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
反對這個說法的人認為,氣候的確有自然變率,但那變率總該有個一定的幅度,而根據一些研究,現在全球暖化的變率已經超過從過去氣候資料統計求出的自然變率。因此,應當有外來因素的影響使得氣候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
根據第二種理論——太陽活動說,太陽輻射是地球運轉「氣候機器」的能量來源,可想而知,如果太陽自己發生變化,也頗可能透過這個能量供應機制而影響了地球上的氣候。目前最熱衷於宣揚這個學說的是幾位瑞典的科學家,他們利用「相關分析」的統計方法指出了,地表氣溫的震動似乎和太陽活動週期的長度有很好的「正相關」關係。眾所週知,太陽活動有個平均十一年的週期,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太陽表面黑子數變多,而在極小期則黑子數稀少。但實際上這個週期有時長有時短,而這幾位瑞典科學家指出,太陽活動週期長時,地球氣候也相對溫暖,反之亦然。
除了幾位學者指出他們的數據及計算似有錯誤之外,學說的主要問題在於,太陽輻射目前處於一個相當穩定的狀態,雖然隨著太陽活動而略有變動,但它的輻射改變量比起氣候運轉能量差了好幾個量級,尚無法指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物理機制,可以透過如此小的能量改變而達成重大的氣候變化量。僅僅相關係數高並不代表相關的兩者間真有什麼因果關係。因此,大部份學者對此學說仍持存疑態度。
第三種學說,是溫室氣體說。眾所周知,這是目前最當紅的學說,也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太陽輻射的確是天氣氣候運轉的能量總來源,但它必須首先要能讓大氣吸收才行。然而太陽輻射絕大部分是可見光,偏偏大氣對可見光而言卻是個透明體(要不然我們哪能透過大氣,看到星星、月亮、太陽?),所以大氣是不會吸收可見光的。然而地表(不管是陸地或海洋)卻是不透明的,因此它們會把可見光全數吸收,而轉化成波長較長的紅外線輻射再放射出來。
假如大氣對紅外線也如可見光一般透明,那麼,紅外線將毫無阻攔地散回太空中。但事實上大氣中的氣體或多或少會吸收紅外線,使紅外線輻射的外溢沒有那麼順當,部分被攔截下來的輻射,最終使得大氣因能量增多而增暖。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Methane)、氧化氮(Nitrous oxide),乃至氯氟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s),都是吸收紅外線輻射的高手,一般統稱為「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它們吸收紅外線的功能,就叫做「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要是大氣中沒有這些氣體的話,地表平均溫度將會比目前狀況冷了攝氏十幾度。
這些溫室氣體中,功能最強大的首推水蒸氣。大氣學家們相信,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地表溫室增溫作用是因為水蒸氣和雲的關係。假如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發生重大變化的話,可想而知,地表溫度也會有重大變化,不過,目前尚未有證據指出水蒸氣含量有什麼長期的重大變化。但另一方面,卻也沒有證據說明它不會產生變化,因為全球水蒸氣含量本來就很難估計,水在大氣中也有複雜的相態變化。
而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功能則位於水蒸氣之後。與水蒸氣不同的是,過去五十幾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已經確切知道是在增加中,因此,如果溫室氣體增加的確是全球暖化的主因,那麼,最大嫌疑犯顯然便是二氧化碳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危機年代---全球暖化---經典雜誌-第1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