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4 14:44:50月樹

不合時宜的劍


  我到曼谷尋坦克不著,回來卻看見有人部落的留言板上積了一堆目標凌亂的砲彈,也看見一些人的思想層次和論述能力。楊嘉仁於10月8日的最後一段話已說得很清楚,我就不必重述。
  我要澄清的是:我不反對別人推廣詩。我的文章〈詩人結社與詩〉意在說明詩不曾興盛及大眾化(因此也就沒有「沒落」可言)。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放在純文學與俗文學的層面來談,若執著討論「大眾文學化」或「文學大眾化」,只不過暴露了各位文人士大夫的霸道思考模式──把俗文學置於文學領域的邊緣,由只有少數菁英欣賞的純文學主導一切。
  至於週末沙龍,請看當初的舉辦目的:「一、提供一個平台供寫作人交流;二、透過討論提升寫作人的思維、寫作層次;三、期望以作品向社會發出尖銳的聲音。」此外還有:「和沙龍同步進行的是針對沙龍主題的創作(依然是創作先行吧),集合大家的作品,組稿給報章或媒體的文藝版或副刊。」這些文字都可以在有人部落的「週末沙龍特輯」找到,當時我還寫了一串建議。事隔一年餘,如果週末沙龍諸君自認一直朝著這些目標前進,既提升了思維和寫作層次又向社會發出尖銳的聲音,我願意為我的文章道歉。
  沙龍,於文藝復興時期至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是女性主義的搖籃,精神核心始終是言論自由及能夠激發思想火花的對話。即使在本地,若干年前於紙上呈現的景雲沙龍及當今南院的南方沙龍也都擁有這樣的內在特質。我說週末沙龍不像詩社又不像沙龍,正是因為它沒有達到「創作與批評互相督促」,也沒有繼承沙龍的一貫精神。
  2002年9月,我回到馬來西亞工作,常與諸位在麻麻檔喝茶聊天,而今在週末沙龍所談論的,竟然與四年前的閒聊沒有多大差別。這種現象可用八個字概括:拒絕思考,安於現狀。如此辦沙龍,還不如辦讀書會,一起認真讀幾本書,或是把中國文學史好好讀一遍,辯論時就能言之有物,寫專欄時也不會鬧笑話。
  「人群中的劍總是顯得孤獨而不合時宜。」從蘇童的小說裡撿出這一句話。劍是一個男孩的名字,借來當成譬喻,是良心建議,也是逆耳忠言。

上一篇:別再非禮文物

下一篇:不給錢就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