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16:14:03deepmind

廣論消文171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廣論消文171  169頁末行 – 1717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形成生死輪迴的因,雖然必須具備煩惱和業兩個條件,但二者之中,又以煩惱為主要。假如沒有煩惱,雖然具有不可計數的宿業,但業不會感果,就像「種子」如果沒有水以及土壤、陽光等俱有緣,絕對不會發芽。同樣的,諸業如果缺少俱有緣,也一定無法長出苦芽。又如果具有煩惱,縱然沒有宿業,也可以由煩惱立即造集新業,又會產生後有,業感果就出現了。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就如《釋量論》所說:「如果能夠斷盡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當中的愛取(煩惱),那麼相續中所餘的宿業不會再引生後有,因為已滅盡了俱有緣。」又說:「如果相續中還有愛取(煩惱),則仍會出生能引後有的業,輪迴也就相續了。」因此,宣說如何對治煩惱,極其重要。要想對治煩惱就必須要先認識煩惱,所以對煩惱的行相、生起次第、成因和過患等,應該善巧、充分的了解。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今初 

子一、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的行相,分總、別兩種,先來認識煩惱的總相。如《集論》中所說:「一切法(萬事萬物)生起時,當下就現起不寂靜之相,而且它的產生,會令我們身心相續不斷地現起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之相。」這是說明任何境界現起時,就會令我們身心相續相應的產生極不寂靜的現象。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煩惱的各個別相中,有十種煩惱。十種煩惱又可以分為:五種思惑(五鈍使)─貪、瞋、慢、無明()、疑;和五種見惑(五利使)─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以下一解釋

一、貪。貪,就是心緣著內在或外在的悅意境,隨起貪著,就像油沾在布上難以滌除一樣。如此耽著貪戀某個所緣境後,內心與所緣境難以分離的狀態。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二、瞋。瞋,就是排斥所緣境;對所緣的有情、苦受、以及造成苦受的器具,比如:刀、杖、荊、刺等,生起恚惱心與粗猛心,想要對這些不悅意的所緣境做一些無理損害的事。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三、慢。慢的所依是薩迦耶見,由於內心經常緣在自己與他人比高、下、優、劣等差別,產生一種自心高舉,外露傲慢的行相;這就是我慢。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四、無明。所謂無明,是指對四諦(苦、集、滅、道)、業果及三寶的真實行相,心裡不明了,導致煩惱不淨、愚痴無知,而造作了種種流轉生死的因。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五、疑。疑,就是緣著四諦、業果和三寶自性等三法時,心裡會猶豫到底有或沒有、對或不對,無法確定。

P171L1P171LL1壞聚見者~一切過失。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壞聚見。

六、壞聚見。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把所緣的五取蘊當成是我和我所,並倒執其為「自性有」的我見與我所見,這叫做壞聚見;它的體相是一種染汙慧。

其中是指五蘊刹那生滅的無常,

是指由色、受、想、行、識等眾多法組成,說明非一。

為了顯示所見到的其實只是無常、非一的法,完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所以立名為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我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七、邊執見。邊執見有二種:把薩迦耶見所執著的「我」,當作是恆常不變的,這是常見;或者認為「我」是斷滅的,認為從這一世死亡後,沒有來世結生這回事,這是斷見。這兩種見都是以染汙慧為體性。總之,執著「我」是常、是斷,都是落在一邊,故稱為邊執見。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八、見取見。就是把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三者之中任何一種錯誤見解,以及此見所依的五蘊之體,執取為最優、最勝。同樣的,見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見取見是把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三者之中任何一種,以及此見的所依——見者的五蘊,執著為最殊勝,以染汙慧為自性。

彼見所依——見者之蘊見者即執這種見的人,比如,執著常我邊見的人就是執常見者,此常見的所依就是此人的五蘊。如果我們崇奉某種見,就會將此見持有者的五蘊,也視為最高尚、最殊勝。比如,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滿足自我、張揚自我,如果認為這種薩迦耶見以及此見解所依的五蘊很殊勝,這就是見取見的煩惱相。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九、戒禁取見。就是把錯誤、應捨的戒行,以及種種邪門的身語行為、姿勢服飾、修行儀軌等等,當作必須如是行持的規定,認為行持這些戒律、軌則,以及具有這種非理戒禁所依的五蘊體,可以清淨罪惡、解脫煩惱、出離生死。這種戒禁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此段分二層分析:一、戒禁取見是取什麼為殊勝?

             二、什麼是取殊勝?

一、戒禁取見是取什麼為殊勝?

戒禁取見的所緣有三種,即戒、禁行和所依蘊。

壞戒可捨之戒,指可以捨離破戒過患的戒。

禁行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包括禁止行持二者,即對外在身語的行為,什麼應當捨、什麼應當取,如是抉擇而行持。

行狀指外在身體的服飾姿勢,比如,印度有些外道,身披獸皮,頸戴人骨鬘,單足獨立;

軌則指效仿豬、狗等行為軌則,比如學豬叫、學豬走、學豬的行為;

身語定轉指規定身體和語言必須如是而行;

是不正確。

所依之蘊:戒和禁行所依的五蘊。

二、什麼是取殊勝?

隨計為清淨、解脫、出離,認為以這種戒禁能夠清淨罪惡、解脫煩惱、出離生死。比如,裸形外道認為通過全身赤裸塗灰、禁語等苦行可以獲得涅槃。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12] 勝性:又譯為主物、自性。

十、邪見可分為增益見損減見二種,損減見即執有見為無的見解,增益見即執無見為有的見解。

損減見是誹謗沒有前後世、業果等(包括四諦、三寶等),

增益見是認為大自在天、自性等是眾生之因,以染汙慧為自性。

大自在天派認為常法自然遍知的大自在天思惟之後,創造了一切世間。數論外道安立二十五諦,承許常法、自性是產生其餘二十三種變異現像的因,這些都不符合實際狀況,只是增益的邪見。這種邪見一樣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以下標明出處。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以上十種煩惱,是依據《集論》、《瑜伽師地論》、《釋五蘊論》來做解釋。

[13]《釋五蘊論》:世親菩薩所著,又名《五蘊品論》。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