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Woodstock !
導演李安似乎有個慣性,每當他拍了一部大賣的電影之後,就會拍一兩部不那麼露臉的作品,當初『理性與感性』之後連拍了『冰風暴』、『與魔鬼共騎』,似乎巔峰之後,李安就會玩些東西來沉潛一下,但『玩』並不表示品質不佳,反而顯得更自在隨欲,在正式攻略奧斯卡小金人之後,李安玩出的『胡士托風波』(Talking Woodstock)便是一部相當有靈性的小品。
雖然知道李安人不可貌相,溫厚儒雅的他先前已經拍過不少跌破眼鏡的題材,不過要叫人把他跟嬉皮搖滾在一起聯想,仍是有些難度。或許正如他自誠,身體裡留著許多反叛的血液,所以三不五時就會端出讓人掉下巴的菜色來。
然後像個頑童,在一旁暗笑大家的反應。
要講這部片子,首先一定要提到美國史上最傳奇的大型音樂會---『胡士托』音樂會。
1969年,鄰近紐約的白湖鎮年輕人Eliot,為了挽救面臨破產的家族旅店,突發奇想舉行音樂祭促進收益,卻因緣際會創下近五十萬人湧進小鎮,二十公里動彈不得的車龍,州政府更史無前例宣佈『災區』,但傳奇的是,在八月15至17日這三天內,即使物資匱乏、衛生條件欠佳加上大雨與嗑藥擾亂,龐大且難以控制的群眾中卻未曾發生暴亂現象,取而代之的,卻是貫徹LOVE & PEACE的四海一家反戰精神,即便在多年之後,那種無私共存的強大力量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成為史上最集體共同感最極致的『烏托邦』典範。後人不斷設法效法模仿,亦再也無法複製那宛如彗星般的三日。
本以為講到音樂會,片中一定少不了大量的搖滾樂手與狂野舞台,沒想到整部片看完,居然只有一幕正式音樂會前的陽春暖身場景!不過這一點也不折損片子跟音樂的關聯性,反而有一種更行雲流水的逸感。
看李安講故事有一個特點,就是包藏。他明明跟你講很多,但戲散後一下子又說不上他講了些什麼,換句話說,你好像看到了很多,但是真叫你寫心得報告,又抓不出一個徵象來。
『胡士托風波』就是這樣一個代表,簡單的音樂會裡講述音樂、嬉皮、藥物、性向與家庭,這些元素被散至在影片的各種角落裡,而且幾乎是交疊著出現,互相跨越,避開了嚴肅教條的無趣,當然,你可以條列式的拿出來一一剖析討論,我相信那絕對是論文的好題材,但是這樣一刀一刀的精闢,似乎有違導演無為的禪意。
片中主角ELIOT其實跟嬉皮扯不上邊,在姊姊都受不了家庭牽絆自立門戶後,他仍然是那個顧家的乖寶寶,為了彌補父母經營旅館的經濟大簍子,多年來不停奉獻青春與金錢,陰錯陽差創發的這場音樂會,不僅讓他們翻身,也讓一家三口各自得到各自的領悟與救贖。
ELIOT的母親得到前所未有金錢上的安全感。
ELIOT的父親因為兒子的堅持,得到活下去的動力。
至於主角ELIOT在外界翻天覆地的變動中,也在家庭責任的羈絆中,認清自己要走的道路。
講到家庭,這一向是李安的強項。不管表面上用什麼包裝,骨子裡那種對家的牽引總是能讓人共鳴。
其中母親不小心敗露私藏,讓ELIOT對這幾年付出幾乎心灰意冷的一幕,不做批判,卻更深沈的指露出人性的千百種無常相。
(即便可鑑明月的親情也可能有烏遮的一面)
ELIOT母親演活剛愎跋扈又極無安全感的俄國後裔,真是有味哪!
很多人都說李安專拍同志片,沒錯,這的確是主角ELIOT的性向,雖然原著小說中,花了不小的篇幅描述,但李安卻用隱喻的片段處理,畢竟性向解放雖然是『胡士托』的精神,但那畢竟也只是精神之一,其他諸如反戰、自由、和平與愛,甚至是藥物,均同質等重的貫穿本片。
講到藥物,我們一定要舉雙手雙腳給李安頒獎。他完全把我們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腦中景象,精確的轉達成影像。
一幕ELIOT父母吃下大麻蛋糕後,三人破冰手舞足蹈在雨中跳舞,歡樂又落寞的讓許多人鼻酸。
另外一幕ELIOT吞下LSD郵票,車廂天花板上圖像流動而絢麗的視覺,影像隨著呼吸心跳增減變換,以及在山丘上俯視人山人海波浪般的光彩,讓我身邊的朋友直呼,這簡直是美夢成真的神恩經典。
平凡中見識到曖曖內含光的功力。
當初片子上映時,沒有收到太大的迴響,但絕非說明這不是一部好片,相反地,這可能是飲食男女之後,我對李安最有感的一部佳作。
一直認為嬉皮恐怕是無趣美國人最美好的時代,身為一個外國人,李安拍的恐怕是連老美都說不出的親切感。
上一篇:加油!『下一站說愛你』
下一篇:大小戀----至少我深愛我一次
我相當驚豔這部片,尤其是幻覺的那段,你寫的很好,對李安很公平!
我喜歡您這一句 2010-10-14 23: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