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9:55:28deepmind

廣論消文182 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廣論消文182   1824-1836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同樣的,對於造善業生善趣的眾生來說,「識」也同樣的分為「因位識」和「果位識」兩種差別。

造善業的眾生,是由於無明愚癡,不了解「無我」的真實義,才會妄執善趣的苦,以為安樂,所以便造集了許多福業以及不動業,這些業習的種子,含藏在第八識或第六識的時候,是「因位識」

由於這些善業,而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善趣中受生,這時的第八識或是第六識,就是「果位識」

因此我們知道,「識」是由無明為因,起惑造業而後熏習來的,

種子位的時候是「因位識」

一旦於下一世受生,就成了「果位識」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

十二緣起的第四支,是「名色」支。指五蘊而言。

「名」是指受、想、行、識,這四蘊不是色蘊。(「色」是指色蘊。)

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色」是指色蘊。若是生無色界,就只有色種子而沒有實色。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其餘生欲界、色界的眾生都有色蘊,如羯羅藍等,都屬於色蘊。(羯羅藍,是於母胎中剛結生時,第一個七日的狀態,如粥汁或酪漿,譯為「凝滑」。)

六處者,

十二緣起的第五支,是「六處」支。

【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胎生的話,最初的神識進入父母精血之中,剛和合凝結時的初七日是「羯羅藍」位,接著第二個七、第三個七……胎兒逐漸形成,到了第七星期時,成眼、耳、鼻、舌等四根,身根與意根,是依於羯羅藍位就有了。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若是化生的眾生,六根頓起,沒有漸漸成長的次序。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說。

至於卵生和濕生的眾生,除了住胎的情況不同之處,其餘的都和胎生相同。以上是本地分中所說四種生中出生六根的差別。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由此可知,】

「名色」這五蘊的形成,是指得到這個身體的總相而言,

「六處」這六根的形成,則是指形成這個身體的別相而言。

這個差別相,主要是為了身體各別的受用而有的,如眼根是受用色塵而有、耳根是受用聲塵而有……。

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在無色界中,沒有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只剩下意識的存在。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觸者,十二緣起的第六支,是「觸」支。

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

「觸」,是由六根對六境時,生起六識的作用,這三種因緣和合以後,就對外境產生喜歡、不喜歡,以及沒有喜不喜歡這三種境界。

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說到「六處緣」的意思,就是表示六根緣六境而生六識。

受者,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樂捨。

受者,十二緣起的第七支,是「受」支。

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樂捨。

「受」,就是「觸」了以後,生(取)喜歡、不喜歡,以及沒有喜歡或不喜歡這三種境界,對於這三種境界,便產生樂、苦、不苦不樂(捨受)這三種感受。

愛者,十二緣起的第八支,是「愛」支。

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愛」,是對樂受產生貪著,不想遠離;對於苦受卻急欲想逃離。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

說到「由受緣生愛」的意思,是由於無明的緣故,所以在觸緣生苦、樂受之後,便產生欲離、不欲離的愛著,若是沒有無明相應,雖然有苦樂受,也能不生貪愛。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

由此可知,觸是指「境界受用」,就是根、境、識三緣和合,而產生可愛,不可愛、無可愛或不可愛等三種境界,所以稱為「境界受用」

受是指「生受用」或「異熟受用」,就是由而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而苦受生瞋,樂受生貪,不苦不樂受生,所以三受與三毒相應,而感得生死流轉的果報,所以稱為「生受用」或「異熟受用」。

因此,「觸」是物件()的受用,而「受」是「生」的受用或異熟果的受用。所以,假如觸和受兩者兼具,受用便會圓滿。

其中三界有三種愛。

這個「愛」支,包括了三界的三種愛,就是欲界的愛、色界的愛,以及無色界的愛。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者,十二緣起的第九支,是「取」支。

於四種境起四欲貪,「取」,主要是對四種境界,起了猛利的欲貪。

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那四種境界呢?

第一種境界,是對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外塵心生貪著,是為「欲取」。

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

第二種境界,是除了薩迦耶見以外,其餘由邊見或邪見所生的見取見,是為「見取」。

惡見係屬惡戒惡禁,

第三種境界,是屬於惡見的惡戒或惡的禁忌等,是為「戒禁取」。

及薩迦耶見,

第四種境界,是薩迦耶見,是為「我語取」。

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因此,所謂的「取」,就是由於五欲之塵、見取見、戒禁取見、薩迦耶見,而起的欲取、見取、戒禁取,以及我語取。

眾生先執持生命內在有個自我——「我語取」;

再由「我語取」為根本,向外執取客觀的五欲,成為「欲取」;

向內執取主觀的倒見成為「見取」;

甚至把那些不是解脫的真因,執取以為真因,成為「戒禁取」。

由於這四種取,引發身、語、意三業,就構成未來身心的苦因。)

【有者,謂昔行於識,熏業氣習,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有者,十二緣起的第十支,是「有」支。

為什麼會有下一期的生命呢?這個「有」支,是以「無明」為種子,「行」是播種,將種子種植「識」田當中,再以「愛」「取」的土壤潤發,才引生後有的這股「有」的勢力來,所以「有」支,實際上是在「因位識」上,不斷的熏習業力的習氣,再加上愛取的滋潤,才生後有的「果位識」,所以在這「果位識」上,再假立一個「有」的果名。(實際上這是上假立果名-日常法師

生者,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生者,十二緣起的第十一支,是「生」支。

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生」,是指神識在卵、胎、濕、化這四生當中,最初結生的狀態。

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

十二緣起的第十二支,是「老死」支。其中「老」,是指諸蘊在成熟之後,逐漸衰變的現象

死謂棄捨同分諸蘊。

「死」支,即是指諸蘊分離時的狀態,就稱為死亡。

 

參考資料

我語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執著種種我見之言語,謂之我語取。取者執著之義,四取之一。

 [佛光大辭典]

梵語 ātma-vādopādāna。為四取之一。取者,煩惱之意。

我語取,指緣內身所起之煩惱,即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無明、疑等四煩惱。〔佛性論卷三〕(參閱「四取」1704 p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