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30 01:40:47ALIC專業攝影工坊

中年危機 是甚麼 ?如何根治?

 

45-65中年   65以上老年

傳統中年是指40歲以上  但是現在讀書時間長 結婚晚 活的也長

中年已經是指45歲以後  

中年就是既要奉養父母  又要負擔小孩讀書最花錢身心兩頭燒的時候

中年就是準備被炒魷魚失業的時候

中年就是身體退化的時候
您好!有關所謂中年危機!
 

有關所謂中年危機.....其實中年危機本身並無啥危機只是因為年紀一到忽然間從職場上退了下來,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本身無嗜好的人,會顯的更嚴重。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課題與危機 , 最具危機的階段是青春期及中年 , 因為這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大轉變的時期。
 

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身體快速長成 , 性的成熟使青少年不但要處理性慾、性身份(Sexual identity)的問題,他也要去了解社我”及人生的“價值觀”。到了中年可能又會產生“身份的危       機”及價值觀的轉變。
 

中年的變化
 

生理上 : 男人開始脫髮、禿頭、白髮、皺紋、老花眼、體重增加 , 運動時表現及耐力衰退 , 恢復體力時間較長 , 性的能力也衰退-----勃起的次數及射精的強度大不如前 , 性慾的衰退會威脅到男人身份 ( Male identity ) 。
 

心理上 : 中年以後對時間的感覺與年輕時代不同 , 內心上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 會有一種人生短暫的感覺。
 

對死亡開始有一種高度的知覺 , 漸漸地面對及接受死亡將發生在我身上而不再是一種這不是我的事。
 

男人會變成較溫柔 , 有一種依賴 ( dependent ) 及養育 ( nurturing ) 的需要。
 

中年危機


自我形象 , 信心的動搖 :中年之前 , 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或人生充滿著期待、盼望、幻想,我們有野心 , 有目標 , 有一個自己製造的前景、美夢 , 但是大部份的人到了中年 , 發現以前的一些期待、盼望、美夢不但沒有達到 , 甚至為了飯碗 , 家庭生計 , 一生居然平平凡凡地過去 , 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 自信心動搖而感到自己“無路用”。
 

時間上對過去、現在、未來看法的轉變 : 當我們年輕時 , 我們為著“未來”活動 , 我們有夢想 , 有抱負 , 到了中年 , 或許我們有一些成就 , 但是覺得也沒什麼了不起 , 不會去享受打拼結果“現在”對他們沒有意義 , 而未來呢 ? 很恐懼 , 因為愈來愈老 , 愈無路用 , 所以沒有現在 , 也沒有將來 , 人生變成無希望 , 也無目標。
 

價值觀的懷疑 : 以前感到有價值的 ( 可能是社會、父母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 而不是自己內心認定的 ) 現在感覺無價值 , 可以說“看破人生”金錢、目標 , 對社會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 甚至對家庭的看法 , 照顧心也改變 , 因為他可能發現他以前盡力為著家庭拼命 , 想給太太、小孩有一個較好的生活 , 結果 , 子女在青少年反對他無禮 , 太太對他疏遠自問自己為什麼打拼 ? 對價值觀懷疑時 , 一個人的信念也開始動搖。
 

危機的症狀 :
 

中年危機產生後 , 如果一個人無法去重建自我信心及一套新的價值觀 , 這個人會產生焦慮與憂鬱,他會對未知的將來感到焦慮。對過去的失落 ( losses ) 感到憂傷----失去青春、美夢、希望、價值、活力、朋友、愛人、親人、無限的選擇


               ( option)、信念 (belief)。
 

處理危機的策略 :
 

        中年的危機主要是一個人在面臨老化的過程中 , 對舊有的自我形象,價值觀開始動搖 , 懷疑甚至崩潰 , 而新的自我形     象、價值觀又未建立,在這個青黃不接的階段,所產生的危機     意識要度過這個難關,最重要的是去了解自己 , 認識自己 , 進     一步去接受自己 , 肯定自己 , 相信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另     一方面一個人要去思考 , 探索在中年這個階段 , 你是否在怕老 , 抗拒 , 否認你在老化 ? 你的需要是什麼 ? 你要尋找可以指引你未來的價值觀。中年人要能夠表達你內心的感受 , 要有 一群知己 , 知音的朋友來分享你中年的經驗 , 要與家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 要參與社區、社會的活動、服務 , 更要超越自己 ,將自己的經驗、智慧 , 傳給自己的子女 , 年輕的一代。
 

結論 :
 

中年危機這個題目所觸及的範圍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危機的病症 , 又牽涉到精神科 , 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 , 有人說因為有死的問題才會有哲學才會有人生觀。
 

但是基本上 , 我們會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 , 中年的危機主要是一個人對自信心的動搖 , 對價值觀的懷疑 , 以及對時間消失感到恐慌。
 

但是如果我們有處理危機的策略 , 我們可     以渡過這個階段 , 一個轉變成功的中年人 , 他應該是充滿活力與樂觀 , 他很獨立但與別人又有聯繫( independent yet Connected ) 他會欣賞大自然以及它的完美 , 他比較不計較物      質的成功與社會地位 , 他的人生較有靈性 , 追求精神的快樂      與滿足,主要關鍵就在於家庭生活主要成員的配合囉!
[上午 01:07:19] ALIC專業攝影工坊: 中年職場危機風暴 企業雇用白領中年員工調查

鄧雅玲報導 2005/03/02

  根據3月號《Career雜誌》報導,職場中年上班族,正遭遇一場提前襲來的生涯風暴。除了少數工作如電話行銷、量販店銷售人員,非常歡迎中年二度就業婦女外,有關於中年工作者的消息,幾乎不是裁員就是優退。

  職場各種年齡基線,都在不斷向下修。有七成企業的員工平均年齡,已經降到35歲以下。凡是基層員工超過35歲、主管階層超過40歲者,求職都會開始碰到「年齡天花板」。企業評估員工的生產力與貢獻度,不再認為40歲是巔峰期,而是在29~35歲,因而優退年齡提前,新進人員的錄用門檻也更加年輕化。

  過去5年內,有超過1/5的企業曾對中年員工進行優退。展望未來,有20%的企業因為勞退新制實施,而打算減少雇用中年員工;還有30%的企業打算在兩年內展開人力換血,讓員工結構年輕化,其中以傳統製造業最明顯。

  年資大貶值,只剩下20%左右的企業,仍然會隨著員工年資增加,而調升其薪水與職級。有愈來愈多企業相信,與其花高薪雇用一個中年員工,不如用更低廉的成本,多雇用幾個年輕員工,這種想法在金融業最盛行。

  儘管大環境愈來愈不利,但企業對中年員工的「實務經驗」、「敬業態度」、「專業技術」、「人脈資源」和「公司忠誠度」,仍然肯定有加。

  大多數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為33-35歲(佔38.1%),其次是29-32歲(佔27.7%),總計有將近七成的公司(68.9%),員工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

  整體來看,生產製造部門、行政總務部門、業務銷售部門員工的平均年齡最高,意味著中年員工在這幾個部門生存空間較大。第一線作業人員過去年齡上限是32-35歲,現在由於缺工,有些公司已放寬到40歲。同樣對業務銷售人員來說,最大資產就是人脈,而人脈要靠時間累積,因此工作較不受年齡限制。

  35歲,已成為求職的年齡天花板,大多數企業都將應徵年齡上限設定在35歲。傳統製造業由於員工年齡偏高,為了新陳代謝起見,招募新進人員時最不歡迎35歲以上,金融業也有51.1%將招募年齡設在35歲以下。

  反觀其他服務業,應徵年齡上限都還維持在40-45歲,甚至還積極開發二度就業婦女與中高齡人力,以解決人力荒的燃眉之急。

  基層員工過了35歲,就找工作大不易;管理幹部則是過了40歲,就越來越難找工作。有超過3/4的企業(75.9%),在對外招募管理幹部時,「很少」或「基本上不錄用」40歲以上的中年轉業者。

  「優退」,已成為中年上班族聞之色變的字眼。過去5年內,有22.7%的企業曾對資深員工祭出優退方案,但最積極的不是金融業,而是傳統製造業。有超過1/3的傳統製造業者(35.1%)這幾年採取過優退,而服務業中的營造建設業者中,由於前幾年房地產不景氣,有過優退員工記錄的公司,所佔比例也極高。

  絕大多數公司優退的對象,都還停留在50歲以上的資深員工,但值得留意的是,已有1/10的公司開始將優退矛頭指向45歲以下的族群。可以預期的是,隨著50歲世代被優退潮沖刷殆盡,未來第二波、第三波的優退,年齡門檻必將不斷向40歲世代、甚至35歲世代移動。

  中年上班族要緊張了,社會新鮮人要開心了,因為有三成的企業(30.3%)打算未來兩年內要汰換新血,讓員工年齡結構進一步年輕化,尤其以傳統製造業最積極。過去10年傳統製造業幾乎人事凍結,很少招募新人,如今許多業者驚覺到人力老化的問題,一旦汰舊換新開始啟動,必將如同金融業一樣,釋出可觀的職缺。

  從前隨著年資增加,企業都有象徵性的調薪,「做得越久,領得越多」。但如今「大部分員工按年資調薪」的企業只剩下1/4(26.6%)。若說薪水代表的是對貢獻的肯定、對員工忠誠度的回報,顯然「年資」在企業主心目中,已經貶值了。

  如同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從前台灣職場的人事升遷,重視「論資排輩」,只要不犯大錯,年資到了,職級自動跟著調升。但現在只剩下18.3%的企業還這樣做,實力與績效才是升遷的依據,這也再次證明了「年資無用論」。

  勞退新制即將從7月1日正式上路,有20.7%的受訪企業明白表示,會以減少雇用中年員工做為因應。不過,金融業員工的「災情」最輕,只有11.6%業者表示會減少雇用中年員工。究其原因,金融業多為大公司,原本就依法提撥勞退金,受新制的衝擊較小。再者,金融機構幾經優退,中年員工所佔比例銳減,當然也就談不上勞退新制有何衝擊。

  過去大家都認為,40歲是員工生產力的成熟巔峰期,之後就開始走下坡。但多數受訪企業顯然有不同看法,認為巔峰期應該是29-35歲。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企業會把優退年齡從50多歲,悄悄提前到40多歲。

   在技術快速淘汰的科技業,有70.0%的公司認為員工巔峰期在35歲前;反觀傳統製造業則是「大器晚成」型,只有41.6%的公司認為巔峰期在35歲前。

  相較於年輕員工,中年員工最大的優勢,依次是「實務經驗」、「敬業態度」、「專業技術」、「人脈資源」和「公司忠誠度」,但「學習精神」明顯遜色。

  不同行業,對中年員工有不同評價。科技業對中年員工的「忠誠度」,評價不像其他行業那麼高。傳統製造業特別看重中年員工的「專業技術」,金融業則特別肯定中年員工的「人脈資源」,但對他們的「專業技術」則沒有那麼肯定。
荷爾蒙的改變也是中年發福的重要原因。通常男性肥胖傾向中廣型,腰圍會變粗;女性在更年期之前,發福多傾向下半身的肥胖,到了更年期之後,本身的雌性素會下降,身體的脂肪會重新分佈,例如年輕的脂肪是在乳房或臀部,到了中年,乳房會變小、腹部脂肪會增加、大腿及手臂都會變粗,這就是身材變差的原因。


中年之後人會發福,幾乎是成中廣型身材的。醫師指出,根據統計,中廣型身材的人,較容易有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因此中廣身材除了外觀之外,對健康也是不好的。中年發福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
人到中年後,基礎代謝率會降低,通常攝取的熱量是用來成為能量(工作、運動等時都需要),其他的就變成脂肪存在身體內,例如肌肉內的肌肝醣、肝臟內的肝醣等,這些脂肪最重要的就是三酸甘油脂。而現代人常見的脂肪肝,就是肝臟內積存了過多的三酸甘油脂。

第二
荷爾蒙的改變也是中年發福的重要原因。通常男性肥胖傾向中廣型,腰圍會變粗;女性在更年期之前,發福多傾向下半身的肥胖,到了更年期之後,本身的雌性素會下降,身體的脂肪會重新分佈,例如年輕的脂肪是在乳房或臀部,到了中年,乳房會變小、腹部脂肪會增加、大腿及手臂都會變粗,這就是身材變差的原因。

第三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後,物質生活常漸入佳境,生活安逸,靜態活動增加、精神鬆懈、適應力也變差,因此會趨向舒服、閒適的生活,熱量消耗變少。

第四
人到中年,內臟脂肪也會增加。例如中廣型身材的人,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肚皮下,連內臟的油脂也會增加;整個腹部除了內臟之外,最多的就是脂肪,且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增加;其對健康的影響,比皮下脂肪的影響更大。

人到中年後,肌肉逐漸退化,而可能由脂肪組織來取代,即使體重未過重,身材外型也不錯、但以科學方法來測量,發現有些人的脂肪比例還是過高的,這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因此稱之為隱性肥胖。

醫師表示,人到中年,物質生活常漸入佳境,於是食欲不加控制、飲食習慣改變,若中年後仍攝取過多的熱量,也是中年發福的重要原因。中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下降、老化使體內脂肪增加等,且內臟脂肪多、脂肪與肌肉的比率增加等,使得中年人的慢性病比例也很高。

醫師指出,人的老化是很難避免與改變的,因此人到中年,最好減少熱量的攝取(如少吃高熱量食物等),多運動,運動量越多,肌肉的質量會越好,可以保持肌肉的彈性,因此中年後的運動比年輕時更為重要。
 因為中年的失業壓力進而產生經濟壓力.所以會產生的憂慮症.

「失業」是台灣中年人目前最大的夢靨。2003年7月台灣失業率高達5.16%,約有52萬人找不到工作,其中中高齡失業人數達16萬人,佔失業總人口的30.7%,40~49歲失業人口有11.7萬人,佔失業人口23%,而中年人害怕失業的焦慮指數高達73.5分,處於極度焦慮的邊緣,有98%的職場中年人害怕失業。
現在在職場上的中年人很不快樂,看著自己同期的同事失業或被迫提早退休,或者和紀先生一樣,到達中、高年齡還沒能完成少年時的理想。台灣9999泛亞人力銀行在2003年8月做了一項「職場爸爸焦慮指數大調查」,依據25個題目5個程度來判斷現代中年人的焦慮指數,調查中發現,台灣中年人的焦慮指數高達73.5分,直逼極度焦慮75分的門檻。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現在中年人最焦慮的除了子女的教養問題外,職場上的不順遂是他們焦慮的主要來源,報告中指出,91%的中高齡人都擔心「薪資或實質收入縮水」、41歲以上的人約有4成左右對於「領不到退休金」及「足夠養老準備金」的問題很敏感;擔心「工作時間太長、導致與家人產生疏離」與「公司內升遷不順」等問題也是中年人所關注的問題。但是害怕會被裁員的中年人更高達98%,由此可見現代台灣中年男子最大的危機便是「中年失業」。

現在台灣持續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立法委員賴勁麟表示,中年失業從1980年的3%增加到1990年代的16.5%,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漸攀升中。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2003年1月至7月就業人口有959.3萬人,失業人數為52.1萬人,失業率達5.61%。40~49歲的失業人口有11.7萬人,佔總失業人口的23%,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表示,2001年起因歇業或業務緊縮的非志願性失業勞工總共超過20萬人次,並且凌駕其他原因之上,至2003年止,因為工作機會減少而失業的人數更高達25.3萬人次。中國大陸中年失業的情況和台灣一樣嚴重,以北京為例,2003年7月失業率為5.9%,約36.1萬人,35歲~39歲失業人數有7.9萬人、40~45歲的失業人口6.7萬人,兩組相加佔總失業人口的40.4%。
為何中高年齡的人失業率如此高居不下?為何中高年齡失業再就業困難?主要有3個原因:
1. 產業轉型:群泰企管顧問李孟熹指出,台灣產業由製造業轉型為商業,許多生產工廠外移至大陸或其他東南亞等勞力較為便宜的國家,部分中、高齡勞工無法跟著技術成長,便成為失業人口的一員。
2. 專業知識扁平化:開創家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邱建樺指出,以往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中、高齡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是靠經驗和時間慢慢累積的,但現在資訊、科技發達,年輕人學習專業知識相當容易,因此,在相同的能力條件之下,企業喜歡雇用工資便宜、無退休金之慮的年輕勞工。
3. 政策不周全、勞工無危機意識:李孟熹提到,理論上說來,產業轉型過程是有一段過渡期,在這段過渡期中政府應該輔導勞工轉型,但是台灣政府在預算上編列經費協助人才學習的金額並不足夠,而且勞工也沒有足夠的管道和危機意識去學習轉型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