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03:00:00丹尼爾

以色列 - 海法 Ḥeifa



海法
Ḥeifa
位於凱撒利亞以北43公里處,是以色列

北部
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 (卡梅爾山 ),是

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第三大城市



ps.
迦密山是以利亞先知與異教巴力先知鬥智鬥力的地點

( 詳情請見︰《
以色列 - 有驚無險的開始》),其最高峰

Muhraka,因此被稱為燃燒的地方   


 
海法位於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平原,是歐洲、非洲和亞洲之

間,古代貿易路線城市,也是基順河 Kishon River 流入

地中海的城市。



馬里斯之路 Via Maris
是古代貿易路線的現代名稱,在拉

丁語意為大海之路,是埃及到敘利亞最重要的路線,沿著

沿海平原進入耶路撒冷平原和約旦河谷。


據悉,在《以賽亞書》9章1節提到的〝沿海的路〞指的就

是這條路


 
馬里斯之路開始於埃及蘇伊士運河兩側,經過尼羅河

三角洲東邊的賽德港,沿著西奈半島的北部海岸通過艾里

拉法加薩亞實基倫阿什杜德雅法多爾...


然後向東米吉多耶斯列谷,直到加利利海的提比里

,沿著岸邊再次向北轉,貿易路線經過
馬加丹迦百農

夏瑣


從夏瑣出發,經過雅各布的女兒橋越過約旦河,然後攀爬

戈蘭高地
向東北方向進入大馬士革


 
基順河 Kishon River 長達70公里 ,其最遠的來源是

吉爾博山脈 ,它沿西西北方向流經耶斯列山谷,排入地中

海的海法灣

在旱季時,除在尾端之十餘公里中僅有涓涓細流之外,上

流則乾涸如同旱溪,但因河床很窄而坡降很大,在冬季反

而成為急流
,尤其是在大雨時,則會使下流泛濫成災...


 
在英國託管時期,基順河口地區成為海法的重工業區

是石化工業和石油煉油中心;也因此基順河成為以色列

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在舊約聖經中兩次提到
基順河 -


《士師記》4章,當夏瑣王耶賓與他的將軍西西拉欺壓以色

列人時,女士師底波拉傳神的話語,預言西西拉的失敗,

在讚美耶和華的慶祝詩歌中提到,因基順古河把敵人沖

,而受到稱讚。


《列王紀上》18章,以利亞戰勝巴力先知後,在基順河邊

殺了他們。


 
海法除了擁有重工業,也是高科技工業中心,以色列最大

和最古老的馬塔姆高科技園區就位於海法的南入口,

很多本國及國際的高技術公司如英特爾、微軟、谷歌及

IBM等均在此設有分公司,進行生產與研發。


 
以色列建國前,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制定了一

份《現狀協議》,保障以色列建國初期即存在的現有各

式宗教狀態


 
1948年之前,海法居民除了猶太人,還包含阿拉伯穆斯

林、阿拉伯基督徒、德魯茲教徒、巴哈伊教徒等,當其他

城鎮為《現狀協議》爭議不休時,海法居民決定將之轉為

可行的生活安排,
被認為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存的和諧

之地
。 
 


海法是唯一在安息日,公共運輸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


 
海法最早的發源地是位於地中海迦密山脈間的窄狹海岸

地帶,建於青銅時代晚期 (西元前14世紀),然後在1世

紀末羅馬統治時期 ,在距離古老城鎮不遠的地方建立了一

個羅馬堡壘和小型猶太人定居點。


 
海法因位在最古老的地中海海運航道上,從西元2世紀

起,就是過往船隻的避風港。西元3世紀塔木德文獻記載,

海法是當時拜占庭帝國管轄下的一個猶太人小鎮

Shikmona
,是製作傳統Tekhelet的染料中心

為猶太教祭司祭袍上,以弗得兩條肩帶上的金線,藍色、

紫色、朱紅色線進行染色。


 
以弗得是猶太教祭司聖服的一部分,類似背心,用彩色

線精工織成,前後兩片,用肩帶縫合,肩帶上有寶石,刻

上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名稱,表示大祭司的獻祭是代表著以

色列的全部十二個支派。出埃及記28章


 
拜占庭帝國對
海法的統治一直持續到7世紀。西元7世

紀,海法被波斯薩珊王朝攻破,其後又為阿拉伯人所管

治...


西元9世紀
,海法與埃及港口建立起貿易關係,海法因此擁

有幾個造船廠。當時,因為玻璃產業染料製造的興盛,

經濟非常繁榮。 


 
西元1100年十字軍佔領
海法,成為加利利公國的一部

分,海法灣開始被開發成港埠,成為加利利的主要港口。


1187年7月,蘇丹王薩拉丁的軍隊佔領了海法,城市的十

字軍堡壘被摧毀。 


 
1265年,馬穆魯克蘇丹王拜巴爾一世的軍隊佔領了海法

摧毀了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重建的防禦工事,以及該城市的

大部分房屋,以防止歐洲十字軍返回。
在13世紀到16世紀

馬穆魯克統治時期,
海法變成荒涼的小漁村


 
1765年, 阿卡和加利利的阿拉伯統治者扎希爾·奧馬爾

海法。然後1769年,在舊海法東南三公里重建新城

鎮,建造了一個向埃及出口小麥的港口,逐漸發展成一個

熱鬧繁榮的海港城市及海運中心。


 
1775年扎希爾·奧馬爾死後,
海法一直在鄂圖曼帝國的管

治之下,其間隨著德國聖殿協會成員 Temple

Society
的到來,海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他們在迦密山

腳下購買了土地,並於1868年在那裡建立了殖民地,推動

城市發展,在海法的現代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鄂圖曼帝國在戰爭壓力下,建立了連

接海法和大馬士革的海賈茲鐵路,與此同時,英國也開始

建築西奈軍事鐵路,後來並將海法與埃及蘇伊士運河的坎

塔拉連結,為城市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1918年,英國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在1920年至

1948年
之間,海法成為當時英屬巴勒斯坦的一部份。英國

將海法規劃為其中東石油管線的終點,開始大力興建煉油

設施,並擴建港口
...


猶太復國主義創始人赫茲爾在1902年,他的《古老的新土

地》一書中,很有預見性地稱海法是未來的城市,鼓勵猶

太人到這裏發展。


 
以色列建國後,海法成為歐洲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的重

要港口,人口迅猛增長,從建國前夕的15000人激增到現

在的25萬人,經濟得到蓬勃的發展。


海法
作為一個工業港口城市,傳統上一直是工黨的據點,

因而有「紅色海法」的綽號。 


而海法居民也以其工業形象自豪,使得以色列有「耶路

撒冷在祈禱,而特拉維夫在玩樂時,海法卻

在工作
」的說法。

 

 

 

 

 

 

 

原影音網址︰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h2l8ShN2U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