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12:55:31deepmind

廣論消文197 “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廣論消文197  1977-1987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

如密續(密乘)《妙臂請問經》說:--我所說的別解脫淨戒調伏所有佛子,在家修密法者除了出家法衣等形相、專門為出家眾制定的軌則之外,其餘內容都應當修學。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 。

按續部所說,在家修密者除了出家形相、四種羯磨和軌則等少分遮罪之外,凡是律藏制定的戒都必須如法行持,何況是出家的密咒師,更應當如法守戒。

少分遮罪:比如,觸火、除草、蓄頭髮、穿白色衣服等,在家眾造了不犯。

遮罪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對於性罪之稱。如飲酒伐木,依佛之遮制而於比丘法中為罪者。非自性之罪。又梵網之大乘戒,稱七逆為七遮罪,而遮止之使不受菩薩戒。見七逆條。


[佛光大辭典]
為「性罪」之對稱。違犯遮戒(因應時間、地點、情況所制定之戒),稱為遮罪。通常較性罪為輕。若犯性罪,必遭僧團驅逐;若犯遮罪,則可在眾僧之前懺悔,謹慎言行即可。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大三○‧八六九下):「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大智度論卷十三、順正理論卷三十八、大日經疏卷九〕(參閱「性遮二罪3241、遮戒」6190 p6191

羯摩

,梵語कर्मन् (karman)之音譯,佛學辭典多作「羯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意譯業、辦事、所作、作法、作業。即比丘在舉行懺悔、受戒儀式時的作法。此法須具有法、事、人、界等四要素。」

午二、由不護戒不但沒有三種成就,也不得善趣安樂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

而且能成就密法的根本也是戒律。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妙臂請問經》中說到修密法的根本有七種:

一、戒;二、精進;三、忍辱;四、對佛有信心;

五、菩提心;六、密咒;七、無懈怠。

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如同轉輪王具足七寶,能夠無厭足地調伏眾生,同樣,修密法者如果能具足這七個條件,所有的罪業都能調伏。

輪王七寶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分別世品第三之五〉】:「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其七者何。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

在《曼殊師利根本續》當中,首先宣說了很多持咒的功德,但前提是不能毀壞戒律。一旦毀壞戒律,則不能成就悉地。

以下宣說這個問題。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文殊根本續》說:這個「念誦」是指持咒、學密的人,要念誦很多的儀軌、咒等,如果毀犯了密宗戒,要得到殊勝的成就不可能。這地方講的殊勝成就是指即身成佛,也沒有中等的成就,連最下等的成就也不會有。

新譯廣論

《文殊師利根本續》(: Arya-manjusri-mula-tantra)亦說:如果持誦真言者毀壞戒律,就不會獲得無上悉地,也不會獲得中品悉地和下品悉地。大師能仁從沒有說過毀壞戒律仍能成就續道。破戒不是前往涅槃都城者的處境或目標。這種惡人如何會有續道成就?這種壞戒的人如何會有善趣安樂?他們既不能獲得增上生,亦不能獲得殊勝樂,更遑論獲得薄伽梵所說的密咒證悟。

(悉地,梵: siddhi。藏: grub-pa。意譯成就。常指由修持密咒而獲得的三品成就。一般而言,無上悉地便是成佛。中品悉地是分為地行、眼藥等八種成就。下品悉地是成就息災、增益、懷愛、降伏四種事業。)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也沒有說過毀壞戒體能成就密法,以毀壞戒律,不能趣向涅槃城的內部與邊緣。毀壞戒體,不但不能安住涅槃,連接近涅槃都不可能。

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對這些愚癡的惡人來說,怎麼會成就密咒呢?此毀戒者怎麼能轉生善趣呢?天趣尚且不得,也沒有殊勝的安樂,更何況佛所說的密法,怎麼可能成就呢?

關於密法的三種成就,有兩種說法:

一、薩迦班智達在《三戒論》中說:真正的大乘成就者,須現見萬法實相真如的本性。下等成就是見道,中等成就是八地,上等成就是成佛。

二、《燈明論》中說:下等是能成就息增懷誅四業,中等是能成就八種共同悉地,上等是獲得佛果。八種世間悉地,即《帷幕帳續》中所說:眼藥成就與神行,寶劍成就及土行,丸藥成就與飛遊,隱身以及金丹術,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師喜速獲得。具體而言:依靠特別的眼藥能夠見到地下寶藏;神行就是依靠神變可以在空中行走、停留;依寶劍成就,任何外敵不能毀壞,並能遣除一切違緣;土行指可以在地中無礙行走;丸藥成就,就是吃此丸藥後壽命會延長很久;飛遊也稱為夜叉僕,得到這種成就,所有的夜叉和非人會作他的僕人,另外也有解釋成以神變飛行到別的地方,有白天醒覺的飛遊和夢中飛遊兩種;隱身是以神變令他人見不到自己的身體;金丹術就是精華取精,依靠這種丹丸甚至可以在十多年中無需吃飯、喝水。這是八種共同悉地。

午三、當依大德的傳統修學戒和修行互為助伴的方法

康壟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

康壟巴說:到了饑荒之年,事情全都專注在糧食上,這是最要緊的事。同樣,修行時一切都要圍繞戒,應當精勤地學戒。饑荒時,如果沒有糧食,就會失去最根本的命根;修學時,如果沒有戒,一切功德都會失去。因此,一切都要圍繞命根一般的戒,護持好戒。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但要保持戒律的清淨,若不思惟業果決定無法做到,因此,思惟業果是真實的教授。

所以學戒時,必須學好黑白業果,思惟業果是學戒最好的善巧。

霞惹瓦亦云: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霞惹瓦祖師也說:總之,不論遭遇禍還是福,都要依靠佛法,其中如果能依止毗奈耶所說,則具有以下利益:

一、無須改易,即如果最初依戒律行持,中間不必改變,不然最初學的雖然高,但中間無法上進,仍須回頭學戒;二、內心清淨,即安住戒律,心地會清淨善良;

三、堪忍觀察,即經得起觀察,行為可靠,讓人信任;

四、心意安泰,因為內心清淨,心情會很好;

五、邊際善妙,即結果會善妙,換句話說,以依律而行,生在善趣,最後成佛。

因為戒相無熱惱,所以安住在戒律當中,不會以罪業之火焚燒而令內心悔恨憂惱,所以內心清淨、安泰。

《聽聞經》說:具戒隨其寤寐間,一切時中悉安樂。(具足戒律,睡也安泰,醒也安泰,一切時處恒時安樂。)《成就真實都經》也說:具戒之人諸歡喜,具戒之人清涼水,具戒之人世間讚,人天聖位以戒得。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 ,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仲敦巴仁波切說:有一類人學了戒律,就毀謗密法;另一類人依於密法,就認為戒律是小乘而輕視,只有我上師阿底峽尊者的教授,能使戒律成為密咒的助伴,又能使密咒成為調伏的助伴。仲敦巴仁波切的尊長是將戒律和密法互相視為助伴而修行。

午四、一切所作須對照三藏

覺沃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於此安住。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大尊主(阿底峽尊者)亦說:我在印度的時候,凡有重大的事情或突發事件,便會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師來確定三藏有否禁止這些事情,又或是否符合三藏所說,透過這種方式來達成結論。除此以外,我們這些來自超戒寺的人,還要查證菩薩行有否禁止這些事情,兩者是否有衝突,然而只有受持律典的人才能作出最終的決定。

 安欲根本即能讓內心決定下來的所依。不依三藏,自己的心猶豫不定,很難抉擇應不應作。瞭解了佛的制定,心裡就很踏實,所以是安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