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0096 ~ 0100集
.
.
.
節錄
.
我們曉得,知是識的作用,識不同於聲,聲塵無知,耳識有知。因為耳識是心法,我們講八心王它是屬於心法,它是有知,有知它才能夠辨別音聲大小長短等,它才能夠辨別。現在從前面講下來,識已經被耳聞,識也被聞,識就跟聲一樣,識也變成無知的;換句話說,它也等同聲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問『誰知聞識』,聞識的是誰?如果說沒有,找不到聞識的,那豈不是跟草木一樣,草木是無知。如果你要是有知,那你就變成兩個識,那應該還有第二個耳識,聞到前面一個耳識,哪有這個道理?哪有兩個耳識?耳識只有一個,決定沒有兩個。
.
什麼叫疑惑?疑惑,或者是沒聽佛法之前迷惑在裡面,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或者是聽了佛法之後又迷惑了,對於佛所說的這些事理莫知所云,不曉得他在說些什麼,這都是疑惑。疑情又是什麼?疑情是聽了佛說的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不是自己的境界,但是相信佛所講的決定是真實;對於聖言量自己能夠深信不疑,但是不是自己境界,我們自己如何去證得這個境界,這是疑情。因為你自己證得了,是自己的現量境界,決定沒有疑;不是自己的現量境界,都有疑。疑而信聖言量,這一遍就算是沒聽懂、沒有悟,沒有悟,但是相信佛所講的句句是誘導我們的意思,我們在這地方又錯過了,我們再等底下一個機會,心要清淨、心要真誠,唯有真誠、清淨這才是開悟的條件。如果在這裡面起妄想,因為一妄想、一研究又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是虛妄分別,那是我們悟入的障礙。所以世間人往往他用這個心堵塞了自己的悟門,變成不能開悟。不悟的時候怎麼辦?讀經。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讀經,也是常給諸位說的修戒定慧,在這裡頭修戒定慧。
.
.
.
節錄
.
我們曉得,稱之為識,識就是有分別的作用,失掉分別的作用就不叫做識。這在唯識經論裡面都給我們分析得很詳細,識有了別的作用,了就是明瞭,別就是分別。舌能夠了別味塵,所以才稱之為舌識,如果失掉分別的作用,那當然不能叫它做舌識。這樣一看,舌識既不從舌根生,又不是從味塵生,根與塵都不能生識。這個『心識』就是指舌識,舌識為什麼叫心識?凡是能夠了別的,我們都稱之為心,所以八識也稱作八心王。此地這個意思是講,既不是根生,又不是塵生,總不能說是『虛空生』。
.
我們在唯識裡面來講,特別是《八識規矩頌》裡頭說得很清楚,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這是舌識,舌識是前五識,前五識是性境,是現量通三性。在阿賴耶識裡面說前五識各有它自己的種子,遇到緣,種子起現行。所以舌味為緣,把舌識的種子引發出來,是這麼個情形。因此它確實不是根生、不是塵生,也不是根塵和合而生,這個根與塵的功能引發識的種子起現行,這是它的真實相,這才是真相。像前面講的,舌不能夠自己嘗,味也不能夠自己嘗,合而為一哪有當中的界限?說舌跟味兩個和合的時候識生在當中,當中的界限在哪裡?界限也找不到。佛的這些話顯示出一個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舌識本自無生,舌識根本就無生,無生就是清淨,就是妙真如性。
.
這是這一段的結論。這六段經文,一段懂得了,其餘的五段都很容易明瞭,說明十八界是清淨本然,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可惜的是我們見不到,我們見不到的原因是自身有障礙,什麼障礙?實際上《楞嚴經》裡面已經給我們分析得非常的透徹,凡夫的習氣,無論對哪一法都要去追根究柢,要找出它的本源,找出它的根源,哪裡曉得這是個錯誤的妄想。為什麼?一切法沒有根源。佛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試問問,我們對於一切相看法怎麼樣?都把一切法樣樣都看作真實,讀了《楞嚴經》還不開悟。《楞嚴經》講到這裡,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不就是說明一切法是無生的嗎?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所以我們始終學佛不能夠開悟,道理就在此地。
.
.
.
節錄
.
這是說意識界以及第六意識的了別性,這個地方的法就是講法塵,因為意根對法塵這是生起意識,意識就是第六意識,法塵是指五塵落謝的影子,現代人稱之為印象,我們見色聞聲,心裡落了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塵,或者是在阿賴耶識裡頭我們稱它作種子。這首先把大前提提出來,意識究竟是意根生的,還是法塵生的?
.
第六意識的特性就是分別,沒有對象怎麼能分別?這樣也就顯示出意根的相是個什麼樣子?塵存在,根就存在;塵要是不存在,根也就不存在,這也是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意識所緣的法塵,給諸位說,從來沒有間斷過。譬如五根緣外面的五塵可以有間斷,晚上我們睡覺了,眼睛閉起來,眼識不緣外面的色塵,可是第六意識還會做大夢,它還是要緣法塵,事實確實是如此,但這只是一種幻相而已。
.
在此地特別我們要留意的,識緣法而顯現,不是生。如果說根塵和合生識,這就是病了;根塵和合,識顯出來,這是對的。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譬如電晶體的收音機,我們頻道一撥對,它音聲就出來。收音機我們把它比作根,我們去撥它比喻作緣,根與緣一接觸、一相應,聲音出來,是不是它生的?不是,是它顯的,顯就對了。你說它能夠生那就不對,為什麼?廣播電台如果要是不播出來,你怎麼撥它也不能生出來。如果能生的話,用不著廣播電台,一撥它聲音就出來,那就是它生的。它不是生的,是顯發的,怎麼會顯發?因為根塵識皆如來藏妙真如性,要曉得這道理。四科七大都是發明這個真理,所以根塵識沒有一樣不是盡虛空遍法界。
.
『識心』就是意識、第六意識,因為它是從意根發生的。意,我們曉得它的性質是恆審思量,所以佛在此地問,『與諸思量』,「思量」就是指第七識恆審思量,為一切法的染淨依。『兼了別性』,「了別」是指阿賴耶,第八了別性就是第八識的識心,它是根本,第八識是根本依,第七識是染淨依。向下這一段講到唯識,在《唯識論》裡面講,「心」是集起的意思,集就是集合、聚集,這是講種子。集一切的種子這是阿賴耶,它能夠收集一切種子,像個大倉庫一樣,同時又叫這個種子起現行,所以是兩個意思,一個是種子、一個是現行。說「意」就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思量,思量在《唯識論》裡頭加了一個叫恆審思量。加上恆審就是對於第六意識的區別,第六意識也有思量的意思,但是它沒有恆審,恆就是長遠的保持。第七識的恆審思量,實際講起來非常的單純,那就是執著一個我,就是恆審思量我相。我們如果把它細說,這個我有兩種,一種是人我相,一種是法我相,第七末那識這個功能最殊勝。再細說一點,我相裡頭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我見、我愛(就是我貪)、我痴、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
.
.
.
節錄
.
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這些極微塵聚散所產生的假相而已,聚集起來現一個相,散了之後這個相就沒有。我們今天科學裡面所推斷的,這是精神不滅、物質不滅,它有變化,它沒有生滅。因為沒有生滅,聚散之相是幻相、是假相,由此可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滅。此地所說的著重在五塵落謝的影子,我們今天所講印象,這是意識所緣的境界。它有什麼樣的現相可以能夠指陳出來?其實它只是一個生滅影子而已。譬如說我們早晨從台北火車站過,我們一提「今天早晨火車站出了什麼事情」,你馬上有個影像。這個影像早晨你所見的,落在阿賴耶識裡,現在一提起,阿賴耶識那個影像馬上就顯現出來,自己清清楚楚,沒有辦法拿給別人看。就是你兩個人同時去見過這個境界,提起來時兩個人都很清楚,我不能把我的印象拿來給你看,你也沒辦法把你的印象拿給我看,這是指陳不得的。它是影像、是幻相,不是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它沒有自體。
.
這些相都是指五塵,『色空』是眼根所對的色塵,『動靜』是耳根所對的聲塵,『通塞』是鼻根所對的香塵,『合離』是味塵、觸塵。『生滅』是法塵,生滅只是一個影子、印象,你想起來印象就有,生了;一不分別,印象就沒有,就滅了,所以這是個影子而已。換句話說,法塵我們講五塵落謝影子,它比外面五塵還要來得假,所謂法塵生滅,實際上就是五塵落謝影子生滅。要想它另外有一個實體超越五塵落謝影子而單獨存在,這是了不可得,找不到的,沒有這回事情。
.
前面釋迦牟尼佛已經訓過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怎麼聽?用耳識聽、用五俱起意識去聽,被釋迦牟尼佛罵了一頓,你們還記得嗎?耳識、五俱意識所緣的是什麼?是聲塵。耳識所緣的是聲塵,五俱意識所緣的是法塵,塵性是黑暗的,你怎麼會開悟?我們在此地要體會的,就是你要想真正開悟,一定要離心意識。楞嚴一會就是說這個道理,也就是教我們這個方法,讓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交光大師在《正脈疏》這個註解裡,他就是直截了當提示出來「捨識用根」。讓我們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用心意識,而用六根的根性,這就是《楞嚴》的宗旨,成佛就快了。「四科七大」說明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用意在哪裡?用意是叫你放下,告訴你一一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換句話說,都不是實有的,都是真如本性所變的影像。你執著它,你不明白它的真相,那是你自己吃虧;覺悟了,什麼事都沒有,你就得到清淨自在。
.
.
.
節錄
.
這是最後一大科,七大。前面的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七大中的別相,說明一一法,性是真實的,顯示法法當體是真、是常,說明這個意思。今天起這段經文,七大就是四科的總相,在此地要說明,一一法不但是真、是常,而且是一一周遍法界,顯示出法法圓滿周遍的境界。我們從「四科七大」的文字整個合起來看,才了解《華嚴經》裡面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知道整個法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消息我們是知道了,從經裡面我們得到這個消息,往後要緊的事情就是如何來證得。假如我們不能證得,這個境界依然是諸佛與那些大菩薩們的;如果我們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是屬於自己的。這是我們讀大乘經典,一定要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
.
在這裡我們要曉得,佛在小乘阿含時期所講萬法因緣生,這是屬於有門戲論法,也就是經上常說的「黃葉止啼」,接引初機。初機給他說圓頓了義中道,他不能接受,所以要用方便法來破除他的執著,漸漸的誘導他趨向了義中道。阿難在此地所現的現象,他是不悟,反而執著,執著什麼?把佛所說的因緣生法,執著這是了義,這是顛倒,錯誤了。佛在楞嚴會上,尤其在這段經文裡頭剖相出性,相就是事,就是從事相裡面分析顯示出義理來,從事裡頭去悟這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我們的觀察最低限度要看三面,這三面是什麼?體、相、用,要看這個三面。體就是妙真如性,相用是生滅法,體是不生滅法,我們舉出一個扇,扇是相,搧風涼是作用,它的體是妙真如性。你要是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前面四科的意思你心裡就明白了,佛給我們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意思在哪裡?意思在相裡頭顯示這個體性。
.
我們中國聖人也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是害人的。所以學問不貴記誦,而貴開悟,不貴記誦。叫你讀書讀幾千遍、讀幾萬遍,那個目的是把你的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會開悟。如果你把目標轉移,我樣樣都記得,好,真的都記得了,不開悟,悟門堵死了。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教給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受持如來的教法你才能開悟。不但一切妄想我們要遠離,連佛的言說、名字都不執著。要不要?要。我們在《起信論》裡跟諸位說得很清楚,要,我們要名字、要言說,我們天天要講經、天天要讀誦,要而不執著。
.
昨天還有幾個道友來跟我談,他們也很客觀的來討論,講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講的天堂,又講到道家的陰陽二氣,陰淘汰盡是純陽,道家講純陽,純陽是不是我們佛法裡講的真如法性?他提出這個問題來。名詞不一樣,境界好像是一樣的,我跟他講不一樣。他把純陽就代表性,把陰他就想到是那個無明,佛教不是講無明嗎?無明是陰相,本性是明相,本性裡頭有了無明,就像陽裡起了陰,這講法好像是有道理,實際上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諸位要曉得,剛才講我們帶著病眼看外面東西,病眼跟好眼是一個眼,不是兩個眼,所以真如本性跟無明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真妄不二,這才是真正覺悟。道教裡頭所講的陰陽是二,二就是不覺。佛法裡面講的是不二法門,諸位要是能夠把握這個原則,外面他講什麼東西,他一講你立刻就辯倒他,就曉得錯出在哪裡。
.
.
.
上一篇:楞嚴經 0101 ~ 0105集
下一篇:楞嚴經 0091 ~ 009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