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21:25:26expecting-lia

文化苦旅 讀書報告

    參賽標題:深度旅遊 中文書名:文化苦旅9576390834

                    

 相關書訊

 

本書是我非常敬仰的當代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秋雨教授所著的一本文化散文專集。《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透過他乾淨漂亮的白話文筆,憑藉中國的自然景觀以尋求中國深沉的文化歷史及這一代中國人的心靈糾結。本書多數歷史散文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並探討了中國悠悠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而回憶散文則多是以柔麗淒迷的山水風物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充滿著文化的感慨。

 

內容摘錄:下列文字摘自《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蘇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內美景多的是,惟蘇州,能給我一種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處處給人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現實生活常常攪得人心志煩亂,那麼,蘇州無數的古蹟會讓你熨貼著歷史定一定情懷。有古蹟必有題詠,大多是古代文人超邁的感嘆,讀一讀,那種鳥瞰歷史的達觀又能把你心頭的皺摺慰撫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便也知道,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這裏休憩來的。他們不想在這兒創建偉業,但在事成事敗之後,卻願意到這裏來走走。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p.132)

 

我的觀點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是因為父親和老師的推薦,很喜歡旅行的我雖然一開始有點被這沉重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嚇到,但隔沒兩天,我已深陷在閱讀的愉悅之中,無法自拔。現在每當我和朋友聊天分想讀書心得時,我第一個想到並大力推薦的就是《文化苦旅》這本書。

 

藉著一次中國行,我概略遊覽了一次江南。和余秋雨透過《文化苦旅》交流一番心得。我節選了三篇散文──〈白髮蘇州〉、〈江南小鎮〉、〈西湖夢〉。

 

古人說的好:「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但要行萬里路,卻不能不讀書。在出發前,要先將旅行的目的做一番資料的準備以便更加了解這趟旅行的軸心,而非僅僅是走馬看花。在行旅時,須透過行走過的足跡讓所到之處和心靈互相交流、激盪。在回程後,得將旅途中得到的心得詳實的回味一遍,用文字記錄下來;或者透過別人的遊記,和作者來一場心靈暢所欲言的交談。認識並尊重一地不同於故鄉的文化背景,這才是旅行的意義。

 

在深度旅遊及自由行的現在,我嘗試著從歷史及文化層面遊覽江南。雖然不是自由行,但是導遊俱備豐富的歷史知識,再加上因為出發前做的準備,使我對這江南有了更深度的瞭解。蘇州是一位老者。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一位似乎遺世而獨立,不領王氣的老者。蘇州所有的優點,都成了無法造就帝都的缺點。在作者心中,白髮蘇州是委曲的,但相對的,作者也寧願蘇州承受這一份委曲。蘇州雖是一名老者,但在我這趟蘇州遊後心中,卻也是一名風姿綽約的貌美女子。

 

江南小鎮是隱匿於世的好地方,不克意隱藏卻溶於小橋流水人家。在庸碌繁忙的生活中,能撥出時間外出遊蹤是件好事。但偶爾避開人潮洶湧,甚至於過度開發的觀光景點,來到純樸靜謐的江南小鎮,細細品嘗經常遺忘的最原始的生活滋味,也別有一番風味。江南有許多橋,每一座橋都有一個屬於它的故事,每一座橋都有它代表的文化意義。作者在江南回憶最多,感觸最多的也是它背後所擁有的獨特的風俗習慣。小橋流水人家,江南小鎮的代名詞,道盡了這裡的人生百態。現在的江南人,仍有許多是居住在江水邊的,更甚者有人家是一輩子居住在舟船上依水而生,不論老人壯年小孩。歷代文官詩人貶謫最多遠最荒涼之地也非江南莫屬了,江南卻因此而得以擁有許多流傳甚久、廣為人知的詩詞曲,這些對中國而言無可取代的文化襲產。

 

現在只要談到西湖,大多數人的地一反應是張藝謀導演的「印象西湖」。但「印象西湖」是2005年開始籌備的,距離《文化苦旅》的成書年份1992年有一段歲月了。這次我的西湖遊有觀賞到「印象西湖」秀,遊覽一遍西湖,沿著蘇堤、白堤,凝視著癡情女子蘇小小的墓,遠眺著新修復的雷封塔,乘坐著只曾在詩中見過的畫舫,想著余秋雨先生在〈西湖夢〉曾寫到的一段話:「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於是變得沒有朝代。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於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縹緲。」說的真好,感觸極深。西湖,像一位穿著紗的窈窕女郎,神秘的好似虛幻;也像一個待字閨中的大家小姐,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西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認為要到一地方一定要先了解那個地方的文化背景,正所謂入境隨俗。因為了解文化後,一來可以增加知識,增加閱歷,二來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當地,以深沉的心來感受當地的生活方式等,最起碼也可避免誤觸它的逆鱗,一舉數得。文化,代表著一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是當地的象征。

 

●討論議題

 

前些年,深度旅行開始風行,到如今已蔚為潮流。人們對旅行的既定印象已從粗淺的走馬看花,純粹的放鬆身心到現在如此的重視旅行,甚至有人將旅行當成職業,顯現了旅行的意義和人類觀念的轉變。但人們對於曾去過的地方,就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已去過,已瞭解,所以沒必要再去一次,沒必要再深入瞭解。這已違背深度旅行的意義。我想會到一個地方旅行,是對那裡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作者說到:「也許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沒有再遊覽一次的想念,就等同於沒有瞭解到那裡的迷人之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現代人會沒有一遊再遊的心情呢?

 

上一篇:一覽亭台樓閣(週考)

下一篇: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