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22:03:39老鼠人

看飛人集社《測量》

2014/03/28 晚  去牯嶺街看戲

If you can't measure it, it doesn't exist.” 這是講究實證、數據的科學研究信條,但我一直是不信服的,也是這句話,讓我看到節目表中有這麼一齣叫《測量》的戲就按下了一張票。不過,這句話跟編導的初衷顯然關係不大,她比較像是要引導我們去思考、重新丈量那些社會價值觀下的數字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

撇開小時候看的野台布袋戲經驗,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在現場看偶戲表演,意外地萬分驚豔,我想,以後應該會繼續很喜歡吧。



原以為沒有隱藏起來的手會干擾觀眾視線,沒想到根本不會,人的雙眼是會自己找焦點的啊,當表演足夠精彩,人就會自動忽略那些操偶的手。

明明是沒有刻劃表情的素色人偶,透過生動的肢體動作和幾聲輕嘆,居然就有了喜怒哀樂,藝術家操偶的雙手實在有夠靈巧,也不過是皮箱裡的一只小小木偶,深沉的失落感與老病等死的孤單寂寞,撲天蓋地,天啊,真是太讓我大開眼界啦!



也從沒想過,照片裡看起來沒特別厲害的面具,居然會在演員戴上臉之後,變得如此活靈活現。

老婆婆的臉,配上演員忽然變得佝僂的姿態,剎那間,一個都會女子就倏地老了幾十歲,連硬梆梆的面具也不知為何變得柔軟起來,就像她真換上了一張老臉一樣,一個慈祥和藹的老奶奶就站在眼前,不停地對你微微笑著,實在讓人起雞皮疙瘩。



測量的劇本很有趣,量身訂作一間房子的情節讓我想起很想擁有自己小窩的妹妹,如果她一起來看這齣戲,應該會有很多共鳴吧。

想到我們終將孤老而終,不免有點感傷,然而,已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我們只能繼續向前啦,不管有沒有怨、有沒有恨、有沒有遺憾,但願我們像戲裡那張老臉一樣,最後透出對生命的理解與接受,心裡裝著滿足與感謝,但願我們都不枉此生。

劇照出處:飛人集社劇團Facebook

《測量》編導的話 

文/石佩玉

「按照計量學的定義,測量是指:以確定量值為目的的一組操作。」(維基百科),將「未知」做量化處理使之明確,而量化的結果可代表理性、穩定、安全。

幾點幾分幾瓦幾度幾公尺,一清二楚永不出錯,令人安心。所以腰圍是八十公分而不是四個手掌長,小夜燈是五瓦不是兩根蠟燭亮。在生活中需要刻度,在生命中也會出現「精準測量」的時刻。譬如,「二十二歲該畢業了吧?」「畢業後該出國吧?」「要分期付款買房子吧?」「三十歲前該結婚吧?」「結婚後應該要有小孩吧?」「四十歲時存款該有六位數吧?」…。

這些,像是無形的度量衡刻度,丈量生命的內容。用社會價值觀「量」,用師長期許「量」,用記憶「量」,用生命中大小傷口「量」,量出人內在的需求、慾望、經驗值、價值觀。「量」的概念延伸至人一生的狀態...。

從中得到的每一個數據就像是平面圖上的線,銳利如刀鋒,這些線條數據呈現絕對的、毫無廢話的縱橫交錯出所謂的「理想生活」,嚴肅的像是藍曬圖。於是,我們朝著這個數據前進,朝著理想藍圖奮鬥,一路上把一些「不重要的事」忘了,擱著,藏起來,堆疊在旁。直到我們開始懷疑這些人生刻度的真假,重新再記起甚麼是「重要的事」,進而重新安排它擺放在內心裡的位置。經過這個過程,便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起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