈,20世紀就已不再時髦。
況且,理論的重要性取決於被解釋對象的重要性。當今真正值得關注的全球重大問題應是收入不平等、貧困問題、氣候變暖、世界經濟低迷、落後國家工業化等。世界經濟脫實向虛,西方工業企業萎縮凋敝,互聯網經濟泡沫如此嚴重……關注企業契約治理無助扭轉經濟頹勢,顯然不合時宜。
若想更彰顯經濟學的重要和偉大,經濟學諾獎應識別能產生更好經濟效益的重大創新和發現,不要再一味鑽到西方經濟學的故紙堆裡挖掘寶藏,而應抬起頭來,正視全球經濟現實。
不僅如此,十多年來,經濟學諾貝爾獎的美國化越來越明顯。今年獲獎者雖來自英國和芬蘭,但都在美國著名學府任職。新興國家崛起,連G7都逐漸讓位於G20,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的巨變卻未使諾獎經濟學的關注對象發生改變,按照學者的普遍預測,在2030年左右經濟總量將被中國超過。在此背景下,再把美國問題作為世界問題,就有“刻舟求劍”之嫌。
對於素有諾獎情結的中國經濟學者來說,諾獎這些年與世界經濟現實漸行漸遠的教訓很值得總結。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學理論目前至少已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有利於”標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先富和共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相平衡、公有經濟主體論、按勞分配與要素分配結合論、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對外開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不同於西方的原創性中國“術語”,初步具備經濟學創新的理論基礎。
全球經濟不景氣下,如何讓中國經濟繼續充滿活力,引領世界包容性增長,亟待中國智慧。此時的中國經濟學者若能為中國經濟提供好的解決方案,並為引領世界經濟前行出謀劃策,意義比一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更重要,更能夠產生影響力。(作者是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圖博館
伊力哈木被提名“諾貝爾人權獎” 中國外交部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016.10.11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央民族大學原教師伊力哈木分裂國家案與人權問題無關。
有記者提問,中央民族大學維吾爾族教師伊力哈木2014年被以分裂國家罪判處無期徒刑,近日他被提名為“馬丁·恩納爾斯人權捍衛者獎”,該獎項被稱為“諾貝爾人權獎”。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耿爽表示,伊力哈木曾經是中國一名大學講師,他在課堂上公開將製造暴恐案件的恐怖極端分子稱為“英雄”,他還利用教師身份拉攏、誘惑一些人形成團伙出境參加“東突”分裂勢力活動。伊力哈木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分裂國家罪。伊力哈木案與人權毫無關係。
馬丁·恩納爾斯人權捍衛者獎創立於1993年,以已故英國人權活動家馬丁·恩納爾斯(Martin Ennals)命名,該獎旨在表彰“面對巨大個人風險仍致力於人權事業的維權人士”,素有“諾貝爾人權獎”之稱,其評委包括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等十大國際人權組織。
回應
諾貝爾乾脆給is也發個人權獎算了
不知道斯諾登什麼時候獲獎
西人還有臉提人權
西方的所謂人權就是笑話
諾貝爾和平獎反著看就是了
挺好的,對中國沒有任何實質傷害,反而降低諾貝爾的名聲,多搞幾次,諾貝爾就徹底臭大街了,以後條件成熟時,中國可以自己搞個獎項,掌握話語權才是關鍵。
中國也可以設置一個人權獎,專門頒給美國那些射殺警察的黑人,歐洲那些強姦婦女的綠教徒。誰不會噁心人啊
中國政府設個“厚顏無恥獎”,專門頒給那些厚顏無恥的人。
圖博館
契約理論奪獎 桂冠得主:驚訝且開心 2016-10-10 中央社
英美學者哈特和芬蘭學者荷姆斯壯今天以契約理論的突破性研究,有助設計保險政策、高層主管績效薪酬甚至監獄管理,獲頒諾貝爾獎殊榮,兩人都非常驚訝,也非常開心。
記者詢問荷姆斯壯,當今的高層主管是否領取過多分紅,他表示,「我的理論並未採取那樣的立場,我個人的觀點是,當今(高層主管的勞動契約)太過複雜」。
他還說:「後期的進步之處在於…他們並非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獲得一切,而是隨著時間逐步取得。」
美聯社報導,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哈特現年68歲,是美國公民,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任教,67歲的芬蘭公民荷姆斯壯則在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擔任教授。
他說:「我確實沒有預料到能獲此殊榮,至少這次是如此,所以我非常驚訝,也非常高興,這是一定的。」
荷姆斯壯說,早在他還沒成為學者前,就有了研究契約理論的動力。
什麼是契約理論? 2016-10-11 經濟日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兩位得主的獲獎原因是「對契約理論的貢獻」。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說:「契約對現代社會的運作不可或缺,兩位得獎學者的研究,闡明契約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利益衝突。」
制訂契約的重要原因,是為了規範未來行為。例如,員工聘僱契約規定好的工作表現的獎賞以及表現很差時的處置。何謂「契約理論」?「契約理論」主要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環境下,不同交易對象所採取的經濟行為與結果。通常需要透過制定若干假設,將交易特性簡化並建立模型,以分析與得出理論觀點。
「契約理論」對契約設計,提供了一套通用方法。目的之一,是解釋為何不同契約會有不同形式與設計。另一個目的是,幫助制訂更好的契約,因此能打造更好的各類社會機構。
圖博館
外媒:諾貝爾獎傾向發給老年人獲獎者男性居多
據奧地利《標準報》網站2016.10.7報導,諾貝爾和平獎首次花落哥倫比亞。通常說來,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哪些國家擁有最多的獲獎者?
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因為致力於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游擊隊的和平進程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是1901年以來獲此殊榮的第88位男性。在他之前有26個組織和16位女性獲得過這個獎項。
報導稱,除諾貝爾和平獎外,醫學、化學、物理和文學類獲獎者也都以男性為主。
自頒發首枚諾貝爾獎以來的115年裡,共有833個獎項頒給男性,49個頒給女性,26個頒給組織。從絕對數量來看,最多的獎項流入美國。總體上說,西方國家主導了諾貝爾獎。
此外,諾貝爾獎也不是青睞年輕人的獎項。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為60歲,女性獲獎者稍微年輕一些,平均年齡為56.5歲。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科學家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裡增加了很多倍。對諾貝爾獎的爭奪變得更加激烈,諾貝爾獎委員會在作決定時給自己留出更多時間去審查相關工作。
哲學家查爾斯·泰勒獲首屆博古睿哲學獎
2016.10.4,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摘取首屆博古睿獎的桂冠。博古睿獎為年度獎項,由博古睿研究院頒出,獎金為一百萬美元,旨在獎勵對人類自我認識和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思想家。首屆博古睿獎頒獎典禮將於2016年12月1日在紐約舉行。
博古睿研究院主席尼古拉斯·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解釋道:「我創辦博古睿獎的原因就是希望在文化和政治日趨分裂的世界中,支持和促進優秀思想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的首位獲獎者在促進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圖博館
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哥倫比亞總統為和平獎“洗白”或成首因
挪威奧斯陸當地時間2016.10.7,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費沃在諾貝爾研究所宣布,將本年度和平獎授予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以表彰他在結束長達52年內戰過程中的堅定努力。
哥倫比亞內戰被認為是當代社會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9月26日,哥倫比亞政府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正式簽署最終全面協議,該國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內戰將被終結。但戲劇性的是,在諾貝爾和平獎頒布幾天前,和平協議被哥倫比亞全民公投否決。費沃7日在聲明中表示,公投客觀上使哥倫比亞有再次陷入戰爭的危險,在此背景下,桑托斯總統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領導人隆多尼奧尊重停火協議的決定顯得格外重要。哥倫比亞和平進程不會終結。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同時強調,目前桑托斯總統正在邀請所有相關方參加更廣泛的國際對話,以求繼續推動促進和平進程。
桑托斯7日在電視講話中說,他代表全體哥倫比亞人接受這一殊榮,他把獎項獻給哥內戰受害者。隆多尼奧當天對桑托斯表示祝賀。
奧斯陸和平研究所所長哈普維科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今年將獎項授予桑托斯首先是為平息外部爭議。和平獎委員會近年來屢遭外界指責,斥其背離諾貝爾遺願初衷,選擇與諾貝爾遺囑精神高度契合的哥倫比亞和談相關方成為最終獲獎者,有助於“洗白”和平獎形象;其次是考慮平衡原則,諾貝爾和平獎已有24年沒出現過拉美地區獲獎者;最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是,挪威政府是哥倫比亞和談進程的高度參與者。
圖博館
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
回應
美國倒是有好多好多諾獎經濟學家,可惜不能挽救日益失衡的經濟和越來越難看的GDP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文學和平獎一樣,都是美國統治世界的輿論工具而已。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們,其成績就是製造出各種經濟危機罷了,然後就會有一批人分析“為什麼會爆發經濟危機”並因此獲獎,如此不斷循環下去。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9_28_375667.shtml
圖博館
但是諾獎的評審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首先由諾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經過投票選舉,連續幾年進入前五名才有機會。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獎,首先要發大量文章,被主流經濟學界所了解和接受,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經過一、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
圖博館
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2016. 9.25下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北大博雅講壇第72期《南南合作機制與中國企業機遇》活動現場的提問環節這樣說道。
10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即將揭曉。環顧國內,林毅夫曾被認為是呼聲最高的有諾獎有力競爭者。在25日活動問答環節,現場主持人、原鳳凰衛視節目總策劃阿憶提問:您的導師是舒爾茨,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您這套理論能不能也像他一樣得諾貝爾獎?
1980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舒爾茨訪問北大。林毅夫因兼具經濟學專業基礎和英文功底,被推薦擔任舒爾茨的隨行翻譯。在與舒爾茨的接觸中,林毅夫獲得了舒爾茨的欣賞。舒爾茨回國之後邀請林毅夫到美國讀博士,並為他提供全額獎學金。
1982年,林毅夫來到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他用4年時間拿到了別人要用5—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而後,又輾轉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攻讀博士後。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魯大學博士後的研究。他毅然帶著妻子和兒女,回到了北京,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
眾所周知,2012年從世界銀行卸任後,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談論。在其2014年出版的《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與政策的理論框架》一書中以及眾多演講中,林毅夫這樣介紹他的理論——為什麼叫“新結構經濟學”呢?我是主張用新古典的方法去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和決定因素,也就是研究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經濟結構以及結構不斷演變的決定因素是什麼。簡單來說,結構主義是從市場失靈來解釋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產業結構的差異,新結構經濟學則是從產業結構內生於要素禀賦結構來解釋。
2016年4月,林毅夫接受搜狐採訪時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題。林毅夫直言,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比如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潮湧理論、超越凱恩斯主義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貢獻都是原創的,而且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問題。
圖博館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回應
別的不知道,至少吹牛逼領先日本一大截
貶低你日爹?你的免費狗糧你日爹不發給你了!
35億日元相當2億多人民幣,隨便一所普通大學研究經費都超過這數。你上網查查,華為一個公司的科研經費是多少錢?
對了,幾年前見過個數字,僅全國重點大學都在35億美元,200多億人民幣。
清華快小200億了,北大也差不多
的確不靠譜,但日本人還是很有憂患意識的
憂患意識談不上,整天想著如何干掉中國倒是真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圖博館
性趣缺缺 日年輕單身成人4成為處子身2016-09-19中央社
根據日本政府調查結果,年輕的單身成人中,有超過40%為處子之身,而近3/4男性沒有任何交往關係。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與法新社報導,這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人「性致缺缺」的程度,日本當局也擔心生育率低迷和邁入高齡化社會帶來的連鎖反應。
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針對5000多名年齡介於18至34歲單身者的性生活進行調查。
調查發現,其中42%的男性和44%的女性從未有過性經驗。
這項於2015年6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日本潔身守貞的人數逐年增加。
2005年進行的類似調查顯示,僅1/3的年輕單身者經常保持禁慾。
2015年的調查也發現,7/10的男性和近6/10的女性並未置身任何交往關係當中。
儘管難以直接與國際數據相比,日本人的性致似乎較其他已開發國家低迷。
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2010年的調查發現,年齡介於18至19歲的受訪者當中,有68%說自己仍是處子之身;保險套大廠杜蕾斯(Durex)同年在歐洲進行的研究則顯示,15至20歲者無性經驗的比例都比這要低得多。
舉例來說,德國20歲年輕人無性經驗的比例不到20%,即便是在社會風氣保守的土耳其,也只有37%。
圖博館
為了給大獎評選提供科學專業和學術支撐,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了九人制科學委員會。第一任委員會包括兩位數學家(夏志宏、田剛)、兩位物理學家(丁洪、文小剛)、兩位化學家(何川、謝小亮)、兩位生物學家(饒毅、王曉東)和一位計算機學家(李凱)。這樣的人員設置是為了兼顧目前科學大獎已經設立的兩個獎項。
據介紹,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則。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提名人涵蓋海內外華裔科學家,如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等相關學科的教授;也涵蓋了港澳台、中國大陸在科學領域有成就、有想法的眾多科學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
科學大獎自2016年1月宣布成立後,很快成立了監督委員會,主席是清華法學院教授高西慶先生。同時也邀請畢馬威作為外部審計團體,全程監督評審的每一個步驟和程序,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公正性。
據悉,未來科學大獎將於2017年1月15日舉行頒獎典禮。
(綜合光明網、中青在線等報導)
圖博館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清華薛其坤、港中大盧煜明各獲百萬美元
2016-09-19 下午,由未來論壇啟動的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獲生命科學獎,清華大學薛其坤獲物質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被期冀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獎項的面向對像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未來論壇成立於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未來論壇首屆年會上,在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老先生的見證下,未來論壇科學家委員會各位委員及未來論壇諸位理事正式宣布啟動未來科學大獎。
現年52歲的盧煜明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同時兼任醫學院副院長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的獲獎理由是: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中國公民。1963年生於中國山東。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的獲獎理由是: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在設置上吸收了國際知名獎項如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和科學突破獎的經驗,同時也做了創新。比如,在捐贈模式上,其他獎項多是由一個家族或個人捐贈,未來科學大獎則創新了聚合眾人之力的捐贈模式,獎金來源於未來論壇理事的自願出資,並選擇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定向捐贈,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未來科學大獎作為由未來論壇創始理事自願出資、定向邀約其他個人和機構共同出資的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目前設立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捐贈款項授予前一年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華裔科學家。其中,生命科學獎涵蓋對生命現象和本質的重要研究以及有應用意義的工作,物質科學獎涵蓋物質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此次,生命科學獎由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捐贈;物質科學獎由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捐贈。
圖博館
博古睿:我為什麼要給哲學家設一個“諾貝爾獎”
尼古拉斯·博古睿 資深投資家,21世紀理事會創始人 2016-09-03
從柏拉圖、孔子,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成立大會上提出“和平與戰爭都源自人之思想”的奧登(WH Auden),思想的重要性被廣泛認知且一路傳承。
歷史長河中,新的概念框架都源於想像,並在人類條件允許的時候影響現實世界。民主、道家、儒家、大革命、啟示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新政、存在主義、華盛頓共識、結構主義及生態學等等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幸的是,當今的高等教育,往往是孤立於社會現狀之外的象牙塔。在自然科學之外,尤其是人文科學方面,這一斷鍊導致了各文化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
基於這樣的使命召喚,博古睿研究院於2015年下設了哲學與文化中心。該中心旨在打破藩籬,整合薈萃西方和亞洲現有的研究和教學中心來研究不同文明的思想。其合作夥伴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
此外,為了使重要的哲思能夠衝破大眾化信息,脆弱不堪的精英以及墨守成規的學術界的束縛,他們需要一個助產士,而博古睿哲學獎,就有意擔任這個角色。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涵蓋了自然科學、文學以及和平等等領域。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涵蓋了建築等領域。然而,沒有任何一個重大獎項是專注於對我們生命有著重大影響的思想所帶來的貢獻。
基於此,博古睿哲學獎(Berggruen Philosophy Prize)應運而生。該獎項將於2016年年底首次頒出,旨在獎勵一位在世的,其思想理念對當今社會和未來生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思想家。
回應
那個啥和平獎,文學獎早就被政治污染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急躁、輕薄與浮淺的時代之症真要傳染漫延到哲學界了嗎?!
孔孟老莊/蘇格拉底/柏拉圖/康費謝黑老馬....領過獎?哪個大哲學家思想在世不都是爭議極大,拿什麼標準來評判?拿金錢和虛名來激勵是對哲學的侮辱,真想對哲學家致敬就老老實實看幾本著作,比亂搞什麼么蛾子要強的多。哲學只需要思想助產,需要錢和獎來助產的是智術師。做投資的還是老老實實去做投資吧,哲學不需要你幫倒忙。
圖博館
儘管她在接受采訪之前一再表示不太想回答政治相關的問題,希望多聊些文學。但在鳳凰文化報導的字裡行間,阿難以避免地提到了生活因政治變遷而帶來的改變,“我的書叫《二手時間》,因為我們永遠都活在以前人的影子裡,我們永遠都是在重複。”
“法國的資本主義、德國的資本主義可能都不太適合我們,但到底什麼是適合我們的,大家也不知道。窮人會有窮人的想法,包括我這些書裡的主人公,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商店裡一些老人很難能夠感覺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有什麼樣的不同。牛奶、雞蛋,其實這是人們最需要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現在的人生活怎麼樣,我們是怎樣生活的。” 阿說。
回應
俄在西方的角色有些像日本在東方文化,都是是個學習者,雖然善學,但是沒有核心的自信,容易被洗腦。我們要感謝自己的歷史,如果今天的中國是在漢朝以後出現的大國,我們也可能走蘇聯的老路。幸虧,我們什麼陰險邪惡都見過。所以西方那套才不容易真正在中國找到市場。
白俄羅斯女公知,憑藉自己對蘇維埃祖國的輕蔑和無知博得了西方主子的好感
我想說她是沒有能力對蘇聯的誕生到解體做什麼經驗、總結的。她最多只是站在一個作家的角度談談對蘇聯的感想罷了。
經常有人說,蘇聯的誕生給了中國希望,蘇聯的失敗給了中國警示。不完全是這樣。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只要中國不出某夫某欽,世界任何國家都阻止不了中國強大。
白俄羅斯女公知,憑藉自己對蘇維埃祖國的輕蔑和無知博得了西方主子的好感.具體她對蘇聯多麼無知可以參閱她的《鋅皮娃娃兵》,此人對阿富汗戰爭及蘇聯軍工的描述簡直是胡扯,稍有軍史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她在基於自己的臆想為祖國抹黑。
圖博館
前蘇聯諾獎得主來華:希望人們吸取蘇聯解體的經驗以免重蹈覆轍
作為前蘇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40年寫蘇聯的故事。最近,她頂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記者、作家的身份在蘇州、上海、北京參加活動。2016.8.25,她在北京的讀者見面會上向在場的中國人分享了一條“經驗”:“ 我寫下了蘇聯社會主義的這個經驗,它的崛起,它的失敗,是想著這樣的經驗有一天可能會派上用場,人們也會反思這段歷史……我希望,其他人可以吸取這種獨特經驗,以免重蹈覆轍。”而這段話是由俄羅斯衛星網記錄下來的。
《二手時間》是阿“烏托邦之聲”的最後一部著作,它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痛苦的社會轉型,俄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而付出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阿對讀者說,“我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研究蘇聯。在《二手時間》這本書中,我講述了一個偉大帝國的隕落,講到了許多人置身於並不是他們理想中的國度。蘇聯社會主義經歷了失敗,人們也不明白建設當中的國家是什麼體制,是資本主義,還是其他?大家很難做出抉擇,因為人們沒有一個為之而奮鬥的思想” 。
作家繼續道,“我寫下了蘇聯社會主義的這個經驗,它的崛起,它的失敗,是想著這樣的經驗有一天可能會派上用場,人們也會反思這段歷史”。
阿強調,“我的父母一代,經歷了失敗,我們這一代也本想進行改革,但也沒有做到,同樣遭遇了失敗。我希望,其他人可以吸取這種獨特經驗,以免重蹈覆轍”。
作家說,“這40年間,我創作時也並不是那麼輕鬆,有時甚至產生放棄念頭,但熱愛生活本身,熱愛人類,幫助我渡過了這一困惑,仇恨無法解救我們,能夠拯救我們的只有愛”。
1989年,阿列克謝耶維奇曾作為蘇聯作家訪華,27年後,她認為中國變化“真的非常大”。這是她反復被問及的。她承認,“中國有很多的改革以後,毫無疑問的是現在有自己的步伐、有自己的道路了。”
而在鳳凰文化記者的“牽引”下,她也想起了蘇聯的變革,“1990年代的時候我們看電視,會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疑問——怎麼會變成這樣的,當時我們有很多思考,我們是要像美國像歐洲一樣的生活嗎?但是大家還是覺得我們應該往那個方向發展,所以當時民主主義就擺在了我們面前。葉利欽也想快速地進行一個改革,其實這樣並不是很好,按理說應該是有計劃的,從文化上從政治上慢慢進行改革。”
圖博館
福布斯作家收入榜:詹姆斯·帕特森年入9500萬美元排第一
據澎湃新聞2016.8.12報導,美國《福布斯》雜誌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公佈了本年度全球作家收入榜。在過去的一年裡,這些富有的作家們累計收入達兩億六千九百萬美元。其中,排在首位的詹姆斯·帕特森以其9500萬美元的收入,繼續蟬聯全球收入最高作家的稱號。
作家們賺得很多,除了天文數字的圖書銷量,給他們帶來巨大財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作品被改變成電視、電影。這個榜單上的作家收入由尼爾森公司評估完成。尼爾森根據紙質書、電子書以及有聲書銷售,以及電視電影跟他們帶來的收入作為考量,再通過與作家、代理商、出版商以及其他領域專家對話後綜合得出作家收入排行榜。榜單上作家收入統計的起止時期是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按稅前收入排列。
帕特森的驚悚小說《困獸》被美國CBS電視台看中,已預定了該劇的第二季。這部機場小說再次為帕特森帶來巨額收入,帕特森同樣是全球少年讀者的收割機,每年他還要發表四到六本兒童讀物。
位列第三的是JK羅琳(1900萬美元),即使她的讀者已慢慢長大,哈利·波特系列依舊在持續吸金。
許多高收入作家的收入實際上連續數年都在下降,這一方面反映出讀者群正在不斷萎縮,另一方面也說明老作家的新作市場號召力不夠。
而馬丁大叔依靠電視劇改編,依然還留在榜內。《冰與火之歌》在全球擁有無數忠實讀者,而馬丁大叔亦因為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HBO熱播劇《權力的遊戲》而獲利頗豐。不過馬丁也面臨著未來收入下跌的情況,HBO電視網已承認《權力的遊戲》下季播完後將告一段落。如果沒有新書面世,下一年他的收入勢必下跌。
【附】2016年世界作家收入排行榜
1.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 9500萬美元
2.傑夫·金尼(Jeff Kinney) 1950萬
3.JK羅琳(JK Rowling) 1900萬
4.約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1800萬
5.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1500萬
5.丹尼爾·斯蒂爾(Danielle Steel)1500萬
5.諾拉·羅伯茨(Nora Roberts) 1500萬
8.EL詹姆斯(EL James) 1400萬
9.維羅尼卡·羅斯(Veronica Roth) 1000萬
9.約翰·格林(John Green) 1000萬
9.寶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 1000萬
12.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 950萬
12.丹·布朗(Dan Brown) 950萬
12.雷克·萊爾頓(Rick Riordan) 950萬
.............
回應
唐家三少年入過億,在這個榜單上至少可以排到第八位吧
圖博館
別不記得了,屠呦呦在國內也得了獎,不過不是今年而己,為什麼,你有如此偏見,照你如此說,是不是得了所謂的諾獎,我們就國內就應該給他們當年評獎,在你眼中,是不是諾獎是唯一的標準。
屠沒得最高獎比較複雜,大概說明國內學術界對她還不太服氣。最高獎絕對不是無視國際上的評價,相反非常重視,潘就是例子。
屠老師曾經獲過最高獎,很多年前了,當時時代強調集體,是集體獲獎,大家不知道而已。另外屠老師的主要貢獻在國外,在非洲,東南亞等,當時這個項目就是應越南要求啟動的,在中國瘧疾根本不是問題。我想說的是,不是屠老師的科學貢獻不大,而是對中國而言貢獻算不上大。
說的很對,噴子們認為所謂諾獎就是最牛逼滴,就該如何如何!我也知道達賴也獲過諾獎,奧巴馬也獲過,諾獎公信力何在?只不過是西方國家操縱的工具罷了,國人不要太當真,吃翔長大的噴子例外!
科學在理想狀態下是無國界的,不然發達國家不會對我們進行封鎖了。也就沒有我們的科學家在NASA遭到不公對待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
科學貢獻和國家貢獻,很多人往往混為一談。很多科學家如果不回國,像楊振寧一樣待在美國估計也拿諾獎了,但他們回國了,他們對科學的貢獻小了,但是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最後想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家的!楊振寧和鄧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同學,兩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擇,對科學的貢獻無疑是楊振寧大,但對中國的貢獻呢?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搞笑諾貝爾獎》《渴盼輝煌》 )
圖博館
國家科技大獎最神秘得主身份曝光獲獎信息不能公佈2016.1.11 觀察者網
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合影時站在習近平身邊,獲獎名單裡卻沒有他。週六,中科大(微博)創新公益基金會公佈了今年科技獎勵大會“最神秘獲獎人”的身份——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相裡斌。
據觀察者網查詢,相裡斌先後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20餘項,研究主要集中在衛星成像等領域。他是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總指揮、“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有效載荷光學成像探測系統指揮,是國家高技術863計劃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2013年就因環境災害監測衛星獲得過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6月公佈的本次科技進步獎初評通過項目(通用項目)名單中,同樣沒有相裡斌的名字,這意味著,他的獲獎成果應該屬於“專用項目”,即涉及國防、軍事、安全的項目。因此,他的獲獎成果可能也不是上述已經公開的項目。
回應
怎麼沒有屠呦呦女士,這個什麼狗屁獎。
得諾獎的,因無人“推x"而無緣此獎。怪事。
真正為祖國奉獻的很多人都是無名英雄。你以為科研都是為了一個破獎嗎?
說明諾獎獲得者遠不夠達到中國最高科技獎,而真正獲獎的是無名英雄,是不會出現在名單裡的.
原來如此,相裡斌成果也不小,北斗定位啊,打斷美國全球定位壟斷,同時在戰爭時期,至少不用懼怕美國在全球定位上玩手段。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直到最後時光才公佈於世。
青蒿素和原子彈,哪個對國家安全的幫助更大?青蒿素可以得諾獎,原子彈可以嗎?這就是區別。
毫無疑問這是對中國科學的一次“試金”。“試金”的結果足以令世界驚詫:在中國,獲諾獎的得不上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了國家最高科學獎的獲不了諾獎。這個現實足夠殘酷,足夠諷刺,甚至足夠無恥。差在哪裡呢?差在“沒人推薦”!中國有院士聯名要挾國家推進轉基因產業化,卻沒有人肯推薦救數億、數百萬人生命的屠呦呦。我們難道不該問一句:你們這些院士、科學家、有關部門的良心哪裡去了?你們的科學精神哪裡去了?你們所謂的“科學共識”,到底是科學還是喪盡天良的金錢?
圖博館
文學獎要清除文壇霧霾 2015-07-08
中國作協能理直氣壯告訴大家的是:魯獎評獎是公平公正的,理由是近年來對評獎條例、評獎方法、監督程序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進,以不斷增強評獎的公開透明。
可是事實結果又是怎樣呢?關鍵是對文學獎治標不治本。
師永剛說: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寫作者們對文學獎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體制內的作家往往特別看重這些評獎,因為得獎可以成為資歷,可以帶來職稱的提升、官位的上升、前途的昇華。自由作家不靠這個升官發財,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在意大獎落到誰的頭上,也不會在意評獎規則的公正與否、合理與否。他們覺得這跟他們沒關係,評不評都無所謂,往往冷嘲熱諷的居多。
如何清除文學獎霧霾,師永剛說:應該慢慢地國際化,學習國際上那些知名的文學獎的做法,比如評委怎麼選,規則如何制定等。
另外一個就是文學獎和市場的問題。我們的文學獎把利益固化為系統性的製度,比如職稱、待遇、官位等。反而對市場視若無睹,雖然這幾年邀請了幾個網絡作家,但裝點門面的意義顯然大於實際。而在國際上,那些好的文學獎,只給作者獎項的榮譽和獎金,其他的一切收益,都來自市場。
精簡氾濫的文學獎也是一種辦法,現在官方的、民間的加起來就太多了。
國內諸多文學獎,一直以來都是和作家一生的利益、前途掛鉤,餘秀華就是最好的例子,餘秀華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詩人,當她成名之後,很快就當了作協副主席。所以,這樣的利益系統,造成體制內的那些寫作者瘋狂地追逐,內部人士不斷地戰鬥、爭奪。
和體制內評獎相對應的,近些年來,民間的評獎風起雲湧,打著公平公正、注重文學性等旗號,但最終仍舊在使用傳統評獎的邏輯,最終,這些民間的文學獎變成了小圈子化的評獎,和體制內的評獎相互爭鬥,又延續著體制內評獎的邏輯和做法。
草根詩人的作品究竟價值幾何? 2015-07-03 新銳視野
詩歌,作為一種抒情性極強但略顯小眾的文學體裁,固然有過輝煌時期,更多時候則是處在邊緣地位。但在2015年過去的半年中,詩歌界卻顯得頗不寧靜,以餘秀華為代表的一批草根詩人迅速走紅又迅速歸於沉寂。
很少有人真正靜下心來閱這些詩作,更多是看客心理、圍觀意識、獵奇心態、窺私慾望,這並非是在真正意義上對詩人和詩歌的尊重,無論哪個時代,不管出現多麼轟轟烈烈詩歌事件和大張旗鼓的詩歌活動,最終留下來的只有詩歌文本。
圖博館
作家方方在與柳忠秧的官司中敗訴
2014年5月,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發表微博指責湖北詩人柳忠秧為魯迅文學獎四處活動,一時掀起了文壇軒然大波。隨後,柳忠秧強硬回應,將方方起訴至廣州市越秀區法院,打起了名譽權官司。2015-11-04,該案一審判決結果公佈。廣州市越秀區法院認為方方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柳忠秧把所有評委搞定,判決方方立即刪除針對柳忠秧跑獎的微博,在其新浪微博上刊登道歉聲明,並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撫慰金2000元。為此,方方稱自己已經拿出了證據證明柳忠秧跑獎,法院的判決讓她很失望,她將立即提起上訴。
判決:證據不足以證明柳忠秧把所有評委搞定
方方雖然提交了多名證人的書面證明,但這些證明的出具人均未出庭作證,且從內容看不能直接證明方方博文所稱的把所有評委搞定。關於方方所提交的柳忠秧舉辦研討會的新聞報導,柳忠秧否認知悉評委名單,本案中,方方亦沒有證據佐證柳忠秧舉辦研討會時已經知悉評委名單,並以參評為目的舉辦研討會。
中國作家協會回應魯獎賄賂事件
關於網上關於“陝西詩人閻安向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行賄獲魯迅文學獎”的消息,有了新進展。2015-07-04,中國作協官網表示:文學評獎堅持公平公正,正對有關反映進行調查了解。中國作協近年來對評獎條例、評獎方法、監督程序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進,以不斷增強評獎的公開透明與公平公正,維護和提高評獎的公信力。
高洪波說,他與閻安相識多年,為閻安的詩集寫過評論,“他可能心存感謝,加上是多年詩友,來辦公室坐坐,走時留下一包土特產,內中有這匣古錢幣”,“我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回了幾件小禮物及書法作品便分手了。”他說,信是在退還這匣古錢幣時寫的,“沒想到私信被公開”。他還說:“有的媒體報導稱我承認存在賄選,並說閻安現在已經無地自容了,這完全是編造的,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圖博館
回應
這是侮辱孔子好不好!孔子七十歲的時候還唆使魯國攻打齊國報仇呢!
諾貝爾和平獎不也是一個搞炸藥的整的麼
野雞獎------在香港誰都可以註冊公司搞評獎。
其實類似是挺好的主導獎項,也是話語權一種。
看到很多噴此獎的人,我認為:有這種以我們思維方式為主導的獎項,有何不可?當年的炸藥獎一開始就很出名嗎?還不是西方主流價值觀認可、不斷捧場形成現在的影響力?我看孔子獎如果能堅持下去,並不斷提高公信力和評判的權威性,存在並壯大,我看行!
借西人之言,造中國民間之茅。可用可使。繼續,中國民間,聲音更多些,更大些,到西方去,到西方民眾中間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學習我們,讓我們的和平觀改變他們。加油吧,繼續。自信些,繼續!
我也覺得這個獎的評委和諾貝爾和平獎評委一樣尿性,不值人們去關注
文化部下屬的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於2011-12-8聲明:從未批准過本會任何分支機構舉辦第一屆、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非法以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或所屬分支機構的名義開展任何形式的頒獎活動,包括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 綜上所述,不僅是野雞獎無誤,而且是個欺騙性的野雞獎。
圖博館
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稱孔子和平獎微不足道 拒領獎 2015-10-27
報導稱,穆加貝不會參與也不會接受該獎項,因為該獎項公信力不足,中國外交部已明確表示該獎項與中國政府無關。穆加貝認為該獎項微不足道,領獎將引起爭議。發言人查拉姆巴表示,穆加貝不承認該獎項,拒絕領獎。
孔子和平獎是2010年創立的一個民間獎項。評選對像是為停止正在發生的戰爭或暴力行為,對將要發生的戰爭危機或暴力行為進行斡旋化解、為裁減和銷毀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出傑出貢獻的世界各國的機構和個人。2011年11月,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聲明:從未批准過本會任何分支機構舉辦第一屆、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以民間學術機構的身份在香港註冊成立,孔子和平獎由該組織主辦,並由兩家公司協辦。孔子和平獎由文化部下屬的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創辦,以回應諾貝爾基金會將和平獎授予中國異議人士。)
孔子和平獎官方組織是這樣報導本次頒獎的:
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共有9位候選人和1家入圍機構,分別是:中國道教協會、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福田康夫(日本前首相)、穆加貝(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斯坦總統)、比爾·蓋茨(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陳香梅(中美民間大使)、村山富市(日本前首相)、朴槿惠(韓國總統) 、星雲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
根據第六屆孔子和平獎評審委員會全體委員(76人)民主投票結果,穆加貝(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獲得36票,再經孔子和平獎終審委員會全體委員(13人)討論,決定將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授予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穆加貝先生。
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獲獎人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獲獎理由:“鑑於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擔任津巴布韋總統以來,克服重重困難,始終致力於構建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造福津巴布韋人民,並大力支持泛非主義和非洲獨立,為複興古老而璀璨的非洲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他在2015年2月擔任非洲聯盟主席迄今,以91歲高齡往返奔波於世界各地,積極推動非洲和平事業,為21世紀人類和平歷史進程注入了史詩般的活力。特此授予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
早有不領獎獎先例
第一屆孔子和平獎授予了台灣前副總統連戰。連戰本人並不知道這個獎項,也沒有出面領獎。
2012年,孔子和平獎主辦方搶在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之前一天把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給俄國總理普京。兩名俄國留學生在儀式上代替領獎。
圖博館
“諾獎和現實走得太近,可能會產生我們想像不到的後果。”
除去諾獎的光環,應該怎樣評價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呢?“我認為,如果沒有諾獎,她的作品就是二流的水平,只不過榮譽的探照燈照到她,讓她的作品被閱讀。”
而既然閱讀她的作品,吳曉都認為應該注意到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特點和缺陷:“她更集中地表現女性在戰爭的經歷,從微觀層面表現女性敘事,確實是有一定功力的。但在敘事和戰爭感受的評價中,如果從歷史主流發展的趨勢宏觀地來看,她的書寫確實是有缺陷的。沒有原則立場地宣揚和平主義,對那場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不是公正,這是讀者要注意到的。她對死亡和戰爭殘酷性的認識,用作家個人的感受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了。在具體的社會和歷史中,不能用過度抽象的人性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
對於時隔多年諾獎授予現實性極強的非虛構作品,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表示了他的擔心:“諾貝爾獎頒給紀實作家,這些人號稱寫的就是歷史,這不是好的發展趨向。”陸建德說:“很多歷史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沒有人可以說我寫的就是真實。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不幸的事件,需要拿出來讓大家以歷史研究的手法來講述,希望今後的生活裡這樣的不幸不再發生。但是講述的時候要把握好尺度,要尊重事件本身的複雜性。”他以巴爾乾地區的民族衝突為例,“(不能)很簡單下結論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受到傷害一派在報復,但被報復的對象可能之前也受到過傷害。所以對於復雜的問題,不該用簡單的訴求來火上澆油。諾獎和現實走得太近,可能會產生一些我們想像不到的後果。”、陸建德補充說,“如果和阿列克謝耶維奇相比,我認為村上春樹更有文學價值。”
圖博館
拋開諾獎,她的作品是二流水平2015-10-16 和訊網
10月8日晚7點,白俄羅斯女記者兼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公佈後,國內媒體迅速掀起了介紹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新科獲獎者的高潮。在諾獎的光環之下,諸多評論者不吝溢美之詞,近乎造神。每年的諾獎成為圖書市場和閱讀風向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喧囂之下,究竟這位一夜成名的白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價值如何,怎麼來看待她的寫作和獲獎?
“我感覺這次諾獎頒給她, 政治性的因素相當大。”
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學》編輯部主任蘇玲告訴青閱讀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獎,就目前俄羅斯文化界的評論來看,主要從兩方面肯定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其一是這位作者堅持自己的道德立場;其二是勇敢表達自己對時局看法的勇氣。“俄羅斯文化界對她敢於表達自己的立場表示認可,但在俄羅斯對普京政府提出批評的不只她一位作家。”不過蘇玲說,在俄羅斯文壇,僅有少部分作家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的消息表態,“大多也不是主流作家”。
“在俄羅斯國內她不像本土作家一樣被評論,除了她曾旅居法國、意大利多年外,另外的重要原因是,她在傳統文學上的表現並沒有太大創新。”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曉都告訴青閱讀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作品中表現出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在俄蘇文學中算不上一種文學創新;體現另類的戰壕真實,以及戰爭的另一面從蘇聯中晚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比如戰壕真實派。而她對戰爭的表述,比如在《戰爭中沒有女性》(又譯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以婦女的角度描述戰爭也不是獨創,在軍事愛國主義浪潮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也是以女性視角反映戰爭中女性經歷的苦難,瓦西里耶夫是她的先輩。”
“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受到關注,現在她和俄羅斯的關係不像蘇聯時代一樣融洽,她在採訪中提到把俄羅斯分為善良的俄羅斯和不善良的俄羅斯,並和當代的俄羅斯保持一定距離。”吳曉都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中的事件性和時代性引起了西方的關注,“我感覺這次諾獎頒給她,政治性的因素相當大。她的烏克蘭血統身份,以及她對俄羅斯當局的態度,都對她的獲獎有很大的幫助。這次頒獎雖然不明說,但是能看出來。現在西方和俄羅斯關係處在非常不妙的時期,盧卡申科在白俄羅斯建立軍事基地之後,(諾獎)馬上給她,我認為這不是巧合。西方對這樣的作家有偏愛,實際上是西方在意識形態上分化前蘇聯地區。去蘇聯化立場的作家,他們都鼓勵。”
圖博館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近年來,日本人在諾獎角逐上的發力,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國籍的人去爭奪諾獎的可能性。雖然從諾獎得主的名單看來,美國依然佔據著科技大國的位置,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卻是來自日本、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等世界各國。
「人才招攬」、「學術交流」成為更多國家進行科研專案時關注的重點。以前,在非洲、亞洲和南美等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國家,建設和維持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體系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贏得諾貝爾獎。但現今,發展中國家正在穩步提升,從在高尖端領域完全依賴於國際合作,轉變到輸出高尖人才,與科技大國進行國際合作交流,一切轉變都讓這些國家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可能。有美國科學家指出,尤其是金磚四國,若在未來十幾年內,持續保持經濟穩步發展,在研究領域與更多世界先進國家進行合作,也可能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爆發期。
回應
一個優秀的學者能獲得諾貝爾獎,是對其學術研究的肯定。各國都有優秀學者,問題是在哪裡做的研究,以及研究的主題。諾貝爾的獎項多在研究發表之後2-30年甚至更久之後才推選出來。乍看之下,許多研究都是顯學或普世認同,但基礎研究是純粹的科學,在理論研究和驗證階段,卻可能是極為冷門缺乏關注而且欠缺經費挹注,無以為繼。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圖博館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每日新聞》對此給予評論,雖然越來越多的日本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在舊時的帝國大學(舊時日本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總稱)取得博士學位的,但若他們沒有在大學本科時,接受紮實的學科基礎教育、培養堅持不懈的學問探究精神,是絕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
對此,日本社會也展開了對大學職能的進一步議論,更多人認為,大學是發現個人潛能,為有能力者儲備經驗以等待機會的地方。現在,日本的大學,繼續堅持為想要學習的人提供學習場所,專注於培養學生們的專業基礎知識。老師們為了挖掘學生身上的可能性,制定一系列嚴格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只有嚴格遵守課表時間上課,甚至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才行,想要輕鬆取得學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總歸來說,老師也只是一個「敲門磚」的作用,只是通過反復練習與課堂討論,是不可能獲得諾獎的。也許梶田就是這樣一個天生的研究者,他自己會安排好所有的學習計畫,父母從不給他設置學習目標、規定練習題的數量與學習時間,在他的少年時代,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景。
圖博館
歐美也確實值得讚美,不讚美歐美,難道讚美北朝鮮?裝逼。還工程師治國?哪位工程師懂經濟學的?他有什麼著作發表?連股市都玩不溜的貨,還治國?做夢呢
中國發展最快的20多年恰恰是工程師治國,他們被西方稱作“技術官僚”。當然,他們不是一直做工程師,而是工程師出身又經過各層歷練的政治家。這點你不承認也沒用。在中國高速發展時西方卻在相對衰落。這點你不承認也沒用。
美國不就是瘋狂印錢抬股市這也能叫股市玩得溜?是人都會印錢錢抬股市好不好,這就是懂經濟學?你覺得你比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教授安格斯·迪頓獲還牛B?只有你見到的才是事實是把!別人美聯儲主席不敢升息說要緊盯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啊
你股市虧錢不必內疚,怪國家?LTCM在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經營下不也倒閉了。
股市?不知道你在股市賺了多少?不知道德國崛起靠了股市多少?當年蘇聯崛起靠了股市多少?
經濟學家有什麼鳥用?能治國?
別說治國,就是乾活,馬雲都不要經濟學家!
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對比同時期的社會主義,高速到哪裡去?
西方高速發展的時候,中國人還在吸鴉片呢,這種比較有意義?
是在高速殖民掠奪吧?
中國人民和TG沒有進行對外武裝侵略和殖民,就讓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幾乎所有人免受戰亂、飢餓、匪亂等等威脅,這一成就足以光耀世界歷史,可以說直到地球滅亡都是不可抹殺的偉大成就。 當然,這個國家的不足之處還有好多好多,勉之,勉之。
勤勞才能脫貧
中國以10%的速度漲了這麼多年....幫助幾億人脫貧,居然沒有一個人拿經濟獎....簡直笑話
日本、新加坡這些國家也沒拿過。
這個獎主要還是獎給裝X範的,跟國家經濟沒啥關係。經濟增長不錯的國家一般拿不到獎,而經濟增長一般或者不行的,反倒拿過,比如印度……
為啥總喜歡研究印度呢?就因為丫是皿煮國?天朝是毒菜國,所以沒必要研究,反正一萬年之內必崩潰!
某大國:扶貧的前提是建立民主政府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10_12_337259.shtml
圖博館
事實上,由於援助資金過剩和“資源詛咒”(在一些西方國家這一狀態又被稱為“荷蘭病”)導致的問題讓人焦頭爛額,而由於荷蘭病和資金過剩,經濟領域某一產業的過於興盛——通常是石油產業和礦業——抬高了包括匯率在內整個經濟領域的價格,進而導致經濟領域其他產業競爭力不足。
此外,出於戰略因素,大量此類援助實質上都被交予政府,而大多數情況下此類援助只會幫助那些無能的政府掠奪經濟資源。
迪頓注意到,大多數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並未接受過援助。(當然二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是個例外,但該計劃的資金主要用於戰後重建而非發展經濟。)
除此之外,中國與印度也在獲得相對較少的西方國家援助的情況下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這一點以中國尤為甚。
迪頓強調,資助者要切記,不能干涉被資助國政治和社會各派勢力的事務,因為這些勢力足以改變國內的基本局勢。
實際上,非洲多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較1960年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這與其說是援助項目未起作用,不如說是獨裁政府和內部派別紛爭使然。
儘管迪頓的書中充滿了警告,但他的核心觀點還是持積極態度的。發展之路永遠對那些希望謀求發展之人敞開。
回應
他這個觀點和福山現在的成功國家和治理的觀點很相似,也和事實很接近了
中國以10%的速度漲了這麼多年....幫助幾億人脫貧,居然沒有一個人拿經濟獎....簡直笑話
因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都在讚美歐美,沒空關心中國問題,要關心也是關心怎麼分國有資產,中國經濟正是工程師治國而不是聽經濟學家胡說才能有發展
圖博館
美國教授安格斯·迪頓獲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曾肯定中國脫貧成就
據諾貝爾獎官網,美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因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安格斯·迪頓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是一位微觀經濟學家。他曾就讀於愛丁堡Fettes學院,在那裡他是基金會學者,並在劍橋大學贏得了他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他是伍德羅·威爾遜學院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國際事務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和國際事務教授,主要的成就在於利用實驗法研究消費、收入、儲蓄、貧窮、健康和福利等領域問題。他的著作《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起源》曾入選福布斯2013年度十大好書、金融時報/高盛2013年度好書長名單。
迪頓認為,國家能力的缺失——即無法提供富國人民習以為常的服務和保護--是貧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迪頓反對富國對貧國的直接援助,認為援助會破壞窮人最需要的東西,外國援助破壞了本地國家能力的發展,而窮國最需要建立起一個有效政府。迪頓更贊成富國減少援助,或直接把資金給窮人。
《大逃離》一書以深入的研究為基礎,告誡我們對待貧富差距應持謹慎態度。
對於關注世界貧困問題的人來說,該書無疑對長期以來的發展援助問題有著極大的重要性。
迪頓在書中暗示,西方的援助很多時候只是緩解捐助者內疚情緒的工具,並不能改善被捐助者的困境。而這些援助在實際上助推了貧困者的悲慘處境時更印證了迪頓的言論。
儘管迪頓對一些特定的援助活動,特別是醫療和技術援助表示支持,但他也對大部分援助項目能否像希波克拉底的“不傷害病人”根本原則一般不使受援助對象處境惡化持懷疑態度。
比如說,援助項目就像一個“液壓模型”,是基於援助越多,收益越多,結果越理想的思維而立項的,而事實上這些援助資金是可以互相借用或挪用的。儘管有些援助資金用於如糧食或醫療等某個專項,然而多數政府卻為了能使用這筆資金,輕易地將這些資金用於其他任何領域,比如說,軍事領域。
圖博館
諾貝爾獎金發了114年怎麼還沒用完 因為理財2015-10-10揚州新聞網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郎,從1901年至今的114年裡,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那為什麼還能有錢發獎金呢?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發放,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最初諾獎金額並不高,1901年首次頒獎,根據諾貝爾當初的遺願: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但此後獎金數額開始縮水,直到1991年,諾獎金額飆升至600萬瑞郎。此後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上漲到1000萬瑞郎,並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郎,是設立之初的92倍。
3000多萬瑞郎花了114年還沒有用完,還增值92倍。為何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是因為投資理財,所以不但沒花光,獎金數額反而不斷上漲。諾獎完全是依靠投資理財的收入在繼續執行著諾貝爾的遺囑,理財專家的出色表現也延續了諾貝爾的夢想。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
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郎。因此,諾獎每項獎金的金額也從1000萬瑞郎降低到800萬。
獲獎者怎麼花巨額獎金?
用來買房的人挺多
有報導稱,根據過往經驗,和平獎得主通常會把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剛領獎後,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講及會議,無暇考慮如何運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願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獎者還會把獎金供科學研究之用或投資置業。
不過,雖然獲獎者看起來對金錢都有些視如糞土,但是還是有不少獲獎者把錢用到“人間煙火”上。1993年的醫學獎得主夏普就花錢買了棟有百年曆史的老房子,2001年的物理獎得主克特勒也買了房子。2014年,中國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拿著約7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在北京北五環外買了一套房。
相關新聞
屠呦呦笑談獎金怎麼用:不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
圖博館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的悖論: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公眾對西方承認的期待,是基於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肯定性衝動。換句話說,是一種對自身的獨特價值的肯定。但這種自我確認的最終形式,又必需在一種超越特殊性的普遍性層面上才能實現。而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價值體系內,普遍性價值的立法權、解釋權和授予權又幾乎完全由一個特殊的政治和生活方式群體(即西方)支配。於是對特殊的自身價值的普遍性意義的追求在普遍性話語的特殊結構中走向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企圖無形中造成的結果是中國文學似乎只能以世界市場的時尚和標準被消費和“接受”。
………
回應
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因為這個獎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獎項,裡面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
中科院的潘建偉教授在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驚為天人,他也沒有得獎,那還有啥好說的。
其實就是意識形態獎。西方人喜歡看的那些東西就能獲獎。
西方人更為準確的是西方的那些精英階層
有人就有利益,那肯定都是選擇有利於自己或有利於自己所在團體的利益,只是現在話語權掌握在西方手中。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形形色色、不計其數的西方文學獎、電影獎、學術獎,在總體上形成了一部嚴絲合縫的意識形態機器,當它們針對非西方世界時,做的就是這樣一個甄別,篩選、分類、定性的工作。它的核心,就是在告訴人們,什麼樣的作品或作者可以被接受,而什麼樣的作品或作者應該被排斥。
http://www.guancha.cn/ZhangXuDong/2015_10_10_336966.shtml
圖博館
但“自由民主”或“開放社會”真像人們信以為真的那樣可以平等地承認和包容他者和異己嗎?在此,我們不妨簡單提一下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大師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對自由民主制度的內在矛盾的分析。在《議會民主的危機》一書中施密特寫道:
“任何實質性的民主制度都立足於這樣一個原則:地位平等的人之間才有平等;地位不平等的人之間絕沒有平等。因此,民主制度首先要求的是內部的同質性;其次,只要形勢需要,它就會要求排斥和清除異質性成分。”
這就是說,在施密特眼裡,自由民主政體視為普遍法律的東西,在更為根本的意義上立足於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先驗於法律。一切基於法律和“普遍性”的政體的首要問題是其內部的整一性和排他性,而不是普遍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它關心的首先是如何通過一系列“敵”與“友”的辯證法來確認自身存在的政治意識,而不是將異己成分包容在民主的法律制度內。不如說,內部整一性和排他性是任何民主政體存在的前提。只有事先以政治手段確立了社會內部的整一性和排他性,民主才能以“普遍法律”的形式存在。施密特思考的特殊歷史現像是德國魏瑪共和時代自由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但在資本的全球化時代和西方民族國家體係向全球帝國形態過渡的今天,他對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的理論上的挑戰獲得了新的意義。
高行健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反映出西方在如何接受和承認當代中國文學問題上的考慮。應看到,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和承認同對當代中國的接受和承認是無法分割的,這表現在諾貝爾獎對地域、語言、種族和文化考慮。這種考慮在“純文學”的範圍之外,否則今年也沒有任何必要和理由在三個中國作家之間選擇。這種考慮當然包括對所謂輿論壓力的回應。
而一些熱衷諾貝爾獎的中國作家、學者和文學愛好者,事實上也一直在拿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沒有一個中國作家來作文章。高行健得獎消息發布後,海外媒介和國內網絡都有“中國人首次獲諾貝爾文學獎”、“零的突破”等炒作。它們所反映的那種本能的、中國本位的欣喜也只是表明一種普通的中國人期待國際承認的心理。
圖博館
十年後的今天,高行健獲得二〇〇〇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忿忿然。其實,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本是一個合乎邏輯,大可預料的結果。同時,國內外也有人為高的獲獎拍手稱快,為之“自由的勝利”(余杰)“流亡的勝利”(楊煉)。這有些借題發揮、湊熱鬧的嫌疑。因為高的獲獎同“自由”或“流亡”也實在沒什麼關係。然而唯其如此,這個“獲獎事件”的含義就變得既簡單又復雜,既無聊又有趣。高行健去國以前的文學成就,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和文學研究工作者(包括本人在內)都還記憶猶新。但諾貝爾獎所針對的並不是那一時期的作品。對他在法國期間的創作,絕大多數人(也包括本人在內)所知甚少。沒讀過他的近作當然就不能談論它們的文學價值。所以以下談的只是“獲獎事件”,高行健的作品如何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某些中國作家和批評家對諾貝爾獎的一廂情願的“苦戀”可看作是“新時期”以來尋求西方承認的當代中國集體情結的一個喜劇版。然而也許是太習慣於“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即冷戰的最後一個十年)西方給予中國的讚許、期待、含情脈脈的注視,人們常常忘記了世上本有兩種承認:一種是期待甚至乞求被接納的承認,其目的是希望他人認為我們與他們沒什麼不同;一種是改變主體間政治格局的承認,其目的是迫使對方正視、理解、接受和尊重一個與他們不同的“他者”並學會與之共處。
前者是自我的消解;後者是自我的伸張。現在,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是在六四前就移居西方,六四後宣布與“專制的中國”一刀兩斷、目前是法國公民的高行健,而不是一個大陸或港台作家,這個事實固然是澆在熱衷於得到西方承認的國內知識分子頭上的一盆涼水(也許除了那些覺得已經在思想上進入“世界文明主流”的“自由主義者”),但它卻可以提醒人們,趣味和審美判斷同“承認”一樣,首先是、最終還是一個價值問題,一個政治問題。
有意思的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往往把承認的施與者(西方,或“自由民主”的發達資本主義國際社會)想像為一個中立,理性,包容性的普遍性體系,一個“將來”在“當下”的體現。五十年前有一句口號:“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如今蘇聯已成為過去,但只要把主語換成“美國”,這個口號依舊是一些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潛意識”。
圖博館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敘利亞上空,俄羅斯轟炸機投下萬千彈藥,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美國則不斷發出質疑,稱九成空襲沒打中目標。在一片轟隆聲與譴責聲下,一位以批判前蘇聯著稱的白俄羅斯女記者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紐約大學教授張旭東的舊文或許能為您解答這個疑問。張教授曾應瑞典斯德哥爾摩《每日新聞報》文化版之約就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發表評論,本文首發於Dagen Nyheter (Kultur) 2000年12月3日(翻譯:Stefan Jonsson)。中文原稿刊於《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二OOO年十二月號4-12頁。】
十年前,《今天》在海外復刊的首期上刊登了多多的一首詩“居民”:
他們在天空深處喝啤酒時,我們才接吻
他們唱歌時,我們熄燈
我們入睡時,他們用鍍銀的腳指甲
走進我們的夢,我們等待夢醒時
他們早已組成了河流
在沒有時間的睡眠裡
他們刮臉,我們就听到提琴聲
他們划槳,地球就停轉他們不划,他們不划
我們就沒有醒來的可能
……(《今天》,1990.第一期,26-27頁)
這首詩憂鬱的、幾乎是宿命的基調當初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看來,它所表現的也許是某種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集體心理的症候。如果我們把這裡的神秘的、不可知的“他們”置換為“西方”,這首詩就立刻失去了它的“朦朧”色彩。事實上,在這個真實的或想像的“西方”的注視下,無論是作為“流亡文學”的“朦朧詩”還是包括“朦朧詩”的“流亡文學”都失去了任何審美層面上的迴旋餘地。也就是說,這裡的“我們”不但沒有醒來的可能,而且在夢裡也是不自由的。它們都時刻面臨著變成西方意識形態的感傷註腳的命運。
圖博館
應當說發生各種“顏色革命”的國家,首先都有尖銳的內因。西方世界鼓勵它們以暴力革命方式引入西方民主制度,那些求變的社會與西方都一度深信這是個好辦法。一系列的失敗堪稱人類社會的悲劇。人類變革的經驗有限,在很大範圍內被看好的民主革命栽了大跟頭,帶來全球性政治灰暗感。
諾委會選了個不具普遍性的榜樣,像是要鼓舞因為跟著西方跑而吃了大虧的國家和社會,要它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阿拉伯之春”5年了,烏克蘭第一次“顏色革命”至今10年了,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一些共和國陷入動盪二十幾年了。中國的“文革”一共10年。我們可以大致猜出那些不成功的“革命”對無數民眾個人命運所產生的影響。
發生了“顏色革命”的國家不能全抱怨西方害了它們。那些國家革命之前都錯過了改革,致使社會矛盾積累到無法收拾的爆炸點。改革是一個國家避免或釋放危機的最佳途徑,世界真正獲得成功的國家不少都有過深刻的改革過程。然而成功的改革分配到每一個時代卻寥寥無幾,因改革而實現了大步前進的國家和社會無疑都是時代的幸運兒。
回應
這真是和平獎? 凡是與政府搗亂的黨派在西方人眼裡都是好的。不知若貝爾先生泉下有知,會怎麼想!
太多無恥的諾貝爾和平獎,西方用炸藥鑄就的獎項,諾貝爾和平獎可以跟門童比肩。
在諾委會看來,民主比肚子和社會穩定重要。讓那些因“阿拉伯之春”受害的全體難民湧向挪威吧。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和他們的忠實走狗。諾獎是有選擇性的,自然科學獎項有選擇,政治類獎項當然也有選擇。政治類獎項的選擇,唯一的標準當然是西方人的標準,為西方解套。
與其關注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人,倒不如關注是哪些人和機構在背後如何操縱該獎項。所謂的諾獎和平獎評委會在名義上挪威的一家NGO,但它與西方其他NGO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本身就給它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代表性帶來嚴重的問題。人們說,掛了諾貝爾的名字的獎項,在自然科學領域裡還能吸引一點人氣,在人文科學裡,從和平獎,到經濟學獎,到文學獎,就只能引來一片唏噓,因為它們所代表的,就是赤裸裸的西方價值觀和西方利益。對於這麼一個垃圾成堆的諾貝爾和平獎,我們還是忘了它吧。
另詳參【圖博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伊斯蘭革命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
圖博館
社評:和平獎與不堪回首的“阿拉伯之春”2015-10-09 環球時報
201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9日頒給了“ 突尼斯全國對話大會”,理由是表彰其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為突尼斯建設多元化民主社會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因在接收難民問題上態度積極而被認為是熱門人選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等都要明年再說了。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的“發起國”,它在革命之後經歷了政治暗殺和社會動盪,經“全國對話大會”的努力,驚險地從內戰邊緣脫離,在“阿拉伯之春”的政治版圖上實現了唯一的大體穩定。
向“對話大會”授獎,一些西方媒體認為這代表了諾委會對“阿拉伯之春”的正名和支持。但該獎難免讓人重溫西亞北非經歷的那場革命,諾委會發的這個獎狀像是經過了血染,令人唏噓。
“阿拉伯之春”近5年前很快從突尼斯傳播到埃及、利比亞,後進一步波及也門、敘利亞等國。當時西方世界一片歡呼,歐美國家對發動“革命”的反對派分別給予了道義直至軍事上的支持,加速了“革命”的蔓延。
這一兩年“阿拉伯之春”在西方媒體上提得少了,西方政治家則大多避免說到它。原因是幾年過去,埃及反轉了,被推翻的穆巴拉克從監獄裡放了出來,因“革命”上台的穆爾西反被關進監獄。利比亞擺脫了卡扎菲,卻像伊拉克一樣陷入混亂。也門和敘利亞爆發不同程度的內戰,敘利亞成為二戰後湧向歐洲最大難民潮的發源地。“阿拉伯之春”成了一次西方菜譜導致的“集體中毒”。
突尼斯很幸運,這次獲獎的“對話大會”的確做得不錯,值得尊敬。不知道諾委會是否想通過這次授獎來強調:不是西方指出的路錯了,而是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太笨了,如果那些國家都有一個能幹的“對話大會”,還會有內亂和戰爭嗎?
“阿拉伯之春”被認為是典型的“顏色革命”,而“顏色革命”最早出現在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追踪那些受到西方鼓勵的“革命國家”,包括阿富汗和伊拉克等被西方力量直接“解放”的國家,它們直到今天都站在世界最亂國家榜單的前列。
圖博館
“美國的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魏盧迪探討過翻譯在建構世界文學體系當中發揮的作用,他認為翻譯不是複制,而是改寫,它融入了譯文文化環境中的信仰和價值,是獨立於原文文本的。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洪濤說,中國對西方文學從來就不是單向地、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的。他也以林紓翻譯的域外小說為例,“林紓對小說的刪節、曲解、改動,就是力圖使它們本土化,是基於符合國情的一種巨大努力,他的文本當中的文化的中西融通,保證了文本在近現代中國的普世性,這是他取得巨大的成功的秘密。”劉洪濤說,這是翻譯家通過這種為國民所喜愛、所接受的改造,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準備了重要的條件。
回應
從讀者的角度考慮,適當的改動是可以而且是必須的,這種改動應該主要是語言(文字)的改動,目的是使讀者便於理解作品並使其保留生動性,但是情節的改動就不好了。如果連意思(作品的主題)都改了,那就是失敗的翻譯。我反對為了使中國作品出國而亂翻譯。打個比喻,如果把北京炸醬麵愣說成是意大利面肯定是欺世。翻譯肯定是二度創作,但是不能完全改寫。
圖博館
楊乃喬認為,當對方的文化中沒有相對應的民俗,找不到相對等的指稱符號時,翻譯過程中就要找到類似的、相近的書寫符號和觀念去“轉碼”。楊乃喬進而提出,翻譯的過程是源語文本和譯錄語文本之間的文化觀念進行轉碼的過程。“《紅樓夢》裡有太多的典故,西方沒有這種語言、沒有這個觀念、沒有這個意思、沒有這個文化。那麼一個典故出來以後,楊憲益的譯本在下面做注,做解釋,結果寫了好多的註釋。你不可能要求譯錄語語際下的讀者一邊看譯錄語的《紅樓夢》的時候,一邊看下面的註釋,這違反了正常的小說閱讀的審美心理。大衛·霍克斯的譯本會把註釋換成一段故事,融入到他翻譯的《紅樓夢》裡去。”對比西方大學圖書館中《紅樓夢》不同譯本的借閱量,大衛·霍克斯的譯本更受西方讀者的認可。
思辨
翻譯是複制還是改寫?譯者該“隱身”還是“顯身”?
作為葛浩文式的翻譯方法的質疑者,李景端認為,翻譯行為是一種文化中介行為,譯者把作者的作品通過翻譯後,變成讀者能夠接受的語言。“楊絳先生比喻,譯者是作者和讀者的'僕人'。她說得很對。你只是一個中介,一個'僕人',不能錯位。葛浩文錯位了,他代替主人講話了。”李景端說,閩派翻譯大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理念,不能將之視為一種標準,而應視為一種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翻譯上可以有多種表現方法,但是不能不'信',不忠實於原著。”
對嚴復的“信達雅”的翻譯觀,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寧作出了不同的解讀。“嚴復所謂的'信',應理解為'能動性地忠實',而非'文字上的忠實'”。他認為,翻譯與原著具有同等的價值,翻譯家應該從“隱身”走向“顯身”。閩派翻譯大家林紓的翻譯實踐,就體現了譯者的主體性和“顯身”,林紓翻譯的作品,有自己的選擇,有他對經典的重新建構,林紓的翻譯風格,也是中國人所易於接受的。“偉大的翻譯家必須是顯身的。”王寧說。
圖博館
“我們要走出去,但是我們要走的應該是真正的中國文化,善意的有所改動,可以接受,像葛浩文,把故事的結局都改動了,那還叫莫言的作品嗎?”李景端說,我們需要對莫言的作品進行冷靜的分析,得諾貝爾獎是好事,但不能因為得諾獎,就喪失了中國文化本身應有的尊嚴。
肯定刪改是正常的,應充分肯定海外譯者的意義
針對李景端提出的觀點,蘇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季進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季進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在西方的傳播,主要面臨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障礙,儘管海外譯者的翻譯方式存在一些爭議,但正是他們的參與,才保證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有效性。“純粹靠本土學者進行傳播,它的有效性是令人懷疑的,很多時候是無效的傳播。”
季進說,海外譯者對中國作品進行刪減改寫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不經過這種改寫,沒辦法披上一個外國語言文化的外衣的話,恐怕很難得到真正的接受。”季進舉例說,,像王安憶的《長恨歌》,其開篇的《弄堂》,在翻譯時也是被刪掉的;閻連科的《受活》,海外譯者對河南方言的處理,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像“受活”的翻譯,在河南話中有苦中作樂的意思,被翻譯成“列寧之吻”。季進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還是應該充分肯定海外譯者的作用。”季進也期待能通過更多高質量的翻譯,使中國文學在海外產生更大的影響,改變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中邊緣化的現狀。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乃喬則提出了翻譯過程中的“創意寫作”這一觀點。楊乃喬說,葛浩文在做翻譯的過程中,在譯錄語的語際下,抄用譯錄語際下的民俗觀念等等,對莫言的小說進行轉換,這種方式是可以被允許的。
“為什麼?首先譯錄語文本,必須要滿足譯錄語語際下的讀者閱讀,就像楊憲益與夫人戴乃迭合譯《紅樓夢》,他們做的是異化翻譯,在本土語際下讀起來會有隔膜。大衛·霍克斯(DavidHawkes)的翻譯《The Story of theStone》(《石頭記》,即《紅樓夢》,編者註),他在翻譯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創造性的再書寫。 ”楊乃喬說,《紅樓夢》被認為是不可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俗語、俗文字、民俗等等,在譯錄語的語際中如果沒有這個民俗,就沒有指稱這個民俗的書寫符號,便無法找到對等的語言進行對等翻譯。
圖博館
莫言作品被“連改帶譯”是否值得推崇專家:是下策2015-9-30中國新聞網
近代福建翻譯與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轉型暨閩派翻譯高層論壇近日在福州圓滿落幕,本屆高層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福建師範大學中華文學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承辦。
論壇邀請了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學者、作家、翻譯家、出版界人士等參與學術探討。中國作品該如何走出國門?翻譯家應有何作為?諾獎得主莫言的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其“連改帶譯”的翻譯方式值得推崇嗎?針對這些議題,與會專家通過對閩派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觀,以及林紓等人的翻譯實踐,進行了不同的解讀,由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探討。
質疑葛浩文式的翻譯絕不是翻譯的最佳選擇
“葛浩文式的翻譯是翻譯的靈丹妙藥嗎?”譯林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李景端向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發出質疑。有人評價,莫言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應改為“諾貝爾文學翻譯獎”,正是因為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對莫言原作進行大膽刪節甚至改寫,迎合了西方讀者的閱讀趣味,才引來諾獎評委的青睞。
莫言得獎之後,葛浩文聲譽日隆,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的翻譯觀也受到一些譯者的推崇。李景端說,有學者認為文學翻譯忠實於原著已經成為中國作品“走出去”的絆腳石,翻譯中國作品必須按照西方讀者的閱讀趣味,連譯帶改。葛浩文在翻譯《天堂蒜薹之歌》時,甚至把原作的結尾改成了相反的結局。
“葛浩文翻譯的這種方式,是他的權利,他那樣改,在國外有市場,這是事實,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們尊重他,我不否定。但這只是一種選擇,絕對不是翻譯的最佳選擇。”李景端認為,在當今的世界文壇,中國文學的話語權相對薄弱,葛浩文式的翻譯是話語權薄弱的作品為了走進國際市場,不得已而採取的一種“下策”。
“這首先不是翻譯的問題,是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問題。”李景端舉例說,愛爾蘭意識流文學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公認的世界名著,“儘管《尤利西斯》非常難懂非常怪誕,但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譯者在翻譯時,沒有一個譯者敢動原著一個字。為什麼?這是世界名著,話語權強,人們只好非常謹慎地對待它。”李景端說,從中可以看出,翻譯本身並不決定作品有多大的價值,決定作品價值的還是作品本身。
圖博館
諾獎得主屠呦呦曾說:青蒿素獲獎是中醫走向世界的榮譽
2011年,在成為首位獲得“美國諾貝爾獎”拉斯克獎的中國人後,屠呦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也是中醫走向世界的榮譽。
據《中國中醫藥報》報導,2011年11月15日上午,北京京東賓館貴賓室,眾多媒體記者簇擁著採訪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她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屠呦呦這個名字,幾個月前對很多人也許還很陌生,而隨著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的揭曉,如今已盡人皆知。
一直謝絕單位組織的歡迎儀式和記者會,悄然回國、保持低調的屠呦呦,這次在出席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科技工作大會時被記者們“逮”個正著,也是她回國後首次面對媒體。
對於拉斯克獎的榮譽,老人謙虛依舊,“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憶及當年的研究,她說,“當時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是哪種植物。另外提取方法上也一直沒能突破。”後受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她改進了提取方法,採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
談及獲獎的意義,屠呦呦說,“希望這個獎勵能帶來新的激勵機制。科學要實事求是,國內青年科學家應該吸取有益的經驗,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知識,做好繼承創新,讓中醫藥的精華被世人所認識,為世界醫學做出貢獻。”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工作大會召開前,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會見了屠呦呦。
“從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這一事件上,應總結探索如何建立舉國體制的科研體系,如何重視挖掘利用祖國傳統醫學寶庫,如何弘揚我國科技工作者團結協作、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精神。特別是在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怎樣更好地發揮舉國體制?在我國經濟發展財力增強後,怎樣更好地組織各方科技人員集中攻關,形成合力,攻克科技難題?”王國強表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相關新聞
李克強祝賀屠呦呦獲諾獎:體現了中醫藥所作貢獻
青蒿素研製史:13年,60多個單位,兩三千人參與,這是一個時代的榮譽
屠呦呦:獲獎並不那麼意外,這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屠呦呦2011年曾獲“準諾貝爾獎”拉斯克獎
圖博館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2015-10-05
觀察者網快訊: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大村智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屠呦呦因為對治療瘧疾的貢獻獲獎,另外兩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新療法獲獎。屠呦呦成為第一個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以發明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而聞名,這是一種治療瘧疾的創新藥物。
據英國衛報消息,在隨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楨:?)。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屠呦呦於1930-12-30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詩經》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畢業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裡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相關新聞
被中國否定(楨:?)44年屠呦呦奪諾貝爾醫學獎 聯合新聞網
屠呦呦獲獎諾貝爾獎如何對待中醫藥? BBC
與會記者似乎對諾貝爾獎和中草藥的關係表示興趣,鑒於一再有類似問題,出席發佈會的弗斯伯格教授說:「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我們頒的獎是給從中醫藥當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她能夠從中做出新藥,讓我們在全世界銷售。」
另詳參【圖博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搞笑諾貝爾獎》《渴盼輝煌》另類醫療
圖博館
那個國家進步最快他的體制就是最好的體制!進步不進步你看不懂,數據你也看不明白嗎?中國增速7%,美國小於4%,這說明我們比他們先進才會進步的快,整天損中國的噴子你們真看不見嗎?
和噴子說這些有什麼用?他們吹著空調坐在電腦前嗑著瓜子,哼著小曲,微信陌陌勾搭幾個小妹,想著明天要不要去上班,反正家裡有父母養著。他們呼喊著社會的不公,只因為他們不能坐享其成,或者不是夢想的有錢人。
每次看到噴子說“不敢打之類的話”我就想笑了,你難道不知道武力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麼”,一天到晚叫著“打呀打的,”真打仗了,你們這些噴子願意上戰場?如果你們只是純粹的“無腦的愛國青年”那還好,當然如果是“國外僱傭的水軍,”我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又到了月初了,“發狗糧的時候了”.
套用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中國真是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日本比,華為中興要和蘋果三星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奇瑞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8-13/0938836972_3.html
另詳參【圖博館】:超級電腦大戰 專利權大戰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國製造業 大學評鑑 《龍行天下》 高科技資匪無罪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崛起(二) G2《中國模式》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中國軍工《中共科技先驅》中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圖博館
客觀評價毛澤東時代的科技成就
問:中國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如兩彈一星、沙眼衣原體、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1+2。改革開放30多年,論文發了一大堆,有什麼比得上毛澤東時代的成果?
答:這種觀點雖然錯誤,但比前面的幾種觀點還是要高明不少。因為它舉出了若干項真實的成果,並且諷刺了科學的春天80年代,那時由於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經費不足,腦體倒掛,許多科研人員流失。
其實正因為那時成果比較少,所以才把每一個難得的成果都大加宣傳,寫進了課本里。而現在成果太多了,課本里寫不下,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也大部分轉到科技之外去了,所以對有些人造成今不如昔的錯覺。因此我想對這些朋友們說:我完全理解與支持你們對腐敗與社會不公的道德義憤,不過請不要因此影響對科技問題的客觀評價。
回應
難得的好文章,希望對那些低水平的噴子和眼界窄短的人能有所啟示,就怕他們連看完這篇文章的耐心和勇氣都沒有,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你別忘記了,中國噴子數量也是世界第一的。你不懂大家都懂。
別意淫了,連款像樣的飛機發動機都造不出來,更別說其他領域的差距了。
別酸了,連像樣的高鐵都搞不出來,美國有什麼用
流浪恆星[遼寧瀋陽]這種話估計也只有中國人能說得出口,而德國日本法國這樣的鐵路技術翹楚都不會有這樣的豪邁氣概。
德國日本那叫過氣翹楚,法國麼。。。。。流浪你不懂的話,真的別發言好麼.
過氣?先不說德日、法國在化學、生物、航空製造、機械設備等領域處於全球尖端,德日的高端製造業同時都是世界一流,某大國製造業離開日德機床馬上就全部歇菜,樓上這個傻比哪來的自信。
如果你要是知道美國福特車使用的機床來自於中國製造,我不曉得你這個喜歡舔外國菊花的噴子有何感想?
圖博館
有人說搞科研不需要很多錢,俄羅斯仍然有很多成就,舉出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例子,但是這個例子很偏頗,因為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不一樣,數學命題無法用實驗來證明,只能靠數學家的頭腦。所以無論錢多錢少,所有的數學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數學方面的民科特別多,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不計其數。自然科學就不是這樣,實驗是對理論最終的判決,而現代的實驗是非常燒錢的。拿個試管在自己家裡就能做出重大發現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粒子物理的加速器花錢是以百億元計的。俄羅斯由於缺人缺錢,科研每況愈下,這是明擺著的事。
至於說俄羅斯以人為本,就更是笑話了。俄羅斯人的預期壽命是70.16歲,低於中國的75.15歲,酗酒的、販毒的、走私軍火的一大堆,葉利欽時代差點連核武器都偷賣給黑幫,真是相當的以人為本哪!
科研的總量與人均
問:中國的人口相當於俄羅斯或日本的10倍,發表論文數達到他們的10倍了嗎?
答:沒有達到。問題是,按照人口平均計算科技成就的意義很小。對於衡量國家實力而言,科技的總量比人均重要得多。
當然,如果要論科研人員的效率,人均指標是重要的。我們的人均指標確實不如俄羅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國家,需要大力改進。不過這裡要強調一下,我們的人均科研投入比許多國家少很多,這是人均產出比他們低的最直接的原因。現在已經有人在問:我們給大學投資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沒有產生世界一流大學?是不是體制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很滑稽。你覺得投資很多,那是跟自己以前比,橫向跟世界一流大學比一比,還是比人家少得多。
圖博館
詐唬也是一種戰術?
問:聽說過去幾年美國突破了許多關鍵性技術,中美實力差距再度拉開了?
答:這種說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這樣的大國,都不斷有許多進步。只提美國的進步,假想中國停著不動,才會得出這種離譜的結論。固然可以舉出美國突破的許多關鍵技術,但同樣可以舉出中國突破的更多關鍵技術。對於這麼大規模的問題,憑印象舉幾個例子是不夠的,需要定量統計。前面列舉的各種數據就是統計。任何沒有預設結論的觀察者都會看出,中美差距是在縮小而不是拉大。相信這種奇談怪論的,說到底是對科技了解太少,對美國迷信太多。
俄羅斯的正面與反面
問:俄羅斯的國際論文發的少,是因為他們不屑於在英文雜誌上發文章。俄羅斯的科技比我們強得多!更加以人為本!中國的高檔次論文超過俄羅斯,是恥辱而不是榮耀!
答: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論調,錯誤在於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們爆炸式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某些領域科技的存量可能還不如其他一些國家,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但是在各種增量指標上,我們遠超俄羅斯。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把這當恥辱的人,心態太扭曲了。
俄羅斯的優勢基本只剩軍工、航天和資源開採,這都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數領域,俄羅斯已經顯著落後於中國。一個非常有諷刺性的例子是,中國一汽與俄高爾基汽車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在米亞斯烏拉爾汽車製造廠組裝解放牌卡車。一汽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結果現在老師不會造汽車了,只好請學生幫忙。
蘇聯解體後經濟崩潰,俄羅斯科學界遭受了一場大劫難,許多科學家不得不離開了科研,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普京上台後雖然有所改善,但投入仍然很不足。我認識的一位經常訪問俄羅斯的老師說,俄國的科研人員大都是50—70歲的,年輕人很少。因為科研的收入太低,年輕人大都在外面打兩份三份甚至五六份工,編程序之類。這樣還願意搞科研的,只能說是真愛了。
圖博館
然後,中國的基礎研究已經對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瘧疾患者,師昌緒的材料學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徐光憲的稀土化學研究是中國稀土工業的基礎。看不到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後,騙經費的人有沒有?有,例如偽造“漢芯”的陳進。但合理的結論是打擊假的,支持真的,有些人卻要把孩子連洗澡水一塊倒掉,那就太荒謬了。
諾貝爾獎情結
問:中國為什麼還沒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答:其實得過了,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國籍。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如最近的預測和發現外爾費米子。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重要的是,現在的基本圖像是百花爭艷,不能確定哪一朵最先綻放,而不是只有一兩朵,即使綻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來。在諾貝爾獎問題上,有些人處於悲觀的極端,認為中國永遠得不了(體制問題!),而另一些人處於憤世嫉俗的極端,聲稱諾貝爾獎純粹是西方的陰謀。這話用來說和平獎、文學獎或許可以成立,但用來說自然科學獎就離譜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耐心點,自信點。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圖博館
至於說中國的科學體制,當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個體制畢竟實現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見總體上還是成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制再好,沒錢也乾不成事。用飛機來打比方,體制好比機身佈局,投入好比發動機。發動機推力不夠,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身也飛不起來。推力夠了,一塊磚頭都能飛上天。投入不足對中國科技的損害比體制問題大得多,許多被一般人歸結為體制問題的,其實是投入不足造成的。人云亦云地談論體制問題,是缺乏技術含量的無聊行為。
問:(某人對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的評論)我的天……最後一節完全不敢苟同……估計全世界都公認中國學生是最聰明最勤奮最守紀律的……可是……那又怎麼樣呢?看看現在的中國,問題難道是出在人還不夠聰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國人,專制獨裁的體制,沒有大無畏的勇氣挑戰這個社會的世俗,再聰明的學生也只是百無一用。
答: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一種很典型的錯誤思維模式:取樣錯誤。許多人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覺得都不怎麼樣,於是就對范圍大得多的問題喪失了信心。但是別忘了,搞科研的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最聰明、最專業、最有好奇心的人,社會中最先進的少部分人。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普遍現象,如果你身邊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水平就不高。
許多領域都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人乾了80%的事。對於科研,這個比例相差得只會更高,比如說10%的人乾了90%的事,甚至是1%的人乾了99%的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國高得多,還有神奇的種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樣探索火星嗎?
星空與導彈
問:中國發了這麼多所謂高檔次論文,對生活有什麼影響?純粹是騙經費的!
答: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淺薄和傲慢。
首先,人類的追求不只有物質生活,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是基本價值。你完全可以低頭看路,但不要冷嘲熱諷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礎研究決定了人類能夠達到的上限。
再次,基礎研究的效果要通過應用研究、生產試驗、工業生產等多個環節,才能傳導到日常生活。確實不是立竿見影,但這絕不是輕視基礎研究的理由。當然,中國的傳導機制還不夠通暢,成果傳化率還不夠高,在這方面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圖博館
科技新聞在你身邊
問:中國的科學已經這麼厲害了?我怎麼感覺不到?
答:因為你沒有關心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關心的話,就會看到很多。例如2015年3月,理化所和清華大學製備了一種液態金屬機器人,含鎵的液態合金吸收一小片鋁以後,就可以在電解質液體中運動很長時間,能夠蜿蜒前進和變形,被比喻為終結者。
2015年3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了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針對性強,穩定性好,並具備大規模生產技術條件,優於美國、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凍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已經治癒了一名英國女兵和一名意大利男護士。
2015年4月,科大建成國際最先進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我為此寫了篇《科普核聚變》以及補遺。2015年5月,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脫細胞角膜基質“艾欣瞳”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為全球6000萬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2015年6月,南開大學製備了一種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運動,包括太陽光,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這樣的材料,可望實現光驅動的飛行。固然中國的科學宣傳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但你如果閉目塞聽,只關註明星八卦、飛短流長,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學成就,你又怎麼會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與取樣錯誤
問:中國的科學界不是黑幕重重嗎?中國的科學體制不是僵化落後嗎?中國的科學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錢買的嗎?
答:中國這麼大,科技人員這麼多,自然難免有陰暗面。美國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為全都很陰暗,那就大錯特錯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時,審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嚴,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來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機率過關?至於說花錢買,就更可笑了。不要說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買一篇看看?這都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有些低級的期刊上會有一些甚至很多低價值的以至造假的、花錢買的文章。不過學術界都知道這些期刊水平很低,不會把上面的文章當成像樣的學術成果。向一流院校求職時,低級別期刊的文章不但沒有正面作用,而且有負面作用。總之,把科學界當成商場官場,是無知無識者常犯的毛病。科學是最客觀、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類事業,許多在別的領域適用的在科學中是不適用的。
圖博館
中國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們來看一個中國的例子。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是世界領先的,多次刷新了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有一些試驗性的政務網絡已經在運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製一顆量子衛星,預計2016年發射,用來做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實驗。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體的絕對安全信息系統,有非常高的軍事與民用價值。
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個大的研究組:郭光燦院士、潘建偉院士、杜江峰教授。這裡來講講潘建偉的成才之路。潘建偉在科大碩士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安東·塞林格(Anto Zeilinger)教授組裡讀博士。1997年,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偉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實現了量子隱形傳態,即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電影當然是大大夸張了的),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後來潘建偉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才缺乏。為此他自己繼續到國外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派學生跟隨自己或送到歐美各個先進研究機構學習。派出去的每個人做不同的方向,回來後互相取長補短,團隊逐漸成形,就一點點顯現出了合作效果。潘建偉團隊從當初的單方向派人去海外學習,已經變成有來有往,目前有2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法國、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國家。
我們來比較一下拉比、鮑林和潘建偉。他們的成長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進國家學習,然後回國建立團隊,把本國提升到先進水平。有些過於保守的人反對出國留學和對外交流,認為關起門來自己搞才是正道,這固然是錯誤的。但更多的人是過於悲觀,認為中國永遠都只能跟在人家後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學,這就更加錯誤。我親耳聽到過地位很高的人言之鑿鑿地說“中國人不會創新”,這種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嚴重得多。正確的態度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說中國沒人才,那麼耐心培養不就是了?以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勤奮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學規律做事,持之以恆地投入,沒有做不成的。
圖博館
……如果這位學生被一些當時所謂的好老師所教育,這些老師所知道的只比學生多一點,並常常被學生超過甚至輕視,那麼沒有人會懷疑這位學生的品味低下。這位學生髮現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過他所在的大學中擁有最高榮譽的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工作的動力隨之消失了。旁邊的小土丘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無法比擬的大山。……在美國人的心中,期望與賭博的慾望被混為一談,除了它們的名字不同之外,每個機構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時間的流逝能帶來繁榮昌盛。……有太多的地方學會被冠以大而不當的名稱,每個學會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們有特權將他們在早晨散步時發現的某些多出一支腳的螃蟹描述為無價之寶。……它(按:美國科學院)沒有辦法獲得像偉大的英國皇家學會、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其它歐洲首都和大城市的偉大學院的地位。……在科學方面,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版過或者即將出版任何中小學教材以上的書籍。……我們國家所做的物理學工作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物理學期刊。”
看到這些,你會覺得美國的科學弱爆了。當時肯定也有很多“良心”人士宣稱美國不可能搞好科學。但他又說:“慷慨給予是美國人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將會在將來的資金中得到支持。……美國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發明和創造,當同樣的精神被用到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愛上時,它就會變成研究的精神。”羅蘭的結論是熱情洋溢的:“我們知道這個國家前進的速度:我們看見城市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其它的宏偉事業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前進。我們看見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學實驗室,我們看見了對接受過全面訓練又不懼怕數學的物理學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們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謂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與所有真正的美國人有著同樣的感覺,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我們將努力成為世界科學的領導,就像我們今天努力成為世界財富的領導一樣。”當時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相似!
圖博館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有人有錢就能搞好科技,這個道理雖然正確,卻不容易讓人相信,因為許多人特別不自信,說得好聽點就是太有憂患意識,憂患過頭了。1999年左右,楊振寧到科大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結論是:“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俱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當時我十分不以為然,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問題,腐敗,專制,貧富差距,世風日下……所以,楊先生,您是不是老糊塗了?後來隨著眼界的擴大,卻越來越發現楊振寧講的是完全正確的。他這些道理看起來很質樸,簡直土得掉渣,但卻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正應了《道德經》裡的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美國的昨天和中國的今天
其實從歷史上看,經濟強國科學崛起幾乎是必然的,過程比一般人想像得直截了當得多。19世紀末,美國已經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大國,但科學水平還很低。1883年,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做了一個演講《為純科學呼籲》,被後世稱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他在演講中激烈批評了美國科學的狀況:“美國的科學只存在於未來,它沒有今天和過去。……我們厭倦平庸,這是我們國家所遭受的詛咒。……難道我們總是匍匐在塵土中去撿富人餐桌上掉下來的麵包屑,並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麵包屑而認為自己比他更富裕嗎?……教學工作會消耗大部分精力,這也是絕大多數在教授職位上不進行任何科學工作的人的一個藉口。……這類的事實(按:美國的許多所謂大學只有幾位教授、十幾名學生和幾萬美元的經費)只會存在於一個民主的國家,它所自豪的是將所有的東西都降低到同一層次。……要讓他們(按:美國的大學生)知道他們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們與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 ……那些拿最高薪水並擁有教授職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絕對不是純科學研究,而是科學知識的商業應用,目的是增加他們已經很高的收入。
圖博館
電信,美國有思科,中國有華為、中興。4G標準,美國有FDD-LTE,中國有TD-LTE。搜索引擎,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電子商務,美國有亞馬遜、eBay,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社交媒體,美國有臉書、推特,中國有微信、微博。汽車,美國有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中國祇有奇瑞、吉利、長城。電動汽車,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手機,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高鐵,美國還沒有,中國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飛機,美國有波音,中國的商飛正在研製C919。液晶顯示,美國幾乎沒有,中國有京東方……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基本的特點是,大多數領域美國領先,但差距在縮小中。也有些領域中國領先,如預警機、火力發電。有些領域美國占壓倒性優勢,也有些領域中國占壓倒性優勢。
能在幾乎所有領域和美國正面對抗,而且還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其他西方國家由於體量較小,又缺少國家意志,在四代機、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手機等領域基本都放棄了。日本放棄得更多,除這些外還有電信標準、導航系統、大飛機等。俄羅斯只能抓軍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領域裡都退出了競爭。只有中國在全面發力,在每場競賽中都不缺席。
這裡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對中國,大家批的是:為什麼汽車不如德國?芯片不如美國?機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韓國?這種批評背後的意思是中國應該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到第一,否則就是失敗。其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這是個脫離實際的要求。怎麼不提德國的社交媒體不如美國,美國的高鐵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機不如韓國,韓國的太多東西不如中國?他們是不是也該痛心疾首地反思?
不過這個脫離實際的要求也有正面意義,就是說明中國人民內心非常驕傲,自我期許極高。我們銘記著天朝上國的榮光,知道自己在歷史上全面領先過。面對困難,我們總是認為內因是主導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沒有過不去的檻,堅信人定勝天,君子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這其實是大國特有的一種自信,一種盲目的自信。大國的這種自信雖然盲目,雖然不合邏輯,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它多次使大國的人民煥發出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創造力,完成了許多偉業。
圖博館
日常生活中反映的科技水平
看完這些統計數據,再來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現在一個典型的中國中產家庭擁有這些物質財富:房子,汽車,計算機,智能手機,大屏幕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多種家具、衣服等。在這些服務業上花費不菲:教育,醫療,養老,餐飲,電商,娛樂,旅遊,健身,美容等。享受這些公共設施: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電信,醫院,學校,綠地,劇院等。還有軟環境:良好的治安,高效的政府服務,快捷的物流等。這樣的生活和美國中產家庭有多大區別?區別不大。中美中產家庭生活的相似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區別總是有的,如美國人賺錢更多,買高檔汽車更容易,出國旅遊更方便,飛機場更多,如果能進名牌大學,就能受更好的教育。不過中國占優勢的地方也不少,如治安普遍更好,高鐵網絡更發達(美國還沒有高鐵呢),中餐更好吃(美國大部分的飯店就是悲劇),電信網絡覆蓋度更高(中國有村村通,美國在不賺錢的地方就不通)。2014年,中國人和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分別是75.15歲和79.56歲。總體而言,中美中產階層的生活屬於同一級別。不同之處屬於各有千秋,而不是瞠目其後。從收入看來似乎相差很多(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但實際生活質量卻相差不遠。這是因為中國的中產比例低於美國(但中產人口高於美國),也因為美國的貧富差距比中國大,少數的富人拿走了太多的資源,還因為美國是一個高成本的生活體系,消費效率比中國低。
工業技術水平
再來看生產中的技術水平。第四代戰鬥機,美國有已服役的F-22和F-35,中國有試驗中的殲-20和殲-31。航空母艦,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中國祇有一艘從買來的瓦良格號改建的遼寧艦,蒸汽動力,據說國產航母正在建造。衛星導航系統,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導彈防禦系統,中美都有。導彈打衛星,中美都有。彈道導彈打航母,只有中國有。有源相控陣雷達,中美都有。預警機,中美都有,中國的有源更先進。超高音速飛行器,中美都在試驗中。空間站,美國、俄羅斯等16國共用國際空間站,中國有天宮。太空探索,美國的探測器登陸火星,中國祇到月球。芯片,美國有Intel、AMD,中國祇有龍芯、華為麒麟。操作系統,美國有windows、iOS、安卓,中國沒有像樣的代替物。
圖博館
五大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據
基礎研究的產出可以用科學論文度量,下面我們再來看應用技術的產出,用專利度量。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是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韓國特許廳、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美國專利商標局,五局處理了世界80%的專利申請,承擔了專利合作條約95%的工作。從2012年以來,五局每年聯合發布統計報告。
2014年五局共收到23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92.8萬件,佔了40%!其次是美國,57.9萬件。日本、歐洲、韓國分別是32.6、27.4和21.0萬件。這是中國連續第四年居於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的位置。跟2013年相比的增速,中國也是最高的,達到12.5%。美日歐韓的增速分別是1.3%、-0.7%、3.1%和2.8%。
再來看發明專利的授權。2014年五局共授權了95.54萬件發明專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國,30.1萬件,佔31%。其次是中國,23.3萬件。日本、韓國、歐洲分別是22.7、13.0和6.5萬件。中國的增速12.3%最高,美日韓歐的增速分別是8.2%、-18.0%、1.9%和-3.1%。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知識產權局的申請人都來自全世界,不只是自己國家。美國專利的國際化程度比中國高不少,吸收外國智力成果的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研發人員與經費
看完了專利,再來看國家在研究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的研究與發展(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3312億元,比2013年增長12.4%,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9%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前文中2014年WFC世界前十位的國家在2012年的R&D支出佔GDP比例是:中國1.98%,美國2.79%,德國2.92%,日本3.39%(2011年),英國1.72 %,法國2.26%,加拿大1.73%,西班牙1.30%,瑞士3.41%,韓國4.04%(2011年)。中國的比例處於中等偏低,不過在較快地上升,中國的研發支出將在2019年前後超過歐盟和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圖博館
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
以上結果對科學界之外的人來說可能有點意外,但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很正常,因為符合我們的日常感覺。僅僅十多年前,中國的一流文章還非常少見。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現在想在科大這樣的單位獲得副教授職位,五篇一流文章算是起步價。
美國的一流和二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高的,隨便拎出一個教授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還有一大波諾貝爾獎得主。不過中國的進步非常快,現在中國一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我覺得已經接近美國的二流大學了。
中國的上升勢頭之猛可以從各國2014年與2013年WFC的對比上看出來。美國下降0.8%,德國上升1.0%,日本下降2.3%,英國上升0.9%,然後六到十位的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都是下降的。中國呢?上升14.9%!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保持14.9%的增速,5年就會翻一番。如果中美都保持14.9%和-0.8%的變化率,8.7年後中國就會趕上美國。
然而這還沒完。WFC是每月更新的。現在顯示的是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的統計,跟2014年12月的數據相比剛好過去了半年。僅僅半年時間裡,中國的WFC又從5026變成了6318,增長25.7%!按照這樣的速度,兩個半年即一年就會增長58%,達到7942。與此同時,美國的WFC從18643變成17448,下降6.4%;德國從4077變成3939,下降3.4%。在半年時間裡,美國對中國的比例從3.6縮小到2.8,中國對德國的比例從1.3擴大到1.6。如果這種令人咋舌的速度持續下去,中國超越美國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是9年,而是3年!我們有可能在2017年就看到!此外,俄羅斯(338)排在第十九位,中國是俄羅斯的18.7倍。
發表在《自然》與《科學》雜誌的WFC,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國家中最高的是美國(860),然後是英國(144)、德國(116)、法國(67),中國(58)只排在第五位。研究單位中最高的是哈佛大學(75),而中國科學院(17)只排到第十五位。這裡固然有《自然》與《科學》對英美特別照顧的因素,不過也反映出我們在頂級論文中的地位比在一流論文中的地位低一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優勢主要在於次頂級的成果。後面將會談到,這是一個具有某種普遍性的現象,而且與中西的歷史與文化有關。
圖博館
解讀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2015-8-13 觀察者網
【BBC關於中國教師在英執教的紀錄片,再度掀起了中西教育對比的大討論。在正反雙方的唇槍舌劍中,中國科技水平自然躺槍,比如缺乏重大突破,本土科學家沒有拿過諾貝爾獎等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真的是靠低技術撐起來的?中科大副研究員袁嵐峰博士賜稿觀察者網,詳細分析了中國科技水平在世界上的位置。(作者:袁嵐峰化學博士,中科大副研究員作者主編的《大復興》一書將收入此文,預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
科技與文明等級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誌。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跟美國有顯著差距,但屬於同一級別。
基礎研究的論文與期刊
更詳細地說,科學技術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生產經驗等多個層次。先在這裡介紹一下基礎研究的現狀。
自然指數
近年來,《自然》的發行者自然出版集團提出了一套衡量國家或研究機構基礎科研產出的指標,稱為自然指數。他們挑選了68家一流期刊,統計每個國家或研究單位在這些期刊上發表多少論文計數(article count,AC)。
2014年12月,自然公佈2014年(2013.12-2014.11)的WFC。美國排第一,18643。中國第二,5206。德國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從3371到1151。超級大國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不在前十之中。可以看出美國非常強大,WFC是中國的3.6倍。但中國排第二,達到德國的1.3倍、日本的1.5倍。
再從研究單位的角度看,WFC最高的是哪一家?答案是中國科學院,高達1209,是第二位哈佛大學(852)的1.4倍。也許你會說這不公平,中國科學院是由許多研究所組成的,跟一個大學沒有可比性。然而第三位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729),第四位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721),它們都和中國科學院類似。可見至少在科學協會之間比,中國科學院排第一是沒有疑問的。再仔細想想,一個大學有很多院系和專業,而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這樣的研究所只對應於大學的一個學院、一個系甚至一個專業,所以把協會和大學的科技產出做對比也未嘗不可。
圖博館
金正恩獲印尼蘇加諾和平獎表彰其和平、正義及人道 2015-08-04
據法新社報導,印度尼西亞蘇加諾教育基金會日前授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一項和平與司法獎——印尼全球治國大獎蘇加諾獎。這一獎旨在表彰致力於獨立和發展的世界各國領導人。
位於巴厘島的蘇加諾教育基金會為金正恩的“和平、正義以及人道”(peace, justice and humanity)做出表彰,稱其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貢獻”,併計劃於9月為其頒獎。印度政治領袖聖雄甘地和緬甸反對黨領導人昂山素季都曾是“蘇加諾獎”得主。
如果你沒法將“和平、正義以及人道”與金正恩畫上等號其實“可以理解”。《華盛頓郵報》報導稱,朝鮮這個“隱士國家”被很多人認為充斥著“暴力、壓迫和虐待”。去年2月17日,聯合國朝鮮人權狀況調查委員公佈了朝鮮人權報告。報告指出,“朝鮮所發生的侵犯人權行為的嚴重性、程度和性質在當代世界沒有國家可以與之進行類比。”該基金會在2001年時,曾將這一獎項頒發給金正恩已故的祖父金日成。
據法新社報導,蘇加諾於1945年宣布印尼獨立成為總統後,於20世紀50年代和朝鮮建交。此後雅加達和平壤之間就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今年4月份印尼接待了一個朝鮮代表團的訪問。
拉瑪瓦蒂直截了當地無視了國際社會對於朝鮮的批評。她對法新社表示,“對於(朝鮮)侵犯人權的指控是不真實的”,有關朝鮮侵犯人權行為的報告是“西方的宣傳”,“西方國家就喜歡給朝鮮貼上醜惡的標籤”。
根據2014年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BBC World Service)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並非所有印尼民眾都支持蘇加諾教育基金會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8%的印尼民眾認為,朝鮮的影響是積極的,而44%的印尼民眾認為,朝鮮的影響是負面的。
回應
好了,奧巴馬以後不敢在金正恩面前提自己是和平獎的獲得者了
天大的笑話,一個發展(實驗)核武器的國家領導人企圖毀滅美國和危害人類,怎麼能獲得和平獎呢?可以這個和平獎不過是驢糞球而已。
美國是世界上核武器最多國家,奧巴馬不是也獲得了和平獎,而且他上任以後下令空襲了8個國家。所以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是驢糞球而已。
圖博館
一名陝西作家對記者說:“我作為《延河》的資深編輯,卻常年不能參與編稿。”他表示,《延河》作為一本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雜誌,其使命是堅持嚴謹、高標準的文學要求,不斷發現和培養陝西文學的新力量;幾代老編輯“只看文面,不看人面,不看錢面”。但現在,《延河》的風氣被帶壞了。另一位《延河》職工透露,“閻安上任以來,很少召開編前會、編務會,《延河》雜誌的運行他自己說了算”。
另據透露,雖然過去《延河》經費略緊張,但從不拖欠作家稿費。但2013年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與《延河》雜誌簽署了文化戰略合作協議,並每年撥付約160萬元支持《延河》運營之後,《延河》作者稿費反而有拖欠情況。
有作家在採訪中認為,《延河》的風氣變化,與此次“魯獎賄選風波”,表面看似無關,實則互為因果。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事件爆出,是偶然更是必然。一位陝西作家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坦率地講,多年來,包括魯獎在內的多個官方文藝獎項公信力低,屢被詬病。為什麼?因為評獎過程中夾雜著大量非文學、非道德、非公正的因素,沒有用真正的文學標準看待作品。”
陝西作協某作家這樣告訴記者:“目前陝西文壇歪風收斂是事實,但歪風繼續也是事實,無非是更加隱蔽而已。”
不過,也有作家認為,閻安厚道,不擅言辭,其詩作雄渾厚重、獨樹一幟。或許有時工作作風霸道,但不能因為一兩句貶損就全部否定他的文學成就。
今年2月,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和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精神,文化部召開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安排2015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會議指出,對在“文藝評獎評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要確保把每一個問題都整改到位”。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5月,文化部黨組發布了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明確指出,除大幅壓縮全國性文藝評獎外,要進一步嚴肅評獎紀律,堅決杜絕各種不正之風。”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5-07-06/0845752819.shtml
圖博館
這份陝西作協的回應中寫道:“據閻安本人講,他聽人說,古銅錢這東西雖不值錢,但有很高的書法價值……現在網上說他給高主席送了'一級文物',完全不是事實。他願意接受組織的一切調查,並表示,由此給高洪波副主席帶來的傷害他深感內疚。”
陝西文壇幾代人塑造的形象遭衝擊
為回答諸多網友提出的“閻安賄選門有著怎樣的背景,閻安其人在陝西文壇的口碑如何”等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先後採訪多位陝西作家。
有知情人透露,作家、詩人互贈禮物本是雅事,司空見慣。許多作家平時均互相禮贈,無可厚非。也有人認為,儘管閻安稱自己送禮只出於“日常的感謝”,但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於2014年2月啟動評選,作為參評作家、詩人的閻安在“2014年春”,以禮相贈身為魯獎詩歌評委的高洪波,這一事實難以避嫌。而網上曝出的高洪波退禮信中也寫道,“這套東西你說比較貴重,且當時勉強留下,只為安你的心”。有許多作家認為,高洪波副主席素有君子之風,為人高風亮節,在文壇有很好的口碑。
“這個事件把陝西文壇幾代人塑造的形象毀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陝西老作家表示,“曾幾何時,'文學陝軍'的形像是多麼光亮堂正,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都是在用生命寫作、用作品說話。而近年來,陝西文壇變了,依附權貴、任人唯親,這在陝西作家中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是'皇帝的新衣'。 ”
評獎過程夾雜大量非文學、非公正的因素
在多位曾與閻安共事的作家看來,閻安有敦厚朴實的一面,也是一個在人情禮數上非常周到細心的人,其辦公室內醒目位置擺了不少“與領導的合影”。
據了解,2010年年初,原任延安市文聯主辦刊物《延安文學》總編輯的閻安,調任陝西省作協機關刊物《延河》執行主編。2011年7月,陝西省作協中層以上領導均收到一封寄自延安的舉報閻安的匿名信,信中指出閻安“用錢開路,鬼推磨般進入省作協大院抓到實權”。信中甚至還提到其“籍貫根據需要不斷更改”,甚至反映他有虛改年齡等問題。但多名陝西作家告訴記者,這封舉報信未影響到閻安,風波也不了了之。
有陝西知情作家告訴記者,閻安在執掌《延河》後不久,把《延河》的原班人馬閒置不用,大批老編輯被邊緣化,“沒有工作可干”;同時,閻安重新招聘了一批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並無編輯資格和相關職稱”。
記者想就此未經證實的內容聽聽閻安本人的解釋,但遺憾的是他的電話始終無法接通。
圖博館
文化部回應魯迅文學獎賄選門:一旦查實嚴肅處理2015-7-6 中國青年報
隨著“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閻安被指用文物行賄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而獲魯迅文學獎”的消息在網上發酵,陝西文壇乃至全社會都對這一尚待證實的事件予以關注。
是賄選還是互贈禮物?
閻、高二人未接受采訪,但7月4日23時許,中國作協官方網站中國作家網在首頁發布了兩則消息。
其中題為“中國作協表示:文學評獎堅持公平公正,正對有關反映進行調查了解”的消息稱,“中國作協始終堅持文學評獎的公平公正……對於近日對有關高洪波和閻安的反映,中國作協高度重視,正在進行認真的調查了解”。
文中,中國作協相關負責人還表示,中國作協近年來對評獎條例、評獎方法、監督程序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進,以不斷增強評獎的公開透明與公平公正,維護和提高評獎的公信力。
該網首頁另一則“高洪波閻安分別對網上有關反映作出回應”的消息中寫道:閻安說,“2014年春,我去北京出差,去中國作協拜訪高老師。為感謝之前他給我的詩集撰寫評論,我帶了小米、綠豆和裝有40枚古銅錢的匣子贈送高老師”,“高老師回送了我兩枚印章和一幅他本人的書法作品。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頒獎之際,高老師在頒獎現場塞給我一個手提袋,吩咐我一定收好。我回酒店以後才發現原來是我送他的所有古銅錢,裡面還有一張他寫的便條”。
閻安表示,“不知道私人信件怎麼會到了他人之手;我願意接受組織調查”。
另據高洪波表示,“我給陝西詩人閻安的退禮信屬實,所退禮物為古錢幣一匣,時間為閻安來北京領取魯迅文學獎的當天晚上。因諸多人在場,恐不方便當面退禮,匆匆寫一便條”。高洪波表示,他與閻安相識多年,“多年的詩友,他來辦公室坐坐,走時留下一包土特產,內中有這匣古錢幣”,“我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回贈了幾件小禮物及書法作品便分手了。”他說,信是在退還這匣古錢幣時寫的,“沒想到私信被公開”。
高洪波強調:“有的媒體報導稱我承認存在賄選,並說閻安現在已經無地自容了,這完全是編造的,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阿楨
唐獎生醫獎 美日學者獲獎2014-6-19
唐獎今天公布生技醫藥獎,由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本庶佑從近百位提名中脫穎而出,其貢獻在於發現CTLA-4與PD-1微控制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為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帶領人類進入醫藥新紀元。
唐獎基金會表示,詹姆斯‧艾利森博士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主任與免疫治療研究平台執行主任,是1995年發現CTLA-4是T細胞抑制受體的2位科學家之1,他首先證明CTLA-4的抗體可以阻斷T細胞抑制性訊息,達到活化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活性,他的團隊隨後製造出阻斷CTLA-4活性的抗體,並於1996年以動物實驗證明該抗體可以排除小鼠內數種腫瘤,臨床試驗證明對末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有顯著治療效果,並於2011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
本庶佑博士目前則是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免疫基因醫學講座教授,他在1992年發現PD-1,他的研究團隊證實PD-1是T細胞上的抑制受體,此蛋白質在腫瘤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此發現引起眾多研究單位興趣,發展此受體的阻斷劑,以達治療癌症效果。
數種抗PD-1的抗體已經由美國FDA核准為治療癌症、轉移黑色素瘤和腎細胞癌患者有效,預計將在2015年核准上市,用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專家預言,PD-1與PDL-1阻斷劑深具潛力,將引領肺癌治療走向全新境界。
唐獎教育基金會表示,2人可以平分唐獎獎金5000萬元。
兩人獲獎原因,都和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的T細胞有關,且都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對治療癌症有效。
現年66歲的艾利森,目前任職於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在今年4月獲得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NFCR)年度最高榮譽聖喬奇癌症科研成就獎(Szent-Gyrgyi Prize);現年72歲的本庶佑,則任職於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2013年獲日本文化勳章,由日本天皇於去年11月3日親自親自頒獎。
版主回應
永續發展教母 唐獎首位得主【聯合報2014.06.19
布倫特蘭擔任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時,首度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及創新實踐方法,至今仍被許多國家當作重要參考。唐獎評委一致認為,她的獲獎實至名歸。
布倫特蘭昨晚在挪威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非常榮幸成為第一位唐獎得主。她說,發展必須照顧到人民和環境,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互相關聯,決策過程須將三者納入考慮,「我們一九八○年代提出的許多環境問題,現在更加惡化,各國必須加快腳步、共同行動!」
布倫特蘭從政前是小兒科醫生,後來一路從環境部長做到挪威首位女性總理,之後三度連任。她也曾任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處理SARS危機。現年七十五歲的她,仍忙於國際事務,擔任已故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組成的「國際元老集團」副會長。
布倫特蘭將可獲得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唐獎基金會表示,布倫特蘭將在九月「唐獎周」時首次訪台,除了領獎,也將發表專題演講,和台灣民眾分享她的「永續心路歷程」。
中研院長翁啟惠:唐獎盛況超越諾貝爾【經濟日報2014.06.19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18)日表示,本次唐獎評選盛況甚至超越諾貝爾獎,每個獎項寄出的邀請人都超過千位,單一獎項在全球的被提名人甚至達數百人,最後評選出來的「得獎人」在評審委員間都具有高度共識,極為難得。
唐獎評選得主於去年9月底進行,四個獎項就有四個評審委員會,多由諾貝爾獎等級的大師人物組成,每個委員會由20人組成,其中五人擔任執行委員,執委中又推舉一位召集人擔任主席。
尹衍樑:公布唐獎 開心像生孩子【聯合報2014.06.19
在昨公布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的記者會上,向來低調的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現身。他開心表示,從去年九月底開始唐獎遴選過程,到昨天第一位得主終於出爐,他喜悅的心情就像「生了孩子一樣開心」。
媒體常稱唐獎為「東方諾貝爾獎」,但唐獎和諾貝爾獎不同。尹衍樑解釋,諾貝爾獎一百多年前就存在,這一百多年來發生了很多過去沒有的事情,如環境汙染、氣候變遷等問題,所以唐獎不是要和諾貝爾獎別苗頭,而是希望能補諾貝爾獎的不足。
為何要將這個獎命名為「唐」獎,而非用其他朝代命名?尹衍樑說,中國歷史的盛世中,漢朝宗教、文化太單一,元朝侵略性又太重,唯有唐朝融合東西方多元價值,且能包容差異,最能代表這個獎的意涵。
尹衍樑說,如果未來地球有新的「需要」,唐獎不排除新增獎項,表揚對廿一世紀人類有卓越貢獻的人。
阿楨
中國夢減貧 挪威首富:應得諾獎2014-5-11旺報
崛起的中國,已向外界展示「中國夢」力量。挪威首富Stein Erik Hagen表示,中國漸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令幾億人口的人民陸續脫離貧困,「這個成就足以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諮詢公司Millward Brown和媒體集團WPP針對中、美、英,調查3國家公民如何看待各自的國家夢。結果顯示,中國夢明顯比美國夢和英國夢更深入人心。
調查顯示,7成中國人認為實現中國夢對自己至關重要,勝過美國人65%、英國人39%;有趣的是,比起中國人,美國人更肯定中國的崛起,有55%美國人預計中國將在10年內趕上美國,比例勝過中國人的45%。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旗下的《中國實時報》欄目刊文指出,幾年前中國領導人在闡述中國復興之路時拋出中國夢口號,但因當時表述模糊,讓很多人對於中國夢能否生根發芽仍持懷疑態度,但根據上述調查顯示,中國夢已深植人心。
歷史悠久的美國夢已是成功和繁榮的代名詞,但調查顯示,中國人並不覺得中國夢只是簡單模仿美國夢,而認為中國夢是一條通往更繁榮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詳參【圖博館】:習李三中全會 《渴盼輝煌》)
中國夢的力量感染國際,Stein Erik Hagen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就讚揚中國脫貧的成就,認為中國政府值得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稱與一個強大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
版主回應
余英時:共產黨很快垮台【聯合報2014.06.21
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從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發展出的民主思想,在共產黨國家完全被抹滅,人活著失去尊嚴。他認為,以蘇聯例子看來,僅以暴力統治國家的共產黨政府「很快會垮台!」
余英時表示,他獲得唐獎是很大的光榮,台灣能發展出這個獎,表示台灣已現代化到一個程度,走在全球化的最前面;「這光是有錢還做不到。」
他指出,台灣數十年來最大的變化便是走上民主自由的架構,能每人投一票來選舉誰當總統,很了不得,這些對人權的關注,都是大陸沒有的。他提醒,執政的國民黨要好好珍惜目前成績,檢討對大陸的政策,不能給共產黨什麼都好商量的印象,最後恐造成把台灣送給共產黨。
「如果國民黨走太遠,恐怕要換一個政黨。」余英時說,他並非認為一定要政黨輪替,但他認為任何人執政,都不能給共產黨彼此可以統一的印象。「政策決定的機構該有明顯態度,生意是生意,主權不能放棄。」他認為,台灣沒有大陸經濟交換,仍可活得好。
余英時表示,他最重視的價值向來是「人要活個像個人」,這在現代社會是由民主、自由、法治等保障。儒家從清末開始提倡民主,要求人人有尊嚴,但共產黨從1920年代開始就極力破壞這一切,到現在一個領導人換了一個,只是越來越腐敗,變成最壞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黨的資本主義,看不見改變的希望,一定會自我垮台。
回應(詳參【圖博館】:余英時與共產黨有仇嗎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尹衍樑花大錢由李遠哲等...選出「反共」文人...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余英時的言論 好像出自御用學者口中
搞历史的,去论断经济,且否定了今天大部分财经学者的看法,捞过界了吧!
余英時是除了國民黨,共產黨外, 各個黨都狂呼萬歲!
我是一个历史的爱好者,经常阅读各家的作品,尤其是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旅美中国历史学家里,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唐德刚、黄仁宇和余英时等人,前二位都已物故。我没有资格评价他们几位的作品和学术成就,但前面两位每论到中国,总是提出针砭和期望,悲天悯人的民族之爱跃然纸上;而余英时则千篇一律的指责谩骂,口气和美国极右派一致,毫无基于民族感情的悲悯之情,俨然历史界的章家墩!在此唐奖聚会,他又一贯的谩骂,连以得奖人的高度,对今天大陆政权提出针砭都没有!
如果說,民主政治真是那麼美好,何以今天美國人的平均生活質量依然宛如18世紀,貧富懸殊更甚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即便今年元月蓋洛普調查報告,全美民眾普遍厭惡政治和黨爭,其中聲稱支持民主黨的受訪者,僅居31%,較2008年下滑5%,而共和黨更是創下新低,只得到25%的支持度。 台灣呢,當如何自處?不要以為我們擁有4年1次的選舉,就自以為比大陸更高明,事實是我們從未選出多少優秀人才;容或選出來,也被政黨惡鬥和媒體民粹炒作給盡情糟蹋了。
看來余英時離開中國大陸太久.完全跟大陸老百姓的民意脫節? 許多中國人願意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忍受現行體制。2013年皮尤全球態度調查顯示,85%的中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十分滿意”,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31%.....美國仍有大約4650萬民眾活在貧窮線底下,幾占美國總人口數的15%。更可怕的是,僅僅去年一年,還是有將近4800萬的民眾必須仰賴「糧食券」度日,創下1969年以來的新高紀錄。這就不說美國各州的基建荒廢、第四大城底特律宣告破產,乃至聯邦政府一度發不出薪水,只得關門的悲涼景況了。
阿楨
看文學獎趨勢,未來的文學要輕得像鳥 2013-10-10 沈嘉柯《長江商報》
最近第五屆曼布克國際獎揭曉,美國小說家、翻譯家莉迪婭•大衛斯成為新科獲獎者,讓不少人大跌眼鏡。她的小說寫作名副其實為“微小說”,究竟短到什麼地步呢?比如《那些希羅多德告訴我的事》,全文一共九個字:就是關於尼羅河的魚。
小說在文學研究中,一直有一條古今中外都基本公認的標準,那就是長篇小說才是小說創作的金冠,最傑出的小說家一定是因為他/她的長篇小說而被承認。大部分的文學獎項、市場和媒體,都格外青睞長篇小說。在這種內部與外界的迴圈刺激下,世界各國的作家們普遍迷戀鴻篇巨制,中國的作家也沒有例外。
就拿魯迅來說,他在世時曾經興致勃勃擬了好幾個長篇計畫,要麼忙,要麼有其它的悲事破壞了創作意念,導致一部也沒能真正寫出來,直到現在仍有人因此質疑他的文學創作能力,而當下的作家又有誰能像博爾赫斯或者契訶夫一樣,敢對長篇翻白眼呢?
有記者觀察統計說,“中國目前每年誕生約8千部長篇小說,但能出版和發表的大約只有2千部,大量長篇小說嚴重產能過剩。但即便如此,國內一些作家還在長篇崇拜樂此不疲。”
文學也有注水肉,有些小說之所以寫得長如裹腳布,很難說作者沒有私心。大仲馬、巴爾扎克、狄更斯等19世紀的作家或明或暗都說過,為了稿費不惜拉長故事。如果稿費標準高一些,則小說完全可以寫短一點。這其實是應對規則的無奈之舉。
到了20世紀,情況大為好轉,《紐約客》等雜誌對優秀短篇小說的求之若渴,讓稿酬直線上升,所以菲茨傑拉德可以靠稿酬支付奢侈生活,寫作長篇小說此時成了小說家的自我角力,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作家將《戰爭與和平》式的長篇巨制視為頂峰,所以村上春樹會寫3卷本的《1Q84》。
卡爾維諾曾在《文學講稿》中想像過未來的文學,其特質首先是輕盈——要輕的像鳥,而不是羽毛。長篇小說的價值依然存在,但它絕非是優秀小說與小說家的唯一標準,事實上在今天,除了從網路上紅起來的文學作品外,已經很難看到一部純文學小說會超過35萬字。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的專注能力正在逐步退化,短篇與長篇的地位其實已在悄然轉換,說不定未來的文學評論家們還要發出“拯救長篇”的呼聲?誰知道呢。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06/446062.html
版主回應
村上春樹為何總是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by橋本隆則
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年,村上春樹先生也是很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舉一個例子,原因或許就是我跟某媒體的編輯所說,村上先生的書在全世界銷售的太好,為何這樣說,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個原則,就是獲獎者(包括候選人)是要讓大家真正能認識記住的人。也就是要通過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讓世界各國的人記住他(她),這樣的話村上的名義已經夠了,不用再通過授獎讓大家讓大家記住他。就像我去年所說,當莫言先生獲獎時,很多地方都說:誰是莫言?但是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樹。
第三,作品中一定要含有政治性的符號或者內容。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社會性的小說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最高,揭露社會現實,或者弱勢群體是評選者喜歡的課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先生(包括各位獲獎者)都對世界各地的不平等,獨裁,人權等都很敏感,如同樣是日本的獲獎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這個方面村上先生還是很曖昧,沒有通過政治性的批判來獲得評選者的歡心,雖然去年有投稿批評日本的外交,但是在小說中沒有任何反應。有人會說先生在以色列曾經批判以色列政府,但是情況一樣作家要通過作品表現自己的政治立場,所以村上先生的獲獎道路還會很長。
最後,還有一個關注的地方,就是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瑞典皇家學院的方針,我從最近幾十年的獲獎者來看,評選內容都比較偏重歐洲,這大概與作品的書寫文字有關,而其他的作家特別是亞洲的作家的作品都要通過翻譯來完成,這樣獲獎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舉一個例子,如第一個所謂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就是用法文寫作,雖然還是亞洲人的外表,但是實際上就是一個歐洲人。其他的原因還有就是評選委員會的地域平衡,如亞洲本年獲得過一次的話,按照常理這個大洲基本上不會在下一年度獲獎。
但是為何每年對村上春樹的期待這麼高?這就是日本媒體的一種偏重的宣傳,好像世界上的文學獎候選人只有村上先生一個人似的。報導內容自說自畫的單相思型的期待,才有每年這麼高的期待,也就是這麼大的挫折感。或許我的解讀有點過頭,對於村上先生的為人與作品很期待與尊重,期待明年村上春樹能夠再次挑戰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1cb260102e38q.html?tj=1
諾獎季節性躁動背後是文學疏離 2013-10-11
去年曾經斷言,莫言獲獎後,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討論,至少在20年之內將無精打采。但無情的事實是,隨著“諾獎周”的到來,隨著各大博彩公司的各種預測榜的粉墨登場,諾獎的季節性躁動,還是如期到來了。這種躁動,與文學關係不大。或者說,對於中國人而言,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年度娛樂。
但有資料顯示,2012年,18至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74本,這個數字的確比2011年的5.77本上升了0.97本,但與周邊國家相比,我們還是很可憐。只要走進尚未倒閉的實體書店,就會發現書架上最多的,要麼是商道厚黑,要麼是成功秘笈,再或者是體娛明星的心靈蛋花湯。文學價值沒有,愚人功效齊備,搞得連全國人大都不得不把“全民閱讀”立法為國家立法工作計畫,是喜?還是悲?
但不管怎麼說,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如期來了,我們也一如既往地躁動了。我此前與朋友打賭,說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如果不授予湯瑪斯•品欽,那麼米蘭•昆德拉或者歐茨就必須得到,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無論如何領跑博彩公司的預測榜,都不過多做一次陪襯而已。結果獲獎者是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這一刻,似乎全世界的作家,都集體失語了。
曾經有人撰文,說古今中外,良好的閱讀氛圍,離不開4個要素:一是信奉美好、心靈純粹的創作者與書寫者;二是懂得並能在文字的常識與詩意中棲居的性靈;三是以讀書為榮、為樂、為資本的社會遊戲規則;四是自上而下將閱讀視為時尚與樂事、將不讀書視為悖謬與恥辱。這是一個完整支撐全民閱讀習慣的鏈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眼下的問題是,我們並非“缺一”,而是全部缺失。
所以,或如雲南人民出版社文藝部主任馬非所說:“像去年那樣非理性地消費莫言作品的情況,今年肯定是不會出現在中國了。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個旗幟,但永遠不是文學的標杆。”儘管有人把門羅稱為“當代契訶夫”,她的獲獎,可能還真是一個笑話 ——至少中國人,知道她的除了幾個書蟲之外,確乎不多。
一向喜歡購買諾獎作家作品的鳳凰聯動出版集團總裁張小波說,他們肯定不會花大價錢購買門羅女士的書籍之出版權了,這是不是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諾貝爾文學獎之於再也不讀書的中國人,的確就是賺錢之餘的一種消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073c00102eurg.html?tj=1
阿楨
加拿大女作家孟若 奪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2013.10.11
短篇故事大師 第13位女性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在台灣時間十日晚間七時揭曉,現年八十二歲的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獨得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六百萬元)獎金。她是諾貝爾文學獎一百一十二年來的第十三位女性得主,也是自一九七六年的索爾‧貝婁(加裔美籍)後,首位加拿大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委員會試圖聯絡孟若時,她正在加拿大卑詩省造訪女兒,凌晨四點被叫醒。接受加拿大通訊社訪問時,孟若表示:「我知道自己在決選名單上,但我從未想過能夠勝出。美好到宛如不可能發生,我詞窮了。」
與其他桂冠得主不同,孟若的作品幾乎都是短篇故事,共出版十四部短篇故事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是她唯一的小說。瑞典學院盛讚孟若是「當代短篇故事大師,將短篇故事發揮到近乎完美的程度」,甚至引述某些評論家的話,稱她是「現代契訶夫」。
和小說相較,短篇故事的時間架構和角色數量都更濃縮且精簡。十九世紀和廿世紀初,短篇故事曾大受歡迎。孟若的短篇故事具備通常小說才有的情節厚度與角色深度。
孟若表示:「希望我的得獎可以讓世人正視短篇小說為重要的藝術形式,而非寫完小說前的排遣。」
《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唯一小說
紐約時報報導,諾貝爾文學獎是以作家畢生作品來評獎,而非單一作品。孟若對短篇故事的架構做了一番創新,她的故事多半從一個讓人意想不到之處展開,接著在時間軸上前後推移。她在作品中帶入了她成長背景中慣有的審慎和理智。
孟若在今年六月宣布退休封筆。曾獲得許多獎項,包括三座加拿大總督獎、美國國家書獎的書評人獎,以及二○○九年的布克國際文學獎。作品包括短篇故事集《感情遊戲》、《我一直想告訴你的一件事》、《木星的月亮》、《我年輕時的朋友》、《公開的秘密》等,以及長篇小說《女孩和女人的生活》。
糗了!產經新聞誤報村上春樹得獎【聯合報2013.10.11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連年讓日本人失望,未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產經新聞」電子版十日晚上卻讓讀者空歡喜一場,誤發「村上春樹獲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史上第三人」,七分鐘後發現錯誤,立刻下架、致歉。
版主回應
孟若的書 在台叫好不叫座【聯合報2013.10.11 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被視為當代加拿大最好的短篇小說家。但她的作品缺乏高潮起伏的劇情,不能滿足「重口味」的台灣讀者。在台僅「感情遊戲」、「出走」兩譯作,市面上已難找到。所幸木馬文化簽下她二○○九年獲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太快樂」,預計明年三月推出。
「感情遊戲」中的短篇故事「愛情沒什麼道理(Hateship Loveship )」,今年由美國導演Lisa Johnson搬上大銀幕。故事描述一個女孩惡作劇想撮合她的保母和父親,卻出現意外發展,台灣預計明年上映。
孟若生長於加拿大北方小鎮溫那姆。她曾形容自己成長的環境:「婦女的渴望秘而不宣,眾人知道或自以為知道旁人的事」,形成她獨特的小說世界。她的作品多是寧靜鄉間的小人物,遭逢自殺、阿茲海默症、青春不再等人生問題。簡單的故事與平凡的劇情,卻在孟若的筆鋒下閃現逼人的智慧光芒。
「感情遊戲」、「出走」由時報出版社取得版權,分別於二○○三、二○○七年出版。時報文學線主編嘉世強透露,這兩本書首刷各五千本、皆未再刷。目前兩書的版權已到期,時報將爭取續約。
木馬文化企畫黃千芳,過去是時報「感情遊戲」、「出走」兩書的企畫,也是孟若大粉絲。她指出,孟若作品以愛情、人生為主題,擅寫女性角色。她的小說缺乏好萊塢式高潮起伏的劇情,但內心戲刻畫強烈、「刀刀見骨」;是「純粹的短篇」卻市場性不足,在台灣叫好不叫座。
但黃千芳很想將孟若「做起來」,轉到木馬文化任職後,建議主編取下孟若勇奪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小說「太快樂(Too Much Happiness)」版權。
孟若 一個找空檔寫短篇的主婦【聯合報2013.10.11
一個從十四歲起就夢想成為作家的女孩,在八十二歲時退休封筆,四個月後以畢生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如此美妙的際遇就發生在十日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的身上。
在孟若立志成為作家的年代,一般人不會到處宣揚自己的夢想,但她以罕見的自律和毅力,暗自追尋夢想:與丈夫經營書店,帶大三個女兒,每天規定自己一定要完成幾頁的寫作。她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當時她已卅七歲,地方報紙報導她出書,標題是「一個找空檔寫短篇故事的家庭主婦」。
《紐約客》雜誌報導,孟若自幼就不斷對自己說故事,遇到她不喜歡的結局,還會自己編造。家鄉的人讀過她的作品後總是說:「噢,不可思議」或「我在《紐約客》讀過妳寫的故事」,然後就是一陣沉默。孟若表示,她差點覺得該說聲「對不起」。
孟若,清冷透徹的靈視【聯合報╱張讓(作家)2013.10.11
很少作家只寫短篇。從一九六八年第一本小說集《快樂色調之舞》到二○一二年《寶貴生命》,艾莉絲.孟若共出版十四本小說,只有《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是長篇。在短篇體裁當中經營出長篇的時空和深厚,得過許多文學獎,包括三次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以及二○○九年英國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等。她寫小人物的悲苦奮爭,尤其是女性為尋找自我的掙扎,平實卻攫取人心。深受許多讀者愛戴,影響當代作家深遠,西方文壇公認是當代的契訶夫。
愛看書 十一歲就偷寫詩
孟若從小愛看書,十一歲就偷偷寫詩。十二歲時母親生病,她擔起了家務,直到拿獎學金到西安大略大學去念書為止。在那段時間裡,她的第一篇小說獲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用,然後和詹姆斯.孟若結婚,搬到溫哥華。婚後生了三個女兒(一個早夭),一邊帶小孩一邊寫作。投稿到《紐約客》總遭退稿,給她很大打擊。後來他們搬到英屬哥倫比亞的首府維多利亞,開了孟若書店,她在書店裡幫忙,又開始提筆投稿,最後終於上了《紐約客》,而且成為常客。一九七二年離婚,搬回安大略,四年後和大學時代舊友傑羅德.凡姆林再婚,住在克林頓。
她的小說幾乎寫的都是安大略的故事。她熟悉那地方風土,了解那裡保守刻苦的居民。那是她的家鄉,她的地盤,她「愛到沒法形容」。她寫那裡的人,因為慾望、激情,或是自私、任性、愚蠢,或是環境,或是人力之外的因素使然,本來應該的直線有忽然岔了出去,人生因而改觀。
她的筆 尖銳無情活生生
將近二十年前初識孟若開始,我便不絕追蹤她的作品。覺得她的小說很像人生自身,充滿未知的懸疑和命運的暴力,尖銳,無情,活生生。筆調清冷,暴露人心內在,有時近乎殘酷。她的故事讓人困惑,必須慢慢消化。你不見得會「愛上」她的人物,因為複雜難解,帶了缺陷。可是你會記得他們,帶著同情或者厭憎。因為人生是那樣艱難,而生命是那樣難得。
今年八十二歲,孟若正式宣布停筆,說有點累了,想做點平常事。以前她也幾度說不寫了,可是靈感來不由自主就又寫了起來。這次她說是真的,到此為止了,建議期待她新作的讀者:「回去重讀我的舊作吧,有不少呢。
阿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2013-6-30國家戲劇院
我應該和高行健一樣,看過其劇作《山海經傳》在華文戲劇界的三種不同演出版本:一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粵語版,由蔡錫昌導演(不過我看的是DVD版,而且因為錄音技術出了問題,只能聽得到音樂和音效聲,沒有配帶麥克風的演員聲音則完全聽不到,非常可惜);一個是去年(2012)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的秦腔版,由林兆華導演,有較多的黃土高原民俗說唱藝術色彩,質樸原真,其實也挺接近原劇本舞台指示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只可惜演出內容與形式的土地風味無法和演出場地的現代感融合在一起,導致整體效果有點減分(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2976371);這次由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出,梁志民、鮑比達、陳樂融三人在導演、音樂及改編的鼎力合作,企圖製作一台高行健所希冀的「搖滾音樂」版,表達的語言總算毫無阻隔,搖滾的現場熱鬧氣氛,觀眾和演員均情緒高昂地投入,應該是到目前為止,三種不同的詮釋版本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
由於演出人員與角色的數量頗眾,因此演出時的主要演員名單已經和原企劃案所提名單大不相同,而其餘的設計團隊,則大致相符,這也保證了整體藝術成效的基本盤,不至於因為主要演員的大幅更動而有所影響,何況整個製作期程提前了四個月,要說這些檯面上的主要明星演員能夠完全配合得上,那也很難;所幸還有大批的次要角色演員以及百姓群眾演員,上有臺師大表藝所的學生可以做為堅實的後盾,再加上部分甄選而得的年輕劇場演員,以梁志民豐富的音樂劇執導經驗,要整合這一幫人,冶煉出一齣面面俱到的中文搖滾音樂劇,應該不成問題。
幾乎所有古文明的遠古神話,內容都不脫宇宙天地的生成、神人關係、戰爭與生存、愛情、文明開展、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子孫等主題,其所反映的正是該部族的文明發展進程,神話雖然沒有確定的作者,但它卻是後續文化與藝術創作很重要的精神泉源。《山海經》所匯集與所能提供的創意能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書中所載的許多故事,早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集體潛意識。
版主回應
高行健將其去蕪存菁,並結合自己在文革時期的四處經歷,民間文化採集結晶,以簡明、易懂而氣勢磅礡的文字與敘事手法,寫成《山海經傳》。「去蕪存菁」,以高行健的說法,就是「從中精選原始神話的碎片,剔除後世史家帝王世系的詮釋和經學的倫理教化,也排斥現代意識形態的各種解說,去蕪存真,以顯示神話原本率真的面貌。(高行健於節目冊中的〈賀詞〉)可能礙於技術條件,劇本完成之後,將近二十年後,才陸續被製作成不同版本。
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在節目冊中的〈賀詞〉寫道:「2012年本校有幸邀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先生蒞校講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並製作高先生於1993年由法國博馬舍戲劇基金會所贊助之劇本《夜遊神》中文版世界首演。」這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實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早在1998年,就已有系上學生薄懷武導演過這齣戲,在該校的展演中心戲劇廳公演過,以做為該生的畢業製作,我想不應該因為該演出屬學生製作,就抹煞其真正「中文版世界首演」的價值。
類似的錯誤還有許多,茲再舉兩個例子。上文提到的秦腔版《山海經傳》(2012),在香港藝術節的操作與宣傳策略之下,也被自捧為該戲的「中文版世界首演」,無視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演出版本(2008),使得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版的導演跳出來,要香港藝術節給個說法,並予以更正。無獨有偶地,同黨劇團由謝東寧所導演,邱安忱所單人演出的獨角戲翻譯劇本《我的妻子就是我》(2011),該團也標榜是台灣首度演出,完全無視於仁信合作社在皇冠小劇場早就演過這齣戲(2009,卓香君演出),似乎也未曾見到仁信合作社要求同黨劇團給個說法。
言歸正傳。
在舞台的執行上,不知為何,我從一開始就有點擔心,尤其是舞台兩翼,三座會垂直、水平起降的懸吊平台,雖然有強力的鋼索拉撐著,但總覺得演員在上頭走踩、跳動,所造成的震動與搖晃,仍讓人看了捏把冷汗。果不其然,在第十三場〈不周山〉中,飾演黃帝的朱陸豪正在分封諸國,沒想到他所站的懸吊平台突然下沉約有30至40公分,瞬間的高度改變不但造成平台巨響,朱陸豪也立即旋坐在平台上,觀眾已經是驚呼連連,嚇死人了;沒想到不到五秒鐘,朱陸豪竟又說起台詞,並站了起來,繼續將這場戲演完。然而到了第十五場〈真英雄〉,已經可以感到他面有難色,而到了謝幕時,更是已經滿頭大汗,難以向觀眾鞠躬答謝,站在其左右兩側的劉亮佐(飾說書人)與何康婷(飾女媧)趕緊從後方扶住,看樣子已經傷到腳或腰了。其實事情發生的當下,我一直在想,劇組為什麼不先中斷演出,等徹底地檢查完朱陸豪的傷勢以及懸吊平台可以正常運作之後,再重新從中斷處續演,觀眾會諒解的;否則工作人員一面在翼幕後拿著手電筒摸索檢視,演出仍一面在進行,所有人還得繼續擔憂舞台技術的安全性問題,雖然鮑比達所創作及指揮的搖滾音樂,很快就將大夥的情緒與注意力轉移,雖然沒有發生進一步的意外,但總是令人覺得心裡不踏實。
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服裝造型,由於是神話時代再加上搖滾風格,林恆正天馬行空地為這些神話角色設計視覺感豐富、華麗、繁複的服裝、面具及造型,和葉錦添或賴宣吾的設計有得拼,不過也造成少數演員在表演時行動的不便,像飾演嫦娥的張郁婕,就經常得將過長的裙擺用手拉起,走路才不會踩到,但如此的動作,卻破壞了角色的飄逸感,稍嫌可惜。燈光也是另一個搶著表現的視覺元素,一道道五顏六色的光束,前後左右移動交錯,彷彿在整個舞台空間裡隨著音樂的節奏動感在空氣中作畫,感覺既華麗又魔幻。
整體而言,如果扣除掉懸吊平台的大失誤,從各個部門的設計、排練,到製作、演出,不論是音樂風格的強烈表現、五十多位演員的戮力演出、各技術部門的分工協調,不管怎樣,從觀眾席三不五時傳來鼓掌歡呼,到謝幕時的忘情喝采,這個臺師大的跨院系合作版本,應該是成功的。
最後,只希望朱陸豪不要傷得太嚴重!
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4814862
阿楨
北京或也可擺張椅子【聯合晚報社論2012.12.07
201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尤薩,以描摩獨裁者身影的政治敘事而獲獎,他的名著「公羊的盛宴」被公認是此類小說的經典。這樣一位深諳專制權力悲劇的作家,也加入了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對中共最新領導者習近平的致函行動。134位諾貝爾獎得主敦促習近平,釋放地球上唯一仍然繫獄的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
習近平並非不清楚,如今中國的政經形勢已站在十字路口,於是他大力反腐,政治局定出八項改革工作作風規定,亦頗符民望。北京城甚至傳出風聲,明年可能掀起一場「北京整風」運動,顯示習近平確有改革的動力。
但只要劉曉波仍然關押在獄中,將繼續成為習近平額上一顆難以拭去的汙點,不斷提醒世人,習近平追慕的「中國夢」是否不過是一襲自我欺蒙的國王新衣。
回應
我清晰记得哇新闻在去年年初的一篇文章,预测大陆可能会在去年的3月6号(38妇女节的前两天)会出现茉莉花革命。台湾民主、自由的对大陆的说服力还是有点牵强。
我不知道作者有合資格去說教,台灣內部貪腐已夠嚴重,台灣的民主有何值得驕傲的?先把自己管好,把台灣建設成一個進步的象徵再說.不要老是拿西方民主說教,中國大陸不可以走自己的路嗎?一個國家依法判刑的人,西方國家總要指指點點,只有台灣是面對西方國家自己就矮了半截.美國在法院中許多值得批評的,怎不見作者出面去呼籲?總是有一些人還是用居高臨下之姿,去面對大陸,該是自身檢討了,對岸與時俱進的能力及速度,是我們該引以為學習的.
身在二十一世紀,卻不懂中文與中國,恐極易會對小至個人,大至國家,帶來「一場災難」。..... 曾被想當然耳的美式民主,早已在時間的考驗下,紕漏百出。
你怎麼解釋國家的憲章是甚麼人願甚麼時候寫,願怎麼寫,都可以?就算劉曉波寫的對,寫的好,難道就必須要用?假如以後有別的人寫的比他現在的還要好,我們是不是也要再換?當你的程序和動機令人不安和懷疑,那麼你的真正的目的是不是真的為了國家人民?
我不覺得民主帶給台灣了什麼好處,除了養活一幫子懶人,和一幫子靠嘴就可以吃飯的人。他們才該感謝民主,所以開口閉口就說民主好,蒙蔽一般人。
習主席說了,那把椅子他還用不著,先借給馬主席,可以放在總統府里讓來開國是會議的蔡英文坐,或者送去榮總給陳水扁坐。
台湾空谈 大陆实干. 哈..有意思!
習近平應該認真領會民主的好處:人民可以照三餐罵政府 但是卻又革不了命...
阿楨
諾貝爾桂冠得主批「莫言獲獎是災難」【聯合報2012.11.25
獲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表示,中國大陸作家莫言獲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場災難」,並指控莫言「稱讚審查制度」。
生於羅馬尼亞的慕勒接受瑞典「每日新聞」訪問時表示,得知莫言獲獎,她只想哭。她說:「中國人自稱,莫言的位階與(政府)部長相當。他贊成審查。這令人極其苦惱。」
慕勒指出,今年5月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百名作家抄寫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一書,莫言位列其中。毛澤東在這段談話中說,藝術與文化應該支持共產黨。
59歲的慕勒又說,現任中國大陸作協副主席的莫言獲獎,以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至今仍然繫獄,兩相對照,「有如打了致力為民主與人權奔走者一巴掌」。
劉曉波因呼籲中共實施民主改革而被扣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判刑11年,正在服刑。莫言得知自己獲獎後的次日表示,他希望劉曉波能夠「早日獲釋」。
慕勒說:「他(莫言)4年前就該這麼說了,至少也該在得獎之前的兩個星期說。」慕勒曾因拒當線民而遭共黨時期的羅馬尼亞秘密警察迫害,作品並遭到查禁,於1987年移民德國。
回應
照她這麼說... 諾貝爾文學獎改名政治獎算了。只有政治正確的人才能拿獎??
笑死我 美國總統歐巴馬都能拿和平獎 這白吃 有抗議嗎?
好萊塢政治歸化 北韓代中成「壞蛋」 2012-11-25 旺報
好萊塢新作──新版《赤色黎明》在美國上映,片中入侵美國的「壞蛋」,從中國人換成了北韓人。《紐約時報》稱是好萊塢對中國的「政治歸化」。《洛杉磯時報》認為已可看出中國對全球娛樂業巨大的影響力。
《赤色黎明》是1984年美國上演的影片,講述蘇聯人和古巴人入侵美國的故事。2008年米高梅公司宣布重拍這部影片,片中入侵美國的主角換成中國人。但製片方最後修改了已拍完的電影,將片中「壞蛋」換成北韓人。美國媒體先質疑「一個導彈發射經常空中解體」的國家,如何能入侵美國?隨後探討為何將「壞蛋」從中國人換成北韓人。
詳參【圖博館】:《紅高梁》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天安門一九八九》 《當代好萊塢》
阿楨
文學歸文學 2012-10-15 中國時報短評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大陸作家莫言,抬高了莫言的「身價」,但不能貶抑或墊高莫言作品的「份量」,莫言還是莫言,莫言作品的「份量」,與所有文學家一樣,都要在歷史的長河中受到檢驗。倒是近幾年諾貝爾獎自己的「份量」遭到不少質疑。物理、醫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不論,和平獎就曾頒給過美國總統歐巴馬。
在冷戰時期,和平獎多頒給共產國家的政治異議分子。歐巴馬可不是異議分子,是總統,不同的是歐不是共產國家的總統,而是美國的總統,但歐巴馬得獎後,不但繼續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侵略,而且介入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內戰。今年的和平獎得主是歐盟,而歐盟從冷戰以來一直是美國的幫凶。
文學獎與和平獎一樣,是具有價值和意識型態的,在冷戰時期,多頒給共產國家的異議作家,如蘇聯的巴斯特納克、索忍尼辛等,還包括大陸的高行健;某種程度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往往內隱西方世界對非西方世界的文化戰略。
今年文學獎頒給了莫言,莫言不是異議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審委會,從來沒有討好過中共,也沒有必要討好中共。莫言能獲獎與其說是審委會超越了西方文化戰略的考量,毋寧說是莫言的文學戰勝了政治偏見。我們期待,莫言的獲獎能使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真正的「文學獎」,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讓文學得以滌清人類的心靈。
回應
文學歸文學, 使得魏京生等所謂海外流亡人士有被出賣的感覺!他們一向唱衰低貶自己國家, 而且獲得西方的支持讚賞,他們認為像諾奬這樣西方頒發的獎項, 在頒給華人時, 應非他們莫屬,而且百多年來事實也真是如此。可是這一次真讓他們震驚得呆若木鶏,時代在變, 他們站錯邊了。
詳參【圖博館】:《紅高梁》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天安門一九八九》
阿楨
評論文學獎 許家維 2010/11/14
每年台灣固定有各式的文學獎比賽。在民營公司來說:以報社、出版社、法人組織、企業和網站居多。以政府機關來說:各縣市政府幾乎都有定年舉辦。一般文學獎分為幾大類別,小說、散文、小品、詩(新詩、古典詩、台語詩、童詩)、戲曲和繪本等。而且都有條件限定。像有文學獎會限定主題、地方文化特色,而字體也限定於用正體字,字型、字數、字行都有規則在。那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的文學獎條件又大不相同?最主要會限制是否是在其縣市的戶籍地或居住地或曾於此就業和就讀的國民。比較好一點的縣市政府會有其但書,像如果創作的文章是關於當地的人、事、物或文化就可以不受限於上述條件。這作法是比較讓台灣文學喜好民眾,能有更多機會來參加文學活動,並不會只有當地縣市的人來參與而已。像今年的台南縣政府的南瀛文學獎,台南市政府的府城文學獎等的縣市政府文學獎因為限制條件,我就沒有榮幸去參與這文學饗宴了!也希望明年的政府機關舉辦的文學比賽,能夠讓全民參與,一起來感染文學的氣息。
近年來文學獎也改變許多,以前都要用稿紙書寫(現在少數會限定),現都用電腦繕打後列印,掛號郵寄到投稿地。而有的文學比賽活動直接就可以在線上投稿了,也省了掛號費用。那比賽的資訊也比較發達而且更集中了,現在很多網站專門收集各式各樣的比賽,省去自己還要到處去搜尋的時間。這也許也是網路帶來的便利性。
那文學獎比賽的評審也是重要的因素。怎說?以前都是主辦單位請來的評審來決定得獎作品,現代因為網路普遍和網友力量大,所以都會以評審和網路投票結果來為主。但這樣問題又來了?評審怕不公正?網路投票怕有「灌票程式」?不然就是比親友團多?反而變成不公平。所以這也是有待改進的陋習!要有個標準和客觀的評比制度來減少爭議性!
我本身開始參加文學比賽也有3年多的時間,雖然從未得到任何獎項。去年我就完全沒有參加任何一項文學獎!是灰心也是沒信心。但今年我又重燃希望,重新出發。我有深刻的省思後再想,或許是自己文學才華還不夠;或許是自己文字表達還不足?所以我對文學興趣依然很熱情,繼續以閱讀來增進自己本身的文化素養。畢竟大家參加文學獎比賽,都有一定的文學水準程度以上,我還是好好的充實自己後再來參加,比較實際。我想:「得獎是種榮耀的自我肯定和有其價值存在,獎金更是為生活多份加菜金。」
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2349
版主回應
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 (科寶文化 2011)
張俐璇 1980年生於台南,現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生。創作方面曾獲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獎、吳濁流文藝獎、中縣文學獎……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9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9
一、「兩大報文學獎的設立」作為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 19
二、台灣文壇與社會的脈動 21
三、兩大報文學獎與文壇生態——問題意識的歸結 24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27
一、研究方法 27
二、概念界定 29
(一)象徵資本與象徵性權力 29
(二)文壇生態(Literary Culture) 32
第三節: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35
一、兩大報報業結構及其副刊研究 35
二、兩大報文學獎的現象觀察與研究論述 39
第四節: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43
第二章 文學場域——兩大報副刊與文學集團 50
第一節:兩大報報業結構的殊相與共相 51
一、限證、寡佔、協商——「大」業生成三部曲 51
(一)《中國時報》——經濟新聞、自由派與余紀忠 54
(二)《聯合報》——犯罪新聞、正派與王惕吾 58
二、「自由」《中國》與「正派」《聯合》 60
(一)台灣與大陸——李煥與王昇的路線之爭 61
(二)同情與攻堅——由鄉土文學論戰看兩大報的文藝路線 64
三、異中求同∕統——兩大報的共相 69
第二節:兩大報副刊位置的資源與制約 71
一、〈人間副刊〉的文化論壇 73
二、〈聯合副刊〉的抒情傳統 76
第三節:文學集團與主流價值 80
一、反共、人性與美學——親黨國體制的價值論述 83
(一)三民主義文藝理論:親黨國文學集團 83
(二)慾望中國文化想像:三三文學集團 86
二、形式美學的確立——學院派文學集團 89
(一)西方文藝優位:外文系主導的新批評與創作實踐 90
(二)評論的新方法:與中文系的合流 92
三、從鄉土到本土——現實邊緣的文學集團 95
(一)五四精神的反帝傳承:中國視野的「鄉土」台灣 95
(二)日據時代的現實延續: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述 97
小結 100
第三章 文學創作——制度化價值認定下的主流文學思潮 101
第一節:小說潮——由小說看文學思潮 103
一、「鄉土」文學 103
二、在「惘惘的威脅」下——張愛玲現象的另一個思考 110
(一)權力建構的需要:反共與中國性 112
(二)切割現實以免於威脅:純美學的歸結 113
三、遺失、記憶與焦慮錯位——眷村文學的位移 118
四、「政治」小說——懷疑論調與後現代文體 120
小結 127
第二節:由敘事詩看對歷史的解釋 128
一、關懷現實的兩種思維 131
(一)對內為庶民發聲 131
(二)對外的中國本位主義:以文化中國支撐外交挫敗 132
二、錯雜的血脈——兩種歷史記憶的書寫 137
(一)在台灣的中國敘事 137
(二)台灣的殖民史敘事 139
三、推薦獎的所指——美學煙幕下的象徵秩序 142
(一)古典修辭與抒情傳統 142
(二)儒家精神與仁愛道統 145
(三)召喚母親與想望中國 149
第三節:報導文學 154
一、重估傳統.再造國族——現實背後的主導文化權力操作 154
(一)書寫現實台灣 154
(二)書寫金三角 160
二、走位∕味的文學——詮釋的位移 163
(一)入世中國:報導文學的內容轉向 165
(二)小說化的轉向:報導文學的形式之爭 167
小結 169
第四章 文學批評——審美判準的形成與演繹 170
第一節:詮釋權的交會——審美判準的形塑 172
一、新批評與比較文學——外文系統的現代文學批評 175
二、中外批評形式同構——修辭學與新批評的東西融合 179
三、主導意識內涵移動——從溫柔敦厚到商品文化 184
(一)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184
(二)市場機制下的商品∕大眾文化 187
第二節:審美判準的衍義與延異 189
一、現實的轉化與推移 191
(一)從中華到馬華:由特殊性到集體性的創傷記憶 192
(二)從衝撞禁忌到回歸文學基本面 194
二、煉金文字、斷裂敘事——現代主義的創作實踐與演繹 199
三、經典的摹寫——中西文學大家的沿義 204
(一)張愛玲現象 204
(二)西方大師的形式美學 206
第三節:文壇生態的形構 210
一、理論之後——後現代消解後殖民的論述演繹與創作延異 210
二、中西共構——轉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辭與西方文學敘事 215
三、優質文學——以後現代主義為宗的台北文學 219
阿楨
評審受查 劉曉波、歐巴馬和平獎恐不保【聯合報2012.02.03
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程序在1日截止,但該獎所屬的諾貝爾基金會正面臨瑞典主管當局的行政調查,如果證實該獎項不符創辦人諾貝爾博士的遺願,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過去三年的授獎決定將被撤銷,劉曉波和歐巴馬都將受到影響。
英文「斯德哥爾摩新聞」網站報導,斯德哥爾摩省管理委員會已對諾貝爾委員會展開正式調查,要求諾貝爾基金會針對外界有關和平獎不再反映諾貝爾博士遺願一事,必須回應。
斯德哥爾摩省管理委員會主管轄內所有基金會,諾貝爾基金會只是其中之一,該省法律專家威曼說,如果省委員會發現,諾貝爾和平獎未能實踐當初設獎的諾貝爾博士的遺願,省委員會有權取消過去年三年的授獎決定。
過去三年獲和平獎的是2011年的賴比瑞亞總統瑟利夫、和平活動人士格鮑伊和葉門女權運動家卡曼,2010年的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2009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
威曼說,取消給獎決定非常不可能發生,也史無前例,但該省委員會的確有此職權。
挪威和平研究者赫菲梅爾說,和平獎的原始目的,是在國際關係中消除軍事力量的角色。赫菲梅爾一日告訴美聯:「諾貝爾本人當初心中所想的,毫無疑問是積極追求全球新秩序的和平運動……,實現讓各國安全地放下武器。」
近年來,諾貝爾委員會把環保、人道及其他等議題也包括在和平的範疇之內。因此會出現2007年的和平獎得主是曾任美國副總統高爾。
另參本館:《天安門一九八九》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版主回應
廖玉蕙:我們需要怎樣的地方文學獎?【聯合報2012.04.28
據統計,台灣每年的文學獎與徵文比賽數量超過兩百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中央單位如文建會、教育部,其他如報社、雜誌社及各種宗教團體、文教基金會、出版社,就連企業也經常性參與,譬如台灣大哥大、統一超商、台積電……等。
在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況下,台灣廿多個縣市也起而效法,都紛紛成立屬於各自的文學獎;甚至由鄉鎮市公所主辦的文學獎也逐漸出現,三重、板橋都已舉辦了多年。文化局重視文學本來是好事,但是,中央及民間已經辦了很久也頗具成效的事,文化局接續錦上添花,如果添上的花,並不比原來的美麗,甚至還不及原先的格局與創意;而徵選來的文章集結出書後,只拿幾本當成業績上呈,其餘放進倉庫,或贈送未必有興趣一閱的來訪嘉賓,或陳列圖書館的角落蒙塵,我以為如此虛應故事,實在十分浪費。而很遺憾的,這種狀況幾乎已成縣市地方文學獎的常態。
我不是說各縣市文學獎不該辦,而是要辦就該辦得有特色、有誠意、有想法。如果我們視文學獎為一種具有文化指標的制度,就該設法呈現各縣市自己的特色並建構更完整的推廣計畫。譬如:如何改進徵件辦法,避免徵文的同質性太高而個性與創造性卻極低;或參賽者像逐水草而居般的只要改換文章地點便能四處投遞。另外,如何讓人看見它?如何拓展它的影響力?如何積累實質的鼓勵,讓得獎者不只純粹前來獵「金」,卻連頒獎典禮都懶得參加,而是真正能從獎項中得到榮耀與精神上的鼓舞。
目前,文學獎最引人詬病的是,因為數量太多,豢養了一群所謂的「割稻部隊」,套句作家阿盛的話就是:「平時既不培秧,亦不灌溉,遑論巡田除草施肥。」這些年輕寫手,從南到北,無役不與,只以取得獎金為最高目標。而為因應需求,甚至出現「獵獎訓練班」,傳授躍躍欲試的參賽者如何揣摹評審口味、訓練文學創作機器,完全失去了鼓勵嚴肅創作的初衷。
至於說到得獎者不願參加頒獎典禮,有時也不能全然咎責得獎人只為獎金。我目睹過幾次荒腔走板的頒獎儀式,長官致詞冗長也就罷了,議員穿著醒目的競選背心,或為選舉拉票,或公然在現場發言爭取下年度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標案,讓原定要對作品優劣略作說明的評審只能作壁上觀。頒獎時,大獎由掌握預算的議員上台頒發,邀請來的專業評審只能坐在台下鼓掌。
其實,比賽過後,也許才是文學獎意義啟動之始。首先,得獎者從黃春明、楊牧等前輩手中領獎和從議員手裡取得獎座,對得獎的文學人而言,明顯應具不同的意義;其次,相關的配套措施完備很重要,如寫作經驗的傳承—評審與被評審者的對話;得獎者與校園內其他文青的交流;得獎作家日後作品的追蹤或出版補助,若能預做考量,應該會讓文學獎更具吸引力與深耕成效。
最後,我以為文化局或者應跟上時代潮流,讓民間有經驗的出版單位參與盛事,不要因陋就簡,編列儉嗇的預算,讓不夠專業的公關公司或印刷廠得標,一方面編出極為醜陋且錯誤百出的書籍,一方面也阻絕了順暢的流通管道。文學獎的目的是為喜愛創作者提供沃土,以榮譽直接鼓舞士氣,以獎金間接提供奧援,期待挖掘新人,造就人才。尤其是官方舉辦的文學獎,更應該善用此機制來改善文學環境,帶動整體的創作力。(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阿楨
瑞典川斯楚馬 獲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2011.10.07
具有心理醫師背景、被譽為神秘主義大師的瑞典詩人川斯楚馬(Tomas Transtromer)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用簡單但出人意表的意象,寫有關人類心靈秘密的超現實詩,是瑞典自二次大戰以來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瑞典皇家學院在記者會上宣布川斯楚馬獲獎後,現場歡聲雷動,八十歲的川斯楚馬在斯德哥爾摩出生,寫了十五本詩集,被翻譯成英文等六十種語言,是瑞典家喻戶曉的詩人,早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這幾年來,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當天,瑞典記者都守在他家門口,今年終於等到了。
得獎頌詞寫著:「透過他簡潔、清楚易懂的意象,他為我們進入現實另闢蹊徑。」
「川斯楚馬的大部分詩集具有精簡、具體和深刻的隱喻。他最近的詩集,甚至使用更小的形式和更濃縮的手法。」
川斯楚馬被譽為神秘主義大師,呈現像夢般的意識,時間極為緩慢,讓內在自我與四周的世界分離。他的詩富於想像和情感,但常有出人意外的神來之筆,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川斯楚馬一九九○年中風,半身不遂不能說話,但仍繼續寫作,二○○四年以瑞典文出版詩集「大謎團」(The Great Enigma),兩年後以英文出版。
妻子蒙妮卡在他獲獎後表示,他對於獲此榮譽感到意外,「他沒想到會得到這個經驗,並對大家來道賀和拍照感到自在」。
川斯楚馬最著名的詩集包括一九六六年的「窗與石」,以他的旅行為主題,以及一九七四年的「波羅的海三小國」。
他一九五四年廿三歲時首度發表「十七首詩」,就獲好評,早期作品寫他對大自然和音樂的熱愛。後期的作品較黑暗,探討生老病死等生存題目。
瑞典皇家學院常任秘書英格朗德說,川斯楚馬自一九九三年來每年都獲提名,「他寫人生的大問題,寫死亡、歷史、回憶和自然」。皇家學院為了避嫌,盡量不頒給瑞典人,他是自一九七四年來第一位獲獎的瑞典作家,將獲得一千萬克朗獎金。
川斯楚馬一九三一年出生,父母離婚後由母親獨力撫養。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文學史、詩論、宗教學和心理學。其後一半時間當心理醫師,一半時間寫詩。
版主回應
文字舉重若輕 傳遞對生死的反省2011-10-07 中國時報
特朗斯特默在歐洲文壇是祖師爺級的人物,詩人陳黎去年曾於《世界當代詩抄》將特朗斯特默的八首詩作翻譯成中文。陳黎轉述諾貝爾文學獎委員馬悅然十多年對他說的話:「如果特朗斯特默不是瑞典人,老早就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馬悅然更以「北歐最突出的詩人」甚至「世界詩人」肯定特朗斯特默。
旅居瑞典的作家陳文芬表示,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九五年頒給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一九九六年頒給波蘭詩人辛波斯卡之後,就未曾出現過詩人得主,是段「有趣的空白」。希尼也曾說過,他最尊敬的詩人就是特朗斯特默。
陳黎表示,特朗斯特默的詩結合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從出生地瑞典獲得養分,多以描述自然的意象,呈現對生死的反省。他除了是詩人,也是心理學家,總在舉重若輕的文字中,傳遞出看透生命困頓的訊息。
作家茉莉表示,特朗斯特默七○年代開始寫詩,當時歐洲詩壇興起一股政治詩潮流,主張以詩歌介入政治,他卻沒沒走這條路。特朗斯特默獲獎,對瑞典人的意義重大,「幾乎所有瑞典人都要哭了,瑞典人從小讀特朗斯特默,就像中國人讀李白一樣,熟悉而親切。」
陳黎翻譯特朗斯特默的詩作中譯版本,是翻譯自馬悅然的英文譯本。特朗斯特默一九三一年的詩作《火之書》是經典:「在陰鬱的日子裡惟有和你做愛時我的生命方閃現光芒…肉體一逕走向你…我們祕密地自宇宙擠奶。」陳黎表示,這首詩表現了特朗斯特默最大特色,他那些男女間的情詩,其實都舉重若輕地描繪人與宇宙、生死對抗的意象。
詩作〈黑色明信片〉彷彿也呼應他晚年的病痛與生死思考:「在生命中途死神偶然造訪奪去你的度量準繩…」
特朗斯特默曾於一九八四年訪問中國大陸,對當時朦朧派及先峰派詩人造成啟發。二○○二年第一屆台北詩歌節,特朗斯特默也曾應邀來台。馬悅然翻譯特朗斯特默的詩集《鳳尾船》以及俳句《巨大的謎語》,近期將在台灣出版發行。
詩人看詩人/冷冽國度 寫出北方視野【聯合報╱李敏勇(詩人2011.10.07
千呼萬喚多年,瑞典詩人川斯楚馬總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這位詩人,一九五四年時他二十三歲,出版第一本詩集,受到重視。此後創作源源不斷,每兩到三年間,都會出版新的詩集,是瑞典詩壇的一位重要詩人。
他是一位心理學家,一九六○年代長期在監獄輔導少年犯,作為一位北歐詩人,他在那冷冽國度受到地理性影響,從日常生活觀照世界、從自然觀察人生,捕捉了許多驚奇的意象。而且他愛旅行,對日常性與異常性景致的擴展性和深遠性配慮得十分微妙。
素樸的語言,深藏在行句之中的獨特意涵,美國詩人羅伯‧布萊(Robert Bly,一九二六—)就十分推崇,譯介了他的詩選,在川斯楚馬的數十種語文譯本中,這也只是為數頗多的英譯本中的一個例子。
一九九○年,川斯楚馬因中風而半身不遂,但他並未停止寫詩。從早期抒情詩的古典詩歌風格,逐漸趨向自由詩化和散文體的他,作品裡一直都保留雕琢的簡潔性,呈現他造型的內歛。
二○一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又頒給詩人,且是地主國瑞典代表性詩人,相信不止是川斯楚馬最好的禮物,瑞典人民也會感到興奮。繞著地球上的不同國度,總算探照之光降臨在自己的國家,而且在他們喜歡的詩人身上。
阿楨
嚴歌苓今年諾獎得主? 網友質疑炒作【聯合報2011.09.27
大陸爭議作家張一一前天在微博爆料,指大陸旅美作家嚴歌苓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一消息在網路瘋傳。由於張一一極具爭議性,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馬悅然又有「私人恩怨」,爆料的可信度遭到網友質疑,認為張一一有意藉機「炒作」。
張一一在微博上強調,旅美華人女作家嚴歌苓因長篇小說「第九個寡婦」,將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且「這一消息是諾貝爾文學獎其中一位評委的妻子不小心洩露出來的」,可信度很高。這人就是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
不過,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昨天以電郵告知本報,張一一的話毫無根據,她也從未告訴張一一相關訊息。
張藝謀執導2012賀歲片「金陵十三釵」最近在大陸試映,並將角逐奧斯卡獎項。沉寂一段時間的張一一前天突然在微博上宣稱,「金陵十三釵」編劇嚴歌苓將因長篇小說「第九個寡婦」,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將於十天內公布結果。這一消息引起大陸媒體關注,紛予報導和轉載。
不過,張一一在大陸文化圈爭議性極高,與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又有一段「賄賂疑雲」的恩怨情仇,加上爆料時間剛好是「金陵十三釵」在大陸試映,嚴歌苓為該劇編劇,不無炒作之嫌,大陸媒體圈對此消息半信半疑。
張一一與馬悅然的恩怨不少,最主要一段是,今年五月,大陸網路媒體報導,「張一一以六十萬美元賄賂諾貝爾獎評委馬悅然」的消息,大陸清華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在微博上轉載,並指諾貝爾文學獎遭遇百年來的信任危機,馬悅然就此發表公開信,指責清華大學。
嚴歌苓是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享譽世界文壇,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作家之一。嚴歌苓獲獎無數,著有「天浴」、「鐵梨花」、「小姨多鶴」、「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語」、「寄居者」、「金陵十三釵」等多部暢銷作品。影后劉若英的成名作「少女小漁」,就是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
另參本館:《少女小漁》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版主回應
不滿中央社 馬悅然狀告總統 2011-10-20 旺報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隨著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獲獎而塵埃落定,然而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夫妻遭大陸作家張一一影射「洩露得獎名單」情事卻持續發酵,馬悅然妻子陳文芬,因無法認同中央社及央廣轉載新浪網不實報導,事後又不更正,18日夫婦兩人具名透過總統府網站信箱,狀告總統:「我希望您坐在總統府裡頭,總要為這樣的事情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中央社發聲明致歉
對此,中央社發言人吳素柔昨天回應時作出二點說明:一是編輯人員在上月26日引用新浪網轉載大陸作家張一一部落格的新聞時,依直覺當成華文作家可能獲獎的好消息,文中隻字未提馬悅然夫婦,也不知道該報導複雜的背景因素。
第二是中央社堅信馬悅然素來的清望與公正形象,也推崇他對中國作家的關心,並認為張一一的說法不足採信,雖然文中未提及馬悅然或陳文芬,但對同仁在撰稿時未深入查證表示歉意。
留言:
高級白人再加假洋鬼子來問罪了!我們低級黃種賤民還不趕快叩頭?
陸作家抹黑 馬悅然批新文革 2011-10-21 旺報
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接受中央社電話採訪時說,馬悅然認為自己受到攻擊抹黑,跟他長期關注中國的言論自由有關。此外,今年稍早大陸藝文界異議人士艾未未等維權人士遭到拘禁時,中國受到國際輿論壓力,而當局要在艾未未事件最緊張的時候轉移焦點。(楨:馬才是轉移焦點!)
中國大陸藝術家艾未未今年4月初遭到當局拘禁,1個月之後仍未獲釋,國際間有許多聲援行動,馬悅然曾表達支持。
李傳謠 迄今未道歉
馬悅然指出,他根本不認識張一一,也不在乎他的惡劣行為,但必須指出清華大學仍是學術地位聲望比較好的大學,學術對社會倫理是有責任的。他公開致函,是想提醒學術的重要意義。
5月19日,馬悅然得知李希光引用的訊息是出自中國官方媒體,對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教育參贊張寧發出公開信,宣布與中國官方和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絕交」。(楨:馬才是政治化!)
張微博發文 影射馬妻
隔一天,張一一接受中國《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聲稱把60萬美元匯到某德國教授的帳戶,要他轉交給馬悅然,但錢被這名教授私吞。
張一一拒絕說出這名德國教授姓名,卻引述他的話聲稱,馬悅然表示,要說服其他評審委員,還需要300萬美元。張一一在訪問中承認從未見過馬悅然。
當事人公開答復:“是誰賄賂了諾獎評委馬悅然?” 2011-07-24羊城晚報
馬悅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每個月都會收到很多中國作家的來信,有的甚至直接匯錢給他,要求幫忙給他們弄到諾貝爾文學獎。有的說只要得獎,獎金給馬悅然。有人因此在微博上發表一係列質疑馬悅然的博文,為此,馬悅然授權羊城晚報獨家發表如下公開答復———
能舉證說出哪些中國作家賄賂嗎?
馬悅然:我確實談到每月都收到過這樣的來信———信的內容,不外乎是要我幫助他們,當然與諾獎有關。這些人不是給我寄來發表過的詩集,就是小說,當然,也有尚未出版的書稿,還有一封宣傳和平的“致全世界青年的公開信”,請我翻譯成瑞文和英文,以此試圖來獲得和平獎。一位山東的文化幹部在兩年之內給我寫過十八封信,其中說他本人很闊,獎金我可以留下,名譽歸他。
不僅在中國內地,香港也有,一位出版過不少詩集的女詩人,就給我寄過一張5000港幣的支票。坦率地說,她的那些打油詩,文學價值等于零。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24/c_131006368_3.htm
諾獎評委馬悅然稱確有“中國作家”試圖賄賂 2011-08-02北京青年報
“中國作家的賄賂,一直在敲諾獎的大門。”進入7月,這條微博,再次在中國掀起了關於諾獎的“小熱鬧”。各種聲音飛來飛去之時,記者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與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及其夫人陳文芬進行了溝通,對這一說法進行了求証。馬悅然舉例說明了哪些中國人試圖賄賂他,陳文芬女士補充說明“也許這些人不能算作作家”。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15312293.html
81歲漢學家馬悅然與台灣女報人在大陸訂婚
東方網2005年11月13日消息:據聯合早報報道,國際知名漢學家、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與台灣《印刻文學生活志》副總編輯陳文芬上月中旬在中國大陸訂婚。
http://big5.eastday.com:82/
阿楨
策劃2年 稱行動凶殘但必要 2011-07-25
挪威恐怖攻擊事件凶嫌布瑞維克,廿三日對其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稱是單獨作案,但不承認有罪。他還告訴辯護律師說,策劃了近兩年的行動「雖然凶殘,但有其必要」,目的是想藉由攻擊社會體制「改造」挪威。
布瑞維克廿五日將首次出庭應訊,他犯下的奧斯陸爆炸案和於特島槍擊案,共造成九十三人死、九十六人傷,但迄仍有四名失蹤者未尋獲,傷亡勢將增加,寫下挪威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慘重的兇案。
屠夫狂言:歐洲將爆全面內戰 2011-07-25 中國時報
挪威大屠殺凶手布瑞維克,在發動攻擊前幾小時,上傳一份名為《二○八三年:歐洲獨立宣言》的文件;文中預言,歐洲將爆發全面「內戰」,到二○八三年落幕,屆時「文化馬克斯主義者」將全遭處決,穆斯林也會全遭驅逐。
宣言封面為血紅色鐵十字勳章,篇幅達一千五百十八頁,由日記,炸彈製作手冊,政治碎念混雜而成,詳述他的伊斯蘭恐懼症,加入「聖殿騎士團」的經過,背景資料,照片和廿二日攻擊行動的計畫。
他寫道:「如果你關切西歐前途,你可在本文中找到有趣且高度相關的資訊。」這份宣言寫了九年完工,並顯示他自二○○九年秋天便策畫犯案。
布瑞維克煞有介事描述:「歐洲內戰將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至二○三○年,包括「開放原始碼大戰,由祕密小組發動的軍事突擊,進一步鞏固保守勢力。」
由二○三○至七○年的第二階段,將出現更多高階反抗組織,泛歐洲的武裝政變也在蘊釀中。在第三階段,歐洲領導人將遭罷黜,並在政治上貫徹文化保守主義。
布瑞維克在文中宣稱,一九九九年挪威加入北約空襲科索沃,把驅逐阿爾巴尼亞穆斯林的「塞爾維亞兄弟」視為轟炸目標,他因此被迫展開行動。
布瑞維克寫道:「情勢混亂不堪,每年有成千上萬穆斯林進入我國,這些愛搞自殺的叛徒應被制止。」
在名為「二○○九年秋天─轉變期」的文章中,布瑞維克說明他採礦、務農是為取信於人,以免他「因為購買、走私炸藥或具爆裂物成分的肥料而被捕。」
他還提醒後進,搜尋製造肥料炸彈資訊時要特別小心,某些關鍵字會觸發網際網路警示系統,最好使用所有者無從查考的筆電,在速食店上網,以免被情治單位盯上。
布瑞維克稱他的攻擊為「殉道軍事行動」,預期自己「將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屈一指的納粹怪物。」
版主回應
救人龜速遭評擊 警:調不到直升機 快艇也壞了 2011-07-25 中國時報
挪威警方在於特島血案中應變過於緩慢,目前遭到各方抨擊。廿二日當天,凶嫌布瑞維克開始大開殺戒一個半鐘頭之後,才束手就擒,時間之長令人費解。警方廿四日解釋,由於找不到直升機,快艇又出狀況,才會耽誤救人時機。
一夕蕩然變色 挪威人驚恐衝擊 更甚九一一 2011-07-24 中國時報
儘管挪威兩場攻擊事件造成的死傷不如九一一恐怖攻擊,但挪威人遭受的心理衝擊恐怕更嚴重。
生為挪威人可謂一種福氣,這個國家面積達三十八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萬人,人均所得達五萬二千美元,且貧富差距相對較小,在經濟、環保、教育和福利等領域的統計數據均位居前茅。
挪威社會無比開放,不管是王室成員、政治人物或企業老闆,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跟平民百姓親切互動,各種資訊均透明化,包括稅務機關每年公布政治人物和企業老闆的收入;人與人之間不太注重隱私,例如名片都會印上私人電話與住址,信箱裝在住家外面且不上鎖。
分析家指出,如今恐怖攻擊真的發生,這對一向以愛好和平自豪的挪威人,勢必產生巨大衝擊,他們可能因此考慮調整其生活方式,人際交往可能增加戒心。果真如此,那攻擊者恐怕已達到目的:他改變了挪威人固有的生活方式。
陸官員風涼話:挪威遭天譴 2011-07-24 中國時報
大陸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竟在微博公開宣稱,挪威是遭到天譴。梅新育說:「這個國家不是很支持老喇嘛、熱比婭和車臣恐怖分子之輩嗎?」 去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後,中挪兩國關係迅速降溫,中方多次取消官方高層會晤,後來靠企業間跨國合作,才逐漸恢復聯繫。
被挪威屠夫肯定…台灣真的多元嗎【聯合報/呂謦煒/高中生2011.07.27
台灣一向自詡是「多元的民族社會」。然而,挪威屠夫卻大肆讚揚台灣是「成功的民族國家」。
挪威屠夫排外,台灣人則是恐共。前陣子「台灣人」議題甚囂塵上,但只要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每個人都是台灣人,這是問題嗎?為什麼還要作為選舉議題操作?而民進黨慣用的選舉伎倆,給國民黨戴個紅帽子,稱其為「聯共賣台」,不也是某種褊狹的「台灣民族主義」?
歐新納粹結合以色列 瞄準頭敵穆斯林【中央社 2011.08.01
歐洲右派的民粹主義者基於反穆斯林的立場,甚至會與以色列猶太民族主義人士接觸。德國媒體指出,雖然一些歐洲的極右派政黨有新納粹的傾向,他們眼中更大的威脅卻是穆斯林。
歐美極右派 蠢蠢欲動 2011-07-25 中國時報 【黃詩凱(公務員)
近年歐美因經濟衰退和復甦力道疲軟,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常上看雙位數,人民普遍不滿,社會福利亦因國家財政危機逐步削減,不論是無心或有意,在尋找代罪羔羊過程中,外來移工移民,即被便宜行事的政客或媒體當成箭靶。
二○○二年法國總統選舉,極右派「民族陣線」勒班竟在首輪領先左派社會黨候選人,史無前例進入第二輪,在整個歐洲投下震憾彈,自此之後,極右派的諸多主張,例如限制移民移工、保護本國文化及宗教等政策,逐步進入政治議程;美國則在二○○八大選後,以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琳為首的茶黨興起,表露仇外言論,與福斯等右翼媒體互相呼應,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相 關 新 聞
右派狂人 凶嫌愛看殺戮片
恐怖攻擊凶手 常有反伊斯蘭言論
極端分子 攻擊因為自戀
挪威屠夫常整型 病態自戀之徵
挪威殺人魔:「殺太多」比「殺不夠」好
同學看他:聰明、愛照顧弱者
挪威恐攻炸彈 凶手用肥料做的
肥料裡「硝酸鹽類」 易製炸藥
挪威恐怖攻擊兇嫌 使用達姆彈
挪威殺人魔出庭 聲稱有共犯
殺人魔:大屠殺是宣言「行銷方式」
挪威大屠殺案 殺人魔要求穿軍裝公審
服刑滿七年 就能假釋度周末
最高刑期僅21年 挪威殺人魔仍可能終身監禁
起訴殺人魔 挪威考量依反人道罪提控
辯護律師:凶嫌恐精神失常
挪威屠殺事件 專家:反社會人格難防
低估極右威脅 挪威安全報告草率
回教或右派 誰策動挪威爆炸?
全球聖戰幫手 搶自首又改口
挪威新納粹組織 不成氣候
16年前奪168條命 美奧州驚爆 也是極右逞凶
挪威大屠殺 歐右翼團體忙自清
極右勢力反撲危及多元社會
極端主義趁多元主義的虛弱而起
挪威屠殺行動 衝擊多元文化社會
另參本館:藏獨的虛與實 拉薩事件 達賴妨臺 烏魯木齊事件 熱比婭妨臺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恐怖攻擊本土化 《天安門一九八九》美國民族大熔爐 擺脫族群幽靈了?《華氏911》《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阿楨
諾貝爾作家尤薩 惹惱阿根廷文化界2011-03-05 中時 林欣誼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祕魯作家尤薩,得獎後行程滿滿,但近日卻遭阿根廷文化圈抵制,拒絕讓他參加四月中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書展開幕式。起因於尤薩日前不斷發言砲轟阿根廷政治現況與現任女總統克麗斯汀娜.費南德茲.基希納(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惹火了親近當局的文化圈人士。
發起抵制的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貢薩雷茲(Horacio Gonzalez)日前發表一封公開信,抨擊尤薩是個「獨裁」的自由派人士,不歡迎他出席阿根廷書展這個文化場合;阿根廷文化大臣則批評他為「反動右翼分子」、「文化產業的敵人」。
多位出版、文化人士也表達抵制他出席書展開幕的強烈意見,聲稱他的出席是「莫大侮辱」。不過,總統克麗斯汀娜三日公開聲明,尤薩可如期在書展開幕中發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阿根廷自由表達意見。」
尤薩筆下關注祕魯政治與現實,並在作品中檢驗整個拉美新大陸從被殖民到蛻變,走向軍閥、獨裁、僵化的歷程,他也曾投身政治,早年為左翼信仰者、支持古巴卡斯楚。但一九七○年代後他的政治立場逐漸右傾,主張自由市場經濟,並在一九九○年競選祕魯總統失利後淡出政壇。至今,尤薩仍擁護自由市場與民主,也關注拉美政壇。
去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他曾多次嚴詞批判,克麗斯汀娜與她的丈夫、前總統基希納為貪腐政府,克麗斯汀娜的執政更是「一場災難」,「阿根廷將重蹈貝隆時代的糟糕模式,我擔心這個國家將走向無可挽回的地步。」還在阿根廷廣播中稱,阿根廷人們選出一個「無知的總統」。
版主回應
為什麼得諾貝爾獎年齡愈來愈老‧知識通訊評論 2012/02/01
針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晚近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是由中年而非年輕科學家完成。
愛因斯坦曾評論道,「如果一個人無法在三十歲前於科學上有大貢獻,那麼他永遠都不會有大貢獻。」這可能精確反映了一九二○年代前後物理界的量子力學革命,然而根據一份諾貝爾獎得主發表其得獎工作時年齡的分析,這再也不是任何一個領域的現況了。現在,做出重大發現的科學家,是越來越老了。
「愛因斯坦在這點上似乎並不正確。」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創新專家,也是這個研究的合作者瓊斯(Benjamin Jones)說,「基本上,科學家越來越老,而在三十歲以前做出新發現的機率一路下降。」
瓊斯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溫柏格(Bruce Weinberg)合作,分析了一九○○年到二○○八年間共五百二十五個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醫獎。他們使用歷史和傳記資料,來推測每個得獎者是在幾歲發表他們的獲獎工作。
他們發現,除了一小部份例外,主要是那些一九二○和一九三○年代由不到三十歲的科學家達成的量子力學發現,現在有個跨越所有領域的趨勢,那就是研究者越來越老才完成他們最偉大的工作。
勝利的年紀
將一九○五年以前和一九八五年之後的科學發現做比較,物理學家提出他們的發現時的年齡,從三十七歲上升到五十歲,化學家的平均年齡從三十六歲上升到四十六歲,而生醫科學家則從三十八歲上升到四十五歲。一九○五年以前,百分之二十的獲獎工作是在三十歲之前完成,但是到了二○○○年,這個比率降到幾乎為零。他們的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彙刊》上。
以前就有人研究過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他們關鍵工作的年紀,但是瓊斯說,那是著重在領域間的比較,並非觀察其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研究結果是物理學家通常比較年輕。他也看到了不同領域間的差異,比方說,在化學界,三十和四十歲之後做出的發現顯著增加,然而在生醫界,儘管三十歲之後做出的發現有所增加,在四十歲以後做出發現的卻減少了。而在物理界,二十世紀初期的發現,都是在極為年輕時完成的,在那時,這個領域現場也進入這個「越來越老」的趨勢。
「在三十歲以前做出新發現的機率一路下降。」
但是瓊斯說,這些差異都被獲獎者都隨著時間的年紀增加淹沒了。在其他頂尖但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中,也可以見到同樣的趨勢。
為了解釋這個「年老效應」,瓊斯和溫伯格推測,在科學進展上,有一項由理論研究到實驗研究的轉變。年輕人較善於前者,而後者需要經驗和知識的統合,因此有利於年長的科學家。
他們也推斷,由於領域越來越廣泛,統合必備知識以做出新貢獻所需的時間,可能越來越長。撇除一九二○年代的那些物理學界的例外,這項分析發現,隨著時代推移,諾貝爾獎得主越來越晚獲得博士學位,而建立在先前工作上的科學發現,也有所增加。這表明了現代科學研究的趨勢是借鑒已成熟的知識,而年長的科學家老於此道。
昂貴的追求
其他科學創新的專家對這項研究表示歡迎,但他們也注意到其他獲獎者年齡提高的原因,比方說健康狀況的提昇,以及在許多領域的現實狀況是,進行研究需要昂貴的設備。「二十一或二十二歲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得這類設備。」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斯蒂芬(Paula Stephan)說,她也提共了諾貝爾獎研究的一些數據。她還補充說,並不是每次都能查明科學家做出發現的那個「關鍵的一日」。
瓊斯對於由這份論文做出政策性結論一事持謹慎態度,然而他指出,學術界人士首次獲得其獨立研究經費的年紀的提高,在美國是一個熱門議題,原因是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正值四十歲出頭,而這件事並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麼「錯誤甚大」。他說,在某些情況下,「也許他們現在確實正值壯年。」,斯蒂芬補充說,「讓人們在三十五歲或四十歲時不去設想他們已走下坡,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英國化學家克羅托(Harry Kroto)在他四十六歲時做出讓他贏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他對於科學家達成突破的年紀越來越大一事並不感到驚訝。但是他預測說這將會有個極限。他說,「當一個人越來越老,他將會越傾向照軌跡行進,而不去進行沒人想過的瘋狂實驗。」
量子物理的反常現象也暗示著,在科學革命中,成熟的知識可能是個阻力而非幫助,而這個趨勢或許會反轉。這可以提供一個潛在的標記,用來確認未來的此類事件。瓊斯說,「如果未來出現了革命,可能會使人再次轉趨年輕。」
阿楨
劉曉波其人其事 2010年10月26日 中國網
10月8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今年的和平獎授予在中國服刑的劉曉波,引發世人疑問:劉曉波是什麽人?他何德何能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青睞?
渴望中國被殖民:“三百年還不夠”
1955年出生的劉曉波早年當過知青和工人,1984年碩士畢業後留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四年後,獲文藝學博士學位。爲出人頭地,他以“罵名人”的方式一舉躥紅,從而也開始暴露出其本來面目。
1988年,時任香港《解放月報》主編金鍾采訪劉曉波:“有人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提出批評,你以爲如何?”劉曉波毫不掩飾地說:“我絕不認爲中國的落伍是幾個昏君造成的,而是每個人造成的,因爲制度是人創造的,中國的所有悲劇,都是中國人自編自導自演和自我欣賞的,這可能與人種有關。”對于金鍾問“什麽條件下,中國才有可能實現一個真正的曆史變革”的問題,劉曉波毫不猶豫地回答:“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麽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對于“你今年6月在北師大獲得博士學位,是否意味著一種官方承認”的問題,劉曉波回答:“我永遠不承認學問好壞由博士碩士決定,我只看具體的人,如果你行,可以不用任何學位。我認爲,真正像樣的只是極少數,所以我說大學畢業生有95%的廢物,碩士畢業生有97%,博士畢業生有98%、99%的廢物。”
憑借這些偏激的言論,劉曉波一躍成爲當時西方人眼中的“文壇黑馬”。劉曉波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極盡吹捧之能事,他盛贊“西方有最好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思辨哲學家、宗教哲學家、非理性哲學家和邏輯學者,他們能把人身上所具有的每一創造力,都發展到一個極致和非常漂亮的地步”。對于養育自己的祖國,劉曉波竟然說“我無所謂愛國、叛國,你要說我叛國,我就叛國!就承認自己是挖祖墳的不孝子孫,且以此爲榮”。
作爲一個中國人,劉曉波把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貶得一文不值,說“中國人從肉體到精神統統陽痿”,“中國人的素質這樣低”,“中國人缺乏創造力”,而一切的原因“與人種有關”,“人類的不少弱點是共同的,只不過中國人把它發展到沒法再操蛋的地步”。劉曉波恥于做中國人,他認爲自己最大的悲哀是外語不過關,“如果可以過關,中國會和我根本沒有關系”,他稱“與中國不得不有關系很丟臉”,甚至不屑于提到“中國”這個字眼。
版主回應
這與當年西方列強罵我們是“東亞病夫”、“劣等民族”如出一轍。他還曾多次公開爲“臺獨”、“藏獨”搖旗呐喊,甚至提出要把中國分裂成十八塊。
痛哭流涕:“我真的知道錯了”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在美國訪學的劉曉波認爲成名的時機到了,立即提前返國,充當“六四”動亂的主要煽動者。後被公安機關逮捕。據當時的工作人員回憶,在一次審訊結束後,劉曉波突然跪倒在地,緊緊抱住工作人員的腿,痛哭流涕地乞求:“我真的知道錯了,我不想坐牢,您一定想辦法幫幫我。”他親筆書寫了“認罪書”、“悔罪書”,聲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痛改前非,脫胎換骨,做一個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在宣判當日,劉曉波當庭認罪,聲淚俱下地進行懺悔。鑒于其認罪態度較好,政府作出免于刑事處罰的寬大處理。此後,劉曉波被學校除名。但他不思悔改,于1991年重操舊業,繼續參與“民運”活動,並于1995年和1999年兩次因擾亂社會秩序被勞動教養。
國外有人發工資:“我不差錢兒”
劉曉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即任職于有美國中央情報局背景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的“民主中國”公司,定期領取薪水。今年10月12日,境外阿波羅新聞網站刊載《“貴族犯人”劉曉波坐牢月薪知多少》一文披露,劉曉波的年薪是23004美元,按當時的彙率折合成人民幣爲157600元。即使在劉曉波服刑期間,每月仍可掙到13000元人民幣。
另外,劉曉波還靠在海外媒體撰文罵中國政府掙稿費,加上每月接受境外媒體采訪的收入,以及西方頒發的各種“獎項”,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境外媒體發現他“居所擺設高雅,牆壁架上擺滿名貴的瓷器”,同時出手闊綽。劉曉波對獄友狂言:“我不像你們,我不差錢兒,我在這裏服刑每年還有國外人給錢”。
錢是一種自我評價:我被“完全粉碎了”
劉曉波一直宣稱自己是本著中國公民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公民運動”,把自己裝扮成一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形象,但察其言、觀其行,劉曉波真的是言行一致,像他自己所標榜的那樣高尚嗎?
劉曉波到底追不追名?2003年,劉曉波在接受所謂“傑出民主人士獎”時,得意地說:“敢于在重大公共事件上說真話的人,即使得不到有形的物質獎勵,也會得到無形的道義盛譽,特別是來自大陸民間和國際主流社會的道義獎勵——會逐漸成爲由民間崛起的具有公共影響力的社會名人。”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對于西方施舍的各類“人權獎”、“民主人士獎”、“言論自由獎”、“新聞大獎”等等,劉曉波趨之若鶩,拼命以攻擊自己的國家、民族來賺取這些廉價的獎項。
劉曉波真的不逐利嗎?還是讓他自己來說吧!“我爲什麽要演講,一是自我感覺好,二是爲了掙錢,不給夠一小時多少錢,我就不去。錢是一種自我評價,有了一定數量的錢,你的生命也就隨著開放到一定的廣度。”他坦言,“有次去北京友誼商店,見到一瓶160元外彙券的酒,當時我站在那瓶酒前面,感到自己是個弱者,完全被粉碎了!他媽的,你劉曉波出名、演講,有什麽用,這瓶酒都不能征服它!”夠清楚了!
熟悉劉曉波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極其“偏激”、狂妄自大。2001年,他參與組建非法組織“獨立 中文筆會”,並借此打壓異己,建立以自己爲核心的小圈子,爲此在“民運圈”四面樹敵,並曾經因爲挪用組織經費在美國遭到起訴。也正因爲如此,劉曉波獲獎使海外“民運”分子多有不服。
以“憲章”反憲法:“讓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燃遍全球”
拿人錢財,替人辦事。“不差錢兒”的劉曉波從2005年開始不遺余力地爲西方反華勢力效力,並在2008年抛出所謂《零八憲章》。一方面以造謠、誹謗等方式否定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社會主義制度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煽動他人加入,企圖改變政治體制、推翻現有政權,超出了言論自由的界限,涉嫌犯罪。
所謂“零八憲章”其實了無新意,幾乎照搬照抄了把捷克搞亂的哈維爾撰寫的“77憲章”,其內容完全是違反中國現行憲法和法律的主張,它宣揚徹底否定黨的領導和現行政體,以修憲爲突破口推行西方政治制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擾亂群衆思想,並且鼓吹“暴力革命”的思想。從根本上看,其終極目標就是推翻黨的領導、顛覆現行政權。2008年12月,劉曉波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他發表《我想爲捍衛生命、自由與和平而戰》,稱“這是美國人民爲建立和捍衛全球自由秩序所付出的超常代價”,“要想讓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燃遍全球,每個人都有責任向恐怖主義宣戰”。
劉曉波作爲西方演變中國的“馬前卒”,必將遭到國人的唾棄。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6/142421354951.shtml
阿楨
習近平知台派 主權問題不手軟【聯合報記者王光慈 2010.10.21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增補習近平為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外界解讀習近平已是中共第五代核心領導人,國安局長蔡得勝昨天在立院表示,習近平算是「知台派」,但知台派不等於友台派;在主權上,中共是沒什麼妥協餘地的。
他舉例,習近平去年二月訪問墨西哥,在僑界餐會公開說,「有人吃飽沒事幹,對中國指三道四」,強力批評外國人干涉中國內政;去年訪日,習未事先告知即決定拜會天皇,日本在壓力下只好安排,看得出習態度強硬的一面。
和平獎 陸媒:對中國崛起焦慮【中央社 2010.10.20(另參本館:《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繼公佈大陸民眾對諾貝爾和平獎事件的輿情調查結果後,今天又以「7位中國知名學者談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評論指出,2010年和平獎的根源是西方對中國崛起的集體焦慮。
中國崛起並沒有如西方期望的那樣在開放和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發生內部演變,而中國發展和開放形成的經濟相互依賴又使得全面遏制中國成為不可能。
余萬里認為,在兩難困境下,西方只能利用尚存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優勢牽制中國。
「保外就醫」 劉曉波案解套?2010-10-21 中國時報 王銘義/特稿
當前的難題是,劉曉波強調只接受「無罪釋放」,絕不接受「保外就醫」。因此,即使中共有意讓他「保外就醫」,適時化解國際的壓力,但也得說服他接受安排。不過,從前述政治犯「保外就醫」模式研判,這也可能改變劉曉波的意志,最終接受「保外就醫」的安排。
(楨:上下新聞純屬八卦!)
劉霞將代夫領獎 宣讀《最後陳述》作為感言2010-10-21 中時 王銘義
據劉霞友人透露,諾貝爾委員會已邀請劉霞率領親友團於十二月十日前往挪威奧斯陸「代夫領獎」,劉家友人初步研擬將以代為宣讀劉曉波入獄前發表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作為得獎感言。
曾為劉曉波辯護的律師莫少平日前接受訪問時曾說,保外就醫無需由劉或家屬提出,監獄可自行決定。
版主回應
審慎習近平 「拍桌論」一鳴驚人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0/10/23
中國下一屆最高領導人有力候選人習近平同胡錦濤、江澤民相比,和後者的相似之處更多一些。從「紅二代」的出生身份到品性、渾厚的聲音和強健的體魄中可見一斑。下面通過習近平的個人傾向、經歷和背景等因素猜測一下習近平時代的政策方向。
勤勉、謙遜→集體領導體制有望加強
據評價,習近平為人勤勉。2002年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後,習近平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深入基層,關心百姓疾苦」。他說,自己來到浙江省的九個月裡,走訪了自己管轄的90個縣、市、區中的69個,令記者為之震驚。
中國媒體在形容習近平時經常使用「平易近人」、「謙遜」等詞語。得力於曾擔任副總理的父親習仲勳(1913-1992年),習近平獲得了老幹部、老軍人的支持,但他卻總是把姿態放得很低。如果中國共產黨下屆最高領導班子(政治局常務委員)組成以後,習近平很有可能會在重要懸案上遵從他們的意見做出決策。在習近平執政時代,已經步入穩定期的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有望進一步鞏固。
親民傾向→有望推動社會和民生改革
習近平的父親在文革時期曾遭迫害,後來恢復權力擔任了副總理,因此可以說,習近平的人生軌跡也是「童年辛苦、成年順利」。他雖然出身於「紅二代」,但卻被公認「沒有架子」、「平易近人」,這也和他飽受煎熬的童年時期以及父親的嚴厲教誨不無關聯。
父親遭迫害時,習近平為加入共青團和共產黨分別寫了8次和10次申請書。家裡環境不錯的時候,他也生活得非常儉樸。他隨父親到人民大會堂時,因為穿得衣服太破,一位工作人員甚至不屑地說:「誰家的孩子啊,穿這麼破的衣服到處走?」習近平回憶說:「父親非常重視勤儉節約,我們四兄妹小時候不分性別,衣服換著穿。」
習近平曾坦率地說,父親經常會讓孩子們站成一列進行一場訓話,鼓舞革命精神,對此真是非常厭煩。習近平這種簡樸、平易近人的性格有望讓他推行擴大社會安全網、接受民權意識等親民改革政策。
果斷、堅定→非常時期會果斷決策
習近平過去接受採訪時曾說:「有時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拍桌子」意味著非常憤怒。但他還說,不能簡單地發洩情緒,應該考慮到發火的後果,「理智地發洩憤怒」。
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甯德地委書記時曾調查出2000多名違規修建住宅的公務員,令人們震驚不已。他曾經說:「是300萬人該得罪,還是這2、3千人該得罪?我寧肯得罪這2、3千人。」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抨擊,習近平曾多次發表強硬講話。專家普遍認為,習近平有一種在非常時期以信念和原則為本奮勇前進的氣魄。由此可以推測,如果今後同美國、日本等國發生糾紛,中國的聲音可能會比現在更大。
保守、慎重→民主化和政治改革可能推遲
「不要提出過多的新見解和新創意,最重要的是行動。」習近平擔任地方官員時還曾說:「新官上任的人中很多人想給人帶來新感覺,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我不這樣認為。」從他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不會推進急劇的改革。因為過於保守,他幾乎沒有犯過錯。很多人分析稱,在同優秀的副總理李克強的競爭中能夠領先對手正是因為他的慎重。因為「總理失誤有辦法解決,但總書記失誤就束手無策」。但是,如果最高領導班子裡的多數人傾向於改革,他也很有可能不會拒絕。
美大使要中國學著「厚臉皮」【中央社 2010.10.25
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J. Huntsman)今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全球正看著中國發揮領導力,但大陸要學著「厚臉皮」、接受各方的批評,才能擔當全球領導者。
他說,這就像美國的參與式民主制度,「不管你對劉曉波持什麼看法、對諾貝爾和平獎有什麼見解,我們能在這裡自由談論這些,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
洪博培並以在青海大學的一次演講經驗指出,當他面對台下大陸學生發言批評美國時,他的回答是,美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很容易成為別人批評的目標,而批評一個政經強權國家,在當今世界不僅容易,甚至是一種流行。
他認為,美國已經比較「厚臉皮」,因為不管理由充不充分,大家總是批評美國,但反過來說,中國要在未來當世界領袖時,也應學美國「厚臉皮」,勇於接受各方的批評。
阿楨
陶冬:中國 不會列為匯率操縱國【經濟日報 2010.10.15(另參本館: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經濟巫師 中國宣言 雙率大戰 國際金融新體制
美國財政部將於美東時間15日公布「匯率操縱國」報告,人民幣中間價連兩日大升、連創匯改以來新高,市場瀰漫山雨欲來風滿樓氣氛,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對此鐵口直斷:「中國不會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名單!」
不過,渣打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持保留態度。他說,此案通過機率為「50%對50%」,倘若中國真被列入匯率操縱的黑名單,代表華府難擋國會與選舉壓力,將是人民幣匯率主導權的一大挫敗。
華爾街日報也報導,德國再次加入逼升人民幣行列。德國經濟部長布呂德勒對德國商報說,中國需要採取行動減少與美國發生破壞性貿易糾紛的風險。對此,陶冬提醒,人民幣近二日或9月以來強升,並非人民幣走強,而是「美元走弱」。隨著西方國家政治口水不斷,加上國際資金加入拋售美元行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陶冬說,中國不僅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還有其他國家的壓力,德國不是第一次講、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重點是「我不相信中國會因為外部壓力,而使人民幣出現大幅上漲」。
他預估,人民幣今年全年升值幅度,可能比匯改以來平均每年升值3%至5%的幅度還要小。人民幣9月以來升值較多,其實是反映上半年盯住美元,全年應升而未升的「補升」行情。
中美貨幣戰暫歇 貿易戰火又起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2010.10.17
據新華網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宣布延遲提出匯率報告前,曾與大陸主管金融的副總理王岐山「通電話」,就中美經濟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報導沒有透露兩人「熱線電話」的內容,外界估計與人民幣升值有關。
美國推遲提出匯率報告,中共官方鬆了一口氣。但中美貨幣戰暫歇,貿易戰煙硝又起。美國昨天啟動對中國清潔能源有關政策和措施的三○一調查,令中共十分不快。
版主回應
從諾貝爾獎談經濟政策【聯合報社論 2010.10.18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戴門、莫忝生及皮薩里德斯三人平分一五○萬美元獎金;不過獎金事小,得獎者因諾貝爾的桂冠而身價大漲,更是難得的榮耀。然而,從一九六八年起由瑞典中央銀行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這個獎有否客觀標準,及經濟學有否客觀標準,皆仍是見仁見智的爭議。
就在揭曉的前夕,一位因在金融海嘯前事先提出警告而聲名大噪的暢銷書作家公然表示,要向瑞典中央銀行索賠,因為諾貝爾獎曾授予幾位發明投資組合風險模型的財金學者;由於諾貝爾獎的加持,使其理論大受重視,風險模型受到銀行家的高度依重,結果卻導致全球經濟重創,投資者蒙受嚴重損失,納稅者也要拿出血汗錢來紓困。
尤有甚者,在這個獲獎的風險模型失誤後,又有更重量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厲聲恫嚇,恐嚇全球各國將陷入百年來最可怕的經濟大蕭條之中,透過其風行全球的專欄擊潰各國政府與人民的信心,導致世界經濟應聲癱瘓,為金融海嘯火上加油,雪上加霜。
事實上,從二○○八年金融海嘯爆發,至今已歷兩年,包括美、歐、日等國的經濟元氣未復,時刻擔心二次衰退;在這個階段,經濟學家究竟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實在是功過兼之。還有一個不在現場的幫兇,那就是七十年前為對治前一次經濟大恐慌而發展出來的凱因斯學說。儘管三十年來這一套理論早已被抨擊得體無完膚,但全球經濟全面癱瘓,各國政府在美國登高一呼之下,群起採取凱因斯學派的赤字支出政策,竭盡所能地舉債投入公共支出與建設,尤以中國大陸手筆最大,一口氣投下四兆人民幣大事興築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住宅建築。結果許多國家景氣非但未見起色,卻因為政府負債比重過高,又反過來採取增稅、削減預算的凱因斯學派緊縮政策,如此忽正忽反,忽冷忽熱,經濟飽受摧殘,政府沉重的債務則令國家的穩定出現風險。
不僅如此,由於金融海嘯被經濟學者渲染得太過可怖,因而在凱因斯赤字支出政策用到極致的同時,一向與此派學者為死對頭的貨幣學派的政策也全面出爐,將利率壓低到零或歷史新低,並同時使出等同印鈔救市的量化「寬鬆政策」,無限量向市場撒鈔票。結果真正有助於實業發展的投資仍陷低迷,卻搞得熱錢橫流、四處為患,各國均深為泡沫所苦。
這些行之無效反有後患的種種相互矛盾的政策,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問世三十二年後,出現在幾乎囊括全部經濟學獎得主的美國,又由頂尖的經濟學家鼓吹、宣揚、推動,這證明了一件事情:經濟學仍停留在十分粗糙而幼稚的階段,雖有一家之言,卻難有顛撲不破之論,與一九○一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化學等實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學最大的困難,在於所研究的是芸芸眾生千奇百怪的行為,卻強要借用分析原子、分子、引力等非人對象、極其機械化的物理學分析工具,勉強撐出一個「科學」的面貌,實際上已與人的行為特性背道而馳,愈走愈遠。因而經濟學愈是模型化、抽象化、數理化,所獲得的結論即可能愈無補於實事。
即以此次三位新科得主而言,他們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現實的市場並不像經濟理論中的世界,資訊完整而充分,不論買方還是賣方,都唾手可得,因而失業與缺工絕不可能同時存在。其實,戴門首創的搜尋理論即首先發現,不論消費者還是求職者,都要付出最昂貴的搜尋成本,才有可能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我們試以此詢問路旁的黃口孺子,同樣的答案脫口即出,何需精細複雜的數理模型努力推敲?
經濟學的威力及價值,經過此次金融海嘯的考驗,世人必將重新評價。或許以後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會大為減色,但這應不是壞事,畢竟當十個經濟學家就有十一個不同意見時,賦予其中任何一個意見太高的價值,恐怕都有極高的風險。
阿楨
(楨:想以達賴,高行健,劉曉波等諾貝爾政治獎來反中?肖想!另參本館:達賴妨台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
中共:頒給罪犯 褻瀆和平獎【聯合報2010.10.09
挪威無視中國事先警告,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大大惹惱中共。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昨天表示,諾貝爾委員會此舉將損害中國與挪威關係,強烈表達中共對劉曉波獲獎的不悅。
馬朝旭對劉曉波獲獎的回應談話是以答記者問形式,發布在中共外交部官網。馬朝旭表示,諾貝爾和平獎應授予「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這是諾貝爾的遺願。
馬朝旭說,「劉曉波是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他所作所為與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背道而馳。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
被問及劉曉波獲獎是否會影響中挪關係時,馬朝旭說,「近年來,中挪關係一直保持良好發展,諾委會授獎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宗旨背道而馳,也會給中挪關係帶來損害。」
【記者林琮盛/綜合報導】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大陸網路昨天探討劉曉波獲獎的公開討論鳳毛麟角,相關新聞多數以中共外交部新聞稿為主,其他不同的聲音幾乎都被「和諧」掉了。
其 他 新 聞
‧ 非暴力爭取人權 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 得獎之前… 劉妻:警察正和我談判
‧ 劉霞今探劉曉波 報喜
‧ 劉曉波因這份《零八憲章》入獄
‧ 歐巴馬要求中國 快釋放劉曉波
‧ 觀察站/強勢中國 被諾貝爾打一巴掌
‧ 「我這倖存者 連狗崽子都不如」
‧ 啊!劉曉慶得獎啦?
‧ 馬總統祝賀 盼大陸人權突破符和平崛起
‧ 劉曉波嚮往台灣民主 對馬總統有期待
‧ 中共:頒給罪犯 褻瀆和平獎
‧ 北京面臨難題/再關…翁山蘇姬 流放…達賴
‧ 2事件3度繫獄 劉曉波堅持不出國
‧ 囚犯身分獲獎連劉曉波只3人
‧ 法庭答辯文/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
‧ 港媒:大陸維權人士為曉波慶功
‧ 評論/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什麼訊息
版主回應
劉曉波獲和平獎 陸學者:西方給難堪2010-10-09 中國時報 亓樂義
對北京知識界來說,多對劉獲獎感到莫名其妙,「這明擺著是西方給中國一個難堪。」一位學者表示,劉曉波以「反孔孟」起家,現儼然成為中國人權代言人,「他寫過什麼,做過什麼,何以獲此殊榮」。他的獲獎,只說明諾貝爾和平獎「墮落」,公信力蕩然無存。
相關新聞
妻驚喜:劉曉波無罪 得獎更負重任
劉妻難掩興奮 要求大陸放人
中共批違諾貝爾宗旨 封鎖消息
北京態度游移 溫和勢力發酵
達賴:籲北京同時釋放思想犯
劉曉波恐無法親自領獎 有前例
劉霞今探劉曉波報喜
港媒:大陸維權人士為曉波慶功
國際發聲 促中國大陸速放人
國際大幅報導 陸媒禁聲
和平獎頌詞 批中國大陸違憲
加總理籲中國大陸釋放劉曉波
留言:
政治味濃厚,真是和平獎,不是授予政治獎嗎?哈哈 黔驢技窮了,消費諾貝爾的聲譽,可恥。
所謂諾貝爾和平獎,是專門獎勵那些認同和維護西方政治制度、價值觀和爲西方利益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尤其是在與西方意識形態敵對的國家中,那些認同維護西方利益和價值觀的“異見人士”有優先獲獎權。
請加國總理盡快遣返賴昌星回中國受審。加國難道是『卒仔』的夢想國度嗎?加國歷史上就是逃跑者之地,歷史的傳統嗎?
達賴喇嘛是坨狗屎,劉與之交往不會得到大陸人民支持
封鎖消息?特奇怪了唄!劉曉波獲獎,違諾貝爾宗旨,中共豈能錯失機會,理該伺機反宣傳呀。
有人想在中國內部製造紛爭。哈哈。極力大聲反對就上當了,應該不予理會,蔑視他才是最好的回應。
中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威脅歐美, 恐怕中國將,成為本世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多的國家.
本人相當同情劉曉波,他的理念是對的,只是時機不對,故有此牢獄之災.我相信共黨專政,可將中國帶入全球第一富強的地位,到時再談民主化還不遲.民主國家最大的缺點是政客執政,眼光短淺.通常是上位後把錢用光,借光,債留子孫,反正任期滿後的事與我無關,只要能拼連任就好.國家也因此發展停滯,看台灣就知道.
誰握有媒體,誰就能大大影響輿論.民主真的適合所有地區? 這只是歐美國家意圖影響全球的工具.表面人民當家作主,實際上只要控制媒體及少數政黨或個人,就可以影響操控這個國家.民主,極權只是產生統治的方法不同, 一個讓你以為是照民意的統治, 一個是赤裸裸讓你一看就知道是霸道統治, 兩者最終統治的目的都是一樣. 美國要發動戰爭就發動戰爭, 比極權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被侵略的國家人民的人權又在那裡.歐巴馬自伊拉克撤軍得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接著又增兵阿富汗,不曉得諾貝爾評委要頒,什麼獎來獎勵歐巴馬.
伊拉克不是被美國強迫自由解放實行美式民主了嗎,結果咧,落的現在混亂、蕭條、凋敝,連油井都被美國控制了,代價如何?真是個血淋淋的教訓
老實說,啊共仔要養活13億人口,還把經濟搞到全世界第一,這必須承認大陸共產黨已非50年前甚至10年前的共產黨,然後號稱愛臺灣的民進黨,也才執政沒幾年,就把才2300萬人口的臺灣經濟,搞到奄奄一息,阿扁還自己A了好幾億,這樣的反差,太大了吧,說到民主,民進黨搞民粹的方式,果真對台灣民主是加分嗎?恐怕一半以上臺灣人都會搖頭,那這樣的民主反會讓台灣失去競爭力!所以大陸13億人口絕不可能一夕之間就變民主,現在大陸比較像台灣即將解嚴時期當時,但13億人口的民主一定是漸進式,否則會造成動亂,以美國立場,他巴不得共產黨垮台,但實際上大陸卻必須穩扎穩打邁向改革開放!
可笑的西方國家的走狗們,這樣就能讓中國演變嗎?如果靠頒發一個西方人眼中的獎勵,就能改變中國人的思想和智慧,那西方人和它的走狗們一定會失望的.西方國家對財富的掠奪逐漸被反抗,對其他國家和人民所謂民主意識的強加,未見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改變,看到的只不過是西方國家傀儡和走夠的得利.我不是共産黨人,不愛共産黨這個政黨,但我不反對共産黨對我祖國的管理.我對共産黨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共産黨對那些做西方國家走狗的人太軟弱了.
諾貝爾和平獎從來都是政治獎,去年歐巴馬剛當選總統就給獎, 讓歐巴馬趕緊把錢捐出去,到現在有太多美國人都在懷疑這是什麼獎,台灣跟中國有許多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得獎,慈濟的聖嚴法師就是最好的人選,諾貝爾委員會本來就是要給中共難堪,尤其中國現在經濟起飛 國力強大,諾貝爾委員會故意藉機刺激中共只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真的希望中共改善人權,第二就是希望讓內部政治鬥爭矛盾浮現,製造內鬥,減緩經濟發展速度, 讓歐美獲利,至於真的是哪一個理由,我想各佔50%吧
台灣就是沒人鳥您,否則,憑此標準,施明德被關20幾年,絕食N次,早就得到諾貝爾和平獎2次了
台灣的諾貝爾才厲害呢,又會化學又會教改又懂地震又會救災,還可能選下屆副總統
阿楨
反殖民批暴政 在中引共鳴2010-10-08 旺報 記者孫瑋芒
74歲馬里奧.巴加斯.略薩今年10月7日終於不必再受一次折騰了,推崇他的世界文壇人士、熱愛他的中國翻譯家、仿效他的華文作家,也不必再感到失落了,略薩不負眾望,戴上了世界文學最高桂冠: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繼祕魯詩人聶魯達、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墨西哥詩人帕斯之後,拉丁美洲文壇巨匠再一次眾望所歸得諾獎。
呼聲甚高的村上春樹與諾獎擦身而過。諾獎得主的寫作傾向,有引領風騷的作用。我寧願看到諾獎把世界文學讀者的目光、作家們的創作方向引向略薩,而不是村上。在這個消費社會,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村上春樹、更多的商品意象、更多的小資情調。
我們需要向略薩那樣的作品:對殖民主義、獨裁暴政做深刻批判,對歷史做宏觀的反思,對寫作題材做全面的調研,深入生活,深入寫作藝術。
略薩站在拉丁美洲人民的立場寫作,正是他在中國被大量翻譯、引發強烈共鳴的原因。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兩岸近百年來都是深受殖民者之害,與拉丁美洲異曲同工。
略薩是記者出身,他的作品的人民性,有豐滿的藝術性來支撐。他繼承的是歐洲寫實主義的偉大傳統,他賦予寫實主義新生命,創造了「結構寫實主義」。他筆下人物形形色色,國際文壇稱他為「拉丁美洲的巴爾扎克」,並不過譽。村上春樹的小說喜用雙線、多線並行的敘事方式,也有向略薩「結構寫實主義」致敬的意味。
略薩不是刻板的說教者。他最引人入勝的小說《胡莉婭姨媽與作家》(台譯《愛情萬歲》),充滿奇聞軼事,不時耍個拉丁式的幽默。篇幅較小的《情愛筆記》,以情色、亂倫為主題,在淫穢的邊緣,挑逗讀者的感官,挑戰讀者的道德觀。他同時是文學學者,《給青年小說家的信》總結了他的創作心得,揭露了其他作家作品誕生的奧祕。顛峰之作、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之戰》,則需要用登山的毅力才能讀完。
略薩創作早為國際文壇肯定,作品的中文譯本,在華文閱讀界並不熱門。把關注對象從「小我」轉向「大我」的讀者,默默愛他;對寫作藝術有高度自覺的作家們,偷偷學他。諾貝爾文學獎如今把略薩變成一種時尚,對嚴肅文學的讀者與作家來說,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
相關新聞
諾貝爾和平獎 劉曉波最熱門
版主回應
秘魯作家尤薩 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0-10-08 中國時報
瑞典學院七日宣布秘魯作家尤薩(Mario Vargas Llosa)以他「對權力結構的描繪,並用銳利的影像呈現個人的抗爭、反叛和挫敗」,獲得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尤薩是一九八二年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之後,第一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拉美作家。
學院公布文學獎獲獎者時,尤薩正在紐約,他目前任教於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尤薩隨後在接受哥倫比亞RCN電台訪問時說,他甚至不曉得自己名列候選名單,他能夠獲獎,說明拉丁美洲文學及西班牙語文學獲得了肯定。被問到他最喜歡自己哪一部作品,尤薩猶豫說:「這就像問我『最喜歡自己哪個小孩?』就算你確有偏愛的一個,你還是說不出口。」尤薩說:「假如非要選一本,可能是我還沒動手寫的一本。」
不過,尤薩馬上提到他最近剛完成預訂下個月出版的《凱爾特之夢》(El Sueno del Celta),說這本小說也許是他的最愛。
尤薩一九三六年三月廿八日出生於秘魯南部的阿雷基帕市,他不僅是拉美魔幻文學的代表人物,與馬奎斯齊名,同時也投身政治,一九九○年曾參選秘魯總統,敗給了藤森謙也;七○至九○年代,尤薩曾三度訪台,一九八九年來台會面政界與文壇人士,為他隔年參選秘魯總統造勢。
尤薩早年與馬奎斯為莫逆之交,後來卻反目成仇。有一說是尤薩的政治立場逐漸右傾,與始終支持的卡斯楚及左派信仰的馬奎斯漸行漸遠。也有更八卦的傳聞是,因為尤薩外遇不斷,尤薩第二任、也是現任妻子派翠西亞向馬奎斯訴苦,馬奎斯勸她離婚,尤薩知情兄弟翻臉,還在墨西哥市一場首映會上朝馬奎斯揮拳,自此兩人決裂。
不過在二○○七年、馬奎斯八十歲生日時,新出版的紀念版《百年孤寂》收錄尤薩早年以馬奎斯為題的文章,象徵兩人重修舊誼。
尤薩少年時期曾進入「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院」就讀,並在這段期間寫下第一部舞台劇《印加王的逃遁》,大學時主修法律與文學。一九五五年與舅舅的小姨子、年長他十三歲的胡莉雅.烏爾吉蒂結婚,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愛情萬歲》便描述這段姊弟戀情。
大學時同時在報社工作的尤薩開始寫作生涯,畢業後前往西班牙深造,一九六○年與妻子前往巴黎,擔任語言教師、並為法新社和法國國家電視台工作。一九六三年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出版,奠定了國際聲譽。
《城市與狗》根據他少年時軍校經歷寫成,描寫校園暴力霸凌、甚至雞姦雞狗等變態景象,突顯宰割人性的軍事教育,暗喻體制的腐化,以及在體制下卑微扭曲如同狗崽的人民,並因書中對秘魯獨裁政治的尖銳批評,遭當局查禁。
一九六四年,尤薩離婚,與堂妹派翠西亞結婚。隨後數年,他先後在巴黎、利馬、倫敦和巴塞隆納等地居住,並陸續推出《青樓》、《幼崽》、《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愛情萬歲》、《世界末日之戰》、《狂人瑪伊塔》、《誰是殺人犯》等作。
尤薩積極介入政治,大學時參與左派讀書會,加入秘魯共產黨,六○年代前往古巴「朝聖」,對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佩服不已。但隨著時勢移轉,尤薩的的政治立場逐漸右傾,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八○年代末自組「民主陣線」(Frente Democratico,簡稱Fredemo),一九九○年出面競選秘魯總統,失利後逐漸淡出政壇,曾赴美、英任教,並取得西班牙國籍。
摘諾貝爾桂冠 尤薩批判力強2010-10-08 中央社
西語世界重量級作家尤薩摘下今年諾貝爾文學桂冠,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表示,尤薩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社會和政治批判性,期盼他得獎能讓台灣讀者多認識拉丁美洲的文學。
近年來相繼出版「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及「城市與狗」3本尤薩(Mario VargasLlosa)著作的林載爵表示,台灣出版界原本把目光集中在英語世界和歐洲,不過隨著讀者的胃口愈來愈開放,他開始密集出版拉丁美洲的文學,希望為台灣的閱讀地圖補上這一塊缺角。
林載爵說,台灣的讀者大多知道馬奎斯,對其它拉丁美洲的作家卻相當陌生,事實上拉美不是只有魔幻寫實,出身祕魯的尤薩對政治的批判力特別強,透過小說來關懷社會,也非常值得引介到台灣。
繼去年的德國作家慕勒(Herta Mueller)後,瑞典學院今年再度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位批判現實的非主流作家,林載爵指出,這正是諾貝爾獎的核心價值。
聯經還計劃在年底前,出版尤薩另一本名作「公羊的盛宴」的著作。
諾貝爾獎政治
諾貝爾光環的社會責任> 知識通訊評論 07/06/12
你一旦贏得了諾貝爾獎,就會變得炙手可熱。許多事會找上門來,要你的簽名背書。到底諾貝爾獎得主的社會責任為何?其分際又何在?
半個世紀前,化學家鮑林 (Linus Pauling) 帶頭進行科學史上最龐大的請願活動之一。一萬一千多名科學家,包括三十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簽名呼籲永久廢除核子武器。這項請願活動促成國際間第一次核武限 制,也就是「部分禁止核試爆條約」。在一九六三年的同一天,這項條約正式產生效力,挪威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鮑林將在一九五四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之後, 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由諾貝爾獎得主加持的請願活動,已經成為社會運動的慣用工具。各種請願內容五花八門,舉凡要求釋放不當監禁的犯人,修訂藥事法律,妥善分配研究資金,控制核武擴散等等,只要有個諾貝爾獎得主在請願書上簽個名,幾乎就保證請願會受到額外關注,上報紙頭條也不足為奇。
光是去年一整年,有諾貝爾獎得主簽名支持的請願活動,就有要求網路上免費取得公眾資金支持的學術研究,印度同性戀除罪化,提高美國最低工資 率,批評布希政府讓科學政治化,以及限制美國總統對未擁有核武的國家,發動核武攻擊的權力。五月中的時候,三十五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約旦,參與第三次的佩 特拉大會 (Petra conference) ,討論世界的重大議題,最後決議開始一項一千萬美元的計畫,來支持中東的科學計畫。
隨著這樣強而有力科學請願活動的日漸盛行,收集簽名這件事也自成一格。首創先例的是位於美國麻州劍橋的「科學家關懷社會聯盟」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它在一九九二年針對環境議題,所發表的「全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示」,就有將近半數還活著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簽名支持。五年後,又有一百一十多名諾貝爾 獎得主,聯名支持該團體呼籲對全球暖化採取行動。
政治人物也經常請來諾貝爾獎得主(或起碼爭取到他們的簽名),來為自己的訴求背書。克林頓在一九九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有七位諾貝爾獎得主 為其預算計畫背書,他的共和黨對手杜爾則有四位諾貝爾獎得主支持。小布希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時,想要攻擊民主黨提名的參選人凱瑞的租稅計畫,但是他只得 到六位諾貝爾獎得主支持,凱瑞卻有十位。
講到這裡,諾貝爾獎得主的根本問題就浮現了:解出物質內在作用之謎,你就變成了諾貝爾獎得主,但是在請願書上簽名,你卻變成了一個數字。獲 頒一九八二年諾貝爾化學獎,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霍夫曼 (Roald Hoffmann) 說,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在被問到能否借用他的大名時,他就變成了某種商品,這使得諾貝爾獎得主失去了分際。他們當真想知道你對這事的看法,還是只想要用上你 的名字?
隨著諾貝爾獎得主簽名支持的請願日益增加,其價值卻隨著遞減。獲頒二○○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現任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科技副院長的阿格瑞 (Peter Agre) 說,你簽名簽得愈多,公信力就愈低。阿格瑞自己在獲頒諾貝爾獎之後,就簽名反對將智慧創生論納入科學課程裡,為一名被控不當處理致命生化藥劑的感染疾病專 家請願,還跟其他四十七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支持凱瑞競選美國總統。
所以這些聲名大噪,請願書如雪片般飛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該如何從中選擇值得他花費時間、出借大名的活動呢?阿格瑞的方法是看看誰已經簽名了,如果他在請願書上看到其他值得敬重的人物名字,那麼他也就會放手簽下去。
獲頒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物理獎,在美國哈佛大學跟亞利桑納大學都有名譽教席的布隆姆博根 (Bicholaas Bloembergen) 說,他每年會收到半打請願書要他簽名,而他大約只會簽一份,善盡物理學家對科學議題提出針砭,以及博學多聞的社會公民對社會議題關切的責任。比方說他跟其 他四十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抗議美國進行伊拉克戰爭;又在二○○一年參與百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警告,世界安全繫於環境與社會改革的活動。
服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頒一九八七年諾貝爾經濟獎的梭羅 (Robert Solow) ,儘量只在經濟議題上發表意見,簽名的請願書還不到他收到的一半。梭羅表示真正麻煩的地方,在於通常他們會拿一份別人寫的宣言要你簽名;如果寫的跟他想的 不符合,他就會認為沒有背書的必要,而如果他大致同意其內容,卻對小地方有些意見,他就會自問這些小地方是否真的微不足道,足以讓他忽略。
不過也有讓梭羅幾乎毫不猶豫就簽下去的請願內容,比方說「世界和平」之類的。他說雖然那不關他的專業,不過他讀過一遍之後通常就會簽下去,想說死後到了天堂之門,聖彼得應該不會因為他擁護和平,就不給他進天堂吧!
獲頒二○○四年諾貝爾化學獎,現在以色列羅絲與布魯斯拉帕波特醫學院的希恰諾佛 (Aaron Ciechanover) ,經常有人要他簽這個簽那個的,內容還跟他的專業風馬牛不相及,一下子要以色列總理跟敘利亞以及哈瑪斯展開對談,一下子又是呼籲蘇丹政府停止在達佛區的大 屠殺。希恰諾佛表示,他不認為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會讓他在這些事情上頭,有比別人更高明的意見;不過他會根據自己的原則與良心,針對他認為重要的議題表 示意見,也許到最後會有點貢獻吧。
不過儘管諾貝爾獎得主夙負盛名,在社會改革上似乎卻使不上什麼力。普利茲獎得主,同時也是位於紐約市的非黨派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名譽主席 的紐約時報記者蓋伯 (Leslie Gelb) ,就說他四十年來看過各式請願活動來來去去,卻沒看過決策者當真因此改變心意的。他經常詢問掌權者是否有看到報紙上全版的請願廣告,十之八九都回答他沒看到。
也許這也不全是壞事。梭羅說,得獎前跟得獎後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再也不能說些笨到任何報章雜誌都不會刊登的意見。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 史提格勒 (George Stigler),也在一九七○年的時候告訴他的學生說,沒有什麼請願活動的內容,會蠢到連幾個諾貝爾獎得主的簽名也要不到,十二年後,他自己贏得了諾貝爾獎。
即使是有上好意圖的請願活動,也可能會令簽名支持的人大失所望。比方說一九九二年的「對全人類的警示」吧,內容包羅萬象,包括臭氧層耗盡、 水污染、漁獲量減低、土壤退化、雨林遭到摧毀、物種滅絕、人口過剩、以及貧窮問題等議題;聯合國在同年稍早時,還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高峰會,大加 討論這些議題的對應措施,然而大多數的報紙對此卻僅僅一筆帶過。加拿大生物學家鈴木 (David Suzuki) 表示,「對全人類的警示」精心撰寫,擲地有聲,卻完全遭到忽略,對他來說這不啻一項驚人的警鐘,提醒他科學家在這個社會裡,是如何遭到媒體的邊緣化。蓋伯 則認為諾貝爾獎得主事事插嘴,反而稀釋了他們訴求的力道。
話雖如此,接受訪問的諾貝爾獎得主,仍然認為他們的表態支持有其價值。獲頒一九七七年諾貝爾物理獎,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安德森 (Philip Anderson) 說,人們喜歡把電影明星跟運動明星的名字放在請願書上,難道他們就一定比其他人更瞭解關於飢荒之類的議題嗎?
對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來說,保持緘默的後果嚴重到難以漠視。一九八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現任德國馬克斯蒲朗克固態物理研究所所長的德國物理 學家馮克利辛 (Klaus von Klitzing) 表示,絕大多數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很願意運用所謂的「羞愧心理」,告訴社會大眾哪些事情不應視為理所當然。
獲頒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赫許巴哈 (Dudley Herschbach) 勇於任事,他將這種積極行為視為可上溯富蘭克林的美國傳統。赫許巴哈現在是華盛頓特區「適宜居住世界協會」 (Council for a Livable World) 的董事,這個會採取政治行動的團體是由物理學家席拉 (Leó Szilárd) 創建。席拉率先想出會有核子的連鎖反應,也是曼哈頓計畫的領導者,卻無法阻止杜魯門總統把原子彈丟到日本人頭上。
赫許巴哈目前擔心的是,前蘇聯境內大約一千頓的核武級濃縮鈾,可能會落入恐怖份子之手。他說碰到這種事情,無論如何你都得想點辦法,盡其所 能得到些許注意。不過他也知道諾貝爾獎得主也有伸手不及之處,雖然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地位崇高,但許多人卻是在他被畫進「辛普森家庭」的電視卡通後,才開 始注意到他。
「無論如何你都得想點辦法,盡其所能得到些許注意。」 ---- 赫許巴哈
也許這就是民主的特徵: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影響力也不見得比其他人更大。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布查南 (James Buchanan) 就說,一人一票,事情就是這樣。他當然體會很深,誰叫他自己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呢!
版主回應
「光纖之父」高錕 改變世界通訊2009-10-07 中國時報 陳文和
二○○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共同得主高錕,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且兼具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屆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身分,是出類拔萃的光纖通訊與電機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只是,近年來高錕罹患了老年失智症,讓為他獲獎而萬分欣喜的親友多少有些遺憾。
高錕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四日出生於上海的書香世家,父親是國際法庭的律師。入學前,父親就聘請家教,教導高錕與其弟誦讀四書五經。十歲時,高錕就讀國際學校,開始接觸英文、法文以及外國文化。據他後來回憶說,這「影響很大!」
實至名歸 獲諾貝爾物理獎
高錕年少時就對科學深感興趣,當時學校沒有化學課程,高錕就自購課外書,學做實驗,住家三樓就是他的私人實驗室。還一度「試過自製炸藥,然後將炸藥藏在泥裡,再搓成一個個小湯圓般的『武器』,擲在地上,作弄路過的貓貓狗狗…有一次把弟弟的褲管子銷熔了,當時真的很危險!」
高錕自童年起就具有學以致用的精神,「為何要學習知識學問?就是學問學懂之後,一定有用。」他也主張:「自己思想不一定對,要去探討,在對、錯、無用、有用之間找出答案。」
一九四八年,高錕舉家移民香港。他在中學時期遇上了幾位善於啟發的老師,「其中一位老師,請學生用手推他到牆角,切身體會推力的原理」。這種教育方法讓高錕得以深刻體驗、瞭解所學知識。中學畢業後,由於香港大學沒有電機工程系,高錕遠赴英國求學,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五年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鑽研有成 不悔未申請專利
一九七○年起,高錕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教授,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六年擔任該校校長。一九九二年,高錕當選台灣中研院第十九屆院士,隨後在一九九六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外他還先後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錕同時擁有美國與英國國籍,現居香港,他以十年時間完成的英文自傳,已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中譯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光纖之父」高錕並未申請光纖技術的專利權,龐大財富失之交臂。對此,高錕曾說:「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憑腦力成為華人之光的高錕,在光纖領域的成就雖然改變了世界的通訊模式,卻像一般人一樣無法扭轉自己的命運,他的夫人黃美芸今年二月初回應外界傳聞,證實高錕罹患老年失智症。雖然高夫人說病情輕微,但與高錕深交多年的高溫超導體權威朱經武說,高錕的病況「挺嚴重」。
華人之光 老年罹患失智症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一九九六年,將所發現的兩顆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高錕星」(asteroid Kaokuen) 及「楊振寧星」(asteroid Yangchenning),以表揚這兩位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在科學上的傑出貢獻。楊振寧與李政道在一九五七年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其他得過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還包括:丁肇中(一九七六年物理學獎)、李遠哲(一九八六年化學獎)、朱棣文(一九九七年物理學獎)、崔琦(一九九八年物理學獎)、錢永健(二○○八年化學獎)。
3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不同製度對國家繁榮差異”
2024-10-14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在合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認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成長,但卻無法持續。
回應
他們認為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是攫取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除非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更加轉向包容。
為西方制度捧臭腳,含沙射影罵中國,這就是這仨貨得獎的原因。
與其叫「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如叫「諾貝爾政治獎」。
202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理論完全沒有說服力。四十年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顯然沒有被這些學者研究。今天已經民主化的台灣,除了科技業引領全球,造就少數科技新貴之外,慘業空洞化,社會財富極度集中,大部份人民的經濟前途其實沒甚麼亮點,年輕人辛苦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只能躺平。韓國人民更慘,物價比肩美國,民選總統幾乎都是法院認證,被財閥賄賂的現行犯,制定的經濟制度被財閥掌握,人生目標簡化成拼命進入明星大學,畢業後進入明星公司,一輩子當財閥的經濟奴隸。只有新加坡保持一黨民主專政,在高薪制度下,保持廉潔的政府,年輕人剛開始租政府提供的公寓,累積了財產後買得起產權99年到房子。至於最專制的中共,四十年前GDP只有台灣的兩倍半,今天是台灣的22倍。十四億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超過西歐人口的中產階級。
再拿亞洲另外三個國家比較。菲律賓從美國殖民地獨立時,經濟地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經由師法美國的民主制度選出馬可仕總統,把整個社會退化成靠幫傭賺取外匯的傲人國家。緬甸與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獨立時,GDP、鐵路建設和工業能力都遠高於中國。緬甸演變成獨裁軍政府,完全無法管理超過一百個民族的國家,到現在還是一窮二白,內戰不斷。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台灣開發經國號戰機的同時,也開發自己的光輝戰機,花了30年才開始成軍,如此沒有執行力的政府,最大的制肘力量就是龐大的地方勢力,以民主之名,要求本身利益。直到現任的莫迪總理上台,用獨裁手段和印度教歧視政策,經濟才逐漸有起色,但是GDP 也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民主國家退化的失敗例子。阿根廷原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70年來經歷了幾次民主和軍事政變輪替,經濟每況愈下,破產了好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