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3 17:00:55月樹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1960年代末,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歐美國家隨著「新女性主義運動」(有別於19世紀中期在美國誕生的女權運動)的發展而興起。瑪麗.埃爾曼(Mary Ellmann)於1968年出版《想想女人》(Thinking about Women),批判男作家及男批評家對女性文學抱有既定的成見,也剖析了傳統(男性)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不過,凱特.米勒(Kate Millet)於1970年出版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比較受注目,也影響深遠,被公認為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一個新標誌。女性文學此後愈加受到正視,文學評論者紛紛重新檢視長久以來被「正史」忽略的女作家和作品。
  有學者將1960年代末至今的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切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1970年代中期和後期、1980年代至今。首階段著重於批判傳統文學作品中的父權意識和女性形象,次階段的焦點聚集在女作家的作品,第三階段則是以建構女性文學批評理論為主。
  而「女性文學」一詞的含意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界定,大致而言可劃分為三種概念:一是女作家寫作的文學;二是以女性為書寫題材的文學;三是表現女性意識的文學。譚正璧多次再版的巨著《中國女性文學史》,初稿完成於1930年,該書對「女性文學」的界定,便是女作家寫作的文學。
  翻閱現當代中外女作家的作品,可以發現當中有不少作品透射出強烈的性別意識,女作家對於性別身份的困惑和思考在字裡行間匍匐前行。另一方面,「書寫」作為女作家的日常活動,在作品裡也頻頻出現,「書寫」成了共同書寫的題材。「書寫」對女作家而言,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女性主義是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思想運動,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比較文學並置,探討女性文學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書寫」母題,或可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