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0091 ~ 0095集
.
.
.
節錄
.
『如我乞食』,「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他到『室羅筏城』,就是舍衛大城,乞食要到城裡面去乞食。佛住的地方是在祇陀園,此地講的『祇陀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在城外。到城裡去乞食,當然精舍裡頭佛就不在,這個說明一個人不能同時在兩處所,先把大前提確立。一個聲應當也不能同時在兩處,為什麼鐘聲一敲,你要是說鐘一敲就有聲音,就到我阿難耳朵裡來,就是一處到一處,你旁邊還有迦葉、目犍連、同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為什麼他們都聽到?可見得聲不是入你一個人的耳朵。聲是一,怎麼會跑這麼多處所?這個比喻是以這個來破。如果我們以為那是聲到我們耳邊來,這個有問題,到我的耳邊,為什麼會同時到別人的耳去?這是說明聲不來。實際上是如此,聲不來,耳也不去,實際情形是這樣的。所以說聲來、說耳去,都叫做妄想,都是虛妄分別執著,不是事實。這是講聲來。
.
妄相裡頭有兩種,一種是不礙事的,一種是礙事的。不礙事的你要曉得、你要明瞭,你不明瞭會礙事,明瞭不礙事,不必去掉它。另外一種妄相,一定要去掉它,為什麼?它妨礙太大。譬如我們人坐在此地,燈光照的時候,這地方有個影子,我們把人身比作法性,把影子比作個相,你知道這有個影子,影子不礙事,可是你也不用把它去掉,這個影子是依他起性;如果你要是不覺,你看到這個影子很討厭,想盡方法要把它去掉,這個去掉的念頭、妄想也是依他起性,但是這個依他起性裡面含著有遍計所執性。
.
所以,去什麼妄念?去那個一定要把影子去掉的妄念,這根本是虛妄的,你有這個妄念就礙事,你麻煩就多。為什麼?你怎麼去也去不了,愈去不掉愈著急,你不是自找苦吃嗎?你要是覺悟到,「我去影子」這是妄念,這是徹底的虛妄,這個念頭要不得,這個念頭要去掉。至於影子是一回什麼事情,我清楚,它不礙事,它有也好、沒有也好,根本不用理會,那就天下太平!所以依他起就是圓成實,依他起裡頭也有遍計執,遍計執那一分要去掉,圓成實那一分是要留著的,不能去掉,是真的,你也去不掉。所以佛叫我們悟這個道理,離一切相,離一切虛妄的遍計所執的相,離這個,明瞭依他起的相,那就一切皆是。那個時候如果阿難到這個境界,佛說心在哪裡?說在內也是、說在外也是、說在中間也是,無有不是,處處皆是。佛為什麼說他不是?因為他有遍計執,他有執著,所以他處處有障礙,這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我們讀經、聞法,要緊的就是在這個地方討個悟處。
.
兩處都俱非,佛叫我們應當要了知,內知聞根,外知聲塵,實際上都沒有處所。既然沒有處所,能聽的根與所聽的音聲,它究竟是什麼樣子?《楞嚴經》上說得很好,「周遍法界」。你要找它的蹤跡找不到,你想找找不到,為什麼?無處不在。這個情形就像我們在虛空裡頭找虛空,在大海裡頭去找海水,就是這麼個意思。可見得我們的錯誤是錯用了心,不曉得當前就是,不曉得處處都是,真正是隨心應量周遍法界。所以你心裡起心動念都是虛妄的,能聽之聞性、所聽的音聲,都是無自性的、沒有自體,沒有自體你到哪裡去找?如果它有自體,你可以找得到,它沒有自體。
.
.
.
節錄
.
在此地世尊這一番話是說明,也就是從前面大前提上說,如果一舌要是知多味,不就變成多舌了嗎?應當一舌知一味,你怎麼一舌知多味?這個意思很明顯的襯托出來,味不是從舌出的。不是舌,是不是從食品裡面產生的味?在我們一般人感官裡頭一定是這樣想,舌確實不會生這些味道,這味從哪裡來的?酸甜苦辣鹹,菜裡頭的,食品裡面才有這些味。底下再從食裡面去看:『食』是指飲食,這是物質。它這裡頭沒有了別、沒有分別,它是屬於色法,不是心法。它怎麼會曉得它是什麼味道?它要曉得那是什麼味道,它就變成活人了。
.
再給諸位說,一切法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不是外來的,是自己本來具足的。我們雖然本來具足,可是自己沒有能力顯現,受業力支配,這很冤枉。如果你要是自己能夠支配,譬如人都有作夢的能力,那天天晚上做好夢不是很自在嗎?不能夠支配的,天天晚上做惡夢,苦!做好夢就好像佛菩薩、人天的勝境,做惡夢就好比三惡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具足的。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自己心裡變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己變現的。現在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變、你會不會現?理上講,各個都應該現;事上說,你是被無明煩惱二障蓋覆住,想現也現不出來,所現的是六道輪迴,苦海無邊,你現的是這個境界,你是不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
.
結論裡面所顯的,就是顯這個事情是什麼回事情?無非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裡面所含藏的功德,是自己本具的,無時無處不在。佛給我們講遇緣則現,可是我們眾生聽了怎麼樣?「緣,遇到緣就現了」,你就執著什麼?這一切法因緣生的。本來有的,怎麼是因緣生的!我們不了解佛說因緣生法的意思,死在佛的言下,而沒有在佛的言下大徹大悟。豈不聞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講因緣生法,就是不生。你千萬不要以為,「因緣生法,這生了」,我們聽話就聽謬了,這就叫死在言下、死在句下,不開悟。因緣生法就是無生,為什麼?因緣無自性,因緣即是空,因緣生法就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是因緣生法的本義。我們把它錯到哪裡去了?那你怎麼會開悟?你怎麼能悟得了?佛講因緣生法的本義,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這個有叫幻有、叫妙有,妙有與真空是一不是二,《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一不是二,這個理確實有相當的深度。
.
.
.
節錄
.
這一段給我們講身根對觸塵。色聲香味好像還有點具體的,觸實在是太虛妄了,可以說是一種遍計的執著。所以必須要有能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覺,你有感覺才能夠把觸塵顯現出來。觸為什麼叫塵?因為觸也能夠障礙你的心性。這一觸,麻煩在哪裡?麻煩是把你那些心心所統統都給引發出來。順自己的意思,起了貪心,貪煩惱起來;不順自己的意思,瞋恚心起來,這個事情就是麻煩。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知」,感覺裡面就是帶著有些煩惱的心所,我們既有這個身,給諸位說,一天到晚都是觸。今天天熱了,我們感覺得身上很熱,所以要穿涼一點的;天氣冷了,感覺得冷,要多穿一點,冷暖就是感觸。我們接觸空氣、接觸大氣,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的,睡覺的時候也還是一樣的有知覺,這也叫做色法,也是色法裡頭所包括的。
.
『意』,它的作用範圍非常廣大,這就是講第六意識,緣境很廣大,在百法裡面講,它相應的心所有五十一個,可見得它作用最大。八個識裡面講起作用,沒有任何一個識能夠跟它相比,在此地且就其作用裡面的一部分,做一個例子來說明意法的虛妄。這個例子就舉出三性,我們心裡面緣慮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對外五塵落謝影子,或者是對內,我們講的滅法塵,不外乎這三種性質,一種就是善的,一種是惡的,還有一種是非善非惡,這叫無記。
.
諸位要曉得,既然一切境界相都是阿賴耶的相分,一切覺知都是阿賴耶的見分,照這樣說,我身與一切境界是一不是二,對不對?對,一點沒錯。但是為什麼現在會變成二?現在變成二是因為你有執著。我們把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相分廣大無邊際,執著這麼一點點認為這是我;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把它執著在六根門頭的這點作用認為是自己,界限一劃,外面的就不知道了。所以佛給我們說,人我執、法我執只要一打破,我們六根的作用就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眼就是經裡面講的「五眼圓明」。《華嚴經》裡面講的十眼,《華嚴》表法有十,耳根也是十耳圓聽,沒有障礙,本能就恢復了。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六根作用的是自己的心,這一點點四大假合的以為是我身;再執著一切外面的境界各個有自體、各個都是真實的,那叫法執。法執與我執對立,堅固的對立,誰製造的?自己製造的,沒有別人給你製造。
.
意識不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叫它做獨頭意識,它所取的、所緣的境界,就是善、惡、無記這三種現行的落謝影子,是影像,它沒有能力緣外面的境界相。這在唯識裡面講本質相,譬如我們眼見色,眼根真的見色,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現量境界。可是第六意識見的色就不是現量,而是比量。我們眼見色的時候,眼識裡面變現一個相分,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眼根對外面的色塵就好像照相機對外頭的鏡頭,後頭有個底片,那就是眼識,眼識裡頭現的境界相,現的相跟外面一樣大、完全一模一樣。第六意識緣,它在裡面,它緣不到外頭,它只能夠緣眼識的假相,所以是間接的,不是直接。它緣是不是就緣眼識的相分?不是的,它從這個相分接過去之後,自己又變一個相分,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第六意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不會緣到眼識的相分,但是它的相分從哪裡來的?是藉眼識的相分的影子,它自己再變現。這唯識裡頭講得很透徹。譬如見色起個貪心,貪是阿賴耶裡面貪的種子,隨著第六意識的貪心,與第六意識相應的貪心所,這個貪心所把它勾引起來,它又變現那個相分,誰貪?貪心所的見分去貪它的相分。諸位要是把這個事情看穿了,簡直叫胡鬧!
.
但是法塵畢竟與前五塵有很大的差別,就是前五塵它是有跡象可循,我們一般人講,它好像是實在有的,有實在的境界;可是意所緣的,我們看不到有個具體東西,見不到,它緣的是裡面的法塵,所謂是五塵落謝影子,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事實的真相。經裡面講「生成法則」,這個法則就是法塵,它也是有規則的。
.
.
.
節錄
.
這一節經文就是「意法處」,因為說到的是十二處裡面中心的問題,也是最關緊要的一個問題。此地所說的意就是指第六意識心,一般人把這個心誤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因為這個心的功能非常的廣大,我們一切眾生自無始劫以來,可以說無時無刻不用它,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這都是它的功能。它能夠緣過去、又能緣現在、又能緣未來,十方三世沒有它達不到的,所以在作用裡頭它是最為廣大的。我們在唯識裡面一說起它,與它相應的心所有五十一個,其餘的幾個識相應的心所都沒有它那麼多。它相應的心所最多,換句話說,它這個衙門辦事的人員最多,可見得它勢力的廣大。同時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的,等於說也是它的外圍,也是它的作用。相應的作用、不相應的作用,那是統統具足,無怪乎一般人把這個東西當作真心。
.
你誦經的時候要專心,不專心經文一定就忘失,專心就是修定,目的在修戒、在修定。經文從始至終字字清楚、一個字也不掉、一個字也不顛倒,這就是智慧,一切明瞭,絕不含糊。同樣是背誦,其目的是在修戒、修定、修慧,跟世間背書目的不一樣。世間背書老師來考試,來考默寫,來考你背給我聽,來給你打分數,考這個。佛法不考這個,如果你這一部經從頭到尾默寫得一個字不錯,你心裡是亂七八糟的,你還是得個零分。為什麼?目的沒達到。
.
報紙上發表我們教育部大學法修訂,將來可以設立佛教學院。我當天就跟大家說過,我說麻煩來了。你們懂這意思嗎?麻煩的是什麼?所有佛法的修學都變成世間法。今天日本的佛教就是走這個路子,一個個都是佛學家,你要跟他討論到佛經,那講得頭頭是道;一天到晚生煩惱,是非人我永遠沒得了,是凡夫,不是聖人。把佛教變為世間學術,這樣佛教就滅亡,世間就不再有佛教。不是說沒有寺廟、沒有佛像、沒有經典,這些東西反而更多,更多了,佛教沒有了。沒有人開悟、沒有人證果,雖有這些東西在,變質了。
.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一點,前面佛是分別給我們說明第六意識是虛妄的,決定不是真實,是從有知方面來說的。今天這個經文如果從非知,非知是無知,這個知與無知就是分別與不分別。這一段也非常重要,為什麼?要是不知道非知亦是虛妄的,有許多人去修無想定,以為自己這是成就了,這是大錯特錯。諸位要曉得,佛法的定,是定裡面一切明瞭,這是定。禪定翻成中國意思叫靜慮,靜是一念不生,慮是一切明瞭,這叫禪定。你要是誤會了,好像我一切都放下,我心清淨,我一切都不聞不問,這叫做修定的話,這是心固然清淨,不起煩惱、不起妄念了,可是一切統統都不明瞭,什麼都不知道,這叫死定,縱然修成,果報在無想天,外道天。四禪天人還享福,外道天人福報也享不到,那可憐,這一生空過了,沒結果。
.
.
.
節錄
.
前面我們讀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前面這三科也只是開合不同。佛為迷於色心俱重的人說十八界,十八界就是講六根、六塵、六識。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也是把它歸納為六類,也就是經文裡有六個小段。我們先要說明,這個十八為什麼叫做界?界有界限的意思,各有各的界限,它不會混亂。譬如我們講眼根,雖然眼根對色塵,當中生起眼識,可是各是各的界限,眼根不會混雜在色塵裡頭,色塵也不會雜在眼識裡面,各有各的界限。世間一切法,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十八類,這就是稱之為十八界。但是我們要曉得,界雖然是有十八類,體是一個,正像我們今天在《圓覺經》裡面所讀過的,體是一個。十八界的全體,都是從自性清淨心中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一界有,全都有;一界要是無,那全都是無。你們就可想而知,十八界本來是無有自性,沒有自體,所謂十法界染淨諸識都不是真實的。佛在大經上常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這兩句話是總綱領,是唯心所現。因為是唯心所現之物,所以一一法即空、即假、即中,無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
.
怎樣才能信解證得『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底下經文諸位要留意。可是在未講經文之前,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學佛的目標何在?這一定要搞清楚。有了具體的目標,我們的修學是不是達到這個目標?好像我們走路有目的地,我們天天在走,有沒有走到?如果沒有走到,前面還有多遠,這個事情是要知道的。這個目標可以講是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近目標,是開悟;第二個遠的目標,證果。如果我們學佛是依這兩個目標做為自己修學的歸趣,那你在佛法上必定有成就。《楞嚴經》的目標是叫我們開悟,《彌陀經》的目標是叫我們證果的,果就是一心不亂,只要你證得一心不亂,你就見到西方極樂世界。
.
根不能生,塵能不能生?『色』就是色塵。好,從色塵而生的,那我們現在離開色塵看虛空,虛空當中沒色塵,我們的眼要是離開色塵,那應該識就不生;好,識不生了,你看虛空,你怎麼會知道那是虛空?我們曉得,能夠分別虛空的是識的功能,不是色的功能,也不是根的功能,是識的功能。由此可知,你要是講色生識,這個理也講不通。
.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出生是生的意思,隨處滅盡是不生的意思。一切諸法沒有來去,生即無生,為什麼?如果它生起以後就不滅,這個我們可以叫它做生;生了就滅,這個生即無生。我們眼前這個相,一再給大家說的,業力在支持著。我們的一切相,自己身心器界、依正莊嚴都是相續相,這個相續相什麼力量在支持著?業力。沒有開悟的人是業力在支持著,已經開悟的人是願力在支持著,諸佛菩薩的願力,眾生的業力。《法華經》大意裡面說得很好,眾生想念,即是法界緣起。
.
.
.
上一篇:楞嚴經 0096 ~ 0100集
下一篇:楞嚴經 0086 ~ 009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