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3:40:01jean

分水嶺34 >漣漪效應與世事無常《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歐文.亞隆

分水嶺34 >漣漪效應與世事無常《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歐文.亞隆

 

113.10.21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死亡離我們遠嗎?

又好像無常的都在身邊!

說真格的,此時此刻自己並不覺得懼怕死亡,

怕的是“病痛”,怕病不知如何來障礙,尤怕失智來失去自己。

 

歐文.亞隆

一個個診療的故事,抽絲剝繭解析死亡的這個角色,在我們心裡是怎麼樣的存在。

以為的坦然,又在離世家人、童年陰影、原生家庭既定深刻、記憶的斷片或婚姻...一層層的釐清,找到恐懼的根源。

 

對我而言心理學很迷人,

神秘又真實,探討著各種現象的存在,不同的人面對,有不同的結果,

結果又如何影響著自己,又怎麼找到答案。

 

無神論的筆者

用〈存在理論〉(p214)療法診治病患,

雖然不反對有宗教信仰,治癒靈性和自我修身的方式,

對於死亡的恐懼,“專注在當下”,有正向的必要(p212)

他仍提醒,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身上。

 

 

 

隨筆摘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p114,在她的朋友身上,尋找她的蹤影。

真切的感受到母親的美好,在他的朋友身上激起了漣漪,

而這漣漪將一波波擴及他們的子子孫孫。

 

p118,漣漪效應與世事無常

美麗稍縱即逝,說著世事無常。

佛洛伊德,只要這些完美的事物價值,對我們的情感生活有意義,

他們就無需比我們的生命更長久,因而其是否永垂不朽也無關緊要了。

佛洛伊德把人類的美感和價值感,從死亡的掌控中掙脫開來,

並主張世事無常無法奪走個人情感生活裡意義重大的事物,

試圖藉此緩和人對死亡的恐懼。

漣漪的概念緩和世事無常所帶來的痛苦,因為它提醒我們

人生在世都會留下某些東西,縱使我們不自知或察覺不到。

 

p125,當我們疲憊時,容易遭受曾經克服過的念頭突襲-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p130,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好讓你在一年或五年後回頭看時,

不會因為累積了新的悔恨而感到同樣的沮喪?

換句話說你能找到一種不會持續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

(離開〈永劫回歸〉(離開同樣的順序和因果

 

p132,〈成為你自己〉、〈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尼采

 

p140,叔本華的人之三部曲:人是什麼、人有什麼、人代表什麼

 

擁有越多,想要越多,別役於財務,回歸人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叔本華說,良知比美名更有意義。人該追求的至高目標,應該是身體健康和知識上的財富,如此一來,人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想法,獨立的心靈和有道德的生命,

內心的平靜來自於悟透一件事:困擾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如何解讀它。

 

p150,陪伴的力量

〈哭泣與耳語〉面對死亡的恐懼,只需要同理的陪伴和擁抱。

 

p174,看重生命,以慈悲待人以自身的愛擁抱萬事萬物之道,

就是體悟這一切註定會消失。

 

p175,第六章覺察死亡回憶錄

p180,壓力的威力,這精挑細選的歷程決定了人記得何事、忘卻何事,

從而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內心世界。

 

p196,你和病患雙贏。他會這麼說,像他們討教,認識他們的生活和愛好,

學得夠多之後,你不僅增長見識,而且最終你會了解到和他們的病症相關的一切。

 

p206,豐富的聯繫,緩和了無常的痛苦

 

p208,你所謂的靈性層面指的是什麼?

就是死亡為何物?人要怎麼面對死亡?治療師從來不碰這類問題。

即使我發現呼吸變慢或停止了,那麼我的心靈會如何?之後又會如何?

我的軀幹臭皮囊消失,還有某種形式的知覺存在嗎?沒有人有答案。

佛教說,魂魄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全脫離肉體。我的骨灰該怎麼處理?

你們願意在我的喪禮上分一把我的骨灰,將之灑在不老的紅樹林嗎?

稍後當他說起他比以前更能徹底而真誠的活在當下,

和我們的聚會時更是如此時,我不經眼眶一熱。

 

p212,無神論的作者,無論我們願意與否?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自我保護.自己評估自身的作為,靠自己活出意義來,命運不是天注定。

 

p214,《存在心理治療》

 

p237,聆聽地窖裡的野狗狂吠,你會變得更加睿智-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