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87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廣論消文187 187頁6行-188頁1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精簡版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
① 真實生起之量 ② 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③ 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④ 應取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此意樂就是中士道希求解脫的心,量即標準。確定標準很重要,如果沒有定好標準,往往會認為生起出離心很簡單,誤認為自己已經具足。
子一、真實生起之量
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應改為:
「欲求證得捨離生死及寂滅苦因。」
首先觀察出離心的第一個層次:按照苦集二諦以及十二緣起的法義,觀照自己的五蘊,詳細知道生死的體相,如果能知道生死的本質是苦,自然會生起希求捨離痛苦以及寂滅苦因的出離心。雖然只是才生起,也已經是出離的意樂。
這樣的出離意樂,是不是已經到量呢?還遠遠不夠,應當生起如下文比喻所說的強烈出離心才算到量。
然惟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只要我們能用心依教理思惟,或多或少都會生起少許出離意樂,但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應當達到下文比喻當中所說的量。
月稱菩薩在《六十正理論釋》中以火宅比喻三有,在三有火宅中,無常熾燃的大火不斷燃燒著我們的身心,這是比喻行苦之相。在三有世間,所緣境的色聲香味觸、苦樂捨三種受,以及與這些受相應的心王心所等,這一切都是行苦,外器世界是剎那成住壞空,內的身體是剎那生老病死,分別念也是剎那遷流不已。我們就深陷在這樣一種痛苦狀況之中,一刻也沒有離開過。
如云:“如囚欲脫獄”等。
就如同囚犯,他對整個監獄沒有半點留戀之心,唯一就想伺機逃脫。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
此處要求的出離心,相當前文所引想逃離火宅、牢獄的心情。比如,誤入一座大火猛烈燃燒的火宅,或者被關入牢獄,當時內心生起多強烈的求解脫心,就是此處要求出離心的量。
子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但這種心量仍然不夠,還要繼續讓它增長。由於無始以來串習成性,樂著生死的習氣非常嚴重,所以要繼續勤修,讓出離心逐漸增長,否則,仍然會貪著生死。
在有些注解中說:應增長到下文所說的心態。就是對“取後有”,要像死刑犯看到劊子手正舉起利劍砍他一樣。
子三、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如果出離心沒有真實產生,只有膚淺的少許,則尋求解脫也只是如影像般的顯現而已。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霞惹瓦曾說,假如這種求解脫的意樂是像灑在劣酒之上的麥粉,只有薄薄的一層浮在酒的表面,那我們對於生死輪回之因,亦即「集諦」的厭惡程度,亦不過是這樣罷了。
堪布開示
這種出離意樂,如霞惹瓦所說:假如只是在口上漂浮少許,那就像在青稞酒上撒一點糌粑粉,全部都浮在表面,不會滲入少許。同樣,如果不是透過如理思惟,將心一分分引起而且深入進去,則始終都是浮在表面。如果對苦諦只是詞句上的理解,而沒有真切的體會,則以下所提到的的厭患煩惱、希求解脫、緣眾生起悲心乃至發菩提心都會成為表面文章。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惟虛言。
如果對集諦煩惱,沒有生起一定要對治的決斷之心,則追求寂滅苦集的涅槃之心,也只是浮於表面,所以,想要真正修解脫道的心,也只是空話而已。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而且,雖然見到其他眾生正漂流在生死之中,但由於不認識眾生所受深廣而漫長的眾苦,也就無從生起不忍眾生苦的大悲,最多只是緣苦苦或某類有情生悲,不可能生起遍緣一切有情的大悲心,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深刻瞭解眾生的苦難。又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大悲不能猛利生起,也就無由生起為度眾生誓願成佛的強有力的無上真實菩提心。因此,口中說大乘也只是隨言說名而已,心裡並沒有大乘真正的內涵。
子四、應取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
因此應當取這些中士的法類,作為教授的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