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2 17:53:07月樹

三種婦女生活,一種命運

到電影院觀賞《茉莉花開》,無非是想看看又一部改編自蘇童小說的電影,看看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如何在鏡頭下被詮釋。

蘇童有不少作品以女人為主角,呈獻出女性繽紛的外在環境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蘇童作為一個男性作家,他在形塑女性形象和反映女性心理方面的書寫功力,一直受到推崇。然而,在男性視角下的女性人物的主體性如何呈現?父權意識是否會造成干擾?這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畢竟我們已經看到,蘇童的作品中有部分女性人物仍繼承著父權傳統書寫的刻板形象。

蘇童的中篇小說〈婦女生活〉,說的是三代女人在同一棟樓房裡的生活,她們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環境中有不同的遭遇,基本模式卻是相同的:她們的命運都被男人牽絆。如同小說裡的簫(在電影《茉莉花開》裡是花)說:「女人不一定非要結婚,可她們離不開男人,最後都會結婚。我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瞧不起女人,我也瞧不起自己。」「女人的共同敵人是男人,但女人卻是為男人而死,簫想這不是一件公平的事。」

這兩段話並沒有出現在電影,電影也刪改了小說的部分情節,小說對於女人命運的感慨和質疑,在電影裡因為缺乏鋪陳而變得模糊。最重要的是,電影省卻了小說中對於人性陰暗面的描寫,少了許多仇恨,多了一些愛,這樣未必比原著來得震撼人心。

經歷過幾個大時代,三代女人居所樓下的照相館變來變去仍舊是照相館,這是否暗示女人的命運無法改變?不過,在電影的最後部分,花對男人(或命運)進行報復後,終於遷離了照相館(那些老建築物也得面臨被拆除、被取代的「命運」),走出了女人的宿命,這倒是原著小說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