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1 14:51:18JLW

【Wedding Series】不預期的婚禮


【Third Wedding – 2000年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冬天】

「Justine,我打電話給Stuart了。」1997年聖誕節假期,Clara和朋友到倫敦出遊時,打電話給待在Sheffield的我聊天。「他的聲音好好聽,他的英文好清楚,我們聊的好愉快呢。」Clara喜悅地在電話那頭說著……。

xxxxxxxxxxxxxxxxx

Clara是我在Sheffield唸書時的同學兼室友,來自香港,以往在銀行工作,非常講求效率而且超級實際,屬於謹慎而不太幻想的人類一群。

她說,這是香港環境訓練出來的個性,沒辦法的。台灣人對她來說,就比較夢幻,常會說一些她覺得很文藝、有氣質,卻不怎麼能用來吃飯的東西。

剛在Sheffield認識不久,某天她和我說她有個美國筆友,通信多年了,是個男的,是個電腦工程師,叫做Steuart。接下來又是某天,她告訴我這個筆友一年前就不斷告訴她非常喜歡她,還在節日時用網路訂花送她,希望可以交往。

我說,那妳怎麼回應呢?

「怎麼可能嘛!Justineㄟ,香港和美國這麼遠,怎麼交往啊。而且我從來沒想過要離開香港。用e-mail寫寫信還可以,可以訴訴苦,知道有個人在關心妳,很好啊。但是真的要交往,要打電話,要見面ㄟ,Justine,be realistic,please…….。」Clara很認真地分析給我聽。

「我也在e-mail裡這樣分析給他聽。」Clara說,「他也可以了解。他說,反正我們彼此有對方電話,如果有一天,他接到我打去的電話,他就知道一些事……。」

那妳打過嗎?我問,但心裡知道這應該又是個找罵的蠢問題。

「Justine,怎麼可能,我連想都沒想過。網路上的人,別笨了,在網路上碰碰面就好了,be realistic。」Clara白了我一眼。

之後,Clara給我看了他寄來的照片後,有關Steuart的部分就此打住,直到聖誕節假期……..。

xxxxxxxxxxxxxxxxx

妳怎麼想到打這通電話?我在Clara告訴我,她鼓起勇氣和Steuart通話後這麼問。

「Justine,我覺得在這裡很寂寞。功課好重,妳知道的。可是,我每次打電話回香港,想要complain的時候,香港的所有人都不聽我說,只會說『妳就是用功一點嘛』『妳出國唸書很幸福ㄟ』。沒有人要聽我說話。只有Steuart還是在信中給我很大的鼓勵。」Clara說著。

「而且,這次和Amy及她的男朋友一起來倫敦,一點都不好。她們只顧她們兩個人,我一個人,好多餘的感覺,倫敦又好冷。」Clara唸著。Amy是和Clara一起從香港來Sheffield唸書的朋友,那年Amy男朋友從香港飛來過聖誕,三人一起到倫敦旅遊。

「所以,我就很想聽Steuart說話,很想很想。而且,英國打美國的電話很便宜呢,比打回香港好,所以我就打了….。」

那這通電話之後呢?我問。

「嗯,就是交往了啊。我不是跟妳說過了,笨蛋。」Damn it,我又問了會找罵的問題。「我本來很擔心害怕,可是他在電話中的聲音和給我的感覺,和在e-mail一樣,所以……。反正現在在英國唸書,打電話到美國也便宜,唸書的時候這樣談談戀愛也不錯。」Clara在電話一端笑著說道。

「我還是要回香港工作的,不過,唸書的時候就先這樣吧。」Clara在電話裡結語。

於是,Clara和Steuart開始交往。

xxxxxxxxxxxxxxxxx

「Justine,我Easter vacation的時候想去Washington DC。」1998年復活節假期前一個月,Clara這樣告訴我。

去Washington DC?想要見Steuart了?我問。

聖誕節過後幾個月,Clara和Steuart聯繫密切。Clara也開始用網路電話節省費用。兩個人談的起勁,Clara提起時常笑的合不攏嘴(她常如此,雖然我常提醒她『請含蓄一點』),Steuart、Steuart的掛在嘴邊。當他打電話來的時候,flat裡的其他五個英、法室友都能清楚地叫出Steuart的名。

「我想去看他本人、他住的地方、他的生活,看看…..。」有沒有可能有未來,我接了話。

「不是啦。我沒想過要嫁到美國去,我要回香港的。我爸媽也不會答應我嫁給外國人。我只是想去美國看一下他,不想讓爸媽知道。而且到美國的機票很便宜,我查過了。妳覺得呢?」Clara問。

去吧,我答。

這種鼓勵,現在想想,其實大膽。我見過Steuart的照片、和Steuart通過話,聽Clara說了很多有關她們兩人的互動。對他倆有些感覺,對Steuart居然是放心,這樣鼓勵她的西進。

要留下地址、電話,一到Maryland要打電話回來,最好每天都打….。我和其他朋友在行前再而三地叮嚀Clara。給了鼓勵,也要做好許多措施以防萬一,這次也算是個冒險,等於是鼓勵朋友飛到大西洋彼岸見一個素未謀面的網友,真的有祝福、也有壓力。

還好一切順利,Clara在Washington和Steuart度過了復活節假期。

一星期過後,Clara回到Sheffield,一回來就在我房裡等我從圖書館回去。一進門,她立刻抱著我痛哭,告訴我「怎麼辦?好痛苦。」「一想到和他分離,就好痛苦。」「可是以後一定會分離,我得回香港去,我要陪在父母身邊。」「可是好喜歡他,好愛他,好想和他一起生活,怎麼辦?」

看著她,可以想像是在機場開始就流著淚,一路哭回英國的。一堆的怎麼辦?一時也找不到答案。只能抱著她說著一些可能:在學期結束之前,我們還有時間可以想怎麼辦,也許去那裡寫論文,也許妳不一定要回香港,也許…..。

我們這樣鼓勵,直到學期將結束的前一個月,Clara做了個決定。

xxxxxxxxxxxxxxxxx

「Justine,我決定要去美國寫論文。我要住在Steuart那裡,和他一起生活。如果,我們以後不能在一起,我至少想要和他這樣一起生活半年。」Clara在課程將結束前一個半月時,做了這個決定。撰寫論文的時間有半年之久,是不需立即回香港的好理由,也能完成一起生活的想法。

「我不想告訴我爸媽了,他們一定不會答應的。我要先飛到美國,再和他們說,不然我可能就去不成了。」

不可!萬萬不可!聽了這計畫,我打了個冷顫,很少說重話的我,話立即從嘴中衝了出來。

Clara是非常孝順的女兒,父母非常疼愛她,親子關係互動相當緊密。但,就像傳統的中國父母,Clara父母對於沒交過男朋友、個性直率的Clara有著某種程度的呵護,就怕她對於感情無法做出所謂正確的決定,就怕女兒不會處理。

因此,可以想見,當Clara告知父母有個美國男友時,父母可能有的震撼,更遑論先斬後奏可能引起的家庭風波。

妳一定要回去香港,要讓他們知道這件事,要去清楚說明妳做過的考量以及妳接下來的安排。妳一定要回去證明,you are a big girl,妳知道妳在作什麼。我好認真地和Clara商量。

我心裡認為Clara的父母會願意的,他們再不放心,也會因為Clara的證明而給予適當的支持。我從Clara從和我提過的點點滴滴,理解感受到她父母對她的濃厚情感,以及她其實渴望父母的支持。

後來,Clara決定回香港當面說明。我在Sheffield接到Clara從香港打來的第一通電話時,她哭的傷心,因為她母親聽了後每天哭泣,直說她不要媽了,讓她好痛心。

其他親戚和朋友認為她鬼迷心竅,跑到英國書不好好唸書,還莫名其妙被美國男友拐了。只有她以往一直嚴厲以對的父親,這次倒是冷靜地和她溝通,試著了解所有事情,雖仍是希望拉回女兒的心。

隔了不久,第二通電話再打來時,她笑了。她說,大家答應了,只是要求她,做完論文後要立刻回香港。這樣的結果,她已經很滿意了。

於是,她飛回Sheffield,打包好東西,1998夏天飛往Washington DC去。這是我在婚禮前和她最後的見面時間。

xxxxxxxxxxxxxxxxx

1998年底,我寫完論文,回來台灣。

1999年中旬,她完成論文,在Washington DC多待一陣子後,也決定回香港工作。給我的e-mail裡,她說,她唸完MBA應該回香港做事,陪在父母身邊。至於她和Steuart,兩人感情依舊,只是彼此還是有該做的事,未來以後再說。

2000年農曆新年左右,Steuart飛到香港和Clara的父母碰面,來看Clara生長的地方,順便和Clara到馬來西亞參加另一個MBA同學的婚禮。Clara e-mail裡提到,她的爸爸拉著Steuart拼命說英語、為他介紹香港,她的母親不懂英文,只會對著Steuart笑。他們有點不習慣Steuart,但是好像還蠻喜歡他的。Steuart則對亞洲的悶熱天氣,有頂不住的無奈。

2000年中旬,Clara告訴我她辭掉了工作,要到Washington DC準備和Steuart在11月結婚,叫我準備做伴娘。11月,我飛到華盛頓DC,也是第一次和Clara的父母碰面。

小小的教堂,冷冽的空氣,很溫馨的婚禮。女方的親戚朋友來的不多,Clara的父母、小阿姨、我以及另一個住在New York City的家庭。Steuart的父母與親戚很開心地款待著Clara來自香港的父母,語言不是太通,但是彼此都很熱情。

我獨自走在小教堂的紅毯上,領著新娘和新娘父親。站在基督像前,聽著牧師說完一連串的誓詞。也不是第一次參加婚禮,不是第一次當伴娘,但不知為何,這個婚禮對我而言太濫情。

當Clara和Steuart互相說出「I do」,當Clara父親把女兒手交出去時,說「Please take good care of her」的時候,我都會有一陣情緒。酸酸的、暖暖的,飄在11月華盛頓DC寒寒、冷冷的空氣裡。

這情緒,我通常記在天氣帳上,冷空氣總讓我有些不行。


*Drafted on May 01, 2002