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5 22:46:42pkl
[充電書單小講座之一]-《歷史記載與歷史小說》之部(下)
(皇冠出版社1984年版的《慈禧全傳》封面,封面是用清朝德齡郡主拍攝的慈禧照片,這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慈禧晚年影像)-筆者藏
歷史小說既「事有所本、文不蹈虛」,史料和傳說就成了創作者最苦的資產以及負累,史料不多,小說家便很難從中提煉出有用的資料和情節,史料過多,小說家面對浩如煙海的史乘筆記,往往不不知所從。這箇中的多寡,其實一如史家,去古不遠,雖童蒙亦可道其原委,離今千載,則史遷莫能述其始末,就以家喻戶曉的「緹縈救父」來說,在《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中僅三見,而且還是附記在《史記‧孝文本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書‧刑法志》廢除肉刑的記載,每條紀錄都只數百字,如《史記》卷十《孝文本紀》云:
(四年)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徙繫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1]
[1]所謂肉刑者,據《史記集解》引李奇曰:「約法三章無肉刑,文帝則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隱韋昭云:「斷趾﹑黥﹑劓之屬。」崔浩漢律序云:「文帝除肉刑而宮不易。」,即黥、劓、斷趾、宮刑之屬,文帝廢除肉刑,惟宮刑似未除之,《史記集解》引張斐注云:「以淫亂人族序,故不易之也。」
歷史小說既「事有所本、文不蹈虛」,史料和傳說就成了創作者最苦的資產以及負累,史料不多,小說家便很難從中提煉出有用的資料和情節,史料過多,小說家面對浩如煙海的史乘筆記,往往不不知所從。這箇中的多寡,其實一如史家,去古不遠,雖童蒙亦可道其原委,離今千載,則史遷莫能述其始末,就以家喻戶曉的「緹縈救父」來說,在《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中僅三見,而且還是附記在《史記‧孝文本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書‧刑法志》廢除肉刑的記載,每條紀錄都只數百字,如《史記》卷十《孝文本紀》云:
(四年)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徙繫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1]
[1]所謂肉刑者,據《史記集解》引李奇曰:「約法三章無肉刑,文帝則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隱韋昭云:「斷趾﹑黥﹑劓之屬。」崔浩漢律序云:「文帝除肉刑而宮不易。」,即黥、劓、斷趾、宮刑之屬,文帝廢除肉刑,惟宮刑似未除之,《史記集解》引張斐注云:「以淫亂人族序,故不易之也。」
(上圖為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的黃善夫刊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部分內容,此頁係翻攝自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百衲本二十四史)-筆者藏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亦記云:
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2]
[2]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案年表孝文十二年除肉刑。」 《史記正義》引《漢書‧刑法志》云「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孟康云:「黥劓二,左右趾一,凡三也。」班固詩曰:「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亦記云:
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2]
[2]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案年表孝文十二年除肉刑。」 《史記正義》引《漢書‧刑法志》云「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孟康云:「黥劓二,左右趾一,凡三也。」班固詩曰:「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上圖為北宋太宗景祐年間北監本《漢書‧刑法志》部分內容,此頁係翻攝自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百衲本二十四史)-筆者藏
倉公淳于意之所以會為人所訴,是因為倉公處事一秉至公,於無可救治者,不願詐醫以得錢財,為此幾獲刑,幸有孝女賢帝,方得免禍,[3]太史公乃武帝時人,距緹縈事未遠,所記一本史家筆法,敘事簡當,略具首尾而已,其事至東漢班固修《漢書》時,所知亦不多,其記載亦與《史記》略同,如《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即記云: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3]太史公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贊記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倉公淳于意之所以會為人所訴,是因為倉公處事一秉至公,於無可救治者,不願詐醫以得錢財,為此幾獲刑,幸有孝女賢帝,方得免禍,[3]太史公乃武帝時人,距緹縈事未遠,所記一本史家筆法,敘事簡當,略具首尾而已,其事至東漢班固修《漢書》時,所知亦不多,其記載亦與《史記》略同,如《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即記云: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繫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3]太史公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贊記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高陽其人,寫作的範圍從戰國到民國,人物從將相到平民,無一不寫,也無一不能寫,上圖為高陽寫汪精衛媚日始末的《粉末春秋》,此書封面為鄭問所繪。)
這當中緹縈乃一介弱女,如何上書上達天聽,史家敘述過簡,不得而知,既是上書,究竟是以血成書上傳天子,還是當街攔下天子車駕告御狀?這就給歷史小說家大張鋪陳的空間了,台灣已故的歷史小說巨匠高陽(1926-1992)就把這些斷簡殘編弄成了一本數十萬言的小說,我們且看這位「有水井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的歷史小說家是怎麼”演義”這一段的:
專為太子所設,用來禮待博學鴻儒的思賢苑,在長安西北,皇帝的車駕,應該出長安北面靠西的第一個城門—「橫門」門外跨越護城河的石橋,名為「橫橋」又稱為「石柱橋」;這座橋還是秦朝所建,寬六丈,長三百八十步,平整雄偉,是長安的壯觀之一。
一早,掌管北門區域及這座橫橋的「都水會」便徵召民夫,把蹕路所經的街道,灑掃清淨;但五月十幾的天氣,已是驕陽如火,街道須要不斷灑水,保持潤濕;這樣,車駕經臨,不致揚起漫天的塵土。
那些灑水的夫役,是都水會衙門花錢雇用的;每隔二十步就有一名,肩挑擔桶,手提長構,不斷地舀著水往路面上灑去,要灑得勻淨,而且不能停頓、是件極其吃力的差使。但其中有個粗獷的少年卻不為苦,幹得比什麼人都起勁。
這個少年就是朱文。
他是通過劉端的活動,才得受雇;而且分配的地段,也是須先安排好的,正在橫橋前面。他一面灑水,一面不斷地在心裏默想著鹵簿經臨時的所計劃好的行動步驟,一遍又一遍,幾乎想得有些厭煩了。終於日影將中的時分,聽得潑刺刺的馬蹄聲。不一會,一個戴了虎賁冠,峰著繡衣的郎官,領著四名朱衣堅甲,腰懸弓箭的御林軍士,騎著高頭大馬,疾馳而過,這是車駕的先驅,皇帝已經出宮了。
於是灑水的夫役越發工作得起勁;執戟的校尉,忙著驅散行人,片刻間橫門內外空宕宕地肅靜無聲,只有一陣陣馬蹄聲由遠而近,先驅的郎官,一撥一撥經過,然後隱隱如雷聲。掌管京城警戒的中尉,和奉引車駕的京城地方官京兆尹,相繼出現,這就到了灑水工作終了的時候。
在京兆尹的馬前,朱文灑了最後的一杓水,隨即挑著空桶走避。河邊並無房屋,早就看好了地方,避在西面橋下——那是個並不太陡的斜坡,朱文往下走了幾步,仰面伏臥,定一定心,注視著水面。
清脆的馬蹄聲中,混和看兵士的腳步聲,「刷、刷、刷」地踩出極為勻整著實的韻律,通過橫橋,聲響更見宏壯。同時,水面上出現了雄偉的倒影,金甲朱衣的御林軍;旌頭繡衣的前導武官;黑衣武冠的宮廷衛士…… 。
朱文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口中發苦,耳中有聲,隨著水中黑衣人影的消失、心跳越來越快。當第一列貂羽金蟬惠文冠的影子自水中反映到他眼中時,他像突然間發了瘋似的。一翻身往斜坡上奔,到得路上「哇」地一聲狂喊,雙手護頭,埋著腰直往馬隊中衝—他想到報答師父之恩、緹縈之情、衛媼之義,以及江湖朋友的期許,都在這一衝上面,所以出盡全力,其去如飛。
分三行騎在馬上的,都是郎官。十之八九原是富貴人家的子弟,自願投效,來充皇帝的侍從。看來鮮衣怒馬,威儀赫赫,其實少不更事,無甚用處,何況就是匹夫拚命,亦有辟易千人的氣概,所以看見朱文埋頭直衝,一個個都慌了手腳,有的取弓拈箭,有的勒馬待避,頓時人影淩亂,蹄聲雜遝,加上唏聿聿的馬嘶,橫橋前面,亂作一團。
這一下後面驚慌了,不知前面出了什麼事?同時車駕阻塞。皇帝的一色純白駟馬所拉的黃蓋朱輪安車,就在離橫門不遠之處停了下來。坐在皇帝右面,名為「驂乘」的郎中令張釋之,一跳下車,仗劍護衛。
但這只是片刻的緊張,皇帝正待查詢其事,已有負責指揮整個儀衛部隊的衛尉,飛騎奏報,說是有人犯蹕,業已被捕。並且為了他的警蹕不嚴,出此小小的意外而清罪。
「噢!」皇帝平靜地問:「犯蹕的人,可帶著武器?」
「並無武器。」
「那就走吧!你的責任,等回宮再議。」
於是重新整理隊伍,繼續行。當前隊開始移動時,在等待的後隊保持著高度的肅靜,若非偶爾有馬匹噴鼻的聲音,在屋子裏的人、不會想到門外有如許車騎。
就在這乘輿將發未發的一刻,有個如霜空鶴唳、巫峽猿啼的聲音,清而且哀、哀而且厲,如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刃,劃破了死樣的岑寂。
「冤—枉—」
那悽楚的聲音,一下子打入每一個人的心底深處,無不以關切的眼光一,搜索著聲音的來源。在明亮的陽光下,他們看到道旁的社祠中,沖出來一條穿著青衣的纖瘦的身影,在急速地移動。一雙白皙的小手高舉過頂,頂著一方木簡。這是非常容易明白的,穿青衣的女子有著非皇帝不能替她昭雪的沉冤。
忽然,負責警戒的校尉。記起了自己的職責。看到那女子奔向乘輿,趕緊過來阻攔,自然他的行動是粗魯的,伸出長戟一格,把她打倒在地上,接著搶上兩步,一伸手便去抓她的頭髮。
「止!」皇帝喊著,等那校尉住了手,他向驂乘的張釋之說道:「一個小女子,何來非直訴於我不可的冤枉?廷尉鞫獄,叫我不能放心。」
耿直的張釋之答道:「陛下莫輕下斷語!民女鳴冤,究為何事,絲毫不知;或者不關廷尉之事。請先察閱書狀。」
「不錯,你把她帶來!」
於是張釋之徐步走向她面前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民女淳于緹縈。」
「何事鳴冤?」
「一言難盡,民女請人寫在上呈天子的書狀上。請垂察。」說著把木簡呈了上去。
張釋之不接,「上呈天子的書狀,我不便先看。」他說,「我可以帶你去謁見天子。只是我的職責所在,不能不問你一句話,我怎麼能相信你只是鳴冤,不是刺客?」
「願受搜檢。」
「你一個及笄女子,當街卸衣搜檢,成何體統?」
「既如此,」緹縈略想一想答道,「願受縛於乘輿之前。」
「好,好!」張釋之笑道:「你跟我來吧!」
為了表明不是刺客,也為了聳動觀感,緹縈並不起身,高捧木簡,膝行而前,地上的砂礫,很快地把她的兩個膝蓋磨破了,一路滲出血漬。仁慈的皇帝看在眼裏,大為不忍。
膝行到車前十步左右,緹縈停了下來,放下木簡,俯伏在地,哀切切地高聲說道:「民女淳于緹縈,願乞天恩,為父贖罪」」
皇帝一聽這話,心想:不對啊!剛才是高呼冤枉,此刻又說為父贖罪。究竟認罪呢還是不認罪。於是,做個手勢,近侍郎官把緹縈的書簡呈了上去。
這一通陳情的書簡,是邵哲的精心結構。第一段舖陳淳于意為齊國太倉令時的清廉;第二段闡明良醫同於良相的宗旨,說聖明在上,良相輩出,所以願為良醫,廣推仁君活人濟世的至意,同時約略計算了淳于意所救的人數。
「啊?」皇帝看到這裏,問張釋之:「我久聞有個良醫,人稱—倉公,可就是淳于意?」
「是。」張釋之答道:「敬愛其人,故而不直呼其名,尊稱為『倉公』。」
既是這樣一個方正清廉、仁心濟世、受人愛戴的君子,何以又會獲罪呢?因此皇帝急著又去讀那書狀—這以下,提到了正文,對于淳于意的獲罪經過,敘得相當簡潔,而且並無一句話抱怨廷尉。這是邵哲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決定的寫法,因為他考慮到皇帝可能會命令廷尉衙門複鞫此案,那樣,得罪了延尉,就是極其不智的一件事了。
也因為如此,只好勸之以情,他這樣替緹縈寫道:「妾父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復續;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
這說法深得「哀而不怨」的溫柔敦厚之旨。皇帝也知道申屠嘉持法苛刻,其中或不免有冤屈的情事。但是,下詔複鞫,即令能平反了淳于意的冤獄,其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的人又如何呢?
這一轉念間,皇帝覺得遇到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來勸善天下,感化黎民。予人以自新之道,此人必須確能自新,才見得寬大的功用;否則,不過啟人幸逃法網之心,反更助長了作奸犯科的風氣。而淳于意,正是這樣一個可以用來作為勸善的活證—他相信淳于意即令犯了過錯,罪有應得,寬赦以後,必能改過自新,而且以他行醫走遍四方,所到之處,便成身教,王道大行,風俗益美,豈不甚善?
主意是拿定了,卻還要問一問案情,所以皇帝把木簡交了給張釋之,向跪在地下的緹縈問道:「你可是覺得延尉定了你父親『附下罔上』的罪,是一種冤屈?」
這一問在邵哲意料中,早已由朱文轉教了她,這樣對答:「廷尉為國家持法的大吏,臣妾不敢誣妄。」
「卻又來!你如何高喊『冤枉』?」
「陛下明見!若非如此,不得到乘輿之前。」
「這話不對!天下臣民,伏闕上書,我是無不親覽的。」
「是!」緹縈答道:「無奈官禁重重,臣妾上書,到達御前,必稽時日,只恐臣父業已被刑,故不得不行此冒死僥幸之計。」
皇帝笑了:「說來說去都是你有理!」
「上啟陛下!」張釋之忽然插嘴,「可否容臣問這民女一句話?」
「可以。」
於是張釋之向下問道:「緹縈!你可知道剛才有人犯蹕?那是誰?」
這一問在要害上,緹縈觸動愁懷,雙淚交流!她在想,父親的大事,看樣子是頗有希望了,但朱文此時不知是何樣子?說不定已經當場格斃!刑者固不可複續,死者更不可複生。一宵之隔,便成永訣。從今何處再去覓他的聲容笑貌?自己又如何排遣那些朝思暮想的日子?
「你別哭!」皇帝慈愛地說,「有話慢慢講!」
「臣妾不敢欺隱!」緹縈伏身在地,忍淚陳述:「犯蹕的那人,名叫朱文,是妾父的弟子。為了要上書陛下,捨身犯蹕,俾得暫止車駕。罪無可逭,情實堪憫,乞陛下矜全。」
原來這是一整套的計劃!皇帝頗為動容,有意犯蹕,不獨是侵犯尊嚴,而且有關安全,不可輕恕。
於是他問張釋之:「按律,犯蹕何罪?」
「蹕先至而犯者,罰金四兩;有意犯蹕,自當另議—要看犯蹕者,其意何居?」
「廷尉未曾扈駕。」近侍郎官低聲向皇帝報告。
「然則謁者何在?」皇帝又說:「取『節』來!」
「謁者」郎中會的屬官,主管傳宣旨意。皇帝召他前來,當然是要派他到延尉衙門,布達一項命令—淳于意的命運將在這一刻中得到最後的確定。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直能夠鎮靜應付的緹縈,這時卻不由得緊張發抖了。
一謁者很快地奉召而至,近侍郎官取來一枝八尺九節,系著一串氂牛尾所製成的「旄頭」的竹竿——這就是使者所持以為兜信,具有無上權威的「節」
「你是我的使者。」皇帝親自取節授予謁者,「即刻持節馳見廷尉,傳我的話:特赦淳于意出獄。」
一聽見這句話,緹縈好像五腑都被震動了,猛地提起一口氣來,抽搐一陣,接上了氣,隨即放聲大哭。多少天來的憂愁、焦急、辛苦和委屈,一下子兜了起來,只覺天旋地轉,渾身脫力,一跤跌倒在塵埃中,便什麼都不知道了。
等她醒來時,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從混沌一團中,漸漸看出了些什麼;似隱似現,似曾相識。忽然她耳際清清楚楚地響起一句話:「特赦淳于意出獄!」這就像暗夜中的一道閃電,一下於讓她把周遭所有的一切都看清楚了。
於是她猛然一仰身子坐了起來,大聲問道:「爹爹呢?」
「快來了!」劉端笑嘻嘻地說,「緹縈!你名垂千古了!」
是麼?緹縈怔怔地想著,先還有些目昏神眩,慢慢地記憶越來越清晰,一直想到自己的抽搐和大哭。
「我,我此刻在哪里?」
「你不是在我『萬民客舍』嗎?你在你自己所住的屋子裏。那時你驚喜過度,昏倒在天子面前,你自己記得嗎?」
「啊!」緹縈不安地問,「那是失儀了!是不是?」
「天子仁慈,古所罕見,當然不會在意的。呃,我還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願為『官婢』替令尊贖罪,天子卻傳旨,命你回家好好侍奉老父,成全你的一番孝心。」
於是緹縈泫然欲淚,又是感激涕零了。
「石風到廷尉衙門去接今尊出獄了。你好好休息,說實在的,此刻你一身塵土,膝上傷痕,樣子有些狼狽,我叫人來照料,你好先洗個臉,修飾一下,回頭好高高興興迎接令尊。」
「多謝劉公」緹縈看著他,好半天才吃力掙出一句話來,「我實在不知說什麼話好」
劉端笑一笑,像對親侄女兒似的,拍拍她的頭,起身離去。
「啊,劉公」緹縈突然跳了起來,追著問道:「阿文呢?阿文如何了」
「喔,我倒忘了告訴你了」劉端答道:「朱文自然被捕了。但你放心,我跟石風會想辦法。免罪當然不可能,小罪卻是逃不掉的。」
「是怎樣的小罪。」
「一歲刑,或者兩歲刑;最多三歲刑。」
三歲刑!三年不得相見—千日是好長好長的時間,緹縈身子又覺得發軟了。頹然跌坐地上,直到劉端所遣來的女侍把她扶了起來。
她們關上了院子的門,為她裹傷,為她梳妝,為她抹身洗髮,最後她從裏到外換了一身新衣服。等這一切剛剛完畢,聽得有人在叩院門,打開一看,是神采飛揚的孔石風站在外面。
(上文各位可參閱詳高陽:《緹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2月,頁539-549。)
這當中緹縈乃一介弱女,如何上書上達天聽,史家敘述過簡,不得而知,既是上書,究竟是以血成書上傳天子,還是當街攔下天子車駕告御狀?這就給歷史小說家大張鋪陳的空間了,台灣已故的歷史小說巨匠高陽(1926-1992)就把這些斷簡殘編弄成了一本數十萬言的小說,我們且看這位「有水井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的歷史小說家是怎麼”演義”這一段的:
專為太子所設,用來禮待博學鴻儒的思賢苑,在長安西北,皇帝的車駕,應該出長安北面靠西的第一個城門—「橫門」門外跨越護城河的石橋,名為「橫橋」又稱為「石柱橋」;這座橋還是秦朝所建,寬六丈,長三百八十步,平整雄偉,是長安的壯觀之一。
一早,掌管北門區域及這座橫橋的「都水會」便徵召民夫,把蹕路所經的街道,灑掃清淨;但五月十幾的天氣,已是驕陽如火,街道須要不斷灑水,保持潤濕;這樣,車駕經臨,不致揚起漫天的塵土。
那些灑水的夫役,是都水會衙門花錢雇用的;每隔二十步就有一名,肩挑擔桶,手提長構,不斷地舀著水往路面上灑去,要灑得勻淨,而且不能停頓、是件極其吃力的差使。但其中有個粗獷的少年卻不為苦,幹得比什麼人都起勁。
這個少年就是朱文。
他是通過劉端的活動,才得受雇;而且分配的地段,也是須先安排好的,正在橫橋前面。他一面灑水,一面不斷地在心裏默想著鹵簿經臨時的所計劃好的行動步驟,一遍又一遍,幾乎想得有些厭煩了。終於日影將中的時分,聽得潑刺刺的馬蹄聲。不一會,一個戴了虎賁冠,峰著繡衣的郎官,領著四名朱衣堅甲,腰懸弓箭的御林軍士,騎著高頭大馬,疾馳而過,這是車駕的先驅,皇帝已經出宮了。
於是灑水的夫役越發工作得起勁;執戟的校尉,忙著驅散行人,片刻間橫門內外空宕宕地肅靜無聲,只有一陣陣馬蹄聲由遠而近,先驅的郎官,一撥一撥經過,然後隱隱如雷聲。掌管京城警戒的中尉,和奉引車駕的京城地方官京兆尹,相繼出現,這就到了灑水工作終了的時候。
在京兆尹的馬前,朱文灑了最後的一杓水,隨即挑著空桶走避。河邊並無房屋,早就看好了地方,避在西面橋下——那是個並不太陡的斜坡,朱文往下走了幾步,仰面伏臥,定一定心,注視著水面。
清脆的馬蹄聲中,混和看兵士的腳步聲,「刷、刷、刷」地踩出極為勻整著實的韻律,通過橫橋,聲響更見宏壯。同時,水面上出現了雄偉的倒影,金甲朱衣的御林軍;旌頭繡衣的前導武官;黑衣武冠的宮廷衛士…… 。
朱文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口中發苦,耳中有聲,隨著水中黑衣人影的消失、心跳越來越快。當第一列貂羽金蟬惠文冠的影子自水中反映到他眼中時,他像突然間發了瘋似的。一翻身往斜坡上奔,到得路上「哇」地一聲狂喊,雙手護頭,埋著腰直往馬隊中衝—他想到報答師父之恩、緹縈之情、衛媼之義,以及江湖朋友的期許,都在這一衝上面,所以出盡全力,其去如飛。
分三行騎在馬上的,都是郎官。十之八九原是富貴人家的子弟,自願投效,來充皇帝的侍從。看來鮮衣怒馬,威儀赫赫,其實少不更事,無甚用處,何況就是匹夫拚命,亦有辟易千人的氣概,所以看見朱文埋頭直衝,一個個都慌了手腳,有的取弓拈箭,有的勒馬待避,頓時人影淩亂,蹄聲雜遝,加上唏聿聿的馬嘶,橫橋前面,亂作一團。
這一下後面驚慌了,不知前面出了什麼事?同時車駕阻塞。皇帝的一色純白駟馬所拉的黃蓋朱輪安車,就在離橫門不遠之處停了下來。坐在皇帝右面,名為「驂乘」的郎中令張釋之,一跳下車,仗劍護衛。
但這只是片刻的緊張,皇帝正待查詢其事,已有負責指揮整個儀衛部隊的衛尉,飛騎奏報,說是有人犯蹕,業已被捕。並且為了他的警蹕不嚴,出此小小的意外而清罪。
「噢!」皇帝平靜地問:「犯蹕的人,可帶著武器?」
「並無武器。」
「那就走吧!你的責任,等回宮再議。」
於是重新整理隊伍,繼續行。當前隊開始移動時,在等待的後隊保持著高度的肅靜,若非偶爾有馬匹噴鼻的聲音,在屋子裏的人、不會想到門外有如許車騎。
就在這乘輿將發未發的一刻,有個如霜空鶴唳、巫峽猿啼的聲音,清而且哀、哀而且厲,如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刃,劃破了死樣的岑寂。
「冤—枉—」
那悽楚的聲音,一下子打入每一個人的心底深處,無不以關切的眼光一,搜索著聲音的來源。在明亮的陽光下,他們看到道旁的社祠中,沖出來一條穿著青衣的纖瘦的身影,在急速地移動。一雙白皙的小手高舉過頂,頂著一方木簡。這是非常容易明白的,穿青衣的女子有著非皇帝不能替她昭雪的沉冤。
忽然,負責警戒的校尉。記起了自己的職責。看到那女子奔向乘輿,趕緊過來阻攔,自然他的行動是粗魯的,伸出長戟一格,把她打倒在地上,接著搶上兩步,一伸手便去抓她的頭髮。
「止!」皇帝喊著,等那校尉住了手,他向驂乘的張釋之說道:「一個小女子,何來非直訴於我不可的冤枉?廷尉鞫獄,叫我不能放心。」
耿直的張釋之答道:「陛下莫輕下斷語!民女鳴冤,究為何事,絲毫不知;或者不關廷尉之事。請先察閱書狀。」
「不錯,你把她帶來!」
於是張釋之徐步走向她面前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民女淳于緹縈。」
「何事鳴冤?」
「一言難盡,民女請人寫在上呈天子的書狀上。請垂察。」說著把木簡呈了上去。
張釋之不接,「上呈天子的書狀,我不便先看。」他說,「我可以帶你去謁見天子。只是我的職責所在,不能不問你一句話,我怎麼能相信你只是鳴冤,不是刺客?」
「願受搜檢。」
「你一個及笄女子,當街卸衣搜檢,成何體統?」
「既如此,」緹縈略想一想答道,「願受縛於乘輿之前。」
「好,好!」張釋之笑道:「你跟我來吧!」
為了表明不是刺客,也為了聳動觀感,緹縈並不起身,高捧木簡,膝行而前,地上的砂礫,很快地把她的兩個膝蓋磨破了,一路滲出血漬。仁慈的皇帝看在眼裏,大為不忍。
膝行到車前十步左右,緹縈停了下來,放下木簡,俯伏在地,哀切切地高聲說道:「民女淳于緹縈,願乞天恩,為父贖罪」」
皇帝一聽這話,心想:不對啊!剛才是高呼冤枉,此刻又說為父贖罪。究竟認罪呢還是不認罪。於是,做個手勢,近侍郎官把緹縈的書簡呈了上去。
這一通陳情的書簡,是邵哲的精心結構。第一段舖陳淳于意為齊國太倉令時的清廉;第二段闡明良醫同於良相的宗旨,說聖明在上,良相輩出,所以願為良醫,廣推仁君活人濟世的至意,同時約略計算了淳于意所救的人數。
「啊?」皇帝看到這裏,問張釋之:「我久聞有個良醫,人稱—倉公,可就是淳于意?」
「是。」張釋之答道:「敬愛其人,故而不直呼其名,尊稱為『倉公』。」
既是這樣一個方正清廉、仁心濟世、受人愛戴的君子,何以又會獲罪呢?因此皇帝急著又去讀那書狀—這以下,提到了正文,對于淳于意的獲罪經過,敘得相當簡潔,而且並無一句話抱怨廷尉。這是邵哲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決定的寫法,因為他考慮到皇帝可能會命令廷尉衙門複鞫此案,那樣,得罪了延尉,就是極其不智的一件事了。
也因為如此,只好勸之以情,他這樣替緹縈寫道:「妾父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復續;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
這說法深得「哀而不怨」的溫柔敦厚之旨。皇帝也知道申屠嘉持法苛刻,其中或不免有冤屈的情事。但是,下詔複鞫,即令能平反了淳于意的冤獄,其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的人又如何呢?
這一轉念間,皇帝覺得遇到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來勸善天下,感化黎民。予人以自新之道,此人必須確能自新,才見得寬大的功用;否則,不過啟人幸逃法網之心,反更助長了作奸犯科的風氣。而淳于意,正是這樣一個可以用來作為勸善的活證—他相信淳于意即令犯了過錯,罪有應得,寬赦以後,必能改過自新,而且以他行醫走遍四方,所到之處,便成身教,王道大行,風俗益美,豈不甚善?
主意是拿定了,卻還要問一問案情,所以皇帝把木簡交了給張釋之,向跪在地下的緹縈問道:「你可是覺得延尉定了你父親『附下罔上』的罪,是一種冤屈?」
這一問在邵哲意料中,早已由朱文轉教了她,這樣對答:「廷尉為國家持法的大吏,臣妾不敢誣妄。」
「卻又來!你如何高喊『冤枉』?」
「陛下明見!若非如此,不得到乘輿之前。」
「這話不對!天下臣民,伏闕上書,我是無不親覽的。」
「是!」緹縈答道:「無奈官禁重重,臣妾上書,到達御前,必稽時日,只恐臣父業已被刑,故不得不行此冒死僥幸之計。」
皇帝笑了:「說來說去都是你有理!」
「上啟陛下!」張釋之忽然插嘴,「可否容臣問這民女一句話?」
「可以。」
於是張釋之向下問道:「緹縈!你可知道剛才有人犯蹕?那是誰?」
這一問在要害上,緹縈觸動愁懷,雙淚交流!她在想,父親的大事,看樣子是頗有希望了,但朱文此時不知是何樣子?說不定已經當場格斃!刑者固不可複續,死者更不可複生。一宵之隔,便成永訣。從今何處再去覓他的聲容笑貌?自己又如何排遣那些朝思暮想的日子?
「你別哭!」皇帝慈愛地說,「有話慢慢講!」
「臣妾不敢欺隱!」緹縈伏身在地,忍淚陳述:「犯蹕的那人,名叫朱文,是妾父的弟子。為了要上書陛下,捨身犯蹕,俾得暫止車駕。罪無可逭,情實堪憫,乞陛下矜全。」
原來這是一整套的計劃!皇帝頗為動容,有意犯蹕,不獨是侵犯尊嚴,而且有關安全,不可輕恕。
於是他問張釋之:「按律,犯蹕何罪?」
「蹕先至而犯者,罰金四兩;有意犯蹕,自當另議—要看犯蹕者,其意何居?」
「廷尉未曾扈駕。」近侍郎官低聲向皇帝報告。
「然則謁者何在?」皇帝又說:「取『節』來!」
「謁者」郎中會的屬官,主管傳宣旨意。皇帝召他前來,當然是要派他到延尉衙門,布達一項命令—淳于意的命運將在這一刻中得到最後的確定。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直能夠鎮靜應付的緹縈,這時卻不由得緊張發抖了。
一謁者很快地奉召而至,近侍郎官取來一枝八尺九節,系著一串氂牛尾所製成的「旄頭」的竹竿——這就是使者所持以為兜信,具有無上權威的「節」
「你是我的使者。」皇帝親自取節授予謁者,「即刻持節馳見廷尉,傳我的話:特赦淳于意出獄。」
一聽見這句話,緹縈好像五腑都被震動了,猛地提起一口氣來,抽搐一陣,接上了氣,隨即放聲大哭。多少天來的憂愁、焦急、辛苦和委屈,一下子兜了起來,只覺天旋地轉,渾身脫力,一跤跌倒在塵埃中,便什麼都不知道了。
等她醒來時,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從混沌一團中,漸漸看出了些什麼;似隱似現,似曾相識。忽然她耳際清清楚楚地響起一句話:「特赦淳于意出獄!」這就像暗夜中的一道閃電,一下於讓她把周遭所有的一切都看清楚了。
於是她猛然一仰身子坐了起來,大聲問道:「爹爹呢?」
「快來了!」劉端笑嘻嘻地說,「緹縈!你名垂千古了!」
是麼?緹縈怔怔地想著,先還有些目昏神眩,慢慢地記憶越來越清晰,一直想到自己的抽搐和大哭。
「我,我此刻在哪里?」
「你不是在我『萬民客舍』嗎?你在你自己所住的屋子裏。那時你驚喜過度,昏倒在天子面前,你自己記得嗎?」
「啊!」緹縈不安地問,「那是失儀了!是不是?」
「天子仁慈,古所罕見,當然不會在意的。呃,我還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願為『官婢』替令尊贖罪,天子卻傳旨,命你回家好好侍奉老父,成全你的一番孝心。」
於是緹縈泫然欲淚,又是感激涕零了。
「石風到廷尉衙門去接今尊出獄了。你好好休息,說實在的,此刻你一身塵土,膝上傷痕,樣子有些狼狽,我叫人來照料,你好先洗個臉,修飾一下,回頭好高高興興迎接令尊。」
「多謝劉公」緹縈看著他,好半天才吃力掙出一句話來,「我實在不知說什麼話好」
劉端笑一笑,像對親侄女兒似的,拍拍她的頭,起身離去。
「啊,劉公」緹縈突然跳了起來,追著問道:「阿文呢?阿文如何了」
「喔,我倒忘了告訴你了」劉端答道:「朱文自然被捕了。但你放心,我跟石風會想辦法。免罪當然不可能,小罪卻是逃不掉的。」
「是怎樣的小罪。」
「一歲刑,或者兩歲刑;最多三歲刑。」
三歲刑!三年不得相見—千日是好長好長的時間,緹縈身子又覺得發軟了。頹然跌坐地上,直到劉端所遣來的女侍把她扶了起來。
她們關上了院子的門,為她裹傷,為她梳妝,為她抹身洗髮,最後她從裏到外換了一身新衣服。等這一切剛剛完畢,聽得有人在叩院門,打開一看,是神采飛揚的孔石風站在外面。
(上文各位可參閱詳高陽:《緹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2月,頁539-549。)
(遠景版《緹縈》封面,由董培新先生作畫,這個版本現在書商們應該還有存貨,各位不妨去找來看一看。)
pkl案:短短百餘字史冊,高陽可演繹成數十萬言的小說,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還是高陽以報紙連載方式寫成的(1966年1月1月在《中華日報》開始連載,高氏當時手上還有《慈禧前傳》,《少年遊》等連載要寫,能完成這樣首尾完整的大作,著實不易),各位眼尖的同學,應該可以發覺,高陽在其中融合了我們在國中時熟讀的”張釋之執法”的片段,又遷結了《史記‧禮書》,《漢書‧禮樂志》,《漢書‧刑法志》的典章制度,一個複雜無比,枯燥繁冗的典章制度,可以用如此簡鍊,如此合理的方式交代,不得不佩服其歷史小說功砥之深,附帶一提,西元1971年1月26日上映的電影《緹縈》,就是用高陽的原著,本片由李翰祥編導(李翰祥導演在1964年9月10開拍的《風塵三俠》更是由高陽親自下海編劇),由甄珍飾演緹縈,當年緹縈跪步上書的情景,感動了不少影迷呢!
pkl案:短短百餘字史冊,高陽可演繹成數十萬言的小說,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還是高陽以報紙連載方式寫成的(1966年1月1月在《中華日報》開始連載,高氏當時手上還有《慈禧前傳》,《少年遊》等連載要寫,能完成這樣首尾完整的大作,著實不易),各位眼尖的同學,應該可以發覺,高陽在其中融合了我們在國中時熟讀的”張釋之執法”的片段,又遷結了《史記‧禮書》,《漢書‧禮樂志》,《漢書‧刑法志》的典章制度,一個複雜無比,枯燥繁冗的典章制度,可以用如此簡鍊,如此合理的方式交代,不得不佩服其歷史小說功砥之深,附帶一提,西元1971年1月26日上映的電影《緹縈》,就是用高陽的原著,本片由李翰祥編導(李翰祥導演在1964年9月10開拍的《風塵三俠》更是由高陽親自下海編劇),由甄珍飾演緹縈,當年緹縈跪步上書的情景,感動了不少影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