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322-1 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廣論消文322-1 322頁4行-323頁2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二、修彼方便
第二,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趣入修習靜慮的方法:應當思惟修習靜慮的勝利和不修靜慮的過患,這在講奢摩他時會詳細宣說。
宗大師歸納說:修持靜慮能於心自在,猶如國王能隨欲而轉。不修靜慮,內心散亂,則世間禪定尚且不能成就,何況無上菩提。
未三、靜慮差別
第三,靜慮差別。
靜慮的差別,包括自性、品類、作用等方面的差別。
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上所引《菩薩地》的說法,從自性上分為世間靜慮和出世間靜慮兩種,即凡夫位的靜慮和聖者位的靜慮。
就品有三。
從品類上分有三種:奢摩他品靜慮、毗缽捨那品靜慮、雙運道俱通二品靜慮,也就是奢摩他類的靜慮,毗缽捨那類的靜慮,既通於奢摩他又通於毗缽捨那止觀雙運的靜慮。
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從作業(作用)上分為三種: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和饒益有情靜慮。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一、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即安住定中能引發身心輕安(須達到心一境才有輕安)的所有靜慮。
二、引發功德靜慮,即能引發五神通、八解脫、十遍處、八勝處等和聲聞共同的所有功德的靜慮,以及能引發、能安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的佛十力種性所攝等持的不共聲緣的靜慮。
三、饒益有情靜慮,即能引發十一種饒益有情事的靜慮。
以上這三種靜慮其實都是心一境性,只是就不同作用的角度安立為三種。
「十一種饒益有情事的靜慮」詳見298頁小字註釋或本文後面附錄。
未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正修靜慮時,應當如何行持:不論修何種三摩地,都應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自己安住靜慮,也把他人安立在靜慮中,這是靜慮的佈施,其餘如前所說。
靜慮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而修靜慮。
二、物殊勝:總的所有種類的靜慮都應無餘行持(這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體現),而且,修某種靜慮時,也不忘失修一切靜慮的總意樂。
三、所為殊勝:修靜慮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的安樂和究竟義利。
四、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
五、回向殊勝:每次修靜慮的善根都回向無上菩提。
六、清淨殊勝: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修靜慮時,如果只是閉起眼睛修所緣境,修行前不發菩提心,也沒有“靜慮無量誓願學”的意樂,修靜慮的目的也不是為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更沒有以空性智慧攝持,最後又沒有回向無上菩提,如此則非大乘的靜慮修法。所以,對於六殊勝中自己能修的方面,都應實際修持。
靜慮具足六度:
自己安住靜慮的同時,將他人也安立在靜慮中,是具有靜慮的佈施;防止聲聞獨覺的作意,是具有靜慮的持戒;修靜慮時安忍損害、辛苦,對於靜慮勝解不動搖,是具有靜慮的安忍;為了使靜慮加倍增長而發起欲樂,是具有靜慮的精進;繫心一境,不雜小乘,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是具有真正靜慮的靜慮;了知能靜慮、所靜慮、靜慮如同幻化,是具有靜慮的般若。
為何對每一度都要提及“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
答:因為受了菩薩戒之後,不修靜慮有過失,修靜慮則有功德,而修時又須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若無此等內涵,則不能成為加行和意樂清淨的菩薩行,最多只是世間或小乘的靜慮。
與世間、小乘共同的靜慮——四禪八定等,若具足六種殊勝、六度而修習,便成為大乘不共的修法。此外,還有與世間、小乘不共的大乘靜慮,比如《五波羅蜜多經》、《入行論》、《修行次第論》等中所說的自他相換、自輕他重、大悲、菩提心、善根普皆回向菩提、一心專注一切種智等等的三摩地,都屬於大乘不共的靜慮。
未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
隨念發心是菩薩行的所依而修習,即憶念發心是諸行的所依而勤修菩提心。
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若能依此(上述種種修持的方法)勤修菩提心,就會為了將一切眾生都安立在無漏靜慮中,而策勵自己修學。於想法堅固、增長之後,須以登地以上聖者的諸靜慮作為所希求的對境。
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雖然目前還不能生起圓滿的靜慮,也應時時精進不捨,隨自己的能力學習心一境性的各種三摩地。
若不爾者,恒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
若不發願、不時時隨自己的能力勤修靜慮,就會常常被違犯學處的罪業染著,來世也很難修學菩薩等持的所有學處。
受菩薩戒即是立誓修學六度四攝,若捨棄靜慮而不修,就會恒時違背菩薩學處,而被犯戒的罪垢染汙自己的相續。
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
若能依此修學,即便在今生也會減少散亂,能使所修善行的勢力強盛,來世也會像《妙臂請問經》所說,身心喜樂,很容易圓滿靜慮波羅蜜多。
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饒益有情戒十一相
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1.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
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2.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3. 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4.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5. 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6. 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7.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眾。
8.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
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9.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10.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11.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