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07:32:17deepmind

這個「化城」就是譬喻小乘的涅槃。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滅度的梵文即是涅槃nirvāa),大乘及小乘各有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兩種,唯其意義各異。《涅槃經》卷二十九云:「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也就是滅生死因而度生死海。小乘的涅槃並不究竟,唯有成佛始能真正滅度。

「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這段經文,是追說如來先以方便說三乘法的原因。如來在說《法華經》之前,的確也說了四諦十二因緣的聲聞法,那是因為如來深切地瞭解到眾生有各種不同的根性,有些人深著五欲,為使這些人離欲,在開始誘導他們進入佛法時,就先說了小乘的聲聞法,並謂二乘亦證解脫涅槃,這麼一說,他們就會相信和接受了。

志樂小法,是佛知道許多眾生由於根性使然,就只喜歡小而易成的法門,其中有些人是小乘根性,有些人則還是「深著五欲」的一般凡夫,世尊即以二乘涅槃的解脫之樂,來誘使貪欲的凡夫及二乘根性的聲聞,同修二乘法,同證二乘涅槃。到了法華會上,世尊便以自身即將涅槃,終於向大眾宣布,二乘法非究竟,唯一佛乘才究竟。

縱然如此說,下根聲聞,還是聽不太懂,接著佛便再以「化城」作譬喻。

有一導師,將導眾人,通過五百由旬之險道,即至寶處,可獲大珍寶。行過三百由旬,眾皆疲極而復怖畏,心生退還。導師即化作一城,令眾入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化城喻」的大意是:有一個行商團的團長,是這條通商道上的識途老馬,他熟悉行商路程中的各種狀況。他帶了大隊人馬,到某個充滿財寶的地方去尋寶,因為路途遙遠,所以跟隨他的人走到半途已經精疲力竭,往前走不動了,並且多想退還原路回家。於是這位團長就以權巧變化出一個城池,讓這些疲倦不堪的旅客進城休息,城中衣食住行以及育樂設施樣樣齊備,這個城市的四邊有牆,能避免城中的人受到強盜、敵人、土匪的侵略。既然快樂又安全,他們就在那裡養精蓄銳,安穩的休息了一陣子,同時他還告訴大家:「今天先在此城休息,等大家的精神恢復了以後,如果能前往寶所取寶,還可以繼續未完的旅程;若不打算往前走,那麼就在這裡繼續休息幾天也可以。」這個「化城」就是譬喻小乘的涅槃。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在城裡休息以後,大家都覺得這個地方真好,以為已經到了目的地便不想走了。那位擔任團長的導師卻說:「唉!你們雖然覺得這個地方很安全舒適,但這是我用神通變現出來,不是真實的,收了神通,化城就不見了!你們要知道,我們要到達滿是寶物的地方才是最後的目的地,真正的寶處,還要再往前走二百由旬,就快近了。大家若是休息夠了,不再感到疲倦,就要振作精神,繼續往前行吧!

「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經文中的「二涅槃」是二乘涅槃,「二地」是二乘地,指聲聞、緣覺。佛告訴他們所得的涅槃不是真的,要好好的注意、考察一下。佛說《法華經》的目的就是要一步一步、漸漸地讓眾生知道:二乘法是有用的,但並不究竟,那只是為了膽怯、根劣、貪便宜、怕艱難、想走近路的人方便說的。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並不真實,那就像是一座由魔術師幻化出來的城池一樣,看來暫時有,究其實則無。

世界上願意找近路走的人很多,例如金光黨就是看準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而使人上當,但是釋迦牟尼佛不是叫人家上當,他只是使人暫時有個歇腳處,然後再繼續往前走。這對一般的眾生來說,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眾生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都是怕困難而圖容易,而真正的成佛之道,卻得經過長遠時間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才能達成,這無量劫的時間對眾生而言實在太久了,所以佛才會先說二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