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3 10:28:21雪子
意義的轉變:校園空間
留學:使台灣社會從「歷時性」空間轉變成「共時性」空間
二00五年九月還沒開學的有一天去所辦遇到老師,他告訴我在工學院只有我一個人拿到獎學金,我聽到他的話又很高興,又很錯愕,因為獎學金讓我意識到我活在「現實」社會,從此之後台灣似乎從逃避、度假空間轉變成現實生活的空間。
岩渕功一(2001)分析小林紀晴(1995)中的一文指出,小林認為歐美跟日本在文化或種族上幾乎沒有共同點,但歐美人民跟日本人共有得在高度發展的消費主義、媒體中過無聊的生活的現代性。相對的,小林認為亞洲跟日本在本質上共有某種東西,這吸引他的同時,否定兩地人民活在同一個時代裡。即使現在網路發達,但如此的觀念在日本相當可見。
就「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問題,不少日本人不知不覺之中認為,歐美國家和日本的人民活在同一個時代裡,但非歐美國家的人民不活在同一個時代裡,他們活在「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某一個時間點裡。就如來台大唸書之前的我每次到台灣感覺到強烈的「懷舊」,在九0年代日本年輕人去亞洲旅遊的目的是「尋找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要脫離高度消費社會,暫時逃到原始的、可以找回「原來的、過去的」自己,如此的看法不只在backpacker的旅遊記裡看得到,連「有良心的左派知識份子」的論述中也常常出現。
雖然Appadurai所說的那樣,人連對未來或沒有親自經驗的事物也可以感到懷舊,Davis指出人在生命週期中遇到斷裂認同的事件時,會產生懷舊情緒,我同意這兩位學者的看法,但反省日本人對亞洲懷有的懷舊情緒時,應該檢驗Rosaldo所說的「帝國主義式懷舊情緒」。
在台灣唸書,對我來說跟台灣學生有不同的意義。我的位置(在台灣唸書,從台灣發聲)讓我反省自己過去對台灣懷有的懷舊情緒等種種想像,如果我的聲音夠大,也可以在某種程度讓日本知識份子反省對亞洲的想像。也就是說,讓他們知道日本人跟亞洲人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不只是日本觀看台灣,台灣也會觀看、消費、詮釋日本。我不只要反省自己過去對台灣的想像,也要進一步了解台灣人對日本、日本人的想像。這幾個月來深刻感受到我跟台灣朋友對彼此的詮釋有很大的落差,我真正進入田野之前需要進一步了解這落差和產生這落差的原因。
二00五年九月還沒開學的有一天去所辦遇到老師,他告訴我在工學院只有我一個人拿到獎學金,我聽到他的話又很高興,又很錯愕,因為獎學金讓我意識到我活在「現實」社會,從此之後台灣似乎從逃避、度假空間轉變成現實生活的空間。
岩渕功一(2001)分析小林紀晴(1995)中的一文指出,小林認為歐美跟日本在文化或種族上幾乎沒有共同點,但歐美人民跟日本人共有得在高度發展的消費主義、媒體中過無聊的生活的現代性。相對的,小林認為亞洲跟日本在本質上共有某種東西,這吸引他的同時,否定兩地人民活在同一個時代裡。即使現在網路發達,但如此的觀念在日本相當可見。
就「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問題,不少日本人不知不覺之中認為,歐美國家和日本的人民活在同一個時代裡,但非歐美國家的人民不活在同一個時代裡,他們活在「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某一個時間點裡。就如來台大唸書之前的我每次到台灣感覺到強烈的「懷舊」,在九0年代日本年輕人去亞洲旅遊的目的是「尋找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要脫離高度消費社會,暫時逃到原始的、可以找回「原來的、過去的」自己,如此的看法不只在backpacker的旅遊記裡看得到,連「有良心的左派知識份子」的論述中也常常出現。
雖然Appadurai所說的那樣,人連對未來或沒有親自經驗的事物也可以感到懷舊,Davis指出人在生命週期中遇到斷裂認同的事件時,會產生懷舊情緒,我同意這兩位學者的看法,但反省日本人對亞洲懷有的懷舊情緒時,應該檢驗Rosaldo所說的「帝國主義式懷舊情緒」。
在台灣唸書,對我來說跟台灣學生有不同的意義。我的位置(在台灣唸書,從台灣發聲)讓我反省自己過去對台灣懷有的懷舊情緒等種種想像,如果我的聲音夠大,也可以在某種程度讓日本知識份子反省對亞洲的想像。也就是說,讓他們知道日本人跟亞洲人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不只是日本觀看台灣,台灣也會觀看、消費、詮釋日本。我不只要反省自己過去對台灣的想像,也要進一步了解台灣人對日本、日本人的想像。這幾個月來深刻感受到我跟台灣朋友對彼此的詮釋有很大的落差,我真正進入田野之前需要進一步了解這落差和產生這落差的原因。
中間有轉折,上學期第一次陷入文化衝擊時期很想逃離校園空間,在那段期間在校園看到的一切都讓我覺得非常荒謬。這學期杜鵑花盛開的時候,就很喜歡這個校園,每次外面走走,感覺很舒服,心情會變得很好。同一個公共空間,隨著個人狀況的變化,其意義不斷地轉變。校園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