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2 12:37:45深藍

轉貼:非要這樣學英文嗎?!

最近台灣簡直是『草木皆兵式』學英文!
看看這篇文章,也許可以想想,
台灣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學英文?
實在無法認同
那種基於崇洋的心態而學習英文
彷彿外國的一切都是好的
好到可以不要自己的語言、文化?
英文好有什麼值得臭屁的?
可否讓英文回歸語言本身的單純與實用?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商業週刊封面故事 文/李采洪
【價值觀偏差讓他敗掉十棟房子】

去年十一月起,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突然變成知名人物,辦公室電話響個不停,教育界、電視、雜誌媒體爭相邀她分享經驗。張湘君近三、四個月來的高知名度,不是因為她的工作和時下的英語熱有關,而是她坦言,讓女兒自幼稚園小小班起就沉浸在全英語環境中,是一個錯誤。

張湘君的女兒如今就讀台北師範學院附小二年級,是以正常教學知名的小學。但是,在上北師附小之前,張湘君讓女兒從二歲十個月起,就上全美語幼稚園,每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半,完全「浸泡」在英語環境中。

‧ 語文溝通有障礙
用英文語法說國語,寫中國字很痛苦

回到家中,女兒也只能看到兒童卡通和英語節目,除了和家人說話用中文,女兒連中文電視節目都看不到。上小學之後,每天還到英語補習班再上三個小時的英語課,一週共上十五小時的英語,學英語的時間是國語課(每週五節)的三倍。

在全美語環境下長大,女兒很自然而然用英語思考,因此,上正常小學進入中文世界之後,適應特別辛苦。例如,說出「我肚子餓了,現在」等倒裝句的例子特別多,女兒說的中文,也常讓一般人覺得是雞同鴨講。前幾天,女兒對張湘君說:「媽媽的身體很溫暖,有很多房子。」張湘君搞不清楚女兒在說些什麼,經過反覆溝通,才知道女兒把「脂肪」倒過來,說成「房子」。

‧ 行為模式美國化
「最後可能養出一個外國人!」

此外,女兒只懂英文兒歌,但對「小星星」、「大象大象鼻子長」等一般小孩津津有味的兒歌,卻完全沒有感覺,和同年齡小朋友間無形中有了疏離感。而從幼稚園起,每天接觸外籍老師,女兒不只說英語的語調完全像外國人,連思維和文化認同、行為模式也全面美國化,例如喜歡以擁抱等肢體語言表達情緒、個性也特別大方。

由於從小習慣寫英文,如今張湘君的女兒不但注音符號程度較差,寫起中國的方塊字也障礙重重,往往把字寫到方格外,國字旁邊的小格子還要寫注音,更讓她覺得痛苦。有一天早上起床之後,女兒想到要考國語,對張湘君說:「為什麼要長大,長大要念國語,太痛苦了!」

「幸好孩子上的是北師附小,如果是很注重智育成績的私立小學,她的挫折會更大。」張湘君認為自己現在調整腳步還來得及,因為孩子越大,衝突會越大。她從二年級下學期起,全面取消女兒的英文課,反而讓女兒補上一節中文課,培養中文表達能力,提升孩子對中文的學習自信。

張湘君另外指出,時下全美語幼稚園的問題:由於一般幼稚園不准教英文,全美語幼稚園大多以補習班立案,既是補習班,就不會像一般幼稚園為小孩做定期健康檢查,張湘君的女兒有三百度弱視,但在幼稚園階段一直沒有被發現。

張湘君表示,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和小孩接觸時間很少,為了培養小孩的英語競爭力,從小就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整天接觸外籍老師,如果回家又是菲傭在帶,「最後可能養出一個外國人!」

過去為了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張湘君每個月花兩萬多元,累計付出一百多萬元,沒想到孩子全面吸收外籍老師的一舉一動和價值觀。「我原本只是要孩子英文能力好一點,不是要放棄中文。我很希望我的例子只是個案,但以目前情勢看來,有越來越多父母和我一樣!」

雲林斗六維多利亞雙語小學副董事長李佳芬強調,幼稚園階段,小孩子的中文基礎還沒有打好,此時若讓孩子接觸全美語環境,父母相對的要特別花心思協助孩子學習中文。

‧ 小留學生的悲歌
父母用金錢彌補親情,扭曲價值觀

除了在台灣過早學英文排斥學中文的後遺症,台灣父母送孩子出國當小留學生(指十八歲以下出國的學生)的問題至今也存在著。張湘君說,很多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國外念書的小孩,因為只會英文不懂中文,如今只能在美語補習班當老師,她覺得「很心痛!當年父母讓他們出國,對他們的期待應該不是到補習班當美語老師!」

排斥中文只是小留學生的問題之一,更深層的性格和價值觀偏差,讓這些小留學生家庭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一家中小企業當上班族的白孟儀(化名)十六歲就被父母送到美國當小留學生,白孟儀和哥哥一起住在美國,母親第一年和他們一起住,第二年起就台北、洛杉磯兩地跑。白孟儀回憶當年在美國西岸的小留學生,「變壞的機率大概有三分之一。」

在小留學生家庭裡,爸爸因為得留在台灣賺錢,在小留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是缺席的,小留學生們通常和媽媽或爺爺奶奶住,或者住校,或者寄住在親戚家。

因為時空的隔閡,不少小留學生和父母感情淡薄,而父母習慣以金錢彌補小留學生在異鄉的孤獨,例如,給小留學生們超過實際需要的零用錢。於是,造成這些小留學生的價值觀偏差,例如,有些小留學生大學畢業後,無法從一個月三、四萬元的基層工作做起。因為,從小,他們的零用錢就不只三、四萬元。

‧ 養成虛榮性格
小留學生進社會,
往往無法彎腰從基層做起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Erikson)的「人生八大階段」研究,青少年時期是發展自我價值體系的階段,這個年齡,青少年要找出自己的價值體系、凸顯自我意識,此時,青少年為了與過去父母所給予的價值觀相抗衡,通常會找朋友,也因此,這個時期,特別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

提早離開家庭進入同儕世界的小留學生,在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期間,如果交到一群喜歡互相炫耀物質的朋友,從此就養成他們虛榮不實際的性格。白孟儀念大學時,班上有些從小到美國當小留學生的台灣人,開勞斯萊斯上學,還有同學租藍寶堅尼(Ferruccio Lamborghini,頂級跑車)開到學校炫耀,還直呼:「租三天只要一千美元,太便宜了!」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留學生,畢業後往往無法彎下腰從基層做起,白孟儀的哥哥就是典型的例子。從大學畢業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白孟儀說,哥哥沒有上過一天班,把玩股票當正業,家裡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的十棟房子和美國洛杉磯的兩棟房子,價值總計上億元,全被哥哥揮霍一空。

對於兒子的揮霍,母親採縱容態度,讓父親無法忍受,最後氣得離開家。白孟儀則因為有一次哥哥偷領光她存摺裡的錢,搬離母親和哥哥。如今,白家破碎,一家四口變無殼蝸牛,分居三處。過去的富裕生活,如今回想起來,有如一場夢。白孟儀不覺得自己的小留學生經歷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她不認為一定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

‧ 脫離父母易學壞
少年馬維辰差點誤入歧途

十二歲就跟著哥哥到美國當小留學生的元大證券集團第二代馬維辰,也曾經在美國念九年級和十年級兩年間交到一群壞朋友,成天混幫派、逞一時之勇打架,成績掉到D和F。馬維辰回想起來,是因為自己跳級念,功課跟不上,乾脆放棄。而當時父親馬志玲在台灣的事業正忙,根本不知道兒子變壞了,連和馬維辰住在一起的爺爺奶奶,也被蒙在鼓裡。

馬維辰在一次被朋友出賣的經驗中,醒悟到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在美國混個半吊子,太對不起父母和爺爺奶奶。而且,要讓別人重視他,不一定要靠武力,馬維辰發憤圖強念書後,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都拿到A,這兩年的成績,讓他得以進美國南加大,而當年他那些壞朋友,大多沒有上大學,只有少數人勉強進市立學院就讀。

‧ 一家三口分兩地
受不了親情拉扯,楊基寬讓女兒回國

從排斥學中文,到性格、價值觀的改變、甚至家庭分離,是父母為了投資下一代的國際觀和英文能力,所付出的代價,而這樣的代價,最後還是要由父母和小孩共同承擔。這樣的問題在許許多多的台灣家庭中,掙扎過。

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為了培養獨生女,在兩年前,也就是女兒國一即送她到新加坡就讀當地美國國際學校。選擇新加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一趟的飛行距離只有四小時,比美國近。

兩年下來,女兒的英文也確實進步神速,但妻子卻負擔沉重。對楊太太而言,女兒是她的唯一,丈夫更是她的唯一,她為了兼顧台北與新加坡兩邊的家,長期當起空中飛人。在新加坡時,她心裡掛念著丈夫的衣服沒人洗,中午便當沒人料理……,但是,女兒又需要媽媽長時間待在新加坡陪她。一位親戚說,妳難道要為了女兒放棄丈夫嗎?他們一家三口最後決定,不要分離,女兒在今年暑假將回台灣繼續升學。

對於一心一意想讓孩子高人一等的父母而言,值得思考的是:擁抱國際觀的同時,是不是已在得與失的天平間,找到了平衡點!
線上英語 2013-01-09 12:40:19

大家好。我已經來臺灣10年多(我是澳洲人),所以應該可以說我瞭解學英文有多麽難。除了常常看書意外,我還是覺得要練習開口。發音很重要。不管你被多少單子,如果發音不標準,對方就聼不懂。問題是在臺灣練習

開口的機會並不多,但是不要放棄。我自己有一個BLOG,提供一些發音的MP3。有興趣的話可以來練習你的英文發音。
http://www.englishclass.com.tw/online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