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8 08:48:43shyroro

- 靜思晨語 Aug Sep 2009 -

 

































 

 

 

好起疑惑 何以故爾
現見世間行善之人 觸向轗軻

道心堅定 虔信無疑
前因後果 分明無爽
是善或惡 強先弱後
深信因果 正知解惑

為惡之者 是事諧偶
謂言天下善惡無分
如此計者 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經中說言 有三種業
何等為三
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
2009/08/20
































































 

 

 

 

 

 

 

 

 

 





































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佛十力中 業力甚深

十力: 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依其理而修習 就能一步一步接近 佛的智慧

十力之一 知覺處非處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 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十力之二 知三世業報智力
即能知一切眾生 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十力之三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種禪定 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

十力之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
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 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十力之五 知種種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眾生 種種知解的智力

十力之六 知種種界智力
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 不同的智力

十力之七 知一切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眾生 行道因果的智力

十力之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
即能以天眼 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 而無障礙的智力

十力之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
即知眾生宿命 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十力之十 知永斷習氣智力
於一切妄惑餘氣 永斷不生 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2009/08/19

 































































 

 

 

 

 

 

 

 

 

 


耕耘自心田
勤修精進念
出世無漏業
懺悔福慧生

夫業者
能莊飾世趣
在在處處

不復思惟 求離世解脫
所以六道果報 種種不同
形類各異 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三惑: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三業
善業:良善的行為造作
惡業:惡劣的行為造作
無記業:非善非惡 無可記別的作業

見思惑為凡夫之惑
見惑:知見上的迷惑錯誤
如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 五種不正見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
菩薩化度眾生 若不能通達
如塵沙般的無量法門
就無法教化眾生 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
亦稱根本無明
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
斷盡即成佛
2009/08/18

 

 




































 

 




聖道朗然如日
發願已
歸命禮諸佛

虔誠信敬諸佛菩薩
聖眾正法諦理無偏
以佛心待人人即佛
以虔誠心對人事物
人事物理何患不圓

禮諸佛已
次復懺悔

弟子眾等略懺煩惱障竟
今當次第懺悔業障

夫業者
能莊飾世趣
在在處處
2009/08/17

 
































樂說無窮而不染著

得心自在
得法自在
方便自在

令此煩惱
及無知結習
畢竟永斷
不復相續

無漏聖道
朗然如日
發願已
歸命禮諸佛
2009/08/14





















 

 

 

 





於諸禪定甚深境界
及諸知見
通達無礙

諸佛世尊
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於世
無非欲令眾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心能普周 一切諸法
樂說無窮 而不染著
得心自在 得法自在
方便自在
2009/08/13

 

































 

願藉此懺悔
障於諸行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願在在處處
自在受生
不為結集業行之所迴轉

以如意通 於一念頃
遍至十方 淨諸佛土
攝化眾生
2009/08/12

























 

 

 

善惡因緣增減
分明歸類入倉
好歹自作自受

今日致禱稽懇
向十方佛
尊法聖眾
慚愧懺悔
願皆消滅

平時守本分
做好該做的事
受了委屈
不生怨也不嫉妒
能開闊心胸善解他人
這才是修養
2009/08/11
















































 

 

 

 

 

 

 

 












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
障學十回向十願之煩惱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
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 即十信、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
等覺、妙覺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
明解之煩惱

障學五地六地七地
諸知見煩惱

障學八地九地十地
雙照之煩惱

障學佛果 百萬阿僧祇 諸行之煩惱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
2009/08/10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六通:
宿命通 天眼通
漏盡通 天耳通
他心通 神足通

障學六度四等煩惱
障學四攝法
廣化之煩惱
障學大乘心
四弘誓願之煩惱

四攝法: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2009/08/07

 

 

 

 

 

 

 

 

 

 

 

 

 

 

 

 

 

 

 

 

 

 

 

 

 

 

 

障學於十智
三三昧煩惱
障學三明六通
四無礙煩惱

十智:
世俗智 法智 類智
四諦智(苦集滅道)
他心智 盡智 無生智

三三昧:
即空 無相 無作
三種解脫
由修三昧而成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四無礙智:
詞無礙 義無礙
法無礙 樂說無礙
2009/08/06

 

 

 

 

 

 

 

 

 

 

 

 

 

 

 

 

 

 

 

 

 

 

 

 

 

 

 

 

 

 

見思煩惱相似易解
但真切體悟卻非易
如能知行平齊如顧命
七覺支八正道恆常心

四觀行:
1.觀因緣 2.觀果報
3.觀自身 4.觀如來身

障學空平等 中道解
三觀義諸煩惱

學法要清楚明白
五蘊皆空、因果不昧之理
若是無法了解 就會執著在空、假
煩惱不斷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2009/08/05

 

 

 

 

 

 

 

 

 

 

 

 

 

 

 

 

 

 

 

 

 

 

 

 

見思煩惱相似易解
但真切體悟卻非易
如能知行平齊如顧命
七覺支八正道恆常心

四觀行:
1.觀因緣 2.觀果報
3.觀自身 4.觀如來身

障學空平等 中道解
三觀義諸煩惱

學法要清楚明白
五蘊皆空、因果不昧之理
若是無法了解 就會執著在空、假
煩惱不斷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2009/08/04

 

 

 

 

 

 

 

 

 

 

 

 

 

 

 

 

 

 

 

 

 

 

 

 

 

因妄生惡障善法
停止煩惱自妄念
曉了明白自性德
人自本具不增減

障學煖 頂 忍 第一法
七方便等諸煩惱
障學慈悲喜捨
聞思修等諸煩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

三賢: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
四善根:
煖 頂 忍 世第一法
2009/08/03

 

 

 

9/30  394. 互相為他人的貴人 
9/29  393. 懷忍興慈 惡來善往
9/28  392. 以慈修心 得大利樂 
9/25  391. 改形易報 輪迴六道 
9/24  390. 守戒互愛 
9/23  389. 為福莫倦 
9/22  388. 增長慧命 明本心性 
9/21  387. 大悲三念 
9/18  386. 修涅槃四德 具足八自在 
9/17  385. 正智得解脫 
9/16  384. 業從自造亦從自律 
9/15  383. 清淨虔誠 徹底懺悔 
9/14  382. 開啟智慧之門 
9/11  381. 善解寬容 知足無所求 
9/10  380. 見苦知福 
9/09  379. 認識本性 成熟智慧 
9/08  378. 謹言慎行 修心長慧 
9/07  377. 戒而無戒成習慣 
9/04  376. 八齋戒 
9/03  375. 脫規行道如法難 
9/02  374. 二親師長應禮敬 
9/01  373. 慎勿迷真反正
  

8/31  372. 修行 行法 由心起
8/28  371. 積惡如恆沙 造罪滿大地
8/27  370. 慈向眾生 福己利人
8/26  369. 導人向善就理人人有責
8/25  368. 寬人律己福慧人
8/24  367. 合心和氣是度人方法
8/21  366. 因緣果報
8/20  365. 道心堅定正知解惑
8/19  364. 佛的十力
8/18  363. 耕耘自心田
8/17  362. 聖道朗然如日
8/14  361. 轉知為智 轉智為慧
8/13  360. 萬法從心生
8/12  359. 鏡智明鑑滌諸障
8/11  358. 不生怨妒 隨緣善解
8/10  357. 立信 立願 立行 立德
8/07  356. 藉境修心
8/06  355. 明心歸德 慧光淨潔 
8/05  354. 心境的因緣
8/04  353. 知行平齊恆常心
8/03  352. 因妄生惡障善法 


  

from  http://www.newdaai.tv/?view=item&id=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