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竹林一女俠 ◎林月慎
每年農曆四月,回到萬里山中採摘桂竹筍,是我的年度例行大事。
竹林面積廣大,平時少有人行走,路徑並不明顯,加上竹葉濃密、野草叢生,人在其間常分不清楚出去的方向;尤其春天氣候多變,短短三五分鐘內濃霧籠罩整個山區,視線只有數尺之遙,迷路被困的風險大增。小時候大人常嚇唬我們說,竹林裡住有「魔神仔」,會讓人迷失在山區,叫我們不能隨便闖入,且對山林要有敬畏之心。
我很聽話,只敢跟著母親去竹林採筍,母親教我在來的路上折斷樹枝做記號,以利回程辨識。竹林內,大青及蕨類植物的葉子下,常見青竹絲、龜殼花,還有俗稱「飯匙倩」的眼鏡蛇棲息,我們會用樹枝撥動草叢,或敲擊、震動發出聲響,邊走邊「打草驚蛇」,彼此相安無事。
長大後,我約了朋友、姐妹或兒女、孫子作伴,在林內互相呼喚,尋聲定位。沿著隱約可見的路形走入竹林,腳踩著潮溼柔軟的厚厚落葉,眼觀四面,一眼瞧見兩片細長而尖的新葉正在向我招手。
依著葉形前去,很快找到竹筍的位置,我伸出飛毛腿,一個側踢,咻!竹筍應聲倒下;再一記迴旋踢,又一根竹筍落袋;高一點的,使出鷹爪神功輕鬆摘下。當同伴還在撥開草叢低頭猛找、嚷嚷竹筍在哪裡,我已經裝滿一大袋扛不動了。
竹林裡泥濘易滑,遍布低矮灌木、枯竹枝,倒下的樹幹橫阻其間,還有蔓藤纏繞。上山已是寸步難行,揹著整袋竹筍下山就更難了,一不小心就跌個四腳朝天,甚至墜落七、八尺高的溝崁裡。
好不容易將竹筍揹下山,如何處理竹筍外殼,可又是一道考驗。左手握住竹筍下端,右手拇指、食指掐住筍尖前兩寸,瞬間用力,朝左右側各拗一次,讓筍殼稍微斷裂,然後以右手食指纏繞,絞下筍殼,再去掉老硬取其幼嫩可食部分。接著起大灶,先以大火煮約二十分,轉小火,約兩小時熟透後才算大功告成。
新摘的竹筍又鮮又甜,滷炒皆宜,或加少許梅乾菜煮湯,都令人回味無窮。最受歡迎的煮法是︰將事先煮熟的筍以手剝成數片,切成寸段,訣竅是鍋中多一點油,以豆瓣醬調味,加少量水稍加燜煮即可起鍋。
清代汪昂先生所著《本草備要》一書中提到:「筍有『刮腸篦』之名,惟同肉煮食則無害也。」因竹筍纖維多,腸胃弱者不宜多食,需多加點油脂同炒,並以豆瓣的甘味調之,才能好吃而不傷胃。這種簡單的美味最受朋友讚賞,每每炒一大盤端上桌,立刻被一掃而空,較熟識的朋友還吵著:「再炒一盤,讓我帶回家!」
摘筍雖然辛苦,但驚險刺激的過程卻很紓壓,找到竹筍更像尋到寶般開心,這樣的趣味,總讓我樂此不疲。不過,興沖沖邀約朋友上山體驗同樂,他們一到現場,絕大多數都因欠缺矯健身手沒有膽量放手一試,躊躇不前,甚至有人說:「命只有一條,不必與竹筍搏命啦!」搞得我啼笑皆非。
從小練就一身摘筍、剝筍的功夫,我是竹林中的逍遙派女俠,每年農曆四月去摘竹筍,是一定要的啦!
(本文刊於2020/05/15人間福報家庭版)
上一篇:與紅和解 ◎王蓓蓉
下一篇:翻轉的椅子 ◎馮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