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16:09:16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懸崖撤手之後

 

懸崖撤手之後
【聯合報╱何致和(作家)】
2007.10.21 03:10 am
 

評《某夜,月未升……》

戴思杰著‧梁若瑜譯
皇冠文化公司

在眾多經歷文革磨難,而後僑居歐美以非母語書寫揚名文壇的「知青」中,戴思杰可說是最早走出文革的一位。他以當年下放地四川雅安為背景,寫出成名作《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後,第二部小說《釋夢人》便脫離了文革,把時間點設在2000年的中國。這次,他的跨度更大,新作《某夜,月未升……》的故事時間上溯至百年前的中國,藉由一部神祕的絲絹捲軸,串起近代與現代史。

創作上的戴思杰就像個好動的小男生,不願好端端走在由自己或前人踏出的坦途上。他早在處女作中便顯露這種傾向,原本可由馬劍鈴獨自說完的故事中,出人意料地插入磨坊老頭、羅明和小女裁縫的觀點;《釋夢人》的敘事者不是老莫,他卻打破規則讓老莫親自發聲。此次他又有石破天驚之舉,把《某》書敘事的重責大任,託付給一位來到北京的法國女留學生。

想讓一個法國女人恰如其分地訴說中國百年來的故事,並不是容易的事,這點戴思杰當然胸中有數。他貼心地讓故事裡的幾位中國人物分擔了敘事的責任,也藉此營造出小說的懸疑與複雜性。

這本小說大半部可說是成功的,故事主軸緊緊依附在一個失落的語言和殘破的經文之上,又不時與西方對東方獵奇心的發軔之書《馬可波羅遊記》互文,濃厚的異國情調激起了西方人的興趣,故事的懸疑性也讓東方讀者好奇:究竟這個神祕捲軸經文承載了何種祕密?

單由這段經文的上半部,月黑之夜一個墜入懸崖、攀附野草陷入不上不下尷尬處境的旅人,加上書中敘事者對五世紀兩位偉大的譯者佛陀跋陀羅和鳩摩羅什的介紹,讓人不禁聯想起佛經中著名的「空井喻」。此喻源自天竺,後向東西方流傳,在天主教證道故事和《佛說譬喻經》中皆曾出現,堪稱是跨文化、跨語言影響的最佳例證。但在這部以失落文字記載的經文中,既沒有黑白二鼠,也不見惡象毒龍。謎底揭曉,東方讀者恐怕會大失所望,沒想到讓一位法國漢學家犧牲半輩子所換得的,竟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禪宗「懸崖撤手」簡單概念。

但我們不要忘了,這本書原始設定的接受者畢竟是法國人。一個東方的老生常談,對他們或許有振聾發聵的效果。戴思杰如此大費周章,甘冒認同爭議仿擬西方視角來敘述一個和中國有關的故事,我們或可解釋為旅法二十餘年的他對西方文化已有相當的認識與把握,開始嘗試用平衡的觀點看待東西方文化。

在這本新作中,我們已很難見到討人喜歡的幽默,以及外國人好奇的文革。放開這兩樣暢銷利器,懸崖撤手之後,出現在戴思杰腳下的,或許是一條連接東西方文化的坦蕩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